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文论
当代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当代西方文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78be388910ef12d2af9e785.png)
当代西方文论1】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则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经过一定的审美过程完成审美活动。
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2】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文学性就在文学语言的联系与构造之中,文学性不存在与某一部作品中,它是一种词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年广东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
3】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无意识是一种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它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个庞大的领域。
无意识是混乱的、盲目的,但却广阔有力,起决定性作用,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
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展示了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引导人们去注意意识后面的动机,去探讨无意识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4】欲望的升华说: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方面,它支持泛性论的观点,把性欲看作是文艺创作的动机,作家和艺术家从事创作是受他们的“本能的欲望”的驱使,艺术家和常人一样,由于欲望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便试图在文艺创作中得到感情的宣泄,以获取快乐,因此他们创作的动因就是“性欲的冲动”。
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经过生化作用,受压抑的力比多便可以通过社会道德允许的途径或形式得到满足。
梦的四种作用方式:压缩、移置、表现手段、二次加工5】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指20世纪初叶开始,詹姆斯,福克纳等一批小说家撤出传统小说中作者自我的介入,致力于描绘人物的无意识活动,即以自由联想等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手法。
6】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以兰色姆《新批评》一书得名。
在书中他评论了艾略特、瑞恰兹、温特斯等人的理论,称他们为新批评家。
它的崛起是对忽视文学作品本身的种种文学批评倾向的反拨,由于它一开始就抓住了传统文学批评的最薄弱的环节加以批判,并辅之以一整套十分具体、操作性极强的阅读、批评文学作品的方法,因此在西方文学批评界和文学教学活动中占用主导地位。
当代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当代西方文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3164db3f524ccbff1218426.png)
当代西方文论1】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则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经过一定的审美过程完成审美活动。
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2】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文学性就在文学语言的联系与构造之中,文学性不存在与某一部作品中,它是一种词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年广东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
3】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无意识是一种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它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个庞大的领域。
无意识是混乱的、盲目的,但却广阔有力,起决定性作用,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
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展示了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引导人们去注意意识后面的动机,去探讨无意识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4】欲望的升华说: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方面,它支持泛性论的观点,把性欲看作是文艺创作的动机,作家和艺术家从事创作是受他们的“本能的欲望”的驱使,艺术家和常人一样,由于欲望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便试图在文艺创作中得到感情的宣泄,以获取快乐,因此他们创作的动因就是“性欲的冲动”。
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经过生化作用,受压抑的力比多便可以通过社会道德允许的途径或形式得到满足。
梦的四种作用方式:压缩、移置、表现手段、二次加工5】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指20世纪初叶开始,詹姆斯,福克纳等一批小说家撤出传统小说中作者自我的介入,致力于描绘人物的无意识活动,即以自由联想等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手法。
6】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以兰色姆《新批评》一书得名。
在书中他评论了艾略特、瑞恰兹、温特斯等人的理论,称他们为新批评家。
它的崛起是对忽视文学作品本身的种种文学批评倾向的反拨,由于它一开始就抓住了传统文学批评的最薄弱的环节加以批判,并辅之以一整套十分具体、操作性极强的阅读、批评文学作品的方法,因此在西方文学批评界和文学教学活动中占用主导地位。
西方文论答案
![西方文论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eb1d29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bb.png)
当代西方文论作业题一、名词解释1.意识流它是19世纪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股切不开、斩不断的“流水”..他说:“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2.新批评派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但这一流派的起源则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恰兹..艾略特可视为新批评的思想先驱..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论点——非个性论;这一论点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石..艾略特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为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的是瑞恰兹;他通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言..新批评派有几代批评家;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休姆和美国诗人庞德;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燕卜逊和兰色姆;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文萨特;他们共同完成了新批评的理论体系..1.新批评的理论观点文学本体论..这一观念由新批评的主将兰色姆提出..他将“本体”这一哲学术语首次用于文学研究..新批评则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源..3.艺术即直觉即表现意大利美学家B.克罗齐就认为;直觉就是艺术活动;而人类的“知识有两种形式:不是直觉的就是逻辑的..”这样;克罗齐就把直觉排除在逻辑思维之外;从而把艺术活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也排除在逻辑思维之外..