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教案文本)
三年级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古诗两首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古诗之美——三年级古诗两首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朗读古诗的基本技巧。
2. 通过古诗表达情感和思考。
3.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作品。
教学准备:1. 选取适合三年级学生的两首古诗,如《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2.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源,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
3. 准备绘本、诗集等辅助材料,以便学生更好地阅读和学习古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可以通过展示一幅古代风景画或播放一段古风音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古诗,了解他们对古诗的了解程度。
二、学习古诗(20分钟)1. 介绍古诗的定义和特点,如押韵、节奏、意境等。
2. 分别给学生朗读《静夜思》和《登鹳雀楼》,并播放相关的音频资源或展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
3. 解读古诗的意义和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4. 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三、理解古诗(15分钟)1. 提问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语表达。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想法,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四、创作活动(20分钟)1. 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古诗主题的词语,如月亮、山水、思念等,让他们以这些词语为基础创作自己的小诗。
2. 学生分组合作,互相交流和改进自己的诗歌作品。
3. 鼓励学生朗读自己的诗歌作品,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回顾学生在学习古诗和创作活动中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
2. 引导学生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诗歌作品,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诗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
2. 组织学生参观古代文化遗址或博物馆,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和古诗的历史背景。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与教学设计
语文(S)教学设计教课板材:语文(S)三年级下册文: 3 古诗两首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1.引导学生重走诗歌作者从构思到成型的创作思路,在探究思路的过程中了解诗人的特定心意,感受诗句意境,从而在“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上,“过程与方法”上有所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熏陶。
2.再现诗句所创设的景物场景、事物场景、虚拟场景、心灵场景过程中,理解诗句意思,进入诗句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脉搏,在此基础上探求语言特有的表达方式、文化的博大精深、价值的核心体系。
3.探索一条古诗教学的全新思路,追求“以诗化人、以诗寓趣、以诗育人、以诗增智”的理想效果。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借助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古诗大意。
感受春天的美景。
3.背诵古诗,对古诗的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4.学习诗配画,培养积累美文佳句的习惯。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能借助书中注释和资料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再现诗句描写的画面,进入意境,共鸣情感,借助想象进行诗配画。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 表现春天情调和表现凄凉情调的乐曲磁带;3. 搜集赞美春天的词语、诗句。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老师也喜欢春天,能向大家说说你眼中的春天吗?2.春天是个五彩缤纷的季节。
正因为春天的美丽,从古到今,有很多诗人赞不绝口,写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听说你们能背许多描写春天的古诗,是真的吗?敢不敢让老师来考考你们?老师出示图画,看谁能又快又准地说出图上画的是哪首诗描写的景色?二、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一)观察图画。
1.(展示课件第三屏)你们觉得这图上画的是哪首诗描写的景色?2.学生自由发言。
(二)揭示课题1.这是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
宋代诗人苏轼为这幅画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惠崇〈春江晓景〉》。
(展示课件第四屏)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三、熟读古诗,触摸美景。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编写的一种教学计划。
下面是一个关于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的教案,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部分。
【教案】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两首》,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押韵等特点,能正确朗读和理解诗歌的意思。
2.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学会用自己的话描述、解释诗歌的内容。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魅力。
教学内容:《古诗两首》1. 《登鹳雀楼》2. 《静夜思》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诗歌的字、句、词,欣赏诗歌的美,理解诗歌的含义。
2. 听说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模仿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3.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登鹳雀楼》的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内容,引导学生猜测这是一首怎样的诗歌。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咏鹅》和《悯农》,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
二、呈现(10分钟)1. 教师朗读《登鹳雀楼》。
2. 学生听读。
3. 学生回答问题: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三、分析理解(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字、句、词,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2. 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互相解释诗歌的内容。
3. 教师总结:《登鹳雀楼》通过描写环境、景物,表达了对长城和祖国的赞美之情。
四、练习(10分钟)1. 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按照诗歌的韵律和语调进行朗读练习。
2. 学生分组朗读,进行集体朗读比赛。
五、巩固提高(10分钟)1. 教师朗读《静夜思》。
2. 学生听读。
3. 学生回答问题: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六、创作达标(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静夜思》的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内容,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1教学目标1、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的“楚潋”等4个生字,会写“断楚”等9个生字。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4、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出”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了解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今天我们将和唐宋两位大诗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门山、杭州西湖去游览一番。
出示课题。
二、指名朗读,检查预习1、自由放声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
