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环境与稳态的教学案.doc

合集下载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标题: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3. 理解不同因素对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1. 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2.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调节机制。

3. 温度、水分、血糖和酸碱平衡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 掌握不同因素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实验器材和材料:温度计、酸碱试纸、血糖仪等。

3. 相关教学资料和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引入相关案例,激发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人体为何需要维持内环境稳态。

Step 2: 知识讲解(15分钟)2.1 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介绍内环境的定义和组成要素,如体温、血液pH值、血糖浓度等。

2.2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调节机制- 解释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以及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 介绍负反馈调节的原理和作用。

Step 3: 实验展示与讨论(20分钟)3.1 实验一:温度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展示温度对人体体温的影响,通过测量体温的变化,让学生了解体温调节的机制。

- 引导学生分析温度变化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3.2 实验二:酸碱平衡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使用酸碱试纸测试学生的尿液pH值,让学生了解酸碱平衡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思考饮食和生活方式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Step 4: 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通过提供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不同因素(如水分摄入不足、血糖过高等)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并讨论如何通过调节来维持稳态。

Step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总结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回顾学生在实验和案例分析中的学习成果。

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其他因素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如盐分浓度、氧气浓度等。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引言:内环境与稳态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

在维持自身生存与正常功能的过程中,生物体需要维持其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本教案旨在介绍内环境与稳态的基本概念、作用和调节机制,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重要概念。

一、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1.1 内环境内环境是指生物体内部外界与生物体之间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与平衡状态。

它包括细胞内液、体液和组织液三部分。

1.2 稳态稳态是指生物体内部环境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的状态,能够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内环境与稳态的作用与意义2.1 维持生命活动内环境与稳态的维持是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

通过保持稳定的内环境,生物体能够维持细胞正常的代谢活动、物质交换以及合适的温度、pH等生理参数。

2.2 保护细胞稳定的内环境有助于保护细胞免受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通过维持适宜的温度、水分、离子浓度等,生物体能够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2.3 适应环境变化内环境与稳态的调节能力使生物体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可以通过调节内环境来维持稳态,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内环境与稳态的调节机制3.1 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是内环境与稳态调节的一种重要机制。

当某一生理参数偏离正常范围时,生物体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该参数回归正常范围。

例如,当体温过高时,身体会通过增加出汗和扩张血管等措施来降低体温。

3.2 激素调节激素是调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信使分子。

激素能够在体内迅速传递信息并调节相应的生理功能。

例如,胰岛素能够调节血糖水平,甲状腺激素能够调节新陈代谢等。

3.3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是调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系统。

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生物体能够接收到外界的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以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四、教学活动4.1 实验演示:负反馈调节模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模拟负反馈调节的过程。

例如模拟体温调节,让学生通过增加或减少环境温度,观察身体出汗和血管扩张收缩的反应,理解负反馈调节的原理。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2.了解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

3.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4.能够描述和解释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2.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体健康与卫生教材。

2.多媒体教具: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

3.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1.导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或图示介绍生物体内部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体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如何保持内部环境相对稳定。

2.概念解释(10分钟)讲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即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所包括的水和溶质,以及它们的温度、酸碱度、氧浓度和营养物质浓度的相对恒定的状态。

同时,解释稳态的概念,即指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状态。

3.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5分钟)通过幻灯片或图示,解释内环境稳态对人体的重要性,包括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以及各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所依赖的稳定环境。

4.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作业:阅读相关教材,准备下节课的课前小测。

第二课时: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1.课前小测(10分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课前小测,检查学生对内环境和稳态概念的掌握情况。

2.概念讲解(10分钟)讲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包括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两种机制,并解释它们的作用和原理。

3.实验展示(20分钟)通过进行实验展示,让学生了解负反馈调节的原理和过程。

可以选择一种实验,例如通过测量学生体温的变化来观察体温调节的过程,强调体温升高时的降温调节机制。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与负反馈调节的原理进行对比和分析。

4.总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能想到哪些其他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正反馈调节在人体中的作用是什么?5.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的区别,并列举出人体中至少两个负反馈调节的例子。

