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疾病、疾病隐喻与鲁迅的文学创作(一)

合集下载

论鲁迅小说的疾病隐喻

论鲁迅小说的疾病隐喻

狂者那里体现为 自 发形式 的身心分 裂 , 在孤独 者那 里体 现为 被动形式的身心分裂 。孤 独 者对 自己的人 格价值 和 社会 角 色的确认 , 以一种理想主义的社会伦理 责任 为前 提 的。当 是
疾 病的病人的处置方 式 , 往往是 与政 治 、 宗教 和社 会 因素合

意识形态话语与医学话语的 同构 性
狂人( 狂人 日记》 和疯子 ( 长 明灯》 代表 了鲁迅 小说 《 ) 《 ) 里的疯狂者 的人物形象 , 魏连殳 (孤独者》 和 吕纬甫 (在酒 《 ) 《
谋 的结 果 , 如对疯 子、 风病 人 的迫害 与对 异教 徒 、 麻 异信 者 、
中图分 类号 : 1.7 I 09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学和 医学 之 间的联 系 由来 已久 , 腊神话 中的 阿波 希
暂时放弃 自己的这种伦理担 当时 , 他们 事实上也就开 始面对
罗就是诗歌神和 医药神 的结 合体 医学 家 皇甫 谧除 了写 有 被誉 为 “ 灸之 祖 ” 针 的
依据医学与社会的同构性在鲁迅小说中出现的中医也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捍卫者的形象出现的这些医生医术极为低劣弟兄中的白问山是个连出疹子都诊不出来的白痴医生长明灯中的医生参与了对疯子的肉体绞杀药中的康大叔身兼刽子手与医生的双重身份明天中单是何小仙的长指甲就让单四嫂子坚定了治病的信心
维普资讯
但卸去精神重担后 的魏 连 殳也难 免于 消沉 和毁灭 的人 生 前 途。持 续了一段纸醉金 迷 的生活后 他就 迅速 带着 冷笑 在人
间隐去 了。
小对行 医救人 的憧憬 , 以及对 1 医学 的了解 使他 选择 了医 3 本
学 。虽然他最终没有成为 医生 , 但是在他 的小说 世界 中却充

《疾病的隐喻》读后感

《疾病的隐喻》读后感

《疾病的隐喻》读后感疾病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是和人类共始终的。

它不仅是医学关注的X畴,同时广泛渗透于社会、文化、哲学、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的诸多领域当中。

遭遇疾病、承受疾病、战胜疾病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的经验,而疾病常常被用作隐喻,来使对社会腐败或不公正的指控变得活灵活现。

在许多文章中,疾病常被隐喻为民族肌体的强健或衰败。

如大作家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描写“疾病”从来都不只是为了表现个人的身体痛苦,而是蕴含着丰富的形而上意味。

其笔下的疾病描写始终不止于身体的疾病本身,而是从身体指向精神,从个人指向民族。

“病”成为整个民族精神状态的隐喻;无论是曹禺笔下的“身体孱弱”,还是沈从文笔下的“神经衰弱症”都不是一种实指,而是被当作对封建文明、传统文化或者现代都市文明的一种批判性隐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常常有用疾病来当做隐喻的例子,如文革时期的“四人帮”被喻为“中国的毒瘤”;当一个老奶奶拿她调皮的小孙子没办法的时候,常常会把他称作“小瘟神”等。

或因为患有某些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就被周围的亲人朋友议论,疏远,甚至排斥的例子。

如性病,当某个人得了这方面相关疾病,就如被判了罪,各种能想到的污秽词语用在他身上似乎都不为过,该人之前的好名声或光辉事迹都可能因为得了这类病而变得一文不值;有一种疾病对于中国人来说,隐喻后所带来的后果似乎更具有典型意义,那就是乙型肝炎。

在中国有很多乙型肝炎的病毒携带者,在诸如入学、考公务员、入伍等等需要严格身体体检的时候,这样的人往往就是最不幸的人。

一旦检验的结果公布,他们的生活就会立刻发生变化。

吃饭的时候,人们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们,小心翼翼地盯着碗里生怕一个吐沫掉进去让自己一命呜呼。

住宿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和一个这样的人住在一起。

尽管“乙型肝炎的病毒携带者”和“乙型肝炎患者”有很大的区别。

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来说,如果不是他们的“秘密身份”暴露,没有人知道他们的身体情况,与周围人相处并无差异,但当被人所知,从此在健康这个问题,许多携带者自己也会觉得永远低人一等。

论心理疾病叙事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

论心理疾病叙事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

论心理疾病叙事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作者:曾葵芬来源:《大观》2018年第05期摘要:心理疾病叙事是鲁迅小说中的重要主题,心理疾病在鲁迅小说中以各种不同形式存在。

鲁迅站在历史的高度,通过心理疾患形象,意在揭出痼疾,给黑暗的社会奋力一击,同时唤起民众对自身命运和民族精神状态的关注。

关键词:鲁迅小说;心理疾病叙事;体现;意义[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课题《中国现代文学心理疾病叙事研究》(编号:16C0191)。

]文人通医、医人通文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现象,文学与医学历来就有联系,因为他们的直接对象都是人,文学医治人的灵魂,医学救治人的肉体,文学和医学永远是一个相互交叉的命题。

因此,以疾病为表现的内容广泛地存在于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如契诃夫的《第六病室》、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加缪的《鼠疫》、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狂人日记》、巴金的《第四病室》、曹禺的《雷雨》等。

