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课件:05第五章 海洋及湖沼地质作用
合集下载
05第五章 海洋及湖沼地质作用
![05第五章 海洋及湖沼地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b4c1bdc2e2bd960591c67718.png)
Waverip
第二节 海洋的沉积作用
•基本特点: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和最终的积水 盆地和沉积场所。海洋沉积物大部分为陆源物 质(碎屑物、溶解物),其次为海洋内源物质 (生物碎屑、海洋化学物)及火山喷发物等。 沉积岩中绝大部分是海洋环境下形成的。
~ 70% of terrigenous suspended load provided by SE Asia Milliman and Meade, 1983
海蚀崖
波切台
海蚀凹槽
2、海蚀作用
• 海岸类型: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泥质 海岸。
b.砂质海岸:地形较为平坦,波浪和潮 汐形成的进流带动沙粒向岸运动,退流又 把部分沙粒带回海中。
中立点:进流和推流带动的沙粒往返数量相 等,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沙质海岸平衡剖面的形成过程
• 在中立点上,进流和退流动力与沙粒重力 沿斜坡的切向的分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沙粒只绕各自的平衡点作往复运动。
陆源碎屑物多,生物丰富。
浅海
外陆架 内陆架海域 海域 高潮面 低潮面 浪基面
滨海
前滨
后滨
3、半深海:水深200~2000m的海域,是大陆坡分布地带。
地形坡度大,平均坡度>4.3°, 平均宽度仅为20~40 km。大陆 坡上发育有大峡谷、地形崎岖、浊流发育。透光性差、水温 低、生物以浮游为主。
4、深海:水深>2000 m,包括洋盆和洋中脊的广阔水域。
根据波浪运动特点的不同,可分为浅水波和深水波。 •深水波:深度大于1/2波长的水域,水质点作 规则的圆周运动。波浪规则对称,不发生变形。 •浅水波:海水深度<1/2波长的海域。海浪中水 质点的运动轨迹受海水与海底岩石摩擦力的影响, 呈椭圆形,波形不对称。
第二节 海洋的沉积作用
•基本特点: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和最终的积水 盆地和沉积场所。海洋沉积物大部分为陆源物 质(碎屑物、溶解物),其次为海洋内源物质 (生物碎屑、海洋化学物)及火山喷发物等。 沉积岩中绝大部分是海洋环境下形成的。
~ 70% of terrigenous suspended load provided by SE Asia Milliman and Meade, 1983
海蚀崖
波切台
海蚀凹槽
2、海蚀作用
• 海岸类型: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泥质 海岸。
b.砂质海岸:地形较为平坦,波浪和潮 汐形成的进流带动沙粒向岸运动,退流又 把部分沙粒带回海中。
中立点:进流和推流带动的沙粒往返数量相 等,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沙质海岸平衡剖面的形成过程
• 在中立点上,进流和退流动力与沙粒重力 沿斜坡的切向的分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沙粒只绕各自的平衡点作往复运动。
陆源碎屑物多,生物丰富。
浅海
外陆架 内陆架海域 海域 高潮面 低潮面 浪基面
滨海
前滨
后滨
3、半深海:水深200~2000m的海域,是大陆坡分布地带。
地形坡度大,平均坡度>4.3°, 平均宽度仅为20~40 km。大陆 坡上发育有大峡谷、地形崎岖、浊流发育。透光性差、水温 低、生物以浮游为主。
4、深海:水深>2000 m,包括洋盆和洋中脊的广阔水域。
根据波浪运动特点的不同,可分为浅水波和深水波。 •深水波:深度大于1/2波长的水域,水质点作 规则的圆周运动。波浪规则对称,不发生变形。 •浅水波:海水深度<1/2波长的海域。海浪中水 质点的运动轨迹受海水与海底岩石摩擦力的影响, 呈椭圆形,波形不对称。
《基础地质学PPT》11 湖泊与沼泽的地质作用
![《基础地质学PPT》11 湖泊与沼泽的地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2b0f2920cf84b9d528ea7a86.png)
湖泊与沼泽的地质作用
32
二 湖泊的沉积作用
★ 化学沉积: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明显受气候控制 ☆ 干旱气候区:以盐湖(含盐度>1‰)为主,溶
解的盐类主要有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 碳酸盐湖:湖泊面积较大,水深超过1m,湖水
