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上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确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本课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测一测、量一量、估一估等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及如何对一些较短的物体进行测量。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了如何任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
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准“0”刻度。
看来在今后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对于这课中涉及的估算内容学生们完成得不好,估算能力差,大部分学生是__用尺子量来完成估算习题的。
看来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必须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2使学生在认识了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地掌握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准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是长度单位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但是,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过程,学生却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主要表现为:一是混淆单位之间的进率。
如:5分米=500厘米,30毫米=3000厘米等。
有些学生很容易把分米和厘米、毫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与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混淆,错当成进率是100了。
二是没有准确掌握好单位之间的大少转换方法。
例如:50米8厘米=58厘米等。
个别学生很容易忽略长度单位之间的转化时的乘除进率问题,导致出错。
小单位转化成大单位时应该除以进率,大单位转化成小单位时除以进率。
三是个别学生会出现在做题时没有认真审清题意的现象。
例如:500克+1500克=20__千克,2千米+3000米=5000千米等。
对于涉及计算和单位换算的长度单位计算题目,部分学生容易由于没有审清题意,只顾埋头计算而没有考虑到单位换算而出现错误。
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第1单元长度单位
第1单元长度单位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1、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的一部分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让学生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正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
(限整厘米)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1.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直观表象。
【教学准备】PPT课件、学生尺、图钉、纸条等。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设计多种活动,通过实践加深认识。
当学生认识了“1厘米”和“几厘米”之后,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
我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他们的情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动学习,他们敢说敢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关知识,个性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不足之处]这节课知识量大,头绪多,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重视。
[再教设计]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做到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地让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中。
第2课时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1《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是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为基础知识,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意义,学会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大小。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为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对于长度单位这个概念可能较为陌生。
但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测量物体大小的经验,如用尺子量身高、用米尺量房间等。
因此,学生在学习长度单位时,能够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应用。
2.难点:长度单位的换算和测量物体大小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长度单位的作用。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
3.直观教学法:运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长度单位。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模型、实物、图片等。
2.学具:尺子、铅笔、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长度场景,如身高、房间、道路等,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如何测量这些物体的大小的?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教师总结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长度单位模型,如米、厘米、毫米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然后,教师通过PPT或实物,呈现一些物体,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互相测量身高、手臂长度等,并记录结果。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是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课时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米、厘米、毫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长度的基本概念,了解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学校,对于长度单位这一概念可能比较陌生。
