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第一节:爬行纲的主要特征及羊膜卵
爬行纲【高中生物奥赛讲座专题09】
![爬行纲【高中生物奥赛讲座专题09】](https://img.taocdn.com/s3/m/a85e7391e53a580216fcfe51.png)
九、爬行纲 (一)纲的主要特征 爬行动物颞窝的4个类型
九、爬行纲 (一)纲的主要特征 爬行动物颞窝的4个类型
三叠纪
爬行类→哺乳类的过渡
九、爬行纲 (一)纲的主要特征
爬行动物颞窝的4个类型
九、爬行纲 (一)纲的主要特征 爬行动物颞窝的4个类型
海生,三叠纪
九、爬行纲 (一)纲的主要特征 单枕髁
爬行动物的四肢姿态与其活动方式的关系
A原始爬行类和蜥蜴;B鳄类和兽齿类;C恐龙及沙蜥
九、爬行纲 (一)纲的主要特征 2.皮肤角质化:阻止水分大量散失。
鳞片有定期更换的现象, 称蜕皮
九、爬行纲 (一)纲的主要特征 3.骨骼骨化良好,有颞窝,单枕髁内低陷所成,当咬肌收缩时,可使膨大的肌腹 向颞孔凸出而纳入其间。
九、爬行纲 (一)纲的主要特征
九、爬行纲 (一)纲的主要特征 7.出现了后肾,加强泌尿机能。
原肾 盲鳗幼体、蚓螈幼体 前肾 鱼类、两栖类胚胎期、盲鳗成体、少数硬骨 鱼 中肾 大多数鱼类、两栖类成体
后肾 羊膜动物(爬行、鸟类、哺乳类)成体
九、爬行纲 (一)纲的主要特征 8.神经系统较为发达,出现新脑皮。
九、爬行纲 (一)纲的主要特征 脑皮 脊椎动物大脑皮层的演化历程可分为:古脑皮、原脑皮和 新脑皮3个阶段
九、爬行纲 (一)纲的主要特征 新脑皮(大脑皮层)
爬行类
原始哺乳类
高等哺乳类
九、爬行纲 (一)纲的主要特征 新脑皮(大脑皮层)
爬行类
原始哺乳类 高等哺乳类
九、爬行纲 (一)纲的主要特征
古脑皮 原脑皮 新脑皮
大多数鱼类 肺鱼、两栖纲 爬行纲→哺乳纲
(二)形态结构特点 1.外形 具有四足动物基 本体型,躯体分头、 颈、躯干、尾、四 肢五部分。 —— 已分化出明显的颈部
《动物学》课件——爬行纲
![《动物学》课件——爬行纲](https://img.taocdn.com/s3/m/b8733abb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fb.png)
– 受精卵孵化温度较高时,多发育为雌性个体;反之,多发育为雄性个体。多见于龟类。如欧洲池龟的受精
卵在30℃时多发育为雌性个体,在24-28℃时多发育为雄性个体
二、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二、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 恐龙如何灭绝?
– 侏罗纪末期,随着冰川期的来临,全球气温下降
三、分类
• 1. 喙头目:
– 体型蜥蜴型
– 体背中线处有一列棘状鳞片– 头骨为双颞窝型,端生齿– 雄性无交配器
– 泄殖腔孔横裂
– 原始陆栖种类,仅存1属1种,即产于新西兰的楔齿蜥
Sphenodon punctatus
52
三、分类
• 2.龟鳖目
– 体型龟鳖型
– 背、腹具坚硬的甲板,甲板外披有角质鳞片或厚皮
– 美洲鳄和扬子鳄的性别由孵化温度决定。孵化温度在26-30℃时,新生个体全为雌性;在30-34℃时,新生个体中两性都有;在34-36℃时,新生个体全为雄性。孵化温度高于36℃或者低于26℃,卵无法孵化
三、分类
• 现存爬行类约6500多种,分属四个目
– 喙头目– 龟鳖目– 有鳞目– 鳄目
• 我国约300多种
普通鬣蜥
豹斑壁虎
二、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The left-hand panels show male reproductive success,and the right-hand panels show female reproductivesuccess. The graphs show male (a) and female (b)reproductive success during the 2005–2006 season;male (c) and female (d) reproductive success duringthe 2006–2007 season; and male (e) and female (f)lifetime reproductive success, representing pooledreproductive data over all three seasons. The curveson each graph represent the patterns predicted fromCharnov–Bull model (Warner & Shine, Nature 451,566-568. Jan. 31, 2008 ).
