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复习材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
一、史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二、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创立梁启超是史学史学科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1922年写成《中国历史研究法》,有《过去之中国史学界》一章,概括论述了中国古代史学从起源到清代二千年来的发展轨迹,是近现代最早系统论述中国史学史的专文。
1926—1927年,撰成《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倡导研究史学史,有《史学史的做法》一节专讲怎样作史学史,探讨了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等问题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左传》、《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天问》、《淮南子》1.内容:一是关于氏族社会的生活和生产二是关于同自然灾害进行斗争三是关于部落首领和部落战争2.而传述下来的部分在具体的事件和人物上又往往带着神话和传奇的成分,因而不能视为真实的历史。
总结:1.远古的传说不仅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真实的历史内容。
2.远古传说经过后人的加工,整理并记载,成为史学家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面貌的重要资料。
3.原始意识影响文明时代史学家历史观点的面貌孔子和《春秋》私人撰述的发展一、孔子修《春秋》1.背景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不少诸侯国先后实行了变法,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步伐加快,史学的发展是历史变化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个突出反映2.地位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3.来源以鲁国史为主,但不限于鲁国史的范围,采用鲁国的纪年,但记载了周王朝和列国在这个时期的大事4.内容共含242年史事,每年都有史事记载内容主要是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包括朝聘、会盟、战事,以及一些自然现象,书中也涉及了各族关系、城筑、田赋等方面的史事,还记有许多政治人物的丧事5.方法严格按照年、月、日顺序逐条记载史事二、《春秋》的属辞比事属:遣词造句辞:缀辑文辞比事:排比史事1.比事:在史事和时间的关系的处理上,逐年编次以记鲁史为主,而包括周王朝以及列国在这一时期的大事,要求汇集、编次同一段时间里发生在不同地区的史事比事还有一层含义,是对诸多史事比其大小、轻重而有所取舍、详略,以便用较小的文字表达出较多的历史情况和诊断《春秋》的比事在对史事处理、史书编撰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2.属辞有一定体例上的要求,记事有不同的写法,重视言辞、文采的运用及其在社会实践中的效果三、《春秋》尊王道重人事尊王道:含义:周礼或周礼规定的社会秩序政治、等级、伦理、道理秩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天下有道”的表现,是合乎秩序的”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是“天下无道”的表现,是不合乎秩序的重人事《春秋》重人事,是它在历史思想上进步的方面,也是它在史学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贡献记载内容:认真记载政治上的得失成败,记载水、旱、虫等,都是作为与人事有关的自然现象来看待,把人事从神秘的气氛中分离出来《左传》1.地位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内容详实的史学钜编,标志着我国古代史书的编纂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记载时间及内容上限与《春秋》相同,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共255年史事所记晋事最多,鲁,楚事次之,关中、齐事又次之,卫、宋、周、吴、越、陈更次之《左传》写出了这个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陪臣执国命的历史趋势《左传》在历史编纂上扩大了编年体史书书的容量,在编年体记事的总体格局中,富于变化,有时着意写出了一件史事的本末原委,有时集中写出一个人的经历与活动写战争、辞令也很出色写辞令,往往都是在列国的政治交往中写出了它的重要性3.内容鲜明特点: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民族交往的活跃和民族组合的过程《国语》1.地位:《国语》是战国早期的私人历史撰述,在编撰体裁上是分国记言,是以政治言论为主的文献汇编。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中国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学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的学科。
它通过对历代史学家和史学著作的研究和整理,探寻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演进,以及历史观念的变化。
本文将系统梳理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内容,助您复习期末考试。
一、古代史学的兴起与发展古代中国的史学起源于传统的纪传体,以《春秋》和《史记》为代表。
《春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主要记录了周代诸侯国的政治事件。
《史记》则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不仅记载了历史事件,还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和解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更迭,汉代出现了大量以编年体为主的史书。
常见的如《汉书》、《后汉书》等,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史学体系。
此时期的史学注重实证和批评思维,注重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
二、封建时代的历史学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历史学又出现了新的发展阶段。
此时的历史学主要以编年体为主,依然注重历史事件的记录。
例如,唐代的《旧唐书》、宋代的《宋史》等。
宋代以后,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代表的编年体史书成为主流。
《资治通鉴》综合使用纪传体和编年体两种形式,不仅记录了政治事件,还思考了历史的规律和原因。
三、近代史学与现代史学研究方法近代中国的史学由于受到西方历史学的影响,开始引入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例如,明代的李贽提出的历史原始均衡说,强调历史发展的不可预测性;清代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主张通过实证研究来认识历史。
