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论文
论不同时代《赵氏孤儿》悲剧性的强弱变化
溯到《春秋》。《春秋》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 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事件在 《左传》 中已有呈现: 晋灵公骄奢暴戾,赵盾屡次进谏反遭灵公忌恨。灵公 多次设计想要除掉除赵盾, 都因为仁人义士搭救未果。 赵盾逃亡途中,赵穿杀死灵公,赵盾返程复职,派赵 穿迎立公子黑臂为成公。赵家势力愈发膨胀。赵盾之 子赵朔娶成公的女儿赵庄姬为妻。景公十三年,赵庄 姬与赵婴私通。景公十七年,赵庄姬因赵婴之死向景 此为借口打击公卿强化军权。 赵家由此遭受灭顶之灾, 仅赵朔的儿子赵武被赵庄姬藏在宫中幸免于难。这件 敕封赵武,并归还田产。 (二)《史记》突显了故事的悲剧性 《赵氏孤儿》的悲剧性是在《史记》中得以突 显的。 恩格斯在《致裴迪南拉萨尔》的信中分析拉萨 尔笔下的人物济金根时,认为拉萨尔“忽视了在济金 根命运中的真正悲剧的因素”。这里所说的“真正悲 剧的因素”,指的是“悲剧性的矛盾”,即所构成的 “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
这一故事还曾被伏尔泰改编为《中国孤儿》传至国外, 公进谗,诬陷赵家谋反。景公正准备重振霸业,便以
性命运, 他们在命运面前进行抉择时所表现出的抗争、 事情平息之后,韩厥以“存亡之绝”为理由说服景公
· 189 ·
文艺探究
WEN YI TAN JIU
的悲剧性的冲突”。故事中,孤儿赵武一出生就被卷 入了家族的血海深仇。这段血海深仇的始作俑者还恰 恰是一个善于弄权的佞臣,在正义与邪恶力量的抗衡 中,两者原本势均力敌,但邪恶之势因得王权的庇护 而呈现出压倒性的优势。此时,正义一方选择以众义 士的牺牲来争取存活的机会,以待日后反击。这种代 表现出来的强烈悲剧性。 这种悲剧性,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具体呈现的, 首先表现为司马迁为“赵氏孤儿”的故事确立了“正 义与邪恶相斗争”的主题。 司马迁所著《史记·赵世家》与原故事相比, 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它以鲜明的爱憎情感为一个纯粹的 历史事件注入了正义与邪恶作斗争的主题。他在君臣 矛盾之外加进了忠奸斗争,故事的重心由君臣对立转 变成为赵氏孤儿向屠岸贾复仇。这一改变,使故事主 线明确成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戏剧冲突也转到了 “搜 版中所牵涉的人物,其行动就都是围绕这一主题来展 开的,也因此具有鲜明的立场。 其次,他为故事增设了关键人物,并赋予其明 确的性格特征。 司马迁对此故事的重新演绎,很重要的一点在 于他明确了赵武为赵朔之子,为故事增加了屠岸贾、 公孙杵臼等形象鲜明的关键人物。程婴、公孙杵臼因 “搜孤救孤”这个核心事件而成为“忠、义”的代名 词,赵庄姬亦由淫荡骄奢之人变为贤妻良母,赵武则 使得复仇这一举动具备了强烈的正义感,是彰显故事 悲剧性的关键所在。 司马迁之所以做出如此改编,跟他所处的时代 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他在《太史公自序》说: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 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 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 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可见 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他 就是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来撰述 《史记》。况且他自己为官期间,也曾有过因为刚直 不阿、秉持己见而遭受腐刑的经历,这就使得他对朝 堂内外的人物立场有极其敏感的神经,并对那些高洁 的信义之士怀抱无限怜悯和同情之心。