含盐度1‰-10‰,为半咸水湖。主要沉积物有方解石 (CaCO3)、白云石(CaMg(CO3)2)、天然碱 (Na3CO2(HCO3)·2H2O)和碱(Na2CO3·10H2O)
湖泊与沼泽的地质作用
4
湖泊与沼泽的地质作用
5
(1)湖泊的地质作用 太湖蓝藻爆发
湖泊与沼泽的地质作用
6
(1)湖泊的地质作用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
2005
湖泊与沼泽的地质作用
7
(1)湖泊的地质作用
湖泊与沼泽的地质作用
8
(1)湖泊的地质作用 武汉东湖风光村附近官桥湖, 2007
湖泊与沼泽的地质作用
湖泊与沼泽的地质作用
26
二 湖泊的沉积作用
★ 机械沉积:主要由入湖河流及湖泊周围片流与洪流 带入,可形成砂坝、砂嘴、砂滩、三角洲;粗的在湖 岸沉积,细的在湖心沉积
沉积物特征: ☆ 同心带状沉积特征,近岸粗,远岸细 ☆ 层理较好 ☆ 具波痕、泥裂等原生构造 ☆ 夏季色浅粒粗;冬季色深粒细 ☆ 挟砂量大,可在湖口处形成三角洲或三角洲平原
湖泊与沼泽的地质作用
35
芒硝
石膏
芒硝
湖泊与沼泽的地质作用
36
二 湖泊的沉积作用
★ 化学沉积: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明显受气候 控制
☆ 干旱气候区:以盐湖(含盐度>1‰)为主, 溶解的盐类主要有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
氯化物湖:湖泊已基本干涸,局部残留有天 然卤水,含盐度大于50‰,为盐湖。主要沉积物 有石盐(NaCl )、钾盐(KCl)和光卤石 (KMgCl3·6H2O)等
海洋及湖泊地质作用
![海洋及湖泊地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9da0192cc22bcd126ff0c48.png)
海湾是洋或海延伸进入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部分, 以入口处海岬的连线或等深线作为与海洋的分界。
世 界 上 最 年 轻 的 海
海洋概述
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海洋生物,海洋环
境分区和海水的运动等,这四方面的特征对海
洋的地质作用过程和产物有重要的影响。
一、海水的化学性质
1200
海水的化学组成
NaCl 、 MgCl2 ; MgSO4 、 CaSO4 、 KSO4;CaCO3 ,痕量元素,气体与 氧等
1.滨海区:低潮线与最大高潮线之间的海陆交互地带。 特点:环境变化大;水动力较强;生物稀少;海地 地形平坦。 滨海的宽度取决于潮差的大小及 海岸地形的坡度。
2.浅海区:低潮线至水深200米地带。(对应于大陆架)
特点:阳光,O2充足;生物丰富;水温变化受季节 的影响,海底地形缓,海水运动以波浪为主,宽度 取决于大陆架的宽度。
海洋及湖泊地质作用
目录
第一节 海洋概述
第二节 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三节 湖泊的地质作用
第一节 海洋概述
一、海水的化学性质 二、海水的物理性质 三、海洋的环境分区 四、海水的运动
海洋的边缘称海。全世界有54个海,占海洋部面积 的约9.7%。海水物化性质受大陆影响明显,没有独 立的潮汐和海流系统,但有自己的环流形式。 按照所处位置,可以分为陆间海(地中海),内海 (渤海)和边缘海(日本海)
1000 800 600 400 200 0
盐度计算
Knudsen公式: S‰ =0.030+1.8050Cl ‰ . 以置换氯当量计算(1902年)
s
实用盐度标度:利用盐溶液的电导率测 定,去掉‰后的值为原盐度的1千倍 (1978年)
世 界 上 最 年 轻 的 海
海洋概述
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海洋生物,海洋环
境分区和海水的运动等,这四方面的特征对海
洋的地质作用过程和产物有重要的影响。
一、海水的化学性质
1200
海水的化学组成
NaCl 、 MgCl2 ; MgSO4 、 CaSO4 、 KSO4;CaCO3 ,痕量元素,气体与 氧等
1.滨海区:低潮线与最大高潮线之间的海陆交互地带。 特点:环境变化大;水动力较强;生物稀少;海地 地形平坦。 滨海的宽度取决于潮差的大小及 海岸地形的坡度。
2.浅海区:低潮线至水深200米地带。(对应于大陆架)
特点:阳光,O2充足;生物丰富;水温变化受季节 的影响,海底地形缓,海水运动以波浪为主,宽度 取决于大陆架的宽度。
海洋及湖泊地质作用
目录
第一节 海洋概述
第二节 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三节 湖泊的地质作用
第一节 海洋概述
一、海水的化学性质 二、海水的物理性质 三、海洋的环境分区 四、海水的运动
海洋的边缘称海。全世界有54个海,占海洋部面积 的约9.7%。海水物化性质受大陆影响明显,没有独 立的潮汐和海流系统,但有自己的环流形式。 按照所处位置,可以分为陆间海(地中海),内海 (渤海)和边缘海(日本海)