师生评价。
3、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提示七言诗的停顿规则。
4、再次朗读,读出节奏。
三、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1、提问:天门山是几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条江?学生回答,表扬学生会看注释。
出示古诗《望天门山》“开回出来”四个字红笔标示。
让学生根据注释讲一讲意思。
2、教师引导:默读古诗,看一看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3、指名交流。
4、教师梳理:滔滔的江水冲断了天门山,把天门山从中劈成两部分,汹涌而下。
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形成漩涡。
所以称“回”。
刚才有同学讲“出”是青山的动作。
青山真的会移动出来吗?5、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你是想说,青山并没有移动,只是因为李白乘坐的小船顺着江水向天门山漂过来,让李白感觉到两座青山像是迎宾一般,相对出来迎接自己。
那么课题是《望天门山》,作者在哪里望见的天门山?(引导学生更加明确作者望的位置。
珍藏经典诗词:三年级《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珍藏经典诗词:三年级《古诗两首》教案设计教案设计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文化内涵,对我们的人文素养、文化认同、思想境界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因此,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注重古诗词的学习与传承,已经成为近年来的一种教育趋势。
本文将以三年级《古诗两首》为案例,探讨珍藏经典诗词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教学目标1.掌握《登鹳雀楼》和《静夜思》两首古诗的背景、作者、意境等方面知识。
2.感受诗词的艺术魅力,理解其中抒发的情感与思想。
3.丰富语文表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比、评价等语言活动。
4.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验。
二、教学内容《登鹳雀楼》、《静夜思》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取“情境体验法”、“思维导图法”、“活动体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深入领略诗词的魅力,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
具体内容如下:1.“情境演绎法”: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教室里搭建一个鹳雀楼的场景或者请学生到校园里的高处(如教学楼顶)观察,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情境联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2.“思维导图法”: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整理《登鹳雀楼》一诗的艺术特点、鉴赏角度、情感表达等方面信息,以为后续学习和比较提供有力支撑。
3.“活动体验法”:通过诗词朗读、触摸方格、猜谜游戏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维活力,以实现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1.热身(5分钟)①教师挑选一些与诗词相关的美图进行呈现,如高处的景象、宫殿的气势、夜色的安静等,让学生凭感性感受来预感本节课内容。
②回忆课前所学的古诗词,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回顾,并预告即将学习的古诗词名称。
2.引入(10分钟)①通过情感共鸣的方式,激发学生对《静夜思》和《登鹳雀楼》古诗的爱好和兴趣,让学生感受诗词的艺术魅力。
②让学生听老师的读诵,并分析和解释诗句的含义,从而加深对诗词背景、情节、情感的理解。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2)
语文(S)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5 古诗两首语文(S)教学设计教课板材:语文(S)三年级上册文:25 古诗两首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安排两首古诗。
《江雪》,即“江上雪景”,为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
诗歌描绘了一幅广阔而空寂的雪景图,并勾画出“独钓寒江”的“蓑笠翁”形象,读后让人感动和回味。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写的是诗人在风雪之夜投宿到一户贫穷人家的情景。
寥寥几笔,诗人便把苍山暮色、茅屋贫寒、柴门犬吠、风雪夜归的情景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生动地反映出山村人民生活的贫苦,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歌作为抒写心灵的艺术,要靠心灵去体悟。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己去读诗,去想象,去感受,去领悟,达到入境悟情。
教学目标:1.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的画面,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 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径、踪、孤、翁、暮、宿、柴、犬;要求会写的字有:径、踪、翁、钓、宿、柴、闻、犬、归。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描绘的意境。
课前准备:1. 教学挂图、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第一课时(教学《江雪》)一、借助插图,导入新课(一)出示挂图(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二)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中的第一首——《江雪》,写的是唐朝诗人柳宗元雪天江边所见。
(三)简介诗人柳宗元。
(展示课件第三屏)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一)自读课文1. 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课文注音和工具书,读准生字读音。
2. 多读几遍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 检查自读情况。
(二)了解诗意1. 自读诗句,借助课后注释和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歌的意思。
2. 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释字词的意思。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1古诗两首第二课时饮湖上初晴后雨人教新课标
4.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教师将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1.教师出示西湖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谁能描述一下图片中的景色?”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描绘的西湖美景。诗人是如何表达他对这片美景的喜爱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其中的意境。”
-推荐相关诗歌阅读,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注重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升。
2.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通过引导和启发,使学生从古诗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古诗两首二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教学目的:★熟悉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简介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如:可以知道是写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精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相互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借助解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沟通,理解诗意(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详细、说生动。
(2)沟通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4、练习背诵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的:★熟悉“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一、揭题今日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
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索吗?(依据学生质疑,板书)(简洁的疑问依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日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1、四人一组思索、争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沟通。