论历史民间文学作品中的立体人物形象——以《赵氏孤儿》为例
国际学院课程论文(2013-2014学年第2学期)课程:民间文学题目:论历史民间文学作品中的立体人物形象学生姓名:张家婧学号:12030118专业:对外汉语年级:121 班任课教师:王逍完成时间:2014 年 5 月 1 日成绩(百分制):教师签名:论历史民间文学作品中的立体人物形象——以《赵氏孤儿》为例许多民间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都是比较单薄、平面的,比如“聪明”的阿凡提,“愚笨”的女婿,“勤劳”的田螺姑娘等等。
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征明显,但是却也只有单一的特征。
因此民间文学具有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教育的功能。
但是也有一些文学作品,特别是以历史史实为蓝本的民间故事,人物形象是比较丰满的,具有人文主义色彩,《赵氏孤儿》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佐证。
赵氏孤儿中的人物大致分为屠岸贾为代表的反派和以赵盾为代表的正派,这是民间故事固有的情节套路,黑白分明。
但是恰恰是这两派中最重要的人物——屠岸贾和程婴,被刻画得十分立体。
何为立体呢,我认为可以从它的对立面“平面”来说。
就拿前文所提到的例子,“聪明”的阿凡提,他只有“聪明”这一个特质,他是高大全的,是不会犯错的,永远都是别人被他戏弄而不是他被别人戏弄,并且他是一个嫉恶如仇的、劫富济贫的人物,是站在智慧和善良的双重制高点的,这显然不是一个真正的“人”所能做到的。
真正的人,并没有明确的善恶、美丑,或者聪明或愚笨之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在每个方面的特质。
另外,人物的性格不能只用主流故事来表现,例如阿凡提的生活不可能只有劫富济贫,但是民间故事里从未提及他的家庭和事业,读者也就无从了解阿凡提“聪明”以外的特质了。
屠岸贾屠岸贾这个人物,也是非常复杂的。
不能单单从一个片面的、主流的角度来分析他是残暴的、贪婪的人。
他的性格是多元的,而这种多元,来源于丰富的人生经历,表现在方方面面。
首先,屠岸贾当然是贪婪的。
作为晋灵公身边的重臣,他通过自己的能力和一些手段,取得了晋灵公的信任,并且官至司寇。
《赵氏孤儿》范文
《赵氏孤儿》范文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大将军屠岸贾设计陷害忠臣赵盾一族,后假传君令抄斩赵氏满门。
一夜之间,赵盾全族上下共计三百多口人被屠杀殆尽,赵家横尸遍地,血流成河。
赵盾之子赵朔的妻子庄姬,为了保存赵氏一族最后的血脉,于千钧一发之际,请大夫程婴催产生下麟儿赵武,并将他藏于程婴的药箱,请求他将赵武托付给门客公孙杵臼。
而庄姬为了让程婴顺利脱身,毅然自裁拖延时间。
为了斩草除根,屠岸贾下令封锁城门。
全城赵氏孤儿未果,屠岸贾宣布将杀光城内所有新生儿。
阴差阳错下,程婴之子与赵武互换了身份。
最后为了保全赵武和城内百余名无辜婴儿,程婴被迫告发公孙杵臼救孤藏孤,并牺牲自己的亲生儿子代替赵武死去。
此后,程婴背负着卖友求荣的罪名和丧子丧妻之痛,将赵武培养成文武全才,待他成年后,告知他身世真相。
最终,赵武杀死屠岸贾为赵氏一族报仇雪耻。
这个荡气回肠的复仇大戏,感人至深,它塑造了屠岸贾这样的奸佞小人,也成就了庄姬的贞洁刚烈,公孙杵臼的舍生取义,程婴的忠肝义胆,赵武的孝悌勇毅。
但是电影中的内容是历史中所记载的那样吗?《左传》中记载的《赵氏孤儿》《左传》以其惜字如金的风格,被认为是春秋史料最靠谱的第一手资料,赵氏一族的悲剧最早便记载于此。
公元前600年,赵盾寿终正寝。
他的儿子赵朔接替他,成了晋国军政大权的掌控人,而且还娶了成公之女、景公之姐庄姬公主为妻。
但是在赵盾死亡之前,将本来是赵盾的公族的位置,转给了同父异母的弟弟赵括,赵括一支成了赵氏宗族的掌门人,赵朔虽然掌控军政大权,但在宗族中的地位却不如赵括、赵同两位叔叔,而赵括、赵同也不满现状,于是内斗与纷争就不可避免,并且越来越激烈。
公元前589年,齐晋鞍之战以前,赵朔英年早逝,而赵庄姬在在这样的情形下,只能依附与赵婴齐,因为赵婴齐当时在赵括、赵同、赵婴齐三兄弟中,只有赵婴齐是比较聪明的,意识到了眼下赵氏家族中的外患。