1000 800 600 400 200 0
盐度计算
Knudsen公式: S‰ =0.030+1.8050Cl ‰ . 以置换氯当量计算(1902年)
s
实用盐度标度:利用盐溶液的电导率测 定,去掉‰后的值为原盐度的1千倍 (1978年)
《海水的地质作用》课件
![《海水的地质作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267b1eb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a.png)
溶解离子
海水含有大量的溶解离子,如钠 离子、氯离子、镁离子等。这些 离子主要来自地壳岩石的风化和
海水的蒸发。
钠离子和氯离子
钠离子和氯离子是海水的主要阳 离子和阴离子,对海水的盐度和
密度有重要影响。
镁离子
镁离子是海水中常见的阳离子之 一,对海水的化学性质和海洋生
物的生长有重要作用。
有机物质
有机物质
海水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如氨基酸、糖类、脂肪酸等。这些有 机物质主要来自生物的代谢活动和陆地的输入。
要点三
数值模拟技术
数值模拟技术是现代海洋地质研究的 重要手段之一,可以用于模拟海水的 运动规律、波浪传播规律等方面。未 来,需要加强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和 应用,提高模拟精度和可靠性。
THANK YOU
感谢观看
盐度
总结词
海水的盐度是指海水中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浓度,对海洋的化学和物理性质有重 要影响。
详细描述
海水的盐度主要受到蒸发和降水的影响,蒸发作用会使海水浓缩,盐度升高,而 降水则会使盐度降低。不同海域的海水盐度存在差异,平均盐度约为3.5%。
压力
总结词
海水压力是指海水对容器壁产生的压强,对海洋生物和海底地貌的形成有重要 影响。
海洋地质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要点一
高精度地球物理探测 技术
高精度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是海洋地质 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用于探测 海底地形、地质构造、矿产资源等方 面。未来,需要加强高精度地球物理 探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探测精 度和可靠性。
要点二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现代海洋地质研究的重要 手段之一,可以用于监测海面温度、 海流、海浪等方面。未来,需要加强 遥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监测精 度和时效性。
湖沼、海洋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湖沼、海洋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6d0616e6172ded630b1cb6ca.png)
青海湖
青海湖,是我国第 一大内陆湖泊,也 是我国最大的咸水 湖。青海湖,古代 称为“西海。藏语 叫做“错温波”, 意思是“青色的 湖”;蒙古语称它 为“库库诺尔”, 即“蓝色的海洋”。 汉代也有人称它为 “仙海”。从北魏 起才更名为“青 海”。
纳木错
纳木错又叫纳木湖, 藏语错即湖的意思。 “纳木错”意为天湖、 灵湖或神湖,信徒们 尊其为四大威猛湖之 一,传为密宗本尊胜 乐金刚的道场,是藏 传佛教的著名圣地。 位于拉萨市当雄县和 那曲地区班戈县之间。
海迹湖
杭州:西湖美景三月天
杭州西湖的成因学界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火山喷发说”。在西湖边的宝石山上, 存在着一条古代遗留下来的火山通道,经多年 科学检测,整个火山通道向南延向西湖。据有 关专家称,约在1.3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在 西湖一带出现了强烈的火山喷发,由于岩浆外 流而使地壳内部空虚,最后火山口陷落成为洼 地,这洼地就成了以后西湖的基础。 另一种说法则是“泻湖说”。认为西湖原先与 钱塘江相连,后来逐渐与钱塘江分离,自成一 湖,因此西湖古时又名“泻湖”,意为由钱塘 江“泻入”的湖。
海成湖
靠近东海的天然泻湖——永郎湖
溶蚀湖---------缅甸高原湖泊—茵莱湖
茵莱湖,梦境人生 茵莱湖在缅甸掸邦首府东 枝的南面,离东枝约30多 公里,是缅甸的高原湖泊。 这里海拔高度大约在 1300 米左右。茵莱湖是典型的 溶蚀湖,三面环山,处于 盘地中间,湖四周热带植 物茂盛,风光旖旎。
十,远处白白的可不是羊群,而是盐碱堆
三、沼泽地质作用