其中,经典病态文学形象有茶花女、林黛玉、哈姆雷特、狂人等人。

疾病叙事是文学永远绕不开的话题,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大家几乎都是疾病叙事的高手,如鲁迅、萧红、郁达夫、巴金、路翎、余华等。

其中有的作家跟医学还有更密切的关系,如鲁迅、郭沫若弃医从文,余华曾经是牙医,毕淑敏同时兼有作家和医生的身份,等等。

中国现当文学作品中涉及到的疾病几乎无所不包,从肺结核到癌症,从艾滋病到毒品,从流行病到心理疾病,疾病叙事充满了中国现当代文学。

而其中,以心理疾病为表现内容的作品成为一个重要的闪光点,从曹禺的《雷雨》到张洁的《无字》,阁楼上的疯女人形象形成了一条脉络清晰的线索;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到余华的《一九八六年》,阁楼上的疯男人形象也在现代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繁衍不息。

鲁迅小说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一、鲁迅小说中心理疾病叙事的体现心理疾病在鲁迅小说中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迫害妄想症、抑郁症、心理变态等,以《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长明灯》中的疯子、《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头发的故事》中的N 先生、《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和《白光》中的陈士成等为代表。

浅谈疾病的文学隐喻

浅谈疾病的文学隐喻


要 :疾病 是每 个 人 都 必 然 会 遭 遇 的 生 命 黑 暗 面 。疾 病 隐 喻 的 产 生 和 变 化 ,除 了 来 自人 类 本
能 的联 想 力 之 外 ,文学 创 作 在 赋 予 疾 病 隐 含 意 义 的 过 程 中起 了 关 键 作 用 。 但 另 一 方 面 ,若 加 以 合 理
示惩 罚 的记 载 ,疾 病 意 味 着 对 恶 行 的 报 应 。 在 史 料 中 ,各 种 瘟 疫 的 由 来 也 被 解 释 为 统 治 者 行 恶 、失 道 的 结 果 ,瘟 疫 是 上 天 将 要 剥 夺 其 合 法 统 治 权 的 预 兆 。 这 种 种 附 加 于 疾 病 的 喻 义 ,无 一 不 与 人 的 道 德 和 社 会 准


不 平 等 的 疾 病 王 国 公 民
折 磨 ,痛 不 欲 生 。
疾 病 是 每 个 人 都 必 然 会 遭 遇 的 生 命 黑

暗面 ,正 如 苏 珊 ・ 塔 格 在 《 病 的 隐 喻 》 桑 疾 书 中所 说 : “ 病 是 生 命 的 黑 夜 ,是 一 种 疾
二 、 不 平 等 身 份 的 由来 — — 源 自本
第 二十 四卷 第八 期
20




V o _ 4 N o l2 .8
J OURNAL OF - CIUXI I ONG NORM AL UNI VERS Y rr
Aug .200 9
浅 谈 疾 病 的 文 学 隐 喻
李 姝
( 旦 大 学 ,上 海 2 0 3 ) 复 0 4 3
能 想 象 的 隐 喻 同 为 疾 病 ,为 什 么 会 有 这 样 的 区 别 ? 这 首 先 要 从 人 们 附 加 在 疾 病 背 后 的 喻 义 谈

疾病、疾病隐喻与鲁迅的文学创作

疾病、疾病隐喻与鲁迅的文学创作

疾病、疾病隐喻与鲁迅的文学创作
王菊芹
【期刊名称】《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7)2
【摘要】疾病一直以来就是文学创作的独特意象资源.疾病在一定意义上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话题,它同时也属于文化范畴."疾病"穿越了鲁迅的所有文章和他整个一生,也被他赋予了各种精神意义.在鲁迅的小说中,"疾病"是出现频率很高的意象.在这些疾病意象背后,也有着耐人寻味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指向.
【总页数】4页(P35-38)
【作者】王菊芹
【作者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济源,4546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97
【相关文献】
1.启蒙视阈下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疾病隐喻r——以鲁迅、丁玲、张爱玲的小说为例[J], 李建伟;杨金芳
2.论鲁迅小说的疾病隐喻 [J], 韩冷
3.走出疾病隐喻的迷沼--评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 [J], 施敏
4.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从一个侧面对鲁迅及其文学创作的再认识 [J], 魏绍馨
5.疾病隐喻:贾平凹乡土文学创作的现代性反思 [J], 苏沙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鲁迅小说中的疾病意象探析

鲁迅小说中的疾病意象探析

鲁迅小说中的疾病意象探析作者:傅淑秋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02期摘要:在文学作品中,“疾病”是一个经常被用到的符号意象,在某种情况下,它可以成就一部文学作品,将它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鲁迅先生是一位文学巨匠,在他的作品中就曾出现过众多的疾病意象,这种疾病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联,深刻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病态和文化的痼疾。

笔者将简要解读鲁迅小说中的疾病意象所蕴含的复杂隐喻含义,为更深刻地揭示鲁迅小说中蕴涵矛盾的民族文化心理提供参考作用。

关键词:鲁迅小说;疾病意象;隐喻意义纵观中国文学史可以发现,疾病是一个较常见的写作主题,它不仅仅指个体生命的痛苦体验,还可以隐喻整个时代的伤痛。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一开始是学习医学专业的,当看到国民的愚昧、麻木时,他觉得医术只能拯救人的身体,而文学可以医治人的思想,所以他弃医从文,以笔为剑,直击国人冷漠的心灵,这也是鲁迅先生作品中出现较多疾病意象的原因之一。

