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游酢杨时是福建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三大理学家(游良耀罗琴)

合集下载

朱熹与游酢的缘有多深(游良耀 罗琴)

朱熹与游酢的缘有多深(游良耀  罗琴)

朱熹与游酢的缘有多深游良耀罗琴朱熹与游酢的缘分之深,令人惊叹。

从朱熹一生行迹、经历上分析,与游酢最为相似,并给人感觉或有雷同的偶然,或有效仿的必然。

在闽学的创立中,游酢与朱熹,首尾相呼应,功绩最大,这已经是载入史册的定论。

“若非载道来伊洛,安得传心到考亭?”如果没有游酢携杨时拜师二程、道南福建,就不可能有朱熹的集理学之大成,成为继孔子之后的伟大思想家。

一、互选对方籍贯地为终老地,同享71寿龄:朱熹为什么选择游酢的出生地为终老地,游酢又为什么那么巧合选择的终老地却是朱熹的祖地徽州,这只能解释为游酢与朱熹于生具来的不解之缘。

朱熹,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

荣登进士榜。

二、都与长坪村结缘:1、2、三、都与武夷山结缘:1、同选武夷山五曲为授徒讲学之地:把武夷山从一座自然的山,打造成为一座文化之山首先是游酢,我想这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如果不是这位被朱熹称为“道南首”开创闽学先河的大儒游酢钟情于此,而后朱熹跟随,留下“水云寮”、“武夷精舍”等这么多理学遗迹的话,今天的武夷山恐怕很难称得上世界文化遗产。

“武夷山是个遗世独立的世界。

南唐先主之弟李良佐摒弃皇家的尊荣,而隐逸武夷山修道独行,是否意味着武夷山足可以与天为徒呢?程门立雪归来之后,游酢同样选择了武夷山作为理学南渡的存放处。

他在山中构筑了水云寮,让理学与武夷山的水云同居一室,看来理学的心生命也只有溶解在自然之中才能得以永久性地保存下来。

武夷山水像孕育层出不穷的绿叶一样,孕育了朱熹、陆游、辛弃疾、柳永们。

”(摘自《柔软的时光》)[文献资料]:游酢:(1053~1123年)北宋理学家。

字定夫、号广平、又号廌山先生。

建阳县人,幼颖慧,八岁能文。

宋熙宁五年(1072年),他年仅19岁即就任县学教谕。

曾与杨时一道师事程颢、程颐。

元丰六年(1083年)中进士,历官越州、萧山知县,齐州、泉州判官,监察御史等官,为官清明。

元符二年(1099年)致仕后,自河南颍川返回家乡,即卜居于武夷山,筑水云寮于云窝接笋峰下方,潜心研究各类经史,聚徒讲学,与杨时合力,开辟八闽理学之先河。

游氏对朱子理学的重大贡献(游良耀)

游氏对朱子理学的重大贡献(游良耀)

[2015.11.21.(永泰)立雪书院“游学文化座谈会”论文]游氏对朱子理学的重大贡献游良耀朱熹集理学之大成,与孔孟并列为圣人,很少人不知。

而游氏从朱熹少年一直到逝世后,在朱熹的几个关键的历程中发生的重要作用和贡献,却鲜为人知。

比如:朱熹14岁到崇安五夫,他拜的老师除了胡宪、刘子羽、刘子翬三先生外,还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启蒙老师就是姓游的道谦禅师。

比如:敢于冒性命之险在朝阻止罢免朱熹的牛人是名臣游仲鸿;力劝理宗将朱子理学升为官学地位的是当朝宰相游似;促成岳麓书院朱张会讲的联络员是名将游九言。

比如:闽台最早祭祀朱熹传播理学的石井书院创建者是游绛;再比如:作为宋代创胎教之始的贤妻良母的游氏,也就是南宋抗金大臣黄中的母亲,逝世几十年后,朱熹为她撰写墓志。

综上所述,已足够说明朱熹与游氏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更说明了游氏对朱子理学的开宗、发展、振兴和传播有着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一、(游氏)道谦是朱熹成圣品德修炼的启蒙老师。

朱熹与佛禅的因缘,是从道谦禅师交往开始,朱熹师事道谦禅师时间长且非同寻常。

道谦禅师,《五夫里志稿·释志》记载:“道谦和尚,姓游,,约生于徽宗崇宁初(约1102)。

五夫里人,家世业儒,早年丧父母,因孤苦而愿从浮图(佛教徒)。

初到京师师事园悟大师,再师大慧宗杲(g ǎo),参禅20年,悟得密传心印(禅之本意)。

宋绍兴八年(1138年),归乡居仙洲山开善寺,四众云集,名声大震。

与刘勉之、刘子翚等友善,相与探讨学问,并收集其师言论编成《大慧语录》、《大慧普禅师宗法武库》等。

世称其“言如云廊天布,以授学者,与浮词滥语何啻(chì,只的意思)天冠地履。

”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病逝。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的父亲朱松病逝。

朱熹母子被托付给武夷山的挚友刘子羽,朱熹奉父命拜刘子羽为义父,并跟随义父拜谒理学宿儒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为师。

刘子羽、刘子翚好佛老,自小与道谦禅师交往甚密,因道谦师事大慧宗杲禅师,故刘氏兄弟和大慧禅师也结识得颇早。

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杨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杨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杨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杨土生)尊师重道爱国恤民高风亮节后世楷模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北宋将乐人,世居县城北郊封山支龟山下龙池杉田。

生于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卒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享年83岁。

神宗熙宁九年(1073)进士,先生一生讲学不辍,传播理学,倡道东南,桃李遍天下,杨时曾历任徐州、虔州司法,余杭、萧山、浏阳知县,瀛州防御推官,无为军判官,荆州府教授。

七十一岁被荐入朝,任秘书郎、著作郎、迩英殿说书、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国子祭酒、徽猷阁直学士。

南宋时任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

先生学问渊博,有经邦济世之才,道德高尚、气节轩昂,为官政绩卓越,爱国恤民,清廉正直,先生历官之处“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在知余杭、萧山、浏阳县离任后就有百姓为其画像建祠祀奉之。

杨时在世时名扬海内外,北宋1123年宋使臣路允迪,付墨卿出使高丽时,高丽国王特地关心询问:“龟山先生安在”。

表达了高丽国对龟山先生的关怀和敬仰。

杨时极为关心老百姓疾苦,关心国家命运,犯颜直谏,反对割地求和,力主抗金。

杨时是集“道学、经济、文章、气节四者合而为一者”(清张伯行《杨龟山先生文集》序),先生卒后南宋朝庭赠左大中大夫、谥文靖,加封太师,又追封吴国公。

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敕立“龟山书院”,度宗御书匾额,赐祭田,春秋祭祀。

元至正二十一年诰封吴国公。

明太祖朱元璋令重修将乐龟山书院。

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敕建延平道南祠。

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追封杨时为“将乐伯”,从祀孔庙,位司马光之下、胡安国之上。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圣祖玄烨皇帝亲笔御书“程氏正宗”赐于将乐龟山书院加以褒扬。

