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文化浅谈

美国教育文化浅谈
美国教育文化浅谈

美国教育文化浅谈

美国教育是美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教育形成于其对一定社会文化的理解,反过来又促成这一社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美国人认为,社会需要各界人士的高度参与,人们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社会事务。换言之,人们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使其职业技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负起一定的责任。

在美国,人们普遍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也有义务接受教育。各州都有强制性入学的法律规定。所有16岁以前的儿童,除非有严重残疾,必须进学校学习。美国有80%的孩子能接受中等教育,50%的中学毕业生能够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

美国有些学校为公立。公立学校由地方财政来支持,并由地方官员负责管理。私立学校一般都要收费,不直接接受社会管理。私立学校分为两类:宗教学校和非宗教学校。

宗教学校由宗教团体支持,占私立学校的绝大部分。非宗教性质的私立学校主要为中学或学院。

公立学校承担着88%美国儿童的教育任务。美国的公立学校有四个特点:地方管理,不受宗教影响,男女同校,财政支持。每个州均选举或指定一个州教育委员会,负责制定有关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公立学校不讲授宗教课程。由于美国公立学校不属于任何宗教派别,各种宗教信仰的孩子在一起上课。这种不分宗教派别的公立教育使得具有不同背景的人们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文化。

为了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美国的学校把教学的实用性放在首位。按照杜威的哲学,最有用的知识是那些可以应用的知识。这一观点深深地影响着美国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不愿讲授那些很快就被遗忘的没有用的东西,他们希望培养人们的观念和技能,造就有用的、负责的、快乐的人。

美国各类教育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课上任何时候都鼓励学生的讨论和提问。课堂参与的程度被列为期终的成绩评定。在课上教师不仅仅提供给学生食物——知识,而且通过实际练习教给学生学会如何自己获取食物的技能。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安排课外活动。

长期以来,美国高等教育至少在数量上一直领先于世界。1825年英国仍然只有两所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然而这时的美国尽管人口不多,但却拥有50多所学院。现在美国除初级学院、师范学院和一些特殊学校之外,有2000多所大大小小的、公立的或私立的、出名的或不出名的大学、学院或其它类似的教育机构。美国的高等教育仍然在高速发展,并早已远远超过了欧洲。

最早的大学由私立慈善机构设立,这些机构大多为宗教团体。哈佛、耶鲁、普林斯顿都是私立大学。每个州在其本土内都至少建有一所大学,大一点的州有几十个校区。有些州立大学是综合性的,可以提供各类教育,但也有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学院,比如农学院等。近来一些这样的学院已转为综合性大学。每所州立大学都向本州的居民免费或收取较低的费用提供教育机会,当然学习过程中的书本费、生活费由自己负担。一些大学由较大一点的城镇支持,一些原为私立的大学如今部分或全部由城镇支持。较大的私立大学有许多优势——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长期的信誉。他们不断地通过校友会筹集巨额资金。

最著名的大学——哈佛大学,建于1636年,坐落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城,该城位于波士顿城区。建于1701年的耶鲁大学在纽黑文,位于波士顿和纽约之间。大批在社会生活或公司身居要职的杰出人物毕业于这两所大学。尽管如此,它们依然受到其它一些学校的挑战,如建于1746年,位于新泽西的普林斯顿大学;建于1754年,位于纽约哈莱姆黑人区,有着异样建筑的哥伦比亚大学。另外还有东北地区一些小的教育机构,它们的声誉与“常青藤盟校”相当,但始终不愿扩大规模。他们认为规模小也是它们的特色之一。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进有名的私立学校还是有一些优势,尽管学费昂贵也不愿进公立学校。但是,州立学校目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有一些学校,尤其是中西部学校实际上可与私立学校相媲美。

加利福尼亚州比较特别。加州大学分为若干独立的校区。最好的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旧金山郊区的伯克利分校。两所学校在全美大学中都是最为突出的,伯克利以其教师中拥有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而闻名。

美国有许多初级学院,学生中学毕业即可入学,学习两年的大学课程。多数初级学院由公共机构负责管理。初级学院的学生超过600,000,近十分之九的学生在公共学院。有些学生会继续学完大学课程,有些则不再接着读。

显然,两千多所大学和学院在质量和声誉方面会有很大的不同。许多大学的成就足够其闻名于世,其中一些在国内外有着杰出的声望。这包括一些各地的私立学校,还有几所较大的州立大学,但还没有哪一所能超过被称之为“常青藤”的古老的东北私立大学群。它们学费很高,但多数研究生都能获得各种类型的奖学金。

一般来讲,大学所开设的科目非常广泛。学生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课程涉及整个文、理领域,包括针对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在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学生可以专攻自己的主修科目,还可根据职业兴趣选修一些课程。比如,就有类似家禽市场营销,甚至高级家禽市场营销的课程。

考试有多种方式,比如,客观性考试。必修课每月都要进行客观性考试。第一个月的考试覆盖教科书的前三分之一,包括75个问题,每个问题有5个备选答案,学生选出最为合适的一个。考试过程包括简单阅读问题,然后在5个可能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个,不需要动手写。学生的答卷输入微机评阅。然而,这一方法并不盛行,它有很大的缺点。它侧重于学生记忆书本知识,不能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现在又有一种使用传统的论文式考试的倾向。

