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五千年》之高天长河观后感

《汉字五千年》之高天长河一集主要从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中华汉字的起源讲起,分别具体向我们讲述了最早出现的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形成发展历程。与此同时,还从与神沟通的甲骨文,到皇帝使用的小篆,再到大规模政治统治所需要的隶书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汉字功能的变迁,分析了汉字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

通过观看这仅有几十分钟的记录片,我从中获取了许多实用的知识。如:我们中国古代汉字家喻户晓的传说——仓颉造字。据史书记载,仓颉是华夏始祖黄帝的史官,长着四只眼睛,这使他具有过人的观察力和智慧,能从鸟兽的蹄印中得到启发,从而创造了字。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仓颉造字虽是一个神话,但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即任何一种文明的发育期,先民们总是将重大的发明创造归结到某位具体的神或圣人身上,实际上,这些神圣只是那个时期文化的代表者。这为我们追溯汉字的起源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就这样再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中,我们发现了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这些文化中所发现的史前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或者是玉器上的刻划符号,跟我们后来的甲骨文这个系统,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黄河下游几种文化的发现,让我们进一步对此时较为成熟的甲骨文的前世今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挖掘。这使得我对于甲骨文的发展历史有了更加详尽的了解。它最早发现于公元1979年在山东境内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几尊灰陶制成的、刻有神秘符号、大约烧制于5000多年前的酒器。其中一只陶尊的腹部,刻着这样一个符号:上面是圆圆的太阳,下面是五座连在一起

的山峰,中间的部分。对此,当时学者们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火焰,有人认为是一弯明月,还有人认为是一只大鸟。虽然对图案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大家都认为这个符号应该是最古老的汉字之一。在后来的探索中发展它不但在山东莒县、诸城这些地方出现,它在南京也出现过,在安徽也出现过。而且同样的符号,在不同的文化里面也会出现,因为在良渚文化,甚至浙江,它也会出现。由此考古学家推断出:刻画出的这个图像,它所代表的含义,它所代表的精神方面的内容,在不同的族群和人群里面,大家都是知道的。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文字。但这种文字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还没有得出确切的答案。

历经几代学人艰难、曲折而扎实的探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有关汉字产生于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长江、黄河流域的推论,在学术界逐渐成为共识。1936年3月12日,在对位于河南省的北端的安阳小屯村进行挖掘后例行考古挖掘后最后的一次检查时意外发现密密麻麻地拥挤在一起的一片片的甲骨。由于岁月久远,龟甲和兽骨板结成了一根高2米,直径1米,重达6吨的甲骨柱。后来雇佣了64个杠夫,化了2天时间,才将这些甲骨运到5公里外的安阳火车站。在一代一代考古学家,经过80年的整理和辨识,那些消逝了3000多年的岁月复活了。

由此我们得知在商代,生活在都城中的人们,每天迎着太阳出门,自然会联想到这个圆圆的“日”字,低下头就可以瞅见“手”和“脚”,从水中的倒影或铜镜中可以看到“面”和“目”。一只手握着毛笔站在大街旁,这就是甲骨文中的“建”字。及甲骨文中几乎每一个字都像一幅画,都是细腻的观察力和惊人的想象力,凝结而成的果实,每个字都值得用画框镶起来存留观赏。如此令人震撼的文字为什么在民间的墓里头,在一般的遗址的墓里头没有发现?甲骨文,具体说它在商代是用于什么?对于人们来说是个谜团,但是大量的研究得知它是一种

重要的占卜的记录。所谓的占卜方式大约是这样的:首先将龟甲或者牛骨修整好,然后在背面挖若干椭圆形凹槽,接着将燃烧的木头紧紧抵住凹槽,由于急剧受热,龟甲和牛骨会产生许多裂纹,占卜的结果就依靠这些裂纹来判断。汉字中的“卜”、“兆”,就源于这种裂纹。殷人往往会把何时、何人,问卜何事,以及占卜的结果,全部用文字刻写在占卜后的龟甲和牛骨上,所以这种文字也叫“甲骨文”。当时,至高无上的商王也将这种占卜作为一种神圣的礼仪,一种能将整个王朝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与祖先沟通的唯一渠道,汉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借助汉字,自然的血缘关系被提升为神圣的仪式和信仰。中国最初的国家就是在这种仪式和信仰上建立起来。这正是后来华夏民族文字崇拜的源头。“文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作为基本的文化常识,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承着。但在童年和青春期,汉字却不能给创造它的劳动者带来福祉。已有的考古学事实告诉我们,原始的汉字出现在祭祀的神器上,成熟的中国文字产生在宫廷中。即使我们今天无法见到的,那些写在竹简和木牍上的商代文字,其使用成本也不是普通劳动者所能承受的。

但是汉字一旦长大成人,就不会再蜷缩于宫廷中和祭坛上。距今已有2200年的黑夫家信木牍·战国,是今天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家信,它由普通人所书、传递普通情感和需求。这与先前考古工作者找到的出现在传统中国最神圣的地方官书史册、圣贤典籍,曲阜孔庙,难以计数的先秦古文字相比是个巨大的发现。正是因为这样,在汉字的历史上,这些文字才显得弥足珍贵。它表明汉字已经从祖先、王权的高天,向世俗的平地缓缓流淌。这种伟大的转变,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从记录片中得知,汉字流向民间的源头之一是孔子授业的地方——杏坛。在孔子之前,老百姓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战国时候,由于宫廷权力的失落,所以教育开始从宫廷走向民间,孔子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大约从30岁开始,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私家讲学”的先河。虽说孔子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老师,但他是第一位把知识传授给平民百姓的“先生”。

汉字以及汉字承载的知识在民间的传布,开创了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也是最辉煌的“诸子百家”的时代。每一位开宗立派的学者,都会一一座属于他的“杏坛”,汉字从这一座又一座的“杏坛”流向更广阔的天地。但是随着书写者的增多和书写工具的演变,汉字本身的形态也不可避免地变化着。

自“侯马盟书”的出现,汉字便开始了一段混乱的历史。为了书写便利,每个执笔者都在根据自己的喜好,简化汉字。而这一点,也毫无例外地体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钱币和兵器上。中国文字学的鼻祖,东汉学者许慎对当时的描述是,七个诸侯国各自为政,废弃礼乐,从而导致天下“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借助“商鞅变法”后100多年里积攒的力量,并吞六国,江山统一,为汉字的规范和统一提供了必须的政治环境。公元前223年,廷尉李斯奉诏整理六国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规定了统一的书写系统——小篆。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秦朝的繁荣发展,但随着岁月的变迁,朝代会土崩瓦解,天下会分分合的历史命运,产生于秦代的小篆也注定只能是一种继往开来的文字,几乎就是在诞生的那一刻起,小篆就不得不面对被取而代之的命运。

因为从使用字的角度来说,人人都希望文字这种工具能够使用起来更加简便。当时的小篆虽然是秦王朝规定的标准字体,但小篆曲线多,写起来好比作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