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设计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地方,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文化习俗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3. 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增长知识面。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认识家乡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a. 地图展示家乡地理位置b. 图片展示家乡四季景色c. 讨论家乡的气候特点2. 第二课时:家乡的文化习俗a. 图片展示家乡的传统节日b. 讲述家乡的风俗习惯c. 学生分享家庭习俗经历3. 第三课时:家乡的特色美食a. 图片展示家乡特色美食b. 讲述美食的制作过程c. 学生品尝家乡美食4. 第四课时:家乡的名人故事a. 讲述家乡名人的事迹b. 学生分享名人的故事对自己成长的启示c. 讨论如何成为像名人一样有贡献的人5. 第五课时:家乡的自然景观a. 图片展示家乡的自然景观b. 讲述景观的历史背景c. 学生分享自己游览景观的经历三、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展示、讲述、讨论、分享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地图、食物、名人故事等资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家乡的特色。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家乡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五、教学资源1. 地图、图片、食物等教具。
2. 名人故事、风俗习惯等相关资料。
3. 学生作业本、课堂记录本等。
六、教学活动设计第1节:家乡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位置。
2. 讲解: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解释其重要性。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气候特点,如天气、温度、降水等。
4. 分享: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第2节:家乡的文化习俗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传统节日图片,引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好奇心。
2. 讲解:介绍家乡的文化习俗,如节日庆典、传统服饰等。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知识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地方课程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情感,增强他们的地域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家乡的自然环境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
教学难点:家乡气候特点的讲解。
2. 第二节:家乡的人文环境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名胜古迹等。
教学难点:家乡历史文化背景的讲解。
3. 第三节:家乡的经济发展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产业结构、特色产业、经济发展状况等。
教学难点:家乡特色产业的讲解。
4. 第四节:家乡的社会事业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家乡社会事业发展的讲解。
5. 第五节:家乡的风土人情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饮食习惯、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
教学难点:家乡民间艺术的讲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家乡的相关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讲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材》2. 参考资料:相关地方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书籍和资料。
3. 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音频等。
4. 网络资源:相关地方网站、论坛、新闻等。
六、第六节:家乡的知名人物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著名历史人物、文化名人、杰出校友等。
教学难点:家乡名人的生平事迹和贡献的讲解。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当地的文化、历史、地理、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4.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环境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等。
2. 教学内容:a. 地理位置:家乡所在的省份、城市、乡镇。
b. 气候特点:家乡的四季变化、温度、降水等。
c. 水资源:家乡的河流、湖泊、水库等。
d. 动植物资源:家乡的常见动植物种类及其特点。
第二单元:家乡的人文环境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名人故事等。
2. 教学内容:a. 历史文化:家乡的历史演变、古建筑、历史事件等。
b. 民俗风情: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
c. 名人故事:家乡的著名历史人物、事迹、传说等。
第三单元:家乡的自然资源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
2. 教学内容:a. 自然资源:家乡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等。
b. 环境保护:家乡的环境问题、保护措施、环保意识等。
c. 可持续发展:家乡的发展战略、绿色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自然、人文、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入了解家乡的特点和问题。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利用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走进自然、感受家乡的美妙。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创意、表达能力等。
3. 学生实践能力:考察学生在实地考察、小组合作等环节的表现。
4. 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评估学生在课程中的知识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教案一:认识家乡教案概述:本节课是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的教学内容,主题为“认识家乡”。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以及地方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并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a. 能够描述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b. 能够简单描述家乡的地貌特征;c. 能够介绍家乡的特色文化。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b. 培养学生对家乡地方文化的欣赏与尊重。