爬行动物[1]
![爬行动物[1]](https://img.taocdn.com/s3/m/1099543e87c24028915fc324.png)
(二)呼吸方式:
腹式呼吸 : 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腔扩大,吸气。 肋间内肌收缩,肋骨下降,胸廓缩小,呼气。
七、循环
1.心脏
静脉窦退化,部分并入右心房。动脉圆锥消失。 二心房一心室,心室内有不完全隔膜,鳄鱼已经完 全分隔成2个心室,2体动脉弓间留有一个潘氏孔。
2.动脉
形成肺动脉弓、 左体动脉弓、右 体动脉弓3条血管。 分别发自心室右 部和心室的中央、 左侧
3.嗅觉器官
鼻甲骨: 犁鼻器:蜥蜴和蛇在鼻腔前面有一对盲囊,开口于口腔顶壁 叫犁鼻器。
4.红外线感受器
颊窝、唇窝
红 外 线 感 受 器
十、生殖系统
雄性:精巢一对,以盘旋的输精管通泄殖腔背面。除
楔齿蜥皆有交配器。
雌性:卵巢一对,位于体腔背壁,一对输卵管以喇 叭口开口体腔。 体内受精: 卵生:卵借阳光、腐叶产生热量孵化。卵胎生:
爬行纲的主要特点
1. 体内受精,陆上产羊膜卵,彻底摆脱了生殖对水 的依赖 。 2. 皮肤干燥,缺乏腺体,覆盖角质鳞片或骨板,有 效地防止了体内水分的蒸发。 3. 四肢较两栖动物更加强健,指(趾)端具爪。 4.脊柱进一步分化,颈椎数目增加,前两枚特化为 寰锥和枢椎,头部灵活性增强。出现了两枚荐椎 ,与腰带牢固连接,加强了后肢承受体重的能力 。
第十八章 爬行纲
重点:爬行纲主要特征
难点:爬行纲适于陆生生活的特征
第一节 羊膜卵的出现
两栖类登陆成功后有四个问题没有解决:
①陆上繁殖 ------羊膜卵 ②成体肺呼吸不完善-----完善的肺呼吸
③保水能力很低------角质的鳞片
④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未能真正的解决
爬行纲概述
![爬行纲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0176a400376baf1ffc4fadf6.png)
吴氏管
肾脏
(九)神经系统
大脑半球发达,出现新脑皮; 中脑视叶是高级中枢; 12对脑神经(脑干弯曲) 间脑顶部有顶眼,具感光的作用。 新脑皮:是一薄层神经细胞结构,位于大
湿润食物的作用,有些变为毒腺。 肌肉质舌发达,辅助吞咽和感受器的作用。
牙齿: 爬行类的牙齿着生在颌骨上,低 等种类的着生在颌骨的顶面,为端生齿 (如蛇);多数蜥蜴的附生在颌骨边缘的 内侧,为侧生齿;有的则着生在颌骨的齿 槽内,称槽生齿(如鳄类)。其中,以槽 生齿最为牢固。所有牙齿脱落后,均可重 长新牙以增补。牙齿又依其大小和形状的 异同,分为异型齿(一些古爬行类如兽齿 目)和同型齿(绝大多数)。
羊膜卵的 发育
二、爬行纲躯体结构概述 (一)外形
龟鳖型、蛇型、蜥蜴型、鳄型
具四足动物基本形态(头、颈、躯干、 尾和四肢),体表被角质鳞片,趾端具 爪。
(二)皮肤:
特征:表皮角质化程度高(保水);真皮加 厚, 皮肤腺不发达(干燥);有丰富的色素细 胞(调节体温、保护色)。
表皮衍生物:角质鳞,龟甲的角质盾 真皮衍生物:骨板 蛇和蜥蜴要定期蜕皮。
幼体不经变态,直接发育。
胸廓
由胸椎、肋骨、 胸骨围成的骨框, 保护肺、心。并有 呼吸运动作用。
(四)肌肉系统
躯干和四肢肌肉比两栖发达,分节消失。 肋骨间肌肉分为肋间肌、皮肤肌。肋间 (外)(内)肌牵引肋骨的升降,协同腹 壁肌肉完成呼吸动作。皮肌(来源于胚胎 的骨骼肌)使鳞片活动,特别是蛇类的从 肋骨连至皮肤,用以牵引腹部鳞片,辅助 爬行。
蜥蜴和蛇类有发达的犁鼻器,开口于 口腔顶壁,与鼻腔分离,有犁鼻神经由壁 通入嗅叶,靠舌收集空气的化学物质并带 入犁鼻器囊内,产生嗅觉。
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https://img.taocdn.com/s3/m/19dd9c303968011ca30091ea.png)
大壁虎
双头壁虎
长 鬣 蜥
绿鬣蜥
斑 飞 蜥
海蜥蜴
北 草 蜥
北草蜥
丽斑麻蜥
鳄 蜥
鳄 蜥
巨蜥
避 役
避 役
避役
变色龙
高冠变色龙
鬃狮蜥
蓝舌蜥
非洲王者蜥(黄色型)
非洲王者蜥(红色型)
非洲王者蜥
非洲王者蜥
四、蛇目: 身体细长、四肢消失、椎 骨上附有可动的肋骨、是蛇类 爬形动物的主要支持器官。
第十八章 爬行纲(Reptile) 第一节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一、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 史上的意义: 史上的意义: 1、羊膜卵的结构: 2、意义:
羊 膜 卵 结 构 示 意 图
羊膜动物胚膜发生:
发育中的羊膜卵: 发育中的羊膜卵:
一、羊膜卵的特点及其进化上 的意义 特点: 1.卵外包有一层石灰质的硬壳 或不透水的纤维质卵膜,防止 水份蒸发、机械损伤和细菌感 染。
4、躯干肌--因四肢肌发达而渐 、躯干肌--因四肢肌发达而渐 趋萎缩。 5、附肢肌--较发达。 、附肢肌--较发达。