先生生前德高望重,声名远扬,死后极尽殊荣。

杨时墓于1985年被福建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在将乐县政府、县政协的关心下成立了“将乐杨时研究会”,并举办了纪念杨时诞辰940周年学术研讨暨经贸旅游恳亲会。

游酢在历史上的四个第一(游良耀)

游酢在历史上的四个第一(游良耀)

游酢在历史上的四个第一福建省尤溪县文体广电出版局游良耀游酢(1053—1123年),字定夫,号广平,又号廌山,福建建阳市麻沙镇长坪人,中国宋代卓越的理学(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文学家。

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起了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少年时就聪慧过人,被誉为神童,老师和名儒都十分推崇他。

16岁就受教于族父游复和江侧等人,研读经书,擅长文学。

熙宁五年(1072年),游酢举乡贡,到京城游学,拜见程颢,程称赞他“其资可以进道”。

8月,程颢任扶沟县(今属河南)知县,提倡圣贤学说,荐举游酢主管县学教育。

在扶沟,他得程颢亲炙,精研儒家经典,学识大有长进,成为第一个拜二程为师的第一大弟子。

元丰四年(1081年),游酢带好友杨时到颍昌拜程颢为师,著有《明道先生语录》。

游酢和杨时南归,程颢目送他们,深有感触地说:“吾道南矣!”翌年游酢中进士,任越州萧山县(今属浙江)县尉。

县衙内有积案10年得不到判决,一经游酢讯问,分析案情,即予结案。

元祐元年(1086年),游酢被召升为太学录。

翌年授博士(待次)。

因生活困难,向朝廷请求外放,得任河清县(今属江苏)知县。

当时范纯仁任知府,待游酢为国中贤士,遇有疑难政事,总是同他商量。

后来范纯仁转任颍昌知府,推荐游酢担任府学教授。

元祐八年(1093年),范纯仁回朝廷任宰相,任命游酢为太学博士。

他再邀杨时到洛阳拜程颢之弟程颐为师,编有《伊川先生语录》。

冬季的一天,游酢携杨时谒见程颐,程颐正在闭目静坐,他们两人在门外侍立。

等程颐醒来,不觉门外已雪深三尺,因而留下“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

游酢在程颐席旁诵读张载的《西铭》,读后说:“这就是中庸的道理。

”程颐先生称赞他有创见,能理解言外的道理,赞许他道德品质纯良,学问日益长进,办政事能力,也超过别人。

宋哲宗亲政,罢范纯仁官,游酢请求调离京都。

绍圣三年(1096年)赴任齐州(今属山东)判官。

同年冬,他回建阳为父守孝。

过两年,在家乡长坪廌山之麓建草堂,讲学著述,所著有《论孟杂解》、《中庸义》等。

理学家杨时与无锡三大杨氏

理学家杨时与无锡三大杨氏

理学家杨时与无锡三大杨氏作者杨忆鸿成语典故“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杨时(1053-1135)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字行可、中立,号龟山,谥文靖,福建将乐人。

他传播理学,是无锡东林书院的创始人。

在无锡讲学长达18年之久,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令人惊奇的是,无锡三大知名杨氏(锡山杨氏、安阳杨氏、鸿山杨氏)虽不同时期迁锡,却都是他的后裔,殊途同归,留下千年佳话。

龟山公杨时属福建道南杨氏,生有五子:杨迪、杨迥、杨遹、杨适、杨造,分为杨时五大房系。

近千年来,杨时后裔遍及福建等南方地区。

无锡这三家以山命名的杨氏都是杨时后裔,据最新报道,鸿山杨氏属杨时长子杨迪第一房系,锡山杨氏与安阳山杨氏属杨时次子杨迥第二房系。

无锡锡山杨氏锡山位于无锡东北部,南临太湖,北通长江。

相传周秦时代产锡而得名,山不大也不高,风景秀丽。

古人喜欢依山傍水,择山而居焉。

锡山杨氏迁锡有九百多年历史,始迁祖杨航(1100-1171),为龟山公杨时之孙,是二房杨迥之子,字悠远,号南符。

杨航从小承受祖训,在家刻苦攻读,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考中进士,初任宣议郎,后升枢密院编修。

后调任常州通判。

他到任后,走访百姓,征求意见,有不利于民的政条一概去除,百姓作歌称颂他。

政务闲暇,他经常到郡学讲课。

任满后,他即上章请求退休。

江苏无锡是其祖父杨时讲学宣道之地,他念及家学渊源,不忍离去,于九百年前,择居于无锡垂庆乡双板桥(今无锡市新区鸿山镇后宅双板桥)。

无锡锡山杨氏族谱齐全,收藏于无锡图书馆,供同宗查阅寻根。

古时族谱保守秘不示人,想寻找源头无异山穷水尽,只得造假,但在族谱开放的今天,已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无锡安阳杨氏与鸿山杨氏的源头都在《锡山杨氏宗谱》内相继找到了,本是一家。

无锡安阳杨氏安阳山又称阳山,位于惠山区西南部,有大阳山、小阳山等四座山丘,因周朝封姬安阳侯于此而统称安阳山。

拔地而起的小丘,景色宜人。

安阳山杨氏是无锡阳山地区乃至锡西最大的望族,迁锡至今已有六百五十年的历史,始迁祖杨拯,字济名,号忠二,于元朝末年避难无锡,定居在安阳山西面一公里的杨家村,族谱中杨拯之前失考。

杨时是什么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杨时生平简介

杨时是什么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杨时生平简介

杨时是什么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杨时生平简介本文导读:北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即今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

“龙湖者,龟山公所生之处也”。

《宏农杨氏族谱》、《房谱》,日本上野图书馆万历《归化县志》和-立图书馆清《归化县志》载:“龙湖旧隶将乐县,明成化六年析创归化县(明溪),杨时亦为归化人。

”龙湖有龟山,时自号龟山,学者称他“龟山先生”。

杨时4岁入村学,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

明溪龙湖凤凰岩有杨时读书处。

杨8岁善写诗文,人称神童。

15岁离家赴邵武读书。

21岁在将乐含云寺讲学。

常与张驾、陈瓘和杨希旦等研讨,长进快。

24岁中徐铎榜进士。

25岁授汀州司户参军,以疾不赴任。

元丰四年(1081年)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在河南洛阳讲学,颇负盛名。

这时,29岁授为徐州司法的杨时,却与同学建阳人游酢到颖昌拜程颢为师。

后来,成为程氏最得意的门生之一。

他拜别程颢南归以后,仍与程经常保持书信往来,深入探讨哲学问题。

元丰六年(1083年),杨时赴徐州任职。

元丰八年(1085年)程颢逝世,杨时除在徐州设灵位哭悼外,同时还向各处学友发讣告,极尽师生情谊。

元祐八年(1093年),杨时为湖南浏阳知县。

他与游酢绕道洛阳以师礼拜见程颐。

不巧程颐正在打瞌睡,为了不惊动老师,两人站在门廊外等候,此时天正下大雪,待程颐醒来,见门外两人站立,且地面积雪一尺多厚。

后来“程门立雪”的故事,被传为尊师的千古美谈。

杨时历任司法、推官、判官、教授、知县、工部侍郎等官职47年。

他勤政爱民,不畏权势,公正不阿,德望日重。

四方之士多向他求学。

绍圣二年(1095年),浏阳适逢灾害深重,农业歉收,作为知县,他深知民间疾苦,一面-反映灾情,请求减免积欠,拨米赈饥,一面组织当地殷实户出米施粥,以救饥民。

后因被朝廷派驻潭州(今长沙),漕师胡师文颠倒是非,以“不催积欠罪”免了官职。

崇宁五年(1106年),杨时在余杭县任知县。

朱熹游酢杨时是福建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三大理学家(游良耀罗琴)

