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梅兰芳
探索北京的文化名人
探索北京的文化名人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文化中心,历史悠久、名人辈出。
许多文化名人曾在这座城市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对北京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带您一同探索北京的文化名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和贡献。
一、文化名人一:李白李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以其豪放的诗风和不羁的个性而闻名于世。
李白出生于今天的湖北襄阳,但后来他多次来到北京,因此也被称为“北京李白”。
他的许多作品都描绘了北京的美景和繁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文化名人二:梅兰芳梅兰芳,20世纪中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他以其出色的表演技巧和高深的艺术修养而受到世人赞誉。
梅兰芳在北京京剧团工作多年,为京剧在北京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表演风格独特,深受观众喜爱,被誉为“京剧之王”。
三、文化名人三:鲁迅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鲁迅曾在北京生活和工作多年,他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在这里创作完成的。
鲁迅的作品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对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在北京市区域深深地扎根,并永远不会被遗忘。
四、文化名人四:豆瓣豆瓣,作为一个全面的社交媒体平台,为北京的文化交流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豆瓣上,用户可以分享自己对书籍、电影、音乐等方面的喜好和评价,也可以通过豆瓣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
这种交流方式为北京的文化名人打开了更广阔的宣传渠道。
五、文化名人五:郭宝昌郭宝昌,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和导演,被誉为“现代戏曲之光”。
他在北京多个剧院工作,并推动了京剧的现代化发展。
郭宝昌的导演风格独特,舞台效果绚丽,创新了京剧的表演形式,使更多的人对京剧产生了兴趣。
六、文化名人六:方文山方文山,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而闻名于台湾乐坛。
他是一位杰出的作词家和音乐制作人,在北京的音乐圈也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
方文山的歌词深入人心,富有情感,他的作品广泛传唱,赢得了无数歌迷的喜爱。
名人成长故事大全5篇_名人成长小故事
名⼈成长故事⼤全5篇_名⼈成长⼩故事古今中外每⼀个名⼈的成长故事都是在不同的背景下产⽣的。
下⾯给⼤家带来关于名⼈成长故事⼤全5篇,供⼤家参考。
名⼈成长故事1梅兰芳梅兰芳在⼏⼗年的艺术⽣涯中,取得了世所公认的成就,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最卓越的代表。
1949年,新中国成⽴前⼣,他被邀请参加了第⼀届政治协商会议。
新中国成⽴后,他担任了中国⽂联和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
他经常参加国内外各种⽂化交流活动,从事艺术研究,还认真培养青年演员。
他的学⽣,不但有京剧演员还有不少地⽅戏的演员。
同时,他仍然经常演出。
全国各地都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到那⾥演出。
他理解⼈民的要求,在⼗年的时间⾥,⾛了⼗九个省,让观众实现了“看看梅兰芳”的愿望。
1959年,在新中国成⽴⼗周年的时候,梅兰芳排演了他⼀⽣中最后⼀个新戏:《穆桂英挂帅》。
那年,他已经是六⼗五岁的⾼龄了,可扮演出的穆桂英仍然是神采奕奕,为建国⼗周年增添了喜庆⽓氛。
梅兰芳在晚年患有⼼脏病,可他不顾这些,⼀⼼要为更多的⼈演戏。
1961年夏天,六⼗七岁的梅兰芳应邀到新疆参加铁路落成典礼,并进⾏演出。
⼀想到此⽣能到⼤西北为⼈民演戏,他很激动,做好了各种准备。
不料就在这时候,他的⼼脏病发作,住进了医院。
新疆去不成了,他⼗分着急。
8⽉4⽇,周恩来总理来医院探视梅兰芳,对他说:“梅先⽣,我正在北戴河开会,听说你病了,特意赶来看你。
”梅兰芳有些着急地说:“新疆有条铁路刚刚落成,约我参加通车典礼,⽕车票都买好了,可我却去不成了……”“不要急,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养病。
等病好了,还愁没有⼯作⼲吗?”周总理安慰说。
不幸,四天之后,梅兰芳因病去世了。
他为中国⼈民创造的艺术精品永远是民族的瑰宝。
名⼈成长故事2匡衡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很穷,所以他⽩天必须⼲许多活,挣钱糊⼝。
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读书。
不过,他⼜买不起蜡烛,天⼀⿊,就⽆法看书了。
鲁迅与梅兰芳:面对西方强势话语时的两种应对方式
梅 的所有 文章 后 ,结合 自己相对 熟 悉 的 章 写作 的 真正 背景 。 梅兰芳 的对外 戏剧 活动 ,发 现鲁 迅 的这 些批 梅 文章竟 是 和梅 兰芳艺 术生 涯 中 几
印度 的诗 圣泰 戈 尔先生 光 临 中国之
次重 大 的外事 活动 相 随发 生 的。笔 者 由 际 ,像 一 大 瓶 好 香 水 似 地 很 熏 上 了几 位 此 决定 顺此 线索 ,来重读 鲁 迅对 梅 兰芳 先 生 们 以 文 气和 玄 气 , 然 而 够 到 陪 坐 祝
获得者 。在 一战后 欧 洲一 片悲观 与幻 灭 语 ) 。不难 看 出 ,后 来 鲁 迅 批 梅 的 思 路 的情 绪 中 ,他作 为能 够拯救 西方 物质 文 正 与 上 述 思 路 一 脉 相 通 。这 一 发 自知 识 明 于水火 的东方 圣哲 而受 到 了西 方人 的 精英 之 口的思路 来势 凶猛 ,以至于 当时 追捧 。然 而 ,当他来 到刚 刚经过 五 四新 虽然满 街 的戏 园依 然 生意兴 隆 ,但 面对
鲁迅 与梅 兰芳 :
面对 西方 强 势 话 语 时 的 两 种 应对 方 式
口 何 恬
口 通 观 鲁 迅 历 次 的批 梅 文 章 ,再 对 照 梅 兰 芳 所代 表 的传 统戏 曲在 话 语 权 争 夺 上 的 节 节 胜 利 , 从 鲁 梅 二 人 的争 辩 背 后 ,我 们 看 到 的 恰 是 近代 中国 人 在 面 对 西 方 话 语 压 强 时产 生 的 两 种 应 对 方