五、消化系统: 1、消化道--口腔、咽、食道、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 胃、肠、肛门。 2、消化腺—唇腺、腭腺、舌 消化腺— 腺、舌下腺。 3、毒腺-、毒腺--
爬 行 动 物 的 齿 型
红 外 线 感 受 器
十一、生殖系统: 1、两性生殖腺: 2、生殖方式:卵生、靠阳 光的温度或植物腐败发 酵产生的热量进行孵 化。少数卵胎生。
两 性 生 殖 系 统
第二节 爬行纲分类 一、喙头蜥目: 最古老的类群、现只存一种、 见于新西兰岛。 楔齿蜥
楔 齿 蜥
楔 齿 蜥
二、龟鳖目: 特化类群、躯干包被在 骨质硬壳内、肩带位于肋骨的 腹面、这是脊椎动物中绝无仅 有的现象、寿命较长。
爬行纲特征
![爬行纲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ad36ffdf61fb7360b4c6519.png)
七、排泄系统
1、胚胎期有前肾和中肾,成体为后肾
2、排泄产物为尿酸
3、蜥蜴和龟鳖类有尿囊基部扩大形成的膀胱
4、盐腺
八、神经系统
1. 脑不完全排列在同一平面上,出现了显著的弯曲
2. 大脑半球明显发达,出现了新脑皮
3. 爬行动物开始具有12对脑神经,蛇和蜥蜴仅有脑
神经11对
九、感觉器官
1、嗅觉器官:犁鼻器
第七章
爬行纲(Reptile) 基本结构和特征
概 述
1、爬行纲的分类地位: -真正的陆栖脊椎动物
2、在系统演化中的进步性: -羊膜卵 - 羊膜卵的进化意义
概 述
3、比两栖纲高等的特征:
(1)体被鳞甲和硬甲
(2)骨骼骨化程度高
(3)出现羊膜卵
第一节 主要特征
一、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 二、五趾型附肢及及带骨发达和完善,指趾端有爪 三、骨骼坚硬,骨化程度高,硬骨比重大;脊柱进
五、呼吸系统
1、肺呼吸进一步完善 - 似囊状,初步具有海绵体结构(即复杂的隔膜
网分成许多小室)
2、具胸廓;为胸腹式呼吸,辅以口底呼吸运动
六、循环系统
1、心脏: 2心房和1心室 -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鳄类心室室分隔完全,留
有一孔
-心室中多氧血和缺氧血仍不能完全分开
2、动脉和静脉:动脉圆锥消失,静脉窦退化
蜥蜴和蛇类的犁鼻器十分发达
鳄类无犁鼻器
龟鳖类的犁鼻器只突入鼻腔
九、感觉器官
2、视觉器官:眼 - 有活动性的上、下眼睑和瞬膜
- 具睫状肌
九、感觉器官
3、听觉器官:出现外耳道,中耳内有耳柱骨和耳咽 管
蛇类仅保留耳柱骨
16-爬行纲
![16-爬行纲](https://img.taocdn.com/s3/m/0c1009dc0066f5335b8121be.png)
三、骨骼系统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轴骨骼
• 头骨顶部隆起,颅腔增大,几乎全是硬骨。 • 单枕髁位于枕骨下方与寰椎相连。 • 口腔顶部形成次生腭:由前颌骨、上颌骨的腭突、腭骨、
翼骨愈合而成。次生腭使内鼻孔的位置后移,口腔和 鼻腔完全隔开,呼吸通道畅通。
• 许多种类在两眼窝间有薄软骨片叫眶间隔。
• 头骨有颞窝。颞窝:为头颅两侧面, 眼眶后面 的凹陷,骨块消失,形成的1-2个孔洞。是咬 肌着生的部位。功能:增大咬肌附着面积,增 强咀嚼能力。
(七)循环特点: 血液循环方式为不完全双循环。缺氧血与多氧血能进 一步分开。动脉圆锥消失。静脉窦退化。心脏二心房 二心室,但有不完全室间隔,鳄类只剩下一个潘氏孔。
动脉:
动脉圆锥分成三条血管:肺动脉弓、左体动脉弓、右体 动脉弓。分别发自心室右侧、心室中央、心室左侧。左体 动脉弓离开心脏后,绕到心脏右侧。右体动脉弓绕到心左 侧,二动脉弓在背面汇合成背大动脉,分支到各个内脏器 官。
静脉 • 一对前腔静脉,一条后腔静
脉,一条肝门静脉,一对肾门 静脉。 • 静脉窦退化。 • 肾静脉退化,来自后肢的血 液部分进入肾门静脉经毛细 血管网后进入后腔静脉。部 分血入肾后直接穿过肾脏入 后腔静脉。
(八)排泄系统
后肾一对,位于腹腔后部背 侧,表面分叶或光滑。肾单位 多于两栖类,泌尿能力强。较 鸟类和哺乳动物肾单位体积小 、数量少。
有角质鞘,可啃和磨碎食物;肉食性具齿,包括端生齿 (蛇)、侧生齿(蜥蜴)、槽生齿(鳄)。
蛇的毒牙着生于上颌骨上, 通过毒牙基部的导管与毒 腺相连。毒腺是口腔腺的 特化。蛇的毒腺由唇腺特 化,毒蜥的毒腺由舌下腺 特化。沟牙因包括管牙和 沟牙。
5 消化管分化明显,大肠与小肠交界处形成盲肠,植 食性者盲肠发达。大肠与泄殖腔有水分重吸收机能。 大肠开口泄殖腔。如陆生龟类。
动物学:12爬行纲
![动物学:12爬行纲](https://img.taocdn.com/s3/m/1d01549fdd36a32d72758178.png)
第十七章爬行纲第一节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P274爬行动物是体被角质鳞片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
它们是真正的陆栖脊椎动物,不仅在防止体内水分散失及陆地运动方面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而且其繁殖也摆脱了水的束缚,产大型羊膜卵,与鸟类、哺乳类统称为羊膜动物。
