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古今中外的农业和土地政策
XX届高考历史古今中外的农业和土地政策复习教案
XX届高考历史古今中外的农业和土地政策复习教案012届高考历史古今中外的农业和土地政策复习教案专题四古今中外的农业和土地政策一、我国的土地制度土地制度的演变:奴隶社会: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这种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XX多年,后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不占主要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c、土地国有制:屯田制、均田制。
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对土地制度变革和调整的认识我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到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演变,以及对不同土地制度的调整,实际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土地兼并:表现:地主大量兼并和占有农民的土地。
中国封建社会各阶级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所采取的措施:A、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其措施主要是通过封建国家的权力来强行限制、禁止土地兼并。
北魏至唐朝,国家掌握部份土地,实行“均田制”,保证农民获得部份土地,但并不触动贵族、官僚、地主土地,终究无法制止土地买卖和兼并;780年,唐实行“两税法”,实际上承认了贵族、官僚、地主对土地占有的合法性。
B、农民阶级:作为被统治阶级,主要是通过农民战争来猛烈冲击地主阶级统治,以实现土地的重新分配。
农民迫使新建的地主阶级政权调整统治政策,承认土地变动的现实。
二、赋税制度、经济重心南移和重农抑商政策赋税制度:演变过程:①、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度②、春秋后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③、西汉:编户齐民。
④、北魏:受田农民要向政府纳绢、调,还要服徭役、兵役。
⑤、唐朝前期:租庸调制。
⑥、唐朝后期:两税法。
⑦、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⑧、明朝中后期:一条鞭法。
⑨、清朝:摊丁入亩。
封建土地制度及中外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ppt 36页)
守李冰决定治理水患。他根据水流的规律和当地的自然条件,
倡导兴建了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
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据此回答1~4题:
1.这一事实说明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
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变害为
利 ②人们能够利用规律指导自己的行动 ③规律的存在与
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4、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价值
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练习:我国战国时期与明朝中晚期商品 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参考答案: 作用:战国商人逐渐转化为新兴地主,改
变了社会阶级结构,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兴起。 商品经济发展加强了各地区的联系,为以后秦 统一全国创造的条件。
④有些赋税制度 ⑤明前期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
影响:对生产关系影响 对赋税制度 对思想领域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正确认识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不同时期对封建制度的 不同作用?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及时代特征
• 城市发展的规律 1、传统的政治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表
明商品经济日益活跃。 2、城市布局逐步打破坊市界限。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
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成都平原是我国重要的 ①商品棉基地 ②商品粮基地 ③油菜籽基地 ④甘蔗
甜菜基地 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又被称为我们的母 亲河。据此回答10~12题: 10.在唐朝之前,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文 化中心,出现这一格局的原因主要在于黄河流域
明朝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导致了资本主义 萌芽产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反映到思想文 化领域就是产生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古今中外农业政策史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古今中外农业政策史古今中外农业政策史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
知识归纳全面、规律小结简炼、热点冷点实用、高考题例映证、新题预测演练。
一.知识归纳(一)中国古代史:1.大纲版:(1)先秦:西周实行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实际上是周天子土地私有),它规定:一切土地周王所有;受田诸侯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买卖;要向周王交纳贡赋;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鲁国的"初税亩"实行按亩收税,它们不再区分公田、私田,都促使土地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化。
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2)秦汉:秦朝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承担的徭役繁重、赋税沉重。
西汉实行编户制度,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百姓(编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赋税、徭役、兵役;汉代农民的负担,主要有田租(较轻)、人口税(较重,含算赋、口赋)、更赋(代役钱)、杂税、杂役。
(3)隋唐:实行均田制(仅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它是府兵制和租庸调制的经济基础。
隋和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
隋朝农民年满五十,可纳绢代役。
唐朝时,"租"指成年男子向官府交谷物,"庸"指纳绢或布代役,"调"指每年缴纳定量的绢或布。
实行租庸调制的意义是利国(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巩固了国家统一)利民(保证了农民劳动时间,促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因为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大为减少,唐德宗时实行两税法,即两种征税标准(资产、田亩)和两个交税时间(夏、秋两季)。
其意义在于:税制得到统一,保证国家财政;改变人丁为主,放松人身控制;扩大税源,增加收入,减轻负担;是封建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
缺陷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赋税转嫁农民身上;加派很多苛捐杂税。
中考专题复习:三农问题中国历代农业、土地、赋税制度共5页word资料
中考专题复习:三农问题中国历代农业、土地、赋税制度[背景材料]2月1日,新华社受权播发的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
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首次连续6年发布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文件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
2009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极为艰巨的一年。
在农业连续5年增产的高基数上,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在国内外资源性产品价格普遍下行的态势中,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的难度更加凸显;在全社会高度关注食品质量安全的氛围里,保持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和规避经营风险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当前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制约更加突出。
文件要求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
[课标链接]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优品课件之古今中外农业政策史