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长度有一定的感知,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实物演示、操作活动等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米、厘米、毫米测量物体的长度;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及换算关系;2.难点:长度单位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重要性;2.直观演示法:利用教具、实物等直观手段,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长度单位;3.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物体长度,巩固所学知识;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培养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模型、实物、测量工具等;2.学具:每人一份长度单位卡片、测量工具、练习题等;3.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生活情境,便于学生直观感受。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图片,如公园里的景物,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物体的长度。
引导学生发现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1.教师展示长度单位模型,如米、厘米、毫米,让学生直观认识;2.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及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长度单位名称,加深记忆。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识字《长度多少》说课稿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识字《长度多少》说课稿一、教学背景小学一年级是我国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识字教学是学生接触语文知识的入门课程。
在研究识字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一年级上册的《长度多少》。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长度的含义,知道长度的比较方法;2.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长度、大小;3. 学生能够使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来描述物体的长度;4. 学生能够初步掌握长度的量值比较,采用测量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 理解长度的概念;2. 掌握长度的单位和量值比较。
难点1.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长度、大小;2. 初步掌握长度的量值比较,采用测量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学内容1. 识字课《长度多少》;2. 物品长度比较;3. 长度单位的认识与使用;4. 长度测量的方法;5. 教材扩展内容。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2. 操作性教学法。
五、教学计划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 以《长度多少》为识字教材;2. 通过图片、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感知长度的概念和比较方法;3. 搭建“长度比大小”的情境,通过操作物品、让学生主动体验来理解长度比较的概念;4. 引出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概念及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2. 操作性教学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长度的概念,知道长度的比较方法,掌握长度的单位和量值比较。
难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长度、大小。
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 通过photos应用、拼图等方式来让学生感知和体验长度;2. 教师与学生合作研究,让学生理解、掌握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3. 采用实物、图片等物品,讲解测量长度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测量长度的好处;4. 教材扩展内容:通过实物测量,让学生体验长度的实际运用场景。
教学方法1. 操作性教学法;2. 讨论教学法。
一年级《长度单位》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
一年级《长度单位》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一年级《长度单位》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4、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导入:同学们,你们的文具盒里都有什么东西?能不能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让学生自己动手,并汇报测量结果。
通过同学们用各自不同的物品得出不同的结果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分小组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让学生明确活动的方法并动手操作。
(1)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不能弯弯曲曲的。
(2)将全班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每组从三件物品中(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全班总共分为6个小组,其中3组用正方形,3组用曲别针,3组用三角形。
注意:在使用三角形时,规定只使用三角形的一条边来量。
(3)在测量好后各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
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短边,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讨论交流,让学生尝试着总结。
)结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2、让各小组换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然后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学生独立操作,体会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认识厘米》PPT
有5拃长。
有3拃长。
举手发言: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得结果 却不一样呢?
小组合作:用拃作为长度单位量课桌的长度。
有5拃长。
有3拃长。
学生的拃比老师的拃短一些。 老师的拃比学生的拃长一些。
小组合作:用拃作为长度单位量课桌的长度。
有5拃长。
有3拃长。
不同人的拃长度可能是不同的,测量出的结果也就 不同,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30-10+30=50(厘米)
答:现在蜗牛向上爬了50厘米。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认识厘米
认识 厘米
1、古代人们描述物体的长度
2、认识尺子
刻度线 数字 长度单位
1庹(tuǒ) 1拃(zhǎ)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认识厘米
厘米是较小的长度单位,可以用 “cm”表示。
认识 厘米
3、认识1厘米
说明:
这些都是1厘米。
每相邻两个数字所对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 是1厘米?
厘米
食指宽 大约1厘米
厘米
田字格宽 大约1厘米
厘米
图钉的长 大约1厘米
要想知道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厘米” 作 单位的尺子进行测量。
举手发言:如何测量纸条的长度呢?
尺子的0刻度对 准纸条的左端。
量一量。