银 磬 …… 当 !说得 他好 像 活 神 仙 一 样 , 将 新 型的服 饰化妆 引 入京剧 ,从 而将 京
于是 我 们 的 地 上 的 青 年 们 失 望 ,离 开 剧 欣 赏 中 “ 戏 ” 的 比重 大 大 地 提 高 看 了 。神仙和 凡人 ,怎 能不离 开 呢? )则 了 。这既是 适应 现代 性潮 流和 现代 观众 ” 完 全 可 以表 明他 的态 度 。 要 求 的结果 ,同时也 在不期 然 间吸 引 了
100年前的中国名人故事
100年前的中国名人故事1.鲁迅(1881-1936)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文学巨匠”。
在短暂的55年生命中,鲁迅创作了大量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学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等,深刻地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唤起民众的觉醒。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孙中山(1866-1925)孙中山,字载之,广东香山人。
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者。
孙中山倡导“三民主义”理论,即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并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
他领导多次反清起义,成立同盟会,推动革命事业。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我国的民主政治迈出了关键一步。
3.梅兰芳(1894-1961)梅兰芳,祖籍江苏泰州,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艺术家。
他出生在一个艺术世家,从小受到京剧的熏陶。
梅兰芳继承和发展了京剧艺术,创立了梅派,被誉为“四大名旦”之首。
他的代表作品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
梅兰芳的表演技艺精湛,将京剧艺术推向世界舞台,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4.张学良(1901-2001)张学良,字汉卿,辽宁海城人。
他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军事家、政治家。
张学良曾担任东北军司令,指挥部队击败日本关东军,取得了“九一八”事变的胜利。
然而,在接下来的国共内战和抗日战争中,他先后失去东北和华北领土。
张学良晚年致力于推动两岸和平统一,被誉为“民族英雄”。
5.宋庆龄(1893-1981)宋庆龄,广东文昌人,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
她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早年留学美国。
回国后,她积极投身于民主革命事业,成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夫人。
宋庆龄致力于妇女解放、儿童福利等事业,成立了“保卫中国同盟”,为抗日战争筹集物资。
她坚定地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被誉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结语】100年前的中国名人,在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一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评课稿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一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评课稿概述本文是针对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一语文下册教材中《回忆鲁迅先生》一课的评课稿。
通过对课文的细致分析,评估教材及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改进意见。
本文旨在探讨语文教材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促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课文内容概述《回忆鲁迅先生》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一语文下册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梅兰芳对鲁迅的回忆与敬仰之情。
通过讲述鲁迅先生的作品影响和对自己的启示,深化了学生对鲁迅的认识和对文学的理解。
教材分析文本内容《回忆鲁迅先生》以作者的亲身回忆和鲁迅作品中的片段描写为主线,通过对鲁迅的事迹和思想的描绘,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和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发了阅读的共鸣,并通过鲁迅的言行举止,表达了对鲁迅的敬佩和仰慕之情。
教学目标教材旨在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鲁迅先生的认识,促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
同时,教材还意在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思想和作品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素养。
教学设计课文教学设计包括预习、导入、阅读理解、自主合作学习、拓展阅读等环节。
通过师生互动以及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讨论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情感表达,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思辨能力。
同时,设计了拓展阅读的环节,让学生通过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
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评价从内容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评价。