广义的沼泽泛指一切湿地;狭义的沼泽则 强调泥炭的大量存在。
地表过湿或有薄层积水,土壤水分几达饱和, 并有泥炭堆积,生长着喜湿性和喜水性沼生植 物的地段。 由于水多,致使沼泽地土壤缺氧,在厌氧条件 下,有机物分解缓慢,只呈半分解状态,最终 形成泥炭。又由于泥炭吸水性强,致使土壤更 加缺氧,物质分解过程更缓慢,养分也更少。 因此,许多沼泽植物的地下部分都不发达,其 根系常露出地表,以适应缺氧环境。
《海洋地质作用》课件
![《海洋地质作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b1aae8d4afe04a1b071debd.png)
《海洋地质作用》
1.海洋概述
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海洋生物,海洋环境分 区和海水的运动等,这四方面的特征对海洋地质作 用的过程和产物有重要影响。
海水的物理 性质
温度(光照;水深):与9):最大—s—
1m3海水降低1ºc可使3千m3空气升高1ºc
渗透压:与海洋生物的生态习性密切相关
《海洋地质作用》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海水的化学组成
纯水 Cl Na SO4 Mg Ca K 痕量元素
海水的化学组成
NaCl 、 MgCl2 ; MgSO4 、 CaSO4 、 KSO4;CaCO3 ,痕量元素,气体与 氧等
盐度计算
s Knudsen公式:
现代海岸带
潮下带
海岸线
海滨线
潮上带
潮间带
古 海
岸
带
水下岸坡区
海滩区 海岸区
近滨
海滨
前滨
后滨
《海洋地质作用》
2.海水的运动
海水不能将自身的势能转化为动能而运动,从 这一意义上讲,一般认为海水不是流水,而是静水。 故海水只能在外界的影响下获得运动的能量并产生 相应的运动方式,具体可以划分为海浪(或波浪), 潮汐和洋流三种。
海洋地质作用与海洋分区的关系
水动力 地 形
物源
滨海区 波浪,潮汐,强 复杂多变
浅海区
海流,波浪, 较强
平缓开阔
半深海区 海流,弱
陡而狭窄
陆源为主,内源及其 它兼有 碎屑、化学及生物源
泥质
深海区 基本静止,浊流 开阔有起伏 生物与化学源
《海洋地质作用》
浅海 平均高潮线 平均低潮线
浪基面
外滨
1.海洋概述
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海洋生物,海洋环境分 区和海水的运动等,这四方面的特征对海洋地质作 用的过程和产物有重要影响。
海水的物理 性质
温度(光照;水深):与9):最大—s—
1m3海水降低1ºc可使3千m3空气升高1ºc
渗透压:与海洋生物的生态习性密切相关
《海洋地质作用》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海水的化学组成
纯水 Cl Na SO4 Mg Ca K 痕量元素
海水的化学组成
NaCl 、 MgCl2 ; MgSO4 、 CaSO4 、 KSO4;CaCO3 ,痕量元素,气体与 氧等
盐度计算
s Knudsen公式:
现代海岸带
潮下带
海岸线
海滨线
潮上带
潮间带
古 海
岸
带
水下岸坡区
海滩区 海岸区
近滨
海滨
前滨
后滨
《海洋地质作用》
2.海水的运动
海水不能将自身的势能转化为动能而运动,从 这一意义上讲,一般认为海水不是流水,而是静水。 故海水只能在外界的影响下获得运动的能量并产生 相应的运动方式,具体可以划分为海浪(或波浪), 潮汐和洋流三种。
海洋地质作用与海洋分区的关系
水动力 地 形
物源
滨海区 波浪,潮汐,强 复杂多变
浅海区
海流,波浪, 较强
平缓开阔
半深海区 海流,弱
陡而狭窄
陆源为主,内源及其 它兼有 碎屑、化学及生物源
泥质
深海区 基本静止,浊流 开阔有起伏 生物与化学源
《海洋地质作用》
浅海 平均高潮线 平均低潮线
浪基面
外滨
普通地质学5普地湖泊课件
![普通地质学5普地湖泊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26dec59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f9.png)
湖水中的盐:碳酸钠(苏打)→硫酸钠(芒
硝)→氯化钠(石盐)、氯化钾(钾盐)→
盐岩
各种离子:K Na Ca Mg Cl
各种气体:O2 CO2
生202物4/7/27因素:H2S CH4 课件
2
淡水湖 微咸湖 咸水湖 盐湖
<0.3‰ 0.3‰-1‰ 1‰-24.7‰
>24.7‰
三.湖泊的11类成因
1.构造湖:a.构造凹地,如玄武湖;b.地壳大面
2.沼泽地潮湿积水,植物繁茂(223页,图15-7)。
沼泽地质作用主要是生物沉积作用,形成泥碳、煤、
石油。 2024/7/27
课件
17
咸水湖
盐水湖
干枯的 盐湖
砂层掩 埋下的 盐湖
干旱区盐湖沉积 过程图
1,碳酸盐;2,硫酸盐;3,氯化物;4,砂层
2024/7/27
课件
18
2024/7/27
新 疆 哈 密课件 盐 湖
大闸蟹);调节区域小气候(西湖、玄武湖、
巢湖训练水军)。
2024/7/27
课件
1
二.湖水的来源、排泄及其化学成分
1.湖水来源:大气降水、地面流水、地下水.
