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离骚》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
人教版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离骚》教案学问目标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抱负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重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乐观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盛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1、培养通过掌握诗文形象,深化体味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把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同学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同学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抱负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柔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尝、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引导同学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办法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研究法,让同学理解诗中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抱负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同学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预备录音机教学磁带课时支配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抱负。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一、导语:XXX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离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通用10篇)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通用10篇)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3、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2、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教具]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毛泽东诗词导入。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结合注释了解屈原,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屈原作品2、关于楚辞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离骚”二字,古来数种解释:1、司马迁:遭受忧患的意思。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班固亦同)2、王逸: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
骚,愁也。
”——因司马迁距屈原年代未久,故司马迁的说法最可信。
另外还有认为“离骚”二字当释为“牢骚”的。
又有认为《离骚》和《劳商》“同实而异名”,是楚地歌曲名称。
(游国恩)。
还有以离骚为“排解忧愁”之意。
(钱钟书)四、诵读1、播放录音范读,正音;2、学生朗读,要求:把握诗的节奏:《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体味诗的情感: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离骚》知识点梳理:(多媒体展示,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句子)1、重点词语2、通假字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古今异义的词6、句式7、难句翻译六、阅读理解1、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教学设计5篇
《离骚》教学设计5篇离骚一文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民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下面是整理的《离骚》教学设计5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离骚》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具:多媒体第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高二语文《离骚》的教案(精选17篇)
高二语文《离骚》的教案(精选17篇)高二语文《离骚》的教案篇1▲知能目标1.体会诗歌中移情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2.了解《离骚》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理解节选部分的主旨。
3.感受《离骚》的浪漫主义颜色。
▲情感目标1.感受诗人在述怀反省中表现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化为自己的精神力气。
2.感受诗人行为高尚、品行圣洁、忧国忧民的完善形象。
▲重点难点1.体会诗中运用形象的比方、瑰丽的想象、绚烂的文采表达诗人酷热的感情,富有浪漫主义颜色。
2.理解屈原的精神表现和诗人讴歌、追求的政治抱负。
3.文言词句的理解。
●刷新学问库存1.关于《诗经》屈原,名平,字原,又白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最宏大的爱国诗人,楚辞诗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
有深远的影响。
2.关于《离骚》楚怀王三十九年(前300年)春,屈原被排斥流放在汉北。
此间创作了《离骚》。
它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全诗373句,2490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方、神话传奇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鼎革图治的政治理想和同腐朽势力作斗争的顽强意志,抒发了喜爱祖国的炽烈感情,是我国浪漫主义长诗的鼻祖。
3.关于楚辞与《楚辞》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一批楚国作家在学习楚国民歌基础上,制造、进展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地,故谓之楚辞的一种诗歌形式。
《楚辞》则是由西汉刘向编辑的屈原、宋玉等楚国作家作品的总集名。
4.关于离骚的含义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
班固在《离骚赞库》中释为遭忧。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
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5.字形辨析●探究互动平台1.节选部分的主旨与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节选部分通过诗人自述生平和身世,表达了诗人的悲伤心事和对故国民生无限喜爱的深情,反映了诗人坚持自己的高尚情操、纯净德行和政治抱负,对腐恶势力决不妥协的战斗精神。
《离骚》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离骚》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离骚》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离骚》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的1. 了解《离骚》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掌握《离骚》中的典故和用词技巧。
2. 掌握《离骚》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理解作者的人生理念和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离骚》的典故和用词技巧以及思想内涵。
难点:理解作者的人生理念和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鉴赏和创作。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学生听讲: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离骚》的背景、历史意义以及典故和用词技巧。
2. 分组合作+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通过听取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加深对《离骚》的理解。
3. 个别指导+学生写作: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人生理念和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鉴赏和创作。