病态的国人、荒谬的社会、贫瘠的文化共同构成了鲁迅小说中的一种整体性疾病隐喻,这种深刻且厚重的隐喻对于唤醒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鲁迅小说中刻画了许多病态人物,这些人有的是生理疾病,有的是心理疾病,并且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每种疾病的背后都揭示了冷酷、残忍的社会历史现状,令人不寒而栗。

癫痫病和肺结核是其中两种典型疾病,蕴含着独特、深刻的社会意义。

小说《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就是一个典型的癫痫病患者,他的神经时刻紧绷,疑神疑鬼,举止荒唐,行为乖张,因意识到自己吃了妹子的几片人肉而发病。

在作者的描写中,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人吃人”的恐怖境地,“狂人”看到这种疯狂的社会现象陷入了极端的精神分裂状态。

可以说,他的清醒使他看穿社会的本质,使他成为一个疯子,时代的觉醒者反而成为人人避而远之的疯子,这种强烈的对比性和讽刺性深刻体现出鲁迅先生对于当时残忍社会环境的批判和指责,体现了先生的“忧愤深远”。

小说里,“狂人”劝大哥不要再起吃人的心思,但是大哥根本不听,吃人的这个事实象征着个人渺小的生命在传统制度的压迫之下根本没有容身之地,“狂人”的癫痫是一种隐喻中国传统制度和伦理道德毒害个体生命的象征符号。

文学作品中的疾病隐喻探析

文学作品中的疾病隐喻探析

文学作品中的疾病隐喻探析作者:毛晨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9期摘 ; 要:文学作品中的疾病隐喻传统由来已久,疾病就其本体性而言,先验性的负载着严肃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审美指向。

疾病是人类的基本经验,也是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

在作家们眼里,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它还具有哲学意蕴,运用隐喻,有助于表达人的深层心理与思想。

关键词:隐喻 ; ;命运 ; ;爱情疾病是文学创作中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意象资源,疾病在文学作品中,不仅仅作为单独的生理状况的表征而出现,它与文化、与政治、与道德等等意识层面的概念有着深刻的联系。

疾病就其本体性而言,先验性的负载着严肃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审美指向。

疾病是人类的基本经验,也是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

疾病作为一种媒介不仅把人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也使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时刻都发生着变化。

因此,疾病伦理不仅是医学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和关怀之一。

①在《修辞哲学》中,理查兹认为,隐喻不是一种装饰,它由现实构成,同时,它也构成了现实。

现实的“对立的与不和谐的性质被隐喻的相互作用功能赋予了一个形式和整合。

一个统一的角色和秩序。

在这一意义上说,人类的现实是由隐喻过程铸成的,而这些过程的信息见之于人的语言”。

②在作家们眼里,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它还具有哲学意蕴,运用隐喻,有助于表达人的深层心理与思想。

本文将从隐喻的视角对文学作品中的疾病做一些浅薄的研究。

一、对个体悲惨命运的隐喻疾病吞噬了病人健康的身体,也让个体渐渐偏离了原有的生活轨道,趋向于“他者”的角色,而病体的主体意识在这种边缘化的过程中渐渐觉醒,“他者”的角色与主体意识觉醒之间产生的矛盾,让患者对这种偏离的认识更加的清醒,也更加痛苦,加剧了患病个体对苍凉人生、悲剧命运的感知,肉体和灵魂受到了双重的伤害,两者交替循环式的共同驱力之下,共同呈现了个体无可奈何的悲惨命运。

(一)疾病和个体命运表层上的共时性对应在许多文学作品当中,某些长期折磨人物的疾病,尤其是必须作者安排一定故事时间来阐释的慢性病,投射出的是人物沉浮其中却难以抗争的悲惨命运,文本中出现的疾病的侵害和人物命运的转变恰巧有着千丝万缕的对应性,人物患病与人物命运往悲剧倾向发展这两件事在文本内在的故事时间的时间轴上同向延展,得病是命运开始扭转的信号,因病而死是悲惨命运的终结,疾病和个体的命运之间有着潜在的共时性对应。

鲁迅小说中的疾病隐喻策略

鲁迅小说中的疾病隐喻策略

鲁迅小说中的疾病隐喻策略鲁迅小说中的疾病隐喻策略鲁迅的小说,所要关照的不仅是生理的疾病,而是作为一种隐喻和形象化的疾病。

狂人、疯子是旧的封建专制文化叛逆者的艺术象征,肺结核患者与革命者构成悖论性关系,身体畸形正是千疮百孔的病态社会的象征,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捍卫者的形象出现。

鲁迅疾病意象的设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指导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小说中的疾病隐喻策略,欢迎大家阅读。

鲁迅小说中的疾病隐喻策略篇1从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对社会的想象常常与人体官能相关,社会的稳定合理对人们而言就象征着一个健全的肌体,而社会的失范则意味着身体的某一部分生了疾病。

而疾病是身体的不正常状态,是必须被控制或根除的,这是疾病的最直接的隐喻意义。

一旦把人类为了应对和超越痛苦、死亡以至生活本身而展开的想象努力都视为多余、额外的铺垫,所剩下的便只能是一副纯粹的肉身,而这副肉身同时也就宣告了疾病作为一种主体性存在的终结,正是这种形式的主体性终系着诸种关于疾病的隐喻性思维。

如此自主自足、纯粹生理的人体,同时却也向我们暗示出这样一个辩证法:现代人的主体性存在,本身即一种疾病,源自人们所目睹的意识与存在之间的鸿沟,或者说是言与行之问的断裂;现代主体性最富于创造性而又最根深蒂固的表现方式,则当推尼采所说的“怨恨”。