内容的选择《回忆鲁迅先生》作为一篇散文,虽然通过作者对鲁迅的回忆让学生更贴近并了解鲁迅,但内容上存在片面性,过多强调了个人情感,导致课文的普适性有所缺失。
可在教材中添加更多关于鲁迅的事迹和鲁迅作品的片段,以全面展示鲁迅的思想与贡献。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合理,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鲁迅经典著名作品读后感
鲁迅经典著名作品读后感鲁迅作品读后感(一)鲁迅先生是我一直都挺崇拜,挺欣赏的文学家,他的每一篇作品我都读过,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收获。
但我最喜欢看的还是鲁迅的小说,我感觉他的小说很真实,批判了当时旧社会的丑陋面目。
《孔乙已》是我在《呐喊》中比较喜欢的一篇,可能是这篇学生,所以对这篇所有的细节都比较了解。
我第一次读这篇是在初中课堂上,那时老师让我们自己先读,当时,我读得很认真,因为我对这篇挺感兴趣的,因为是鲁迅写的。
当时读得不太懂,听老师分析后,感觉明白了很多。
孔乙已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里的读书人,在黑暗的社会里,他唯唯喏喏她活着,他一生都在寻求功名,一直考,一直考,可都考不上,在一次又一次的绝望中,他成了一个行尺走肉,一个麻木而不任的人,正像他所说的“窃”书不为“偷”,因此在一些丑恶的人心中成了一个“小偷”,可在孔乙已的心中,他并不这么想,在与他同龄中,只要是见到他,除了笑,没有话讲,因此只好向孩说话,他也只有在孩子面前,他才会有受到蔑视的笑,后来有人说他又去偷书,结果被打断了腿,当他再一次来到客栈时,讽刺的笑声就没有停过,此时的孔乙已更偈一个行shi走肉,只靠着两只手来行走,终于,在人们的笑声中,消失了。
过了几年,终于没有再见孔乙已,有人说的已经死了。
这就是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结果,给人无尽的思考与想象到底孔乙已这个人物时,运用了大量的手法,在人物外貌,动作,语言上都有很多的描写。
作者笔墨越多,所想表达的人物形象越明显。
我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有两点,一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抨击,作者在每一篇小说里,运用了不同的手法,将现在的人物与过去的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对周围人物的形象描写,以及周围的环境的描写,有力地反映了当时旧社会的封建统治制度,但在另一方面,我觉得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希望在他文字的激励下,人们能够奋发有前,能够从麻木不仁中清醒过来,使这个社会能振作起来,这是他一种爱国的表现,他并没有去用语言激励人们,而是用文字,在文字的背后是他一颗爱国的心。
爱国奉献名人事迹
爱国奉献名人事迹爱国奉献名人事迹【篇1】梅兰芳是一位有爱国气节的艺术家。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然后又向华北进犯,威胁北平和天津。
梅兰芳痛恨敌人,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举家迁到了上海。
在上海,他编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两出戏。
《抗金兵》讲的是南宋女英雄梁红玉抵抗金军的故事,《生死恨》是讲在敌人的统治下,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精神。
这两出表现爱国思想的新戏一上演,就受到观众喜爱。
有一次,梅兰芳连演三场《生死恨》,观众踊跃买票,把票房门窗的玻璃都挤碎了。
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发动七七事变后,又进攻上海,不久就占领了这座大城市。
日本人知道梅兰芳是闻名世界的大艺术家,托人要求他在电台播音,为他们的侵略服务。
梅兰芳巧妙地说:“我马上要到香港和内地巡回演出了,不能做这件事。
”不久,他到了香港,演出结束后,就留在了香港。
为了摆脱敌人的纠缠,他决定不再露面,不再登台演出,就在家里练唱昆曲。
1941年底,日军攻占了香港。
他们知道梅兰芳正在香港,就到处找他。
梅兰芳心想:“躲是没地方躲了,可我绝不为日本人唱戏!”这一天,清晨洗脸时,梅兰芳第一次打破惯例,没有刮胡子。
儿子见了很奇怪。
“爸爸,您不是每天都刮胡子吗?今天怎么不刮了?”“我留了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去演戏吗?”梅兰芳说。
一天上午,日军司令酒井派把梅兰芳接去。
一见面,他就假热情地说:“我过去看过您的戏,您还认识我吗?怎么,您留起小胡子了?像您这样一位举世闻名的大艺术家,怎么能刚步入中年就退出舞台呢?”梅兰芳坦然地说:“我已经快五十岁了。
一个演旦角的,扮相和嗓子都不行了,已经失去了上台的资格。
”后来,梅兰芳又回到上海,靠画画卖钱养活家人和与他一起演出过的朋友。
上海日伪政权多次请他出演,都被他拒绝了。
他说:“一个人活到一百岁也总是要死的,饿死就饿死,没什么大不了的!”一次,日军庆祝“大东亚圣战”一周年,派人让梅兰芳出演,还说如果不演,就要军法从事。
鲁迅与梅兰芳的恩怨
鲁迅与梅兰芳的恩怨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建国后,他担任了中国戏剧家协会的主席和中国文联的副主席。
鲁迅则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
据后人查证,鲁迅与梅兰芳生前除了1933 年在上海共同出席过一次欢迎英国文豪萧伯纳的聚会外,并未有过深地接触与交往。
20 世纪50年代在北京纪念鲁迅生辰和忌辰的活动中,作为全国文联副主席的梅兰芳不仅从不讲话,而且很少出席,即便是勉强来了,也往往不是迟到就是早退。
梅兰芳对鲁迅如此反感,皆缘于鲁迅生前对京剧及梅兰芳个人不留情面地批评、挖苦和讽刺。
鲁迅从小就不喜欢京剧。
在散文体小说《社戏》中,鲁迅说他自1902 年至1922年20年间,总共看过两回京剧。
而给他留下的印象无非是“咚咚地敲打,红红绿绿地晃荡” ,“一大班人乱打”,戏台下是“太不适于生存了五四时期,鲁迅对京剧的偏见并没有改变,甚至不承认京剧是戏,认为它只是“玩把戏”的“百纳体” ,“毫无美学价值”。
据郁达夫回忆:“我有一次谈到了茅盾、田汉诸君想改良京剧,他(鲁迅)根本就不赞成,并很幽默地说,以京剧来救国,那就是&lsquo: 我们救国啊啊啊&rsquo: 了,是行不通的。
”对于人们公认的京剧表演中的象征艺术,鲁迅也很不以为然。
他说:“脸谱和手势,是代数,何尝是象征?他除了白鼻梁表丑角、花脸表强人、执鞭表骑马、推手表开门之外,哪里还有什么说不出、做不出的意义?” 对梅兰芳个人,1924年,鲁迅写了《论照相之类》,认为梅兰芳饰天女、演林黛玉等,眼睛凸、嘴唇太厚,形象不美。
他挖苦说:“我们中国最伟大最永久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因为从两性看来,都近于异性,男人看见&lsquo: 扮女人&rsquo: ,女人看见&lsquo: 男人扮&rsquo: ,所以这就永远挂在照相馆的玻璃窗里,挂在国民的心中。
