三大改造与中国现代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第4期(总第349期)

社科与经济信息

SOCIALSCIENCESANDECONOMICINFORMATl0N

NO.4,2002

(CumulativelyNO.349)

:工

一八改造与中国’现代化

张旭东

延伸推动了三大改造的发生。现代化成为中国的历史

主题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

目前,学术界对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三大国封闭的大门,也打破了中国人天朝大国的神话和对改造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它既脱离祖先荣光的回忆.被迫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挑战,于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又违背了七届二中全是,实现现代化以摆脱屈辱和苦难的困境成为百年来会决议和共同纲领,是历史的“滑轨”或“嬗变”。另一种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之血脉贲张的首要课题,成为时认为三大改造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反代的主旋律。在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实现结合以前,在中映了历史的必然性”。笔者更倾向于后一种观点,但持国如何实现现代化,即现代化的方向上先后出现了这有这种观点的学者大多是从矛盾运动的视角切入的,几种不同的取向。

笔者认为从现代化的视角分析,三大改造也有其发生1.从林则徐、魏源等目睹时艰,倡行“睁眼看世的历史必然性。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首先,从宏观视野看,近代以来现代化历史主题的等开展的“洋务运动”,这些封建士大夫的代表,主张在一qq一一.-圣._圣..圣._圣._圣一+-圣一一卜圣q卜童一一-圣+.量一扣圣+-孽q—q’-圣-圣扣量..圣..圣+-量+-圣一+-圣卜圣q一卜圣+-圣+_圣+_量+_圣+-圣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大协作的产品;欧洲的协和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局部调整虽能起缓解经济问题式飞机,也是英、法、西德几国数百家工厂协作的产物。和推迟经济危机的作用,但是,推迟只能意味着问题的而另一方面垄断也大大加强了,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积累和矛盾的积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虽然大财阀手里。这就是说,科技革命结果一定会使生产社暂时没有呈现激化状态,可是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劳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而垄断的趋势也必定进一步强动人民相对贫困化状况仍然是资本主义的顽疾。比如,化.这两个方面都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美国71%的财富集中在10%左右的人手里,而90%以是无法解决的矛盾。上的人只有余下的29%的份额。这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因此,所谓自我调节也好,局部调整也好,其实都深刻阶级矛盾总有一天要激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总只能调节基本矛盾所产生出的几对矛盾。如资本主义有一天要走到自己的尽头,那时就是社会主义时代的在不触动私有制的前提下,对其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到来。

整,可以缓解它的阶级矛盾;加强国家的经济职能,调

整上层建筑,可以调节资本之间的矛盾,缓解其经济上注释:①⑤《列宁选集》第2卷,第730、842页。②的无政府状态。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本身却是无法调《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页。⑨肖枫:《社会主义

节的,而且由于科技革命日益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资本主义:两个主义一百年》,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断提高.这一基本矛盾还会越来越尖锐。年,第247页。④李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经济同时还要看到.即使基本矛盾所派生出的几对矛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8页。

盾,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的调

[作者单位:湖南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413049责任编辑:沁园]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保存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依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其理论基础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以资产阶级为代表主张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来开展现代化,这种模式由于其内部阶层的复杂性,又可细分为:(1)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不仅要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且要改革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强调要用革命手段推翻封建制度,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国。(3)以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国民党,企图在中国建立官僚资本主义制度。

历史已经证明,这几种取向的现代化模式虽然一度在中国倡行过。但由于受到多种力量的钳制和抵御,最终都一一失败了。归结原因,是因为“这种现代化完全是被动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异常强大。而民族资产阶级“先天不足”,走资本主义道路显然是行不通的。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的经验中,选择了“唯一的道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既然历史已经表明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途径,那么三大改造在现代化史上就成为承前启后的中闻站。

其次,从微观视野看,建国前后工业化命题的提出印证了三大改造的必然性。现代化应是社会文明的全面的发展,但其核心是工业化以及由此导致的现代经济增长,因此建国前后工业化命题的提出已经涉及到了现代化问题的实质。抗日战争胜利后,党的工作重心逐渐由革命向建设转化,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建国初期三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业化日趋上升为中心任务,但在中国现代工业只占10%左右,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占90%左右的国情下如何实现工业化是一个关键性问题.纵览世界历史上各国实现工业化的模式基本上有两种:第一种模式是以早发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代表。工业化是以资本原始积累为条件,这种资本原始积累是通过“羊吃人”运动的方式,把农民逼为雇佣劳动者来实现的。第二种模式是以苏联、东欧各国为代表,通过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来实现,这种方式是靠牺牲农民的利益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毛泽东针对中国落后国情,吸取其他国家工业化经验教训,他指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只有农业发展了,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另外,虽然建国后实行了土改,

大批农民获得了土地,国家也本着“公私兼顾”的原则允许个体手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随着国家工业化命题的提出,就显示了分散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是无法适应和满足工业化的要求.同时,大量的个体手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其规模小,资金短缺等弊病阻碍了工业化的进行,“采取社会主义改造行动,将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纳入国家计划轨道,是为即将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供财力、物力、人力保证的必要行动”。这就宣告了三大改造在工业化的召唤下赫然而出了。

在现代化历史主题召唤下登上历史舞台的三大改造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社会制度层面、物质层面、思想意识层面都对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有着积极影响。

社会制度层面:中国的现代化从一开始就是在外来的压力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在类型上属于“外发型”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模式首先碰到的难题就是如何处理外国先进技术同本国传统制度的关系。在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最伟大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在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改造,最终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社会制度的一次质的飞跃,为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全面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道路。“至此,中国不但实现了社会制度鼎新的历史性飞跃,尤其是在现代化问题上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被动的依附型现代化向自主的赶超型现代化’转变,从‘引进学习与表层的器物模仿向社会制度、文化观念的根本变革’的历史性飞跃,从而开辟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建设相联结的伟大道路”。

物质层面:首先,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总体上说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证。据统计,从1953年到1957年,即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和改造结束后的头一年,我国的工业总产值(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由1952年的343.7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784亿元,5年中增加1.28倍。平均每年增长18%。国家在“一五”计划期间,执行了以重工业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有明显的增强。其次,三大改造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57年全国人均消费水平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增长27.4%。总之,1953年到1956年的三大改造给工业化

一7一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