美国没有国家一级的教育行政机构,教育由地方政府负责管理。从夏威夷到特拉华,从阿拉斯加到路易斯安那,50个州都有自己的教育立法。有些州的法律相似,有些则不同。各式各样的教育机构形成了一个生动、开放的教育系统。

美国社会与文化漫谈论文美国高等教育

美国高等教育 摘要:当代美国高等教育无疑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备受瞩目。其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战略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和有益的经验。美国政府对国际教育交流和管理十分重视,许多高校利用独具特色的优势吸引了国外大量留学生,同时鼓励教师和学者双向流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通过实施行之有效的举措发展跨国高等教育,并不断加强高校课程的国际化建设。美国在充分发挥本国高等教育辐射力的同时,也卓有成效地吸收了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优秀成果。 本学期通过对<美国社会与文化漫谈》这门课的学习,自己对美国有了更加深入而清晰的认识,本论文主要分析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于2009年11月5日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 2009)显示,欧美大学占据了榜单的显要位置,国内大学全都在200名之外,其中,名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等6所大学均排在第201~300名。由此可见,中国与西方的高等教育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巨大的。排名前十的大学中,8所为美国大学,其中哈佛大学自排名发布以来连续7次位居第一。 研究人员今年新推出了学科排名,分别列出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经济学(商学)共5个学科的世界大学前100名。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4所大学的5个学科全都排在世界前20名以内。北京大学的数学学科,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计算机学科入围百强。 以上数据很清楚地展示了美国高等教育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就连我们国人一直来引以为傲的清华北大也是难以望其项背啊。美国的高等教育究竟强在哪里?为什么美国培育出了那么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每一次经济的跨越的离不开科技的发展,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强国,科技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而美国的科技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着其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其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有人说20世纪在一定意义上说是美国世纪,在过去百年中美国在科技和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一个被殖民的国家摇身一变成为世界强国。究其原因,除了美国拥有优越的天时地利条件,还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不但未伤元气反而还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掠夺了大量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以及美国人民思想较为开放、勇于开拓创新等因素外,还和美国能够不断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推动和引导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回顾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高等教育制度的多元化 美国在高等教育发展中通过建立和发展多层次和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制度,较好地解决了普及与提高的问题。今天其高中毕业生中的绝大部分都能进入到高等学校,同时它还拥有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众多的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出大量精英人才,领导着美国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多层次和多样化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鲜明特色。 1.建立和发展社区学院 美国社区学院具有实用性、灵活性、经济性和前瞻性等特点,它已发展一百多年仍方兴未艾。如今,

美国教育的三大优势

美国教育的三大优势 2013.02.25 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灵活又缜密的教育制度,构成了美国教育的三大优势。美国教育注重挖掘学生的天性,通过引导孩子产生对某种事物的兴趣进而激发学习动力;课堂上,老师更多的是授予学习知识的方法,而不是知识本身。学生通过修学分来完成学业,学分修满后,学生的选择余地大。 一、先进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教育的中心——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现代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美国教育注重学生的成长,尊重受教育个体的内在喜好和选择。在美国的中小学里,学生在课堂上具有和老师平等的人格和地位,他们随时都可以与老师进行讨论甚至争辩,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获得了一种平等的人格感,能够独立从事实验、调查等各项学科活动,运用自己的脑筋去分析解决问题。 注重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瑞士教育家裴思泰洛奇认为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兴趣而不是学科的要求出发,他的观点影响了美国教育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不竭的动力源泉。最佳的学习状态是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主动积极地朝着自己最感兴趣的学科方向钻研。着眼于发挥个体兴趣、特长的教育、才能扬长避短,更加有效地培养人才。美国的初中生甚至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就已经非常清晰,这是因为经过小学阶段对自身能力的探索和广泛地社会实,使得学生对自己的特长有了较清楚的了解。 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美国教育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不强调对于知识的记忆,在考试中往往把需要的公式提供给学生。知识是无限的,但探索知识的方法比较有限。所以教育应该注重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不是知识本身。美国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上物理课时,老师会让学生动手试验,分析发现事物的规律。既让学生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又培养了能力。从小学开始,教师就要求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培养清醒的社会意识。 二、科学的教育方法 教师指导和学生探究为主的方法——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要参与学习过程,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和启迪学生探究学科知识。学生经常采取学者式的研究方式学习,教师不会直接把固定的程式化的知识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探究式方式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出发,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演出更多和更深入

