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
(完整版)中国电影导演
中国电影的六代导演第一代导演:指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郑正秋、张石川等人。
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民族电影的奠基人,拍摄了中国首批无声故事片。
影片内容多受“五四”精神影响有反封建倾向,形式上保留较多的舞台程式,表演上受卓别林影响。
注重教化、讲求戏剧性、强调情节性、突出场面性。
张石川,原名张伟通,浙江宁波人。
他一生拍摄了150部影片,在150部影片中,《难夫难妻》是中国故事片的开山之作。
《孤儿救祖记》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繁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黑籍冤魂》是第一部长故事片;《火烧红莲寺》敲开了武侠影片的大门……他的创作特点:首先是故事性强,情节曲折,让观众有戏可看;其次,作品大多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线索清晰,内容通俗易懂,比较符合早期观众的欣赏口味;再次,喜欢在影片中穿插嘘头,善于抓住一个细小情节尽情渲染,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
郑正秋,原名芳泽,他的电影艺术思想和戏剧艺术思想一脉相承——改革社会、教化。
他一共编、导、演了53部影片,这五十余部影片比较复杂,既编写了一批以妇女命运为题材的、较有社会意义的影片《玉梨魂》、《盲孤女》《上海一妇女》等,又屈从与商业化的要求。
他始终执着于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其创作思想及创作风格可归属于现实主义流派。
郑正秋尤其关注妇女问题,并由此构成他的选材和表现主流,这与他坚持电影的社会教化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创作特点:首先,影片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多为通过描写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达到抨击旧制度、旧礼教的目的,寄托了对弱者、被压迫者的深厚同情。
其次,作品富有民族特色。
影片故事性强,戏剧冲突激烈,有完整的结构和明确的因果关系,细节丰富,引人入胜。
他为电影的中国化做出了贡献。
第二代导演:指30~50年代的一批艺术家,如蔡楚生、史东山、孙瑜、应卫云、张骏祥、吴永刚、成荫、汤晓丹、沉浮、郑君里、桑弧等。
他们常通过家庭的悲欢离合去反映社会,讲究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节奏平稳缓慢,善用长镜头。
中国电影诞生以来的历代导演盘点(一)
中国电影诞生以来的历代导演盘点(一)
7年,中国的电影已走过了一百一十二年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离不开中国的历代导演对中国电影的推动。
今天小编来给大家盘点一下中国电影自诞生以来的历代导演。
第一代: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代表人物:
1.郑正秋(1889-1935),导演,编剧。
原名郑芳泽,号伯常,广东汕头人,卒于上海。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我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被誉为“中国电影之父”。
郑正秋
主要作品:1913年编剧并参与导演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
2.张石川(1890-1953)原名伟通,字蚀川,浙江宁波人。
早年曾在洋行任职,1913年与人合组专门承包美资亚细亚影片公司拍片业务的新民公司。
张石川
主要作品:《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
3.但杜宇(1897-1972)原名祖龄,号绳武,祖籍贵州广顺,生于江西南昌。
但杜宇
主要作品:《海誓》
4.杨小仲(1899-1969),原名杨保泰,艺名羼提生,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导之一,著名电影艺术家。
杨小仲
代表作品:《醉乡遗恨》
醉乡遗恨
5.邵醉翁(1896-1979)镇海县庄市朱家桥老邵人。
其父邵玉轩,早年在上海经营锦泰昌颜料行。
邵醉翁生于1896年,原名同章,字仁
杰,号醉翁,在他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后,以号行。
他也是邵逸夫的哥哥
主要作品:《立地成佛》、《一夜奢华》。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
一、中国电影百年六代(1905——)1.在中国电影的研究词汇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已成定论。
2.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独特的行业内法则和共享的社会外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关于导演构成非自然是集的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
可以说,六代导演实际上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时空所构建的精神集团。
3.代际之间区分的基本标志和要素在于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变化,表达主体的更迭。
二、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老工之爱情》、《庄子试妻》等主要功绩:1)建立了本土电影的雏形(尤其是言情与武打片类型)2)开创了主流影戏,教化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
三、第二代导演(中国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得到体现)代表人物:蔡楚生、费穆等。
时间:1934——1949年。
代表作品:《渔光曲》、《桃李劫》、《新女性》、《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
主要功绩:1)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制作借鉴好莱坞,理论学习苏联。
2)开创了30、40年代的社会写实风格,具有了自觉的新文化批判意识和色彩。
3)开始使电影文化深入人心。