教师相机引导。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例如:“希望同学们能与家长共同完成这个作业,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也让古诗的魅力融入我们的生活。”
例如:“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生字词,它们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中的重要角色。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它们的笔画和结构,我们一起写一写。”
2.诗句解析:教师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背后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例如:“请同学们注意这句诗,它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运用了怎样的手法?他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4.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教师适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古诗两首》,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情感。
2.感受古诗中的美好情感,如友情、亲情、热爱自然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知识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记忆。
例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两首》,一起认识了生字词,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还学会了朗读和书写。现在,谁能来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2.情感升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的美好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这两首古诗都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景引入: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介绍《古诗两首》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例如:“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古诗,它们都来自于唐代伟大的诗人。这位诗人用他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文字,描绘了美丽的景色和有趣的故事。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
三年级上语文第2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优秀教案
三年级上语文第2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掌握两首诗的背景知识,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情感。
三、教学难点1.两首诗的意境及情感表达。
2.古诗中的生僻字词。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a.向学生介绍两首古诗的诗人及创作背景。
b.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2.朗读与背诵a.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朗读。
b.学生自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c.学生分组背诵,检查背诵效果。
3.理解诗句意思a.老师讲解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b.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意思。
4.课堂讨论a.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b.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深入挖掘诗句内涵。
5.拓展延伸a.学生分享其他类似题材的古诗。
b.老师讲解其他相关古诗的背景及意思。
b.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诗人及创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2.在朗读和背诵环节,老师注重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3.在理解诗句意思环节,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4.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课堂氛围。
5.拓展延伸环节,老师引导学生分享其他古诗,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a.对生僻字词的讲解还需加强,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b.对学生的背诵要求要更高,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背诵。
c.在课堂讨论环节,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避免一刀切。
六、板书设计1.课题:《古诗两首》2.诗人及创作背景3.诗句及意思4.拓展延伸七、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2.教学过程设计合理,环节紧凑。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教学反思深刻,有利于教师成长。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2《古诗两首》梅花教案2 浙教版
梅花教材分析:《梅花》为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安石所作。
全诗仅20字,却写出了梅花独处墙角、凌寒怒放、色洁如雪、幽香清远的特点;赞美了梅花孤傲高洁、倔强坚贞的性格。
诗里洋溢着作者情思并暗寓象征寄托,故意境幽远,为咏梅之佳作。
诗句简析:第一句,“墙角数枝梅”。
“墙角”点明梅花开放的位置——幽僻。
“数枝”几枝,言极少,说明形影孤单。
如此形单影孤,不禁使人生出怜爱之情。
第二句,“凌寒独自开”。
咏梅之作不少,仅就梅花而咏梅,则无论是形象和意境并无高远之处。
而“凌寒”一句则寄寓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凌寒”,冒着严寒,实为全诗点睛之笔。
梅花在严寒中开放,本自然规律,而一“凌”字则付与其强烈的感情色彩——傲立严寒,坚强不屈,不由使人顿生敬畏之情。
不仅如此,诗人还以“独自”来修饰“开”,让人觉得梅花气压群芳,孤傲无比,这般“傲姿”不能不使人肃然起敬。
第三句,“遥知不是雪”。
虽言不是雪,而偏偏联想到雪,以雪作比,意梅花色洁如雪,这般清丽高洁,实非白雪可比。
第四句,“为有暗香来”。
“暗香”,幽香。
幽幽清香从远处袭来。
联系第三句可知,作者三、四句运用了倒置的手法,既强调了梅花“色洁如雪”的特点,也突出了它“幽香袭人”。
纵观全诗,词句虽清丽平淡但意蕴含蓄,寄寓深远。
结合诗人当时的情况(推行变法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而失败)及个性,不难体会到作者赞美梅花凌寒独放、洁白清香,实际上是在表明自己坚贞不屈,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
教学设计《梅花》这首诗诗意明白晓畅,参考注释学生基本上能说出诗意,故教师可把指导重点放在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心境上。
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2.体会作者借对梅花凌寒独放品格的赞美来表白自己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1.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2.体会作者借对梅花凌寒独放品格的赞美来表白自己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教学过程:一、初读诗句,了解主要内容。
《古诗两首》02-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02-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设计《古诗两首》02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所选的两首古诗。
2、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难点对于古诗中较难理解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何帮助学生准确把握。
如何引导学生将古诗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深入体会古诗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
2、讲解法对于古诗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诗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古诗知识,提问学生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展示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古诗的题目,引起学生的兴趣。
2、初读古诗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问题。