第二节爬行动物的形态结构一. 外型体表被覆角质鳞片,指(趾)端具爪是爬行纲动物在外形上与两栖纲动物的根本区别。
体型可分为:蜥蜴型、蛇型、龟鳖型。
蜥蜴型为基本体型,分头、颈、躯干和尾,四肢发达。
蛇型和龟鳖型为特化的体型二. 皮肤干燥缺乏腺体;表皮高度角质化,具角质鳞(来自表皮)或骨板(来自真皮);爪由表皮衍生而来;有蜕皮现象。
三. 骨骼系统1.顶壁隆起,脑腔扩大;2.形成颞窝及雏形的次生腭。
3.有单枚枕髁4.脊椎分化成颈椎(数目多,前2枚为环椎和枢椎)胸椎、腰椎、荐椎(2枚)及尾椎5部分。
5.胸椎有发达的肋骨与胸骨联合形成胸廓(陆生脊椎动物特点)6.附肢骨与两栖纲相似。
蛇和一些蜥蜴因适应穴居,带骨及肢骨退化或消失。
四. 肌肉系统1.出现了肋间肌:调节肋骨升降,协助完成呼吸;2.出现了皮肤肌,牵引鳞片协助运动;3.咬肌加强,即:颌机制加强,这是爬行纲的显著进步。
五. 消化系统1.口腔腺发达。
腭腺、唇腺、舌腺和舌下腺。
有些转化为毒腺2.舌发达。
除帮助摄食外,尚有化学感觉作用。
3.齿多型,可分端生齿、侧生齿、槽生齿,为同型齿。
4. 龟、鳖类无齿,代之以角质鞘。
5.毒牙:毒蛇前颌骨和上颌骨上的少数几枚特化的大牙,因表面有沟或中央有管而分别称为沟牙和管牙。
6. 消化腺与两栖类相似六. 呼吸系统1. 肺呈海绵状。
呼吸表面积加大。
2. 气管增长,有环状软骨支持;3. 胸腹式呼吸(陆生脊椎动物特点):利用胸廓的运动,使胸腔有节奏地扩张和缩小来完成气体交换。
4. 水生种类具辅助呼吸器(副膀胱或泄殖腔)七. 循环系统1.心室中间出现室间隔,使心脏分为4腔。
但分隔尚不完全。
脊椎动物学第七章 爬行纲
![脊椎动物学第七章 爬行纲](https://img.taocdn.com/s3/m/ada65e47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b5.png)
第七章爬行纲(Reptilia)第一节爬行纲的主要特征两栖类只是开始适应陆地生活,终究还不能完全摆脱水的环境,爬行类则是在两栖类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完全摆脱了对水生环境的依赖。
重要的是,不仅成体的结构有对陆生的适应,而且连繁殖方式也区别于两栖类:爬行类是在陆地上产卵,在陆地上孵化;爬行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尿囊等胚膜,使胚胎有可能脱离水域而在陆地的干燥环境下进行发育。
这是和高等的鸟类和哺乳类所共有的特点,因而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三纲动物总称为羊膜动物(Amniota);与此相对,圆口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和两栖纲动物全无羊膜,总称为无羊膜动物(Anamniota)。
爬行类在中生代曾经盛极一时,种类繁多,留存至现代生存者仅为少数。
现存爬行类按体形可分为蜥蜴型(如蜥蜴类、楔齿蜥类和鳄类)、蛇型(如蛇类和蛇蜥类)和龟鳖型(如龟、鳖和海龟)。
按生活环境来分,有地面上爬行的、有树栖的、有穴居的、也有水栖的。
爬行动物有下列主要特征:1.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表皮有角质层的分化,而且外被角质鳞或角质盾片,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皮肤内缺少腺体,因而皮肤干燥。
2.五趾型附肢及带骨进一步发达和完善,指趾端具角质的爪,适于在陆地上爬行。
3.骨骼比较坚硬,骨化程度较高,硬骨的比重增大。
脊柱除加固外,分化更加完备,颈椎有寰椎、枢椎和普通颈椎的分化,躯椎有胸椎和腰椎的分化,荐椎数目加多。
4.头骨具单一的枕髁,头骨两侧有颞窝的形成。
5.肺呼吸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吸氧面积的增大(肺内壁的间隔复杂化)和呼吸机械装备的改善(胸廓出现)。
皮肤呼吸和鳃呼吸,均已失去。
此外呼吸道的增长和支气管的出现也协助呼吸作用的完善进行。
6.心脏具二心房一心室,心室中出现了不完全的隔膜(鳄类心室中的隔膜已是完整的)。
血液循环虽然仍是不完全的双循环,但多氧血与缺氧血更加分清。
7.和无羊膜动物一样,仍为变温动物。
8.成体以后肾执行泌尿机能,尿以尿酸为主。
大学动物学--爬行动物纲
![大学动物学--爬行动物纲](https://img.taocdn.com/s3/m/86cd6f592e3f5727a4e96215.png)
、巩膜骨
4、红外线感受器
颊窝、唇窝
十一、生殖系统 雄性:有精巢1对、输精管、多数有交配器 雌性:输卵管1对、输卵管(喇叭口、蛋白分
泌部、壳腺部)
第二节
爬行纲分类
现存约6550种,我国有380多种,分五目: 一、喙头蜥目: 1、双凹型椎体 2、椎体间仍有脊索的残余 3、雄性无交配器 4、具双颞窝 5、方骨不能活动 6、端生齿 7、顶眼发达 8、泄殖孔横裂
五、消化系统
有次生腭,口腔和咽腔分界明显