于是独守空闺的赵庄姬与丈夫的叔叔赵婴齐(赵同、赵括同母胞弟)僭越伦理,勾搭成奸。
中西方视角下的《赵氏孤儿》解读-戏剧论文-艺术论文
中西方视角下的《赵氏孤儿》解读-戏剧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语《赵氏孤儿》是一部杰出的悲剧. 其全名为《赵氏孤儿大报仇》,又名为《赵氏孤儿冤报冤》.译者是法国传教士马约瑟,他于1731 年在广州把《赵氏孤儿》译成法文,原作是元代纪君祥(一说为纪天祥)所作,法译本取名为《中国悲剧赵氏孤儿》,1734 年巴黎《法兰西时报》、翌年《中华帝国志》先后刊发,在欧洲引起巨大的反响.伏尔泰就是以马约瑟神父的法文本为素材创作出《中国孤儿》的.《赵氏孤儿》是传入欧洲的第一部中国戏剧. 《赵氏孤儿》播传世界有赖于伏尔泰对《赵氏孤儿》的改编.一个孤儿,一个来自中国的孤儿,在辽阔的亚欧大陆的两端,都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东方,由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高扬忠君爱国的主题,上演了一场忠正与邪、舍己救人、大仁大义的好戏;在西方,由伏尔泰改写的《中国孤儿》,歌颂了理性仁爱和责任等高尚的情操,把爱情、国仇和忠勇完美地糅合到了一起.二、《赵氏孤儿》的西方热在欧洲18 世纪,曾经掀起过一阵中国热,凡是来自中国的东西都大受追捧, 中国的瓷器、茶叶、园林、漆器等物品先后经由海上输送到了欧洲,在各国受到热烈欢迎,上至王公贵族,下达黎民百姓,都不遗余力地追捧着中国,一时间,中国成为时髦;另一方面,伴随着中国的货物一起到达欧洲的还有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制度,欧洲人对这个幅员辽阔的文明古国产生了巨大的兴趣,莱布尼茨指出:如果说,在工艺技术方面我们与他们并驾齐驱,在思辨科学方面我们走在他们前面,那么,在实用哲学方面,也就是说,在道德戒律方面, 在适用于现世生活和凡人的方面,他们肯定超过我们,尽管承认这一点令人脸红.确实,中国人巧妙地用法律来实现公共安宁和建立社会秩序,使人们在彼此关系中尽可能少发生;与其他民族的法律相比,他们的这种法律妙不可言,我们很难把它的妙处描绘出来. (劳端纳:《莱布尼茨中国新论序、评、译》,第69-70 页)最早将《赵氏孤儿》带到欧洲的人是有名的耶稣会士学者马若瑟. 他删去了所有的唱词,因而是个不完整的译本,这对于了解剧情和戏的结构虽然并无大碍,但是妨碍读者领略中国戏剧的魅力. 元杂剧数量极多,马若瑟之所以单单选中了《赵氏孤儿》,原因可能在于他认为,此剧所颂扬的忠君思想和舍己为人的精神,体现了中国人高尚的道德和情操,值得向欧洲人介绍.此后,英国、意大利和法国相继有人对《赵氏孤儿》进行了重写或改编,其中最为着名的就是伏尔泰改写而成的《中国孤儿》.《赵氏孤儿》剧情曲折多变,矛盾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 剧中描写的勇士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尽管身份不同,地位有异,但自我牺牲的壮烈精神同样震撼人心,他们一个个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正如《史记》所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 其品德,扣人心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程婴是贯穿其中的主要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深刻动人. 他从知恩酬报到拯救无辜,从抚养孤儿到忍辱向仇人献媚.伏尔泰改编《赵氏孤儿》并非出于一时心血来潮,也绝非所谓猎奇之所为. 从伏尔泰在剧本题目下着意所加根据孔子的教导,改编成的五幕剧一行文字中,可以看出其中的原因有三: 根据孔子的教导之一,就是无征不信,述而不作(《论语述而》),也就是不凭造作,保持历史的真实性.伏尔泰编剧有一条宗旨,那就是以前世历史事实感召后世人为力.他非常讲求以真实的历史事实感人.将中国题材引入戏剧创作是出于他对中国历史文化一贯的关切和向往.