教学重点:1. 掌握并准确描述家乡地理位置。
2. 掌握并准确描述家乡地貌特征。
3. 掌握并准确描述家乡的特色文化。
教学准备:1. 大屏幕或投影仪。
2. 照片或图片展示工具。
3. 学生课桌上的地方地图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呈现一幅描绘家乡的图片。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看到了哪些东西?你认识这些东西吗?这些东西是你家乡的特色吗?”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考。
二、探究(25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
a. 展示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图,提问:“你的家乡在哪个省份?在哪个城市?在哪个方位?”b. 引导学生使用地球仪或地图找到家乡的位置,让他们找出家乡的特点。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地貌特征。
a. 准备照片或图片展示工具,呈现家乡的山川、河流等地貌特征。
b. 引导学生观察照片或图片,描述家乡的地貌特征。
3.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
a. 准备图片或照片展示家乡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等。
b.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照片,描述家乡的特色文化。
三、实践(15分钟)1. 按照小组规模分组,每组由一名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以及特色文化。
其他小组成员进行倾听和提问。
四、归纳(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重点包括家乡地理位置、地貌特征以及特色文化。
五、小结(5分钟)1. 引导学生发表感想: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了解家乡的地理、地貌和文化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家乡探索活动,例如在周末带家长到家乡的重要地标参观。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自己所处的地方的基本情况和特色;2. 掌握一些相关的地方知识和地理概念;3. 培养对自己地方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地方的基本情况和特色;2. 相关地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及多媒体设备;2. 一些相关的图片和地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引起学生对地方的兴趣,如城市的风景、地方特色的食物等,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出示问题:“你们住在哪里?你们的地方有什么特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概念解释(10分钟)告诉学生地方是指一个独特的区域,由一片相对较小的土地组成,拥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
解释并让学生理解“城市”和“乡村”两个概念,通过图片和简单的比较,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差异。
3. 地方特点介绍(15分钟)根据学生所居住的地方,以故事或图片等形式介绍该地方的基本情况和特色,如城市的高楼大厦、公园、博物馆等,乡村的田野、农民、农作物等。
引导学生观察、感知和描述所介绍的地方特点,激发他们对自己地方的兴趣。
4. 地方问答游戏(15分钟)设计一个问答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回答关于地方的问题。
可以采用竞赛形式,根据正确与否给予表扬和奖励,增强学生对地方的了解和记忆力。
5. 模仿创作(20分钟)提供一些简单的绘画材料让学生进行创作,要求他们画出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的特点和景观。
鼓励学生用丰富的色彩和形象来展现他们对地方的感受。
6. 总结归纳(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课程,总结所学的地方知识和地理概念。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地方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分享。
7. 课堂延伸(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讨论和了解更多关于自己所居住地方的特色和历史,并写下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和想法。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对地方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自己地方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地方的兴趣和热爱,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全面了解地方的特色、基本情况和地理概念。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第一章:了解我们的社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环境,培养学生的社区意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学生所生活的社区环境,包括社区的设施、景点等。
2. 引导学生观察社区的变化,发现社区的优点和不足。
三、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社区,了解社区环境。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社区的优点和不足。
3.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各自观察到的社区变化。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社区环境的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第二章:探索家乡的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家乡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等。
2. 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亲身体验家乡的传统文化。
1. 邀请民间艺人来校,展示家乡的传统手工艺。
2. 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家乡的传统手工艺。
3. 组织学生参加家乡的民俗活动,感受家乡的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家乡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熟练掌握传统手工艺。
第三章:关爱自然,保护环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环保知识,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环保设施,了解环保知识。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环保建议。
3.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各自提出的环保建议。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环保知识的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提出有创意的环保建议。
第四章:了解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