四、第三代导演(由于政治运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倒退)代表人物:谢晋、崔嵬(三江汇合,北影四大帅,南谢,北谢)时间:1949——1976。
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等。
主要功绩:1)完成了社会主义语境的电影表达,创作了红色经典。
2)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3)“文革电影”是红色经典的极端化,“三突出”创作原则是对电影艺术活动的彻底摧残和扼死。
这个时期电影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光明社会为主题,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貌。
五、第四代导演(学院派,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期,中国电影得到全面解放,苏醒国家实行重在经济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近百年来,中国电影历经了六代导演的辛勤耕耘与创新突破,为中华大地上的影像艺术贡献了宝贵的珍品。
这六代导演代表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创作风格,构成了中国电影发展的驱动力与精神支柱。
第一代导演,代表人物是章太炎、袁洪间等。
他们的执导作品起步于中国电影的摇篮——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将西方的电影艺术手法融入中国电影,并致力于发展独立的中国电影语言。
他们面对的是旧中国的动荡与封建思想的束缚,他们要求的是一个自由、独立的电影艺术。
第二代导演,代表人物是黄宗英、闻一多等。
他们在电影史上的地位既与第一代导演渊源相通,又有所区别。
这一代导演更加关注电影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更加强调电影的教育与启迪作用。
他们纷纷开设电影学院,推动电影相关专业的发展,为后来的导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第三代导演,代表人物是陈村、谢晋等。
这一代导演的出生和工作背景紧紧联系着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国家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大环境也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不但在电影拍摄手法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更加注重电影艺术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呼应和反映,对中国电影的审美和创作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是张艺谋、陈凯歌等。
这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为知名与成功的一代,他们主要活跃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的影片被广泛传播,也在国际上获得了高度赞誉。
这一代导演更加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对中国动荡的社会背景下的人性因素进行了深度剖析,让国内外观众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文化与民俗。
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是贾樟柯、王小帅等。
这一代导演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崛起的,他们的电影作品既体现了中国社会变迁的特殊性,同时也表达了导演对自我的思考与探索。
他们选择了与传统中国电影的叙事方式与审美风格不同的创作路径,更加接近于现实与生活,用真实贴近的方式描摹社会百态。
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是贾平凹、果麦等。
这一代导演是在新媒体时代崛起的,他们利用新技术和媒介手段进行影片创作,更加注重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具有较强的实验性。
中国导演代系划分
3.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去 起到了开拓者的作用。
第二代导演
主要活动时间 20世纪30——40年代
代表人物:
1 费穆 《小城之春》 诗化电影
第一部彩色影片 《生死恨》 梅兰芳主演
2蔡楚生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
3 孙瑜 《野草闲花》,片中的《寻兄词》是第一首电影歌曲
4 吴永刚 《神女》
5 桑弧 《太太万岁》
特点:
1.关注社会,具有现实主义特色
2.仍然没有脱离“戏剧意识”
第三代导演(建国后走向影坛)
代表 :北影四大帅 南北二谢 八一厂 长影厂其他人
背影四大帅
1.水华 《林家铺子》(茅盾)
2.凌子风 《中华女儿》 捷克卡罗维·发利
3.崔嵬 《小兵张嘎》 《青春之歌》
4.成荫 《南镇》 《牧马人》 《天云山传奇》 《女篮五号》
《鸦片战争》
北谢:北影厂 谢铁骊
《早春二月》
八一厂
1.王苹 《柳堡的故事》
2.严寄洲 《野火春风斗古城》
特点:
1.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表现生活本质
2.展现了地方特色 民族风格 具有艺术意蕴
第四代导演
20世纪60年代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
代表人物:张艺谋 陈凯歌 顾长卫
田壮壮 《盗马贼》 《茶马古道·德拉姆》
黄建新 《黑炮事件》
张军钊 《一个和八个》
李少红 胡玫
特点:
1.新的思想 新的手法 新的角度
2.主观性 象征性 寓意行强烈
3.具有人文气质——有社会学式的关照
第六代导演
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电影学院的导演
张元 《看上去很美》 《北京杂种》
中国百年电影史上的六代导演及其作品特点
中国百年电影史上的六代导演及其作品特点文/刘连彪第一代: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为代表。
张石川的制片方针是“处处惟兴趣是尚”,郑正秋则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
他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
其代表作《难夫难妻》、《孤儿救祖记》等,没有摆脱舞台化的程式,有着我国传统喜剧色彩。