根据艺术的典型形象直接把握艺术美的本质的能力;指人的审美功能..审美功能是对美的认识功能..艺术家由于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深厚的艺术修养;能够在众多的表象中熟练、准确地挑选出最能表现对象美的本质的表象;并对这些表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组合成比对象文学艺术中的原型、美术中的模特儿更美更新的艺术形象;有经验的艺术鉴赏者;能够透过艺术形象直接把握艺术美的本质..这种熟练的审美技能可造成一种假象;似乎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是凭人的一种非意识、非思维、非逻辑分析的天赋审美功能来完成的..一些哲学家根据这种假象或根据非艺术领域中的类似假象;建立了非理性主义的直觉论..4.陌生化陌生化”理论是二十世纪初兴起的俄国形式主义的一面旗帜;主要代表人物是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他认为艺术技巧的特殊性在于“陌生化”..是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1914年提出“陌生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虽然他并没有正式提出“陌生化”..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主张使用“奇异词”;如外来词、隐喻词、延伸词;使得“言语既要清晰又不能流于一般”“给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这是很好的;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所打动..”“言语的美在于明晰而不流于平庸..用普通词组成的语言最明晰;但却显得平淡无奇……使用奇异词可以使语言显得华丽并摆脱生活用语的一般化..因此;“陌生化”又称为“反常化”、“间离化”、“奇异化”..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方法;“陌生化”手法能够迎合广大受众的“猎奇”、“求新”心理;被广泛应用于广告设计等领域之中5.文学性文学性是指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独特性质..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它存在于文学语言的联系和构造之中..文学性不存在于某一部文学作品中;而是一种同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的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如结构、韵律、节奏、修饰等..文学性的诗性功能:雅各布森认为;文学性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之中;诗歌是具有独立价值的词的形式显现;即诗歌的本质不在指称叙述外在世界的事物;而在具有表达目的的诗歌语言形式显现..诗歌语言往往打破符号与指称的稳固的逻辑联系;而为能指与所指的其他新关系和审美功能的实现提供可能..诗歌语言虽然有提供信息的功能;但应以自指的审美功能为主..6.欲望升华说弗洛伊德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的欲望需要释放;这要有三个途径:一.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经意的言行;如口误笔误等等;二;做梦;梦是无意识欲望释放的主要渠道;三;升华;如全身心投入工作或从事文艺创作;转移被压抑的东西.关于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欲望升华补偿的问题;弗洛伊德指出:"作家通过改变和伪装而软化了他的利己主义的白日梦的性质;他通过纯形式的-----亦即美学的-------乐趣取悦于我们;向我们提供了这种快乐是为了使产生于更深层次精神源泉中的快乐的更大的释放成为可能."7.本体论批评“本体论”本来是一个哲学用语;原来专指关于“存在”的研究..后来被引申为有关世界的本质、本原和本体的理论研究..兰色姆把这个术语引进文学批评;提出一种”本体论批评”模式..兰色姆对此有着两秒不同的理解..第一种理解是强调文学作品本身的本体存在;认为批评应当成为一种客观研究或者内在研究;它不应当探讨文学与各种社会生活现象的联系;而应当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独立自足的存在物;研究其内部的各种因素的不同组合、运动变化;寻找文学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他主张把作品作为一个独立自足的存在物加以研究..第二种理解是认为诗的本体性来自它可以完美地“复原”世界的存在状态..诗歌的本体性就在于它与“本原世界”的联系..但是兰色姆提出的这种看法与他的第一种理解是矛盾的..如果文学作品的本体是一封闭的、自足的存在物;那么必然与社会历史;与作者和读者的主观感受;与道德、政治、经济等等无关..然而如果文学作品的本体是对“本原世界”的“复原;那么它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对于文学作品的这两种不同的理解显然存在着矛盾..9.构架-肌质精神分析文论中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衍生出的“原型”理论;文学作品总是反映一定的原型及集体无意识内容;这种原型形成了文学作品的内在形式结构..新批评中兰塞姆提出“构架与肌质”理论;这里的构架主要是作品的形式方面;而肌质则是作品的内容..结构主义文论;叙事学理论中对于“结构”的处理;这里的结构很大程度上关涉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结构某种程度上是对二者的综合10.感受谬见是指将诗与其结果相混淆;即混淆诗本身与诗的所作所为;其始是从诗的心理效果推导批评标准;其终则是印象式批评与相对主义认为真理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站得住脚;而是受到人认识水平的局限..最早由W.K. Wimsatt和Monroe C. Beardsley与1946年提出..后经改进成为客观批评论Objective Criticism的观点之一;认为不应探讨作品的艺术效果;而应专注研究作品的特点、修辞手法;以及产生这种艺术效果所采取的形式等..20世纪70年代这一看法受到了“读者反映论”reader-response criticism学者的强烈反对..“感受谬见”的形成原因有三:其一;文学语言的复义含混给文本留下许多艺术空间和不定点;使文本成为一个开放性的、有待于读者去填补和再创造的符号体;其二;文学语言的修辞性特点使文本不具有实指意义;而具有一种自我解构、自我颠覆的特征;其三;接受者在阅读过程中;面对同一文本;会产生千差万别的艺术感受. 11.介入说萨特观点..萨特在哲学上关注“虚无”和“非在”的内在关系;坚持“存在先于本质”;凸显了人的存在的痛苦有限;在文学上主张文学表达存在的偶然荒谬;强调“人是自由的”;要不断地行动和选择;在文学理论上张扬“文学介入说”;坚持作家必须通过作品对当代社会、政治事件表态;从而保卫日常生活中的自由精神..12.集体无意识弗洛伊德以揭示了人的精神结构而享誉于世;他认为:“人的精神生活包含两个主要部分:意识的部分和无意识的部分..意识部分小而不重要;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而广阔有力的无意识部分则包含着隐藏的种种力量;这些力量乃是在人类行为背后的内力..”他借用费希纳的冰山类比理论;认为人的精神结构恰如一座冰山..冰山分为三层;最上层浮在水面上的是意识;只占冰山的很小部分;冰山的下层占了冰山的大部分;是无意识;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还有一层是前意识;意识与前意识属于同一系统;而无意识与前意识属不同系统;无意识的东西由于受检查作用的压抑不能进入意识领域..也就是说;无意识属于人的心理结构中更深的层次;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真实最本质的部分..他的得意门生荣格继承了他的学说;并对他的无意识的构成内容作了全新的修改..荣格认为;无意识有两个层次:“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对此;他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岛代表一些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才露出来的水面下的陆地部分代表个体的个人无意识;所有的岛最终以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 13.文学原型14.史诗剧史诗剧的概念源于作为诗歌实践的理论家布莱希特;主要在于表明这种戏剧希望使观众放松;一点也不紧张地跟随情节的发展..当然;这种观众总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这是戏剧观众区别于单独与文本在一起的读者的地方..再者;这种观众由于是集体的;所以往往感到必须即席做出反应..据布莱希特所说;这种反应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此也是一种放松的反应——简言之;是对剧情感兴趣之人的反应..这种兴趣有两个客体..第一是情节:它必须是使观众在关键地方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对其加以抑制..第二是表演:它应该在艺术上达到清澈透明..这种表现方式决不是没有艺术性的;它首先要求导演要有艺术经验和敏锐的鉴赏力..史诗剧吸引有利害关系的“井非不合理地思考”的观众..16.