而鲁迅对受疾病折磨的个体生命的关注,以及他对疾病的一般象征意义的探索,则成为鲁迅写作的基本出发点。

一、鲁迅的小说,所要关照的不仅是生理的疾病,而是作为一种隐喻和形象化的疾病。

鲁迅将医学的知识渗透到小说创作中,在具有医学病理学的“症候”真实的基础上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性格和行为,从中透射出“意在医外”的文学主题,寄托和隐喻作者与作品的双重“所指”。

如《狂人日记》“准确入微地写出了狂人的精神病态,甚至经得起精神病理学者的检查。

”[1](p35)林毓生认为,“用现代医学中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状态描写狂人有系统的幻觉,使故事从表面上看完全是写实,实际上却是作者为控诉中国传统而作的寓意的构思。

鲁迅文学创作隐喻

鲁迅文学创作隐喻

鲁迅文学创作隐喻一、疾病:文学创作的独特意象资源据国外资料统计,世界上最著名的作家、艺术家中,拥有完全健康身心的只有百分之十左右,绝大多数不同水准地患有各种身心疾病。

从最早的盲诗人荷马,到中世纪的但丁、塞万提斯,再到癫痫病人陀思妥耶夫斯基、肺结核患者卡夫卡、梅毒患者莫泊桑、同性恋者奥斯卡?王尔德、精神病人弗吉尼亚?伍尔夫、因不堪忍受旧伤和疾病而自杀的海明威、因病态的抑郁孤寂而自杀的川端康成等等。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也患有先天的精神痼疾。

在作家笔下,患病这个基本体验在文学中获得了超越一般经验的表达功用和意义,而长期患有身心疾病的作家更容易充分利用这种表达和功用。

因为有切肤之痛,患病作家对疾病的感受比一般作家更强烈、更深刻。

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中聚结的一簇心理丛或是寓于情绪色彩的一连串的观点与思想,能够称之为“情结”;说某人具有某种情结,就是说此人沉溺于某种情感或对某种情感的向往中而不能自拔。

由此看来,我们能够把作家作品中这种执着的、普遍存有的疾病描写称之为“疾病情结”。

这些凝聚着独特生命体验的“疾病情结”成为作家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和创作动力,因而在创作中得到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表现,作品也所以具有发人深省、震撼人心的力量。

因患肺结核而早逝的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表示,患病是“一种刺激生活,刺激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强有力的兴奋剂”。

费尔巴哈也说:“痛苦是诗歌的源泉,只有将一件有限事物的损失看成是一种无限的损失的人,才具有抒情的热情的力量。

只有回忆不复存有的事物时的惨痛激动,才是人类的第一个艺术家和第一个理想家。

”患有身心疾病的作家更喜欢在作品中表现疾病的痛苦、恐惧以及疾病带来的灾难,而且他们的疾病题材更多地以表现自己所患的身心疾病为主。

正是疾病促使很多世界文坛巨匠创造了非凡的成就。

在一定意义上正是他们作为患者的深切感受,这才增加了其作为艺术名医的天才和伟大。

在他们笔下,生活本身成了疾病的一种形式,艺术则变成一种诊断。

鲁迅医学功底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鲁迅医学功底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鲁迅医学功底对文学作品的影响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文学作品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但是,很少人知道的是,鲁迅在医学方面的学识和实践也对其文学创作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鲁迅本人曾说过:“我认为医学和文学两者不可分开,我重视的并不是医学本身,而是医学给文学带来的特殊的视角和体验。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探讨鲁迅医学功底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首先,鲁迅作为一名医学博士,他对于疾病和人体的了解非常深入。

这使得他的文学作品具有了一种特殊的视角。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他从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角度出发,讲述了他的痛苦和挣扎,以及他对于社会的不满和反抗。

正是由于鲁迅深入研究了精神病的病情和病因,才能够给读者呈现出如此真实、深刻的写实主义作品。

其次,鲁迅在医学领域的经验也使他更加注重人物的形象塑造。

在医学实践中,医生需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才能判断出病情并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

同样,在文学创作中,鲁迅通过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塑造出了一个个真实而丰满的形象。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描写,塑造出了一个贪婪、自私、卑鄙的小人物形象,让读者对他产生深深的厌恶和反感。

此外,鲁迅的医学视角也让他更加注重人类的本质和哲学思考。

医学研究中,对于人体的探究也常常涉及到哲学上的思考,例如关于人的生命究竟是什么、人类的存在意义等问题。

鲁迅在文学创作中的思考,也常常涉及到这些哲学问题,例如在《呐喊》中,他通过对于生死、命运的思考与探索,展现了人性的深刻内涵。

最后,鲁迅的医学功底也影响了他的文学写作风格。

医学写作需要准确、简明的表述,不太需要华丽的修辞和多余的词藻。

这也影响了鲁迅的文学风格,在其作品中,常常采用短小有力的语言,通过简洁精炼的文字,表达出更为生动和深刻的意思。

综上所述,鲁迅医学功底对于其文学作品的影响是巨大而显著的。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他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表现力上,也体现在他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文学风格的形成上。

浅谈疾病、疾病隐喻与鲁迅的文学创作(一)

浅谈疾病、疾病隐喻与鲁迅的文学创作(一)

浅谈疾病、疾病隐喻与鲁迅的文学创作(一)论文关键词:疾病;隐喻;鲁迅论文摘要:疾病一直以来就是文学创作的独特意象资源。

疾病在一定意义上己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话题,它同时也属于文化范畴。

“疾病”穿越了鲁迅的所有文章和他整个一生,也被他赋予了各种精神意义。

在鲁迅的小说中,“疾病”是出现频率很高的意象。

在这些疾病意象背后,也有着耐人寻味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指向。

引言疾病始终伴随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基本斗争中,并因为人类文化上的缺陷,疾病被赋予了许多的隐喻意义,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题材,对作家以及文学思潮均产生重要影响。