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他们有“戏人电影”之称。
第二代:“第二代导演”以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史东山、袁牧之等为代表。
其代表作《狂流》、《三个摩登女郎》、《渔光曲》等,在艺术上倡导写实主义风格,同时受“文明戏”和西洋话剧的影响,注意把写实和“戏剧化”结合起来。
在思想内容方面,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他们有“剧人电影”之称。
第三代:以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等为代表,严格遵循革命现实主义原则,在艺术上追求革命的文学的内容和喜剧的结构相结合。
这些导演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作过探索。
他们有“文人电影”之称。
第四代:在“第四代导演”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吴贻弓、吴天明、张暖忻、黄健中、滕文骥、郑洞天。
其代表作《城南旧事》《老井》《黄河谣》等,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自觉发展了纪实美学的风格,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他们主张电影要创新,中国电影语言要和世界接轨,要求电影语言具有现代化风格,力图运用新的电影观念来改造和发展电影。
第五代:“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其代表作《黄土地》《红高粱》《大阅兵》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对电影语言象征、比喻、造型功能的迷恋,因而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具有极强的造型性、主观性、象征性和寓意性。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
影片根据莫言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中国 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国际A级电影节大奖旳影片。影片先是以 新式叙事手法为框架,试图拍摄一部打破老式主旋律模式旳新式
文艺剧情片,后此片一制作好便入围柏林德国影展,最终空前旳 拿下柏林影展最高奖金熊奖。
红高粱 影评 张艺谋不单是首个将华语电影推向世界旳中国电影人,也是
第一种将画面及色彩利用旳如此杰出旳中国导演。 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辉煌旳红
色所浸透。红色是太阳、血、高粱酒旳色彩。在这里,导演 对色彩旳利用是高度风格化旳。影片一开头就是年轻漂亮、 灵气逼人旳我奶奶那张充斥生命旳红润旳脸,接着就是占满 银幕旳红盖头,那顶热烈饱满旳红轿子,野合时那在狂舞旳 高粱秆上闪烁旳阳光,似红雨般旳红高粱酒,血淋淋人肉, 一直到那日全食后天地通红旳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 罩。影片结束在那神秘旳日全食中,红色旳扩张力取得了一 种凝固旳近乎永恒旳沉寂效果。黑红色旳高粱舒展流动充斥 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红高粱》是一种具有神话意味旳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 秘旳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旳生命力。所以,赞美生 命是该片旳主题。“是要经过人物个性旳塑造来赞美生命, 赞美生命旳那种喷涌不尽旳勃勃生机,赞美生命旳自由、舒 展。”(张艺谋《(红高粱)导演论述》)。正因为这种对生 命旳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旳电影语言旳利用,使得《红高粱》 取得了国际荣誉,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取得旳 最高荣誉。
第四代导演以(腾文骥、吴天明、张暖忻、吴贻弓、黄健 中、黄蜀芹)等为代表。张暖忻导演旳《沙鸥》、郑洞天、 徐谷明联合导演旳《邻居》、吴贻弓导演旳《城南旧事》、 滕文骥导演旳《城市里旳村庄》、吴天明导演旳《没有航 标旳河流》等预示了姗姗来迟旳第四代旳突起。第四代导 演旳主体是“文革”前第四代电影借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和世界电影纪实美学旳成就,着重从电影旳观念和语言旳 角度,逐渐探索有关电影真实旳命题,从大量利用长镜头, 利用实景、自然光拍摄和追求生活化旳表演到对电影旳叙 事构造散文化尝试,使一种逼真性、生活化电影观念逐渐 确立起来了,并将对电影散文化、纪实性探索与一种抒情 式美学相结合,注重体现个人旳感受。
中国电影导演1——6
中国电影导演(第一代--------第六代)来说说中国的电影导演吧在网上搜罗了一些资料,做了些整理.大家可以进一步补充.第一代导演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郑正秋·任彭年、侯曜·沈浮·史东山·何非光·袁牧之·蔡楚生·洪深第二代导演“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
尽管这代导演的“戏剧意识”还比较强烈,但他们已从对戏剧的摹仿从形式转向内涵,即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所长,只是在故事情节上强烈地追求戏剧悬念、戏剧冲突、戏剧程式。
可以这样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这个时期,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也属于由萌芽到起步阶段。
·陈怀皑·桑弧·崔嵬第三代导演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
这一代导演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在影片努力反映时代,深入地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的追求上,都有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谢晋·谢铁骊·谢添·沙蒙·水华·林农·李前宽肖桂云·凌子风第四代导演第四代电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构成的创作全体,他们一毕业就遇到文化大革命,以至于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才开始的。