零度写作零度写作;来源于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195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写作的零度..现在零度写作方式多指作者在文章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完全是机械地陈述..零度写作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写作者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17.狂欢化诗学俄罗斯人巴赫金观点..真正的狂欢诗学应反对后现代酒神谬误这种笑是双重的:既是欢乐的、兴奋的;同时也是玩笑的、冷嘲热讽的;它既否定又肯定;既埋葬又再生..这就是狂欢式的笑..如果理性诗学是形而上的;那么这种狂欢诗学就是形而下的;他试图将诗学引向民间与边缘;将民间笑谑文化作为狂欢诗学的内核..民间文化的那种未曾分野的原创性与全民性19.文本的召唤结构接受美学重要的药主张..是由德国着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来的.. 他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种由意义不确定与空白构成的就是“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把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文本的空白召唤、激发读者进行想象和填充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是吸引和激发读者想象来完成文本、形成作品的一种动力因素..根据伊瑟尔的观点;一部作品的不确定点或空白处越多;读者便会越深入地参与作品审美潜能的实现和作品艺术的再创造..这些不确定点和空白处就构成了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 召唤性是文学文本最根本的结构特征.. 20.互文性”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者茱莉亚克利斯蒂娃提出;它的意思是“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因此没有单独的文本;任何文本之间都是互相指涉的;构成了绵延不断的文本群体..後来热奈特对“互文性”这一概念“做了决定性的工作” ;他区分了两种极易混淆的关系——互文性与超文性..热奈特在隐迹稿本中认为;“互文性”表现为“一文本在另一文本中的实际出现”;如引用.. “超文性”;也是热奈特要着重讨论的类型;明显表现为一文本与先前已经存在的另一文本的“派生”;如埃涅阿斯纪与奥德赛的关系二、简答1.总体上看当代西方文论有哪些基本规律当代西方文论在研究重点上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历史性转移;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第二次则是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1“当代西方文论最重要的特征是出现了两个转向:一是‘非理性转向’;二是‘语言论转向’..”2这里说到的重大变化;就与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乃至康德、黑格尔所生活时代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有了根本性的的不同..在某种意义上;西方文论也是有着断裂;只是西方文论是因为自身的内在的原因导致断裂;而中国文论是因为外在的原因;其中还包含了民族屈辱的经历..概言之;传统的中国文论面对当今的文艺问题已经不能简单地沿用;但是;由于它不是本身的缺陷造成窘境;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借鉴价值..2.瓦莱里是怎样阐述象征主义精神的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象征主义的现实存在:第一; 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 第二; 象征主义追求一种“创造读者”的自由的艺术创新..第三;象征主义诗人虽有文笔、手法、见解、感觉和写作方式及美学理想等许多方面的差异;但他们之间在精神上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与强大的凝聚力;即他们反对只写人类的共相与普遍性;而高度重视个性、个体的内心活动与反应;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力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3.克罗齐是怎样界定艺术的有哪些主要观点克罗齐着述——主要有精神哲学一艺术即直觉即表现论 1、克罗齐对直觉的界定:直觉是一种知识;直觉就是表现;直觉就是心灵赋形式于杂乱无章的物质世界的活动;直觉是在内心完成;而不需要外在媒介.. 2、克罗齐对艺术的界定:正反两方面——艺术是什么、艺术不是什么、艺术即直觉二审美欣赏论与艺术批评论 1、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活动相统一不同:一个是审美的创造;另一个是审美的再造;审美的再造不过是循着审美的创造程序再走了一遍而已.. 2、艺术批评真正的批评应具备的条件:艺术品、鉴赏力、历史性注释、哲学把握..4.新批评派理论有什么基本特点第一:极端的文本中心主义;彻底割裂了文学研究与杜会历史和文化、与作者和读者、与社会效果等等的联系..第二;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较力深入细致;常常包含了某些辩证法的因素..第三;以语义学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高度重视对于文学语言的研究..第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为紧密;他们的理论一般都能在文学批评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新批评派对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现代文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文学语言和文学作品结构的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它与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学派一起;对于稍后的结构主义文论发生了直接的重大影响..然而;新批评派的上述特点也使它具有明显的狭隘性、保守性、片面性;孤立研究文学文本形式、结构的极端形式主义使它无法解答一系列文学的重大问题;最终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5.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的内容是什么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应当是非个人化的..他针对浪漫主义张扬感情和个性的观点;明确指出:“诗歌不是感情的放纵;而是感情的脱离;诗歌不是个性的表现;而是个性的脱离..”首先;他把文学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认为任何文学家都不会具有完全的意义;只有把他放在前人之间比较、对照;我们才能获得对他的客观评价..把文学家放在文学史的长河中考察;那么就可以看到;文学传统具有强大的影响;每一个文学家的创作必定会受到它的深刻影响..正是这种历史的意识使一个作家面对传统;意识到自己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其次.文学家应当消灭个性..在艾略特看来;文学作品中最好的部分;即使最个人的部分也就是他前辈文学家最足以使他们永垂不朽的地方..因此;只有消灭个性;艺术才能达到科学的地步..再次;非个人化还应当逃避文学家个人的情6.结构主义文论的主要特征有哪些①解构主义是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兴起于60年代末盛行于70年代;总体上表现出对结构主义的不满和失望乃至批判否定..60年代法国一些文论家、作家和哲学家组成了“太凯系”集团;明确打出后结构主义的旗号;德里达也是其重要成员之一;该集团在思想上与尼采的非理性主义有密切的联系..随后德里达将解构主义介绍至美国;很快取代了新批评长期以来的支配地位;尤其是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颇负盛名;80年代后半期解构主义逐渐退潮..7.简述复调小说理论的主要内容..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妥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巴赫金认为;"独白型"小说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志支配下层层展开..在这类小说中;全部事件都是作为客体对象加以表现的;主人公也都是客体性的人物形象;都是作者意识的客体..虽然这些主人公也在说话;也有自己的声音;但他们的声音都是经由作者意志的"过滤"之后得以放送的;只具有有限地普遍性地刻画性格和展开情节;而不能塑造出多种不同的声音;因而并不形成自己的独立"声部";听起来就象是一个声部的合唱..主人公的意志实际上统一于作者的意识;丧失自己独立存在的可能性.. 托斯妥耶夫斯基"首创"的复调小说则不同..托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件不发生融"..