四、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离骚》的背景和历史意义1. 通过讲解西周末年的政治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以及《离骚》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影响。
2. 教师讲解《离骚》的文字特点和用词技巧,例如:平仄、平水韵、震声、借指等。
3. 分组合作+学生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离骚》中的典故和用词技巧,并能上台发言。
第二课时:《离骚》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1. 通过讲解《离骚》的艺术特点,例如:丰富的想象、别致的构思、动人的情感,让学生了解《离骚》的艺术价值和地位。
2. 教师对《离骚》中的思想内涵进行梳理和解读,例如:超脱尘世、崇尚自由、叙事自传、哲思感悟等。
3. 分组合作+学生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离骚》中的思想内涵,并能上台发言。
第三课时:文学鉴赏及创作1. 教师选取《离骚》中的片段,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 分组合作+学生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文学鉴赏,对《离骚》中的片段进行分析、评价和收获,并能上台发言。
人教版高中语文《离骚》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这部作品的主题和意义;2. 分析《离骚》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离骚》的内容与情感表达;2. 熟悉《离骚》中的修辞技巧和文学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掌握《离骚》中的隐喻、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2. 理解《离骚》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发学生对《离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 解读法:通过分析《离骚》的内容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探讨和讨论,促进思维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4. 归纳法:总结和概括《离骚》中的文学特点和思想内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演示一段《离骚》的朗诵或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该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15分钟)请学生阅读《离骚》全文,并回答以下问题:1)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2) 诗歌中有哪些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方式?3) 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的?3. 文本分析(2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离骚》中的文学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分享。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给予指导和点拨。
4. 思想感悟(15分钟)学生就《离骚》中的思想和情感表达进行独立思考,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5. 共同探讨(2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就《离骚》的思想内涵、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等展开讨论。
学生在讨论中彼此启发,一同探寻《离骚》的深层意义和价值。
6. 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离骚》的影响和地位,扩大学生对诗歌创作和文学艺术的了解。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离骚》的内容和修辞技巧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八、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离骚》的理解,撰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并用自己熟悉的修辞手法来进行语言表达。
关于《离骚》教案3篇
关于《离骚》教案3篇《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总第课时)教学流程设计:1、预习正音见文下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一、导入二、有关资料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
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诵读课文1、录音机或老师范读,学生跟读老师总结:(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人教版高中语文《离骚》教案2023
人教版高中语文《离骚》教案2023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离骚》的作者及其背景。
2.理解《离骚》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
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和意义。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离骚》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
2.理解《离骚》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掌握《离骚》中的艺术手法和意义。
教学难点:1.理解《离骚》中的高深词句和抽象意象。
2.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和意义。
教学准备:1.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离骚》课文。
2.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和音频。
3.学生准备纸笔,用于记录重点。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相关音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内容。
导入问题:(3分钟)1.你们是不是很喜欢写作文?写作文的时候,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困难?有什么困难?2.写作文时,你们有没有遇到过想说的话很多,但不知道怎么表达的情况?新课讲解:(15分钟)1.介绍《离骚》的作者屈原及其背景。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诗人,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一篇长篇抒情诗,描述了他身世不凡的经历、失意的心情,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思考。
屈原的写作风格及诗歌创作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2.分析《离骚》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
《离骚》全篇共计373行,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并通过对自然、历史、宇宙等的描写和联想,展现了作者的丰富想象力和思维深度。
模块一: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抒发情感。
模块二:历史典故的运用和自我反思。
模块三: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思考。
模块四:对现实困境的反思和呐喊。
学习活动一:(20分钟)1.师生共同朗读《离骚》的部分诗句,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和艺术之美。
2.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一段诗句,分享给全班。
3.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蕴。
学习活动二:(25分钟)1.学生独立阅读《离骚》全文,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2.学生小组讨论,互相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疑惑。
高中语文屈原的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屈原的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2)能够把握《离骚》的主要内容,理解其象征意义;(3)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坚守信念,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离骚》的象征意义和艺术特色;(2)分析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崇高理想。