2. 通过学习地方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环境1. 地理特点: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2. 自然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第二单元:家乡的人文环境1. 历史文化: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历史名人等。
2. 民俗风情: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风俗习惯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运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和认识家乡。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设置实践作业,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区,亲身体验家乡的特色文化。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分享中的表现,以及实践作业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环境(2课时)1. 第1课时:介绍家乡的地理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
2. 第2课时:介绍家乡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资源的意识。
第二单元:家乡的人文环境(3课时)1. 第1课时:介绍家乡的历史文化,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底蕴。
2. 第2课时:介绍家乡的民俗风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3. 第3课时:总结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强化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
六、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家乡的经济与社会发展1. 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特色产业、经济发展趋势等。
2. 社会发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
第四单元:家乡的生态文明建设1. 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现状、环保政策与措施等。
2. 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绿色生活方式等。
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地理1. 学习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2. 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让学生熟悉家乡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
第二单元:家乡的历史与文化1. 了解家乡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家乡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 学习家乡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等,感受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三单元:家乡的自然与资源1. 认识家乡的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等,了解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和保护的重要性。
2. 学习家乡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四单元:家乡的人民与生活1. 了解家乡人民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感受家乡人民的热情与友善。
2. 学习家乡的发展变化,展望未来的美好生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情景教学、小组讨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图片、地图、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3. 组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家乡的特色。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学习态度、合作意识等。
2. 学生对家乡地理、历史、文化、资源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环保意识以及热爱家乡的情感表现。
五、教学计划第一单元:家乡的地理(2课时)1. 第1课时: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2. 第2课时: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让学生熟悉家乡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
第二单元:家乡的历史与文化(3课时)1. 第1课时:了解家乡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家乡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 第2课时:学习家乡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等,感受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3. 第3课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第三单元:家乡的自然与资源(2课时)1. 第1课时:认识家乡的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等,了解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和保护的重要性。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目标学科:地理目标年级:一年级上学期教案编号:G-01-0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孩子们最熟悉的地方——自己的家所在的地方,通过讲解、观察和互动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们对自己所在地方的特点和地理位置有一定的了解,并能简单描述自己家所在地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地方的概念和地方的特点;b. 掌握描述自己家所在地的位置的表达;c. 知道自己所在地的相对位置。
2. 能力目标:a. 观察和描述自己的家所在地的地理位置;b. 学会使用简单的方位词。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己家所在地的热爱和认同感,增强对地方的归属感。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a. 师生互动,引发学生对“地方”的思考。
老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入,如“你们住在哪里?你们觉得住在这个地方怎么样?这个地方有哪些特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2. 新知传授(10分钟)a. 通过投影或板书等方式,讲解“地方”的概念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地方不仅是指我们生活的地方,还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特征等方面。