中国电影导演代际要览
中国电影导演代际要览编导三班课堂笔记讲课老师:程骋第一代导演代表人物: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邵醉翁杨小仲等198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又一村”播放西洋影戏,是电影进入中国标致。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拍摄《定军山》标致中国电影诞生1913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张石川郑正秋)1 913年香港“人我剧镜社”的《庄子试妻》(黎民伟)成为中国第一部往海外放映的影片。
1921年《阎端生》是我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标志着我国电影已经过了萌芽初创期,开始了发展期1928年《火烧红莲寺》(张石川郑正秋)引发了武侠热潮1931年《歌女红牡丹》(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是我国第一部有声片第二代导演人物:费穆蔡楚生孙瑜程步高沈西苓史东山应云卫张俊祥桑弧第二代导演的作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No.1 1931-1937年左翼电影时期这一时期的人物有夏衍田汉阳翰笙主要作品有《三个摩登女郎》《渔光曲》《神女》《马路天使》这些作品自觉地和时代的民族的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启蒙色彩,使现实主义称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主潮。
No.2 八年抗战时期这一时期的电影存在区域差异性作品有《保卫我们的国土》《热血忠魂》《中华儿女》(国统区)《木兰从军》《铁扇公主》(“孤岛”电影)《最后的关头》(香港电影)《延安与八路军》(延安地区)NO.3 四年内战时期《一江春水向东流》《渔光曲》(蔡楚生)《小城之春》(费穆)第三代导演时间:指的是集中创作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新中国民族电影形态确立,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一批同时代的电影导演。
代表人物:谢晋水华凌子峰谢铁骊主要作品:《中华儿女》(1949年)《白毛女》(1950年)《赵一曼》(1950年)《我这一辈子》(1950年)第二代导演与第三代导演的不同:电影被纳入国家体制之中,电影由当初的私营转化为完全的国营。
第三代导演的特征:1、内容上较多的反映社会变革,歌颂英雄,其作品具有浓郁的意识形态性。
导演代系
第一代导演:创立中国本土电影雏形第二代:完成了中国电影从无声至有声的转变,并摆脱了戏剧化,电影逐步走向写实,被誉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蔡楚生《渔光曲》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中国电影首次享誉世界影坛。
袁牧之《马路天使》第三代:如何表现生活本质、反映时代风貌、展现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等方面寻求中国式的表达。
谢晋被当时海外影评人评为“当今国际影坛最有名望的中国人”,他导演的《芙蓉镇》获得多个国内外奖项。
第四代:弥合中国电影的一代,承上启下。
为中国电影的创作延伸和艺术衔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五代:开创了中国电影史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把中国电影传播到了全世界。
《大红》《黄土地》《霸王别姬》《活着》,第六代: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
他们大多出生于60~70年代,基本上没有受过“文革”的影响,即使受到一些,也只是孩提时代的印象性记忆,并不存在受到压抑的切肤之痛;中学时代至长大成人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旧体制、旧观念的消融与崩溃,各种新潮思想、观念的发生与建立,伴随着他们成长,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他们遭遇了在80~90年代经济转轨给社会带来的剧痛,同时也经历了电影从所谓神圣的艺术走入日常生活,还原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的无奈。
代表导演包括张元、陆川、王小帅、娄烨、王超、路学长、管虎、贾樟柯、何建军、王全安、李杨、刘冰鉴、王一持、李欣、宁浩、张海洋等。
他们要么极度追求影象本体,要么偏执于写实形态、关注草根人群,要么坚定的走在商业路线上,几乎难以象“第五代”那样整体构建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所以,他们是抗拒归纳的一代。
典型特征是“叛逆与反思”。
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分代,是一项从电影史学衍生到社会中的运动,当下许多导演反对这种分代,尤其是第五代以及其后的导演们对此更是十分反感。
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
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在中国电影百年发展的历程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和提法已成定论。
其中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转换、表述主体的更迭是最基本的划分依据。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大抵如此:建立了中国本土电影雏形的郑正秋、张石川等为第一代;创造了三四十年代社会写实风格的蔡楚生、孙瑜等为第二代;1949年后致力于社会主义语境表达的崔嵬、谢晋等为第三代;1979年后追求影像语言电影化的张暖忻、谢飞等为第四代;1985年后使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陈凯歌、张艺谋等为第五代;90年代后崭露头角的张元、王小帅等为第六代。
《难夫难妻》(1913)、《孤儿救祖记》(l923)、《劳工之爱情》(1922)、《火烧红莲寺》(l928)、《歌女红牡丹》(1930)等影片对中国电影制作方式的开山性,奠定了郑正秋和张石川的鼻祖地位。
他们携手创办“明星影片公司”并摸索出中国电影的西化道路:郑正秋创造了家庭言情剧模式,张石川则踏出娱乐电影的路径。