2. 教学难点:(1)把握《离骚》的韵律和比兴手法;(2)深入理解屈原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屈原的生平和对楚辞的贡献;(2)概述《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歌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离骚》中的韵律和比兴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作业布置1. 熟读《离骚》,掌握诗歌内容;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延伸1. 对比阅读:(1)推荐阅读《九歌》、《天问》等屈原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2)比较《离骚》与其他楚辞的异同,探讨楚辞的特点。
2. 文化探究:(1)了解屈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探究其对后世的影响;(2)探讨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当代的意义。
七、课程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离骚》的象征意义、艺术特色和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2. 强调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2)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3)能够解读《离骚》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结构和主题。
(2)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掌握相关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解读《离骚》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深入领会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屈原及《离骚》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读《离骚》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深入分析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离骚》,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1)利用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的楚国风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
(2)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让学生感受《离骚》的意境。
2. 启发式教学:(1)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离骚》的内涵。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文学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
2. 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分析《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
4. 欣赏《离骚》的韵律美和艺术魅力。
5.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1. 《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
3. 《离骚》的韵律美和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1. 《离骚》的古代文言文理解。
2. 《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的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教案。
2. 学生教材《离骚》。
3. 相关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屈原的生平和对楚辞的贡献。
2. 介绍《离骚》的文学背景和创作背景。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离骚》全文,理解大意。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三、结构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离骚》的结构,划分章节和段落。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象征手法和意象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
2. 学生举例说明并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艺术欣赏(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离骚》的韵律美和艺术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延伸:1. 学生进行《离骚》的文学创作实践,如写一篇以《离骚》为灵感的现代诗。
2. 学生进行《离骚》的深度阅读,如研究屈原的其他作品或相关评论。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导入、阅读理解、结构分析、象征手法和意象分析、艺术欣赏等环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欣赏《离骚》。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离骚》的古代文言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六、教学内容:深入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1. 教师简要介绍《离骚》的创作背景,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作者屈原的生平遭遇。
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思想,分析《离骚》中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离骚》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离骚》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第一篇: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离骚》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4.背诵全诗。
教学时数:2-3课时,视班级情况灵活处理。
第一课时一对联导入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屈原这个名字始终像浪花一样洁净美丽,它成就了楚地一条普通江河(汨罗江)的万古名声,他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纵然,屈原已经离开我们2千多年,但是,当我们在品尝香喷喷的粽子的时候,蓦然回首,屈原就站在身边,他似乎不曾远去,他已经永远定格在华夏子孙的心中。
二、说屈原:我所认识的屈原1、学生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当补充相关资料。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因出身贵族,又见闻广博,记忆力特别好,对时代风云变化了如指掌,而且擅长口才,很快成为楚国政坛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主要意象和情感。
(2)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了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离骚》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2. 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离骚》中生僻词语的解释。
2. 屈原情感的把握及其与现实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离骚》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等。
4. 审美教育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屈原及《离骚》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文内容。
3. 讲解分析:讲解诗中的生僻词语、意象、情感等。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等。
5. 欣赏评价: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1)熟读《离骚》,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七、教学反思1. 课程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2. 教学方法: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人教版高二语文《离骚》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离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把握诗人屈原的生平经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包括诗歌的结构、意象、表现手法等。