内环境与稳态的教学案

内环境与稳态的教学案

内环境与稳态的教学案必修三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学习目标基础知识回忆一细胞生活的环境重点难点透析一、正确区分体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内环境与外界环境1、体液、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体液 血浆细胞外液 组织液 (内环境) 淋巴2、血浆、组织液与淋巴的异同点比较(1)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除蛋白质含量外差不多化学组成相同。

(2)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专门少。

3、外界环境、内环境及细胞内液间的关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体。

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实现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而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各个器官的参与。

组织细胞既依靠于内环境,又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坚持,具体物质交换过程如图所示:(1)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体。

(2)直截了当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有四个;不同的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不同。

4细胞名称所处内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胞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5、组织水肿的缘故组织水肿俗称浮肿、虚胖。

其可能缘故有:(1)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减少导致,细胞内蛋白质减少,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如长期饥饿、大头娃娃现象等(2)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开释到组织液中,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3)肾小球肾炎:使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蛋白尿)(4)淋巴结发炎或淋巴结切除:导致淋巴回流受阻(5)过敏反应: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大,血浆蛋白渗出到组织液【例1】.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截了当地进行物质交换答案C【例2】按照下图判定,正确的描述是()①关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A.①③B.①②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关于组织细胞来讲,a、b、c过程同等重要;组织液中的CO2参与组织pH的调控;组织液中的物质浓度和pH等是一个在一定范畴内动态变化的过程;如果组织液回流受阻或毛细淋巴管受阻,都会导致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人体内环境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人体内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人体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和血液)。

人体内环境的特点(温度、pH值、电解质平衡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人体内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环境的存在和重要性。

讲解演示:通过PPT或实物模型展示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体内环境的特点和其在维持生命中的作用。

1.5 作业与评估: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人体内环境重要性的小作文。

评估方式:通过学生的小作文评分来评估学生对人体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人体稳态的概念与机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稳态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2.2 教学内容: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稳态的重要性。

人体稳态的机制(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人体稳态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稳态的重要性。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了解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2.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稳态的存在和重要性。

讲解演示:通过PPT或实物模型展示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5 作业与评估:布置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稳态调节模型,如体温调节。

评估方式:通过学生的模型设计和解释能力评分来评估学生对人体稳态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人体水分与电解质平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机制。

3.2 教学内容: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性。

人体水分和电解质的来源和排出途径。

高二生物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高二生物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一.内环境与稳态教学目标:1)内环境概念2)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的关系;稳态的概念,稳态的实现;教学重点、难点:1、内环境概念,体液间的交换,2、稳态的实现;教学过程:内环境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可是人体只有很少一部分的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

大多数都生活在液体环境中,而且细胞内部也有大量的水。

因为新陈代谢的多种反应是而且只能在水中进行。

所以,水是人体含量最多的成分。

约占体重的60%,水及溶于其中的多种物质构成了人体的液体部分——体液。

按照体液分布的位置可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正常成年男性的体液含量约占体重的60%。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约40%。

20%分布在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

分析人体细胞外液有几种:(一)血浆:血细胞赖以生活的液体环境,血管中细胞外液。

一种重要的溶液,成分十分复杂。

溶质中最多的是各种血浆蛋白(总称其中,肝脏是合成血浆蛋白的主要器官)。

还有无机盐、糖类、氨基酸等。

功能主要是运输功能。

补充:1、红细胞:正常成人每微升血液中红细胞数的平均值,男性约400万~500万个,女性约350万~450万个。

是血液中最多的一种血细胞。

主要功能:运输O2和CO2。

是依靠细胞内血红蛋白完成的。

红细胞的数目及血红蛋白的含量可有生理性改变,如婴儿高于成人,运动时多于安静状态,高原地区居民大都高于平原地区居民,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的改变、以及血红蛋白的质和量的改变超出正常范围,则表现为病理现象。

一般说,红细胞数少于300万/μ1,血红蛋白低于10g/100ml,则为贫血。

贫血病人运输O2能力不足,可能引起各种缺氧症状。

如果把红细胞放在清水中,水分子由于渗透作用向细胞内渗透。

红细胞涨大,直至破裂。

所以,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过量水分进入细胞,大量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为溶血(hemolysis);反之,若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可使红细胞内的水分析出过多,致使红细胞皱缩。