3. 观察与互动(15分钟)a. 学生观察并描绘自己家所在地的方位关系。
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份简单的地图,引导学生用简单的方位词描述自己家的位置,如“我家在学校的北边/东边/南边/西边”。
4. 知识巩固(15分钟)a. 练习活动。
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题目,用自己掌握的方位词描述某个地方的位置,如“超市在邮局的哪个方向?”5. 拓展延伸(15分钟)a.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自己所在地的简单地图,并用方位词描述各个重要地点的位置关系。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6. 总结回顾(5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并与之前所学的概念进行联系,让学生明确地方的概念和特点。
四、教学资源和学习材料1. 投影或黑板2. 学生练习册3. 地图图纸4. 相关图片和插图五、教学评估1. 学生练习册的完成情况和参与度;2.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的地图和描述的准确性;3. 学生对地方概念和方位词的掌握情况;4. 学生在观察和描述自己家所在地位置时的准确性和表达能力。
一年级上册地方教案模板
一、教案基本信息1. 学科: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2. 课时:2课时3.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一年级上册地方的基本知识;(2)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3)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地方概况介绍地方的基本地理、历史、文化等信息,让学生对地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第二课时:地方特色详细讲解地方的特色产业、民俗风情、名胜古迹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歌曲等素材,引导学生关注地方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地方的基本情况和特色。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拓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方文化。
4.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地方相关的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方特色和优势。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方的特色产业、民俗风情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 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给予评价和建议。
7.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表扬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绘制一幅地方特色的手抄报,展示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2. 写一篇关于地方的日记,记录在课堂上的所学所得。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亮点和不足,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积极与其他教师交流,共享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手抄报和日记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写作水平。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 图片:收集地方特色相关的图片,用于课堂展示和引导学生关注。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教案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教案【篇一: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1、认识新同学[学习目标]鼓励一年级学生进行相互交往的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熟悉和了解。
帮助学生学会几种与别人交往时自我介绍的方法。
帮助学生认识并简单描述自己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小朋友们,你们照过镜子吗?说说你照镜子看到你自己是怎么样的?二、新课1.观察自己的特点,想一想,我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哪些方面?2.介绍自己。
在小组里介绍3.各组代表上台介绍。
4.认识更多的同学。
如:你好!我是***。
大家好!我叫***。
我和你们一起玩,好吗?我叫***。
我叫***8。
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老师,我叫***。
三、小结你学到了什么?2、把手洗干净[学习目标]本课的学习目标是学习洗手的方法,初步学会洗手,并且向着经常洗手,讲究卫生的习惯养成发展。
[背景知识]看看自己的手是否脏了,手脏了,就需要洗了。
看看自己的手,看似不脏,但看看洗过手的水就知道了,看似干净的手其实并不干净。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的各个活动中,我们的手要接触各种各样的物体,手是很容易弄脏的。
所以要养成经常洗手的习惯。
养成经常洗手的习惯的同时,还要学会正确洗手的方法。
正确的洗手方法的主要内容是用肥皂仔细地洗,用流动的水洗,把肥皂也洗干净三个方面。
教材的主要教学活动是围绕着认识、学习洗手的方法,养成经常洗手的习惯进行的。
[教学过程]一、本课的教学是通过一系列实践性的活动展开的。
让每个孩子参与这些实践活动是本课教学取得成果的前提。
要求课前能为每个小组准备洗手的水盆和水、肥皂等物品,擦手的毛巾以及最后用流动的水洗手的场地。
二、活动指导。
活动一谁的手干净,谁的手脏?1、看看自己的手。
我的手脏吗?2、看看同学的手。
我们来比较一下:水的手干净,谁的手脏了?活动二我们来洗手。
1、给每个小组一盆清水。
我们一起来洗手。
2、看看洗过手的水,看看洗过的手。
3、我的手洗干净了吗?活动三我们来用肥皂洗手。
1、给每小组一块肥皂。
小学一年级地方课教案
小学一年级地方课教案【篇一: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1、认识新同学[学习目标]鼓励一年级学生进行相互交往的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熟悉和了解。
帮助学生学会几种与别人交往时自我介绍的方法。
帮助学生认识并简单描述自己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小朋友们,你们照过镜子吗?说说你照镜子看到你自己是怎么样的?二、新课1.观察自己的特点,想一想,我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哪些方面?2.介绍自己。
在小组里介绍3.各组代表上台介绍。
4.认识更多的同学。
如:你好!我是***。
大家好!我叫***。
我和你们一起玩,好吗?我叫***。
我叫***8。
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老师,我叫***。
三、小结你学到了什么?2、我们做游戏[学习目标]石头剪刀布活动的目标是在游戏中增进同学之间的互相亲近与了解,并在活动中增强四肢的灵活性和思维灵敏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小朋友,你们有没有玩过游戏?玩过什么游戏?二、新课1.玩游戏有很多好处,我们来玩游戏吧。
石头剪子、布石头胜过剪子,剪子胜过布,布胜过石头。
2.点将我俩是点将人。
用“石头、剪子、布”选出先后。
我选小明。
3.踢脚绊伴1)找根竹条,几个人一起玩。
石头、剪子、布,谁赢谁当点金人。
2)踢脚绊绊游戏规则踢脚绊绊:四五人坐于一排,各伸双脚。
推一人边数同伴脚尖,边念儿歌。