三、伏尔泰对《赵氏孤儿》的改造伏尔泰对这个故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在情节安排上,他严格依照三一律的新古典主义戏剧创作方法,把原来跨时二十多年的故事从春秋时期带到了元代的一天中.如此一来,情节更为紧凑,矛盾更为集中,也更加有利于欧洲人去理解和接受.在人物设置上,伏尔泰引入了伊达梅这个女性形象,这样也就加入了欧洲人所熟悉的爱情因素. 原来作品中的程婴和公孙忤臼由赞迪和伊达梅,两人把自己的亲生孩子和皇子做了调换. 同时,成吉思汗这个角色作为一个野蛮的征服者、英明的君主和爱情至上主义者出现在作品中,他在皇子和美丽的伊达梅之间摇摆不定,左右了剧情的发展.在最重要的主题思想上, 伏尔泰下了很大的工夫,为了使这部作品能够把中国的忠君思想和他自己的关于社会公民道德的理想完美地结合起来,他先是把焦点聚集在赞迪身上,让这个前朝的汉臣牺牲自己的孩子,继承了《赵氏孤儿》中的忠君和牺牲精神;随后,焦点转移到了伊达梅身上,身为母亲和公民,伊达梅面临着两难的抉择,而成吉思汗摇摆的态度使她的选择更加微妙,这一刻,西方戏剧中,尤其是新古典主义戏剧中那种典型的个人情感和国家责任的矛盾冲突得到了再现. 如果到此为止,那么这部作品也就只不过是对《熙德》的照搬照抄而已,很快,焦点集中到了成吉思汗身上,全剧也达到了高潮. 这个野蛮民族的统治者面临的问题并不只是一个昔日的和没落的皇子,更是涉及他如何在这个国家展开统治的问题. 赞迪那种不屈的精神让他惊讶,伊达梅高尚的情操更是让他又爱又惊. 野蛮可以用武力征服文明,但文明终究会用另一种方式把野蛮击败.《赵氏孤儿》中惩恶扬善的主题被伏尔泰抛弃,相反,他把公民的崇高责任引入了《中国孤儿》中,一弃一用,凸显出伏尔泰作为一名启蒙思想家所拥有的思想深度. 伏尔泰立足法国社会现实,渴望拥有一个强大而开明的君主来统治法国,同时,要有一个合理的宗法社会,因为天主教会的和腐败让伏尔泰感到深深失望;基于这两点,他把视线移到东方,在古老的中国,在那个拥有两千多年文明的国度,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好,这让他很惊讶,同时也很羡慕. 如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伏尔泰这么推崇中国的制度和礼仪了,在中国,有着他理想中的君主和制度,有着他所服膺的道德和礼仪.因而这部被称为五幕孔子道德戏的《中国孤儿》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他表达自己的理念的工具,一种宣扬开明君主专制或者君主立宪制度的宣传物.四、结语回归东方,《赵氏孤儿》作为元杂剧的代表,在国内也引起了重要的反响. 其中程婴的忠君仁义、公孙忤臼的视死如归、韩厥的深明大义、屠岸贾的邪残忍,都称为中国戏剧史上的典型,作品所表达的忠义思想、善恶有报思想、舍己为人精神都是对中国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再演,虽然杂剧是从娱乐大众的目的出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道德教化的角色.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是在封建社会里出现的鼓吹歌颂封建道德的封建教化物,同伏尔泰的启蒙主义宣传物相比,其思想格调上明显不及,这或许也就说明了为什么中国的封建制度一直延续到近代,而欧洲很快就走上了先进文明的资本主义道路.参考文献[1] 徐波.法兰西印象---一个中国外交官眼中的法国[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2] 文美惠,胡湛珍.外国故事500[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3] 许明龙.欧洲18 世纪中国热[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复仇与法律——以《赵氏孤儿》为例
复仇与法律——以《赵氏孤儿》为例复仇与法律——以《赵氏孤儿》为例复仇与法律是民族文化中经常出现的主题,它们在古代中国戏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而其中,包括被视为中国文化瑰宝之一的《赵氏孤儿》既是一个典型的复仇故事,又关乎法律的边界。