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线粒体,无法进行有氧呼吸,不消耗氧,进行无氧呼吸。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2.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2.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学知识,如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膜的功能等。

(2)提出问题:人体内环境是如何维持稳态的?内环境稳态有什么意义?2.理论讲解(1)介绍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如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2)讲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3)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如保障人体正常生命活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等。

3.实例分析(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对人体的危害。

(2)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

4.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讲解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

(2)讲解免疫系统的作用,如抵抗病原体、清除体内衰老细胞等。

5.实验探究(1)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内环境变化,如温度、pH等。

(2)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反馈学生的课堂表现,鼓励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的学生。

7.课后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复习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对人体的具体危害。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例分析、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2.学生在实验探究环节积极参与,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探究兴趣。

1.2 教学内容:内环境的定义与组成内环境的重要性内环境稳态的定义与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和重要性。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运动后的口渴感,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性。

讲授内环境的概念:解释内环境是指人体内部细胞外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液、淋巴和组织液。

强调内环境的重要性:讨论内环境稳态对生命活动的维持作用。

介绍内环境稳态:解释内环境稳态是指通过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的各项生理参数保持在适宜范围内。

1.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内环境概念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章:内环境的组成与特性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比例。

理解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

2.2 教学内容:内环境的组成: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激素等。

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温度、pH值、渗透压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比例。

互动教学法: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

2.4 教学活动:讲授内环境的组成:介绍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激素等成分及其比例。

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展示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

小组讨论:分析内环境稳态对这些特性的维持作用。

2.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内环境组成的理解。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特性的认识。

第三章: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3.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理解神经、体液和内分泌调节系统的相互作用。

3.2 教学内容:神经调节系统:反射弧、神经递质等。

体液调节系统:激素、渗透压等。

内分泌调节系统:下丘脑-垂体-靶器官轴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神经、体液和内分泌调节系统的原理。

1.内环境和稳态(教案)

1.内环境和稳态(教案)

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一、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考纲解读】描述单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描述体内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知识网络】1.细胞生活的环境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外界环境(如水)(可直接与其进行物质交换)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也叫细胞外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2/3>和细胞外液<1/3>)2.内环境 (1)组成:主要由 血浆、组织液、 淋巴 三部分组成(2)关系:(3)成分:水、无机盐、 蛋白质 、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红蛋白(红细胞)、载体、糖原、细胞内的酶(如呼吸酶) (组织液、血浆、淋巴的成分和含量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

最主要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5)意义: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媒介(6)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①变化规律②稳态的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3.稳态的调节机制(1)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 ,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时,内环境的稳态会遭到破坏。

4.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 的必要条件。

【考点过关】考点一、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例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A.①③B.③④C.①②D.①④【例2】.人体血浆中不可能存在的成分是A.纤维蛋白原 B.维生素 C.二氧化碳 D.糖原【过关训练】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B.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C.HCO-3、HPO-24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2.(09广东)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稳态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3.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A.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合成 B.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C.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D.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最终形成葡萄糖4.下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完整版)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完整版)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完整版)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地位和作用《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这一章是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第一章,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

为本模块的后续学习做铺垫。

2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掌握内环境概念作用及理化性质,理解稳态意义,知道过敏水肿等现象的根本原因。

(2)能力方面:训练图文转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识图析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价值观方面:通过组织水肿现象的学习使学生感悟稳态与健康的关系,体验学习生物知识的好处。

3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二学生分析本章内容所面对的是高二学生,通过高中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素养,积累了一些生物学基本知识,不过本章内容较为抽象,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设计的解释、资料的阅读、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章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和草履虫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内环境概念。

进而引入新课。

2 图文研习,讲授新课根据《红楼梦》中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引出体液概念,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信息,明白不论女人还是男人,老人还是孩子其实都是水做的。

由课本图1-1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总结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而可引导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境,说明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等,然后提出问题:劳动后为什么会磨出水泡?让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总结。