在这里;人物"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这里;主人公自己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不必为作者的意志所限制;他完全可以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巴赫金指出;托斯妥耶夫斯基的独特之处;正"在于他把个性看做是别人的个性、他人的个性;并能客观地艺术地发现它、表现它;不把它变成抒情性的;不把自己的声音同它融合到一起;同时又不把它降低为具体的心理现实";而让他的主人公们各自以自己独立且相互"等价"的声音参与"对话"..8.巴尔特前后期文论的不同点及其主要观点是什么巴尔特后期转向了后结构主义;建构了独特的文本理论与阅读理论:⒈能指群与复数的文本:从消解索绪尔的符号理论入手;认为文本语言的能指与所指并不能构成索绪尔所谓的完整固定的符号;能指所指涉的不是一个概念即所指;而是一个能指群;这就导致能指与所指的分裂;能指的意指活动还未达到其所指前就已经转向了其他的能指;能指最终只能够在所指的表面进行自由漂移;语词符号不再是明确固定的意义实体;有限的能指符号所折射的是一个能指大海..巴尔特据此指出作品是单数的而文本则是复数的;任何文本真正成为文本时;其四周已经是一片无形的文本海洋;每个文本都是由其他文本的碎片编织而成的;根本不存在一个原初文本;这种复数特点导致文本意义的不断播散和转换;文本本身只是一个开放无尽的象征活动;任何意义都只不过是这个活动中迅速生成而又迅速消失的东西;这是对结构主义作品论的有力消解..9.现代解释学与传统解释学文论的区别何在利科则通过把解释学与现象学连接起来;建立了一种现象学解释学..他试图通过建立文本理论;从分析语言开始;借助现象学方法;经过语义学层次和反思reflection层次;最后进入本体论层次;从而使方法论解释学和本体论解释学在本体论层次上统一起来..当代的解释观是追求创造的解释观..它抛弃了传统解释观对文本的固着和对解释者个人成见、经历、所处社会现状的回避;而主张解释者带着自己的成见进入解释对象的领域;通过将自己和解释对象融合创造出新的视野..当代解释观念还认为理解和解释是人的存在方式;其最终目的是揭示人存在的意义;从而将解释提到了本体论的高度.. 解释学既是一门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又可说是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它为人文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和天地..简而言之;解释学的目的是寻找人生和世界存在的意义、价值等所谓的“主观的”东西;而不是现代科学所要寻找的“客观真理”;所以就需要一套不同于现代科学的方法..10.女性主义批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虽然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但是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吸收仅仅是该派初期的发展特征;其主要的特征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质疑、修正和补充..鉴于篇幅有限;本文仅就妇女受压迫的原因、对阶级分析的批判、性别分工、家务劳动和异化等争论问题和关键词简要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的主要内容;并就这些方面与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论点进行比较;从而阐明两派之间的承继关系..三、分析与论述1.结合下面两段文字分析论述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主要理论主张..1艺术永远是独立于生活的;它的颜色从不反映飘扬在城堡上空的旗。
现代西方文论学习心得
![现代西方文论学习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10a1746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ed.png)
现代西方文论学习心得
学习现代西方文论让我对西方文学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我认识到西方文论的重要性和其对于文学研究和批评的影响。
首先,现代西方文论强调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传统的文论关注的是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结构,而现代西方文论更注重作品的意义和主题。
通过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意象和符号的使用,以及其在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发展,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其次,现代西方文论强调批评的主观性和多元性。
传统的文论往往基于固定的准则和标准来评价文学作品,而现代西方文论鼓励个人的主观观点和多样化的批评方法。
这使得文论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文学作品和不同的批评角度,提供更全面和立体的解读。
另外,现代西方文论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的理解。
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于社会和历史现象的反映,通过研究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这也使我更加意识到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其与社会和文化的密切关系。
最后,学习现代西方文论让我意识到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和价值。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能够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也能够让我们深入思考和反思。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和分析,我认识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智慧和启示,以及其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综上所述,学习现代西方文论让我对西方文学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我认识到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作品,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其意义和价值,并从中获取到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启迪和启示。
西方文论著作读书报告
![西方文论著作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e85c8f3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bf.png)
西方文论著作读书报告引言西方文论(Western literary criticism)可以说是现代文论研究的源头之一。
它在西方文化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读西方文论著作,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还能够对现代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就多部西方文论著作进行分析、评价,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
正文1. 《文学理论简史》《文学理论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是英国文学批评家A.C. Bradley所写的文论著作。
它是一部对西方文论的系统性、概括性总结。
全书共分9章,涵盖了古希腊到现代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发展历程。
作者以自己卓越的学术能力和出色的文笔,对西方文论做出了详实的、生动的解释和描述。
阅读这部著作,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学批评的历史和流派。
作者在书中分析了不少经典文学作品,并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和批评。
读者可以通过作者的观点和分析来探索文章背后的意义,这对于我们理解经典作品的深层含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文本批评理论》《文本批评理论》(Textual Criticism and Literary Interpretation)是美国批评家M. H. Abrams所著。
这部著作是一部文论经典,旨在探讨文学作品中的文本问题和文化语境。