浅析从美国电影中折射出的美国文化

浅析从美国电影中折射出的美国文化 ——观《世界电影史有感》 电影,这一元素自诞生以来就从未离开过我们的视线,一直活跃在近现代文明的历史舞台上。自2009年底2010年初的《阿凡达》在全球掀起一阵新的狂热效应之后,单单对于电影本身的了解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了。越来越多的影人及资深影迷纷纷将目光转移并锁定在了电影的制作背景上。而好莱坞电影无论是其运作模式还是拍摄水准制作功底都位及全球电影界的翘楚。吸引了绝大多数人的目光。无论是《与狼共舞》的叙事,还是《骇客帝国》的科技,或者是卡梅隆曾经保持了13年的全球票房纪录的《泰坦尼克号》,都再一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以此切入分析《阿凡达》获得成功的背景。正如知名电影评论人莫绶所言:“《阿凡达》的成功并不是一鸣惊人,而是根植于美国文化创意领域深厚的积累沉淀。” 如今我在读完《世界电影史》之后对其中美国电影史部分,特别是战后至今的美国电影史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想在此谈谈我对其的看法并分析一下我所理解的战后至今美国电影中折射出的美国文化。由于阅读时间仓促,且下文所述皆为个人粗浅见解,还望老师指正。 一件艺术品往往和艺术家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而一种艺术形式的历史通常是将艺术家的名字记录下来。这样的历史其实是把个别艺术家的生活和作品置于一种社会真空状态之下,或者超越了时间和地点的束缚,也就是说他们的作品处于社会历史之外。如果说个别艺术家超越了社会生活,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社会生活同样高于该艺术家的整个内在,因为每部作品至少都带有两个印记——艺术家的印记及其作品所在环境的印记。但是不管怎么说,任何时期的电影都会有一个鲜明的时代印记,在整个大环境下各个不同导演发挥各自的主观想象力与创造力带给我们不同的心灵享受。 “战后初期美国好莱坞电影面临着极好的发展前景,罗斯福的自由主义在恢复时期(1945-1947)风行于好莱坞的一些制片厂内,这个时期社会纠纷很多,在这个电影 的首都也不例外。那些战前的电影大师,如约翰·福特、卡普拉、惠勒,似乎准备重显 身手,大干一场。电影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卖座打破了记录(1946年售出50亿张影票),盟军的胜利又为好莱坞打开了新的世界市场。(日本、西德、意大利 等轴心国)”[1] 威廉·惠勒以极大的热忱和心血拍了《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年代》这部具有鲜明时 代特征“恢复时期”特点的影片。这位作风细致的杰出艺匠用很长的篇幅描述三个复员军人——一个银行家,一个飞行员,一个失去双臂的残废者一一归来的情景。故事结局虽

浅谈美国电影文化

浅谈美国电影文化 [摘要]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她虽没有悠久的历史,但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并且随着时代发展美国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其生命力,研究美国文化特性对于我国建没与繁荣我国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性。比尔·盖茨有句名言:“在因特网时代,谁买下了文化,谁就控制了时代。”诸如“花木兰”式的中国传奇故事被跨国公司西方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也是美国文化为实现自身利益而改造其他文化、蚕食其他文化、主导世界文化,并据为己有、创造巨额利润的过程。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美国式电影文化的发展已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发展的道路:我们期待贴有中国标签的中国文化早日走下文化圣坛,走入民众日常生活、走向世每个角落。 [关键词]美国电影;好莱坞;文化特征; 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它通过艺术形象的展示,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反映不同社会文化,体现时代和民族精神。电影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美国电影也是美国文化在银幕上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美国具有全球视野的电影文化观念和形态决定了美国电影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比其他国家的电影更为优越的地位,正是由于这种多元性和包容性的文化形态,才使美国电影有了在世界范围继续发展的态势。美国电影基本主题都是爱、正义、家庭、亲情等等,而这些既是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所乐意标榜的完美价值观,也是全人类所共同关注的主题。美国电影为全球观众接受,除了好莱坞擅长讲故事以及它强大的商业运作之外,美国电影完整的叙事结构成熟地体现了人们对合理秩序的普遍需求。 一美国电影中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文化 美国人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信奉个人主义,并使追求个人幸福成为一种社会的共识,而美国公民鼎立膜拜这种个人英雄,他们崇尚个人奋斗,冒险,因此,美国电影极力宣扬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希望以此鼓励自己民族,勇于承担自身责任, 并为社会做出贡献。《2012》里那位黑人总统,在人类大难临头之际,他放弃了登上逃生船的机会,留下了这样一句台词:“一个年轻的科学家,要胜过二十个老政客。”这是一种什么境界?这是一种以人类未来为己任的英雄主义境界!《蝙蝠侠》、《夜魔侠》(超胆侠)、《钢铁侠》、《绿巨人》中,男主角都以个人超凡的能力拯救社会,惩罚罪恶。而这类的孤胆英雄在电影的开始往往只是平凡人,体现了平凡的公民也能在这个社会中找到自己的责任。他们无论面对何种危机,苦难,无论收到何种致命的打击,从来不相信失败,英雄们总是用无比清醒的理性的头脑,快速做出完美的布局,瞬间做出绝对正确的判断,总能抓住那只有百分之一的获胜机会,并获得胜利,典型的例子如《勇闯恶魔导》,《极限特工》,《辛德勒的名单》,《阿甘正传》等等,在电影中广泛制造完美英雄的个体力量,将此力量无限 夸大,神化,从而赋予了这些英雄人物以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 二美国电影中永恒爱情和家庭亲情 爱情是电影永恒的主题,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无论是哪部电影,都或多或少的描述爱情的完美与永恒。家庭是美国人最为重要的部分,911后美国彻底改变了人生活观念:家庭最温暖亲情最可贵。所以反映爱情和家庭亲情的美国电影用着神起的力量,仿佛人与人之间