通过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引出内环境的概念,提出问题: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什么不同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根据课本第四页资料分析,以血浆的化学组成为例让学生来归纳总结内环境的成分。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提问:甲、乙两支试管在加入酸或碱后的pH变化有何不同?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进行教材知识的迁移,将上述的试管进行更换,加入动物组织液,或是缓冲液分析结果。
展示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人体内环境的pH处于动态平衡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迁移实验的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关键词,总结稳态概念。
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
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
3.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异?
总结: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处于动态平衡中。
学生回答(答案略),可能回答不够准确,教师要及时补充。
我们关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展示检查项目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的资料,提问:
对位训练题
学生分析图形的能力提高
及时巩固训练
学生分析,回答问题
对上面的实验中的HCl或NaOH加大量的实验是否变化?原因?我们的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内境稳态遭破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承上启下
学生举例,如组织水肿、尿毒症、糖尿病、高山缺氧反应、发高烧、严重腹泻造成的脱水、酸碱中毒等。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并记忆内环境稳态的概念与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2、学生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3、学生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理解并记忆内环境稳态的概念与生理意义
难点: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方法:
举例吹笛子时间过长;发烧厌食等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1.1 教学目标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理解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人体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人体内环境的特点:温度、pH值、电解质平衡内环境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1.4 教学评估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的理解和认识设计问题问卷,测试学生对内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章:稳态的概念与意义2.1 教学目标理解稳态的定义和意义掌握稳态的调节机制2.2 教学内容稳态的定义: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稳态的意义:维持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和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肾脏调节等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解释稳态的概念和意义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稳态调节机制的实际操作2.4 教学评估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稳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稳态知识的理解程度第三章:神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3.1 教学目标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掌握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具体作用3.2 教学内容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神经元传递、反射弧构成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血压调节等3.3 教学方法通过动画演示,讲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和作用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3.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神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神经调节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四章:内分泌调节与内环境稳态4.1 教学目标理解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4.2 教学内容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内分泌腺、激素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血糖调节、生长发育调节等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图表,介绍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4.4 教学评估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内分泌调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分泌调节知识的理解程度第五章:肾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5.1 教学目标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5.2 教学内容肾脏的结构和功能:肾小球、肾小管等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水平衡调节、电解质平衡调节等5.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图表,讲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5.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肾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肾脏调节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六章:内环境稳态的失衡与疾病6.1 教学目标理解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掌握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6.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外部环境变化、生理功能障碍等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影响:生理功能紊乱、疾病发生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机制6.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6.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七章:现代医学与内环境稳态7.1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和应用掌握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7.2 教学内容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研究进展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药物治疗、透析治疗等7.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和应用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7.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现代医学与内环境稳态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八章:生活中的内环境稳态维护8.1 教学目标了解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保持内环境稳态的生活习惯和技巧8.2 教学内容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8.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保持内环境稳态的生活习惯和技巧8.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理解和经验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保持内环境稳态生活习惯和技巧的掌握程度第九章: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9.1 教学目标理解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掌握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9.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保持内环境稳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心理平衡等9.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9.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方法和原则的掌握程度第十章:内环境稳态的未来研究方向10.1 教学目标了解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内环境稳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10.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基因调控、细胞信号传导等研究热点未来发展趋势:纳米医学、再生医学等新兴领域10.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10.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未来研究方向的理解和展望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研究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的掌握程度重点和难点解析第六章:内环境稳态的失衡与疾病重点环节: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目标:1.理解内环境的概念以及其对生物体的重要性;2.了解稳态的含义及其在维持生物体正常功能中的作用;3.掌握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机制。

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概念及其对生物体的重要性;2.稳态的含义及其在维持生物体正常功能中的作用;3.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机制。

教学难点:1.掌握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机制。

教学准备:幻灯片、教学图片、生物学实验室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教师先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中有一只独木舟在湖面上稳定地行驶着。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独木舟可以稳定地行驶在湖面上?引导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这是因为独木舟在行驶时保持着船体的稳态,而稳态的维持是通过船体内的环境保持平衡来实现的。

Step 2:概念解释(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头反思独木舟的例子,并提出生物体也需要保持内环境的稳态。

教师解释内环境是指生物体体内外环境之间的边界,是生物体细胞所处的环境。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生物体内部各种生理参数(如温度、pH值、离子浓度等)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教师解释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它保证了生物体中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运行。