朱熹游酢杨时是福建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三大理学家(游良耀罗琴)

朱熹游酢杨时是福建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三大理学家游良耀罗琴朱熹、游酢、杨时即是福建从祀孔庙和周子祠的三大理学家,又是被元代北京周子祠列为陪祀的六君子(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成员。

宋代福建是游酢杨时的道南之地。

游酢杨时从河南二程学得洛学后,回福建授学传道,开闽学之先河,把中华文化的重心转移到南方。

同时,由游酢经胡安国、胡宪,由杨时经罗从彦、李侗分别三传至朱熹集理学之大成。

在福建形成了理学的主要传衍学派,即闽派(闽学)。

并产生了众多著名理学家,除朱熹及福州乌山“九贤祠”奉祀的福建省历史上九位著名学者:游酢、杨时、胡安国、罗从彦、李侗、蔡元定、蔡沈、黄干、真德秀外,还有胡宪、胡宏、刘鑰、陈淳、游九言、蔡渊、叶味道等等。

历史上福建被从祀孔庙的有13人:(宋代)朱熹、游酢、杨时、罗从彦、李侗、黄榦、真德秀、胡安国、蔡沈、陈淳、李纲;(明代)蔡清、黄道周。

(宋代之后,从祀孔庙的先贤,全国共44人,福建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历史上福建被从祀周子祠的只有3人:朱熹、游酢、杨时。

很明显,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是开闽学先河的游酢、杨时和集理学大成的朱熹,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一、朱熹游酢杨时先后从祀孔庙孔庙,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社会官方意识形态的象征,是儒家的圣地。

自东汉以来,历朝历代都要祭祀孔庙,以彰显国家对孔子及儒学的尊崇,从而维护儒学正统思想的地位。

明代学者瞿九思曾言:“从祀大典,乃乾坤第一大事”。

凡能从祀孔庙者,都是官方及社会认可的大儒。

孔庙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

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分布着2000多座孔庙,中国国内1600多座,而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只有300余座,列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

从祀的人选,并非其生前所能控制,而是后人推举公议的结果。

最新福建朱子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满分答案资料

最新福建朱子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满分答案资料

2014 福建朱子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满分答案1、朱熹出生于哪一年?(A)960 (B) 1010 (C)1130 (D)13802、朱熹出生在福建什么地方?(A)尤溪(B)武夷山 (C)建阳(D)建瓯3、朱熹祖籍徽州。

之后世代居闽,被称为朱氏“入闽始祖”是谁?(A)朱松 (B)朱在 (C)朱森 (D)朱明4、“考亭学派”是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学派,考亭位于何处?(A)建阳(B)浦城(C)泉州(D)上杭5、朱熹的终老地在福建哪里?(A)建瓯 (B)建阳 (C)武夷山 (D)延平6、最能代表朱熹思想的是哪部著作?(A)《四书集注》(B)《楚词集注》(C)《伊洛渊源录》(D)《近思录》7、“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A)冯友兰(B)任继愈(C)张岱年(D)蔡尚思8、“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这是哪一位学者对朱熹的评价?(A)王阳明(B)全祖望9、“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这首诗的标题是?(A)《题西林院壁》(B)《观书有感》(C)《春日》(D)《考亭沧洲》10、1972年毛泽东主席赠送给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书是朱熹的什么著作?(A)《楚辞集注》(B)《四书集注》(C)《周易本义》(D)《近思录》11、著名典故成语“程门立雪”讲的是福建哪两位学者求学的故事?(A)朱熹与杨时(B)朱熹与李侗(C)杨时与游酢(D)朱熹与游酢12、朱熹曾经在福建的尤溪、建瓯、建阳、崇安(武夷山)、延平一带居住过,其中在何处居住的时间最长?(A)建瓯(B)建阳(C)崇安(D)延平13、国务院于()年颁布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指出,保护发展朱子文化。

(A)2009 (B)1986 (C)2001 (D)199614、朱熹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是谁?(A)刘子羽(B)刘子翚(C)李侗(D)胡宪15、闽学又称朱子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新阶段,主要是以( 兴起,由此推进中国乃)为代表的新儒家的至东亚社会文化的发展。

杨时简介

杨时简介

杨时简介杨时(1053——1135),熙宁进士,字中立,号龟山先生,世居南剑州将乐县北龟山。

生于宋仁宗皇佑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卒于宋高宗绍兴五年四月二十四日,葬于将乐水南乌石山。

杨时的历史地位:两宋时期先后诞生于闽北南剑州(后称延平府,即今南平市)的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位大理学家,是中国传统儒学和宋明理学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是由洛学逐步向闽学过渡最终建成闽学思想体系的中间环节和渊源所在,史称“延平四贤”。

其中的“道南第一人”杨时,传承二程理学,开闽学之先河,清康熙帝赐予“程氏正宗”。

此后,“四贤”继起,福建不仅本地的学术文化日趋繁荣,而且一度成了全国文化的重心及程朱理学的大本营和根据地。

杨时的理学为中国哲学史建立了一块丰碑。

杨时的道德人品:第一、尊师敬道,谦恭好学,把存亡绝续,传先圣之正道作为自己毕生目标。

杨时自幼聪颖好学,八岁就会写文章,被人称为神童。

他从小知书识礼,孝敬父母。

其父杨埴,为人质直信厚,治家勤俭有节,淡于荣利而乐于义。

杨时幼时以将乐人杨希旦为师。

15岁到邵武求学,成绩优异。

稍长,潜心研究经史,北宋时,延平教育兴盛,且最早在全国办起州学,南剑学风对他影响很大。

杨时常在延平建溪/闽江相汇处的玉屏山藏春峡与文化名人吴仪、吴熙、黄裳为友在一起读书、论学。

1081年,杨时二十九岁,被授为徐州司法。

这时河南程明道(程颢)和程伊川(程颐)创立新学派洛学体系。

杨时便放弃当官之念,和闽北人游定夫(游酢)绕道颍昌,拜程颢为师。

那时求学的人很多,而杨时学业突出,成为程颢最得意的门生。

后来,杨时离开颍昌时,程颢出门相送,感慨地对人学说:“吾道南矣” !也就是说:“我的理学要南渡罗!”还有“立雪程门”典故,杨时后来和游酢等四人被称为“程门高弟”。

政和四年至宣和六年(1114-1124)杨时曾在江苏东林书院讲学,宣传洛学。

晚年告老还乡,逾八十高龄,仍讲学著述不倦。

杨时弟子多至千人,人才济济,培养造就了如罗从彦、张九成、胡宏等不少著名的学者。

论将乐历史名人杨时

论将乐历史名人杨时

论将乐历史名人杨时吴福瑞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宋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将乐县人。