纸条长( 4 )厘米。 纸条长( 5 )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
( 7 )厘米 ( 3 )厘米
在错误量法下面的括号里画“×”,在正确量法下面的括号 里写出纸条的长度。
( × )厘米
( 3 )厘米
( 3 )厘米
一只蜗牛往墙上爬,第一天爬了30厘米,晚上却下滑10 厘米,第二天又向上爬30厘米,现在蜗牛向上爬了多少 厘米?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1 长度单位第3课时 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
第3课时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6、7题。
【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1.体验线段的特点。
2.会量、画线段。
【教学准备】课件,刻度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若干,例如:牙膏盒、药盒、吸管等。
【情景导入】1.谈话:(课件演示)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队员叔叔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的,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爬楼梯呢?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导入课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进行新课】知识点1 认识线段(1)感知线段的直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活动:看一看,摸一摸事先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鞋盒、直和曲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
交流汇报。
小结:有的东西是直的,有的东西是弯曲的。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提问:找出你认为是直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讨论、汇报。
(都在两端有两个头)小结: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中理解线段①在黑板上出示三组点。
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分别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其中A组的线用尺子连接,其余B、C组学生都随手画线连接)②提问:这3条线哪一条像数学书的边,为什么?(A组,因为它是直的,它还有两个端点)③小结:我们把像A组那样的线叫做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比如数学书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吸管都可以看做是线段。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
(出示课题)(4)巩固理解提问: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①③④⑤是线段。
因为它们都是有两个端点,且是直的)知识点2 线段可以度量吗?(1)学生活动:尝试测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
一年级数学单位名称
一年级数学单位名称
1. 长度单位。
- 认识厘米。
- 一年级小朋友首先接触到的长度单位是厘米。
我们可以用直尺来认识厘米,直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 在生活中,很多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比如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等。
- 认识米。
- 当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我们会用到米这个单位。
1米 = 100厘米。
- 像教室的长、黑板的长等,一般用米作单位。
小朋友们伸开双臂,两手指尖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米。
2. 人民币单位。
- 认识元、角、分。
- 元是人民币中较大的单位。
1元可以换10角,1角可以换10分。
- 在生活中,我们买东西的时候会用到人民币单位。
一支铅笔可能是5角钱,一个小本子可能是1元钱。
- 可以通过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纸币和硬币来加深对元、角、分的理解。
例如,1元的硬币、5角的硬币、1角的硬币等。
3. 时间单位。
- 认识时和分。
- 在一年级,小朋友开始初步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
钟面上有12个大格,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
- 例如,分针从12走到3,走了15分,时针指向8,分针指向12的时候,表示8时。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全套目录一年级上册[整理版]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全套目录一年级上册0第一单元数一数0第二单元比一比: 1. 比多少 2. 比长短 3. 比高矮0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 1-5的认识 2. 比大小 3. 几和第几 4. 2-5的分与合 5. 加法 6. 减法7. 0的认识和加减法0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01.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2. 长方体、正方形、三角形、圆0第五单元分类0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 6和7的认识 2. 6、7的分与合 3. 和是6、7的加法与6、7减几 4. 解决问题 5. 8、9的知识 6. 8、9的分与合7. 和是8、9的加法和8、9减几8. 解决问题9. 10的认识10. 和是10的加法与10减几11. 填()12. 连加连减13. 加减混合14. 整理和复习(一)15. 整理和复习(二)0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1. 数数、读数 2. 写数 3. 10或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0第八单元认识钟表0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1. 9加几 2. 解决问题 3. 8、7、6加几 4.解决问题5. 5、4、3、2加几 6.整理和复习0第十单元总复习:1. 20以内的数 2. 20以内的加法、10以内的加减法 3.认识图形4. 认识钟表0一年级下册0第一单元位置:1. 位置(1) 2. 位置(2)0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1. 十几减9 2. 十几减8 3. 十几减7 4.十几减6、5、4、3、2 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1. 图形的拼组(1) 2. 图形的拼组(2)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1. 数数、数的组成 2. 读数、写数 3. 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 4. 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1. 认识人民币 2. 简单的计算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 整十数加和减整十数 2.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3.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第七单元认识时间:1. 认识时间(1) 2. 认识时间(2) 3.单元测试题第八单元找规律:1. 找规律(1) 2. 找规律(2)第九单元统计:1. 统计 2. 单元测试题第十单元总复习:1. 总复习(1) 2. 总复习(2)0二年级上册0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 认识厘米和米 2. 认识线段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3.