Step 3:稳态的机制(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并提出了负反馈调节的概念。

教师解释负反馈调节是一种生物体通过感知内外环境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反应来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机制。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负反馈调节的基本原理,即负反馈控制机制包括感知部位、集成中枢和执行器三个组成部分。

Step 4:实验展示(2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以进一步了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实验内容可以设置为:测量学生体温的变化。

教师将一组学生的体温进行监测,并观察体温的变化。

然后,教师向学生解释实验过程中体温有所变化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思考产生体温变化的因素以及维持体温稳态的机制。

Step 5: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问题:什么是内环境?为什么内环境的稳态对生物体很重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什么?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总结。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和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3. 了解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

4. 能够分析内外环境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5. 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内环境的组成和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

2. 教学难点:内环境的调节机制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稳态的调节机制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关于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的相关教材或教学资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视频等教学材料。

3. 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内环境稳态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的重要性。

2. 讲解内环境的概念:解释内环境的概念,强调其在人体生理功能中的作用。

3. 讲解内环境的组成:介绍内环境的各组分,如血液、淋巴、细胞外液等,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4. 讲解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介绍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如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等。

5. 分析实际案例: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6.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内环境稳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总结与复习:总结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和稳态的调节机制,复习相关知识点。

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

六、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实验或研究项目。

2. 实验操作: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内环境与稳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2.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3. 掌握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二、教学内容1. 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和关系。

2. 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老师与学生互动,引发学生对内环境与稳态的思考。

例如,问学生何时感到身体不舒服时体会的是什么感觉?在不同环境下如何让身体迅速适应?2. 概念解释(10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简单介绍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让学生对两者有基本的认识。

3. 内环境与稳态的关系(15分钟)通过图示或生理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内环境与稳态之间的关系。

例子可以包括如何保持体温稳定、血糖水平的调节等。

4. 内环境稳态调节原理(20分钟)介绍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原理和机制,包括负反馈调节的概念和作用。

通过图示和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负反馈调节的基本原理。

5. 常见内环境稳态调节(20分钟)列举一些常见的内环境稳态调节案例,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等。

通过讨论和实例分析,让学生加深对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理解。

6. 总结与展望(10分钟)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强调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以及负反馈调节的作用。

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预告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2. 讨论法: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教学过程。

3. 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五、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状态。

2.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巩固。

3. 学生参与课堂小组讨论,检查他们对内环境与稳态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指身体内部的环境,包括血液、组织液等。

- 稳态:指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 内环境稳定重要性:维持生命活动,保持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功能。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2课时〔思考与讨论1〕〔板书〕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师提示〗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血浆组织液淋巴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异存在的部位血管内组织细胞之间淋巴管中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各种血细胞体内各组织细胞淋巴细胞等所含的化学成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蛋白质很少3.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三、老师提示。

分析回答细胞外液的成分〔资料分析〕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基础知识回顾重点难点透析一、正确区分体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内环境与外界环境1、体液、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2、血浆、组织液与淋巴的异同点比较(1)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除蛋白质含量外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2)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外界环境、内环境及细胞内液间的关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体。

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实现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而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各个器官的参与。

组织细胞既依赖于内环境,又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具体物质交换过程如图所示:(1)体内细胞只有经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体。

(2)直接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有四个;不同的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不同。

45、组织水肿的原因 组织水肿俗称浮肿、虚胖。

其可能原因有:(1)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减少导致,细胞内蛋白质减少,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如长期饥饿、大头娃娃现象等(2)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释放到组织液中,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3)肾小球肾炎:使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蛋白尿) (4)淋巴结发炎或淋巴结切除:导致淋巴回流受阻细胞内液体液 血浆细胞外液 组织液(内环境) 淋巴(5)过敏反应: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大,血浆蛋白渗出到组织液【例1】.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答案 C【例2】根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对于组织细胞来说,a、b、c过程同等重要;组织液中的CO2参与组织pH的调控;组织液中的物质浓度和pH等是一个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的过程;如果组织液回流受阻或毛细淋巴管受阻,都会导致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变式训练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A.血浆增加B.组织液增加C.组织液减少D.淋巴减少答案B解析本题以生活中常见的人体花粉过敏现象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内环境中三大组成成分间相互转变知识的理解及运用渗透作用原理解决与之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正常情况下不能透过的血浆蛋白渗出进入组织液,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组织液的生成多、回流少,使较多的水分滞留在组织液中,导致局部肿大,表现出过敏反应。