外国没有这样的完全的艺术家,所以只好任凭那些捏锤凿、调彩色、弄墨水的人们跋扈。
被鲁迅骂过的人
鲁迅先生是五四运动中的一代骁将,中国新文化的奠基人之一。
毛主席给予他很高的评价,指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国新文化的方向。
即便在20世纪30年代的当时,虽有"左"的右的以及自称"中间"的各方势力夹击,进步青年却一直奉他为精神领袖。
鲁迅因其文风泼辣,力透纸背,经常在文坛犀利的批评和自己不同见解的人和事物。
随手一列,他骂过或者冷嘲热讽过的人有吴稚晖、陈源、徐志摩、章士钊、胡适、林语堂、梁实秋、郭沫若、周扬、成仿吾、章克标、邵洵美等,与他打过一点笔墨官司的人里甚至还有夏衍、朱光潜、李四光、施蜇存等。
我们也不妨来看看鲁迅“骂”过的人的以后的几种情况。
被鲁迅骂过的人,不一定都错,更不一定都坏,比如郭沫若、成仿吾的创造社太阳社诸君子,周扬、田汉等"四条汉子",都是好样的革命家,包括章士钊老先生和梁实秋老先生,依然德高望重。
被鲁迅所喜欢的人,解放以后好象都倒过一点霉。
“奴隶总管”胡风成了反革命,丁玲、冯雪峰是右派,而被鲁迅引以为战友的瞿秋白,文革中从烈士一下子变成了"不足为训"的叛徒。
当然后来这些人也都平反了。
也有被鲁迅骂过现在真成了坏人的如迪克即张春桥。
探讨鲁迅先生的缺点与不足,是可以的,但鲁迅的精神决不容亵渎。
下面,我们把被鲁迅骂过的名人找重点的说一下:梁实秋看到这个名字,我们恐怕马上就想到了鲁迅先生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
而他也是与鲁迅先生笔战时间最长的一位现代文化名人。
二人的笔战,起初系由对文学的阶级性的不同看法引起,后又延伸到很多方面。
留学美国,师从白璧德的梁实秋主张文学的人性论,而鲁迅却持相反的意见。
可以说,论战之初,还主要在文艺思想的学术范围内,但渐渐双方都过火了,都在一定程度上掺杂进了强词夺理、意气用事,甚或抵毁谩骂,正是在此特定的氛围中,鲁迅先生才写下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而梁实秋也著文《鲁迅与牛》予以反击。
历史趣谈:鲁迅与梅兰芳关系多糟糕?鲁迅为何讽刺梅兰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鲁迅与梅兰芳关系多糟糕?鲁迅为何讽刺梅兰芳
导语:鲁迅和梅兰芳,他两一个是文学大师,一个是京剧大师,两人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创造了奇迹,都为中华民族争了光,都是中国人的骄傲。
可是,两个
鲁迅和梅兰芳,他两一个是文学大师,一个是京剧大师,两人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创造了奇迹,都为中华民族争了光,都是中国人的骄傲。
可是,两个人的关系却非常糟糕,应该说鲁迅极其的不喜欢梅兰芳,他们从不往来,且相互成见极深,鲁迅更是还嘲讽过梅兰芳,称其伟大的艺术就是男扮女装,不男不女。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鲁迅出此言论的呢?
事情要从1933年说起。
年初,英国著名戏剧家萧伯纳访华,上海文化界名人几乎倾巢而出,鲁迅与梅兰芳自然也在上海共同出席了欢迎聚会,虽然他们同桌吃饭,彼此也都知道对方身份,却形同路人,自始至终,一句话也没讲。
因为相互隔阂太深,已无法弥补,既有偏见,也有误解,而两人又都是性情倔强之人,于是,这唯一一次见面的机会也没有进行沟通,更没有“相逢一笑泯恩仇”,两位文化巨人就这样失之交臂,参商永离。
平心而论,我以为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鲁迅对京剧乃至梅兰芳的多次批评、讽刺是主要原因。
在鲁迅的杂文和通信中,先后有十多次提到梅兰芳,语气多不恭,对其表演艺术也颇多嘲讽。
在《社戏》里,鲁迅说他二十年里只看过两回京剧,无非是“咚咚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一大班人乱打”,戏台下是“太不适于生存了”。
鲁迅对京剧表演中的象征艺术也很不感冒,他说:“脸谱和手势是代数,何尝是象征?他除了白鼻梁表丑角、花脸表强人、执鞭表骑马、推手表开门之外,哪还有什么说不出、做不到的呢?”这就不无偏见。
生活常识分享。
改变中需要坚持的例子
改变中需要坚持的例子
改变中需要坚持。
据说梅兰芳大师以前是死鱼眼,眼睛相当不好看,根本不适合学戏,但是梅兰芳大师他不愿放弃,为了练眼神,他养起了鸽子,眼球从左到右,又从右到左。
经过他坚持不懈的努力,观察加学习,每天坚持练眼功,最终成了一代京剧大师。
从中可以看出,梅兰芳大师他在坚持梦想中改变了自己的缺点,由此可见,光光坚持一件事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懂得改变。
正如诺基亚和苹果一样,前者坚持原有政策,没有做初任何调整与改变,最终难以跟紧世界潮流,而被他人所抛弃,但是后者却在不断改变机型推出新品的同时坚持自己原有的特点,其终成为一代传奇。
改变中需要坚持。
鲁迅先生最初到日本学医,想用医术治疗国人,但当他看见国人麻木的眼神后,决定弃医从文,打算从精神上拯救国人。
然而,从文的这一条路满腹荆棘,但是鲁迅先生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狂人日记》《呐喊》《彷徨》等书的出版,让其成为了文学界著名的作家。
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坚持拯救国人的初心,改变了拯救国人的方式、方法,由此可见,若是仅仅是改变是不够的,还需要把它坚持下去,不然那便是无意义的改变。
正如我国不断地改变和调整国家的政策和法律,但是我们国家的初心未曾改变,那便是为了百姓创造更好的生活。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习题: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 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鲁迅是一个狂人,所以他手中的笔像一把利剑直刺封建遗老的心脏,冷目像一道闪电直劈卫道士的头颅。
他冷傲,孤峻,敢怒,敢言,文章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他的文章虽不过几百篇,却闪烁着思想的光辉。
他是一个封建礼教思想的批判者,一个封建婚姻的背叛者,一个曾沉陷于绝望之中的彷徨者。
美字体鱼翅精华自己拿来,鸦片糟粕大家抛弃赏美文捧与挖鲁迅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担忧的征兆的人物,始终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来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伶俐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或许是不过想免害。