本文将以《赵氏孤儿》为例,探讨复仇与法律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赵氏孤儿》是中国古代著名戏曲之一,描绘了男主角赵盾在他的父亲被杀害后,为了父仇而展开复仇的故事。
复仇是人类情感中的一种强烈欲望,尤其在古代更加浓烈。
赵盾的复仇行动被赋予了正义的色彩,因为他的父亲被灭门之祸害死,他自己也成了孤儿。
在古代中国的社会观念中,复仇被视为维护家族尊严、争取正义的合法手段。
复仇者被赋予了一种英雄的形象,也成为人们表达对伤害者惩罚与救赎需求的一种方式。
但是,复仇的过程往往涉及到法律的边界。
在《赵氏孤儿》中,赵盾和他的兄弟们通过暴力的手段展开复仇行动,他们甚至对复仇过程中涉及的无辜民众也充满了愤怒和杀戮的欲望。
在这个故事中,复仇者的行为几乎没有受到任何限制,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暴力,伤害甚至杀死其他人,而这似乎在当时被视为合理的行为。
但是,这种以暴力为手段的复仇行为显然违背了法律的原则。
对于法律而言,它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法律规范了社会成员的行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公平解决争端的机制。
在法律的视角下,复仇被认为是私法的一种行为,它与正义、公正、以及人类共同价值观相冲突。
法律反对个人对伤害者进行私自的惩罚,而是主张通过公正的司法程序来解决冲突。
在现代社会中,通过正当的诉讼和法律程序来解决冲突已经成为普遍认可的方式,而个人行使复仇权力则不被法律所允许。
然而,实际上,复仇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对立。
在《赵氏孤儿》中,赵盾虽然通过暴力手段复仇,但他仍然符合了某种法律的原则。
他关闭了自己的大门,用为数不多的财产为父亲策划了一个庄重的葬礼,他给予了父亲死后应有的尊重。
并且,他并没有随意伤害无辜,而是将愤怒的对象限定在那些与父仇有关的人身上。
[赵氏,孤儿,悲剧,其他论文文档]论《赵氏孤儿》的复仇模式及产生的悲剧风格
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程婴为报赵家知遇之恩,眼睁睁看着亲生骨肉被斩杀;公主为追随丈夫而死,可谓贞洁烈女;公孙忤臼感同僚之情,不忍看到忠义之气被奸佞小人而扼杀,于是慷慨赴死。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所崇尚的仁义道德,一直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但同时也束缚了人们追求自由,释放自我的理想。剧中的人物在追求理想的同时,忽略了自己的欲求与情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悲剧效果。
纪君祥在叙述复仇过程的时候,做了适当的改编。他将史实中的程婴携孤儿隐匿山林改做了寄身屠家门下。一来,程婴强忍悲痛,为孤儿安全成长而隐忍苟活,使悲情效应更为升华;二来,养育自己二十年的义父竟是自己的杀父仇人,在赵氏孤儿“大义灭亲”的同时读者会对屠岸贾二十年的辛勤养育而感到唏嘘不已,这也造就了《赵氏孤儿》独具特色的悲剧风格。
四、大团圆结局
“在中国这个以伦理为重的社会中,通过暴力手段甚至过当手段复仇都具备无可厚非的正义性。复仇主体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很少考虑法律及复仇带来的消极影响而更多地考虑个人如何达到泄愤雪耻的目的。也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复仇心理及态度,中国古代复仇结果大都是完满的,这些复仇作品也企图通过‘大团圆’结局激发人们善必胜恶的愉悦感。”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赵氏孤儿在得知屠岸贾是自己的杀父仇人时,丝毫不念记养育之恩,也不在乎对其他人的伤害和法律约束,复仇手段可谓惨烈。复仇之后,“赐孤儿改名望,袭父祖拜卿相。忠义士各褒奖,是军官还职掌,是穷民与收养;已死丧、给封葬,现生存、受爵赏。”让观众看了可谓大快人心,心满意足。
