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在《历史与社会》课中的运用初探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式教学在《历史与社会》课中的运用初探

发表时间:2010-06-18T14:22:35.950Z 来源:《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供稿作者:孙军民

[导读] 在初中社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学生主体发展需要,尊重学生主体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

孙军民浙江省嵊州市崇仁镇中学

在初中社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学生主体发展需要,尊重学生主体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探究性的教学方法无疑对此起着重要的作用。实施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社会教学就是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社会知识的兴趣,初步形成探究能力。

一、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

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来说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体验过程与方法,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与《历史与社会》

新课程《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教材)探究性显著。作为一门融合了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综合课程,它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选材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上都勇于创新,在每一节内容中间都穿插了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特别是在教材的每一单元最后都安排了一课综合探究活动。七年级教材安排了九个探究活动课,八年级安排了七个综合探究活动课,因此,它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和实践过程,所有这些为探究性教学提供了实践舞台。

三、探究式教学在实践中的运用

探究教学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二课的《新的大一统》一课为例,谈谈对这一教学方式的认识和具体的实践操作。

1.创设情境,启发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探究性教学设计,从疑入手,给学生创造一个适于“探究学习”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空间中思索辨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学中常常通过新现象或原有的感性认识,揭示其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矛盾,以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新的大一统》这节课的主题是西汉王朝的强盛、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其中汉武帝的措施最重要。为了引起同学们探究的兴趣,我在课前展示了《大汉天子》的录像片段,然后出示思考题目:

(1)这里的“大汉天子”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位皇帝?

(2)在你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3)那么,历史上的“大汉天子”和电视中“大汉天子”是否一样呢?

这些问题在设计上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还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水平,控制了难易度,具有挑战性、启发性、阶梯性及发散性的特点,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这样从一开始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导学提纲积极主动看书学习,开始探究活动,进入课堂角色。

2.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该过程是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解疑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从具体的事实出发,去认知基本事实和基本规律,是一种归纳过程。在课堂上,一般前后桌四位同学(比较灵活机动)组成质疑合作小组,组内分配角色(领导者、记录者、发言者等),这些角色由组员轮流担任。领导者负责组员的发言顺序、小组讨论的问题;发言者代表本组在班上发言;记录者负责对本组成员讨论结果和疑难问题的记录。在开展小组交流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指导,对开展活动顺利的小组及时给予表扬,对发现偏题的小组及时发现并介入点拨,以便使之顺利进行。同时要照顾到比较内向的同学,以免导致这些学生走向边缘化。

在“组织讨论——合作交流探究——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整个探究过程中,都是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师仅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思路,仅在学生思维或操作发生障碍时作适当点拨,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学习《新的大一统》,讲到汉武帝在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本人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如果你是当时的汉武帝,从封建君主的角度,试着向文武大臣说明你为什么要采纳董仲书的建议?

(2)如果你是非儒家的诸子百家中的一位思想家,请你试着向天下百姓叙说你真实的想法。

其实这两个问题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设计的,要求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分析“罢触百家,独尊儒术”的利和弊。最后经过

师生共同努力得出:这一思想为汉武帝提供了实行政治大一统的思想武器,在解决汉朝分封诸候引起的弊端问题上起了积极的作用:从思想发展的角度看,一方面,他确定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这种只发展一家学说,限制其他各家学说的做法对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是不利的。这样,使学生既全面、又辩证地掌握知识,也使他们优化了分析方法,增强了探索能力。

又如,分析汉武帝的民族措施,讲到汉与匈奴的关系时,我又让学生展开合作讨论:①汉初与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原因;②汉初的和亲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状况。针对问题②展示翦伯赞对王昭君出塞的评价。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氛围,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优与劣,都应以鼓励为主,比如“再想一想,还有没有更好的答案”、“你的回答真精彩!”教师的点拨也要讲艺术,最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既启发,又有所保留,以防止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 3.加强实践,应用探究。

如果说合作探究过程是解决知识“是什么、为什么”的话,应用探究则是解决学生将学到知识“怎么用”的问题,即将所学知识深化和迁移,怎样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教师应树立“为迁移而教”的意识,要继续创设广泛应用的情境,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整体化、灵活化和深刻化,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老师必须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逻辑思维等,以便使其知识能自由迁移,进而能创造性的运用。

如《新的大一统》中汉武帝的措施学完之后,本人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汉武帝的确有雄才大略,他对西汉王朝的强盛有重要贡献,那么,他的措施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启示呢?有的同学回答要重视人才的培养,有的同学认为自身强大才是硬道理,有的觉得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还有的同学认为要处理好民族关系,因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等等。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又渗透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情感教育,实现社会学科教育的另一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