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复习《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 2.特点: 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3.世界观: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普遍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 (1)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 (2)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事界,造福人类。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
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 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
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 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
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 和普遍性。
重大工程等分析自然界的客观性和
规律的客观性。
1.物质的含义: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
2.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考查点2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3.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
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 .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4.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
迁移综合题
6.2011年上半年,我国因各类自然灾害导致384人死亡。环 境专家指出,人类对环境的无节制开发是造成这一系列自 然灾害的重要原因。灾害面前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 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解析:本题考查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涉及到自然的客观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等知识。
答案:(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求我们要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 相处。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自然,造福人
类。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
的惩罚。我国自然灾害多发,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还严 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就能证明这一点。 (3)我们要正确处理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强调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有关规律的几个错误认识:
(1)唯心主义不承认规律的存在。 唯心主义同样承认规律的存在,但是却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2)规律本身有好坏之分。 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 但不等于规律有好有坏。 (3)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改变规 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客观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 也不能消灭规律。
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
死,方死方生”;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 B.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 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 D.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 ( ) A.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
解析
甲的观点属辩证法观点;乙的观点否认相
对静止的存在,是相对主义观点;丙的观点否认
4、正确理解物质、运动、规律的关系
(1)区别: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
反映的客观实在。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 联系。
(2)联系:
①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 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世界就是按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的 物质世界,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①其根本性质未发生变化; 1.含义: 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包括两层内容: ②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来说没有发生运动
静止
2.特点: 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与静 止的关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待事物既要看到运动绝对性的存在,也要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相对主义的诡变论(即只看到运动,否认静止的存在)。
课前要求不看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考 纲 点 击
考 情 播 报 近三年,自然界的物质性、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等考点在高 考中的考查频率比较高。试题的命 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这一考点,分 析现实生活中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 的事例。在复习中,我们要紧密结 合科技成就、经济政策、环境治理、
(2)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
灭。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
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3)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规律是必然 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办 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 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 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2、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①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首先,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 物的本质属性。 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物质的 具体形态是物质的表现。 ②二者是有区别的。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的共同特性,而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 观实在性以外,还有自身的个别属性。 ③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联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 象和具体的关系。 ④我们既不能用物质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从而否认物质世界的多 样性,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物质 性。
技巧点拨 考生在做涉及物质运动的规律的选择题时,凡是看到题肢 中出现“人可以改变规律”、“人可以创造规律”、“人 可以消灭规律”、“人可以无视规律”、“人可以凌驾于 规律之上”、“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只能任规 律摆布”等说法,都可以直接排除,逆向选择例外。
考查点1 世界的物质性 1.古城选址都很讲究,一般都依山傍水,城市布局也是依 势随形,追求人工与自然的协调。如山东济南的老城, 南依千佛山,市内泉群广布,汇入大明湖,形成“四面 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景观。城市布局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 (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②城市布局要深刻地把握人与自然的联系
③城市布局要追求各自的个性
④依山傍水是城市选址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009年9月28日下午,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全月球三维
数字地形图通过专家评审,这是目前国际上平面与高程分 辨率最高、数据精度最高的全月球三维数字地形图。从唯 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 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 B.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 )
③要在物质运动中把握规律,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
实在性。
[例2]
(2009· 江苏高考)“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 )
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例3】(2009·广东单科)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
3、注意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 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
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
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
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象。 (2)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 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 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绝对运动的存在,是形而上学观点。A项符合题
意,B、C、D项三种排列排序不正确。 答案 A
技巧点拨
做哲学选择题要善于抓关键信息,并能够迅速找
到与这些关键信息相对应的哲学原理。比如上述
例1中的“变”、例2中的“新”、“动”等都是 关键信息,这些都体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 展的。
正确理解规律具有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 造,也不能被消灭。 (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
1.正确理解和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错题诊断
【误点警示1】
混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 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矫正训练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 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
[例3]
(2009· 全国卷Ⅰ)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
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在经济体制改革
的过程中,小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2006年1月,该村决定 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
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迈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
段。多年来,小岗村在致富路上苦苦探索,不断寻找适合自己 特点的脱贫致富之路。这说明 ( ) ①奔向富裕的道路尽管曲折但总是有规律可循
3.世界是物质的 :
自然界、人类社会、意识的内容都是物质的
第 四 课 探 究 世 界 的 本 质
运动
自然界是物质的,要求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1.含义: 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宇宙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 2.特点: 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不能离开运动谈物质 3.运动与静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不能离开物质谈运动 止的关系: (2)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志为转移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
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 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 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 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
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导致党河、疏勒河下游断流,湿地萎缩,树林锐减,沙化
面积平均每年增加近2万亩。“沙进人退”趋势如得不到遏 制,敦煌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楼兰古国,世界文 化遗产莫高窟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月牙泉也将不复存在。 上述材料说明 ( )
①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④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方式不会发生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创造致富经验和规律 ③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升人们对致富规律的认识 ④致富道路因时因地而变,没有必然的规律可循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课堂笔记]
选
B
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
消灭,故②说法错误。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
的,而不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故④说法错误。① ③符合题意。 “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这一考点是 高考考查的重点,每年高考都有涉及。因此,学生在复 习时一定要注意掌握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有关 内容。
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D.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解析:王夫之的观点告诉我们静止离不开运动,运动离不 开静止,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考查点3 规律的概念、客观性和普遍性
5.世界旅游胜地敦煌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过度开采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