从根本上来说这种舍生取义的行为,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所驱使的,不是某个人的偶然表现。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志士都发出过赞叹,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将义置于生命之上,是英雄行动的内在动力,他们将解救赵氏孤儿当做一项理想,并为之慷慨赴死,展现了《赵氏孤儿》悲有道是“遇急思亲戚,临危思故人”,在公主走投无路的时候,想起了曾经是自家门客的程婴,嘱托他定要把孤儿救出,留住赵家一条血脉,将来复仇。“托孤”也使得程婴成为《赵氏孤儿》复仇故事的“叙述者”,他将赵家的血泪史画成了手卷,以此来向赵氏孤儿言明家族之仇,激得赵氏孤儿 “尚兀自腾腾怒怎消,黑沉沉怨未复”,并且不顾屠岸贾二十多年的养育之恩,当街将养父截住,“令人,与我将这贼钉上木驴,细细的剐上三千刀,方才断首开膛”。直至最后赵氏孤儿都没留半点情面,甚至到了决绝而残忍的地步。由此看出“叙述者”的形象和讲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论纪君祥_赵氏孤儿_对_史记_赵世家_的改编及其价值
论《赵氏孤儿》的悲剧性
论《赵氏孤儿》的悲剧性查干哈斯(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07双语班学号:20072103018)指导教师:张丽华引言《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冤报冤》或《赵氏孤儿大报仇》,作者是元代前期杂剧作家纪君祥,《赵氏孤儿》表现的是历史传说中春秋时代的故事,故事的原型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的《晋灵公不君》,其中主要记载了晋灵公与赵盾君臣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没有赵、屠两家相互仇杀的情节。
在《史记》卷43《赵世家》中,才有了晋灵公被赵盾的侄子赵穿刺死,屠岸贾在晋景公的默许下,借着为晋灵公报仇的名义族灭赵家,以及随之而来的“搜孤救孤”的故事轮廓。
《赵氏孤儿》所述剧情,主要取材于《史记》。
大致剧情是:晋灵公时,武臣屠岸贾与文臣赵盾不和,设计陷害赵盾,在灵公面前指责赵盾为奸臣。
赵盾全家三百余口因此被满门抄斩,仅有其子驸马赵朔与公主得以幸免。
后屠岸贾又假传灵公之命,迫使赵朔自杀。
公主被囚禁于府内,生下一子后托付于赵家门客程婴,亦自缢而死。
程婴将婴儿放在药箱里欲救出孤儿,负责看守的将军韩厥同情赵家看不惯屠岸贾的恶行,放走程婴与赵氏孤儿后为保证孤儿的绝对安全亦自刎。
程婴携婴儿投奔赵盾老友公孙杵臼。
此时屠岸贾急欲斩草除根,为搜出孤儿便假传灵公之命,要将全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婴儿杀绝。
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决定献出自己的亲生儿子以保全赵家血脉。
后程婴便向屠岸贾告发公孙杵臼私藏赵氏孤儿,屠岸贾信以为真,派人搜出婴儿,掷在地上,又刺了几剑,程婴见亲子惨死,忍痛不语。
公孙杵臼大骂程婴和屠岸贾后触阶而死。
屠岸贾心事已了,便收程婴为门客,将其子程勃(实为赵氏孤儿)当作义子,又取名屠成。
二十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告诉其实情。
赵氏孤儿悲愤不已,决意报仇。
此时灵公已死,悼公在位,程勃将屠岸贾专权横行、残害忠良之事禀明,悼公便命他捉拿屠岸贾并将之处死。
赵家大仇得报,赵氏孤儿恢复本姓,被赐名赵武。
在《赵氏孤儿》这部剧本中主要出现了以下的人物——赵氏孤儿、反面人物屠岸贾、舍命救孤儿的“八义”(即钜麋、提弥明、灵辄、程婴、公主、韩厥、公孙杵臼、程婴之子)。
2012年自考本科论文——《赵氏孤儿》两个版本的比较稿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赵氏孤儿》的元杂剧版与陈凯歌版的对比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胡耀震教授学生姓名:董海羽二零一一年十二月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了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