3、理解诗意逐句讲解古诗,重点解释关键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的内容,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4、体会情感分析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和目的,让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这种情感的感受和理解。
5、诵读古诗学生再次朗读古诗,要求读出情感和韵味。
分组朗读、个别朗读,互相评价。
6、拓展延伸介绍诗人的其他作品,让学生课后自主阅读。
让学生尝试模仿这两首古诗的风格,自己创作一首简单的古诗。
7、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并将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写下来。
五、教学资源1、所选古诗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反应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a.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b.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c.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生动的语言讲述古代诗人的趣事,如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灵感等,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好奇心和兴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辅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指导。
3.学生互相批改练习,讨论答案,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诗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方法目标:运用启发式、情境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两首》,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6.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学习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7.课后作业:设计富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他们对古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古诗两首》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一是古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可能影响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二是学生对于古诗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的掌握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拓展;三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古诗的魅力,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古诗两首》精品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精品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古诗两首》精品教案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1.按预习提示初读这两首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
“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 2.简介作者: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
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古诗》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能结合理解两首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3、感受家乡的美丽以及诗人和母亲之间的深厚亲情,懂得热爱家乡,关爱父母。
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情。
教学准备PPT课件、查找诗人资料、工具书。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文插图,简述图意。
图上画有什么?它们在干什么?你知道描绘的是什么地方的景物吗?2、揭示课题。
3、播放录音。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悟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同桌互相读,互评。
3、质疑,同学互答。
三、熟读成诵,入情入境1、范读,模仿朗读。
2、多种形式读,读出感情。
3、配乐练习读。
4、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5、多种形式读,评议。
6、试着背诵。
自由背,同桌互背,有感情地诵读。
四、认读生字,指导书写1、集体认读生字,游戏形式巩固。
2、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勒阴苍茫慈母临缝恐报晖观察交流,指导练习。
五、拓展练习用自己的话写写诗歌里描述的景色。
板书设计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谈话激趣1、板书课题,齐读。
2、谈话交流。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游子?你们离开过自己的父母,出过远门吗?在你出门前你的父母忙些什么?说说你的感受。
3、激趣。
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来看看一位叫孟郊的诗人在离家前的感受。
简介孟郊。
二、品读感悟,深化体验1、朗读古诗。
2、品读诗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课件出示自主学习策略:生自主学习后小组内交流。
汇报学习所得,师生评议,理解“密密缝、迟迟归、寸草心、三春晖”的'含义,体会感情。
一针又一针,慈母手中的线,缝好了将要离家儿子的衣;一线又一线,针眼缝得密,是恐儿子回家迟。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学习目标: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能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2、我能借助注解和图画,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3、能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之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习方法指导:用以前学古诗的方法学习。
知识链接: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西施:春秋战国时期的美女,“沉鱼落雁”其中“沉鱼”就是讲的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
预习任务:1、能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2、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自主、合作、探究:1、借助拼音,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能读得流利、有感情、有节奏感。
4、同桌互读,我来比一比谁读得更棒。
5、借助图画和注解,说说诗句的含义。
6、交流不懂的地方。
7、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我来闯关:A、默写《饮湖上初晴后雨》:B、我还知道描写春天的古诗有:学习收获:知识延伸:1、收集苏轼所写的其它诗词。
2、积累描写祖国山河的诗词佳句。
三年级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三年级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第1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前两句写诗人秋夜的孤独寂寞,后两句写夜深偶见篱下灯火,不禁想起童年的快乐生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诗,一首抒写思亲的千古绝唱。
恰逢重阳佳节,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备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
前两句写诗人想念亲人,后两句写亲人也在思念他。
情之所至,所以写出了“独在异乡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
教学目标1、学会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生平及创作背景,培育学生阅读古诗的爱好和能力。
3、美读诗句,体会流露的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品重点字词,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初步预习课文。
2.教具与学具:录音机、图片。