古今中外农业政策史古今中外农业政策史A.经济改革体制深化 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 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 09.(2008上海历史分叉部分A组5)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①西周②北魏③唐朝④明朝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2008天津文综14)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为此制定的新法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免役收庸法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2008四川延考区文综13)表1所示为清代人口增长状况。
这一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表1 清代人口状况时间农业实产量实征农业税农业税占实产量% 合计正税附加合计其中:正税经济恢复时期3806.50 494.54 433.8850.6613.0011.70“一五”时期8017.80 933.21 847.4585.7611.6010.60“二五”时期6983.20 833.32 745.6687.6611.9010.701963-1965年5004.50 374.02 333.4240.607.506.70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 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 D.生产工具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 04.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这说明租庸调制A ①基本特点是以丁计税②实物租和劳役租相结合③是一种商品经济不发达状况下的赋税方式④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的严格控制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C.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D.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05.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 观点不一致的是 C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 皆莫如被服”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0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在制度创新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有 A年份粮食植物油猪肉1957年203 2.4 5.1 1960 163.5 1.851.55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古今中外的农业和土地政策
一、我國的土地制度
1、土地制度的演變:
(1)、奴隸社會:井田制形成於商,盛行於西周,瓦解於春秋。
土地國有制
(2)、封建社會:國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農土地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產關係的基礎。
這種土地所有制在中國存在2000多年,後期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成為中國長期貧困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
B、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不占主要地位。
這種小農經濟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樣,是****主義中央集權制建立和長期存在的基礎。
C、土地國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頒佈均田令,隋唐兩朝均採用)。
(3)、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
2、對土地制度變革和調整的認識我國古代社會土地制度從奴隸社會
土地國有制到封建社會土地私有制的演變,以及對不同土地制度的調整,實際上體現了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
3、土地兼併:
(1)、表現:地主大量兼併和佔有農民的土地。
(2)、中國封建社會各階級解決土地兼併問題所採取的措施:
A、地主階級:作為統治階級,其措施主要是通過封建國家的權力來
強行限制、禁止土地兼併。
北魏至唐朝,國家掌握部份土地,實行“均田制”,保證農民獲得部份土地,但並不觸動貴族、官僚、地主土地,終究
無法制止土地買賣和兼併;780年,唐實行“兩稅法”,實際上承認了貴族、官僚、地主對土地佔有的合法性。
B、農民階級:作為被統治階級,主要是通過農民戰爭來猛烈衝擊地
主階級統治,以實現土地的重新分配。
農民迫使新建的地主階級政權調整統治政策,承認土地變動的現實。
历史二轮复习2—古今中外农业政策
8、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 9、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10、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世界历史 1、英国:“圈地运动”出现。 2、法国:大革命时期,君主立宪派规定废除什一税、赎回永久地租;吉 伦特派废除“没有领主土地”;上雅各宾派规定土地小块出售。 3、美国:西进运动促进了西部领土开发;《宅地法》规定美国公民交10 美元手续费,得64公顷土地;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4、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规定土地仍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 块份地。 5、日本明治维新: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 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6、苏俄(苏联)农业:1917年制订的《土地法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行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业集体化运动; 赫鲁晓夫改革的农业方面;戈尔巴乔夫改革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 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6、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颁布《中国土地法大 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实行耕者有田,农村人口平分。贯彻 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消灭封建剥削,发展农业 生产。意义: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 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可靠保证。 7、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 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 剥削的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土地改革以后,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大规模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8、三大改造时期:1953至1956年开展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 业合作化,采取“积极发展稳定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原则,方 法是“典型示范逐步推进”,主要步骤有: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初级 社—半社会主义性质、高级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9、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是一大二公(规 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和一平二调(绝对平均分配、无偿调用公私财产), 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 滥。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1959— 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 央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土地政策
主干知识整合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②资产阶级的土地政策: “平均地权”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主张核 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 因社会进步所增加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 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虽”。“平均地权” 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土地纲领。
主干知识整合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主干知识整合
现代第二次:(1953-1956) (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 要。 ②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 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③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 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今天就是来和同学们一起学习
“中外历史上的土地政策和相关问题”
探究问题——在探究中梳理知识
第一组:
中国古代有哪些土地制度?实施的时间、内容?