3.领悟《离骚》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政治抱负、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操。
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古典诗词阅读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领悟《离骚》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政治抱负、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经历,引导学生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
2.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离骚》,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课堂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离骚》的结构特点,如总分总的结构、韵律美等。
(2)分析《离骚》中的意象,如香草、美人、幽径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3)讲解《离骚》中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等,并举例说明。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离骚》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政治抱负、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操。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离骚》。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
2.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1.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加强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阅读水平。
1.创作背景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是一位政治家、文学家。
由于受到奸臣的排挤,屈原被贬为三闾大夫。
在流放期间,屈原创作了《离骚》等作品,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操。
2.结构特点《离骚》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作者被贬后的孤独、失落;第二部分写作者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操;第三部分写作者对未来的憧憬。
3.意象分析4.表现手法《离骚》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等。
2024最新-离骚高中背诵部分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离骚高中背诵部分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页是编辑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4篇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困境;2、体味诗语中蕴含的复杂情绪;3、重构屈原形象;4、了解楚辞的特点学会诵读。
[重点难点]1、重点:目标一、二、三。
2、难点:目标二、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屈原屈原,名平,字原,约生于公元前三四零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他“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起用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一度成为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
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他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目光。
但他的这些主张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注定要在混浊的人间世中处处碰壁,他的诗人气质也注定与混乱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
君王的疏远和群臣的嫉恨这是必然之事,这一切形成了他的人生困境,这种困境最典型的表征就是两次流放事件。
第一次是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流放到汉北一带;第二次是在楚顷襄王十三年前后,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两次放逐使屈原从权力的中心被挤迫到了边缘,他陷入了现实和心灵的双重困境。
举世皆浊之中,他孤立无援;而在独醒时刻,他又不得不面对灵魂的拷问。
当强秦攻破故国的时候,他只好怀着忠诚和绝望自沉汨罗江。
当陷入这样一种孤独的人生困境之时,一切似乎不可把握,只有文字可以自由驱遣,只有文字可以成为他形影相吊的忠实伴侣,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和《渔父》,在这发愤抒情之中,他的不安的灵魂暂得栖居和慰藉。
屈原的一生以“好修”为务,以“美政”为鹄的,他在乱世中上下求索,虽然他的忠诚不曾挽救故国的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后世的尊敬。
人教版高二语文《离骚》教案设计(精选10篇)
人教版高二语文《离骚》教案设计(精选10篇)《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
“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二语文《离骚》教案设计(精选10篇),欢迎阅读。
高二语文《离骚》教案设计篇1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
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教师明确: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
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
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
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
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2)能够把握《离骚》的基本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能够领会《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理想和信仰的执着追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2. 《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离骚》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语句的理解。
2. 对《离骚》中抽象意象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离骚》的背景、作者简介、主题及修辞手法。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深入解读《离骚》。
4. 案例分析法:分析《离骚》中的典型意象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内容:1. 课文导入:介绍《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歌内容。
3.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离骚》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4. 修辞手法讲解:讲解《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兴、象征等。
5. 艺术特色赏析: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PPT、相关资料,学生预习《离骚》。
2.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3. 课堂讲解:(1)讲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2)分析《离骚》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讲解《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兴、象征等。