2.湖水排泄:蒸发、流泻、渗漏
3.分类:泄水湖、不泄水湖(根据湖泊有无出
口);间歇湖(湖水时有时无);迁移湖
(积水中心定向移动,如罗布泊)
4.化学成分
8
【太湖的成因假说】 ●泻湖假说(根据湖底海相生物化石的发现.镇 江是出海口)。 ●断陷湖(四周均有下掉的证据,海相生物化石 是很早的事)。 ●破火山口(火山岩环绕太湖四周分布)。 ●撞击坑(卫星影象、击变岩、击变矿物、冲
击构造;放射状石英裂纹、位错页理、 冲击锥等)。 ●隆起构造(根据地层的分布)。
普通地质学及地貌-海洋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及地貌-海洋地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f0349a704a7302768f993945.png)
海水的剥蚀作用 海水的剥蚀作用:海水通过自身的动力和所携带的
碎屑对海岸和海底的破坏。海蚀作用主要发生在 滨岸带,按其性质可分为机械剥蚀、化学溶蚀和 生物剥蚀作用。它们共同对海岸地带进行改造, 但以机械剥蚀作用为主。海蚀作用的主要动力是 海浪和潮汐。
第九章
海洋地质作用
海水的剥蚀和搬运作用
海水的剥蚀作用
普通地质学及地貌
第九章
海洋地质作用
海洋总面积占整个地球面积的70.8%。海 洋是海和洋的统称、洋是指地球表面连续的广阔 水体。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它拥有人类所必 需的大量食物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水具有强大 的动力,不断雕塑着不同的海岸,对沿岸进行破 坏。海洋是沉积作用的最主要场所,大量来自陆 的碎屑物质被搬运到海洋沉积。这些沉积物中保 存着人类用来认识地球演变历史的丰富资料。
第九章
海洋地质作用
海水的剥蚀和搬运作用
海水的剥蚀作用
在海蚀的作用 下,使海岸线不断 向陆地方向后退, 形成海蚀凹槽、海 蚀崖、波切台。海 岸线变得平直,海 湾和海岬消失。
第九章
海洋地质作用
海水的剥蚀和搬运作用
海水的剥蚀作用
在海蚀的作用 下,使海岸线不断 向陆地方向后退, 形成海蚀凹槽、海 蚀崖、波切台。海 岸线变得平直,海 湾和海岬消失。
pH值:海水的pH值在7.6-8.4之间。 海水中的气体:主要有氧、二氧化碳和硫化氢。
第九章
海洋地质作用
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
海水的物理性质
海水的温度:海水的温度是海洋热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海水的热 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所以海洋表层的温度较高,并且随着纬 度的增加而降低。海水温度差是大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 海水的密度:单位体积中海水的质量称为海水的密度。海水的 密度与盐度有关。盐度大,其密度也大。海水的的密度随着纬 度和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海水密度差也是大洋环流的主要驱动 力。
碎屑对海岸和海底的破坏。海蚀作用主要发生在 滨岸带,按其性质可分为机械剥蚀、化学溶蚀和 生物剥蚀作用。它们共同对海岸地带进行改造, 但以机械剥蚀作用为主。海蚀作用的主要动力是 海浪和潮汐。
第九章
海洋地质作用
海水的剥蚀和搬运作用
海水的剥蚀作用
普通地质学及地貌
第九章
海洋地质作用
海洋总面积占整个地球面积的70.8%。海 洋是海和洋的统称、洋是指地球表面连续的广阔 水体。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它拥有人类所必 需的大量食物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水具有强大 的动力,不断雕塑着不同的海岸,对沿岸进行破 坏。海洋是沉积作用的最主要场所,大量来自陆 的碎屑物质被搬运到海洋沉积。这些沉积物中保 存着人类用来认识地球演变历史的丰富资料。
第九章
海洋地质作用
海水的剥蚀和搬运作用
海水的剥蚀作用
在海蚀的作用 下,使海岸线不断 向陆地方向后退, 形成海蚀凹槽、海 蚀崖、波切台。海 岸线变得平直,海 湾和海岬消失。
第九章
海洋地质作用
海水的剥蚀和搬运作用
海水的剥蚀作用
在海蚀的作用 下,使海岸线不断 向陆地方向后退, 形成海蚀凹槽、海 蚀崖、波切台。海 岸线变得平直,海 湾和海岬消失。
pH值:海水的pH值在7.6-8.4之间。 海水中的气体:主要有氧、二氧化碳和硫化氢。
第九章
海洋地质作用
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
海水的物理性质