(1)奴隶社会:井田制 ●性质: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兴衰:兴于商朝,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废除于战国。 ●特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广大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 意义: 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主干知识整合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 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③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 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 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公有 商周:井田制 春秋:井田制瓦解 战国: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国有制 屯田制 均田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 形式 封建社会
专题复习四:古今中外农业政策史
专题复习四:古今中外农业政策史一、中国古代农业1、土地制度的演变(1)夏、商、西周的井田制;(2)春秋战国开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3)北魏至唐的均田制。
2、生产工具的进步(1)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
(2)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3)曹魏马钧创制了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
(4)唐朝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
3、古代农业政策:(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租调制: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二、中国近代农业:(1)近代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2)国共对峙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剥削,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3)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团结农民、地主,巩固统一战线;(4)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共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三、中国现代农业:(1)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建设开辟道路。
(2)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古今中外土地制度
③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地改 革,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时间:是1947-1948年 背景:解放战争胜利发展,1947年召开全国土地会议。 原因: ①社会主要矛盾决定。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 矛盾是中国人民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 派的矛盾。 ②革命形势的要求。即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满足解 放区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支援解放战争。
由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
在,以及封建国家往往是在不触动地主土 地所有权的条件下争取延缓土地兼并的形 势,因此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被统治 阶级农民在起义过程中提出过“均田免粮” 的口号,近代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 是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纲 领。但由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 表,也不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完成废除 封建制度的任务。
发展演变
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
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以 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 地自由买卖) ②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 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 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作用:
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
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 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却严 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 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 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 后。
4、建国后的土地政策: 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A、建国初期: 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运动: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的土 地所有制 文件: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土地改革法》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
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 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 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 富农 政策:保护富农的政策。 区域:新解放区
0409 中国古代经济-古代农业与土地制度PPT课件
耕耙耱技术
耕耙耱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精耕细作技术,在北方是 耕耙耱,在南方是耕耙技术。耕是指耕地,耙是指将土块耙 碎,耱是将土地表层碾磨成粉末
试题演练
从上图到下图的变化,可 以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中B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02 农业的诸多要素
作为农具很少使用,一般用作礼器与兵器,是贵族权力和地 位的象征。
“铁犁牛耕”的“铁”与“牛”
1923年山西战国墓出土的牛尊,牛已装有鼻环。春秋时 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开始使用耕牛。《庄子》载“落马首, 穿牛鼻。”
“铁犁牛耕”的“犁”与“耕”
汉代采用了“犁壁”,并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耧车能 同时完成开沟、播种两道工序,且行距一致,下种均匀。
(一)农业工具的革新 (二)优良作物的培育和引进 (三)耕作技术水平的提高 (四)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辅助
石器时代—— “大禹治水”
青铜时代—— 水利成为国家的职能
商汤有七年之旱(约公元前16世纪),商代即有引 水灌田的明确记载。相传井田制之下,国家把农田 用道路、沟洫划分成井字形九区,形成灌排水网。
2.1中古代农业及土地制度
作用
为细密分工 和协作创造 条件;有利 于手工业技 艺的提高 促进商品 经济发展 和资本主 义萌芽出 现
产品主要供自 一直存在 稳定小农经济, 但技术落后,生 己消费和交纳 于社会经 产分散,妨碍市 赋税,很少进 场发育 济生活中 入市场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 区”最有可能是( ) 职业 自耕农和 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裕劳动力
C.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普及
有学者认为: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 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 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C. 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 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 银
知识点梳理:
一、古代农业的起源