歌曰:“踢脚绊绊,绊过南山,南山北斗,鲤鱼开口。
新伴上任,旧伴请进。
”凡数至“进”字,被数者即将脚伸进。
谁双脚最早伸进为胜,反之为负。
4.游戏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按游戏规则玩。
三、小结你学会了什么?3、玩小棒[学习目标]玩小棒是一个有较强的竞争性的活动,同时又是一个需要仔细观察判断,静心才能进行的活动。
有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和竞争意识,也有助于锻炼发展学生的手的小肌肉群。
另外,对游戏结果的小棒计数与计分则具有数学的意义。
[活动建议]一、这是一个学生个人依次参加的游戏,教师指导比较困难,也比较费时间。
所以建议先把每小组的小棒分成几份,每人一份进行教学与尝试活动。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历史和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不同地域文化的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家乡的风土人情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历史底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第二课:家乡的美食教学重点:认识家乡的特色美食,了解其制作方法和背后的文化。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美食的喜爱和传承意识。
3. 第三课:家乡的民间艺术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土陶、戏曲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和传承责任感。
4. 第四课:家乡的历史名人教学重点:认识家乡的历史名人,了解其生平事迹和贡献。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崇敬先贤的品质。
5. 第五课:家乡的自然地理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特点和魅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 利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
3.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地方课程教材》2. 辅助材料:家乡的图片、视频、报纸文章等。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民间艺术等。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家乡的相关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
六、教学计划与安排1. 第一周:家乡的风土人情教学内容: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历史底蕴实践活动:介绍自己的家乡2. 第二周:家乡的美食教学内容:特色美食、制作方法、文化背景实践活动:制作家乡特色美食3. 第三周:家乡的民间艺术教学内容:民间艺术形式、制作技巧、文化内涵实践活动:学习民间艺术制作4. 第四周:家乡的历史名人教学内容:历史名人、生平事迹、贡献实践活动:讲述家乡历史名人故事5. 第五周:家乡的自然地理教学内容: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实践活动:调查家乡的自然环境七、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第一章:地方特色文化简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地方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当地的文化特色,如民间艺术、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
3. 分析地方文化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方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
2. 展示法:展示地方文化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地方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2. 讲解:详细介绍当地的文化特色,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3. 展示:展示地方文化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地方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调查家乡的民间艺术,了解其特点和历史渊源。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当地的特色美食,培养学生的饮食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地方美食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地方特色美食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当地的特色美食,如小吃、菜肴、糕点等。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方美食的魅力。
3. 分析地方美食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方美食的历史、制作工艺及其特点。
2. 展示法:展示地方美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
3. 品尝法:组织学生品尝地方美食,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家乡美食的了解和感受。
2. 讲解:详细介绍当地特色美食的历史、制作工艺及其特点。
3. 展示:展示地方美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
4. 品尝:组织学生品尝地方美食,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地方,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文化传统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拓宽视野,培养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理位置与气候: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位置,如省份、城市、乡镇等,以及家乡的气候特点,如温度、降水、季节变化等。
2. 家乡的文化传统:介绍家乡的历史、民间传说、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
3. 家乡的特色产业:讲解家乡的主要经济作物、农业产品、手工艺品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
4. 家乡的自然景观:介绍家乡的名山、河流、湖泊、公园等自然景观,让学生感受家乡的自然之美。
5. 家乡的人物故事:讲述家乡的历史名人、英雄人物、杰出贡献者等,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向他们学习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家乡的美丽景色和特色文化。
2. 故事讲解: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讲述家乡的历史、文化和人物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调查、制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文化和自然风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文化传统等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热爱之情以及地方文化素养的提升。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五、教学资源1. 家乡的图片、视频等视觉资源。