神宗熙宁九年(1076)进士。

调汀州司户,不赴,往师程颢,颢死,复师于程颐。

曾任徐州、虔州司法,荆州府教授,浏阳、余杭、萧山知县等。

徽宗时,以荐召为秘书郎,迁著作郎,除迩英殿说书。

钦宗时,除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又兼国于监祭酒。

寻改给事中,除徽猷阁直学士。

高宗时官至工部侍部,除龙图阁直学士。

致仕归,以著书讲学为事。

卒谥文靖。

著作有《书义》、《周易解义》、《礼记解义》、《春秋义》、《大学解》、《中庸义》、《论语义》、《孟子义》、《列子解》、《庄子解》等,而最重要的是《二程粹言》和《龟山集》。

杨时是我国传统儒学和宋明理学发展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人物,他“学传东洛,道倡南闽,群邪冀正,继生开来”,“有功于前圣,有功于后学”,(明程敏政•《杨龟山先生通纪》)被推崇为“程氏正宗”(清康熙为将乐龟山书院题名)、“八闽理学之始”(清蒋垣《八闽理学源流》)。

“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南平县志》懦林传第24)人生在世便名扬四海的人为数不多,而远在1123年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宋使臣路允迪、付墨卿出使高丽(朝鲜)时,高丽王便向中国使者询问杨时近况,足见杨时活着的时候声望已远及海外。

(《宋史•杨时传》)他的贡献主要有:一、尊师重道,追随二程(程颢、程颐),载道而南,完成了由洛学到闽学的过渡。

明何乔新《道南祠记》载:“矧七闻僻在南服,自薛令之以进士举,士知科目之荣矣。

自欧阳詹以文学显,士知文章之重矣。

至于道学之说,则概乎未闻。

及河南二程夫子得孔孟不传之学于遗经,其学则行于中州,来及南国。

(龟山)先生以绝伦之资,生于此邦,闻程夫子之道,北之河洛而学焉,穷探力索,务及其趣。

及辞归,程子送之日:‘吾道南矣’。

故一传而得豫章,再传而得延平,三传而得紫阳朱夫子,集诸儒之大成,绍孔孟之绝绪,其道益光,而西山蔡氏,勉斋黄氏,九峰蔡氏,北溪陈氏相继而兴,闽之道学遂与邹鲁同风,其波及四方者,皆本于闽。

程门立雪文献录(游良耀)

程门立雪文献录(游良耀)

“程门立雪”典故文献史料集游良耀罗琴游酢、杨时“程门立雪”典故最早出自北宋侯仲良《侯子杂言》。

侯仲良是程颐的内弟,他的记录是亲闻的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二程语录》卷十七引侯仲良《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程颐),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

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

’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此条被专门收集朱熹言论的《朱子语类》引用记载。

侯仲良对程门立雪事件的记述,已经非常清楚的说明了三个关键点,一是立雪第一主人公是游酢(“游、杨初见伊川”);二是游酢和杨时立雪是在室内侍立(“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

”);三是伊川送游酢杨时出门时,门外积雪一尺深,说明游杨在室内伊川老师身旁侍立时间之久(“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

历史上,程门立雪还表述为:“立雪程门”、“立程门雪”。

亦作“程门度雪”、“程门飞雪”。

清金埴《不下带编》卷一:“一日,其人留诗为别而去,云:‘一架绳牀供众同,坐虚使院仰清风。

独惭三十无能立,难向程门度雪中。

’公见诗大惊,亟遣追还,不及。

”鲁迅《书信集·致许广平》:“程门飞雪,贻误多时。

”2014年11月22日,在福州召开的“程门立雪研讨会”上,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马照南、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高令印教授、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会长游嘉瑞、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杜钢建教授、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蔡厚示研究员、武夷学院程利田教授等十多位专家学者引经据典、宣读论文,一致认为:一、要正确理解程门立雪的成语辞条,应以1951年上海商务印书馆《辞源》记载为准,即:“宋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坐,二子侍立不去,既觉,谓二子曰‘贤辈犹在此乎!’命之退,出门,雪深一尺矣。

”二、游杨程门立雪是在屋内,而不在屋外。

三、程门立雪是双不是单,是游酢携杨时同立雪。

四、程门立雪推动中国文化运动中心的南移,道学南移首豸山“程门弟子四杰”游(时)杨(时)谢(良佐)吕(大临)”游酢列第一。

五、程门立雪游杨开创闽学先河,成就程朱理学,而远播日本、韩国、韩鲜、东南亚、遍布世界。

游良耀:名家对程门立雪的解读

游良耀:名家对程门立雪的解读

历代名家解读“程门立雪”游良耀罗琴游酢、杨时同是二程高弟,他们“倡道东南”,开闽学先河,三传至朱熹而集理学之大成,被后人同尊为“闽学鼻祖”。

“程门立雪”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传为美谈的典故,歌唱的是游酢、杨时求知若渴、尊师重道的情景,它是游杨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程门立雪”典故,最早记载出自侯仲良(字师圣)的《侯子雅言》,侯仲良是二程的舅舅侯可之子,和二程是表兄弟加师生的关系。

因此,《侯子雅言》记载的“程门立雪’是最真实可信的。

程颐的另一个学生尹焞《涪陵记善录》也记载了游杨立雪(南宋祝穆编《事文类聚》前集卷二十三引),此书是尹焞晚年的语录集,由他的学生冯忠恕编纂整理。

朱熹在《伊川先生年谱》中也记载了“程门立雪”,其原文:“游定夫、杨中立来见伊川。

一日先生坐而瞑目,二子侍立不敢去。

久之,先生乃顾曰:‘二子犹在此乎?日暮矣,姑就舍。

’二子者退,则门外雪深尺馀矣。

其严厉如此。

”后来,部分学者在阐述“程门立雪”时,引用的是宋史《杨时传》的记载,造成了对“程门立雪”的诸多误读。

有的把程门立雪说成是杨时一人的行为;有的说成是杨时带游酢去的;有的说是游酢杨时在雪地里站立,被冻的成了雪人等等。

实际上,侯仲良(字师圣)在记载“程门立雪”的表达非常清楚。

用现在的话说,是游酢携杨时去拜程颐为师,到老师屋里,正遇程颐闭目静养,游杨就侍立等候。

等程颐静养结束,张开眼望见游杨两位学生恭立在身边,就对他们说,天太晚了,赶紧先回去休息,送出门,屋外雪下的已有一尺多高。

关于“程门立雪”典故,倍受历代文学家、学者的喜爱和解读。

现将比较有代表性的明代著名文学家周叙、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孙梨、著名学者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石立善等三位名家对“程门立雪”的解读汇编如下,以示正听,还原“程门立雪”的真相,弘扬“程门立雪”,尊师重道的中华传统。