口腔腺发达:唇腺、腭腺、舌腺、舌下腺
毒腺是口腔腺的变形。
捕食器 示警器
口腔:舌:感觉器
齿:
龟鳖类无齿而有角质鞘
具齿的种类齿分:端生齿、侧生齿、槽生齿。
毒牙:管牙:中央有管的牙
沟牙:表面有沟的牙 前沟牙:在无毒牙前面的沟牙 后沟牙:在无毒牙之后的沟牙
(二)、龟科 1、背甲与腹甲直接相连 2、头颈四肢与尾均能缩入壳内 3型的角质鳞片 2、四肢浆状 3、具一或两个爪 4、 头颈四肢不能缩入壳内
(四)棱皮龟科 1、 背甲由几百枚多边形的小骨片镶嵌而成 2、背甲上有七条纵棱 3、四肢浆状无爪 (五)、鳖科 1、背腹甲骨质、无缘板和盾片 、被革质皮 2、有裙边 3、颈能缩入壳内 、四肢不能 。
绒毛膜:
向上折叠的外层胚膜成为绒毛膜(浆膜)
尿囊: 在胚胎消化的后端形成的囊状突起,是胚胎的排 泄和呼吸器官。 卵黄囊:
胚膜的向下折叠打通后内层形成卵黄囊,包住卵黄
羊膜卵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飞跃, 羊膜卵的出现解除了脊椎动物个体发育中对水的 依赖,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使陆生脊椎动 物能向陆地的各种不同栖息环境发展。
爬行纲
![爬行纲](https://img.taocdn.com/s3/m/873bddee551810a6f524863f.png)
爬行纲(Reptile)爬行纲的主要特征一、羊膜卵的特点及其进化上的意义1.卵外包有一层石灰质的硬壳或不透水的纤维质卵膜,防水蒸发、机械损伤和细菌感染。
2.卵壳仍能透气,保证胚胎发育正常的气体代谢.3.卵内有一大的卵黄囊,储存大量养分,保证胚胎不经变态直接发育的可能性.4.在胚胎发育期间,胚胎本身还发生一系列保证能在陆地完成发育的适应.即产生三种胚膜:羊膜、绒毛膜和尿囊膜.•发育:原肠期后,胚胎周围开始突起环状褶,并不断生长,逐渐向中间愈合成围绕胚胎的两层保护膜:内层为羊膜,外层为绒毛膜.羊膜与胚胎之间为羊膜腔,其内充满羊水,使胚胎免于干燥和损伤.同时,原肠胚的后部突出形成一个囊:尿囊----储存代谢废物和进行呼吸的器官.意义:适于在陆地上繁殖.二、爬行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一)皮肤:特征:表皮角质化程度高(保水);真皮加厚, 皮肤腺不发达;有丰富的色素细胞(干燥)。
表皮衍生物:角质鳞,龟甲的角质盾真皮衍生物:骨板和腹膜肋(二)骨骼骨骼的骨化程度较高。
颞孔:眼眶后面的穿洞,是藏颞肌的地方,颞孔周围骨片形成的骨弓叫颞弓,附着咬肌。
断尾行为胸廓:爬行动物在颈椎、胸椎和腰椎两侧都有肋骨,而胸椎的肋骨与胸骨形成胸廓,可保护内脏和加强呼吸作用。
胸廓为羊膜动物所特有胸廓由胸椎、肋骨、胸骨围成的骨框,保护肺、心。
并有呼吸运动作用。
(三)肌肉出现肋间肌、皮肤肌、颈背肌肉加强,咬肌进一步分化。
由于颞孔的出现,咬肌收缩时肌腹可容纳在窝内,使咬啮机能得到了加强而变得有力,增加捕食时的攻击力。
(四)消化口腔腺发达,齿有多种,出现盲肠雏型.(五)呼吸肺结构复杂,内部有复杂的间隔,使之分割成无数的蜂窝状小室。
肺较发达;气管长(有支气管);胸腹式呼吸与吞咽式呼吸.(六)循环血液为不完全双循环。
心室分隔不全(鳄分隔完全)动脉圆锥消失;肺动脉在心室右方发出;左体动脉弓在心室中间发出;右体动脉弓在心室左方发出.(七)神经中脑仍然是最高的神经中枢。
第十八章:爬行纲
![第十八章:爬行纲](https://img.taocdn.com/s3/m/91ced550f01dc281e53af01c.png)
• 棱皮龟科:海生。无爪,桨状肢,被革质皮。
• 鳖科:淡水生。三爪,仅头可缩入壳内,具裙边。
• 鼋: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鳖科动物中最大的一种,
背甲长330~470mm,宽300~410mm。栖息于江河、 湖泊中,善于钻泥沙。以水生动物为食。我国古代即 开始饲养,常在庭院放养一两只。由于鼋的背甲骨板 可以入药,且肉味鲜美,遭到了大量捕杀, 现在野外的数量已经不 多。产于云南、海南、 广东、广西、福建、浙 江、江苏。
• 4、蛇咬后的预处理 • 镇静 • 结扎 • 冲洗或灼烧伤口 • 扩创排毒 • 就近就医
• 游蛇科
无毒牙 或具后沟牙
• 眼镜蛇科:
前沟牙
• 海蛇科:
身体后半侧扁
• 蝰科:管牙
蝰亚科:不具颊窝 蝮亚科:具颊窝
鳄目
扬子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成体全长可达2m左右, 在江湖和水塘边掘穴而栖,性情凶猛,以各种兽类、鸟 类、爬行类、两栖类和甲壳类为食。6月份交配,7~8 月份产卵,每窝可产卵20枚以上。孵化期约为60天。具 冬眠习性。产于安徽、浙江和江苏的交界处。
• 羊膜腔:内具羊
水和胚胎
• 尿囊:
• 2.羊膜卵出现的意义
• 使脊椎动物能在陆地上繁殖,真正完
成了从水生到陆生的飞跃,是脊椎动 物真正适应陆栖生活的开始。
二.爬行纲的躯体结构
• • • •
1.外形 体被角质鳞或硬甲 五指(趾)具爪 四肢强健、颈部明显
体型 蜥蜴型 蛇型 龟鳖型
巨蜥、鳄 蛇蜥、蛇 龟、鳖
第十八章
爬行纲(Reptile)
爬行动物概念?