海水的温度:海水的温度是海洋热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海水的热 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所以海洋表层的温度较高,并且随着纬 度的增加而降低。海水温度差是大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 海水的密度:单位体积中海水的质量称为海水的密度。海水的 密度与盐度有关。盐度大,其密度也大。海水的的密度随着纬 度和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海水密度差也是大洋环流的主要驱动 力。
第五章 海洋地质作用
![第五章 海洋地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6a622b79b84ae45c3b358c89.png)
在潮汐现象中,水位上涨为涨潮,水位下降为 落潮。涨潮时海水的流动叫涨潮流,落潮时海水的 流动叫退潮流;海面涨至最高水位称为高潮,而海 面降至最低水位称为低潮;相邻高低潮水位之差, 叫作潮差。
潮汐的发生和太阳,月球都有关 系,也和我国传统农历对应。在 农历每月的初一即朔点时刻处, 太阳和月球在地球的一侧,所以 就有了最大的引潮力,所以会引 起“大潮”,在农历每月 的十五或十六附近,太阳和月亮 在地球的两侧,太阳和月球的引 潮力你推我拉也会引起“大潮”; 在月相为上弦和下弦时,即农历 的初八和二十三时,太阳引潮力 和月球引潮力互相抵消了一部分 所以就发生了“小潮”,故农谚 中有“初一十五涨大潮,初八二 十三到处见海滩”之说。另外在 第天也有涨潮发生。
(三) 洋流
海洋中海水作大规模的定向流动称为洋流或海流,它 是一种在一定时间内流速、流向大致不变的水体。其运动 方向既可以是水平的,也可以是垂直的,控制因素是盛行 的风向、科里奥利效应、大陆的轮廓、岛屿的存在以及海 底地形等。前者有表层洋流和海底洋流,后者有上升流和 下降流,它们在适当场所沟通起来可以构成海水的循环。 定期到来的信风是引起表层洋流的主要原因,风对水 面的拖曳力及其施加于波浪迎风面的压力能使海水缓慢前 进。 各处海水的温度差对表层洋流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如赤道地区温度较高的海水流向高纬度地区,是为暖流; 高纬度地区的寒冷海水流向赤道地区,则为寒流。二者构成 了表层海水的循环。
海岸裂流
海岸裂流
当波浪前进方向不垂直海岸,而与海岸线斜交时,则波浪 进入浅水区后将发生折射。 折射后的波浪到达海岸后,一部分海水以底流方式流回海 中;另一部分海水则沿岸流动,形成沿岸流。
波浪(A)、
底流(C)、
沿岸流(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上两种洋流可相互转换,并长距离迁移,对 海洋沉积和生物分布有重大影响。
世界表层洋流图
表层洋流主要有北半球顺时针大环流、南半球逆时针大环流和西向赤道流。
表层洋流分布起因:大气环流
大西洋环流示意图
温度和盐度差导致海水密度差,从而引起深部洋流, 具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 冷而干的地区海水密度大,形成下降流。
浊流
• 浊流: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
度水下重力流。(相当于水下泥石流)
• 浊流发生的地点:有大量碎屑物供给的大陆
架外缘、大陆坡上部或河口三角洲前缘。
• 触因:地震或火山喷发 在重力作用下,海水携带大量碎屑物沿
大陆坡滚滚而下,直冲至深海底地形较平 坦的地方堆积下来。流速可达20-28m/s
2、海蚀作用
• 概念:是海水的机械、化学和生物动力对海 岸和海底基岩的破坏作用。以机械动力中的 海浪、潮汐对海岸地带的破坏(冲蚀和磨蚀) 最为显著。 • 海岸类型: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泥质海岸。
海洋环境分区
海洋环境划分为四个区域:
滨海
浅海
0~200 大陆架
半深海
200-2000
深海
>2000 单位: m
大陆基
1、滨海:低潮线与最大高潮线之间的海陆交互地带。
• 前滨:低潮面与高潮面之间。海水剥蚀作用最发育地带。 • 后滨:正常情况下海水到达不了,但风暴潮时刻被海水淹
没。常形成沼泽地。
2、浅海:低潮线至水深约200m的海域。阳光、O2充足,
以浮游生物为主。
海洋环境分区及其特点对比表
位置
水深 水动力 水温
滨海
低潮线与最大 高潮线之间
时常出露水面 强
日变化
浅海 低潮线-200m
浅 弱 季节变化
半深海
200-2000m 较深 弱 低
深海 2000m以下
深 弱 极低
海水运动 波浪-海岸
光
强
生物
稀少
波浪-海底 弱 丰富
洋流,浊流
洋流
弱
无
贫乏,浮游为主 贫乏,浮游为主
波浪
• 波浪四要素:波峰、波谷、波长和波高。 • 波长和波高的大小与风力、水深有关。在深水区,
风力越大,波浪的波长和波高就越大。 • 水质点的动能向下传递,但随水深增加,压力增
大,内摩擦力增大,水质点的运动圆周变小。
波峰
波谷
• 浪基面:海水深度大于1/2波长的海域, 其海底不受波浪的影响。波浪作用的下 限面,即浪基面。
陆源碎屑物多,生物丰富。
浅海
外陆架 内陆架海域 海域 高潮面 低潮面 浪基面
滨海
前滨
后滨