一、●明代著名文学家周叙在《游嵩山记》中,充分表达了被少林寺佛殿讲堂后的立雪亭记载的佛徒惠可(神光)尝侍达摩的故事感动。

理学大师朱熹-国学大道场-国学论坛一元一国学论坛一元一国学网

理学大师朱熹-国学大道场-国学论坛一元一国学论坛一元一国学网

理学大师朱熹-国学大道场-国学论坛一元一国学论坛一元一国学网理学大师朱熹朱熹, 理学, 大师理学大师朱熹(1130——1200)朱熹是先秦以来儒家系统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后期封建社会在文化思想领域中影响较大的一位思想家。

从学术成就上看,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宋明理学最突出的代表。

从他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上看,朱熹在中国古代学者之中,可算是屈指可数的几位伟人之一。

一、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别号晦庵,60岁以后自称晦翁。

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婺源县),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出生于福建南剑(今福建南坪)龙溪县,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

卒后葬于建阳塘石里之大林谷。

从朱熹的家世来看,其祖辈世代做官,为“婺源著姓,以儒传家”,其家族在地方上很有名望。

据江永编著的《近思录集注·考订朱子世家》记载:“唐末,有朱古寮者,世为婺源镇将,因家焉。

”自朱古寮传至朱森为第七代,是朱熹之祖父,“以子赠承事郎,森生松,为朱熹之父。

朱松字乔年,号韦斋,官吏部”,不到20岁就中进士,授建州政和尉,后来“因召对,称善,改左宣教郎,除秘书省校书郎”。

嗣后在吏部做官,他曾上疏极力反对秦桧与金人议和,最后受任出知饶州(今江西波阳)。

未赴任,“得主管台州崇道观。

”喜欢研究历史,“取经子史传,考其兴衰治乱,应时合变”。

他也是一位理学家,是罗从彦的学生,学习过杨龟山(时)所传的河洛之学,其著作有《韦斋集》12卷,外集10卷。

但朱松在朱熹出生的那年就失去官职,只好以教学为生,家境比较困难,更为不幸的是,当朱熹14岁时,其父就去世了。

年少的朱熹,只好遵照遗嘱的安排,依靠父亲生前好友刘子羽过日子。

从朱熹的生平事迹来看,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读书、讲学和注释儒家经籍。

因此,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比其他方面更为卓著。

虽然多次担任地方官职,但每次的时间都不长。

他自24岁开始做官,到71岁去世,共被授官20余次,而由于权臣当道,多次遭受排挤,或辞而不就,真正在地方上做官总计不过10年,在朝做官40天。

游酢朱熹两大家族与泉州理学开宗

游酢朱熹两大家族与泉州理学开宗

游酢朱熹两大家族与泉州闽学开宗尤溪县文体广电出版局游良耀內容提要:东亚文化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之所以被誉为闽学开宗之地,是因为游酢朱熹两大家族六位理学家相继在泉州为官、创建石井书院、传播理学文化;以道学淑仕心,以礼乐导民俗,使泉州地区成为“海滨邹鲁”,成为海丝文化的发详地。

主题词:游酢朱熹泉州闽学游酢朱熹两大家族的理学文化与泉州有三次结缘,是非常奇特的现象。

首次结缘:道南首游酢任泉州通判;朱熹之父朱松为晋江安海首任镇官。

第二次结缘: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任泉州同安主簿;游酢侄孙游绛任晋江安海镇官,创建“石井书院”。

第三次结缘:朱熹三子朱在任泉州通判,监理石井书院建设;游酢侄孙游九言任泉州郡守,扩建石井书院。

因此可以说,游酢朱熹两大家族的理学文化及尊师重教精神,对泉州教育及海丝文化的影响之大且深远,首开泉州府理学之先,故有“闽学开宗”之誉。

游酢家族三代三人在泉州为官,朱熹家族也是三代三人在泉州为官,而且都是尊师重教的官,不难想象,当时的泉州地区是有多么浓厚的崇学重教氛围及形成的科举风尚。

从南宋时期,泉州考取进士924名,成为考取进士最多地区的事实,就足以证明尊师重教的传统是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酵母。

一、宋代泉州最幸运宋代的泉州,不仅是海丝文化的发详地,而且是闽学开宗地。

泉州文庙明伦堂中有一副对联:“圣域津梁,理学渊源开石井;海滨邹鲁,诗书弦诵遍桐城。

”泉州之所以成为闽学开宗之地,就是因为泉州是道南首游酢和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过化之地。

泉州的幸运不止于此,因为游酢朱熹两大家族有6位理学家先后在泉州为官授学;开闽学先河的游酢到创立闽学的朱熹分别将闽学的全部精华留在泉州,真正是宋代泉州之大幸。

程门高弟游酢,任泉州通判,使泉州幸运的成为道南首在福建的为官地和理学传播地,此其一。

朱松从尤溪县丞调任泉州安海镇官,朱熹中进士后,任泉州同安主簿,使泉州幸运的成为朱松朱熹父子过化之地,此其二。

游酢侄孙游绛任安海镇官,创建“石井书院”,开闽台书院集讲学和祭祀朱松朱熹父子之首,使石井成为“闽学开宗”地,此其三。

南宋朱熹简介

南宋朱熹简介
●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诏求臣民意见。朱熹应诏上封事,力陈反和主战、反佛崇儒的主张, 详陈讲学明理、定计恢复、任贤修政的意见。
● 隆兴元年(1163年)十月,朱熹应诏入对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论正心诚意、格物致 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二札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和议,三札论内修政事之道, 反对宠信佞臣。但当时汤思退为相,主张和议。朱熹的抗金主张没有被采纳。十一月,朝廷任朱 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
● 又据《黄州府志 ·学校志》载,乾道间( 1165 -1173年)黄州郡守李沈建二程先生祠于学宫,至绍熙三年 ( 11 9 2 年 ) 九 月 戊 子 , 朱 熹 又 为 之 撰 写 了 《 黄 州 州 学 二 程 先 生 祠 记 》 。 以 上 “ 两 记 一 序 ” 均 加 载 《 朱 子 大 全 集》。晚年曾讲学孔子山庙学( 即问津书院)。清代光绪《问津院志》朱子像赞有文曰:“书院自宋以来,即 藏有朱子自题小影。康熙五十五年,靖之镐、王汉业、刘锋等公议,建立神主。其小影特于春秋配享时悬挂, 致敬厥后,易神主而捏塑。则乾隆五十二年,聘工遵照小影为之也。小影经咸丰兵燹遗失,谨识其题词云: 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卷尾署南宋庆元庚申二月八日朱熹 题。按朱子卒于是年三月甲子,年七十一岁,此小照题词是其绝笔也。”
● 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在武夷山九曲溪畔大隐屏峰脚下创建武夷精舍,潜心著书立说,广收 门徒,聚众讲学。淳熙十二年,朱熹到浙江,与陈亮展开义利王霸辩论,力陈浙学之非。
● 淳熙十五年(1188年)十一月,上《戊申封事》。主张“正心”、“任选大臣”、“振举朝纲” 等事。
● 淳熙十六年(1189年),诏命朱熹知漳州。

朱熹最尊重的闽学前辈是游酢(游良耀)

朱熹最尊重的闽学前辈是游酢(游良耀)