通过对语言、形式、结构、主题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作者提出了其著名的“共时性”(synchronic)和“历时性”(diachronic)两种文本解读方式,并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意象理论”(Imagery Theory)和“文学游戏”(Literary Game)等概念,阐述了诗歌或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运用和奥秘之所在。
这些理论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内在逻辑,从而更好地领悟文学作品的意义。
3. 《文学理论:一种简史》《文学理论:一种简史》(Literary The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是美国文论家Jonathan Culler所著。
现代西方文论学习心得
![现代西方文论学习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aea2ff4b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0b.png)
现代西方文论学习心得
我非专业人士,因此无法提供关于现代西方文论的详尽学习心得。
但是,我可以提供
一些一般的学习建议:
1. 阅读经典文论著作:现代西方文论有很多经典著作,如罗兰·巴特的《作者的死亡》,米歇尔·福柯的《话语与权力》,和詹姆斯·格罗斯的《文化研究》等。
研读这些著作可以帮助你了解不同的文论理论和分析方法。
2. 参加课程或研讨会:现代西方文论是一个庞杂的领域,参加一些相关的课程或研讨
会可以帮助你系统地学习和讨论这个领域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这样你还能与其他学者
互动,分享观点和学习经验。
3. 阅读相关研究论文:阅读相关研究论文可以帮助你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讨论话题。
你可以通过学术数据库或在线学术期刊搜索相关的论文。
4. 反思和批判性思考:在学习现代西方文论的过程中,要保持反思和批判性思考的习惯。
不要只是被理论所束缚,而是要思考它们对现实世界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
现代西方文论是一个复杂和不断发展的领域,所以要持续学习和探索才能深入了解它。
现代西方文论简介
![现代西方文论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64c03f22dd36a32d73758186.png)
2、新批评
• 新批评是英美一系列文本内部批评理 论的统称。它主要是由英国语义学发 展而来的。瑞恰兹是语义学批评的关 键人物。 • 为了准确把握诗歌的意义,防止误读 的产生,他提出了一种“细读法”, 对作品进行细致的语义分析。 • 他还提出了语境理论,并区分了诗歌 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差异。
• 新批评很快传播到美洲大陆,成为20 世纪30——60年代最有影响的批评范 式。 • 1941年,美国的兰色姆(John Crowe Ransom,1887—1974)出版了《新 批评》一书,他在书中评论了艾略特, 瑞恰兹,燕卜逊,温特斯四个人的诗 歌理论,他称这些人为“新批评家 。
• “文本的召唤结构”指文本具有一种召
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作品的现实 化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对作品中的未定 点和空白进行确定和填补。这些未定 点、空白及空缺就是召唤读者阅读的 结构机制。 • 完全按文本的召唤结构之召唤去阅读 的读者即文本的隐在读者。它不是之 实际的读者,而是指一种“理想读者” 或“超验读者”。
4 原型批评
•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首创, • 加拿大著名学者弗莱是其集大成者。 • 这一方法比较复杂,既关注作家的精 神世界,也关注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 化基因、文化传承以及文学内在的联 系。 • 80年代引入中国后,成为中国批评界 惯用的大宗之法。
(三)作品本体研究
• 1
俄国形式主义 • 俄国形式主义,主要是指1915年 前后出现在俄国的两个文学研究流 派: • “莫斯科语言学小组”(以罗曼. 雅各布森为代表)
(二)原型批评的实践
• 新时期文学创作吸引了许多评论家运用原 型批评的方法探讨其中的神话、仪式、原 型,并由此尝试总结规律性的内涵。如王 林的《论寻根文学的神话品格》(《社会 科学家》1994年第4期)、方克强的《神话 和新时期小说的神话形态》、丁帆的《月 亮神话——林白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原型” 解读》(《文学评论》1994年5期)都让人 耳目一新。
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
![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4c3bbf5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a6.png)
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黄念然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论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
它涉及到当代西方一些主要文化理论如结构主义、符号学、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并且渗透到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实践中,覆盖面十分广阔。
同时,互文性理论涵盖了文学艺术中不少重大问题:如文学的意义生成问题,文本的阅读与阐述问题,文本与文化表意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文本的边界问题,文艺生产流程中的重心问题,文学的文体间关系问题,批评家地位问题以及传统与创新关系问题等等。
正是由于其覆盖面广,涵盖问题复杂,所以,互文性理论不能简单看成一般意义上的一种文本理论,而应该从更为宏阔的文化研究的视野来把握和审视。
本文无力展开这一浩大的工程,只能在清理、描述的基础上作粗浅的评述,意在抛砖引玉。
一“互文性”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
(1)其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
(2)实际上,在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这一术语之前,“互文性”概念的基本内涵在俄国学者巴赫金诗学中已初见端倪。
巴氏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提出了“复调”理论、对话理论和“文学的狂欢节化”概念。
巴赫金认为陀氏的“多声部性”小说创作改变了传统小说中作者和主人公的关系,偏向于在共时性状态下平行地展开多种意识,从而形成各个主人公的意识、视野和声音的一种共存关系和相互作用。
这种类似复调(多声部)音乐的小说结构使得众多独立声音混响并行,造成了文本结构在更高层次上的多重复合统一。
巴赫金在其对话理论中还指出,陀氏的小说使作者和主人公之间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的对话关系,对话中各种意识、各种声音的争论与交锋,构成不同quickly. (23) Gao Changhai night rescued compatriots in January 1943, the Japanese control after Su Jiahu along the highway, to intensify guerrilla "raids". One day, the Japanese army from Wuzhen area caught 53 "Shina" is held in spring qiaotu farm 对话形式,强化了复调结构。
西方文论后现代主义
![西方文论后现代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a6958203195f312b3069a55a.png)
(1)彻底的反传统。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
仅反“旧的”传统,后现代主义文学对
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建立的“新的”传 统也彻底否定。
后
(2)摈弃所谓的“终极价值”。后现代
现
主义者认为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崇高的事 物和信念都是从话语中派生出来的短暂
代
的产物,不值得“真诚”、“严肃”的 对待。客观世界和人自身都被异化了,
詹姆逊认为:“梵高笔下的乌托邦世界,到了 华荷后现代的手里,便完全给颠倒过来了。在一 种尼采式的意志驱动力支配之下,梵高把人间那 种种的荒凉贫瘠用乌托邦般的顔料填得异常充实 饱满。
相反,华荷笔下的商品世界,早已让 五花八门、似实还虚的广告形象所吸纳、 贬格以及污染。在人间世上的表层领域里 ,本来充满了这些色彩缤纷的事物。华荷 一来,便把外表的灿烂撕破,揭露出背后 那死灰一般,以黑白交织而成的底层—— 那正是底片的层次、黑白分明的层次,与 跟表面的五彩缤纷对立的层次。”
《钻石灰尘鞋》
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它的画面是拥挤的,不给 读者留有任何位置,也不要激起任何类似的感情 共鸣。创作者只是冷静客观地描述,作品也没有 典型的特征可以引起无尽联想,蕴含于中的意象 是零乱的、破碎的,作品给人一种无深度的平面 感。