3、半深海:水深200~2000m的海域,是大陆坡分布地带。
地形坡度大,平均坡度>4.3°, 平均宽度仅为20~40 km。大陆 坡上发育有大峡谷、地形崎岖、浊流发育。透光性差、水温 低、生物以浮游为主。
4、深海:水深>2000 m,包括洋盆和洋中脊的广阔水域。
潮汐有四个洋流:海洋中大规模持续向一定方向流动的 水流。
•洋流的分类:分为表层洋流和深部洋流。
•表层洋流主要受盛行风的磨擦力拖带作用产生, 以水平运动为主,宽度为几十至几百公里,深 度为100-200米。
•深层洋流由温度和盐度差导致的海水密度的变 化引起,具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
根据波浪运动特点的不同,可分为浅水波和深水波。 •深水波:深度大于1/2波长的水域,水质点作 规则的圆周运动。波浪规则对称,不发生变形。 •浅水波:海水深度<1/2波长的海域。海浪中水 质点的运动轨迹受海水与海底岩石摩擦力的影响, 呈椭圆形,波形不对称。
深水波 浅水波
海浪运动轨迹示意图
对称波
波浪
• 在海湾处波浪运动速度较快,使原先较平 直的波脊线(波峰连线)弯曲,趋向与弯 曲的海岸平行,这种现象称波浪折射。
• 由于波浪折射,导致波能向岬角聚集,在 海湾分散。岬角地带以侵蚀作用为主,海 湾地带以沉积作用为主。
波浪折射
• 海啸:因火山喷发、地震和海底滑坡、塌陷引起 的海水波状起伏运动。
大洋中海啸的波长 可达500~600 km, 波高小、波速快; 当海啸推进到海岸 时,波高迅速增大, 能量聚集后释放, 具有巨大的破坏力。
浊流与海底扇
风暴流
气旋的直径平均约1000km,大的可达3000km
气旋
• 气旋是指中心气压低
于四周的水平空气涡
旋,也是气压系统中 的低压。
气 旋
• 北半球气旋中低压的
反 气 旋
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方 向向中心辐合,南半 球则相反。
• 反气旋是指中心气压
高于四周的水平空气
涡旋,也是气压系统 中的高压。旋转方向 也于气旋相反。
非对称波
破浪
退流
冲洗浪
破浪(激浪):在水深不超过1/2波长的 浅水区,波浪会因与海底之间的磨擦而逐渐 变形直至破碎。
波浪破碎后形成进流、退流和沿岸流。
进流:破浪破碎后冲上海岸的水流; 退流:进流动能耗尽,在重力作用下退回海 中的水流。 沿岸流:当海浪前进方向与海岸线斜交时, 除进流和退流外还会出现沿岸流。
第五章 海洋及湖泊的地质 作用
第一节 海洋的侵蚀和搬运作用 第二节 海洋的沉积作用 第三节 湖泊的沉积作用
1、海水的运动及海洋的环境分区
•海水运动的动力:海水在风、日月 引力、海底地震或火山爆发、地球自 转及海水温度、盐度等因素影响下产 生运动。
•海水运动的方式:波浪、潮汐、洋 流、浊流、风暴流
• 波浪:是海水最基本的运动方式,在风与水面之 间磨擦力的作用下,海水运动形成波浪。其特点 是水质点基本绕某个平衡位置做圆周运动,只向 前移动很小的距离(波峰的水质点沿波浪运动方 向向前运动,而波谷中的水质点向后运动)。
波浪运动过程
进流 退流
破浪带
深水波区域
浅水波区域
沿岸流
• 拍岸浪:基岩海岸,海底地形陡,海浪在到达海边 时水深突然变浅,海浪受基岩海岸阻挡,波长迅速 减小,波高急剧增大,形成拍击基岩岸的海浪。
波浪折射现象
• 在岬角及海湾发育的海岸地带,波浪受海 底摩擦力的影响,使波浪向海岸推进的速 度产生差异。
2004年印度洋海啸
2004年印度洋海啸
海啸前后的对比
潮汐
• 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称 为潮汐。海面周期性升降导致海水的水平流动称潮 流。
大潮
小潮
月球与太阳引潮力之比为11:5
潮汐要素:▪ 涨潮:海面升高,海水涌上海岸。
▪ 落潮:海面下降,海水从海岸退回。 ▪ 高潮:涨潮时海水面最高处。 ▪ 低潮:落潮时海水面最低处。 ▪ 潮差:高潮与低潮的高差。 ▪ 大潮与小潮
世界表层洋流图
表层洋流主要有北半球顺时针大环流、南半球逆时针大环流和西向赤道流。
表层洋流分布起因:大气环流
大西洋环流示意图
温度和盐度差导致海水密度差,从而引起深部洋流, 具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 冷而干的地区海水密度大,形成下降流。
浊流
• 浊流: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
度水下重力流。(相当于水下泥石流)
• 浊流发生的地点:有大量碎屑物供给的大陆
架外缘、大陆坡上部或河口三角洲前缘。
• 触因:地震或火山喷发 在重力作用下,海水携带大量碎屑物沿
大陆坡滚滚而下,直冲至深海底地形较平 坦的地方堆积下来。流速可达20-28m/s
2、海蚀作用
• 概念:是海水的机械、化学和生物动力对海 岸和海底基岩的破坏作用。以机械动力中的 海浪、潮汐对海岸地带的破坏(冲蚀和磨蚀) 最为显著。 • 海岸类型: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泥质海岸。
海洋环境分区
海洋环境划分为四个区域:
滨海
浅海
0~200 大陆架
半深海
200-2000
深海
>2000 单位: m
大陆基