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狠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
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期望适得其反了。
不但能使担忧,还能使他们很担忧,由于“人心”原来不易餍足。
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由于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作贺礼。
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道: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
其实,假如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
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
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
他虽然也出身绿林高校,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
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日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惊异的是北几省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
当时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料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
于是就“抢堤”咧,“护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
鲁迅对梅兰芳的歧见
有 马 相 伯 (复 旦 大 学 的 创 始 人 、著 名 教 育 家 ), 马 相 伯
给萧伯纳开出了一些上海的和平战士和文人的名单,
其中就有鲁迅。 梅兰芳和鲁迅都去了,两个人一生见
面就这么一次。 鲁迅在事后写的《看萧和“看萧的人
们”记》中还写到:“也还有一点梅兰芳博士和别的名
人的问答,但在这里,略之。 ”这是告诉人们梅兰芳当
捧、民捧、还有捧角集团。 当时声势最大的,要数专捧
梅兰芳的“梅党”。
对于梅兰芳,鲁迅不可能不知道。 而他们之间唯
一的一次直接面对面,是在 1933 年 2 月欢迎萧伯纳的
宴会上。 英国著名的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77
岁高龄的萧伯纳访问上海,这在当时是上海甚至整个
中国文化界的大事。 萧伯纳提出一定要见梅兰芳,还
有底线的作文素材名人
设备监理的重要性
确保设备质量和安全
保障合同履行
通过设备监理,可以确保设备的制造 和安装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降 低设备故障和安全事故的风险。
设备监理单位代表建设单位对设备制 造和安装单位进行监督,可以确保合 同约定的各项义务得到履行。
提高投资效益
设备监理可以帮助建设单位合理规划 设备采购和安装调试工作,优化投资 方案,提高投资效益。
程或若干阶段的监督管理工作。
设备监理的职责
设备监理单位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应履行以下职责:协助建设单位制定设备采购和设备 安装调试计划;审核设备制造和安装单位的资质和能力;监督设备制造和安装单位按照 合同约定进行交货和安装调试;对设备的制造和安装质量进行检验和试验;监督设备的
验收和移交工作;协调处理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争议和索赔事宜。
方法
甘特图、网络计划技术、关键路径法 、挣值管理法等。
03
设备监理中的进度管理
设备监理中的进度计划制定
进度计划制定的重要性
进度计划是设备监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为整个项目提 供了明确的时间安排和任务分配,有助于确保项目按时完 成。
进度计划制定的依据
在制定进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项目的规模、复杂度、资 源需求、时间要求等因素,以确保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
理行业的整体水平。
通过参加国际会议、学术交流等 活动,可以了解国际上最新的发 展趋势和最佳实践,促进我国监
理行业的发展和创新。
在国际合作中,可以共同制定行 业标准和规范,促进监理行业的 规范化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拓展
国际市场和业务。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失败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设备制造企业由于在设备监理培训 进度管理上的疏忽,导致部分设备存 在安全隐患,最终造成了重大事故。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拿来主义》原文: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拿来主义》文艺大师论文
也谈《拿来主义》与文艺大师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为了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举了三个事例。
在这里,幽默、辛辣的语言充满了讽刺意味。
对于这些文字,教辅资料常有如下分析:“几位”、“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几乎到了少而无奈,寒伧可怜的程度。
“捧”字颇富深意,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
“欧洲各国”点明此次画展涉及到的国家之多,“一路”点明此次展览路线之长。
“挂”则勾画“大师”们大张旗鼓,自鸣得意的丑陋之态。
引用“发扬国光”实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大师”们一味“送去”作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
“活人替代了古董”、“进步”运用了反语,对卖国者的变本加厉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但是,一看到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的名字,而文中的“大师”又和美术家徐悲鸿、刘海粟联系到一起时(注释: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四年间,美术家徐悲鸿、刘海粟曾分别去欧洲一些国家举办中国美术展览或个人美术作品展览。