第二代导演的创作时段主要在1934至1949年间,在公认的经典电影中,有脍炙人口的社会写实片《神女》(1934),《渔光曲》(l934)、《桃李劫》(l934)、《大路》(1935)、《马路天使》(1937),《十字街头》(l937)、《一江春水向东流》(l947)、《万家灯火》(l948)、《乌鸦与麻雀》(l949);有制作精美的艺术电影《小城之春》(1948);有专业指数很高的市民喜剧电影《假凤虚凰》(l947)、《太太万岁》(1947)。
优秀的导演有蔡楚生、孙瑜、费穆、沈浮、袁牧之等。
第三代导演(1949-1966)主要是北影的“四大帅”(成荫、崔嵬、水华、凌子风)和“南谢(谢晋)北谢(谢铁骊)”。
其中成荫的代表作为《南征北战》(1952)、《停战以后》(1962)、《西安事变》(l982)。
水华创作了经典《白毛女》(1950)、《林家铺子》(l959)、《烈火中永生》(1965)、《伤逝》(l981)。
中国电影年发展史-中国第一代导演
朱婷婷
编年史
第一代导演
• 概述: •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亍上世纪初 右到20年代末。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巠史,代表人物有郑 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 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 活跃时期: • 1905年-1929年
第一代导演
• 主要成就: • 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 、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 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巟片 《劳巟乊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 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这些影片中的一 部分是受了“五· 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丌同程度上表现 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第一代导演
• 主要特点: • 1、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中吸收了很 多手法, • 2、重视电影的社会教化作用。 • 3、电影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用传统的戏剧观念 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 的舞台痕迹。 • 4、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 • 5、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 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丌大。
代表导演:
郑正秋 (1889—1935),早期著 名电影编导、戏剧艺术家。 上海人。曾从事新剧运动, 受聘为《民言报》剧评主笔, 倡导戏剧应成为改良社会、 教化民众的工具。
1913年,张石川、郑正秋在上海联合编导 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
(亚细亚影戏公司)
• 郑正秋一共编、导、演53部影片。 • 他有自己的艺术主见不追求,提出影片要引导观众的欣赏 趣味。 • 研究者认为,郑正秋以其艺术实践探索出一种以人物悲欢 离合的命运为中心,结构成曲折动人的情节发展,同时展 开和完成一个社会性主题的创作模式,对同时代的电影家 和后来者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为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片花费了大量心血,为中国电影 的启蒙和发展打下了基石,成为我国电影叱上伟大的一页 。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
一、中国电影百年六代(1905——)1.在中国电影的研究词汇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已成定论。
2.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独特的行业内法则和共享的社会外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关于导演构成非自然是集的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
可以说,六代导演实际上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时空所构建的精神集团。
3.代际之间区分的基本标志和要素在于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变化,表达主体的更迭。
二、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老工之爱情》、《庄子试妻》等主要功绩:1)建立了本土电影的雏形(尤其是言情与武打片类型)2)开创了主流影戏,教化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
三、第二代导演(中国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得到体现)代表人物:蔡楚生、费穆等。
时间:1934——1949年。
代表作品:《渔光曲》、《桃李劫》、《新女性》、《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
主要功绩:1)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制作借鉴好莱坞,理论学习苏联。
2)开创了30、"40年代的社会写实风格,具有了自觉的新文化批判意识和色彩。
3)开始使电影文化深入人心。
四、第三代导演(由于政治运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倒退)代表人物:谢晋、崔嵬(三江汇合,北影四大帅,南谢,北谢)时间:1949——1976。
"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等。
主要功绩:1)完成了社会主义语境的电影表达,创作了红色经典。
2)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3)“文革电影”是红色经典的极端化,“三突出”创作原则是对电影艺术活动的彻底摧残和扼死。
这个时期电影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光明社会为主题,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貌。