著名德国文论家维拉·波兰特说:“艺术与医学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基本的本质上不无根据的关系,古典思想将医学和艺术合而为一奉为和谐的最高目标。

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同时是诗歌神和医药神,因为他是作为和谐之神供人祭祀的。

”“医学在德语里有一种古老的表达,叫做‘治愈艺术’。

医学在这里被理解为艺术(治病的艺术),艺术获得了医学的功能。

”古往今来,很多伟大的人物都是以医生和作家的双重身份来展开自己的研究和创作的,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范例。

在鲁迅的小说中,“疾病”是出现频率很高的意象,就像苏珊·桑塔格在其《疾病的隐喻》一书中所阐释的那样,作为生理学层面上的疾病确实是自然的事件,但在文化(或文学)层面上,它又从来都是负载着一定道德批评和价值判断的。

因而,在鲁迅众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这些疾病意象的背后,也有着耐人寻味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指向。

鲁迅以社会治疗者的文化身份,从病理学的角度透视国人的精神状况,进行心理——精神的诊断和治疗,在精神——文化病理型的探察中,显示了强大的文化批判力量。

《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孔乙己》《离婚》《祝福》等名篇佳作,都与疾病有着或隐或显的关系,通过对个体人物的深层心灵描写,揭示了这种文化病症的基本特征及其社会历史根源。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指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疾病的隐喻

疾病的隐喻

疾病的隐喻疾病的隐喻书目:《疾病的隐喻》;(美)桑塔格著;程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2.内容简介:(1)作品构成:《疾病的隐喻》是由《作为隐喻的疾病》和《艾滋病及其隐喻》这两篇批评文字合成的一部集子。

(2)隐喻的定义:桑塔格在《艾滋病及其隐喻》的开篇引述亚里士多德关于“隐喻”的定义(“隐喻”,是指以他物之名名此物)。

“疾病”这两个字最初指称的仅仅是身体的生理病痛,而后逐渐衍生出其他意义,例如,疾病是对道德败坏之人的个人惩罚。

此时的“疾病”已并不完全等同于生理病痛,这些衍生出来的意象就是指疾病的隐喻。

(3)疾病的隐喻产生的来源:疾病的神秘性是其隐喻的滋生地。

当一种疾病的病因没有被弄清,以现有的医疗方法无法将它治愈时,它就被视为神秘之物。

因为神秘,人们就以此病的病症为基础,利用想象力,肆意地解释定义它,于是就产生了并非是疾病之本质的解释,此种想当然的解释被逐渐传播开来,并在人群中产生影响,这种解释逐渐成为该疾病的一部分,与疾病形影相随。

一旦此种疾病的病因被查明,可完全治愈后,其神秘性消失,疾病才可能摆脱人们的错误想象,回归疾病之本质。

(4)疾病和隐喻主要有两种关系形式:一,疾病作为本体,其余意象和事物作为喻体,将疾病比作其他事物。

比如将疾病视为是有道德缺陷的人所受到的惩罚,表示人们对疾病的某种看法和定义。

二,其他事物作为本体,疾病作为喻体,将其他事物等同于疾病。

比如把敌人比作是肿瘤,以表示对讨厌之人的厌恶。

(5)具体的三种疾病:结核病是一个暧昧的隐喻,既可以意指灾祸,又可以象征高雅。

在结核病未被查明病因的时代,患上结核病就意味着死亡,结核病是作为一种灾难降临到个体身上,可以视为对个体某种行为的惩罚。

由于结核病的病症,比如阵发性的苍白与潮红,死相的从容,病症位于身体的上半部——肺部——这一精神化的部位,结核病被人们以浪漫的眼光看待,将结核病视为贵族的,艺术家的病,将结核病带来的身体的身体的柔弱、脸色的苍白视为社会的审美标准,认为结核病能激发人的创造力。

身体疾病20世纪初中华民族的政治隐喻——以鲁迅小说中的疾病书写为例

身体疾病20世纪初中华民族的政治隐喻——以鲁迅小说中的疾病书写为例

作者: 宋杰[1];崔文苑[2]
作者机构: [1]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2]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重庆400715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
页码: 51-53页
主题词: 鲁迅小说;身体疾病;政治隐喻;映射关系;"立人"
摘要:20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疾病书写与中华民族集体性的社会病态建立起某种隐喻性的映射关系.疾病在鲁迅小说文本中不仅是一种现实的身体病症,而且通过某种特殊的话语指涉与价值位移,在小说建构中生成了超越身体意义的审美维度.它通过艺术性的隐喻手法来反映社会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病态,由之上升到对整个民族国家在时代变迁语境下的深入反思与批判.。

试论鲁迅小说中疾病意象的隐喻涵义

试论鲁迅小说中疾病意象的隐喻涵义

作者简介 : 胡 晓玲 ( 1 9 8 9 一) , 女, 湖北宜都人 , 武汉大 学文学 院 2 0 1 2级 学 科 教 学 ( 语 文) 专业硕 士研究 生 ; 舒开智( 1 9 7 9 一) , 男, 湖 北武 穴人 , 黄冈师范学院 疾 病 的 隐 喻 与疗 救 是
第 3 4卷 第 5期
2 0 1 4年 1 O月
黄 冈