进入近现代,中国史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清末的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使传统历史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冲击。
中国的史学开始引入西方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例如考古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呈现出多样化的研究方向。
四、现代中国的史学研究20世纪初,中国的史学思潮经历了多次变革。
初期,许多学者主张发扬学派和注重个人研究,例如梁启超等人提出的实证主义史学;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历史学开始注重人文精神和批判思维,例如胡适等人强调历史的人文性。
1949年后,中国的史学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历史研究受到政治的影响,注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中国史学史资料复习
先秦——史学的萌芽时期1《春秋》:作者,孔子。
是现在所知的第一部也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私人撰写的编年体史书。
是孔子依据鲁国国史并参考列国史料所修。
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主要记录了周王室、各诸侯国的朝聘、会盟、战事等政治、军事活动,以及包括日食、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和自然现象,书中也涉及到各族关系、城筑、田赋等方面的史实。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2《春秋》的主要成就和特点:第一,孔子既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又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第二,严格采用“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方式逐条叙述记载历史。
第三,确立了“属辞比事”的修史方法。
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第四,《春秋》重人事而轻鬼神存在的问题:第一,具有明显的复古保守思想。
第二,春秋为后世“曲笔”写史开了先例。
第三,文字简约,语焉不详。
3《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总计二百五十四年各诸候国的历史。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4《左传》的体列和史料价值:(1)《左传》以史实疏证春秋,其实是一部独立的编年体史书。
( 2)它突破了春秋只记事不记言的框框,事言相兼.(3)为我们保存了珍贵的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最主要史料之一。
( 4)《左传》中体现了作者同情人民,揭露上层,“重人事,轻鬼神”的进步思想倾向。
5《尚书》上古的史书,汇集了殷纣王朝的训诂和追述古代的史篇,最早只称“书”,汉文帝时伏生所传的《尚书》用西汉当时的文字写成,称《今文尚书》,共28 篇。
孔壁所得比伏生所传多16 篇,用蝌蚪文写成,称《古文尚书》。
中国史学史考试内容.doc
中国史学史考试内容.doc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第一节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第二节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和产生的时代一、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1)文字的发明: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书。
A、结绳记事法;B、刀刻记事法;C、图画表示法。
(2)历法的产生历法大体可分为三类: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叫阴历,是根据月亮圆缺的变化制定的。
月亮乂叫太阴。
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9.53059 H,近似于29.5天,为计算方便,把大月、小月交替为30 天和29天。
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叫阳历,也称太阳历。
即把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
一-年365.24220天,平年365年,闰年366天,一年十二月,每月的日数为31天、30天、29天、28天不等。
阴阳合历:俗称“阴历”、“农历”“夏历”。
历法年平均长度为365天,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
年、节气是阳历成份。
一个朔望月为29.5天,符合阴历的月的天数。
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分为六个大月,各3()天,六个小月,各29天,全年共354天。
(3 )史学意识的产生二、史学产生的年代中国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
内在的因素: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需要史学为它的统治服务。
第三节先秦史官的设立及其职责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职掌传说中黄帝时有史官仓颉、沮讪,舜时石伯夷,夏有终古。
始于商朝的先公示壬、示癸的时期,距今约3700多年。
二、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第四节孔子以前的史学和孔子修《春秋》一、孔子以前的史学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它是根据鲁国史官所撰《鲁春秋》编纂而成。
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等。
记事的原则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
三、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资料中国史学史考试1、《竹书纪年》是战国后期魏国人所撰写的一部编年史,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雏形性质的作品。
作为魏襄王随葬品入土,西晋初年出土。
原称《纪年》、《古书纪年》、《汲冢纪年》。
它记事起自夏商周,止于战国后期,宗周、春秋、战国部分独记晋国,三家分晋后独记魏国。
它开编年体记事通史的先河。
2、《战国策》是战国人的作品,大约在战国末年成编,后经西汉刘向整理、编次,厘为33篇。
它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辩士的活动及他们的策谋权变,也记载一些军国大事和社会情况。
它以记言为主,写辞令善铺成,写人物多显示精神和思想变化。