第一课时一、导入不仅仅是佳节,其实平日一景一物都能勾起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宋朝诗人叶绍翁所写的《夜书所见》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二、初读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边读边思考诗的大意,划出不懂的字词。
3、释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悟情诗人叶绍翁久居在外、归家不得,再读古诗,对比插图,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寂寞、难过这许许多多的思乡念亲的情感吗?(一)一二句1、萧萧是什么意思?(风声)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2、萧萧梧叶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读:萧萧梧叶送寒声)3、拓展促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李煜这萧萧梧叶送来寒气逼人,让人感到——孤独、凄凉(读:萧萧梧叶送寒声)4、这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2)
语文(S)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3 古诗两首语文(S)教学设计教课板材:语文(S)三年级上册文:13 古诗两首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安排了两首古诗,分别是《早发白帝城》和《绝句》。
《早发白帝城》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诗中描绘了从白帝城乘船到江陵途中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流放遇赦后轻松、喜悦的心情。
“绝句”是古诗体裁之一,唐朝诗人杜甫于公元764 年在成都写成了琅琅上口、流传千古的古诗《绝句》。
诗中描写了他的住处——成都城外浣花溪草堂前那明媚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草堂的喜爱及想远游东吴的思想感情。
综合分析,两首诗均为七言诗,诗的重点是通过景色的描绘来表达欢快的心情。
以此为基调,在古诗教学伊始将通过师生共同梳理,确定中心问题;接着抓住重点字词,通过字理识字、扩词、寻找词句特点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悟诗人心境。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其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心境。
2.指导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早发白帝城》。
3.会认“帝、辞、啼、翠、含、岭、吴”7 个生字;会写“诗、帝、岸、绝、鸣、翠、窗、含、岭、泊、吴、船”12 个生字。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指导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早发白帝城》。
2.会认“帝、辞、啼、翠、含、岭、吴”7 个生字;会写“诗、帝、岸、绝、鸣、翠、窗、含、岭、泊、吴、船”12 个生字。
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人心境。
课前准备:1.2.3.4. 收集关于长江三峡的图片;收集关于李白、杜甫的资料;收集描写祖国山河秀丽景色的古诗词;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1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一)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描写祖国山河秀丽景色的古诗词,谁能给大家背诵一首?(二)(展示课件第二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景物的古诗。
(展示课件第三屏)一首是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一首是杜甫的《绝句》。
谁来谈谈你对两位诗人的了解?(三)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李白、杜甫的资料。
古诗两首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两首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1个生字。
练习用“读—议—背—画—演”的方法学习古诗。
2、背诵两首古诗。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教学媒体:小黑板、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
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
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整体认知课文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访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自读时板书全诗)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⑥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无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
(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
设计2(教案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教案
文本)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描写春天的古诗,本课挂图。
学生: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学思路】
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春天的内容,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再学习诗句。
古诗的学习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教师范读、音乐配读等。
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达到对诗句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指导朗读时。
重点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感。
可以结合看图,想象情境来感悟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
再通过诵读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引导:
还记得古诗《赠刘景文》和《山行》吗?
2、谈话:
美丽的秋天转瞬即逝,随着冬天的离去,春天悄悄到来。
古往今来,赞美春天的诗不少,你知道哪首?今天我们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一起走过迷人的春天,看看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1、齐背两首古诗。
2、说出自己知道的描写春天的古诗。
自读两首古诗。
提出自读要求:
1、把两首诗读得正确、流利,认识生字。
2、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根据要求自读古诗。
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
(“绦”“滨”的读音)
2、巡视指导。
3、相机点拨。
⑴“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枝是“绿丝绦”?
⑵引导体会情感。
⑶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
⑷“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谈谈“万紫千红”吗?
4、指导朗读:
⑴指名读,师生评议。
⑵以读代讲,师生合作:
听老师读散文,你能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吗?(诗句的解释)
1、个人读诗。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3、全班交流。
⑴作答。
⑵自己说说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
⑶想象作答。
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
新”。
⑷借助图片、视频等感受春天的“万紫千红”。
4、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⑴自读,边读边想象。
读后评议。
⑵听老师读散文,对诗句。
背诵古诗引导背诵。
用一定的方法记忆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检查
指名背诵两首古诗。
个别背诵。
识字写字1、出示生字卡片。
2、引导学生联想记忆。
“妆”女**化妆,打扮自己;“裁”跟做衣服有关,因而有“衣”;
“剪”指剪刀……
3、个别指导。
1、认读生字。
2、自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的字形,并简单说说是怎样记住的。
3、认真抄写抄写生字。
扩展阅读1、出示春天的诗《早春》《惠崇春江晚景》,引导学生读中思考:
这两首诗分别写了春天的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1、读诗并思考作答。
有兴趣可选择一首背下来。
2、相互交流。
课外活动激发兴趣:
同学们,春天是美好的,著名作家朱自清在他的散文《春》中这样热情洋溢地赞美春天:(详见补充资料)在你的眼中,在你的心中,春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也是寻找春天,去和春天相会!
1、读散文片断,听老师谈话,激起感受春天的兴趣。
2、用语言,用图画记录下自己眼中的春天,办一期关于春天
的壁报。
可在这填写你的名称
YOU CAN FILL IN THE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