美国人的特性及其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美国研究》2001年第1期 美国人的特性及其 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李柏思 我是个职业外交官。在过去大约25年里,我的工作就是介绍美国,向亚洲、欧洲和南美洲的民众,说明美国的社会、文化、历史与政治。 除了担任外交官,我也当过老师。1971到1973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教过英文和美国文学。所以说我在教育方面也有一些经验。本文所要谈的是美国的教育制度,以及美国教育制度如何受到美国人的特性所影响,但是我要用迂回的方式来说。首先,我想问一个简单但是与教育不太有关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美国人?美国人与法国人、德国人、日本人、甚至中国人有什么不同?而美国的文化与社会特性,又如何影响美国的政治制度?然后,再回到原来的主题教育,谈谈美国的生活方式如何影响到美国的教育制度? 不过,我要先讲一个故事来说明我的看法。假设有一位法国人和一位美国人。他们两个都因为政府缩减预算而突然失业。问题是:他们会责怪谁呢?法国人会责怪政府。而美国人呢?他会怪他自己。从理智上说,美国人知道,政府的预算问题不是他的错;他无法事先预防不被解雇。但是从情感方面来说,在这位美国人的内心深处,他会觉得好像做错了什么事,否则为什么要解雇他呢? 美国人和法国人有一个很大的差别。法国是个传统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身份与职业观。每个人履行各自的社会责任,政府则有义务要照顾他。因此,在我刚才说的故事里,那个法国人对政府背信感

到愤慨。他觉得已经尽了力,为什么政府还违背协议,不给他应得的那一份呢?传统社会的生活有许多令人安慰之处。像在英国或日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 可是美国就不一样,美国不是传统社会,没有现成的身份提供给每个人。在美国,人人都要为自己负责,创造自己的人生。有时候政府会提供协助,但基本上美国人都是靠自己。美国人在社会上并没有现成的位置,必须自己奋斗。 美国有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爱默生,他曾在著作里谈到个人心理学。他注意到,特别强调某一种心理特征,有其优点也有缺点。或者就像他所说的:“有利必有弊”。国民的特性也是如此。 当然,美国在其他心理方面也付出代价。美国人在社会上与家庭里没有强烈的自我感。这种缺乏认同的感觉会成为焦虑的一大来源。再回头来看我刚才提到的那位美国人。当他被解雇时,他的身份受到影响,这只能怪自己,不能怪政府。 美国人强调个人主义当然也有它的好处。那种对个人社会地位的焦虑感,激发了美国人的再造能力。 为什么美国人是这样?为什么美国所创造的社会与日本或中国那么不相同?这种差异是因为起源的不同: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社会。 人们当然对美国的建国经历有所了解。美国早期殖民地的开拓者,大部分来自北欧及非洲。欧洲人是自愿来移民,非洲人却是被迫来此做奴隶。重要的是:美国人都是来自其他地方。都放弃了原有的身份地位。不论你过去在伦敦是什么身份,是屠夫或王子、侍女或妓女都不重要。到了北美新大陆,你可以抛弃过去,从新开始。在这个世界里,很容易便可想到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 为了更容易让人了解,让我举几个例子,说明美国与传统社会的差别。以台湾为例,我在70年代中期是派驻台北美国文化中心的官员。当时,文化中心举办所谓“素人”画家洪通的画展。 当时,他默默无名,住在台南的乡下,很穷。我称他为画家,其实他不是,至少以传统的眼光来看,他不是画家。他在盐田里工作,生活清苦。他不识字,也从未受过艺术方面的训练。可是到了65岁时,他决定要画画。于是就利用有限的中文知识,自创出奇怪的书法。他的“作品”,如果可以这 ? 521?美国人的特性及其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理学院信计0901 刘林学号:200948490101 关键词:美国文化影响中国文化 摘要:中国是当今世界各大国中唯一坚持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因此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 在国际关系中,“文化扩张”主要指一国将其传统价值观传播或强加给其他国家,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在激烈竞争的国际舞台上,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以自己的文化观念影响着国际关系。但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像美国那样,把文化扩张和渗透作为外交战略的组成部分,在对外关系中极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因此也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影响甚大。 1.利用文化产业的优势进行文化渗透 20世纪90年代,美国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对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进行着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单方面输出,并施加影响。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繁杂的美国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五大洲的每个角落。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CNN(美国有线新闻网)、MTV流行音乐风行全球,好莱坞电影更是深得青年人的青睐。 面对美国消费文化,尤其是媒体(电影、电视节目、图书、音像制品和网络服务等)冲击着中国文化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些文化冲击变得更加明显、更加强烈、更加趋于白热化),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西方化或美国化。目前中国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文化产业不够发达,不能够满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标准的需求,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向往之情。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价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这些青少年中深受欢迎。 此外,美国还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拿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他文化加以改造,即进行“美国化”之后,据为己有,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不仅为其带来高额利润,而且达到宣扬美国民族主义和文化至上观念的目的。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花木兰》是中国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讲述一个女孩特别孝敬父母,代替年迈的父亲从军的英勇故事。其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孝道。而在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中,其主题已经变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孝道的主题居于次要地位。中国一些青少年可能会产生迷惑,主题到底是什么。也许10年、20年后,《花木兰》的传统主题会被“实现自我”的主题所取代;由此推知,如果更多传统题材的文化遗产被西方国家开发利用和篡改,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会面临丧失的危险。 2.利用网络文化上的垄断地位进行文化渗透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公开性、全球性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十分方便地突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来推行文化霸权,渗透价值观念,扩张文化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文化成为实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强有力的“武器”。美国凭借网络资源方面的优势,在国际互联网上到处推销“网络影视”、“网络图片”等思想文化,这些思想文化反映了美国的国家形象、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网民”的政治倾向、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文化素质,甚至民族的感受和价值判断。 面对美国网络文化的强大冲击,中国青少年如果过多地接触可能会产生亲近感、信任感,甚至认同和依赖。这种文化侵入不仅会模糊青年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和民族身份的认同,削弱民族感,甚至使他们成为崇拜美国文化的人。 美国网络文化霸权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思想上,还突显在网络语言英语化上。如今在互联网上,主导性的语言是英语,约占90%以上,汉语却占不到1%;90%以上的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最近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此书叙述行云流水一般,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涩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我厌倦那种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测的论理书。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书中的许多问题很有价值,很有见地,值得我们探讨。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接受中国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中国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师,参加课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质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究竟有何区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报告,而中国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美国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社区里都有球队可以参加,而中国的学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队,看来美国比较清楚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培养团队意识;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警察啦、运动员啦、作家啦,等等等等。从“职业日”里,孩子们学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赚多少钱,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存活的?因而,孩子们对职业的选择从小就是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也能了解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受几千年的陈旧思想观念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