3、孔子的史学贡献孔子所修《春秋》是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之后,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私人历史撰述。
《春秋》原则:据鲁、亲周。
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乱成贼子惧。
史学贡献:1、私人修史的开创者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人物、时间、地点、事件)3、属辞比事(历史编撰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敬而远之)缺点:1、内容过于简单2、主观性太强(曲笔)4、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以历史学家著称的第一人,他所作的《史记》原称《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52多字,其中本纪12篇(五帝一篇,夏商周各一篇,秦一篇,始皇一篇,项羽一篇,汉五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史记》总的要求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学成就: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2、广泛搜集史料,全面总结历史(全面搜集文字材料,采自政府文书档案,实地调查考古)3、为历史文学提供了一个范例通古今之变的辩证观点:1、根据历史变化提倡了阶段分析法,对于时代越近,变化越大的史事,记载越详细。
2、重视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革3、提倡历史变化的又一法则“见盛观衰”5、班固与《汉书》班固是我国东汉大史学家,他所作《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100篇,其中十二世大事为纲领,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综合修订版)
中国史学史一、名词解释:(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
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
《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
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
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
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
【最新精华】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汇总
【最全备考】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汇总绪论:1、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史实)>各种通史、专史和断代史(记录和编撰)>史学理论、史学史(研究)2、史学评论标准:道德伦理(忠、孝、义等)和“大一统”标准(正统论、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等)。
3、历史和史学(1)历史:一是指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一是指历史的记载。
(2)史学:指的是一门学问,以人类客观的活的历史为对象,利用各种史料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规律的科学。
4、历史史料学:史学研究的基础包括:(1)文字:各种书籍<主体>(2)实物:遗址、遗物(3)口头资料: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5、参考书目及史学观点:(1)现代史学体系由梁启超创立,提出:史官与史家,史学的形成和发展,史学发展的趋势(2)刘节《中国史学史稿》:应以历史编纂学为主、历史哲学为辅(3)仓修良,魏得良《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该书偏重明清时期,注重体裁的演变、著作的产生以及范围的扩大,并且研究思想、流派、传注等问题;观点:A.汉魏六朝以人物传记为中心B.唐宋元时期主通“明变”C.明清时期具有启蒙色彩D.后著有传记史学、义理史学、考据史学(4)谢保成《中国史学史》:功用趋于政治化、思想日益伦理化、皇家修史制度化、修史种类丰富化(5)(台)王汎森《中国近代的史家与史学》:观点:近代史学的三次革命A.梁启超《新史学》,什么是历史?B.胡适,傅斯年等,如何研究历史?(思想均受到西方思想影响)C.马克思主义史学,解读史学的方法(用阶级的方法)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研究著作:1947年,金毓黼,《中国史学史》第一章、先秦:传统史学的产生一、中国传统史学的产生1、起源:(1)时代背景:远古时代的史学因素:神话和传说(2)基本条件:文字的发明(记载载体)、历法的产生(确定时间)(3)成文史料:史学的形成,记事方式的来源是殷代卜辞与周代彝铭。
2、史官的设置与历史的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1)远古时代的史官职责:创造文字、制订历法、观测天象、记载人事、提供咨询(2)殷商甲骨文:甲骨卜辞(3)西周:礼器、祭器、炊具,金文、铭文、钟鼎文(4)春秋:国史、家史3、史书体裁(外表)与体例(内部):A.体裁:多为编年体和纪传体B.体例:包括a.内容构成b.断限(事件记载起始和结束的时间)c.篇目次序d.语言(言、事的写法)e.注释(各书不一)。
中国史学史考试必备
填空题1、商周的甲骨卜辞和金属器物上的钟鼎铭文即金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
2、从史学的观点看,远古的传说,可以看作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一分遗产。
3、从卜辞到金文,反映了文字记载由简而繁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历史记载从不自觉到初步有了自觉意识的发展过程。
4、《尚书》相传由孔子选编,汇集的是典、谟、训、诰、誓、命,基本上是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或文告。
它是研究商周的基本史料,是我国最早结集成编的重要历史文献。
5、《今文尚书》是指西汉文帝时由晁错整理,共有二十八篇,改用当时流行的隶书书写,故成为《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在孔子旧居之地的墙壁中又发现一部《尚书》,用秦以前字体书写,即“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六国所用字体写成,所以成为《古文尚书》。
6、周代史官以“官”的角色定位为指导而行使历史官之史的职责。
7、传说中在所谓的“三皇”、“五帝”时代就有了《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
8、春秋时期各国都编有史书,如晋国的《乘》、郑国的《志》、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秦国的《秦记》。
9、《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
在笔法上较多运用用“隐讳”的春秋笔法。
还具有只记事不记言的特点。
10、《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