1.产生: 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北:半坡遗址 南:河姆渡遗址 3.饲养业:“六畜” (猪、马、牛、羊、鸡、狗)
2.地域差异:南稻北粟
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产业结构)
第1讲:中国古代的农业
二、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 生产工具及技术
1.工具的改进: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木耒、骨耜、石镰等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主要以耒、耜为主 ③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
2.春秋以后:个体农耕 (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
①原因:
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 私有土地的出现
第1讲:中国古代的农业
三、古代农业主要的经营方式
2.春秋以后:个体农耕 (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
拥有部分土地 ②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男耕女织
历朝历代土地政策
中国历代土地政策奴隶社会: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齐国有“相地而衰(cui)征”,鲁国“初税亩”秦,土地私有制后世基本延续秦的土地政策。
曹魏采取过屯田制;北魏采取均田制,后世基本采用。
唐朝中期,均田制瓦解,所以相对应的赋税由原来的租庸调制不能继续,而是两税法;宋,实行过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明,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商品经济发展,采用了一条鞭法;清朝摊丁入亩。
民国时期,孙中山颁布了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做到家给人足中共土地政策有四次变化:国共对峙时期: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便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抗日战争时期:对地主减租减息,对农民收租收息解放战争时期,颁布的土地政策和对峙时期基本相同,但强调耕者有其田建国后,1950年颁布《土地法大纲》,彻底结束了封建土地制度。
在这里,提出了政治上中立富农,经济上保存它的经济。
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农业集体化1956年,农村公社建立,并逐步推广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至今。
台湾的土地制度台湾的土地制度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土地农用制度;二是农地转为非农地制度;三是土地非农用交易制度。
其一,农地农用的主要意思是,台湾农民要出售自己的土地,出售的只能是农地,不能作为非农用。
请允许套用一下我们这里的口吻来解释,农地可以流转,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但只能用作农业。
其二,农转非的主要意思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部分农地会转作非农用地,但土地转变用途必须严格按照土地规划执行。
如果一片农地,规划10年后转作工业用地或商业用地或公益用地,在10年之内,是不能改变农用性质的。
当农地依法(规划)转为非农用地,将有一半的土地“充公”。
“充公”的土地主要用于城市道路、绿地、学校、医院等公共建设。
其三,非农地交易的主要意思是,土地增值,增值收益相当部分“涨价归公”,所得税率是累进的,增值越高,纳税越多。
土地交易的所得税归全民享有,而非地方或部门享有。
中考历史重大热点专题专题十二古今中外农业新人教版
专题十二:古今中外农业一、中国古代农业的进展一、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方法战国:商鞅变法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许诺自由生意;奖励耕织唐朝:唐太宗、唐玄宗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元朝:元世祖重视农业,编辑《农桑辑要》二、劳动工具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农耕文化遗存①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周围的半坡村。
种植,我国是世界上最先种植粟的国家,最先种植蔬菜。
过着居住生活,衡宇,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会纺线,织布。
②长江流域,今浙江余姚。
用耒耜,种植,我国是世界上最先种植水稻的国家,过着居住生活,衡宇。
西周:用必然数量的青铜耕具进行生产春秋战国:铁耕具和牛耕显现并得以推行唐朝:发明了曲辕犁和浇灌工具筒车宋朝:秧马显现3、农作物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唐朝:水稻采纳育秧移植栽培。
唐朝蔬菜有很多新品种宋朝: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4、水利工程春秋:安丰塘——我国最古老的一项水利工程,原名芍陂(今寿县境内)。
春秋时期楚国的孙叔敖主持修建,为300年后的都江堰修建提供了宝贵的体会。
战国:秦国蜀郡李冰父子修建的防洪浇灌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秦朝:兴修灵渠,为中原与岭南地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隋朝: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增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五、农业高作北朝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高作明代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手工工厂的生产面貌孟祺,字德卿,宿州符离人。
参与编写《农桑辑要》;王祯,元朝人。
中国古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
曾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县令。
著成《农书》。
六、江南地域的开发江南经济进展的缘故(1)人口南迁时刻:末年、西晋末年。
影响:带来劳动力,工具与技术,增进经济进展。
(2)南方经济进展缘故:(1)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增进经济进展(最重要缘故)(2)同时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体会(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①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显现南移的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古今中外的农业和土地政策
一、我国的土地制度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奴隶社会:形成于商,盛行于,瓦解于春秋。
土地国有制。
(2)、封建社会: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这种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2000多年,后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不占主要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C、土地国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隋唐两朝均采用)。
(3)、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土地制。
2、对土地制度变革和调整的认识
我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到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演变,以及对不同土地制度的调整,实际上体现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3、土地兼并:
(1)、表现:地主大量兼并和占有农民的土地。
(2)、中国封建社会各阶级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A、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其措施主要是通过封建国家的权力来强行限制、禁止土地兼并。
北魏至唐朝,国家掌握部份土地,实行“”,保证农民获得部份土地,但并不触动贵族、官僚、地主土地,终究无法制止土地买卖和兼并;780年,唐实行“两税法”,实际上承认了贵族、官僚、地主对土地占有的合法性。
B、农民阶级:作为被统治阶级,主要是通过农民战争来猛烈冲击地主阶级统治,以实现土地的重新分配。
农民迫使新建的地主阶级政权调整统治政策,承认土地变动的现实。
二、赋税制度、经济重心南移和重农抑商政策
1、赋税制度:
(1)、演变过程:
①、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度(雏形) ②、春秋后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最早的赋税制度的开始,也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的实行意味着封建的生产方式的出现) ③、西汉:编户齐民。
④、北魏:受田农民要向政府纳绢、调,还要服徭役、兵役。
⑤、唐朝前期:租庸调制。
⑥、唐朝后期:两税法。
⑦、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⑧、明朝中后期:一条鞭法。