游酢是最受朱熹尊重的闽学鼻祖福建省尤溪县文体广电出版局游良耀“南宋以降,闽北是中国主流文化继往开来的转折之地。

从游酢、杨时承接道统南移到朱熹创立新儒学,都发生在这方山水。

”(张建光《大潭之香》)。

朱熹对第一个把二程理学传到福建的游酢推崇备至,称他“清德重望,皎如日星……其流风余韵足以师世范俗…道足以觉斯人,余润足以泽天下!”(民国《崇安县新志》卷二十二《儒林》)。

从朱熹在历史上对游酢的高度评价,可以看出朱熹对游酢非常尊敬、极为崇拜,并深受游酢理学思想之影响。

为什么被胡五峰骂为“程门罪人”的游酢会得到朱熹的高度赞赏和尊重呢?就是因为游酢的道南是朱子学的源头活水;就是因为游酢最早在武夷山传道,具有率先开创闽学先河的大功德;更是因为朱熹是经游酢传胡安国传胡宪(朱熹遵父嘱师事胡宪最久),再经杨时传罗从彦传李侗至朱熹集大成的三传第子。

一、朱熹对游酢光辉一生的评价最高1.1、对游酢道学、品德作出最高评价。

朱熹对游酢道学的评价是:“若其道学,足以觉斯人,余润足以泽天下。

”朱熹对游酢品德的评价是:“清德重望,皎如日星,其流风余韵,足以师世范俗。

”游酢(1053-1123)北宋学者,字定夫。

福建建阳人。

与杨时、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颢、颐)四大学子,并位列之首。

游酢是中国宋代卓越的理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起了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游酢思想是中国文化再兴盛的源头。

游酢、杨时适应历史的需要“载道南归”,三传而至朱熹,进一步以儒学为主干融合佛、道,形成新儒学(理学),开创闽学。

朱熹的评价是实事求是的,游酢当之无愧。

首先,从游酢的道学看。

游酢理学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五论”,即:统一本体论——天人合一;圣贤道德论——文明进步;社会服务论——仁爱为怀;无神自强论——生生不息;实践可知论——辩证过程。

游酢、杨时“载道南归”之后,杨时创龟山学派于南剑州,而游酢则“创建州理学之始……闽道学之统,与濂洛关并称著,首推建郡,实游定夫开其先也。

游酢是理学家被列为宋代大书法家的第一人(游良耀)

游酢是理学家被列为宋代大书法家的第一人(游良耀)

游酢是理学家被列为宋代草圣的第一人福建尤溪县文体广电出版局游良耀游酢不仅是宋代的大理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程门立雪”典故的主人翁、道南第一人、闽学鼻祖,还是宋代六大草圣之一。

游酢书法艺术造诣很高,尤以草书著称,游体草书于清朝编入《草字汇》,称其“草圣”,且与宋“苏、黄、米、蔡”四大名家齐名,列为宋代六大草圣之一。

是理学家被列为宋代草圣的第一人。

其书法作品,在当代的《中国书法大字典》、《草书大字典》等均有收入,并与朱熹同以理学家身份被收入《客家书法大观》。

部分书法拓片今存南平市博物馆。

游酢书法受历代名家赞赏。

我国十九世纪时期的一位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被称为“东方黑格尔”的刘熙载在代表作《艺概》的《书概》中,只选游酢作为草书艺术的评价对象,“或言游定夫先生多草书,于其人似乎未称。

曰:草书之律至严,为之者不惟胆大,而在心小。

只此是学,岂独正书然哉!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

故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

”沈阳师范大学书法教育研究所所长杨宝林(杨抱朴)说:“北宋后期的游酢,书名不显,但由于是理学家,刘熙载论述的80多位书家中他还占一席。

”(杨宝林《刘熙载书论略说》),足见游酢书法如其人品境界崇高,其草书章法是学书法的正宗,是妙用笔韵、驾驭神毫的超然之法。

福建省文史馆副书记、美术家游鹤楼赞誉:“游酢草书奇谲多变,幽深难测。

他创造性地将草书推向“飘风骤雨惊飒飒”难以蠡测的境界。

他那风驰电掣般的书写节奏,慑人心魄,扣人心弦,产生征服人心、出神入化的神奇效果。

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游酢狂草似抒情诗、交响乐、霓裳羽衣舞,真是集众美于一身,令人叹为观止。

”游酢作为宋代卓越的理学家、教育家、政治家、诗人,书法上的造诣在理学界更是独领风骚。

福建省著名书法家游作忠认为:“游酢书法最高成就是草书。

明大书法家王铎在《拟山圆帖》的第一卷,把游酢的书法和怀素、高闲、高宗等四人并在一起,更说明游酢在中国草书巅峰群的突出地位。

《杨时集》:“程门立雪”当事人、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的文集

《杨时集》:“程门立雪”当事人、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的文集

《杨时集》:“程门立雪”当事人、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的文集《杨时集》(全四册)丛书名:理学丛书原著者:[宋]杨时撰点校者:林海权校理装帧:32开平装出版时间:2018年2月书号:978-7-101-12504-7定价:149.00元编辑推荐杨时作为北宋著名思想家程颢、程颐的弟子,上承伊洛之传,倡道东南,下启闽中理学之绪,三传乃至朱熹,是理学史上的关键人物,与谢良佐、游酢、吕大临并称为“程门四先生”。

他还是是“程门立雪”故事的当事人。

林海权教授点校的《杨时集》1993年首次出版,至今仍是唯一一部完整的杨时个人作品的整理本;但出于种种原因,1993版《杨时集》错讹极多,且绝版多年。

中华书局此次推出的《杨时集》,是林海权教授在耄耋之年所作的全新修订增补版。

就范围而言,此次修订包括前言、点校说明、目录、正文和附录;就内容来说,不仅有初版本讹误的订正,也涉及到校勘体例的调整、文章的增补与序次的变更以及标题的改动等。

全书采用繁体竖排、全式标点。

内容简介《杨时集》共四十二卷,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的作品全集,包括上书、奏状、表、劄子、经筵讲义、经解、史论、答问、策问、启、记、序、题跋、杂著、哀辞祭文、状述等各一卷,辨两卷,语录四卷,书七卷,志铭及表碣八卷,诗五卷。

本书以明万历十九年将乐知县林熙春重刊《龟山先生文集》为底本,以明弘治李熙刊本、正德沈晖刊本、清顺治杨令闻刊本、康熙杨绳祖刊本、正谊堂张伯行刊本和四库全书本为主要对校本,并参考其他史书、经书、文集、方志、谱牒等资料,进行断句标点、分段和校勘。

除正文外,本书还包括八个附录:杨时著作序跋;传记、墓志铭、行状、年谱;像赞、题词、祭文;诰、诏、记、疏;朱熹《四书集注》所引杨时著作摘抄;历代名人论杨时;杨时佚诗佚文。