1、滨海:低潮线与最大高潮线之间的海陆交互地带。
• 前滨:低潮面与高潮面之间。海水剥蚀作用最发育地带。 • 后滨:正常情况下海水到达不了,但风暴潮时刻被海水淹
没。常形成沼泽地。
2、浅海:低潮线至水深约200m的海域。阳光、O2充足,
以浮游生物为主。
海洋环境分区及其特点对比表
位置
水深 水动力 水温
滨海
低潮线与最大 高潮线之间
时常出露水面 强
日变化
浅海 低潮线-200m
浅 弱 季节变化
半深海
200-2000m 较深 弱 低
深海 2000m以下
深 弱 极低
海水运动 波浪-海岸
光
强
生物
稀少
波浪-海底 弱 丰富
洋流,浊流
洋流
弱
无
贫乏,浮游为主 贫乏,浮游为主
波浪
• 波浪四要素:波峰、波谷、波长和波高。 • 波长和波高的大小与风力、水深有关。在深水区,
风力越大,波浪的波长和波高就越大。 • 水质点的动能向下传递,但随水深增加,压力增
大,内摩擦力增大,水质点的运动圆周变小。
波峰
波谷
• 浪基面:海水深度大于1/2波长的海域, 其海底不受波浪的影响。波浪作用的下 限面,即浪基面。
陆源碎屑物多,生物丰富。
浅海
外陆架 内陆架海域 海域 高潮面 低潮面 浪基面
滨海
前滨
后滨
3、半深海:水深200~2000m的海域,是大陆坡分布地带。
地形坡度大,平均坡度>4.3°, 平均宽度仅为20~40 km。大陆 坡上发育有大峡谷、地形崎岖、浊流发育。透光性差、水温 低、生物以浮游为主。
4、深海:水深>2000 m,包括洋盆和洋中脊的广阔水域。
潮汐有四个洋流:海洋中大规模持续向一定方向流动的 水流。
•洋流的分类:分为表层洋流和深部洋流。
•表层洋流主要受盛行风的磨擦力拖带作用产生, 以水平运动为主,宽度为几十至几百公里,深 度为100-200米。
•深层洋流由温度和盐度差导致的海水密度的变 化引起,具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
根据波浪运动特点的不同,可分为浅水波和深水波。 •深水波:深度大于1/2波长的水域,水质点作 规则的圆周运动。波浪规则对称,不发生变形。 •浅水波:海水深度<1/2波长的海域。海浪中水 质点的运动轨迹受海水与海底岩石摩擦力的影响, 呈椭圆形,波形不对称。
深水波 浅水波
海浪运动轨迹示意图
对称波
波浪
• 在海湾处波浪运动速度较快,使原先较平 直的波脊线(波峰连线)弯曲,趋向与弯 曲的海岸平行,这种现象称波浪折射。
• 由于波浪折射,导致波能向岬角聚集,在 海湾分散。岬角地带以侵蚀作用为主,海 湾地带以沉积作用为主。
波浪折射
• 海啸:因火山喷发、地震和海底滑坡、塌陷引起 的海水波状起伏运动。
大洋中海啸的波长 可达500~600 km, 波高小、波速快; 当海啸推进到海岸 时,波高迅速增大, 能量聚集后释放, 具有巨大的破坏力。
浊流与海底扇
风暴流
气旋的直径平均约1000km,大的可达3000km
气旋
• 气旋是指中心气压低
于四周的水平空气涡
旋,也是气压系统中 的低压。
气 旋
• 北半球气旋中低压的
反 气 旋
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方 向向中心辐合,南半 球则相反。
• 反气旋是指中心气压
高于四周的水平空气
涡旋,也是气压系统 中的高压。旋转方向 也于气旋相反。
非对称波
破浪
退流
冲洗浪
破浪(激浪):在水深不超过1/2波长的 浅水区,波浪会因与海底之间的磨擦而逐渐 变形直至破碎。
波浪破碎后形成进流、退流和沿岸流。
进流:破浪破碎后冲上海岸的水流; 退流:进流动能耗尽,在重力作用下退回海 中的水流。 沿岸流:当海浪前进方向与海岸线斜交时, 除进流和退流外还会出现沿岸流。
第五章 海洋及湖泊的地质 作用
第一节 海洋的侵蚀和搬运作用 第二节 海洋的沉积作用 第三节 湖泊的沉积作用
1、海水的运动及海洋的环境分区
•海水运动的动力:海水在风、日月 引力、海底地震或火山爆发、地球自 转及海水温度、盐度等因素影响下产 生运动。
•海水运动的方式:波浪、潮汐、洋 流、浊流、风暴流
• 波浪:是海水最基本的运动方式,在风与水面之 间磨擦力的作用下,海水运动形成波浪。其特点 是水质点基本绕某个平衡位置做圆周运动,只向 前移动很小的距离(波峰的水质点沿波浪运动方 向向前运动,而波谷中的水质点向后运动)。
波浪运动过程
进流 退流
破浪带
深水波区域
浅水波区域
沿岸流
• 拍岸浪:基岩海岸,海底地形陡,海浪在到达海边 时水深突然变浅,海浪受基岩海岸阻挡,波长迅速 减小,波高急剧增大,形成拍击基岩岸的海浪。
波浪折射现象
• 在岬角及海湾发育的海岸地带,波浪受海 底摩擦力的影响,使波浪向海岸推进的速 度产生差异。
2004年印度洋海啸
2004年印度洋海啸
海啸前后的对比
潮汐
• 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称 为潮汐。海面周期性升降导致海水的水平流动称潮 流。
大潮
小潮
月球与太阳引潮力之比为11:5
潮汐要素:▪ 涨潮:海面升高,海水涌上海岸。
▪ 落潮:海面下降,海水从海岸退回。 ▪ 高潮:涨潮时海水面最高处。 ▪ 低潮:落潮时海水面最低处。 ▪ 潮差:高潮与低潮的高差。 ▪ 大潮与小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