11、春秋时期以语类即以记语为主的史著:《国语》、《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
12、春秋战国时期,除了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之外,还有《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
13、战国时期的代表史学著作有:《左传》、《竹书纪年》、《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等。
14、秦汉时期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学与政治联系紧密。
15、汉宣帝时的石渠阁会议、东汉章帝亲自主持了白虎观会议。
16、汉承秦制,西汉史官也叫“太史令”。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普洱学院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
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
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2、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
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
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
3、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
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
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
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4、史记五体:指的是《史记》的五种体例,由司马迁首创,分别是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书八篇,表十篇,列传七十篇。
其中,本纪是以朝代先后为序记载的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各朝代或皇帝的历史,世家是世代相传的诸侯王的历史,书是专门的分类史,表是以表格形式记载的以年月为纲以事件为纬的历史重大事件,列传是除本纪和世家以外的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五种体例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5、唐八史:唐以前,史书大都是私家著作。
唐建立后,提倡设馆官修史书,令宰相监修。
唐代先后修撰的正史有八部,习称“唐八史”,即《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六部以及李延寿私人编修但获得政府批准而列为正史的《南史》和《北史》。
6、“史才三长论”: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
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
所谓“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综合修订版)
中国史学史一、名词解释:(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
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
《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
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
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
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
中国史学史复习
1、《春秋》是现存最早的编年史,相传孔子所作。
记自公元前722——公元前481的史事。
主要记朝聘、会盟、战争,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如水灾、旱灾、日食等。
对自然现象的记载很宝贵,尤其自然灾异。
关于经济、文化方面的则没有,所以主要记政治。
《春秋》记事简单,最少的一个字,最多的四十五个字。
因为记事简单,所以有人认为此书每个字都有微言大义,对此有人怀疑这并非孔子所创,而是当时史官的书法。
2、《左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
一般认为其是左丘明。
记前722——前468年之事,30卷,约18万多字。
主要记春秋时代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列国之间的战争。
《左传》记事相当详细,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载一般能做到首尾完整,范围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对所载史实或人物或直接发表议论,或引用他人言论进行评论,开创了“史论”之先河。
有可贵的民本思想。
但作者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把历史的创造归功于王侯将相的创造,归之于天命。
没有完全冲破天命和鬼神观念的束缚。
3、《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
《春秋三传》都是编年体史书。
4、史记五体指的是《史记》的五种体例,分别是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书八篇,表十篇,列传七十篇。
其中,本纪是以朝代先后为序记载的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各朝代或皇帝的历史,世家是世代相传的诸侯王的历史,书是专门的分类史,表是以表格形式记载的以年月为纲以事件为纬的历史重大事件,列传是除本纪和世家以外的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五种体例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1.史学史“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
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
“(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历史。
其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
”(《礼记·经解》)(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
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243年—306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
历史--《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历史--《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历史《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1一、填空1.《尚书》是反映我国______时期历史的古典文献。