附录堪称一部小型的杨时资料汇编。

浮光掠影游闽北游酢文化区

浮光掠影游闽北游酢文化区

浮光掠影游闽北·游酢文化区前些天,有幸到闽北延城南山镇游览了“游酢理学文化旅游区”,受到一次勤学尊师的教育。

游酢,字定夫,号豸山,又称广平先生,谥文肃。

生于1053年,卒于1123年。

闽北建阳人。

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和诗家。

历官太学博士、教授、监察御史、知府、知州、将军等职。

追封朝奉大夫、赠大中大夫。

光说这些头衔大家都没什么印象,但提起一个典故“程门立雪”大家就有所印象,游酢就是典故中随同杨时一同在程颐门口立雪的人。

游酢40岁(1093年)时,已是进士出身的太学博士,仍好学不辍。

这年严冬,游酢为了进一步探索孔孟理学思想,便冒着大风雪偕好友杨时一起到洛阳拜伊川先生程颐为师。

游酢、杨时来到程家时,正巧先生在瞑目静坐,两人见状,不敢贸然惊忧先生,恭敬地侍立一旁静候。

待先生醒来时,天色已晚,先生叫他俩改日再来,待他俩走出门外时,雪积一尺多深。

游、杨勤学尊师,传为千古佳话。

这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引以骄傲的典故“程门立雪”。

延平区南山镇凤池村是理学文化的摇篮和“程门立雪”典故的发源地,有游定夫祠、游定夫书院、立雪堂、立雪亭等理学文化古迹,且保护完好并已全面修缮。

凤池村游氏后裔在台湾有100多万,近年来游氏后裔到南山寻根谒祖络绎不绝。

游定夫祠位于南山镇凤池村。

全国各地此祠原有甚多,有的一地多达10多处,但因战乱、“文革”破坏,或残或毁,目前这里保存完好的游定夫祠是全国独一无二的。

1996年9月,被列为福建省级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祠坐东北朝西南,北为狮山,山势雄伟,南依风水,溪涧蜿蜒,背倚翠绿群山,面对百亩田洋。

这里风光秀丽,环境幽美。

站在祠堂门前纵目远眺,视野开阔。

该祠建于元延佑三年(1316年),由游定夫九世孙游以仁建。

明清时四次重修,结构精美、风格独特。

现祠为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遗存,主体部分基本完好。

1988年游氏后裔集资维修,并在祠内设游定夫纪念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游酢杨时是福建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三大理学家游良耀罗琴朱熹、游酢、杨时即是福建从祀孔庙和周子祠的三大理学家,又是被元代北京周子祠列为陪祀的六君子(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成员。

宋代福建是游酢杨时的道南之地。

游酢杨时从河南二程学得洛学后,回福建授学传道,开闽学之先河,把中华文化的重心转移到南方。

同时,由游酢经胡安国、胡宪,由杨时经罗从彦、李侗分别三传至朱熹集理学之大成。

在福建形成了理学的主要传衍学派,即闽派(闽学)。

并产生了众多著名理学家,除朱熹及福州乌山“九贤祠”奉祀的福建省历史上九位著名学者:游酢、杨时、胡安国、罗从彦、李侗、蔡元定、蔡沈、黄干、真德秀外,还有胡宪、胡宏、刘鑰、陈淳、游九言、蔡渊、叶味道等等。

历史上福建被从祀孔庙的有13人:(宋代)朱熹、游酢、杨时、罗从彦、李侗、黄榦、真德秀、胡安国、蔡沈、陈淳、李纲;(明代)蔡清、黄道周。

(宋代之后,从祀孔庙的先贤,全国共44人,福建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历史上福建被从祀周子祠的只有3人:朱熹、游酢、杨时。

很明显,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是开闽学先河的游酢、杨时和集理学大成的朱熹,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一、朱熹游酢杨时先后从祀孔庙孔庙,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社会官方意识形态的象征,是儒家的圣地。

自东汉以来,历朝历代都要祭祀孔庙,以彰显国家对孔子及儒学的尊崇,从而维护儒学正统思想的地位。

明代学者瞿九思曾言:“从祀大典,乃乾坤第一大事”。

凡能从祀孔庙者,都是官方及社会认可的大儒。

孔庙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

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分布着2000多座孔庙,中国国内1600多座,而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只有300余座,列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

从祀的人选,并非其生前所能控制,而是后人推举公议的结果。

从祀贤哲的演变历程与位阶变易,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儒家主流学术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

如孟子便是在其死后一千二百年,才得以从祀,并最终超越颜回,成为“亚圣”,这在很大程度上即是中唐以后儒学思潮演变的结果。

又如陆九渊,亦直至明代方入从祀之列,也是与陆王心学的发展密切关联的。

反观朱熹、王阳明,则在身后很快跻身从祀之林,亦是当时学术风气的体现。

正如李光地所言:“从祀孔庙乃天下第一大事”。

对于传统时代的儒生来说,得以“优入圣域”的荣光,恐是今天的人们所难于想象的。

据统计,孔庙从祀者的数量至民国初年固定为182人;与之相比,截至上世纪80年代,基督教圣徒的数量已达2500人。

量的差异彰显质的不同,如果将先秦时期的孔子弟子剔除在外,两千余年来真正能够进入从祀之林的儒生实在是少之又少。

整体来看,得以从祀孔庙的儒生,除却清末的数位烈士之外,主要是从发扬学说、承继道统的角度予以考量的,其一旦确立,便在中华帝国范围内一体奉行,而无地域之分殊。

(黄进兴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史语所所长《皇帝、儒生与孔庙》)孔庙东西二庑为从祀孔子的先贤、先儒的纪念性建筑。

先贤为文庙中从祀的第三个等级。

文庙中的先贤,大多数为孔子的弟子。

东汉永平十五年(72年),明帝刘庄到曲阜祭祀并祭七十二弟子,当时,有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当时并不作为从祀。

唐开元八年(720年),定“十哲”配祀,其余为从祀。

乾隆六年(1741年),礼部颁定《文庙正殿两庑位次图式》,乾隆十八年(1753年),东西庑从祀的先贤为七十七人,先儒为四十六人。

其位次是清朝颁定,故成为文庙礼制,为后世继承,这在各地清代地方县志中均有记载。

清乾隆年间,东西庑从祀的先贤达到七十七人(东庑三十九人、西庑三十八人),东西庑从祀的先儒为四十六人(东庑二十三人、西庑二十三人)。

由于东西庑先贤、先儒是从祀地位,祭祀时,其规格又低于“四配十二哲”。

其祭品是每四人一坛,其中包括:酒樽、黍、粟、盐、菁醢、芹菹、鹿脯、免醢、豕肉、帛、爵、香、鼎、馔盘、大烛、小烛等。

可以看出,文庙祭祀,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一、祭孔子。

二、祭四配。

三、祭十二哲。

祭先贤、先儒。

第一个层次随着等级的不同,所享受的礼遇也随之发生变化。

东西庑先贤儒的位次和等级由于是由清朝廷颁布,十分严肃。

乾隆以后,仍不断有罢黜和增加。

这主要表现出当时统治者对于从祀者明确的政治判别。

到民国八年(1919年),曲阜孔庙从祀东西庑的先贤达到了七十九人(其中东庑四十人,西庑三十九人,先儒达到了七十七人(东庑三十九人,西庑三十八人)总计156人。

(来源《中国国学网》)1.1、朱熹从祀孔庙朱熹(1130—1200年),字符晦,又字仲晦,号晦庵、遁翁,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曾任秘阁修撰等职,他从学于游酢、杨时的二传弟子胡宪、李侗,继承和发展二程(程颐、程颢)的理气学说,集理学之大成。