“发扬国光”是一九三四年五月二十八日《大晚报》报道这些消息时的用语。
——《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0页),不论是教参还是教师都讳莫如深。
或曰,这是作者当时的看法,现在要作具体分析。
这些具体问题,教学中不必深究。
或曰,作者的批判矛头指向卖国政府,讽刺对象也不是艺术大师。
以鲁迅惜墨如金的风格,对于可有可无、不痛不痒的文字,他是不屑润色的。
这里真的对于这些艺术大师们没有挪揄之词吗?事实恰恰相反。
《拿来主义》虽然借人说事,旨在揭露反动政府媚外卖国的无耻行径,但穷形尽相地对“几位‘大师’”进行的丑化,难道对刘海粟、徐悲鸿不无讽刺吗?文中直接点明了梅兰芳的名讳,讽刺对象不是他又是谁?其实,二三十年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学术文化空前繁荣的几个时期之一。
在对传统一元文化进行全面彻底的批判的同时,外来文化纷纷涌进国门,逐步形成了文化机制的多元格局。
当时,各种刊物层出不穷,此起彼伏;派别林立,论战不休。
“勤能补拙”议论文论据
“勤能补拙”议论文论据1、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习礼仪。
2、梅兰芳死鱼眼勤练成名角。
中国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曾经说过:我是个笨拙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自己的奋力苦学。
其实他说的一点也不假。
梅兰芳年轻的时候去拜师学戏,师傅说他长着一双死鱼眼睛,灰暗、呆滞,根本不是学戏的料,不肯收留他。
然而,天资欠缺不但没有使梅兰芳灰心、气馁,反而促使他变得更加勤奋了。
他喂鸽子,每天仰望着天空,双眼紧跟着飞翔的鸽子,穷追不舍;他养金鱼,每天俯视水底,双眼紧跟着水里游的金鱼,寻踪觅影。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梅兰芳的眼睛终于变得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闪闪生辉,脉脉含情3、齐白石练篆刻。
4、童第周家境贫困,小时候跟父亲学习知识,17岁才进入学校的大门。
中学时由于他基础差,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才45分。
此后,他与”路灯”相伴……期末时的平均成绩达到70多分。
5、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
有一天晚上在家读书,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
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
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
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
曾国藩却成为了连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
6、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智力开发得比较晚,周围的人们都觉得他很笨。
有一次在幼稚园做游戏,老师拿来一些材料,让全班的孩子做一个小板凳的模型。
“这是我看到的世界上最丑陋的小板凳了!”多少年以后,爱因斯坦就是凭着他锲而不舍的精神成了著名的物理学家,并在1922 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7、张溥天资较差,常常过目即忘。
枯燥乏味的文章,要重复地读上一百遍,他终于能连贯地背出文章来了。
第二天一觉醒来,又忘得差不多了,这又使他十分焦虑,他决心寻找出一种更为有效的读书方法。
张溥读书必手抄,读后又随即焚去,再抄,再读,再焚,如此六七次方休。
关于尊重的名人故事简短
关于尊重的名人故事简短尊重,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石。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名人以他们的言行诠释了尊重的真谛。
美国前总统林肯有一次外出,路边有一个身穿破衣烂衫的黑人老乞丐对其行鞠躬礼。
林肯一丝不苟地脱帽对其回礼。
随员对总统的举止表示不解,林肯说:“即使是一个乞丐,我也不愿意他认为我是一个不懂礼貌的人。
”林肯的这一行为充分展现了他对每一个人的尊重,无论其身份地位如何。
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也是尊重他人的典范。
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去理发店理发。
理发师见他穿着朴素,便随意地给他剪了头发。
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理发师仔细数了数,发现鲁迅多给了好多钱,他满心欢喜。
过了一段时间,鲁迅又来理发了。
这次理发师拿出十足的功夫,精心为鲁迅设计了新发型。
然而,鲁迅照价付款,一分钱也没多给。
理发师很不解,问他为何上次多给钱,这次却不多给。
鲁迅笑着说:“上次你马马虎虎地给我理发,我就马马虎虎地付钱;这次你认认真真地理发,我就认认真真地付钱。
”鲁迅先生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理发师劳动的尊重。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他不仅在艺术上有极高的造诣,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十分尊重他人。
有一次,梅兰芳在演出京剧《杀惜》时,台下观众大声叫好。
然而,一位老者却在台下直摇头。
演出结束后,梅兰芳来不及卸妆,就用专车把这位老者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请教。
老者指出:“阎惜姣上楼和下楼的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博士您却上八下八,这不符合规矩。
”梅兰芳听后恍然大悟,连连道谢。
此后,梅兰芳经常请这位老者观看他的演出,请他指正,称他为“老师”。
梅兰芳的谦逊和对艺术的尊重,使他不断进步,成为了一代宗师。
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第三任总统,他曾与他的园丁一起工作。
有一次,杰斐逊在修剪自己的花园,一位访客前来拜访。
访客惊讶地发现,这位总统竟然亲自做这些体力劳动,并询问他为何不吩咐园丁去做。
近代勤奋取得成功的事例精选