2.编年体史著以______为中心记述历史。
3.司马迁提倡“究天人之际,________ ,成一家之言”的历史编撰思想。
4.《三国志》是由____撰写的史学著作。
5.《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记载______的史著。
二、单选1. 《尚书》的体例不包括______。
A.典B.训C.书D.命2. “春秋三传”不包括以下的_____。
A.《左传》B.《公羊传》C.《谷梁传》D.《吕氏春秋》3. 《史记》的体裁是_____。
A.纪传体B.综合体C.编年体D.典制体4.我国传统史学的基本成型阶段大致在_____。
A.秦汉B. 魏晋南北朝C.隋唐五代D.宋元5. 下列不属于刘知几提出的“史才三长”的是_____。
A史德 B.史学 C.史才 D.史识三.名词解释1.《左传》2. “前四史”3. 《史记》四、简答1.简述先秦时期史学发展的成就。
2.简述具有代表性的纪传体史著。
3.简述刘知几的史学贡献。
五、论述根据个人体会,试论如何继承、弘扬中国传统史学精神遗产。
参考答案一、填空1.夏商周2.时间3.通古今之变4.陈寿5.典章制度二、单选1.C2.D3.A4.A5.A三、名词解释1.《左传》《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详细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等诸侯国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叙事史著的杰出代表。
2.“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3.《史记》《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由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全书有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记载了从黄帝时代至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
四、简答1.简述先秦时期史学发展的成就。
诞生了记言体史著,如《尚书》。
诞生了编年体史著,如《春秋》《左传》。
诞生了国别体史著,如《国语》。
诞生了以史为鉴的史学思想。
最新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绪论史学史:即历史学的历史,涵盖了其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内容。
如重要不同时代的史学侧重点及其表达的思想、著作或著名史学家、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史学著作、史学理论、史学思想等等。
第一章先秦时期1、传说:.传说是神话演变而来具有一定历史性的故事的名称。
有关某人、某事或某地的一整套传闻。
纯地方性传说中的人类及历史价值。
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要对历史做纪录只能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此即为传说的由来。
因此传说通常不可靠,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年代远在文字发明前的遥远过去。
中国的神话传说是最悠久的了。
目前未解无法解释之谜只能靠时间有待考证。
2、文字出现前人们的交流和记录手段(1)八卦或是画卦。
黄帝时出现(2)结绳记事。
神农氏时出现(3)壁画。
远古时期出现(4)物语。
远古时期出现不足:模糊不精确,易失传,需专人记诵。
3、传说的历史研究价值(1)传说不仅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真实的历史内容。
(2)当人们创造出文字后,传说经过后人加工、整理并记录下来,成为史学家探索和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面貌的重要资料。
(3)远古传说反映出来的氏族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人和神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始认识,曾在相当长的年代里影响着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和史学面貌。
4、卜辞组成:卜辞,殷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朞、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
由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组成。
名词解释: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
19世纪末年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大部分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王室的遗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在陕西等地发现了几批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但数量比殷墟卜辞少得多。
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
史学史复习材料
一、填空1、范晔的历史评论,是《后汉书》的精华所在。
(P105) 范晔对于材料的整理之功和对于史事的评论精深,是《后汉书》的两个特点。
2、后人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认为是《二十四史》中的代表性著作,充分肯定了《三国志》在史学上的地位。
《三国志》只有纪,传而无典志,这个缺憾只有留待后人弥补了(P99)3、《史通》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史学进入到一个更高的自觉阶段,是史学思想发展和史学理论建设的新转折,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通》的精髓在于史学批评。
4、《通典》在内容上和体裁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制度分门立目。
《通典》以分门囊括制度,以会通贯穿古今,以论议指陈得失,开拓了历史撰述的新领域,奠定了中国典制体史书发展的宏伟基础。
《通典》创立了以典章制度为中心,分门立目,以类相从、叙其始终的典制度。
《通典》除分门立目外,还有讲求会通,重视论议的特点。
5、经邦、致用,是杜佑史学思想的核心。
(P137)6、马端临提出另外三个标志论述论述的变革。
第一个是光岳之分、第二个是职官之别、第三个标志是人的才智之殊。
(P213)7、宋元时期历史文献学贡献较大的,要推郑樵和朱熹。
《通志》中的《艺文略》、《校雠(chóu)略》、《金石略》、《图谱略》,集中反映出郑樵历史文献学的成就。
《通志》把《志》改称为《略》,一共是20《略》。
《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是郑樵学术的总汇。
(P177 P196)8、在《新史学》发表稍后,夏曾佑撰成《中国古代史》,它的产生是“新史学”思潮在通史撰著上取得的重要成果。
9、北宋时期史学思想突出的是名教思想,强调名分等级,认为这是历史和社会的根本问题。
10、魏源著有《圣武记》、《海国图志》、《道光洋艘征抚记》、为近代爱国史学树立了一座丰碑。
《元史新编》、《古微堂集》、《诗古微》《书古微》、《老子本义》、《古微堂诗集》。