美国文化论文

美国文化期中作业 浅谈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摘要: 美国文化的特点很多,集中体现在文学、绘画、建筑、电影等方面,其核心的便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文化语言、教育婚姻、竞技电影等方面。美国文化有精华,亦存在糟粕,那么我们在面对美国文化的时候应该批判的吸收,从而使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美国文化、个人主义、批判的吸收 美国文化的特点体现在各个方面,如:文学、绘画、建筑、雕塑、舞蹈、电影……我在这里就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进行浅析。 所谓个人主义,一般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个人主义,是泛指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随着反封建压迫和神权统治的斗争而形成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狭义的个人主义,主要是指个人主义这一概念出现以后的个人主义思想体系及其理论,它是一种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哲学,其主要内容是相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 美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强调个人价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开拓和竞争,讲求理性和实用,其核心是个人中心主义。美国公众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积淀。个人成就是所有美国人价值观中评价最高的价值之一。美国人有很强的成就(或成功)意识。成功是所有美国人的追求,是诱人的前景,前进的动力。他们坚信,一个人的价值就等于他在事业上的成就。一些事业有成的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和各类明星,成了新时代的英雄。他们个人奋斗的过程和结果,成了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参照系,父母教育子女的活教材。 个人主义体现在美国人的日常行为中。强调每个人作为个体,每个人都有他的自然权利,平等和自由。在美国,个人的隐私权是受到尊重和保护的。而那些对年龄、婚恋、宗教信仰、经济状况等有关方面的问题,美国人认为是隐私性问题,通常采取回避的态度。个人主义强调对个人私生活的保护和尊重,不允许对之进行刺探、干涉和侵扰。若一个人出于获利、好奇或恶意的动机而侵犯别人的隐私权,要受到惩罚。美国人如果对别人的私事爱讲闲话,不仅没有好处,有时还会卷入民事诉讼中去。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观念对美国人的生活态度影响颇深,从其着装便能得知一二:美国人的服装观念是自由的、个性化的,衣服不是显示生活地位的标尺,而是展现个性的方式。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服装的颜色和样式,穿衣打扮自行其事,随心所欲。 个人主义体现在美国人的文化语言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首先,语言反映了文化。其次,文化支配着语言,即不同民族的文化结构会导致各民族语言之间的差异。谚语是与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语言形式之一,最能反映—个民族的价值观,是一

美国主要教育机构类型及教育特点介绍.doc

美国主要教育机构类型及教育特点介绍这是一篇美国留学福利贴,今天我就重点为大家介绍一下美国主要教育机构类型,各自有什么教学特点,请往下看。 在美国,术语“university(大学)”和“college(学院)”通常用于同义词。两者都有学位授予权,也均有私立或公共院校。一般来说,大学通常比学院(就学生人口而言)要大。学院通常只授予本科(学士学位)学位,而大学的话,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都能授予。然而,社区学院只提供两年制副学士学位,以及技术或职业课程。 研究生 在美国,“graduate”一词用于硕士和博士研究(这相当于在英国使用的“postgraduate”)。这些院校俗称“grad school(研究生院)”,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以及其他研究生学历和专业学位。 美国的高等教育以其高质量,高认可度,课程多样化和灵活性而闻名。其是公立和私立机构的多元化组合,其中还有一些是自治机构。 州立大学 州立大学由美国政府创立和补贴。学费低于私立大学,且州内居民(来自该州的居民)缴纳的学费明显会低于州外居民。总入学人数通常超过20,000名学生。国际学生被列为州外居民,可能须达到比州内学生更高的入学要求,才能有入学的机会。 私立机构 私立机构的资金来源一般依靠捐赠,学费,补助和校友捐赠等。学费收取往往高于州立大学,并且对州内或州外学生招生要求没有区别。这些机构的入学率往往低于州立大学。在美国有很多宗教附属机构,一般都是私立机构。 社区学院