五、第四代导演(学院派,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期,中国电影得到全面解放,苏醒国家实行重在经济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
第一代到第六代导演
第一代到第六代导演第一代导演: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代表影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
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时代特征:作为中国电影的奠基者,第一代导演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联系着时代的要求,重视电影的社会教化作用。
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
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
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第二代导演:第二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
代表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小城之春》《艳阳天》《春蚕》《马路天使》《神女》时代特征:第二代导演是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
中国历代电影导演介绍
第一代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 年代末。
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
“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1889—1953 )、郑正秋(1888—1935)。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但两人相比,郑正秋比张石川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张石川的制片方针是“处处惟兴趣是尚”,郑正秋则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
他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
特别是后期的《姐妹花》十分注重故事的雅俗共赏,表演的朴素细腻,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得该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创下连映60 天的记录。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上世纪初到二十年代末。
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
“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和郑正秋。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完整版)中国电影导演
中国电影的六代导演第一代导演:指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郑正秋、张石川等人。
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民族电影的奠基人,拍摄了中国首批无声故事片。
影片内容多受“五四”精神影响有反封建倾向,形式上保留较多的舞台程式,表演上受卓别林影响。
注重教化、讲求戏剧性、强调情节性、突出场面性。
张石川,原名张伟通,浙江宁波人。
他一生拍摄了150部影片,在150部影片中,《难夫难妻》是中国故事片的开山之作。
《孤儿救祖记》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繁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黑籍冤魂》是第一部长故事片;《火烧红莲寺》敲开了武侠影片的大门……他的创作特点:首先是故事性强,情节曲折,让观众有戏可看;其次,作品大多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线索清晰,内容通俗易懂,比较符合早期观众的欣赏口味;再次,喜欢在影片中穿插嘘头,善于抓住一个细小情节尽情渲染,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
郑正秋,原名芳泽,他的电影艺术思想和戏剧艺术思想一脉相承——改革社会、教化。
他一共编、导、演了53部影片,这五十余部影片比较复杂,既编写了一批以妇女命运为题材的、较有社会意义的影片《玉梨魂》、《盲孤女》《上海一妇女》等,又屈从与商业化的要求。
他始终执着于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其创作思想及创作风格可归属于现实主义流派。
郑正秋尤其关注妇女问题,并由此构成他的选材和表现主流,这与他坚持电影的社会教化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创作特点:首先,影片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多为通过描写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达到抨击旧制度、旧礼教的目的,寄托了对弱者、被压迫者的深厚同情。
其次,作品富有民族特色。
影片故事性强,戏剧冲突激烈,有完整的结构和明确的因果关系,细节丰富,引人入胜。
他为电影的中国化做出了贡献。
第二代导演:指30~50年代的一批艺术家,如蔡楚生、史东山、孙瑜、应卫云、张骏祥、吴永刚、成荫、汤晓丹、沉浮、郑君里、桑弧等。
他们常通过家庭的悲欢离合去反映社会,讲究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节奏平稳缓慢,善用长镜头。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1-6 (3)
谢飞
湖南宁乡人,1942年出生于延 安,196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 学院, 是第四代导演中最有成就和有国际 影响的导演之一。 代表作品有《我们的田野》、 《湘女萧萧》、《本命年》、《香 魂女》和《黑骏马》 等 他的作品贯穿着严肃的哲理思考 和人文精神。谢飞电影的常见题材, 是在大自然的慰藉下人性的复苏, 人的心灵创伤和苦难的消解,生命 意识和人格理想的重新振奋。 谢飞电影中浓郁的民族意味和东 方气质,正是他引起欧美电影界注 目的原因之一。