11、1902年,梁启超撰成长篇论文《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鲜明地贯彻了进化观和因果论的理论指导,体现出与以往学者全然不同的研究风格。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1.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
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
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2.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
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
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3.《通典》: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所著。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
该书所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也涉及到历代的典章制度。
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等九门,对每一种制度,都能综惯古今,溯源明流。
该书为编写制度通史开创了先例4.《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含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三千多年间的诸多方面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堪称为一部体大思精的百科全书。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让历代学习。
其记录的时间、范围广泛,事迹全面,人物丰富,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这些进步思想对史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5.《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作者刘知几,是我国古代社会杰出的史学家。
《史通》共20卷,对唐代以前的史学著作和史学家做了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刘知几个人的修史主张。
著名的“三长论”和“直笔论”。
认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必须具有才、学、识三长,而以识最重要,对于写史,刘知几主张“直笔”,要做到“不掩恶,不应美”,“不避强御”,“无所阿容”,反对迎合权势或从个人恩怨出发歪曲史实。
这些卓越的见解,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简述1、《后汉书》创立了哪些新传?有何意义?根据东汉时期独特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特色,范晔在《后汉书》中首创《列女传》,“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而已”。
因此他把“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的蔡文姬收入该传,而蔡文姬曾先后嫁给卫仲道、匈奴左贤王、董祀。
此例一开,后史多沿用,从而使妇女在正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后史多将《列女传》改为《烈女传》。
此外还建立了《文苑列传》,把文学从经学的附庸中独立出来而与儒林并列,反映了当时重视文学的社会风气。
创立了《党锢》、《宦者》、《独行》、《逸民》等传,反映了东汉政治上一个突出现象:外戚与宦官交替掌权,互相斗争,皇帝随立随废。
而对于那些“逸民”,东汉统治者礼遇甚厚。
范书揭露了统治者通过那些戏剧性的征、聘、召、赐,以达到“举逸民天下归心”的目的。
2、关于东汉末年的史事记载,《后汉书》和《三国志》谁更可靠?《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
《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总的来说《后汉书》再现了东汉的历史,保存了东汉一代的诸多史料。
而章太炎认为,“史、汉之后,首推后汉书”。
三国志这本书记载很谨慎,很多不确切的地方会特别注明,而不任凭主观臆断去撰写。
而后汉书的作者在内容上是真实大胆的陈述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不免偶尔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一些事情,最明显的就是他对黄巾起义的看法。
3、《汉纪》和《东观汉纪》是怎样的一部著作?从内容和特点上简要分析《东观汉记》——最早的东汉史。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中国史学史,简称“史学”,是研究中国历史的学科。
它不仅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研究,例如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等。
以下是史学的主要发展历程和代表人物:1. 先秦时期的史学先秦时期的史学主要是记录历史事件的典籍和纪传体史书。
代表作有 史记》、 尚书》、 春秋》等。
其中, 史记》是古代中国最早的正史,被誉为中国史学的宝库和典范,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汉代的史学汉代的史学以编纂正史为主要特点。
代表作有 汉书》、 后汉书》、 续汉书》等,它们通过纪传体的叙述方式,详实地记录了汉代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变迁。
3. 魏晋南北朝的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主要流派是史论派和志怪派。
其中,史论派主要研究史书的编纂方法和规范,代表性作品有 史通》、 太史公世家》等;志怪派则主要研究神怪、异闻等非正史的志书,代表作有 南怀瑾集》等。
4. 唐代的史学唐代以来,史学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史料的搜集和整理。
代表作有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等。
其中, 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部巨著,许多史学家都把它看作是中国史学的终极目标。
5. 宋代的史学宋代的史学主要特点是注重政治史的研究。
代表作有 宋史》、 续资治通鉴》等。
其中, 宋史》是中国史学的又一部经典之作。
6. 明清时期的史学明清时期的史学主要特点是注重士大夫文化和思想的研究。
代表作有 明史》、 清史稿》等。
其中, 清史稿》是中国史学的最后一部正史,也是中国史学的集大成之作。
以上就是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发展历程和代表人物。
通过对中国史学史的复习,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判断题1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这是殷周时期的史官名称。