2. 家乡的历史、文化、人物故事等文字资源。
3. 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场地等资源。
六、教学活动1. 开展“我眼中的家乡”图片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拍摄或收集的家乡图片,并分享图片背后的故事。
2. 举办“家乡特色美食节”,让学生品尝家乡的特色美食,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寓意。
3. 组织“家乡文化之旅”,参观家乡的历史建筑、文化遗址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文化底蕴。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地方,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3. 引导学生关注地方特色,提高学生对家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认识我们的家乡1. 家乡的地理位置2. 家乡的气候特点3. 家乡的自然资源第二课时:家乡的风土人情1. 家乡的传统节日2. 家乡的民间习俗3. 家乡的特色美食第三课时:家乡的文化遗产1. 家乡的历史名人2. 家乡的传统艺术3. 家乡的重要历史事件第四课时:家乡的现代发展1. 家乡的经济发展2. 家乡的社会事业3. 家乡的未来规划第五课时:我为家乡骄傲1. 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和感受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基本情况。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互相分享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
4. 采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基本情况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家乡特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
3. 学生对家乡发展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五、教学资源:1. 地图、图片等教学素材。
2. 相关书籍、文章等参考资料。
3. 网络资源,如地方新闻、报道等。
六、家乡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等。
2. 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土地资源2. 家乡的水资源3. 家乡的动植物资源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价值。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互相分享对家乡自然资源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自然资源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程度。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热爱我们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地方认同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我们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家乡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访问、观察等方法,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提高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地理1. 第一课时:家乡的地理位置2. 第二课时:家乡的地形地貌3. 第三课时:家乡的气候特点第二单元:家乡的历史文化1. 第一课时:家乡的历史沿革2. 第二课时:家乡的文化传统3. 第三课时:家乡的名人故事四、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互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态度、能力和成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材2. 课件:与教学内容相关的PPT课件3. 图片:家乡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等相关的图片4. 视频:家乡的风土人情、著名景点等相关的视频素材5.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参观家乡的风景名胜、历史遗迹等场所6. 访谈:邀请家乡的专家学者、民间艺人等进行访谈七、教学安排本课程共计15课时,每周一课时,教学安排如下: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地理(3课时)第二单元:家乡的历史文化(3课时)第三单元:家乡的社会经济(3课时)第四单元:家乡的风土人情(3课时)第五单元:家乡的保护与发展(3课时)八、教学活动1. 观看家乡风光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美丽。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地域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程简介:介绍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的总体结构和主要内容。
2. 家乡特色:介绍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底蕴、民俗风情等。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讲解课程内容和家乡特色,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
2. 图片展示法:展示家乡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家乡的美。
3.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程内容和家乡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课程:详细讲解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3. 展示家乡图片: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底蕴、民俗风情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家乡的美。
4.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章:家乡的自然风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提高学生的地域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自然地理特点:山脉、河流、气候等。
2. 家乡的风景名胜:有名的历史古迹、自然景观等。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讲解家乡的自然地理特点和风景名胜。
2. 图片展示法: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家乡的美。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家乡自然风光的认识。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家乡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自然地理特点:详细讲解家乡的山脉、河流、气候等自然地理特点。
3. 展示风景名胜图片:展示家乡的名胜古迹、自然景观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家乡的美。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家乡自然风光的认识。