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 的变温羊膜动物
第一节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 一.羊膜卵及其在动物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26426ecef121dd36a32d82dd.png)
(4)开始出现盲肠,位于大、小肠交界处,与消化植物纤 维有关。
脊椎动物牙齿的演化
同型齿—异型齿;多出齿—再生齿;端生—侧生—槽生; 数目多不恒定——数目少,恒定;着生部位 广 泛——仅 着生在上下颌。
毒牙:是毒蛇前颌 骨和上颌骨上的少 数几枚特化的大牙, 又称为沟牙及管牙, 通过毒牙基部的排 毒导管与毒腺相联。 毒牙后常有后备齿, 在闭口时,毒牙向 后倒卧,咬噬时, 由特殊的肌肉收缩, 使之竖立。
第二节 爬行纲分类
现存爬行动物约有6550多种,分为喙头蜥目、 龟鳖目、蜥蜴目、蛇目和鳄目,我国约有380 多种,除喙头蜥目外,其余4目国内均有分布。
4. 肌肉系统 出现肋间肌、皮肌,颈背肌肉加强,咬肌进一步分化。 肋间肌和皮肌是陆生脊椎动物特有 皮肌:终止于皮肤的肌肉。从两栖类开始出现,不发 达,爬行类和鸟类的皮肌逐渐增加,哺乳动物最发达。
蛇的皮肌与运动
5. 消化系统
(1)口腔与咽有明显分界,有发达的口腔腺。
(2)舌发达,有辅助吞咽,捕食和感觉的功能。 (3)牙齿为多出齿,多为同型齿,少数为异型齿。有捕
二、躯体结构 1. 外形:头、颈、躯干和尾
蜥蜴型 蛇型
龟鳖型
2. 皮肤
皮肤干燥,缺乏腺体,高度角质化,具有来源于 表皮的角质鳞片或兼有来源于真皮的骨板。
3. 骨骼系统
特点:骨化程度高,脊柱分区明显,躯干部有发达的肋 骨和胸骨,加强了对内脏的保护并协同呼吸动作的完成。 颅骨高颅型,形成次生腭,很多种类有颞孔和眶间隔, 具单一枕髁。
颞孔:附生咬肌的颞部向内凹陷所形成的孔洞,通常位于眶后骨、 颧骨、鳞骨、方轭骨和顶骨之间。是爬行类分类的重要依据。
无颞孔类:无颞孔及颞弓,古爬行动物杯龙类及现存的海龟 类属此类型。 合颞孔类:每侧有一个颞孔,被后眶骨、鳞状骨和颧骨所范围, 以后眶骨和鳞状骨所形成的颞上弓为界。古爬行动物兽齿类属此 类型。现代的哺乳动物是合颞孔类的后代。
动物学第一节:爬行纲的主要特征及羊膜卵
![动物学第一节:爬行纲的主要特征及羊膜卵](https://img.taocdn.com/s3/m/59627a0603d8ce2f006623ea.png)
(3)心脏具二心房,一心室,且心室出现不完全分 心脏具二心房,一心室, 虽仍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隔,虽仍为不完全的双循环,但血液循环运氧能力 大为提高。 大为提高。 (4)硬骨比例增大。 硬骨比例增大。 (5)后肾的排泄机能增强。 后肾的排泄机能增强。 (6)出现新脑皮,使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进一步发 出现新脑皮, 增强了对外界环境的应变能力。 展,增强了对外界环境的应变能力。
11
2、羊膜卵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羊膜动物: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在胚胎发 育过程中都发生羊膜,统称羊膜动物。 无羊膜动物:圆口类、鱼类和两栖类的胚胎 发育中都不发生羊膜,故称无羊膜动物。 羊膜卵的出现,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水的 束缚,毋需到水中繁殖,为爬行动物通过辐射适 应向干旱地区分布及开拓新的生活环境创造条件 。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 大突破,生活范围从此也更加广泛。
9
10
羊 膜 与 胚 胎 之 间 的 腔 叫 羊 膜 腔 (amniotic cavity),腔内充满羊水,胚胎漂浮其中,能防止干 燥和机械损伤。绒毛膜和羊膜之间的空腔叫胚外体 腔(exocoelom)。在羊膜形成同时,胚胎的消化道后 端也产生一个囊状突起,叫尿囊。胚胎新陈代谢所 产生的尿酸都贮存在尿囊中。尿囊前壁和绒毛膜紧 贴,其上富含血管,为胚胎的呼吸器官,可通过多 孔的卵壳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动
物
学
1
第十八章 爬行纲(Reptile)
2
第一节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及羊膜卵
第二节
爬行类的躯体结构
第三节 爬行纲分类
3
定义:体被角质鳞或硬甲, 定义: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 的变温羊膜动物。 的变温羊膜动物。
4
第一节
第十七章-爬行纲
![第十七章-爬行纲](https://img.taocdn.com/s3/m/88ba5394e53a580216fcfeb8.png)
◆动脉窦、静脉圆锥都消失。
28
29
- O2
V
+O2
V
体
右 心 耳
左 心 耳
肺
a
± O2
心室
a
± O2
爬行类不完全双循环示意图
30
十、神经 感官
◆大脑半球明显发达 ◆出现了新脑皮 ◆脑神经11或12对
31
32
感官更发达
◆嗅觉、视觉、听觉、颊窝(有的蛇)等。
◆视觉进一步完善,睫状肌出现。
◆听觉出现外耳道(雏形),为鼓膜下陷而成,
化中的重要指标。
骨块、软骨原骨:多 少
各骨块的连接:疏松
紧密
愈合
16
2. 脊椎
分为五个区域: 颈椎、胸椎、 腰椎、荐椎、尾椎 1)颈椎:多枚,第1节为环椎,第2节特化 为枢椎,增加灵活性。 2)荐椎:2枚,以发达的横突与腰带相连。
17
3)胸廓
爬行动物开始有胸廓!