Vo l I 3 4 No . 5
0c t . 2 Ol 4
J o u r n a l o f Hu a n g g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试 论 鲁迅 小 说 中疾 病 意 象 的 隐喻 涵 义
这 种文 化符 码在鲁 迅 的小说 中构 成 了一 种 整体性
更麻 烦 的公 民身份 。每个 降 临世 间 的人 都拥 有双 重公 民身份 , 其一属 于健 康王 国, 另一则 属 于疾病 王国。 ” 作家 所 亲 历 的 疾 病 及 其 所 目睹 的患 病 的痛苦 经历很 自然 地成 为文 学创 作 的题材 和主
指、 疾 病 意 象 与启 蒙 主题 三个 方 面来 解 读 鲁 迅 小 说 中疾 病 这 一 独 特 意象 背 后 深 邃 复 杂 的 隐 喻 涵 义 , 从 而 深 刻
地 揭 示 鲁 迅 作 品 中蕴 涵 的隐 秘 民族 文 化 心 理 和 厚 重 的社 会 历 史 思 索 。
关键词 : 鲁 迅小 说 ; 疾病意象 ; 文化 喻指 ; 启 蒙 主 题
产物 , 它所 承载 的特殊 文 化 涵 义 是 特 定 时代 中作 家思 想 的折 射 。 鲁 迅小 说之所 以大量采 用疾 病意 象 , 是 因为 ,

疾病与隐喻 鲁迅小说研究

疾病与隐喻 鲁迅小说研究

结论
总的来说,疾病与隐喻是鲁迅小说中的重要主题。通过揭示人物的生理疾病 和心理困境,以及其背后的社会根源,鲁迅成功地传达了他的社会批判和人文关 怀。同时,他独特的文学形式和情感表达方式也使得这些主题得到了生动的呈现。
对于未来的研究,虽然我们已经从多个角度探讨了鲁迅小说中的疾病与隐喻 主题,但仍有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地方。例如,可以从文化角度进一步比较和分 析鲁迅与其他文学大师在处理疾病与隐喻主题时的异同;也可以从叙事学的角度, 深入研究鲁迅小说中的叙述策略和情节构造如何呈现疾病与隐喻主题;此外,还 可以尝试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读者对鲁迅小说中疾病 与隐喻主题的接受反应和理解差异。
疾病与隐喻 魯迅小说研究
01 引言
目录
02 疾病与隐喻的主题
03 文学形式的分析
04 情感表达的解读
05 结论
06 参考内容
引言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小说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和 人文关怀。在鲁迅的小说中,疾病与隐喻成为两个重要的主题。疾病不仅是生理 现象的反映,更是社会现实和人类精神的写照。隐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暗 示和类比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本次演示将从疾病与隐喻的角度,深入探讨鲁 迅小说中的相关主题。
疾病与隐喻的主题
在鲁迅的小说中,疾病常常与隐喻相结合。他通过描述人物的生理疾病,反 映出社会的腐朽和人们的精神痛苦。例如,《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患有严重的 神经衰弱症,他的“吃人”的恐惧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的象征性批判。此外, 《药》中的小栓的肺病,也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象征性描述。
鲁迅还通过疾病的隐喻,揭示了人性的丑陋一面。在《祝福》中,祥林嫂的 境遇凄惨,她的痛苦和挣扎象征着旧社会下女性的困境。同时,她的死亡也是一 种隐喻,象征着封建社会的崩溃和人们对于新生活的渴望。

文学作品中的疾病隐喻探析

文学作品中的疾病隐喻探析

文学作品中的疾病隐喻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使用疾病的比喻来表达某些深刻的思想、感情或社会现象的一种手段。

这种手段能够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并使作品具有更多的感悟性和深度。

因此,疾病隐喻在文学作品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并且深受读者的喜爱。

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作家的思想和感情。

例如,在《愤怒的葡萄》中,阿西莫夫用艾滋病的隐喻来描述苏联社会的腐败和堕落。

在《丧尽天良》中,王小波用癌症的隐喻来描述中国社会的病态和没落。

疾病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也可以增加作品的感悟性和深度。

例如,在《我的兄弟》中,张爱玲用结核病的隐喻来描述某些人的孤独和绝望。

在《百年孤独》中,加西亚·马尔克斯用感冒的隐喻来描述某些人的浅薄和虚伪。

在使用疾病隐喻时,作家需要注意一些方面,以避免使用不当。

1、应该尽量避免将真实的疾病作为隐喻使用。

这样可以避免对疾病本身产生误解,也能够尊重疾病患者的感受。

2、应该合理使用疾病隐喻。

在使用疾病隐喻时,应该让疾病与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性格等紧密结合起来,以使隐喻更加有说服力。

3、应该注意疾病隐喻的语言表达。

在使用疾病隐喻时,应该注意使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使隐喻不显得突兀或不自然。

例如,可以使用“疾病般的”、“病痛般的”等表达方式,而不是直接使用疾
病的名称。

4、应该注意疾病隐喻的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疾病隐喻的使用产生影响,因此在使用疾病隐喻时应该注意文化差异。

总之,疾病隐喻在文学作品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也需要作家进行合理的使用。

药鲁迅先生的医学素养与文学创作

药鲁迅先生的医学素养与文学创作

药鲁迅先生的医学素养与文学创作药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学界。

然而,除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外,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作为一位医生所具备的医学素养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药鲁迅先生的医学素养对其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影响他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首先,药鲁迅先生的医学背景使得他对人体生理和疾病有着深入的了解。