⑨、清朝:摊丁入亩(地丁银)。
⑩、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取消农业税。
(2)、演变趋势或规律: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转变成以田亩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最后完全取消人头税,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越来越松驰。
②、地租形式由以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为主的形式过渡(两税法的实行),由实物地租为主逐渐趋向货币地租为主,以一条鞭法的实行为标志,这说明封建社会不断发展,是后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④、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
役发展为可以纳绢代役,以租庸调制为标志。
⑤、税种由繁多趋向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⑥商品税逐渐加重。
(3)、评价: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逐步松驰,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税制的变化是为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
(4)、实质:历代封建王朝不时地调整改革赋税制度,实质上是为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繁多齐全,一是奴役人民的需要,二是国家法制的表现。
(5)、一句话:当前我国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第二次革命。
2、经济重心南移
(1)、南移过程:①、第一阶段:从远古到西晋;特点:南北经济从同步发展进而发展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
关中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②、第二阶段:从西晋到隋唐五代;特点: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③、第三阶段:五代到清朝;特点: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南移并得到不断强化。
(2)、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①、北民南迁。
带来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与工具;②、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③、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对外贸易的发展;④、政治中心的南移,使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实力,较为重视生产发展;⑤、民族融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⑥、优越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
(3)、南移有明显特征:①、北民大量南迁;②、南迁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最突出;③、政治中心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3、重农抑商政策
(1)、基本概念: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主要表现:①、统治者强调以为本,为末,强化本末意识;②、注意减轻赋税,防止农民大量破产;③、抑制土地,稳固农业生产基础;④、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自由流动。
(3)、形成原因:①、农业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生计;②、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③、有利于社会安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④、根本原因是落后、闭塞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
4、古代各朝代经济恢复发展和繁荣的原因归纳:
①、国家,社会,政治清明;②、统治者对政策的调整(共同点:调整生产关系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且政策具有连续性;③、生产工具的改进,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进等;④、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⑤、中外交流的加强;⑥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⑦、前朝经济的发展。
三、古代史上关于农业的史实
1、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
①、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经种植,西周时已种植了后世的大部份农作物。
②、西汉:张骞通西域,开辟发丝绸之路,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传入中原地区。
、③、唐朝:吐蕃种植青稞、小麦等,蔬菜种子传入西藏。
④、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广到江北。
⑤、明朝中后期:美洲的、甘薯、烟草等传入中国,在清朝不断推广
种植。
2、兴修水利
①、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②、春秋战国:用桔槔灌溉农田;楚修芍陂;秦修、,成都平原、关中平原得发开发;③、魏晋南北朝:曹魏的马钧改进。
④、隋唐: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职管理水利事业,发明,江南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3、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①、春秋:齐国改革内政,发展生产;②、战国:秦国商鞅变法时奖励耕战,生产粮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禁止弃农经商;③、魏晋南北朝:一些统治者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从而使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④、唐初:实行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和拥有一定土地,有利于农业的发展;⑤、北宋中期,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⑥、明清:统治者在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上注意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如康熙的“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四、近代史上与“三农”有关的政策
1、:土地分配:不论男女,按年龄绝对平均分配土地。
目的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
2、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核定全国地价,征收地租税,逐步向地主购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
3、中共的土地政策
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主要内容:(略)。
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联合、限制、消灭、保护、变、土地所有制形式:农民阶级的土地私有制
②、抗日战争时期:政策:“双减双交”。
③、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五、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1、新中国成初期:1950年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至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3、1958年开始的“”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4、改革开放时期:实行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2000年以后,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调整与完善。
六、世界近代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
1、英国:①、14世纪的圈地运动;②、17世纪采取拍卖王室土地的办法。
2、法国:①、大革命中,君主立宪派对法国进行初步改造,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雅各宾派专政时,把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3、美国:内战期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
4、俄国:在改革中,农奴可以分期赎买土地。
5、日本: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买卖土地的禁令,征收地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