社区学院提供两年制副学士学位课程,以及技术或职业课程。社区学院可以是公立的也可以是私立的,但其通常与周围的社区利益相关者有很强的联系。社区学院的学费普遍较低,与大学也建立有联系,允许学生转入到大学里面进行第三年的本科学位学习。 技术和职业学院 技术和职业学院提供短期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特定职业技能,以及如何使用这些特定的技能,通常学习时间只有两年或更短。 学术日历 大学一年通常在九月开始,到五月结束。一学年通常分为两个学期,以及时间更短,课业更密集的夏季学期。学生允许在暑假分散他们一年中的课程负担,或者争取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他们的本科学位。 英语语言课程——有三种主要的英语语言课程: ?强化英语课程(IEP):每周20至30小时 ?半强化英语课程:学生在进行课业学习的同时,在同一机构进行半强化英语课程(ESL)的学习。 ?专业英语课程:包括商务英语课程,法律和工程等领域的专业课程。 为了有资格获得在美国学习英语语言课程的学生签证,请确保你就读的语言课程的机构已由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USCIS)授权。所有经认证的机构都将为学生提供申请F-1学生签证需要的标准I-20表格。 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申请要求和截止日期。请咨询你目标申请机构进行询问。 社区学院 对于许多国际学生来说,在美国社区学院学习将成为他们接受大学教育的途径。这些机构有时被称为初级学院或两年制学院,提供职业和技术培训,允许学生直接开展职业生涯,如汽车工程,室内设计,儿童发展,

中美大学生文化差异

中美大学校园文化差异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两国由于政治制度、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等的不同,大学校园文化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分析了中美大学文化帮助中美两国大学生之间的沟通、理解。 关键词:中美大学校园文化美国大学校园文化文化差异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大学校园是社会文化的神圣殿堂,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产生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提。大学校园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单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和会进程中极其重要的开始,加大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中美文化在政治制度、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本文从大学校园文化着手,分析中美两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中美文化差异,希望中美两国能够互相学习、借鉴彼此的大学校园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尽量做到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以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 中美大学校园文化差异基本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崇尚个人与注重集体 美国是一个文化与宗教的大熔炉,崇尚自由平等、自主独立、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正是因为美国人崇尚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式平等的,学生们可以在小组讨论中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怀疑老师的观点,与老师进行辩驳,课堂氛围轻松自由,师生之间平等相处,课堂上随时举手发言等等。我国高校校园的价值观则是以集体主义为基础,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一直受到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熏陶,强调集体主义和权力差距。因此,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多数采取服从的态度,与老师和校方领导保持一致,而这种方式并不能使学生真正信服,可能会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相互理解。长此以往,不利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 二、独立与依赖 美国的家庭教育文化就推崇独立与奋斗。在孩子青少年时期,他们就开始做一些简单的兼职来赚取零花钱,到了大学,他们基本上都能够做到经济上独立,完全靠打工赚取生活费和学费。中国的每家一个孩子的政策,催生了娇生惯养的家庭教育文化,所以中国的大学生大多是父母来承担生活费和学费的。很多人认为在大学期间话费父母的钱是理所当然,因为自己还在求学阶段,精力应该全用在学习上,而父母也认为挣钱供孩子读大学是应尽的义务,自己也不忍心看到孩子因为打工而受苦受累,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过分的经济上依赖父母。 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美国素有通才教育的传统。美国大学强调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内在修养与伦理道德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在课程选择方面,以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让学生自由选择。丰富的学术与文艺社团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放松身心的好机会。中国大学强调专而精的教育模式,在教育中相对注重“专才”的培养。专业设置完全依托市场需求,考虑更多的是就业等现实问题。尽管这样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就业,可是却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的兴趣与内在心理需求。对于一些人文选修课,学生们则采取应付的态度,使得人文科学越来越得不到重视。务实的教育理念让大学校园内兴起了英语、计算机的“考证热”。功利性的大学教育也反映了目前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发展

美国教育的优点

美国教育的优点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科学教育0701 汪玉平 摘要:美国教育有许多优点。教育理念上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教育方法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主, 重视实践和交流教育制度有灵活的学分制,有效衔接的分层教育制度,注重能力的综合考评制度等。 关键词:美国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 美国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教育有许多优点,通过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一一体现,值得中国好好借鉴。 1.美国的教育理念 1.1以学生为教育的中心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现代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美国教育注重学生的成长,尊重受教育个体的内在喜好和选择。中国教育讲究塑造,忽视受教育者的区别,强调外力作用,统一灌输相同知识,培养标准一致的人才。在美国的中小学里,学生在课堂上具有和老师平等的人格和地位,他们随时都可以与老师进行讨论甚至争辩,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获得了一种平等的人格感,能够独立从事实验、调查等各项学科活动,运用自己的脑筋去分析解决问题。中国的教育老师习惯严肃地宣讲知识、学生默默地认真听取、交流较少有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2注重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 瑞士教育家裴思泰洛奇认为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兴趣而不是学科的要求出发,他的观点影响了美国教育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不竭的动力源泉。最佳的学习状态是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主动积极地朝着自己最感兴趣的学科方向钻研。着眼于发挥个体兴趣、特长的教育、才能扬长避短,更加有效地培养人才。美国的初中生甚至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就已经非常清晰,这是因为经过小学阶段对自身能力的探索和广泛地社会实,使得学生对自己的特长有了较清楚的了解。中国的教育较少关注个体的学习兴趣和爱好。相当多的学生不是从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出发设计来,他们为学习而学习,为工作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滋生厌学情绪。 1.3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美国教育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不强调对于知识的记忆,在考试中往往把需要的公式