华荷作品中的鞋与各种各样商品广告画上的 鞋一样,除了鞋子的符码(能指)之外,我们读不 出任何一种符意(所指)。我们无法感到这幅画后 面深藏的某种独特的、令人感动的东西,它只是 一个没有任何深度的仿象,与任何东西没有必然 的联系。人们被抛入一种价值平面的世界之中, 在符码自身指涉的狂欢中,失去了审美判断力的 人们也不再追求艺术的深度价值与意义。这时, 人们被引诱起来的,只有不断膨胀着的对文化符 号的消费欲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b04e07a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1c.png)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参考教材:朱立元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当代西方文艺理论》马新国主编北师大出版社《西方文论史》【1(直觉主义与意识流】概况直觉主义是20世纪初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极大影响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
柏格森直觉主义中所强调的创造性、非理性,以及直觉和无意识等问题,都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反复突现的重要理论问题,而且对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崛起,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n意识流就叙事的角度由外在的观察转入内心的体验和发现而言,不妨说是柏格森直觉主义的一个延续。
此外,弗洛伊德以无意识为精神的真正实在,以梦为被压抑的本我得以被发泄的主要场所的理论,以及威廉?詹姆斯以流喻意识而强调其绵延不断的心理哲学,也是意识流的主要理论支柱所在。
理论一、直觉主义:柏格森1(艺术非功利,艺术是直觉。
2(绵延说,通过直觉体验到的时间,即“心理时间”,是真正的时间。
二、意识流:以自由联想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方法。
1(意识流理论:威廉?詹姆斯2(意识流作家:乔伊斯《尤利西斯》,弗吉尼亚?沃尔夫《墙上的斑点》《达罗卫夫人》评价一、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克罗齐的“直觉一表现”说的差别:从历史上看,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即艺术的观点可以上溯到亚里斯多德心赋形式于物的传统,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文论则更使人想起了柏拉图的诗歌迷狂说。
二、柏氏直觉主义的优缺点优点:1。
把艺术活动与生命现象联系起来,强调艺术的个性、不可重复性和独特性,反对任何机械化、公式化倾向,有一定合理性。
2(把主、客观交融无间的“直觉”状态看作艺术的至境。
3(从生命的机械化来探讨喜剧性也有独到之处。
缺点:l、完全建立在生命直觉主义哲学基础上,把世界的本体归结为主体心灵,意识的绵延或生命流动,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
2、全盘否定科学和理性,鼓吹唯有神秘直觉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更具有非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片面性。
3(“直觉”切断了与现实的一切功利关系,有唯美主义、形式主义之嫌。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63b83fe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10.png)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西方文论是中国当今文论的重要来源之一,包括马列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在内,是三大文论来源之一。
在西方,二十世纪文学理论被称为“批评理论的世纪”,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多于或高于此前所有的文论。
学科内容主要分为四个系统:作家系统、作品系统、读者系统和文化——社会系统。
作家系统包括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生命直觉主义和精神分析。
作品系统包括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和结构主义。
读者系统包括文学现象学、文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
文化——社会系统包括新马克思主义、文学文化学、存在主义和社会批评理论。
此外,还有后现代系统,包括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
从总体上看,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走向有两个方面。
一是从现代到后现代,包括三个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冷战解体、1991年前苏联解体。
二是从知识话语到意识形态文本,即从知识文化到意识形态文本。
此外,还有从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的转变,文学理论批评自成体系。
总之,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对于中国当今文论的研究和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诗学文化是从艺术性出发,研究文学在语言、结构和形式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在象征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派、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等文论中,隐藏着文化的内涵。
文化诗学则是以非文学系统和视角分析、研究文学现象,展示文化与文学和艺术之间的深刻联系,探索文学的独特性和文化性,表达文学对文化建设的意义、价值和功能。
精神分析、现象学、阐释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新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以及女性主义等多重视角介入文学研究和批评。
20世纪下半叶文化诗学的五个关键词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解构和后现代。
以意识形态为轴心,从世界和历史、文化、男权和女性、建构和解构等多重维度,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文化诗学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20世纪文论呈现出从分析走向综合的趋向。
从现代到后现代,从知识话语到意识形态文本,从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整体上呈现出从分析走向综合的趋向。
现代西方文论第三章直觉主义
![现代西方文论第三章直觉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cccfab2e915f804d2b16c111.png)
• • • • • • •
2、主要著作 《悲剧的诞生》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瓦格纳事件》 《偶像的黄昏》 《瞧,这个人》 《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
3、文艺观
(1)艺术本质论:艺术与人生
• 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悲剧世界观和悲观主义,是尼采的 艺术本质论。 • 日神——阿波罗;酒神——狄俄尼索斯。 • 日神精神——趋向“幻觉之迫力”,它所要获取的是美 的外观,而美的外观实际上又是人的一种幻觉;酒神精 神——“趋向放纵之迫力”,它所要获取的是解除个体存 在、复归原始自然的体验。 • 日神精神——逃避人生痛苦;酒神精神——超越人生痛 苦。 • 日神精神:趋向于理性精神;酒神精神:趋向于非理性 精神。
• (4)艺术发生论:天才、灵感 • A.尼采的微观的艺术发生论与生理学有密切的 联系。他把自己的这一理论称为艺术生理学。 • B.尼采认为,艺术家必须是一些生命力极其旺 盛,受内在的压力的逼迫,不得不给予表现的人。 • C.艺术的产生(创作过程)就是人的旺盛的生 命力爆发的结果,越是生命力旺盛的人越是能产 生艺术。所以,真正的艺术家都是精力旺盛的天 才。肉体的活力是艺术的原动力。
瓦格纳 比才
• (3)审美过程论——核心是“直觉” • 直觉理论是尼采整个艺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 • 尼采认为,以审美的态度洞察人生并促成艺术分娩的冲 动与过程,就是直觉。 • A 直觉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呢?尼采认为是醉。 • B 直觉与理性、道德的关系。 • ①直觉与理性无关,直觉时的最大特点是无意识,它在 平常状态下无由发生,只有借助进入审美状态才行。 • ②直觉与道德无关,尼采认为,道德同样是直觉的对立 面。