正确2孔子修的《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撰述的历史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正确3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
正确4商鞅认为历史发展由简单到复杂说,韩非认为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说,这些均表明历史进化论的史观。
正确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主要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
正确6从纵的方面记述了从黄帝到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从横的方面记载从中原、西至西亚,北到大漠,南到越南,东到大海这一广阔地域,各民族及地方政权活动。
这是《史记》的主要内容范围。
正确7《汉书》的作者严格来说指的是班固、班昭、马续。
正确8《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而组成,共100篇,80万余言。
正确9班固所创立的断代史,完全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突出了帝王的地位和作用。
以后各朝代的正史,基本上沿袭了《汉书》的编纂方法。
正确10《汉书》的十志是在《史记》“八书”基础上扩充发展而来,记事内容比“八书”更丰富而完备。
对后世书志体、典制史书的编撰有直接影响。
正确11在史书中专为少数民族立传和记载邻国历史,始于司马迁的《史记》,而班固出色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并有所发展。
正确12董仲叙的《天人三策》;贾谊的《治安策》;晃错的《教太疏》、《言兵事疏》;公孙宏的《贤良策》;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通过《汉书》保存下来的。
正确13《汉书》把人性分为“上智”、“中人”、“下愚”,这种评价人物的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正确14关于纪传体体裁得到巩固的史实,可以这样说,前有《史记》,中有《汉书》,后有《东观汉记》。
正确15荀悦将《汉书》改为编年体,命名曰《汉纪》,首创断代的编年史。
错误。
命名《汉纪》的是汉献帝(PPT专题二P31)16《华阳国志》是东晋时期的地方史著作。
正确17关于魏晋南北朝史学多途发展的原因,可以这样说,皇朝政权对史学的重视,史官制度的新发展,储备史料,建立起传授历史知识的学馆,私家撰史盛行等,均是重要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史学的特征:1、史学撰述体例的特征。
先秦史学在撰述体例方面,历经了一个持续不断的演进变化的过程,这与史学形成与发展所应具备的相关要素及相应条件密切相关。
文字形成之后,结绳刻画和口述传承被神话传说的追述形式所替代。
历法的逐步完善、史官的出现、政事的需要,渐次形成甲骨、金石、竹木等不同载体的政令档案汇编,进而形成早期的编年体史著。
随着史官制度的完善和分工的细密、社会生活剧烈变动的需求等诸多因素,史学撰述体例逐渐丰富多样,并驾齐驱,编年体渐趋完备,国别记言体形成,纪传体通史规模初具。
2、史学记载内容的特征。
随着文字的形成、史官及史官制度的逐步完善、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史学撰述体例自身的发展、史学主体意识的形成、史学功能认识的提升,促使并且推动史学记载的内容不断发生相应变化。
先秦史学记载的内容,呈现着记事内容从简到繁、单一到多重、简单到复杂、重神到重人、事件到观念、制度到思想、政事到社会人生的全貌的层递式的发展变动演进的特征。
3、史学主体意识的特征。
在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发展变化进程中,中国古代先人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在争取生存、发展和追逐利欲的纷争中,史学主体意识逐次呈现出从古到近、人数由少到多的自觉意识不断累积增强的发展变化趋势。
4、史学功能原则的特征。
随着史学的发展完善,史官制度的发展完备及其职分职责的细密化,历史经验教训的累积,史学意识的自觉化的增进,以及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形势变动的需要,人们对史学功能原则重要性的认识与时俱进,使之呈现出渐次加深及逐步形成共识的特征。
如史学借鉴功能的形成,疏通知远认识功能的形成。
5、史家历史观念的特征。
伴随着史学多重因素的发展变化,历史社会生活环境的剧烈变动,历史典籍的渐次增加累积,史家认识的不断提高深化,史家的历史观念呈现出层出不穷、多家并存、互促互进、各领风骚的竞争不息的特征。
先秦史家的历史观念的不断变化,依次或并行而形成天命史观、圣王史观、民本史观、复古史观、循环史观、变易史观等历史观念,不断推动影响着先秦历史的发展进程。
总之,先秦史学的特征是多方面的。
它促进并且推动了先秦史学从萌芽到规模初具的发展进程,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形成奠定了坚实宽广的基础,并对其后中国史学的发展演进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的史学特征:1.开创了纪传体编史的先例。
纪传体是秦汉史学的创造,司马迁是开创者。
他在《史记》中采用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
本纪放在全书之首,按年月次序编写帝王的历史,以记载帝王的言行政绩为主,同时叙述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表采用表格的形式排列人物或事件;书记载典章制度;世家主要是记载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的历史;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
这五个部分既有分别,又有联系,相辅相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五种体例中,又以本纪和列传为主,故称为纪传体。
在《史记》的影响下,纪传体成为我国史学的最重要编写体例,其他正史都是采用这种方法编写的。
2.厚今薄古的史学观念。
秦汉人写时大多厚今薄古,与现实紧密联系。
在著史中,略古详今。
《史记》用一半以上的篇幅撰述当代史,班固的《汉书》,荀悦的《汉纪》以及官修的《东观汉记》都是以当代史为主,而且由当代人写当代史。
充分说明秦汉史学家著述为现实服务的观念。
3.秦汉史学进入了新的时期。
秦汉史学出现了繁荣的现象,史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愈来愈高,它的重要性也愈益明显。
因而编写历史书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出现了大部头的史学著作,如《史记》,《汉书》等巨著,而且这两部著作均为私人编写。
与此同时,统治者愈来愈重视史书的编写工作,特别是组织人力集体编写,如《东观汉记》等就是统治者组织学者进行编写的。
官修史书由此登上历史舞台。
另外,随着史学地位的提高,史书的列别比以前明显增多,在纪传体之外,还有编年体、杂史、起居注等形式。
魏晋南北朝史学特征:1、史学的多样化发展以及学科批评的展开。
史学的多样化发展,集中体现在四点:第一,史书的数量宏富,体制不断创新,种类多样;第二,史书的作者来自社会不同阶层,而且既有汉族,又有少数名族,成分多样;第三,史书的领域一再拓展,专史门类多样;第四,史学评论的逐步深化,史评对象多样。
从主要评论史事,到转而以评论史家、史书为主,再到开始探讨历史学发展的历程。
2、史学的学科独立及其官化倾向。