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4.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5.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应用题 6. 连加7. 连减8. 加减混合9. 加、减法估算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 角的特点2. 直角的认识 3. 单元测试题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1. 乘法的初步认识 2. 5的乘法口诀 3. 1、3、4的乘法口诀 4. 乘加乘减 5. 6的乘法口诀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1. 7的乘法口诀 2. 倍数 3. 8的乘法口诀 4. 9的乘法口诀第七单元统计第八单元数学广角:1.数的组合 2.数的排除第九单元总复习:1.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表内乘法 3.米和厘米,角和直角 4.观察物体5、统计 6.综合练习(一)7.综合练习(二0二年级下册0第一单元解决问题:1. 解决问题(1 2. 解决问题(2)3.解决问题(3)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1. 平均分 2. 除法 3.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 4.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1. 锐角和钝角 2. 平移和旋转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1.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 解决问题(1) 3. 解决问题(2)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1 .1000以内数的认识 2. 10000以内数的认识 3.近似数 4.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第七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 两位数加两位数 2. 两位数减两位数 3. 几百几十数的加减法 4. 估算第八单元统计:1. 统计表 2. 统计图第九单元找规律第十单元总复习:1. 总复习(1) 2. 总复习(2)0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1.1 毫米、分米的认识 2. 千米的认识 3.吨的认识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 加法 2. 减法 3. 加减法的验算第三单元四边形:1. 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 3. 周长 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5. 估计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五单元时、分、秒:1. 秒的认识 2. 时间的计算 3.单元测试题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1. 口算乘法 2. 笔算乘法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1. 几分之一 2. 几分之几 3. 分数的简单计算第八单元数学广角:1. 搭配问题 2. 可能性第九单元总复习0三年级下册0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 口算除法 2. 笔算除法(1)3. 笔算除法(2) 4. 笔算除法(3 第三单元统计:1. 简单的数据统计 2. 平均数第四单元年、月、日:1. 年、月、日 2. 24小时计时法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1. 口算乘法 2. 笔算乘法(1) 3. 笔算乘法(2)第六单元面积:1. 面积和面积单位 2.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4. 公顷、平方千米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1. 认识小数 2.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十单元总复习0四年级上册0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01.亿以内数的认识(一)2.亿以内数的认识(二)3.亿以上数的认识(一)4.亿以上数的认识(二)5.用计算器计算6.亿以上数的认识综合练习题0第二单元角的度量:1.直线射线和角(一) 2.直线射线和角(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1.口算乘法 2.笔算乘法(一) 3.笔算乘法(二) 4.笔算乘法(三)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垂直与平行(一) 2.垂直与平行(二 3.平行四边形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二)3.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三) 4.整理和复习(一) 5.整理和复习(二)第六单元统计:1.统计(一) 2.统计(二) 3.统计(三)第七单元数学广角:1.合理安排(一) 2.合理安排(二)第八单元总复习:1.总复习——多位数的认识(一) 2.总复习——多位数的认识(二)3.总复习——空间与图形(一) 4.总复习——空间与图形(二) 5.总复习——统计图(一) 6.总复习——统计图(二)0四年级下册0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 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1) 2. 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2) 3.含括号的四则运算 4. 有关0的运算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1. 位置与方向(1) 2. 位置与方向(2) 3.位置与方向(3)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1. 加法交换律 2. 加法结合律 3.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 乘法分配律 5. 减法的运算性质 6.除法的运算性质7. 乘法的简便计算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 小数的意义 2.小数的读法3、小数的写法 4. 小数的性质 5. 小数的大小比较 6.小数点移动7. 生活中的小数8.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第五单元三角形:1. 三角形的特性(1) 2. 三角形的特性(2) 3.三角形的分类 4. 三角形的内角和 5. 图形的拼组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1.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1) 2.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2) 3.小数的加法和减法(3)第七单元统计第八单元数学广角:1. 数学广角(1) 2. 数学广角(2)3.数学广角(3)第九单元总复习0五年级上册0第一单元小数乘法:1.小数乘整数 2.小数乘小数 3.积的近似值 4.连乘、乘加、乘减 5.整数乘法运算定理推广到小数第二单元小数除法:1.小数以整数 2.一个数除以小数 3.商的近似值 4.循环小数 5.连除、除加、除减 6.解决问题第三单元观察物第四单元简易方程:1.用字母表示数 2.解简易方程 3.列方程解应用题 4.列方程稍复杂应用题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1.平行四边行的面积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3.梯形面积的计算 4.组合图形的面积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第八单元总复习:1.小数的乘除法 2.简易方程 3.多边形的面积 4.观察物体 5.可能性6.解决问题0五年级下册0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1.