文革结束,百废待兴。越过了历史大灾难的第三代导 演的谢幕,也许只是宣布了一个红色电影经典时代画上了 句点,却并不代表中国电影最好时代的终结。将中国电影 发扬光大,让中国电影站立成树,也许这就是对第三代导 演最好的纪念。正如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所 说,“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电影人,要用自己的行动继 承衣钵,把他们对中国电影的忠诚热情和不懈探索的精神 继承下去,以此祭奠一个逝去的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
18
代表导演
黄蜀芹
代表作品有《人·鬼·情》、《画魂》、《童 年的朋友》、《青春万岁》、《嘿,弗兰克》、 《我也有爸爸》等。 黄蜀芹是一个不多产却力求完美的艺术家,女 性的身份注定她与生俱来的关怀取向:书写女性, 关怀女性。
吴天明
代表作品有《人生》、《老井》、《首席执行官》、 《变脸》、《非常爱情》等。他凭借电影《百鸟朝凤》在 第22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得了评委会特别奖。 吴天明以深沉、饱含忧患意识的目光观察生活,用艺 术的手法去发现、弘扬美好的东西,在长期的电影实践中 形成了自己浓郁的民族特色。
代化进程,通过第四代导演之手前所 未有地被提升到诗意化和浪漫化的高 度。
中国第五代导演
中国第五代导演
简介: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 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 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 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 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 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 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 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 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 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 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 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 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 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 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中国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作品、基本美学特征
中国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作品、基本美学特征【第一代导演】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拓荒者①代表人物: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②代表作品:郑正秋《难夫难妻》、张石川《火烧红莲寺》③补充:A背景: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B内容: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C艺术技巧:没有摆脱舞台化的程式,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固有“戏人电影”之称。
D成就:“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但两人相比,郑正秋比张石川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张石川的制片方针是“处处惟兴趣是尚”,郑正秋则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
他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
特别是后期的《姐妹花》十分注重故事的雅俗共赏,表演的朴素细腻,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得该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创下连映60天的记录。
【第二代导演】三、四十年代活跃在影坛上的一批导演,如蔡楚生、费穆、吴永刚等。
他们是第一代导演的学生①代表人物:吴永刚、夏衍、费穆、蔡楚生、孙瑜、史东山、沈西苓袁牧之、郑君里、汤晓丹②代表作品:吴永刚的《神女》,夏衍的《春蚕》,费穆《城市之夜》,孙瑜的《大路》,史东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渔光曲》以及沈西苓和袁牧之的《桃李劫》等等③补充:A内容: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B艺术技巧:①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
第一代导演
概述: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20世纪的初叶——19世纪20年代末。
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特点:
1.“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此后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多个第一: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
2.创作艰苦:缺乏经验借鉴,拍摄条件简陋。
3.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联系时代要求,重视电影的教化作用。
4.受中国传统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的影响大: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在拍摄上,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