第三章:家乡的历史底蕴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底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一年级上册地方教案模板
一、教案基本信息1. 科目: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2. 教材版本:人教版3. 课时:2课时4. 年级:一年级5. 教学目标:a. 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基本知识;b. 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意识;c. 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家乡的自然地理a. 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b.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家乡的自然风光;c. 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自然地理特点对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2. 第二课时:家乡的历史文化a. 介绍家乡的历史沿革、重要事件、名人故事等;b. 通过文物、遗址等实物或图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底蕴;c. 引导学生探讨家乡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利用图片、歌曲等方式,引发学生对家乡的兴趣;b.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地理、历史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学习:a.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家乡自然地理的认识;b.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乡的自然地理特点;c. 小组合作,探究家乡历史文化的内涵和传承。
3. 课堂展示:a. 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其他同学给予评价;b. 教师总结,强调家乡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的价值;c. 学生展示家乡特色的节目或作品,增强家乡情怀。
四、作业设计1.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绘制一幅家乡的自然地理示意图;2. 选择一个家乡的历史文化故事,进行讲述或写一篇简短的文章;3. 观察家乡的变化,思考家乡发展对生活的影响,与家人或朋友分享。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家乡的自然地理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 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3. 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能力得到提高;4.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六、教案使用说明1. 本教案适用于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的教学,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内容和课时;2.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能力;3. 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4. 教学资源可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图片、视频、文物、遗址等丰富教学内容;5. 作业设计应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井镇土楼小学地方特色课程教学教案1、认识新同学[学习目标]鼓励一年级学生进行相互交往的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熟悉和了解。
帮助学生学会几种与别人交往时自我介绍的方法。
帮助学生认识并简单描述自己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小朋友们,你们照过镜子吗?说说你照镜子看到你自己是怎么样的?二、新课1.观察自己的特点,想一想,我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哪些方面?2.介绍自己。
在小组里介绍3.各组代表上台介绍。
4.认识更多的同学。
如:你好!我是***。
大家好!我叫***。
我和你们一起玩,好吗?我叫***。
我叫***8。
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老师,我叫***。
三、小结你学到了什么?2、把手洗干净[学习目标]本课的学习目标是学习洗手的方法,初步学会洗手,并且向着经常洗手,讲究卫生的习惯养成发展。
[背景知识]看看自己的手是否脏了,手脏了,就需要洗了。
看看自己的手,看似不脏,但看看洗过手的水就知道了,看似干净的手其实并不干净。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的各个活动中,我们的手要接触各种各样的物体,手是很容易弄脏的。
所以要养成经常洗手的习惯。
养成经常洗手的习惯的同时,还要学会正确洗手的方法。
正确的洗手方法的主要容是用肥皂仔细地洗,用流动的水洗,把肥皂也洗干净三个方面。
教材的主要教学活动是围绕着认识、学习洗手的方法,养成经常洗手的习惯进行的。
[教学过程]一、本课的教学是通过一系列实践性的活动展开的。
让每个孩子参与这些实践活动是本课教学取得成果的前提。
要求课前能为每个小组准备洗手的水盆和水、肥皂等物品,擦手的毛巾以及最后用流动的水洗手的场地。
二、活动指导。
活动一谁的手干净,谁的手脏?1、看看自己的手。
我的手脏吗?2、看看同学的手。
我们来比较一下:水的手干净,谁的手脏了?活动二我们来洗手。
1、给每个小组一盆清水。
我们一起来洗手。
2、看看洗过手的水,看看洗过的手。
3、我的手洗干净了吗?活动三我们来用肥皂洗手。
1、给每小组一块肥皂。
我们来用肥皂洗手。
2、先把手浸湿,擦上肥皂,把肥皂放在肥皂盒里,两只手互相仔细地搓擦着洗手指,洗手掌,洗手背。
3、再在清水里洗去肥皂。
4、仔细地看看洗过的手,仔细地看看洗过手的水。
(1)问:手变干净一点了吗?——手变干净了。
(2)问:水变怎样了?——水变脏了。
5、讨论。
(1)手上沾着的水干净吗?手上沾着的水是盆里的水吗?盆里的水脏了,手上留下的水也是脏的。
(2)我的手洗干净了吗?我们的手还没有洗干净。
怎么才能把手洗干净呢?活动四我们用流动的水洗手。
1、我们可以用流动的水来洗。
(1)用自来水龙头里流出的水洗手。
(2)或者用舀一杯水冲的方法洗手。
2、我们用流动的水洗手(1)先用清水洗一洗。
(2)再擦上肥皂仔细洗。
(3)把肥皂冲洗干净。
(4)最后把手洗干净。
活动五我学会洗手了吗?1、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洗手?2、我学会洗手了吗?3、我们来把洗手的过程说一遍。
活动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3、《让教室更整洁》教学目标:1、初步懂得爱护自己的学习环境,学习简单的清扫环境的方法。
2、初步感受参与整洁漂亮的教室创设活动的乐趣,养成从我做起的良好卫生习惯。
教学过程:活动一:组织学生讨论交流1、整洁、漂亮的教室是怎么样的?2、我们的教室整洁、漂亮吗?为什么?3、怎样使教室更整洁漂亮吗?为什么?让学生关心自己的学环境,提出我们可以具体做些什么,重点让学生说说怎样认真做好每天的值日生工作。
活动二:带领学生去参观其他班级,通过活动拓宽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室环境的积极情感。
活动三:分组讨论1、保持环境整洁,我能做到哪些?出示几图片,对照图片,说说自己哪些做到了,做到的学生发一颗五角星以表示鼓励。
2、还没有做到的,我该怎么办?引导学生懂得,要创设一个既整洁又漂亮的教室环境,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要从我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