近代勤奋取得成功的事例精选勤奋是通往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们要把勤奋用到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不能去浪费生命、浪费成功。
店铺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近代勤奋取得成功的事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近代勤奋取得成功的事例篇1:养鸽练眼中国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他打开鸽子笼,先将领队放出,再放第二、第三队……对此做法有些人感到不解。
原来是这么回事。
梅兰芳年少时双目眼皮下垂,眼珠转动不灵活,这对于一名演员来说,是个致命的缺陷。
梅兰芳想了个办法——养成鸽子来锻炼目力。
放鸽时尽眼力在底下辨别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愈望愈高,仿佛望到天的尽头。
梅兰芳天天望着鸽子,数年坚持不断,由于他下工夫,眼睛不知不觉地变得有神了,使他的京剧表演神形并茂,最终成为一代表演艺术大师。
近代勤奋取得成功的事例篇2: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
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
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
”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
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
“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
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
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因此,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在他忙于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他聊天或闲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人家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近代勤奋取得成功的事例篇3: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1930 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与梅兰芳文\史先礼[/center]关于鲁迅骂梅兰芳的争论大致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纪念梅兰芳百年诞辰之后,且纷争甚多。
60年前的往事重提,不免带着些60年历史的颜色,引起许多人的怀想与思考。
虽然解放前两人都在北京生活了14年(1912--1926),又同在上海4年(1932--1936),两个时期相加有18年之多,有人说除了1933年萧伯纳来华时两人同做陪客,有过短暂接触外,两人都是在陌路上走,几乎再无其他接触。
但据我推测,鲁迅应该是看过梅兰芳演戏的,因为梅在五四以前已经大红,十年间同在北京的鲁迅没看过他的戏,确实难以让人相信.况且鲁迅多次提到梅兰芳在《黛玉葬花》中的扮相不佳,他至少应该是看过这个戏的,不然不会这么一而再、再而三的贬损他的扮相。
即便是他站在远处只听见梅在台上咿呀咿呀的唱,觉得甚是无聊,台下又是那么纷杂吵闹,悻悻然转身走了。
那么鲁迅骂梅兰芳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普通人大约只回想起《拿来主义》里鲁迅称梅兰芳“梅博士”三字不顺耳朵。
再查《鲁迅全集》,鲁迅指名道姓或指桑骂槐地骂梅处大约有十多处(有人说是17处有梅)。
我样容易找的如《坟*论照相之类》《华盖集续编*厦门通信》《二心集*宣传与做戏》《南腔北调集*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花边文学*京派与海派》《花边文学*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下)》《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两地书*四二》《书信*致姚克(19343024)》《花边文学•谁在没落?》等等.那么梅兰芳既与鲁迅素不相识,也非文坛人物,鲁迅为何一再对他纠缠不休呢?这就要先从鲁迅自身说起。
鲁迅小时候就不喜欢京剧。
他说自1902至1922年二十年间,只看过两回京剧,而印象都十分之坏:“咚咚口皇口皇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一大班人乱打”,“两三个人互打”,总之是“咚咚口皇口皇之灾”,戏台下太“不适于生存”了。
在五四时他和周作人都对旧剧有过尖锐的批评.《社戏》里他写道:“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怕他坐下来唱.”唱得台下人直犯困.我想这老旦唱得可能是京剧中的二黄慢板,表现老妇人的悲苦或思念的.如<望儿楼>中二黄慢板写窦太后思念儿子李世民,《打黄袍》中二黄慢板写太后返宫时感时伤怀还有《红灯记》中奶奶的“十七年”唱段……果然是长而又长,很令门外汉犯困.鲁迅的不喜京戏,大约由此而始.到了五四时期,鲁迅对京剧的偏见并没有改变,甚至不承认京剧是戏,认为它只是“玩把戏”的“百纳体”,“毫无美学价值”。
据郁达夫回忆:“在上海,我有一次谈到了茅盾、田汉\予倩诸君想改良京剧,他(鲁迅)根本就不赞成。
并且很幽默地说,以京剧来宣传救国,那就是…我们救国啊啊啊‟了,这行吗?”(《回忆鲁迅》)再如对于人们公认的京剧表演中的象征艺术,鲁迅就很不以为然。
他说:脸谱和手势,是代数,何尝是象征。
除了白鼻梁表丑角,花脸表强人,执鞭表骑马,推手表开门之外,哪里还有什么说不出、做不出的意义?”(《花边文学•谁在没落?》) 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某纪录片里回忆说:“视京剧为“遗形物”的胡适,看戏看得不亦乐乎;历史学家顾颉刚喜欢捧角儿;徐志摩亲自上台票戏。
当时学界真正不喜欢京剧的,恐怕只有鲁迅兄弟。
”有趣的是,爱京剧的这三个人都是被鲁迅骂得很凶的。
可是鲁迅对京剧再不喜欢,也只是心中所想,再不过是私下和朋友说说,发发冷笑,齿冷一二,别人听不见,梅兰芳听不见,梨园界听不见,倒也罢了,然而他却是眼中存不下沙子的。
1924年鲁迅在<论照相之类>中首次向梅兰芳发难。
他写道: “倘若白昼明烛,要在北京城内寻求一张不象那些阔人似的缩小放大挂起挂倒的照相,则据鄙陋所知,实在只有一位梅兰芳君。
而该君的麻姑一般的“天女散花”、“黛玉葬花”像,也确乎比那些缩小放大挂起挂倒的东西标致,即此就足以证明中国人实有审美的眼睛,其一面又放大挺脑凸肚的照相者,盖出于不得已。