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又一显著特征,是史学摆脱了经学附庸地位而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史学的学科独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图书目录的分类,二是学校教育与学术机构的设置。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官化倾向更集中的体现,一是自曹魏起开始设置专职史官修史,二是北朝后期初步形成以宰臣监修国史的“史馆”制度。
3、史学上的门阀观念和民族意识之印记。
当时的史学,从形式到内容,都烙上了门阀观念的印记:一是谱牒、谱学的盛行和“谱局因此而置”。
二是家史和别传的大量涌现。
三是正史的本纪和列传成了门阀士族的谱牒家史。
狭隘的民族意识是魏晋南北朝史书中的最普遍的表现。
史学成了他们为本族和本族政权争夺“正统”地位的工具。
同时,主张各民族间友好相处的思想和坚持国家统一的观念,在魏晋南北朝史学中也有所发展。
隋唐五代史学特征:1、官方控制史学的程度加强。
这一时期的统治者,承北齐之制,设立史馆,扩大编制,吸收一部分有才学的人为史官,以宰相监修,直接控制史书的修撰。
2、更加重视史学的鉴戒作用。
这一时期以魏征为代表的史学家,强调史学的鉴戒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人事,否定天命;第二,重视民心向背与政权兴衰的关系;第三,注重君臣关系,强调君臣相辅。
总之,这一时期编撰的史书,主要把亡国之君的行为当成本朝皇帝“取鉴”的基本内容,从反面向当时的统治者提供了一整套值得取鉴的治国方略,即注意调整君民关系、君臣关系,实行“以静求治”的施政方针。
3、史书种类与体裁的多样化。
史学在这一时期,有了长足的进步,各类型、各种不同体裁的史书纷纷出现。
旧有的编年、纪传体史书无论记载内容,还是形式都得到了更加的完善,典志体、地理书、方志、史注、史评等新的史体也大量出现。
同时。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大量的杂史、故事、笔记,有价值的类书以及众多的佛道经典,文集数量明显增加。
宋辽金元史学特征:1、完备的修史制度。
宋代修史制度趋向完备,不仅超过了前代,而且比明清严密。
辽金元设立了自己的修史机构,虽然没有宋朝完整,但也比较系统地保存了本民族的历史。
元代翰林兼国史院,开明清翰林国史院的先河。
2、会通的史学思想。
北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叙述从战国到五代的治乱兴衰;南宋郑樵继承司马迁通史之风撰《通志》,并明确提出了“会通”的思想;宋末元初的马端临撰《文献通考》,是继杜佑《通典》后又一部典治体通史。
“主通明变”成为当时的风气。
3、史学的义理化倾向。
一方面宋人学习《春秋》褒贬笔法,借以惩恶劝善。
以义理断史事,以史事证经义是义理史学的另一个内容。
朱熹认为汉高祖、唐太宗虽然有大功业,也不值得肯定,因为他们的本心是出于利,而不是义。
到元代,理学被确立为官方思想,理学化的史学占据主导地位。
明清史学的特征:1、历史著述的总结性趋势。
唐甄的《潜书》、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总结性著作。
王夫之的《读通鉴论》与《宋论》是历史评述的总结性成果。
章学诚是全面总结我国古代史学理论的杰出史学家。
《校雠通义》是一部系统的历史文献学理论的总结性著作。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是我国第一部最为完整的学术史专著。
《大明会典》、《大清会典》、“六通”是典章制度史集大成之作,明《永乐大典》、清《古今图书集成》两部类书以及空前的大丛书《四库全书》,都是古代文献集大成之作,《四库全书总目》则是目录学的总结性成果。
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均为体大思精的历史地理学杰作。
2、求真务实的治史方法。
明清史家大都是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史方法,追求史事之真实。
王世贞治史求真务实的精神,开这一时代史学考证风气之先河。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是清代考据学的先驱。
乾嘉学者严密的考证方法,实事求是的学分、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值得提倡。
3、历史研究领域的扩展。
大凡明清史家,往往是博通百家的学者,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而且关注天文、地理、水利、医药、士农工商等应用学科,表现出宽广的文化视野。
明清历史研究领域的扩展,还表现在通俗史学的繁荣。
纲鉴类史书、历史演义、历史小说、历史纪实、蒙学乡塾读本等普及类历史读物,盛极一时。
明清史学不断走向社会深层,获得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历史知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了普及。
4、具有启蒙色彩的史学思想。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出现了市民阶层。
社会的变化,也曲折地反映到史学领域,兴起了反理学、“六经皆史”与经世致用三股史学思潮。
刘知几的史学理论:1.刘知几在《史通》中明确指出,史家治史不仅仅是劝善惩恶,而必须将史学作为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重视史学的功用,强调史学与政治的联系,这种理论不仅在当时,就是在后世也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2.刘知几以前的史学家多鼓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今不如昔”、“是古非今”等,刘知几对此大加批评,他认为成败与天命无关,今未必不如昔,只不过历史在发展。
社会发展必然出现新特点,这是一种客观的、不以“天命”或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势”在起作用。
这在当时是进步的历史观。
3.刘知几史学思想最大的贡献在于他考察中国封建史学发展过程时,从理论上论证了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他提出了“史才三长论”,认为一位优秀的史学家应该具有史才、史学、史识。
所谓史才,是指选择、组织史料的能力和书写记事的技巧;所谓史学,是指丰富的史学知识和史料知识;所谓史识,是指过人的见识,即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观点、态度。
刘知几认为一位史学家要搞好历史,“三长”缺一不可,而其中史才、史学又离不开史识。
其二,他主张直笔著史。
刘知几从历史记载的真实出发,大声疾呼“直书”、“实录”,揭发和斥责对历史进行歪曲的现象。
并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史学发展中提倡直书的传统,明确地将“直书”作为编纂史书的基本原则,在理论上加以论证。
章学诚的史学理论:1、经世致用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对史学经世致用的思想作了深刻阐发。
他认为,研究历史要有效发挥作用,必须坚持详近略远的原则,注重研究当代史;还应根据不同的社会特点,使研究符合时代需要,以持世救偏;要敢于开风气之先,千万不可为世风所囿。
2、六经皆史论章学诚认为六经是古代切合时事、服务于时事的历史著作,“六经皆史”的“史”,既具有“历史资料”的含义,用以矫正宋学空谈义理的弊病,同时,又具有经世之史的内容,以反抗乾嘉考据学派闭口不谈义理的流弊。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论,为史料搜集、历史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