作为一位医生,他经历了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病人交流,对人类的痛苦和疾病有着直接的感受。

这种独特的视角使他能够准确地描绘人物的身体状态和心理感受,赋予他的作品以真实感和共鸣力。

他的小说中经常出现医学上的细节描写,比如描写病人的症状和治疗过程,这些描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丰满和生动。

其次,药鲁迅先生的医学素养使他对社会问题有着独到的洞察力。

作为一位医生,他深知社会的不公和人们的痛苦。

他在医院中亲眼目睹了贫困、饥饿和疾病给人们带来的困境,这激发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探索。

他的作品中经常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们的苦难,他通过文学的方式呼吁社会正义和人道关怀。

他的小说中的角色常常是社会底层的人物,他们的命运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体制和人性的反思。

此外,药鲁迅先生的医学背景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他经常从医学实践中提炼人物和故事情节,从而使作品更加真实和可信。

他的小说中描述了许多医学上的事件和病例,这些描写使作品具备了科学和现实的特点。

他还将医学的思维方式和文学的表达方式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语言风格。

他的作品通常充满了对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思考,给读者带来了许多启示和反思。

在药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中,医学素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医学知识为他的作品带来了生动和深刻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他对社会问题有着独到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

他的医学背景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风格上的创新。

正是这种独特的医学素养使得药鲁迅先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疾病意识

鲁迅的疾病意识

鲁迅的疾病意识
唐翰存
【期刊名称】《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026)005
【摘要】从医学的角度看鲁迅的文学创作,不难发现鲁迅是一位"疾病意识"很强的
作家.他当年弃医从文,开始了"为人生"的文学道路,要从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中,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的病理学知识,成为他从事文学创作时的重要资源,也形成他文学启蒙的思维和体验.在鲁迅的作品中,对于疾病的描述和引申随处可见,他的疾病意识既是自然病体学的,也是社会学的.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唐翰存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中文系,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96
【相关文献】
1.时间意识:鲁迅研究的一个支点——读吴翔宇《鲁迅时间意识的文学建构与嬗变》[J], 首作帝
2."杂感家"鲁迅自我形象的轨迹——从鲁迅杂感文体意识说起 [J], 毕绪龙
3.从鲁迅作品看鲁迅的贞节意识 [J], 张小萍;郑昕芾
4.忧患意识与涅槃意识——鲁迅郭沫若主体意识研究之一 [J], 傅正乾
5.鲁迅小说中的疾病意识分析 [J], 张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疾病、疾病隐喻与鲁迅的文学创作(一)
论文关键词:疾病;隐喻;鲁迅
论文摘要:疾病一直以来就是文学创作的独特意象资源。

疾病在一定意义上己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话题,它同时也属于文化范畴。

“疾病”穿越了鲁迅的所有文章和他整个一生,也被他赋予了各种精神意义。

在鲁迅的小说中,“疾病”是出现频率很高的意象。

在这些疾病意象背后,也有着耐人寻味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指向。

引言
疾病始终伴随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基本斗争中,并因为人类文化上的缺陷,疾病被赋予了许多的隐喻意义,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题材,对作家以及文学思潮均产生重要影响。

著名德国文论家维拉·波兰特说:“艺术与医学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基本的本质上不无根据的关系,古典思想将医学和艺术合而为一奉为和谐的最高目标。

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同时是诗歌神和医药神,因为他是作为和谐之神供人祭祀的。

”“医学在德语里有一种古老的表达,叫做‘治愈艺术’。

医学在这里被理解为艺术(治病的艺术),艺术获得了医学的功能。

”古往今来,很多伟大的人物都是以医生和作家的双重身份来展开自己的研究和创作的,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范例。

在鲁迅的小说中,“疾病”是出现频率很高的意象,就像苏珊·桑塔格在其《疾病的隐喻》一书中所阐释的那样,作为生理学层面上的疾病确实是自然的事件,但在文化(或文学)层面上,它又从来都是负载着一定道德批评和价值判断的。

因而,在鲁迅众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这些疾病意象的背后,也有着耐人寻味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指向。

鲁迅以社会治疗者的文化身份,从病理学的角度透视国人的精神状况,进行心理——精神的诊断和治疗,在精神——文化病理型的探察中,显示了强大的文化批判力量。

《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孔乙己》《离婚》《祝福》等名篇佳作,都与疾病有着或隐或显的关系,通过对个体人物的深层心灵描写,揭示了这种文化病症的基本特征及其社会历史根源。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指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正是基于这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在“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指导下,鲁迅从人学的角度,通过狂人、阿Q、祥林嫂、华小栓、孔乙己……这些或精神或生理残缺的艺术形象,这些不为“庸众”接受的“病人”,对人性的本质和精神状况进行深刻地观照和反思。

一、疾病:文学创作的独特意象资源
据国外资料统计,世界上最著名的作家、艺术家中,拥有完全健康身心的只有百分之十左右,大部分不同程度地患有各种身心疾病。

从最早的盲诗人荷马,到中世纪的但丁、塞万提斯,再到癫痫病人陀思妥耶夫斯基、肺结核患者卡夫卡、梅毒患者莫泊桑、同性恋者奥斯卡·王尔德、精神病人弗吉尼亚·伍尔夫、因不堪忍受旧伤和疾病而自杀的海明威、因病态的抑郁孤寂而自杀的川端康成等等。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也患有先天的精神痼疾。