胸椎 + 肋骨 + 胸骨
6
(2)羊膜卵的一般结构
卵黄囊——内有大量营养物质,保证胚胎不经过变
态而直接发育的可能性。
卵壳及卵膜——
坚韧——避免机械损伤,减少微生物侵入。 不透水—防止卵内水分蒸发。但卵壳外仍需适量的水份(如孵鳖蛋) 透气——保证胚胎发育时气体代谢的正常进行
7
(3)羊膜卵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由于羊膜卵有以上的特点,所以可产在陆地上
细蛇蜥
55
56
巨蜥别名四脚蛇
产于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57
58
鳄蜥
•别名懒蛇、睡蛇、雷公蛇、瑶山鳄蜥 •除具有一般蜥蜴的特征外,还有一些原始性 •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爬行纲 (1)
![爬行纲 (1)](https://img.taocdn.com/s3/m/3b5a9261a417866fb84a8e89.png)
3. 骨骼系统:骨化程度高
头骨 :出现颞窝和次生腭
1)颞窝 :颞窝部的膜性硬骨有穿洞现象。 它的出现与咀嚼肌有效地执行咀嚼功能有关,并为更加发 达的咀嚼肌的收缩提供足够的空间.
1、无颞窝类:现代龟鳖类
2、双颞窝类:头骨每侧有2个颞窝,大多数现代爬行类 (蜥蜴、蛇、鳄)和鸟类属于此类。 3、合颞窝类:头骨每侧有1个颞窝,哺乳类属于此类
毒牙:牙齿特化
6. 肺呼吸进一步完善
口腔和呼吸道由于次生腭出现而明显分开 肺呼吸功能进一步完善。 借助呼吸肌改变胸廓大小,进行胸式呼 吸。
7. 不完全双循环
1)心脏:两房一室,心室出现不完全隔膜(鳄的隔膜 较完全),心脏中的多氧血和缺氧血的混合程度较两栖 类降低。 2)体动脉分支成左体动脉弓和右体动脉弓
避役科
变色龙
蛇亚目
菜花烙铁头
颈槽游蛇
蝮蛇
鳄目(Crocodilia)
皮肤外覆盖着骨板,骨板外有角质鳞。肺比其他爬行动物中简单的囊 要复杂。心室几乎完全被分隔开,成为更发达的四腔心脏
扬子鳄:古老的爬行动物,现存“活化石”
爬行动物时代:恐龙
中生代爬行动物种类极大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 代。 古代的爬行动物代表性的有海生爬行动物(如鱼龙、 蛇颈龙等),飞翔的爬行动物(如翼龙等)和陆地上 的爬行动物——恐龙(包括蜥龙目、鸟龙目等)。
晶体与角膜之间的间距改变。
听觉
由中耳(1块耳柱骨)和内耳。
鼓膜开始下陷形成外耳道; 真正感受听觉的瓶状囊更为发达。
嗅觉:犁鼻器发达
红外线感受器:热能感受器
颊窝: 蝰科的蝮亚科鼻孔与眼之间的陷窝 唇窝: 蟒类纯鳞表面
第二节 爬行动物的分类
全世界约有6300多种,分为4个目
第19章 爬行纲
![第19章 爬行纲](https://img.taocdn.com/s3/m/00f6df0d964bcf84b9d57bd5.png)
5. 出现颞窝,附着咬肌.
颞窝 类型
无颞 窝类
颞窝数目及位 置 无颞窝,头骨 坚固 颞窝1个 颞窝2个
主要动物类群 杯龙类、龟鳖类 盘龙类、兽齿类(演化为 哺乳类) 喙头目、鳄目、有鳞目 (鸟类由此类进化而来) 鱼龙类(楯齿龙类)
合颞 窝类
双颞 窝类 上颞 窝类
(六)呼吸系统
(1)肺呈海绵状,有气管、支气管。 (2)进行咽式呼吸和胸腹式呼吸。 (3)次生性水生种类在咽和泄殖腔壁上都有丰富的毛 细血管, 可进行辅助呼吸。
(七)循环系统
潘氏孔
图18-13
爬行类的2种心脏类型 A龟鳖、蜥蜴;B鳄
循环系统特点
1.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双循环。 2.心脏: 2心房和2心室,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
3.避免干燥的威胁,又减小震动,以防止机械损伤。 4.防止病原体入侵,提高后代成活率。
全世界约有6300种, 隶属4目(5目,将有 鳞目划分为蜥蜴目和 蛇目),我国有300 多种。多数种类以灭 绝,地质史中的中生 代的白垩纪(距近 1.8—1.13亿年期间) 是爬行动物的繁盛时 代,有许多类群,以 恐龙为最著称,海、 陆、空均有分布,而 现在空中已没有爬行 动物分布,其空间被 爬行类衍生的鸟类所 占有。
(九)生殖系统
1、雌性:卵巢、输卵管、阴蒂(龟、鳖) 。 2、雄性:睾丸、付睾、输精管、交配器(楔齿蜥除外;龟、鳄为 单个阴茎)。
3、生殖方式: 1)均为体内受精 2)产多黄的羊膜卵 3)大部分为卵生,少部分卵胎生
4)个别种类具有孵卵行为(如蟒蛇)
(十)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神经系统特点
1、皮肤肌(尤其是蛇类)发达,与肋骨、腹鳞一起完成陆上运动。
爬行纲动物生物学羊膜卵的特点
![爬行纲动物生物学羊膜卵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5816ada524de518964b7d96.png)
喙头类 有鳞类
代
爬 行 类
中白垩纪蛇颈龙类 生侏罗纪
翼龙类
鸟龙类 恐龙
蜥恐龙龙类鸟类
哺乳类
的
代
鱼龙类
三叠纪
适
应
二叠纪 古
杯龙类
兽孔类
槽齿类始鳄类
盘龙类
辐
生石炭纪
射代
泥盆纪
杯龙类
志留纪
图17-45 爬行类的进化树
本章要点:
1.羊膜卵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动物演化史 上的意义。
2.爬行纲的主要特征,重点掌握适应陆 生的特征。
其中毒蛇50种
1、盲蛇科:
图17-38 盲蛇
2、蟒蛇科
图 17 39 蟒 蛇
3、游蛇科:黄脊游蛇、赤链蛇、黑眉锦蛇、
虎斑游蛇、乌梢蛇、中国水蛇
图17-40 赤链蛇、黑眉锦蛇
4、眼镜蛇科:眼镜蛇、银环蛇、金环蛇
图17-41 眼镜蛇和银环蛇
5、海蛇科:长吻外翼骨 内鼻孔
图17-2 鳄的次生腭
4、具有颞窝 (temporal fossa)