” “我在先只读过《红楼梦》,没有看见“黛玉葬花”的照片的时候,是万料不到黛玉的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
我以为她该是一副瘦削的痨病脸,现在才知道她有些福相,也象一个麻姑。
然而只要一看那些继起的模仿者们的拟天女照相,都象小孩子穿了新衣服,拘束得怪可怜的苦相,也就会立刻悟出梅兰芳君之所以永久之故了,其眼睛和嘴唇,盖出于不得已,即此也就足以证明中国人实有审美的眼睛…… 鲁迅先说梅兰芳扮演的“黛玉”等眼睛太凸、嘴唇太厚,形象不美,甚至有些福相,破坏了他对《红楼梦》中黛玉的原有印象。
(鲁迅在<文艺与政治的歧途>的公开演讲中,仍说梅扮的林黛玉“觉得并不怎么高明”)这显然只是对一名演员表演的客观因素的苛刻要求,因为人的长相是爹妈生的,不可能要演林黛玉,演员便得是鲁迅眼中的痨病样子,况且演员对艺术形象的理解也决定了他的表演方向。
照鲁迅的说法,《木兰从军》梅兰芳也是不适宜演的,因为花木兰女扮男装从军十三载而不被发现,一定长相俗陋,至少也是粗线条的,接近男子,但看看梅的扮妆照,显然是美男子模样。
鲁迅进而写道: “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的,而且最普遍的艺术也就是男人扮女人。
” “最可贵的是男人扮女人了.因为从两性看来,都近于异性,男人看见…扮女人‟, 女人看见‟男人扮‟所以这就永远挂在照相馆的玻璃窗里,挂在国民的心中。
这是一段很出名的由批判男旦引申开来批判国民性的言论,看过的人总不免臆想非非,大呼过瘾。
一位中文系的老师深有体味似的讲给学生听,且用了调侃的语气,仿佛果真如反批柯灵的在文章中所说,“是很好顽的”。
仿佛京剧艺术中男旦的出现,果真是中国最伟大的艺术——“男人眼里扮女人,女人眼里男人扮”——一种畸形的,变态的,带有隐秘的性欲的隐藏式的欣赏艺术。
果真如此么?柯灵先生在《想起梅兰芳》中这样写道:“中国自古倡优并列,属于贱民阶级。
……京剧演员的卑微地位,也并未经“五四”的洗礼而有多少改变。
演旦角的,更是雪上加霜,受到双重鄙视。
歌舞之事,自古倡优女妓,各自为曹,这就是戏台上男扮女装的由来…… 中国戏曲艺术(不只京剧)中男旦的出现有着极为深远的历史原因,也与明清以来的女禁有关,女人不能演戏,戏曲中的女子形象自然由男子来演了。
我记得在有关莎士比亚的一些著作里也曾见过英国戏剧中的女扮男装。
近代人物中,李叔同在日本提倡新剧时擅演女子,曹禺、周恩来也都曾在他们的青年时代以女妆演剧。
况且在戏曲角色中男旦(又称乾旦)又比女旦(又称坤旦)有着一些独特的优势。
比如京剧是唱功活,也是体力活,没有足够的体力是很难应付的。
同时男旦的唱腔的调门虽然没有女旦的高,但是男旦嗓子宽,声音共鸣好。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优势:男旦是男人,不是女人,因此他会付出比女旦多出许多的努力来塑造女人,在戏剧活动中有时甚至可以达到比女人更女人的艺术效果。
因此,鲁迅由此引出对国民性的批判虽无可厚非,对梅兰芳却是很不公道的。
鲁迅对于京剧的偏见显而易见,对梅兰芳的偏见也是不好掩盖的。
我发现许多人在谈论鲁迅和梅兰芳的时候都在手足无措地忙着替鲁迅遮掩。
这又有什么呢?不爱就是不爱,讨厌就是讨厌,纯粹是个人审美情趣的事情。
在这一点上,鲁迅根本就不需要别人替他遮掩。
何满子在给房向东《鲁迅与他骂过的人》做序时表达了这样一种担心,他担心后人把现实主义的鲁迅拉到自然主义的鲁迅。
即在文革过后人们在把神化的虚幻主义的鲁迅还原到现实主义的鲁迅之后,怕有人借故意批判鲁迅故意寻找鲁迅的阴暗面:他对于胡适,林语堂,梁实秋,汉奸周作人的大红很不理解,甚至有些愤怒。
说到个人的审美情趣,鲁迅在晚年两篇《略论梅兰芳及其他》(收入《花边文学》),对梅兰芳的艺术进行的理论探讨中有深入体现。
两篇文章探讨的中心是关于京剧的雅俗问题。
鲁迅认为梅兰芳是一位由俗变雅的典型,开始,他“不是皇家的供奉”,而“是俗人的宠儿”,他当时“所做的戏,自然是俗的,甚至于猥下,肮脏,但是泼刺,有生气”,他的艺术是属于民间的,属于人民大众的。
但是,后来,他遭到了士大夫的“篡改”:“他们将他从俗众中提出,罩上玻璃罩,做起紫檀架子来。
教他用多数人听不懂的话,缓缓的“天女散花”,扭扭的“黛玉葬花”,先前是他做戏的,这时却成了戏为他而做,凡有新编的剧本,都只为了梅兰芳,而且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梅兰芳。
雅是雅了,但多数人看不懂,不要看,还觉得自己不配看了。
”平心而论,鲁迅这里的观点,完全是人民本位:用人民大众(底层的)的艺术趣味、欣赏习惯、欣赏水平,来衡量梅兰芳艺术事业的成败得失。
从总体上说,鲁迅的观点无疑是正确、深刻、无可指责的。
这种观点,在新中国建立后的戏剧改革工作中,曾经被一再引证和广泛运用,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梅兰芳先生被鲁迅批评为过于高雅的剧目,如“天女散花”、“黛玉葬花”等,也正是因此而修改或停演的。
那么鲁迅所谓的未被士大夫们罩到玻璃罩子里的戏曲是什么样子呢?他在女吊里这样写道:“她将披着的头发向后一抖,人们这才看清了脸孔:石灰一样的圆脸,漆黑的浓眉,乌黑的眼睛,猩红的嘴唇。
她两肩微耸四顾,似听,似惊,似喜,似怒,终于发出悲哀的声音,慢慢地唱道:奴妈本是杨家女呀,呵呀,苦呀,天哪……” 读来颇有阴森森之感,鲁迅是颇欣赏自己文章中的这种鬼气的。
但是粗俗的、猥下的、肮脏的戏剧成分在建国后也被去除,与以上所上似乎又有些矛盾。
鲁迅在20年代讽刺叶灵凤的时候还用了“年青貌美,唇红齿白”四字。
放在这里讲,也是与梅兰芳华贵优雅的艺术观是完全相对的。
鲁迅仇猫是出了名的,他在《朝花夕拾之猫*狗*鼠》有幽默细致的描述。
而郑逸梅《艺林散集》载”梅畹华爱猫成癖,在上海思南路宅内蓄一大白猫,后赴北京,未携猫同去,既而思念之。
李春林乃送灰色驯猫一,梅加以抚摩,作为良伴。
”这似乎也反应出二人个性的不同。
毕竟性格方面的差异也间接反应出双方审美观的不同.梅兰芳最讲水磨工夫,建国初对京剧主张”移步不换形”的观点还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而鲁迅却是讲战斗,讲杂文的匕首投枪作用,这显然也反应出个人性格和审美观,艺术观的不同。
王慧在《梅兰芳画传》中也这样写道:“这两出(指《木兰从军》和〈抗金兵〉)为抗战而编排的戏,正式公演于1933年,而鲁迅的《略论梅兰芳及其他》发表于1934年,所以鲁迅不喜欢梅兰芳及他的戏,并非出于对他的戏不具鼓舞性和斗争性不满,而只能归于审美情趣的问题。
” 是什么审美情趣的差别呢?用中国传统的古典用语讲就是“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鲁迅写文章爱用反语,他不说自己看不懂不爱看,而说大众看不懂也不爱看,这与他用过巴人作笔名有着一定的联系,反应出他一贯的审美观。
新中国成立后,鲁迅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化革命的旗手”和“空前的民族英雄”并进而指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而梅兰芳也在建国后担任了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成为文艺界重要领导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