活动四:实际行动老师指导学生如何打扫教室。
活动小结:今天你快乐吗?你知道了什么?4、走路的安全[教学目标]本课的学习目标是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道路安全。
具体的要知道靠右走的规则,走路要注意道路安全,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
不要在马路上玩等。
[背景知识]一、相关的道路步行交通安全规则.1、不准在马路上玩游戏、踢球、溜冰或追逐打闹。
2、不能边走路边看书,也不能在走路时因想事情或聊天而忘记观察行路情况。
3、行人应走人行道,在没有人行道的地方应靠右走。
4、人行道上不准两人以上并行。
5、过马路应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
6、小学生行路应戴黄色安全帽。
放学时应排路队。
……二、在上学、放学,外出活动的路上,除了交通安全外,还有许多需要提醒一年级小学生的安全事项,如跌跤,坠落,溺水,以及其他来自危房、建筑工地等地方的不安全因素。
需要平时注意观察、预防。
[教学过程]一、本课的活动需要老师准备一些关于道路安全方面的具体案例,特别是当地的案例。
同时需要老师了解学校及学校附近道路交通安全的具体事项,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二、活动指导。
活动一哪些小朋友做得对?哪些小朋友做得不对?老师出示一些图片,包括让大家看书上的插图。
请孩子们讨论。
活动二马路上是人来车往的地方,我们需要注意什么?老师以案例谈话和讨论的形式,告诉孩子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
活动三我们怎么过马路?1、横穿马路要走过街天桥。
(1)过街天桥的图片。
(2)说附近我们走过的过街天桥。
2、横穿马路要走地下通道。
(1)看地下通道的图片。
(2)说附近我们走过的地下通道。
3、横穿马路要走人行横道。
(1)我们怎么通过人行横道?(2)过马路先看看左边的马路,再看看右边的马路。
(3)我们来试试怎么通过人行横道.活动四放学路上我们还要注意什么?(略)5、我的家[教学目标]1. 能说出自己的家在哪里,家里有哪些人。
2. 学会与家人的沟通,善于表达自己的爱意。
3. 感受家庭能满足个人物质和情感需要。
课文容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说说我的家。
指导学生认识自己家庭的住址,家中结构及家庭周围的环境。
课文的三幅插图,一幅是典型的我省农村生活环境图,通过图中孩子的介绍可启发学生了解自己家庭的住址。
另一幅是典型的城镇中套结构布置的俯视立体图,第三幅图是大树下的家,通过图中女孩子的介绍启发学生了解自己家里的结构及家庭周围环境。
教学时,要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用语言或图画来描述自己的家。
第二部分:认识家庭成员。
课文中提供了一幅五口之家的图,四、五个学生在作介绍,因为每个家庭的组成成员是不完全相同的,所以四、五个同学的介绍是不同的。
教学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作介绍,使学生初步接触家庭人员的构成及关系。
第三部分:我们都爱自己的家。
课文通过四幅插图,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善于表达自己的爱意,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为父母做一些自己能做事。
[教学过程]一、教师可创设情景,在情景中让学生说说我的家包括家庭的住址,家中结构及家庭周围的环境和家庭人员,在介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怎样与家庭人员沟通,怎样表达自己对家庭人员的爱意,并在日常生活中变为自己的行为,养成习惯。
二、活动要引导学生在认识自己家庭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一些家庭结构等方面的浅显知识,学会与家人沟通和表达自己对家庭人员的爱意,同时感受到家庭能满足自己物质和情感需要,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现代家庭生活的能力。
三、活动指导。
活动一说说我的家。
教师可通过谈话:“你们想不想请老师、同学到自己家里去玩,那么你的家在哪里?”来导入活动。
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师可提供一些句式,让学生介绍。
再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图中的小朋友他家住在什么地方?他家周围有什么景物?可引导学生用“他家的前面、后面、左边、右边有什么”来表达。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家的结构。
活动二认识家庭成员。
说说你家里有哪些人。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分别出示其各人员的称谓,并形成结构图,让学生初步了解其家庭人员的关系。
活动三我们都爱自己的家。
教师让学生看看课文中插图,图中小朋友是怎样去爱自己的家的。
你平时在家里是怎样做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准备怎样做?可让学生用情景表演的形式演一演。
教师可补充一些与家人沟通的方式和表达对家人爱意的具体做法。
活动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6、不随地吐痰教学目标:1.使学生懂得不能随地吐痰及其原因。
2.学生能够明白在不同情况下,要吐痰时应该怎么做,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吐痰的危害及在平时生活中,因该如何注意自己的行为,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我们在美丽的花店或者在豪华美丽的展览厅里,突然发现在地上有一堆浓痰,那么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呢?老师,父母们也经常告诉我们不要随地吐痰,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吗?吐痰又有些什么害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不随地吐痰”。
二、学习新课:1.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①因为痰里很多细菌和病毒,能传播白喉、脑膜炎、麻疹、感冒、肺结核等多种疾病,所以不因该随地吐痰。
②而且随地吐痰会弄脏环境,是一种不卫生、不文明、违反公共道德的不良行为。
2.那么我们有了痰怎么办?A.咽到肚子里B.吐到痰盂C.吐到墙角里D.吐到地上,用脚踏掉E.吐到废纸里,扔进垃圾筒答案是( d e )原因:痰里有细菌和病毒,咽到肚子里,对人体不利。
吐到墙角里,更加提供了其滋生的环境。
吐到地上用脚踏掉,不但没有把细菌病毒杀死,反而会把细菌和病毒到到更多的地方。
三、巩固新知:1.组织学生到讲台上把不乱吃零食的原因详细地、声音洪亮地、流利地、复述一遍,看看谁表现的最好!锻炼学生发言的能力。
2.讨论感冒有痰要怎么办?/打喷嚏的正确方法应该是怎样的?3.组织学生表演,吐痰给人们带来的不便。
四、课后小结原因。
7、安全使用家电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辨析、调查等活动,获得安全使用家电的基础常识。
2、掌握一些常用家电的正确操作方法。
3、养成正确使用家电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一些常见家电的使用说明书。
活动过程:一、认一认书上呈现的各种家用电器,说一说:自己家里有哪些家用电器?各有什么作用?二、小组交流:1、家用电器使用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2、把自己知道的使用电器的安全注意事项写在书本“我还知道”栏里,再说给大家听听。
3、教师归纳:使用家电前要看懂说明书;有些家电使用时人不能离开;使用后要注意关闭电源。
三、辨析:1、仔细看看书上的几种操作方法,评一评,这样做对吗?为什么?2、集体朗读“提示”容,明确正确的操作事项。
3、评一评,自己安全使用家电吗?平时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做法需要改正?四、课外延伸:回家与父母、家人一起阅读家电使用说明书,对照有关条目,检查自己平时操作是否正确,有哪些行为需要改进。
8、触电的预防与急救教学目标:1、知道电压与安全电压的基础知识,了解造成触电事故的一些原因和防止触电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