二、内环境的概念、物质成分、生理过程1、正确理解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活的液体环境,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

(1)“细胞外液”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细胞外液”.(2)正常细胞外液中必定有活细胞生活。

(3)人的呼吸道、消化道、泪腺、尿道等有孔道与外界相连,储存的液体直接与外界接触,所以这些液体一般不称为体液,而称为外界溶液。

如尿液、原尿、消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

即,凡是能够与外界直接相通的液体都认为是外界溶液。

2、内环境的物质成分指存在于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中的物质成分,可以分为三类。

(1)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等。

(2)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3)细胞的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3、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一般指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和分泌到消化道中的物质。

可分为三类:(1)细胞合成的结构蛋白如血红蛋白、载体等。

(2)胞内酶如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呼吸酶。

(3)由于消化道属于人体外部环境,所以分泌到消化道内的消化酶不存在于内环境之中。

4、不发生于内环境的生理过程举例总结(1)细胞内的呼吸各阶段发生的生理过程。

(2)细胞内蛋白质、神经递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过程。

(3)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5、发生于内环境的生理过程举例总结(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的结合。

(4)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例3】(2006年广东高考,25)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答案A解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递质小泡存在于神经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三、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1、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联系(1)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反馈调节(4)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2)适宜的体温和pH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3)正常的血糖水平和血含氧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4)内环境中过多的代谢产物如尿素、CO2等会使机体中毒。

(5)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

内环境稳态失调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例4】.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B.儿童患佝偻病C.细胞代谢紊乱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答案C解析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的新陈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但是,稳态遭到破坏不一定只是引起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儿童患佝偻病是体内缺钙引起的,成年人患肌无力病是由于体内血液中钙浓度过高引起的,这些都不是稳态遭到破坏的必然结果。

常见的错误是选A 项。

机体的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如温度和pH 等都必须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酶促反应才能正常进行,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并不是所有的酶促反应速率都加快,有的会减慢,甚至停止。

【例5】剧烈运动时,血浆中乳酸大量增加而pH 基本不变。

对此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体系B.乳酸与NaHCO 3反应生成弱酸H 2CO 3C.H 2CO 3分解成CO 2可经呼吸系统排出D.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马上被稀释或被彻底分解 答案 D基础闯关1.人长时间运动后,产生口渴感觉的原因是 ( ) A.血浆CO 2浓度升高 B.血浆乳酸浓度升高 C.血浆渗透压升高 D.血糖浓度升高答案 C解析 人长时间运动失水,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2.(2007年江苏,1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C. HCO -3、HPO 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 相对稳定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答案 A解析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的组成成分。

3.下列关于水和无机盐平衡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B.K +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上起决定性的作用C.人体中Na +的主要来源是食物,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主要排出途径是肾脏和皮肤D.人在饮水不足时,通过减少排尿量就可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答案 A解析 水、无机盐的调节既有激素调节又有神经调节,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4.(2008年福州模拟)人体发生酒精过敏时,身体的某些部位(如颈部)出现红肿,原因是细胞释放组织胺,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并且促使 ( )A.葡萄糖渗出,组织液减少B.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增加C.葡萄糖渗出,组织液增加D.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减少答案 B解析 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细胞释放组织胺,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渗出,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的浓度增大,组织液量增加,造成身体的某些部位(如颈部)出现红肿。

5.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所有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参与D.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答案 B解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由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化中,所以说内环境的稳定是相对的。

反射弧是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所以并不是所有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只有存在神经调节的活动才有反射弧的参与。

6.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 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①H 2CO 3/NaHCO 3、NaH 2PO 4/Na 2HPO 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A.①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⑤答案C解析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使血浆pH变化不大;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7.下图为动物的某组织,其中1为毛细血管壁、2为红细胞、3为血浆、4为细胞内液、5为组织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