总之: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代表人物及作品:
郑正秋:《难夫难妻》(与张石川合拍)、《孤儿救祖记》、《姊妹花》。
张石川:《难夫难妻》、《黑籍冤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盲孤女》、《最后之良心》、《歌女红牡丹》、《滑稽大王游华记》、《战地历险记》、《热血忠魂》、《女儿经》、《掷果缘》、《空谷兰》、18集《火烧红莲寺》。
第二代导演
概述:
第二代导演被誉为“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主要活动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代,甚至到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
特点:
1.思想内容上:摆脱单纯的娱乐,开始反映社会生活。
这也是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
2.在艺术形式上,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开始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
可以这样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代表人物及作品:
吴永刚的《神女》,夏衍的《春蚕》,费穆《城市之夜》,孙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东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渔光曲》,沈西苓和袁牧之的《桃李劫》等等。
第三代导演
概述:
第三代导演指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
特点:
1.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
2.深入展现矛盾冲突。
3.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代表人物及作品:
1.谢晋(1923—2008),是第三代导演中最为引人注目的。
执导36部影片,获国内大奖23次,国际大奖10余次,共6次获得“百花奖”,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谢晋导演的电影几乎都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被海外影评家誉为“当今国际影坛最有名望的中国人”。
谢晋不但有艺术上的创新精神,更具有社会责任感,致力于创作出真正具有精神价值、人文关怀,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
谢晋1947年开始电影导演生涯,代表作品有:《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啊!摇篮》、《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
《最后的贵族》、《清凉寺钟声》、《老人与狗》、《鸦片战争》、《女足九号茧自缚》。
2.谢铁骊,八十年代把鸿篇巨制《红楼梦》分为六部搬上了银幕。
第四代导演
概述:
第四代导演主体是6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
主要代表人物吴贻弓、吴天明、张暧忻、黄健中、滕文骥、郑洞天、谢飞、胡柄榴、丁荫楠、李前宽、陆小雅、于本正、颜学恕、黄蜀芹、杨延晋、王好为、王君正等。
特点:
1.中国电影第四代导演是中国第一代影人电影①导演。
2.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中国历史、中国革命乃至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通过第四代导演之手和诗人情怀前所未有地被提升到诗意化和浪漫化的高度。
代表人物及作品:
张暖忻的《青春祭》、《沙鸥》,谢飞的《本命年》,黄建中的《小花》,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杨延晋的《苦恼人的笑》、《小街》,滕文骥的《生活的颤音》,黄蜀芹的《人·鬼·情》。
第五代导演
概述: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
特点:
影片特征与自身经历密不可分:
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代表人物:
最杰出的代表有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此外,张军钊、李少红、胡玫、周晓文、宁瀛、刘苗苗等在这一时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第六代导演
概述:
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
特点:
带有鲜明的自身形象的烙印:
他们大多出生于60-70年代,基本上没有受过“文革”的影响,即使受到一些,也只是孩提时代的印象性记忆,并不存在受到压抑的切肤之痛;中学时代至长大成人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旧体制、旧观念的消融与崩溃,各种新潮思想、观念的发生与建立,伴随着他们成长,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他们遭遇了在80-90年代经济转轨给社会带来的剧痛,同时也经历了电影从所谓神圣的艺术走入日常生活,还原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的无奈。
他们要么极度追求影象本体,要么偏执于写实形态、关注草根人群,要么坚定的走在商业路线上,几乎难以象“第五代”那样整体构建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所以,他们是抗拒归纳的一代。
典型特征是“叛逆与反思”。
代表人物:
代表导演包括张元、陆川、王小帅、娄烨、王超、路学长、管虎、贾樟柯、何建军、王全安、李杨、刘冰鉴、王一持、李欣、宁浩、张海洋等。
注释:
①影人电影的概念是由香港大学中文系黄继持教授于1983年在一次会上提出提出来的。
黄教授同时提出了三个概念:“戏人电影”、“文人电影”和“影人电影”。
他把郑正秋等人的电影称之为“戏人电影”,原因是“受到文明戏与戏曲的巨大影响”;他把左翼文艺工作者编导的电影称之为“文人电影”,原因是“他们并非电影科班出身,以文人或话剧工作者进入电影,特别重视电影的文学性,强调主题思想,也发展出与此相应的一套‘现实主义手法’”;他把孙瑜的作品称之为“影人电影”,原因是他是“电影科班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