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列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期末论文

《归途列车》观后感

看完这部电影,非常感动。觉得中国的农民始终有着无法摆脱的命运,他们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女的身上,希望他们能够发奋图强,用知识改变命运。殊不知,他们是无数中国农民家庭生活的缩影。这让我由衷想到: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状?是什么让影片中的丽琴走上了社会的大染缸?这还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和家长的悉心引导不够。大家想一个女孩子处在这样的环境的大染缸里,加上内心里头物质的欲望,真的守得住最初的纯真吗?不得不让我感到担忧,为中国现在大批的留守儿童感到担忧!

我的观后感主要从二个方面进行:命运、春节。

一、命运

影片中的张昌华和陈素琴夫妇俩跟随打工潮,离乡背井去往广州打工。对于他们而言,唯一的希望与安慰就是能够用辛苦赚来的微薄收入抚育他们留在家乡的一双子女,使孩子们能读书有朝一日离开农村去城市生活。然而,他们的希望与女儿的叛逆形成对立,女儿毅然选择外出打工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她看来,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出社会打工赚钱也可以改变命运。可是对于农民工,城市里的人总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他们,对于农民工,城市中的人们都带着有色眼镜,即使心里同情这个群体,但是从公交车、地铁上便可看出,没有人愿意站在衣着不够赶紧的农民工身旁,这些让农民工们觉得屈辱,这更加加深了他们改变命运的心理。不知道是他们的求变心理让他们迫切投入到城市化的进程中,还是城市带给他们的屈辱感使他们希望改变。我只是希望人们不要忽略他们的存在,更不要冷漠这个群体,多一个微笑,多一点感谢,让农民工也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不要再被这个冰冷的城市逼上绝路,让他们重拾一个农民对于土地的热爱,明白改变农民的命运不一定就是唯一的生路与人生的意义。纵使丽琴实现了像城里光鲜亮丽的女孩子一样拥有有支配青春的权力,拥有时髦的卷发和浪漫的梦想,她的内心始终不会觉得踏实,她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赞许,没有得到肯定的幸福不会是真正的幸福,所以才导致女孩在自己盲从的思想轨道里越陷越深,最终走上了不归路,深深地刺痛了父母的心,也同时宣告了父母梦想的破灭。

对女儿的失望让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小儿子的身上,小儿子取得的优秀成绩让他们深感欣慰,同时让他们觉悟到:要在家里照顾孩子,给他们亲人的温暖,不

让她重蹈姐姐的覆辙。其实,一个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等于失去安全感,心里有苦无法诉说。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他们总是向他们的爷爷、奶奶述说,在他们的心里,爷爷、奶奶才是他们最亲的亲人。这说明他们一旦失去父母的关爱,就像一只迷失方向的小羊羔孤独无助,长期以来就变得沉默寡言。由于家庭教育的相对缺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的扭曲,容易产生对父母的怨恨,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而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家长们的重视或认识不足。有些家长无耐地说:没办法呀,家里只有一亩多的田地,租田地种又赚不了几个钱,不出去打工连生活保障都没有,只能放在家里给老人管教了。甚至有的错误地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职责,只知道每月寄生活费回来,对于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日常行为一无所知,最终变成了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影片中的丽琴就是这样,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变得寡言少语,对父母心生怨恨,觉得只要每个月寄生活费回来,就是对儿女的关心,其实不然,物质的满足抵不上心灵的满足,在丽琴处于青春叛逆期时,没有得到父母的良好教育,奶奶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比较低,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任,使得她变得更加暴躁和孤僻,对自己的父母恶语相向,大施拳脚,这也是必然的。如果早点意识到这一点,或许可以改变这样的现状,让女儿丽琴走上正常的轨道。即便她走上了社会,也能够给她支持和关爱,让她感受到自己不是一个人,不是孤单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进入夜店,沦为物质的奴隶。看到这一幕,感到非常惋惜和痛心!

二、春节

每到冬逝春临时节,全国铁路便陷入集体的大混乱,数以千万在异乡的农民工便如候鸟一般,踏上返家的旅程。在疯狂的经济大潮冲击下,这是他们大多数人奔波劳碌生活中,每年唯一一次的放纵和狂欢,唯一一次全身心的放松与休息;也是他们固守着的,不被言说的情感底线——赶上末班的列车,过年回家。这也是现代中国特有的风景——一个在传统和发展中挣扎着前进的中国。从一家人2008年春运期间因雪灾而陷于瘫痪的广州火车站,六十万人被迫滞留,几日几夜仍看不到回家的希望。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农民工,都是像张昌华、陈素琴这样毫无选择的打工者,他们买不起机票,火车是唯一可依靠的交通工具。与父母刚到火车站时,面对汹涌人潮,张丽琴并不明白坐上一趟回家的列车意味着

一种什么样的奋战,她甚至笑了,眼前的一切看上去是那么得不真实,那些人一个个气急败坏的样子实在好笑,母亲陈素琴的喋喋不休更是小题大做。是呀,对于一个并不想回家且初次经历春运的十七八岁的少女来说,眼前的一切难道不是一幕最荒谬的人间喜剧吗?这景象怎么不比喜剧还要搞笑?直到笑变成哭,哭变作漠然。我不知道导演范立欣置身人潮拍摄这些镜头的时候心中涌动的是什么样的情绪,但我想无论如何,仅仅用“难过”之类的词汇来形容这样的画面是不准确的,那里面还有更多更复杂的滋味,比如困惑、无奈,比如耻辱、愤怒。几经奔波,他们终于回到了老家。可回到家里,就要面临两代人的矛盾。从张昌华、陈素琴看着小儿子优秀的学习成绩感到开心时,父亲就把矛头指向了丽琴,进而发生争执,两人恶语相向,大施拳脚,完全没了父母与女儿的亲情,就像是两个打架的陌生人,顿时觉得亲情的冷漠和留守儿女家庭的悲哀,两代人的矛盾非常尖锐,他们的共同出发点都是改变,但改变的方向不同罢了。这不得不深刻反思中国教育的问题。当今中国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解决

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问题。

(1)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改善学生学习的硬环境。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打工村儿童扶助中心”,面向所有的在读学生,专门聘请教师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可以开展夏令营、社会调查和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