• (2)艺术特征论:独特、个别、不可重复 • 1.艺术作为直觉意味着鲜明的个别性,它是独 特的、不可重复的。 • 2.柏格森认为,艺术不是一般的事物、符号和 类型,而“总是以个人的东西为对象的”。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https://img.taocdn.com/s3/m/f5041ff0b8f67c1cfbd6b802.png)
西方文论柏拉图文论观点1、文艺本质论:影子摹仿论即他把世界划分为理式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三种。
理式世界是由一系列理式构成,它们永恒不变,绝对同一,是唯一真实的本体。
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都不过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是“分有”理式世界的结果。
艺术世界,则只是对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外形的摹仿,所得到的只是一种“影像”或“幻相”,所以更不真实。
它“和真实体隔着三层”,只能算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2、创作灵感论:迷狂说即柏拉图认为,诗人获得灵感时的心理状态是一种迷狂的。
即“诗兴得迷狂”是由诗神凭附而来的。
它凭附到一个温柔贞洁的心灵,感发它,引它到兴高采烈神飞色舞的境界,流露于各种诗歌。
3、艺术理想论:真善美统一论柏拉图提出,写文章和口说文章都有好坏之分,即要求好的文章是“以给人教益为目标的,就是把真善美的东西写到读者心灵里去。
”只有这类文章才可以达到清晰完美,也才值得写,值得读。
4、文艺功能论:文艺为政治服务柏拉图提出“文艺不仅能引起快感,而且对于国家和人生都有效用”即要求文艺为政治服务,通过文艺培养和教育出忠诚勇敢的城邦保卫者。
泰纳的实证主义文论一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1关于种族他主张种族特性是一种天生的遗传性,这是从生理特征而不是从社会文化特征角度来界定种族特性的。
他认为种族与民族的区别在于:种族性格是不变的,而民族性格则是变动的。
这种观点切断了种族与民族的联系,使种族成为抽象的、没有具体文化内容的生物特征,具有明显的反历史性。
2关于环境泰纳所指的“环境”有时是指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有时是指政治的和社会的条件。
3关于时代泰纳称时代为“精神的气候”。
精神气候对艺术产生作用在于一是时代精神状态对艺术家起着作用。
二是艺术家创作一件艺术品,除了艺术家本人的苦工外,还包括周围的群众以及前几代群众的苦工与天才。
三艺术家从事创作,必然希望受到大众的赏识和赞美。
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的关系,泰纳认为,种族、环境、时代是构成精神文化的三个要素,也是艺术创造的三个原始力量。
当代西方文论知识点
![当代西方文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4c2056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7b.png)
当代西方文论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当代西方文论》①基本定义:当代西方文论就是现代西方关于文学理论知识的统称。
简单说,就是西方人对文学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写、怎么理解等方面的一些理论想法。
②重要程度:在文学学科里那可相当重要。
就像指南针对于航海者一样,是文学研究、创作、批评等活动的重要指引。
对深入理解西方文学作品,把握西方文学发展脉络起着关键作用。
③前置知识:得对西方文学史有一定了解,像是西方一些著名作家作品得知道点。
还得有点哲学基础,因为很多文论背后都有哲学思想在支撑。
④应用价值:在研究文学作品结构、意义等很有用。
比如要解读一部复杂的西方小说,文论就像一把钥匙。
而且对文学创作本身也有指导意义,作者要是弄懂了文论,就能明白一些创作的新方向,创新自己的写作手法;对于批评家来说呢,借此能更好地评价作品。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西方的文学学科学术体系里处于上层的思想指导环节。
就好比大厦的设计图,影响着文学批评、文学史编写等诸多分支的发展方向。
②关联知识:和西方美学关系紧密,很多文论观点是从美学思想延伸来的。
跟哲学也脱离不了关系,像存在主义哲学就影响了部分文论。
还和语言学有联系,一些文论从语言角度研究文学。
③重难点分析:难度就在于理论太多、太杂,还很抽象。
关键在于理解各种理论背后的哲学根基和假设。
比如说结构主义文论,理解它关于文学结构具有普遍性的这个假设就很关键。
④考点分析:如果是在文学专业考试中,往往出现在论述题里,考查对某个文论具体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或者会让对比不同的文论,看考生对西方文论整体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
三、详细讲解- 【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 结构主义文论:它主要是把文学作品看作一个结构系统,就像看一台机器一样,各个部件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起来(这里部件就是文学作品的元素,如情节、人物等)。
强调结构的稳定性和共性。
我当初刚接触的时候特别困惑,心想这文学那么有创造性的东西怎么就成了结构了呢?后来多读了些书才明白。
现代西方文论唯美主义文论
![现代西方文论唯美主义文论](https://img.taocdn.com/s3/m/5f584984a1c7aa00b52acb77.png)
开了现代评论(如超现实主义、表现主 义、未来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等) 的先河。
是西方古典文论和现代文论之间承上启 下的一个重要流派。
五、唯美评论向唯形式评论和唯直 觉评论的生成
唯美评论向唯形评论和唯直觉评论的生 成是以意大利的桑克蒂斯为中介的。
《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是王尔德的代 表剧作。此剧早在1918,1919年介绍给 我国读者。1924年,著名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家洪深译 为《少奶奶的扇子》,并于同年5月上 演。
A Good Woman 痴男怨女/良家妇女(2006)
西班牙弗拉明戈舞剧《莎乐美》
英国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 Oscar Wilde (1854一1900)
3、文艺观 1)艺术与自然:不是艺术摹仿自然,
而是自然摹仿艺术。
2)艺术与人生:艺术不应该摹仿人生。 3)艺术与时代:艺术与时代相对抗。 4)艺术与道德:艺术是非道德的。 5)艺术以追求“形式”为目标。 6)艺术批评:完善的批评纯粹是主观
的。
三、唯美评论的操作途径、方法、以及 常用概念
4、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 (1)法国的戈蒂叶 (2)英国的佩特、王尔德 (3)意大利的桑克蒂斯
5、唯美主义走向形式主义
自从被称为“唯美狂”的王尔德被 投进监狱,欧洲大陆的唯美主义思潮 开始衰败并衰退。此时,值得注意的 倾向是唯美主义向形式主义的跃进。
二、唯美评论的理论形态
(一)戈蒂叶:艺术美没有目的 1、生平 戈蒂叶生平有两大特点: (1)从爱好绘画转入爱好文学 (2)从浪漫主义投向唯美主义
(1)文艺本体:文艺本身在唯美评论 家看来,文艺的本体既非道德,也非社 会(自然、人生、时代等),而是自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西方文论课程论文
姓名:李云翔
学号: 2011962740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 11级汉语言文
学院:兴湘学院
任课教师:李志雄
提交时间: 2015.1.2
我的现代西方理论观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论著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独立的阐发,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将西马文论引入高校马列文论课的讲授中,可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加深对马列文论的理解。
这是改进马列文论课教学,使之走出困境的重要一环。
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复兴,近30年来成为西方思想文化领域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它是在特定时代条件下,为了满足复兴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更能面对现实,更有生命活力的需要而产生和复兴的。
这就是它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因素。
这是一些真诚地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的需要。
卢卡契的《历史和阶级意识》被认为是开拓西马理论的奠基之作。
西马文论关于现代主义有各种见解,有卢卡契对现代主义的批判,有费歇尔、加洛蒂以现实主义框架来接纳现代主义的宽容,有布洛赫、勒斐伏尔、马尔库塞虽然理解现代主义但却以浪漫主义为审美规范的抉择。
自觉维护现代主义,其美学思想具有明显现代主义色彩的是布莱希特、阿多尔诺和本雅明。