因数与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二)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 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二)6、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三)7.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四)8.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五)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分数的意义(一) 2.分数的意义(二) 3.真分数和假分数 4.分数的基本性质 5.约分(一) 6.约分(二) 7.通分(一)8.通分(二)9.分数和小数的互化10、整理和复习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 3.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二) 4.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一)5、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二)第六单元统计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第八单元总复习:1.因数与倍数 2.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3.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4.图形的变换0六年级上册0第一单元分数乘法:1.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 分数乘法应用题 3. 倒数的认识第二单元分数除法:1. 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 分数除法应用题 3. 比第三单元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1. 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分数应用题第四单元圆:1. 圆的认识 2. 圆的周长和面积 3. 扇形 4. 轴对称图形第五单元百分数:1.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2. 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3. 百分数应用题 4. 纳税 5.利息0六年级下册0第一单元比例: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3. 比例的应用第二单元圆柱、圆锥和球:1. 圆柱 2. 圆锥 3. 球第三单元简单的统计(二):1. 统计表 2. 统计图0第四单元整理和复习:1、数和数的运算 2.代数初步知识 3. 应用题 4. 量的计量 5.几何初步知识 6. 简单的统计0。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学案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1《长度单位》学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米、分米、厘米的概念。
2.知道米、分米、厘米的换算关系。
3.能够用正确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二、教学重点1.掌握米、分米、厘米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米、分米、厘米的换算方法。
3.能够用正确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帮助学生掌握使用正确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计量尺、教学板书、学生的教材和练习册等。
2.学生准备好铅笔、橡皮、直尺等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让学生用手指在教室里找一找,长长的椅子、宽宽的黑板、高高的窗户等,引导他们思考什么工具可以更准确地测量这些长度。
2. 学习新知识1.讲解米、分米、厘米的概念。
2.演示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 实践活动1.让学生围绕教室,用计量尺测量椅子、黑板、窗户等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让学生按照要求用正确的长度单位进行计算和比较。
4. 拓展延伸让学生分组,设计一个小实验,尝试用不同长度单位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并比较结果。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米、分米、厘米的概念,学会了如何用不同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不断练习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计量能力。
七、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册上有关长度单位的练习。
2.练习使用计量尺在家中进行长度测量。
以上就是本节课程《长度单位》的学案,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和课后练习,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7篇】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7篇】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选用适当的单位表示长度,会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1、通过引导学生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再动手实际量一量,进一步学会使用测2、量工具和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从而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激疑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①长度单位:米(m)、厘米(㎝)②1米=100厘米1m=100㎝2、今天,米和厘米又来找我们做朋友,想了解同学们对它们俩掌握和应用的情况,看你能不能正确的应用米和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的物体。
比如说:黑板的长、桌子的高等二、互动解疑1、黑板的长是多少?①估一估2米、3米、5米……②量一量,谁估计得更准确③分组测量,汇报结果2、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
3、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测量时尺子不够长,量完一次就做一个句号,数数量了几次,还剩多少,最后得出结果。
三、启思导疑1、量自己的身高、步长①先估计,然后同桌合作量一量。
②交流讨论2、完成试一试①先估测②再量一量③最后填出具体的数值。
四、实践应用1、在○里填上“”或“=”。
①25厘米○2米②100厘米○1米③51厘米○49厘米④98厘米○89厘米⑤1厘米○1米⑥10厘米○1米⑦33厘米○3米⑧6米○600厘米2、填一填。
①1米=()厘米②12米+7米=( )米③13厘米+8厘米=( )厘米④2米+45厘米=()米( )厘米⑤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⑥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五、总结评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估一估量一量先估计再测量不够整米,剩余部分用厘米做单位。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课件
5米=( 500 )厘米 )米
8米=( 800 )厘米
连一连。 桌子的高度 10厘米
跳绳的长度
杯子的高度
70厘米
2米
四、课堂小结 一.选择物体量一量。
测量教室的长、讲台的长、肩宽、身高等。 二.选择合适的测量标准。
选择下表中的一种动物,像上面这样, 用你自己的方式把这种动物的身高或身 长表示出来。
假设2 1: 巨蟒身长 巨蟒身长
讲台的长 一庹
10 个 8人
三、巩固提升
你们会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鸵鸟的身高吗?