浅谈美国文化侵略

浅谈美国文化侵略 现在我们谈论最多就是美国,世界第一强国,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人才最多的国家,拍科幻电影最好的国家……为了以文化战的方式推销美国的意识形态改变中国一代的思想价值观,在中国社会底层植入西方的信仰体系,始终是美式文化战争的两大主攻方向。 文化冲击,这有讲到了接受先进文化,还是保持传统文化,我不想在这个问题纠缠,现在各国都遇到这个问题,美国文化的冲击实在太大了,他从什么地方来输出他们的文化呢?美国大片,电影,歌曲,通过的途径是凭借他经济优势和语言优势。看看美国的大片,很科幻,男孩子都喜欢,对我们来说,美国的文化是另一个世界,我们渴望看到另一个世界,开阔眼界,不过我们也不要被一些表现蒙蔽了事实,美国没有农村么?不是的。美国没有穷人吗?不是的。外国的月亮不必家乡的圆,只不过我们到不了美国去,相信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我们现在就是这种状态。 半个多世纪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尼克松就露骨的说:“我们要从青少年抓起,要把主要的赌注押在青年身上,要让它变质、发霉、腐烂。我们要把他们变成无耻之徒、庸人和世界主义者。我们一定要做到。”尼克松也曾直白的表述:进入21世纪采用武力侵略的代价将会更加高昂而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的号召力将成为决定性的因素,通过文化扩张和渗透,播下思想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会结成和平演变的花蕾。 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中央情报局曾将其行动手册中针对中国部分加以充实完善和实用化,内部代号为【十条戒令】其主要内容包括:尽量用物质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蔑视、鄙视并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思想。利用一切资源来破坏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的自尊、自信,打击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方式,就成功了一半。一定要把青年的注意力引向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电影。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要发动民主运动。 这难道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惕? 美国大片就是一种文化入侵。是美国人希望通过电影潜意识的向我们灌输诸

美国学前教育的特点

现今社会,新地观念、新地理论每天都在涌进来,学前教育界同样如此.很多专家一做报告就会说国外地学前教育是如何如何地,而我们又是怎样怎样地;美国地幼儿教师是怎么做地,而我们又是如何地;……反正一句话讲地大体都是国外怎么怎么好,我们怎么怎么不如人家,我们应该怎么学习人家.一个又一个专家如出一辄地话语,又是理念,又是课改,让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只能跟在后面忙地团团转.可最终地成效又如何呢,为什么国外很多好地理念在我们地实际操作中不能很好地运用呢?除了一些主观地原因以外,还有很多客观地因素造成了这样地结果.我想谈一下自己作为一个幼儿园一线教师地一些想法. 美国学前教育地特点 重视幼儿自我服务技能地培养.一岁半开始培养.自我服务地技能包括:系鞋带、穿衣服、扣纽扣,拉上或拉下拉锁、洗脸、刷牙、梳头、吃饭、上厕所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教育中地特殊营养尊重.如:认真听孩子说话、蹲下听孩子讲话、被当外人面斥责孩子等 前教育机构地教师.学历、职称地不同.学前教育工作者除了达到国家、州、市规定地基本标准以外,还根据所担任地工作类型,有着地不同地要求.比如,园长,一般为教育硕士,做过教师助手、教师、主班教师、园长助理;教师,通常都修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有地正在申请学前教育副学位.在由位教师组成地一个班级师资群体中,有名是主班教师,名是教师,他们共同负责约名儿童地保教工作,这些儿童可能是按年龄分班地,也可能是混龄班编班地(岁个月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开放多样地学前教育途径 (一)丰富多彩地一日活动观察发现,在学前教育机构地一日活动中,儿童活动地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生活活动,也有学习活动、游戏活动;既有动脑活动,也有动手活动、动口活动;既有自由活动,也有教师规定地活动;既有个人活动,也有小组活动、大组活动;既有室内活动,也有室外活动等,做到动静交替,劳逸结合,促进了儿童身心地健康发展. 下面是纽约一托幼机构每日活动安排表: 上午:儿童入园自选活动:晨间谈话(如日期、天气、故事等) :区角学习(如艺术、操作、戏剧游戏、积木等) :早点 :早点:圆圈活动(如音乐、故事、律动) :室外游戏:午餐下午:文学和故事:休息:安静活动(如七巧板、操作、读书) :午点:圆圈活动、故事活动(如唱歌、讲故事) :室外游戏:儿童离园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五彩缤纷地区角活动一走进班级,泾渭分明地各个活动区就会展现在眼前. 、活动区地共性和个性.几乎在每个班级设立地活动区有电脑区、科学区、图书区、计算区、戏剧游戏区、积木(积塑)区、操作区等;有地班级还设立了家庭区或玩沙区、玩水区、玩球区(打保龄球或篮球)、手工区、绘画区、泥塑区、木工区、实验区、烹调区、劳动区等. 、活动区地位置和面积.靠近班级门口地地方一般是动态活动区,如玩沙区、玩水区、玩球区,远离班级门口地地方主要是静态活动区,如图书区、电脑区、计算区.不同地区域占地面积不同,相对来讲,图书区、积木区、戏剧游戏区、绘画区等占地面积较大,计算区、电脑区、手工区、烹调区等占地面积较小.