是孔孟之后,弘扬儒学最杰出的功臣。

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建立起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其理学一直是后世封建王朝统治者的理论工具。

元代以来的历代王朝科举,均采用其《四书集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

南宋淳佑元年(1241年正月)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同时从祀于孔庙。

清升为“十二哲”之一。

在“十二哲”中,只有朱熹一人不是孔子弟子。

1.2、游酢从祀孔庙程门四大弟子中,在1850年之前,杨时于1495年祀孔庙,谢良佐于1849年祀孔庙,位居四大第子之首的游酢却被不公正的遗忘到1892年,才被清光绪皇帝请祀孔庙。

道南儒宗游酢被排挤从祀孔庙是历史的不公。

游酢是被朱熹确定为道南首的,有朱熹诗句为证:“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

”(《朱子文集》第344页,台湾德富古籍丛刊2000年版)。

游酢在20岁时就认识程颐,并被程颢召任河南扶沟教谕,是福建最早拜二程师,学得洛学传到福建的道南儒宗。

并最早在武夷山建书院(水云寮)讲学,使武夷山成为汪洋澎湃的新儒都,而开创闽学先河。

是游酢引领好友杨时到河南“程门立雪”,载道南归。

之后,游酢、杨时分别经胡安国、胡宪和罗从彦、李侗三传至朱熹而集理学之大成。

游酢对理学和闽学的贡献不仅是理论上的,而更为彪炳史册的最大贡献是他第一个把洛学传到福建,是他带领杨时认识拜师二程,是他的行为和名声带动和影响了以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北地区的胡安国、胡宏、罗从彦等一大批学子纷纷前往洛阳拜师伊川,形成一股巨大的道南洪流,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重心南移再兴的源头活水。

游酢从祀孔庙得遇的贵人是倭仁和沈源深。

倭仁(1804-1871) 晚清大臣,理学家。

道咸时期,倭仁即以理学名于世。

同治年间,倭仁飞黄腾达,位极人臣,成为一代理学名臣,其时,倭仁任大学士管理户部事务,兼同治帝师傅与翰林院掌院学士,所谓“首辅、师傅、翰林掌院、户部总理,皆第一清要之席”。

这种理学名臣的地位使倭仁成为当时士林社会的人伦表率,诚如曾国藩所说,乃“当世仪型,群流归仰”。

以至于倭仁逝世时,翁同龢禁不住感叹:“呜呼!哲人云亡,此国家之不幸,岂独后学之失所仰哉!”可见,倭仁在当时士林社会中的泰山北斗地位,难怪《清儒学案》称之为“道光以来一儒宗”。

为倭仁在晚清儒学(理学)史上的地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倭仁“诱掖后进不倦”。

从所见的有限史料,也可以看到倭仁通过他的弟子门人影响社会的情况。

沈源深,字叔眉,咸丰十年进士,官至兵部侍郎。

沈源深尝“从乡先辈倭仁学”,后为福建学政,“以化民成俗为己任,颁行张伯行《正谊堂全书》、陈宏谋《豫章学约》,并自述《劝学浅语》,训迪多士,奏请先儒游酢从祀文庙,位在杨时之次,闽中正学为之振兴”。

可见,倭仁奖掖后学,即使其理学声名得以广播,也使正学在社会上得以昌明。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九月初九日,上谕内阁礼部等衙门奏复福建学政沈源深奏请以宋儒游酢从祀文庙一摺:宋儒游酢,清德重望,在当时已与程、朱诸贤为人心所共推重,所著《论语杂解》、《中庸义》、《孟子杂解》、《周易毛评》、《诗二南义》等书,足以阐明绝学,羽翼经传,其生平出处,史传昭垂,允为躬行实践,宜膺茂典,俾列宫墙,游酢著从祀文庙,位在西廡杨时之次,以崇实学而阐幽光。

钦此。

(来源:《清实录光绪朝实录》)光绪十八年宋儒游酢列西庑宋儒杨时之次《清德宗实录》卷三百十六,光绪十八年九月甲午清光绪皇上於癸巳年(1893年)敕封游酢“大儒”,德宗帝令普天下各省、府、县於文庙西庑立祀位,入圣贤列。

1.3、杨时从祀孔庙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北宋将乐人,世居县城北郊封山支龟山下龙池杉田。

生于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卒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享年83岁。

神宗熙宁九年(1073)进士,先生一生讲学不辍,传播理学,倡道东南,桃李遍天下,杨时曾历任徐州、虔州司法,余杭、萧山、浏阳知县,瀛州防御推官,无为军判官,荆州府教授。

七十一岁被荐入朝,任秘书郎、著作郎、迩英殿说书、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国子祭酒、徽猷阁直学士。

南宋时任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

先生学问渊博,有经邦济世之才,道德高尚、气节轩昂,为官政绩卓越,爱国恤民,清廉正直,先生历官之处“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在知余杭、萧山、浏阳县离任后就有百姓为其画像建祠祀奉之。

杨时在世时名扬海内外,北宋1123年宋使臣路允迪,付墨卿出使高丽时,高丽国王特地关心询问:“龟山先生安在”。

表达了高丽国对龟山先生的关怀和敬仰。

杨时极为关心老百姓疾苦,关心国家命运,犯颜直谏,反对割地求和,力主抗金。

杨时是集“道学、经济、文章、气节四者合而为一者”(清张伯行《杨龟山先生文集》序),先生卒后南宋朝庭赠左大中大夫、谥文靖,加封太师,又追封吴国公。

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七月丁亥,追封杨时为“将乐伯”,从祀孔庙,位司马光之下、胡安国之上。

[弘治八年七月丁亥,封宋儒杨时将乐伯,从祀孔子庙廷。

(《本纪》。

)《明会要》-清-龙文彬]杨时在明代从祀的历程可以正统十三年、成化元年、弘治八年三次请祀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次请祀由福建地方官发起,但未被朝廷重视,事情无果而终。

第二次请祀发起者是浙江蕭山籍学者魏驥,他因在家乡主持兴修湘湖水利,选择以推动湘湖附近“杨长官祠”祀主杨时入祀孔庙的方式,来争取政府对湘湖工程的支持。

魏驥凭籍其个人威望和广泛人脈,促成杨时获得在家乡设专祠祭祀的礼遇,从祀议案因此出現重大进展。

第三次请祀的主导者是福建的地方士人,他們在朝廷执政者支持下,于弘治八年(1495)成功将杨时入祀孔庙。

二、朱熹游酢杨时被列为“理学六君子”从祀周子祠2.1、“理学六君子”提法(词条)的出处:(1)、赵复自江汉至燕京(今北京),学子从者百余人,在潜邸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召见。

杨惟中听到赵复关于程朱理学的议论后,始嗜其学.元太宗十年(1238年),耶律楚材支持杨惟中、姚枢在燕京建太极书院,立周子祠,以纪念理学鼻祖周敦颐,并以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六君子配祭祠中,选取这些人遗留下来的书籍八千余卷,聘请赵复主讲,教授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