鸵鸟身高
讲台的长
2个半
填一填。 1米=( 100 )厘米 300厘米=( 3 100厘米=( 1 )米
1):一个人的肩宽大约是30厘米,20个人并排站 着和鳄鱼差不多长。 2):5名学生手拉手,和鳄鱼差不多长。
3):6张讲台摆在一起的长度和鳄鱼一样长。
4):鳄鱼的长大约比教室的一半长一庹。
选择下表中的一种动物,像刚才一样,用你自己 的方式把这种动物的身高或身长表示出来。 所选动物:
测量标准:
测量结果:
综合与实践
量一量,比一比
问题1: 回忆一下在学习“长度单位”时,我 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米(m)
厘米(cm)
1米=100厘米
估一估:
我们学过这么多知识了,你能够根据你的经验估 一估你的一庹(tuǒ)(伸开双臂)、你的肩宽、 讲台、教室,它们分别大约有多长吗?
二、探究新知 一.选择物体量一量。 1.测量讲台的长度。
2.测量教室的长度。
3.测量肩宽。
4.测量桌子的高度。
5.测量一庹(tuǒ)(伸开双臂) 的长 度。
量一量
问题:1. 要想知道我们估的对不对,可以怎么办?
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重难点汇总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毫米、分米的认识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厚约是1毫米?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作单位计量的?
小组展示探究结果,并达成共识。
1、数学书的长()、宽()、厚()。
2、汇报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厚约是1毫米?
(1)橡皮长5()。
(2)玻璃厚5()。
1000千克=()吨
1600-600=()吨
1吨-400千克=()千克
2如图13页3
用2辆载重2吨的货车运这些机器,怎样装车能一次运走?
吨是比千克高级的质量单位
吨与千克的换算关系:1吨=1000千克
2、(1)一个农资门市部运来5吨化肥,卖出2300千克,剩下的3天卖完,剩下的平均每天卖多少千克?
(2)食堂运进大米485千克,面粉495千克。大米和面粉的总质量比1吨少多少千克?
学科
设计者
时间
课时
课型
教学平台使用
三年
数学
刘玉秀
2013.9.4
1
新课
课件、多媒体
课题
千米的认识
学习
目标
1、明确千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2、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重点
难点
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红光中学导学案编号:shuxue3007-8
年级
学科
设计者
时间
课时
课型
教学平台使用
三年
数学
刘玉秀
2013.9.11
1
复习
课件、多媒体
一年级《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课件
03
7
重点2:学会测量长度
7
7
04
学生应学会使用直尺或其他工
7
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比
较不同长度的物体。
难点
学生需要理解厘米和米之 间的换算关系,例如1米 等于100厘米。
难点1:单位换算
难点2:长度单位的实际 应用
学生应能在实际情境中运 用长度单位,例如测量身 高、物品长度等。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
小组合作法
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厘米和 米的概念,例如使用直尺或米尺进行演示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合作讨论、 实践操作来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例如 测量身边的物体长度。
任务驱动法
游戏教学法
设置实际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 中掌握厘米和米的知识,例如测量课本的 长度和宽度,并计算总长度。
作业评估
布置相关练习题,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 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课堂观察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注 意力集中情况、参与度、回答问题 的准确性等,以此评价学生对知识
的掌握程度。
A
B
C
D
家长反馈
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 情况,获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 地调整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长度问题 ,培养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和社
会责任感。
通过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 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和科学 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
素养。
02
教学内容
厘米的认识
厘米的概念
厘米是长度单位,用来表 示物体的长度或距离。
厘米的测量
学会使用直尺测量物体的 长度,将物体的一端对准0 刻度,然后读出另一端的
一年级数学长度单位