阅读《素质教育在美国》心得体会

阅读《素质教育在美国》心得体会最近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此书叙述行云流水一般,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涩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我厌倦那种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测的论理书。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书中的许多问题很有价值,很有见地,值得我们探讨。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接受中国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中国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师,参加课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质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究竟有何区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报告,而中国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美国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社区里都有球队可以参加,而中国的学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队,看来美国比较清楚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培养团队意识;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警察啦、运动员啦、作家啦,等等等等。从“职业日”里,孩子们学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赚多少钱,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存活的?因而,孩子们对职业的选择从小就是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也能了解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而我们中国的孩

美国教育文化浅谈

美国教育文化浅谈 美国教育是美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教育形成于其对一定社会文化的理解,反过来又促成这一社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美国人认为,社会需要各界人士的高度参与,人们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社会事务。换言之,人们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使其职业技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负起一定的责任。 在美国,人们普遍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也有义务接受教育。各州都有强制性入学的法律规定。所有16岁以前的儿童,除非有严重残疾,必须进学校学习。美国有80%的孩子能接受中等教育,50%的中学毕业生能够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 美国有些学校为公立。公立学校由地方财政来支持,并由地方官员负责管理。私立学校一般都要收费,不直接接受社会管理。私立学校分为两类:宗教学校和非宗教学校。 宗教学校由宗教团体支持,占私立学校的绝大部分。非宗教性质的私立学校主要为中学或学院。 公立学校承担着88%美国儿童的教育任务。美国的公立学校有四个特点:地方管理,不受宗教影响,男女同校,财政支持。每个州均选举或指定一个州教育委员会,负责制定有关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公立学校不讲授宗教课程。由于美国公立学校不属于任何宗教派别,各种宗教信仰的孩子在一起上课。这种不分宗教派别的公立教育使得具有不同背景的人们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文化。 为了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美国的学校把教学的实用性放在首位。按照杜威的哲学,最有用的知识是那些可以应用的知识。这一观点深深地影响着美国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不愿讲授那些很快就被遗忘的没有用的东西,他们希望培养人们的观念和技能,造就有用的、负责的、快乐的人。 美国各类教育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课上任何时候都鼓励学生的讨论和提问。课堂参与的程度被列为期终的成绩评定。在课上教师不仅仅提供给学生食物——知识,而且通过实际练习教给学生学会如何自己获取食物的技能。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安排课外活动。 长期以来,美国高等教育至少在数量上一直领先于世界。1825年英国仍然只有两所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然而这时的美国尽管人口不多,但却拥有50多所学院。现在美国除初级学院、师范学院和一些特殊学校之外,有2000多所大大小小的、公立的或私立的、出名的或不出名的大学、学院或其它类似的教育机构。美国的高等教育仍然在高速发展,并早已远远超过了欧洲。

浅谈美国教育成功的历史经验

浅谈美国教育成功的历史经验 [摘要]对美国教育成功的历史经验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其目的在于了解美国社会迅速发展的教育背景并为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某些借鉴与反思。 [关键词]美国教育成功历史经验 一、教育决策要从实际出发,才能使教育发展符合国情的需要 美国是移民国,无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因此,各方面的发展只能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向欧洲学习,二是走自己的路。而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方式,皆要面向现实,从实际出发,从国情需要出发,即既要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实现,又要符合经济发展讲求实用的原则。而正是这一原则使借鉴与开创二者得以结合在一起,使美国教育在博采众长中能够保持自身的特色,在各方面有所创新的同时,又吸纳了欧洲教育的可取之处。 在教育制度方面,美国初等教育在借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经验时,又未将义务教育置于双轨学制之下,而是保持了单轨制的特色。中等教育在职能上既保留了欧洲中学的升学传统,又开创了美国中学的就业新风尚,使兼顾升学与就业成为美国中学的特点。高等教育方面,既向德国学习,创立起注重科研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使美国与欧洲能在学术发展上保持同步,又开创了现代研究生教育制度,使大学的科研功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与此同时,面向现实的需求,美国还创办了讲求实效的农工学院、社区学院,以及强调大学功能在于面向社会服务的现代大学。 在教育思想方面,19世纪美国以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指导当时的公立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与此同时又以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指导当时的中高等教育的发展。20世纪杜威建立起民主主义与实用主义相结合的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给美国教育予全方位的影响,并由此确立起与欧洲传统教育思想相异的现代教育思想流派。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教育发展重心由普及数量向提高质量的转移,巴格莱的要素主义教育思想;赫钦斯的永恒主义教育思想;以及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等所谓新传统派教育思想又主导了各级学校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各项教育改革运动。总之,从实际出发,在借鉴中创新,是美国教育能扎根本土的真正原因。 二、教育决策要富于预见性,才能使教育影响超越本国,走向世界 美国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能推陈出新,扎根本土,而且在于其能走出国门,影响世界。在一定条件下,越是具有民族性的东西越容易走向世界,越具有世界性。笔者以为,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内在联系,换言之,即当民族性蕴含着未来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时,那么,这种民族性也就有了世界性。纵观历史,如果说古希腊罗马开创了西方教育历史的先河,那么,德国与美国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