他们都赞同和采纳了现代主义的一些基本美学原则,比如自我表现、多元叙述、不确定性、非人格化等,形成了具有现代主义特色的批评思想。
在西马存在着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争,在正统马克思主义与西马之间也有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争。
西马的美学人道主义的思想,提出以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19世纪德国古典美学的主体性思想的问题。
这一问题长期以来确实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空白。
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本上把毕生精力用于对社会政治、经济、革命问题的研究,他们往往从政治革命的角度去对人道主义发表意见,而少有从艺术与审美的角度去论述人道主义问题。
他们对人道主义思潮的论述,大多是批判性的,这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西马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复杂性就在于,他们并不限于在艺术和美学的范围来论述人道主义;美学人道主义的批评理论来源于他们的人本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
事实上,西马是书斋里的理论,它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政治上并没有获得什么实际成果,似乎只有在美学上才结出了硕果。
这从另一方面说明西马的人道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政治观、社会观、历史观,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但在美学观、艺术观上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却有一定促进作用。
我认为,这样的认识比较符合西马的实际,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澄清了长期以来在西马研究中的困惑。
西马批评理论所指出的传统人文主义在当代艺术和社会中的衰落的现象,在我国新时期艺术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出现。
许多理论家一直在关注艺术的人文精神是否失落以及失落之后如何对待的问题。
1990年前后,以王朔小说为代表的被称为“痞子小说”的作品一度走红。
这些小说的人物用若无其事来冲淡和掩饰内心的痛苦,以愤世嫉俗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以玩世不恭的调侃方式来对抗现实世界。
他们调侃一切,调侃了虚假和伪善,也调侃了神圣和崇高。
这样就出现了对传统价值体系,包括传统人文精神的全面抨击。
而这类后现代主义特征较为明显的作品的问世,又适逢社会市场化的转轨,在文化市场的炒作中,王朔小说成了文化市场运作的一种样板,在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的左右之下,一批重视感性、情欲、肉体,漠视甚至摧折理想、精神家园的作品,成了陈列在读者面前的文学堆积物。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西马”化的情况有很多表现形式。
首先,用“西马”的理论逻辑来看待、总结新时期30多年中国文学理论的变迁。
戈德曼在《“新马克思主义”传记辞典》中说:“本书仅仅考察非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而且,我们把这些观点称之为‘新马克思主义’。
以戈德曼的标准来看,“非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无论他称之为“新马”还是我们习惯上称之为“西马”,仍然是一种马克思主义。
既然没有什么正统的或标准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这“新马”标准当然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了。
因此,文学主体性理论被认定为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运用也就合情合理了。
再如,“西马”文论的主流派别中存在着一种审美主义的倾向,强调艺术形式的本体地位,强调文本分析、强调语言与权力的关系等,这种见解在很大程度上也主导了很多学者关于我国新时期文论发展路径的历史总结和未来发展的想象性构建。
有一种很常见的看法,把新时期文论转型轨迹描述为从政治化——审美化--文化化或者所谓“内转外突”模式,表述上有所区别,但精神实质上暗合的恰恰是“西马”文论的逻辑。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西马”文论的视角去挖掘新时期文论的价值资源,并以“西马”的发展路向去引领、规定我国文论今后的发展方向与愿景。
这里,“西马”文论俨然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新发展。
其次,用“西马”文论的问题来框定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问题。
近些年,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中比较多受关注的问题集中在文学的人性、人道主义问题、异化问题、文学的主体性问题、文艺审美与主体实践的关系问题、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问题、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问题、艺术生产问题、文学现代性问题等。
这些问题确乎存在于马克思主义文论之中并且是很重要的问题,但它们在新时期被超乎寻常的关注却与“西马”文论的关注重心有着惊人的一致。
其实,从“西马”一词的最初指涉那里就呈现出其理论兴奋点和关注方向,无论是柯尔施、梅洛-庞蒂从思想路线上强调“西马”与列宁主义的对立,也无论是佩里-安德森从理论主题和所关切的问题的转移角度去分析“西马”,即强调“西马”从以经济政治结构为理论关注的中心问题转向以哲学为重心。
“放弃了直接涉及成熟马克思所极为关切的问题,几乎同马克思放弃直接追求他青年时期所推崇的问题一样彻底。
在这一意义上,似乎整整转了一个大圈”。
这里“西马”关注的是青年马克思的问题,形成了“两个马克思”的对立。
再次,用“西马”文论来统称外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
且不说“西马”文论内部存在着丰富的对立与差异,譬如阿尔都塞与卢卡契、萨特的根本差异,卢卡契、布莱希特之争,阿多诺、本雅明之争等。
外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中还有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特别是原东欧和苏联世界中的那一部分,可能用所谓“西马”或“新马”文论来指称都不太合适。
这些本应成为我们丰富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有效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也被遮蔽了,在学术场中没有应有的地位。
中国新时期文论的建设提出了与西马文论相似或相同的问题。
这表明现时代世界文化的全球性特征日益明显,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性联系中存在一些不能回避的共同问题。
当代中国文论建设从根本上说,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西马文论在“方法”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执着是值得钦佩的,它们对中国文论面临的相同问题所作的探讨也应当受到重视和借鉴。
从这一意义上说,西马文论在当代西方文论中与中国文论建设有更切近的关联。
当然我们也不能教条式地移植西马文论,奉它为解决当下中国问题的良方。
西马文论有自身的规定性、特殊性,但它们对现代社会特点的体会,对现
代文化处境的理解,对于正在建设现代社会的中国肯定是有诸多启发的。
关于什么才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判断标准,非本文所能解决,这里主要是提出这个问题,希望能引起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并且有一种科学的意识。
怎样才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坚持,怎样才能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我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研究而言,迫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在我国未来文艺学建设中,民族化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性任务。
我国文艺学界有责任在新的世纪在世界文艺学领域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以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理论成果引起国际文艺学界的重视。
我们应从更深层面的哲学精神与艺术精神出发发扬我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