一年级数学长度单位嘿,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数学里的长度单位!别紧张,这可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玩意儿,它就藏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就像好朋友一样,无处不在。
想象一下,早晨醒来,你伸了个大大的懒腰,哎呀,这感觉就像是身体突然“变长”了一点点,虽然只是那么一点点,但这就是咱们说的“长度”啦!不过,要准确地说出这些长度,咱们就得用上那些好玩的长度单位了。
首先说说最简单的——“厘米”。
它就像是个小小的测量小精灵,专门负责量那些不大不小的东西。
比如,你的铅笔盒有多长?差不多就是十几厘米的样子。
用手掌比划一下,是不是感觉刚刚好能握住?这就是厘米的魅力,不大不小,刚刚好。
再来说说“米”,这家伙可比厘米威风多了,它是长度单位里的“大哥大”。
咱们学校的操场,绕上一圈,哇,那可得有几百米呢!想象一下,你和小伙伴们手拉手,排成一长串,才能走完这么长的路。
米,就是让我们能感觉到“远”和“长”的好帮手。
当然啦,除了厘米和米,还有两个特别有趣的长度单位——“毫米”和“千米”。
毫米啊,它就像是个害羞的小妹妹,总是躲在厘米的身后,不仔细看还真发现不了。
但它也有大用处哦,比如量一量树叶的厚度,或者是蚂蚁爬行的距离,这时候毫米就派上用场了。
而千米呢,它就像是个爱探险的勇士,喜欢去很远很远的地方。
咱们从家到学校,如果距离远的话,可能就会用上千米来表示了。
想象一下,你骑着自行车,呼哧呼哧地骑了好几公里,那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小小的冒险,是不是很有趣呢?这些长度单位啊,它们就像是数学王国里的魔术师,能把我们看到的、摸到的东西都变得有模有样、有长有短。
而且啊,它们还特别懂得合作,有时候厘米不够用了,米就会来帮忙;有时候千米觉得太大了,毫米就会悄悄补上。
它们就是这样一群默契十足的好朋友。
小朋友们,现在你们是不是对长度单位有了更深的认识呢?下次当你看到一样东西时,不妨试着用这些长度单位来量一量、想一想,你会发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而且还那么有趣!所以啊,让我们一起成为小小数学家吧!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的美好,用我们的双手去触摸生活的长度。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课件(第5课时)
在括号里填上米或厘米。
(1)教室长约6( 米 );(2)桌子高100( 厘米 ); (3)雨伞长90( 厘米);(4)杯子高10( 厘米 ); (5)大树高约10( 米 );(6)手掌宽约7( 厘米 ) (7)小明身高1( 米 )41( 厘米 ); (8)1枝粉笔长约8(厘米);(9)门高约2( 米 ); (10)书长20( 厘米); (12)中指宽约1(厘米);
(13)双臂张开,长1( 米 )30(
厘米 )
谁会找?
下面的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 4条 )
( 6条 )
( 3条 )
( 8条 )
( 10条)
( 10条)
( 9条 )
在括号里填上米或厘米
(1)教室长10( 米 ) (2)桌子高90(厘米) (3)回形针长3(厘米) (4)操场跑道长200( 米 ) (5)1个杯子高10(厘米) (6)桌子长1( 米 )
第一单元:长 度 单 位
长度单位整理与复习
米和厘米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 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 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这几,对着几就是 几厘米。 4、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 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我记得:
1米= 100 厘米
线段是( 直 )的,有( 两 )个端点,线
段可以量长度。
量物体的长度时,把尺的(“0”刻度 )对准物 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物体就是 几厘米。
谁是判断高手
(1)作业本的四条边不是线段。( × ) (2)线段没有端点。( × ) (3)线段的长度是可以量出的。( √ ) (4) 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是7厘米。( × ) (5) 小强的身高是150米。( × ) (6)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例1—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
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教学例1。
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
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
后面的呢?
(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
“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
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 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
)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
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