在作家笔下,患病这一基本体验在文学中获得了超越一般经验的表达功用和意义,而长期患有身心疾病的作家更容易充分利用这种表达和功用。

由于有切肤之痛,患病作家对疾病的感受比一般作家更强烈、更深刻。

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中聚结的一簇心理丛或是寓于情绪色彩的一连串的观念与思想,可以称之为“情结”;说某人具有某种情结,就是说此人沉溺于某种情感或对某种情感的向往中而不能自拔。

由此看来,我们可以把作家作品中这种执着的、普遍存在的疾病描写称之为“疾病情结”。

这些凝聚着独特生命体验的“疾病情结”成为作家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和创作动力,因而在创作中得到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表现,作品也因此具有发人深省、震撼人心的力量。

因患肺结核而早逝的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表示,患病是“一种刺激生活,刺激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强有力的兴奋剂”。

费尔巴哈也说:“痛苦是诗歌的源泉,只有将一件有限事物的损失看成是一种无限的损失的人,才具有抒情的热情的力量。

只有回忆不复存在的事物时的
惨痛激动,才是人类的第一个艺术家和第一个理想家。

”患有身心疾病的作家更喜欢在作品中表现疾病的痛苦、恐惧以及疾病带来的灾难,而且他们的疾病题材更多地以表现自己所患的身心疾病为主。

正是疾病促使许多世界文坛巨匠创造了非凡的成就。

在一定意义上正是他们作为患者的深切感受,这才增加了其作为艺术名医的天才和伟大。

在他们笔下,生活本身成了疾病的一种形式,艺术则变成一种诊断。

他们借助疾病这一独特的文学意象,来表现他们对历史、对社会、对未来的深切思考、严肃关注与热切企盼。

作为审美范畴,意象在我国和西方早已有之。

春秋时期《易经》一书中已有“立象以尽意”之说;魏晋时期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进一步提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前者所言为以感性的物象表达理性的义理之意,后者则以可见的物象来表现不可见的意义内涵,语言则是“明象”的工具,这大多类属哲学范畴。

直到南朝刘勰才明确地将“意象”组合成一个词组应用在文学的审美范畴中:“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其意为:只有具有独特的观察力,独特的艺术感受力的工匠,才能窥视到“意象”之美而运用手中之斧(笔)将其再现出来。

此处的“意象”即为表意的象,是情思与物象的结合,是作家主观情志的体现,在整个形象思维即“神思”的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在西方学术界,从亚里斯多德开始,直到20世纪的庞德、劳伦斯、乔依斯、威廉士及艾略特,他们都认为意象既类属心理学范畴,又是一个文艺学范畴。

“意象”在心理学中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而这种重现或回忆未必一定是视觉上的。

瑞恰兹说:“人们一直过分重视意象的感官属性,使一个意象具有效应的首先不是它作为意象的生动性,而是它作为一个和感觉奇特地联系在一起的精神活动的特性。

”“意象派”(或意象主义)首领庞德认为:“意象是在一瞬间理智和情绪的复合物”儿”。

他认为,意象既可以是主观的,也可以是客观的,但“意象不仅仅是思想,它是旋涡一般的或集结在一起溶化了的思想,而且充满了能量”。

中国史论中所谓的“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与苏珊·朗格的“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其实道出了意象的实质:在真实物象中,渗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与理性,它凝聚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主观理解。

同时,与作家情感完美同构的意象,往往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因而能赋予作品更大的张力。

艺术家总是根据自己的情感力度与方向,对于存储于头脑中的众多表象材料进行安排、调整、分解、改造与组合,最后形成一个不同于个别表象材料的全新意象;这个意象与艺术家所把握和感受的情感生活的力度与方向大体上同构,并且只有实现了这种同构,才能产生和谐的艺术形式。

鲁迅的独特经历与他“疗救社会”的使命感,正促使他创造出众多“病”的意象,从而使这些“病态人物”一个个成了社会生活的标本,标示出作者对历史、现实、文化等深刻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因此,疾病在一定意义上己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话题,它同时也属于文化范畴。

二、隐喻:疾病意象投射社会性、精神性内涵的特殊手段
关于隐喻,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种’作‘种’,或借用类比字”。

简而言之,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名称用来命名该事物,逐渐被提升为一种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隐喻思维就在于借助于想象性事物,以相对熟识的方式思考和认识隐秘而陌生的事物。

从古至今,人类认识疾病的历史过程始终受到这种隐喻思维的左右,从而使“疾病”负载着各种想象与神话。

在古希腊时期,疾病被看作是对个人过失、祖先犯罪、部落集体罪责的惩罚。

在《伊利亚特》中,一开篇,荷马就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天神降瘟疫于希腊联军的画面。

柏拉图在《国家篇》《政治篇》中把疾病的隐喻扩展到社会政治领域。

他把社会比作家庭、比作身体,即一架由“头脑”控制与训练的躯体,机体健康的社会就会呈现权力秩序井然有序的状态。

在人与自然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意象感受。

自然节律、四季变化、日出日落、人生场景、生老病死等等,都会留在人的脑海中形成复杂的意象“库存”。

当作家进入
创作过程时,他必然地要从自己的意象库存中进行选择,撷取最能发挥隐喻象征功能的意象,发现它与深层主旨之间的相似性、可喻性,也才能把自己的心理意象投射于其中,达到暗示和意指他物的目的。

显然,鲁迅投入创作时在自己的意象库存中大量地选取了疾病的意象用于他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物,并赋予自然生理意义上的疾病以深刻的社会性、精神性内涵,这种隐喻思维和艺术逻辑折射出了作家的一种创作意识和心理欲求,在某种意义上,这与他们的个人患病经历有关,也与中国现代作家的一种“民族医生情结”有深层的勾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