(4)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离骚》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一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离骚》全文;(2)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坚守信念,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离骚》的诗意及主题;2. 《离骚》中的艺术手法及其特点;3.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1. 《离骚》中的生僻字词、古汉语用法;2. 对《离骚》象征、隐喻手法的深入理解;3. 将《离骚》的思想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屈原及《离骚》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歌大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离骚》中的艺术手法及象征意义;4. 诗歌朗诵:选取优秀朗诵作品,感受《离骚》的韵律美;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离骚》;3. 调查有关屈原的历史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3. 学习心得: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其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4. 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离骚》及古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离骚》中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屈原的人生经历为例,让学生体会其忠诚与无奈;3. 利用比较分析法,将《离骚》与其他楚辞作品进行对比,突出其独特风格;4.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4.背诵全诗。
教学时数:2-3课时,视班级情况灵活处理。
第一课时一对联导入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屈原这个名字始终像浪花一样洁净美丽,它成就了楚地一条普通江河(汨罗江)的万古名声,他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纵然,屈原已经离开我们2千多年,但是,当我们在品尝香喷喷的粽子的时候,蓦然回首,屈原就站在身边,他似乎不曾远去,他已经永远定格在华夏子孙的心中。
二、说屈原:我所认识的屈原1、学生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当补充相关资料。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因出身贵族,又见闻广博,记忆力特别好,对时代风云变化了如指掌,而且擅长口才,很快成为楚国政坛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
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 小结: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是诗人中的诗人,高峰上的高峰,王者中的王者。
今天,王者归来。
让我们一起伸出虔诚而尊敬的双手去触摸一颗高洁而伟大的灵魂。
,去聆听一段屈子真情的告白。
三、读《离骚》1、听范读: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2、教师带读:让学生轻声跟读3、交替读:教师读上半句,学生读下半句4、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朗读提示: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四、说《离骚》1、朗读后,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显著特点?(兮字特别多,几乎每句都有;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2、屈原创作的这种诗体叫楚辞体或叫骚体,兮就是一个标志。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朗读、比较:大声朗读,去掉兮后再读一遍,看效果有何不同。
《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如何提示:“兮”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同时,“兮”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
它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
闻一多认为“兮确乎是诗歌的核心与原动力”。
3、再齐读全文4、“离骚”是什么意思呢?提示: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是诗人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文为节选。
五、研读第一自然段:(一)梳理探究1、字词梳理2、内容梳理:阅读并说说屈原忧愁的原因是什么?为国家:民生多艰,国运艰难为君主:贤愚不分,听信群小为群臣:妒忌贤才,造谣中伤根源:屈原的“美政”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
(美政:“举贤授能”,反对世袭;用人为贤,反对用人为亲)3、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如何应对?请找出诗歌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并说说这些诗句表现了屈原怎样的态度及情操?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
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虽然小人诬陷、君王不察,但他却表明了自己誓死决不退缩、决不与蝇营狗苟的小人同流合污的坚定态度。
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
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
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
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4、小结面对皇帝昏庸,小人离间,奸佞当道得黑暗现实,痛苦而执着的诗人虽誓死不妥协,但将怎样重新寻求人生的定位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讨。
六、布置作业:背诵第一自然段板书设计: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百姓:民生多艰,国运艰难皇帝:贤愚不分,听信群小群臣:妒忌贤才,造谣中伤根源:美政态度:誓死捍卫理想、决不同流合污六、研读第二段1、朗读(带读、交替读、齐读)2、上节课我们研读了第一自然段,在这一段中,诗人叙述了自己遭排挤而忧愤的原因,一方面因为君王昏庸,听信群小,一方面因为群臣嫉妒贤才,对他造谣中伤,而造成这些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屈原推行“美政”思想,极大地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
屈原一心为国家的前途考虑,群臣却只顾眼前的利益,更可恨者,楚怀王昏庸浅薄,禁不起群小的挑拨,不但没有采纳他的主张,反而疏远了他。
对此,屈原一方面抒写了自己的满心忧愤之情,这种忧愤,是由国家前途晦暗不明而引起的忧愤,而非个人情绪的忧愤。
一方面又表明了自己决绝的态度,即誓死捍卫理想、决不同流合污的立场。
然而,现实无法改变,理想无法实现,苦闷的诗人如何去寻找他的人生出路呢?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隐退修身:“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3、介绍孔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补充:但是,对于一个心忧天下,心系黎民的爱国者来说,要退隐从此不问天下事,谈何容易?思考:“延伫”“步”“止息”等词写出诗人怎样的内心活动?从中看出怎样的诗人形象?——内心苦苦挣扎。
犹豫、彷徨、苦苦思索的诗人形象。
4、但无奈的诗人还是决定退隐了。
退下来之后,他决定做什么事情呢?——修吾初服。
他要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他要戴着高高的帽子,佩戴长长的佩带和缤纷多彩的服饰,让自己芳菲菲其弥章。
一句话,他要把自己打扮得既漂亮且芬芳。
这难道就是诗人的追求吗?就是孔子所说的“独善其身”吗?你怎么看?——这些诗句使抒情主人公幻化为一个美人。
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尤其香草修饰自己,她既美丽又芬芳,因为美丽,她遭人嫉妒,遭到排斥和贬黜。
但她却表明了自己爱美、为了美,“虽体解吾犹未变”的心志。
这是《离骚》首创的“香草美人”意象。
5、香草美人“香草美人”在楚辞中频繁出现,是具有骚体诗特色的一种比兴手法。
美人:①比喻贤明的君主。
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又如《赤壁赋》中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②比喻贤臣(或自喻)如课文中美丽芬芳的女子。
③美好的理想香草:。
高洁的品德和人格。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香草美人”意象是屈原开创的,但它与《诗经》是有渊源的。
它其实是一种比兴手法。
屈原将他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以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试找出相关例子。
板书设计:蕙纕、揽茝比喻品行高洁蛾眉比喻美德退将复修吾初服比喻隐退修身制芰荷、集芙蓉、高余冠、长余佩、佩缤纷比喻修养品德芳菲菲比喻品德更加高洁小结;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
6、无奈的诗人最终选择了退隐修身,这是否就是一种妥协,是否意味着他讲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呢?——“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