(二)脊柱、肋骨和胸骨
1、脊柱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5 个部分
2、椎体多为后凹型或前凹型,低等种类为双凹型
3、颈椎数目增多,第1枚称寰椎(atlas),第2枚称 枢椎(axis) 4、荐椎2枚 5、颈椎、胸椎和腰椎两侧都有肋骨 6、有了胸廓(throax)
图17-25 楔齿蜥
二、龟鳖目
(一)特征:
图17-26 龟鳖类 的背甲 和腹甲
(二)分类: 现存250多种,13科; 我国产37种,5科
1、平胸龟科: 我国仅1属1种—平胸龟
图 17 27 平 胸 龟
2、龟科
代表:乌龟、四爪陆龟、 黄喉水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学1Fra bibliotek第十八章 爬行纲(Reptile)
2
第一节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及羊膜卵
第二节
爬行类的躯体结构
第三节 爬行纲的分类
3
定义:体被角质鳞或硬甲, 定义: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 的变温羊膜动物。 的变温羊膜动物。
4
第一节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及羊膜卵
一、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1、有机结构和机能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 (1)爬行类皮肤角质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外被角 质鳞片(horny scale)或骨板(bony plate),皮肤干 燥,少腺体,已无呼吸功能,但能有效防止体内水分 的蒸发。 (2)出现了胸廓,肺的结构较两栖类复杂,完全 用肺呼吸。
9
10
羊 膜 与 胚 胎 之 间 的 腔 叫 羊 膜 腔 (amniotic cavity),腔内充满羊水,胚胎漂浮其中,能防止干 燥和机械损伤。绒毛膜和羊膜之间的空腔叫胚外体 腔(exocoelom)。在羊膜形成同时,胚胎的消化道后 端也产生一个囊状突起,叫尿囊。胚胎新陈代谢所 产生的尿酸都贮存在尿囊中。尿囊前壁和绒毛膜紧 贴,其上富含血管,为胚胎的呼吸器官,可通过多 孔的卵壳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12
6
2、产大型羊膜卵,卵具纤维或石灰质外壳 产大型羊膜卵, (shell)。体内受精, (shell)。体内受精,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能产生羊膜 (amnion)、尿膜(allantois)和绒毛膜(chorion) (allantois)和绒毛膜(chorion), (amnion)、尿膜(allantois)和绒毛膜(chorion),使 胚胎能脱离水域,可在陆上发育,解决了陆上繁殖的 胚胎能脱离水域,可在陆上发育, 问题。 问题。 (1)所有这一切使爬行类能生活在除冻土带以外 的大多数陆地环境,有的甚至可以生活在沙漠中。 的大多数陆地环境,有的甚至可以生活在沙漠中。 (2)但是由于爬行类为不完全的双循环,代谢水 但是由于爬行类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平还较低,体温调节中枢也不完善, 平还较低,体温调节中枢也不完善,且缺乏良好的保 温设备,所以仍是变温动物(poikiothermal)( (poikiothermal)(冷血动 温设备,所以仍是变温动物(poikiothermal)(冷血动 外温动物) 物、外温动物)。
5
(3)心脏具二心房,一心室,且心室出现不完全分 心脏具二心房,一心室, 虽仍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隔,虽仍为不完全的双循环,但血液循环运氧能力 大为提高。 大为提高。 (4)硬骨比例增大。 硬骨比例增大。 (5)后肾的排泄机能增强。 后肾的排泄机能增强。 (6)出现新脑皮,使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进一步发 出现新脑皮, 增强了对外界环境的应变能力。 展,增强了对外界环境的应变能力。
11
2、羊膜卵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羊膜动物: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在胚胎发 育过程中都发生羊膜,统称羊膜动物。 无羊膜动物:圆口类、鱼类和两栖类的胚胎 发育中都不发生羊膜,故称无羊膜动物。 羊膜卵的出现,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水的 束缚,毋需到水中繁殖,为爬行动物通过辐射适 应向干旱地区分布及开拓新的生活环境创造条件 。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 大突破,生活范围从此也更加广泛。
7
二、羊膜卵的结构特点及其在动 物演化上的意义
1、羊膜卵的结构特点: 爬行类都产大型羊膜卵, 卵外包有纤维质或石灰质外 壳,能防止卵内水分蒸发、 内容物的流失和机械损伤。 壳上密布细孔,具通气性, 能保证胚胎发育的气体交换。 卵内卵黄丰富,保证了胚胎 在发育过程中有足够的营养。
8
羊膜卵在胚胎发育早期,胚胎周围的胚胎 膜向背方发生环状皱褶,皱褶不断生长 并在背方包围胚胎,最后相互愈合、打 通,形成包围胚胎的两层膜。紧贴卵壳 的叫绒毛膜(chorion),靠近胚胎的为羊膜 (amn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