为这篇论文作出重要贡献和帮助我完成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注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自行承担。
本毕业论文成果是本人在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期间,参加江西师范大学的自考时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取得的成果,成果归江西师范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
声明人(毕业论文作者)签名:签名日期:年月日摘要《赵氏孤儿》背景取材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纯真和无所顾忌的时代,也是想象力勃发的时代。
《赵氏孤儿》是在国际上都很有名的一部历史剧、一部元杂剧,有人赞之为:“来自东方之神”,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谈到纪君祥之《赵氏孤儿》说,“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赵氏孤儿》这一悲怆的历史故事,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哈姆雷特》,从《史记》到元杂剧到话剧再到长篇小说,《赵氏孤儿》终于发展成一部巨大的心灵悲剧。
当代人生命中不能承担之痛惊人地借着一个远古的故事呈现了,实在是令人触目惊心。
最近陈凯歌又用电影给世人展示了这部经典之作,一度形成了一股持久的演孤、释孤、说孤、评孤的热潮……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大报仇》和陈凯歌的电影《赵氏孤儿》讲述了同一个历史事件,题材的来源相同,但是由于时代背景、价值取向和人生经历的不同是两部作品有着很明显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大报仇》和陈凯歌的电影《赵氏孤儿》的品读和观看,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并通过传播学、叙述学、对比分析学以及福柯的后现代主义观点看其中的异同点的原因。
关键词:纪君祥、《赵氏孤儿》、陈凯歌、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目录声明 (1)摘要 (2)目录 (3)前言 (4)第一章叙述的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的异同 (4)一、叙述的故事情节异同 (4)(一)故事情节的相同之处 (7)(二)故事情节不同之处 (7)二、主题思想和反映的价值观念的异同 (7)(一)主题思想和价值观念的相同之处 (8)(二)主题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之处 (8)三、人物塑造的异同 (8)(一)人物塑造的相同之处 (8)(二)人物塑造的不同之处 (9)第二章从传播学、叙述学看两个版本不同的原因和受福柯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9)一、从传播学中分析两个版本的异同原因 (9)(一)传播方式和效果的不同 (9)(二)传播的主体和内容的不同 (10)二、从叙述学中复分析两个版本的不同 (10)(一)叙事方式的不同 (10)(二)抒发的情感的不同 (10)三、受福柯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11)结论 (12)参考文献: (12)致谢 (13)前言《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但其中情节比较简略,到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刘向的《新序》《说苑》才有详细的记载。
程婴救孤 大学生论文
《程婴救孤》讲的是春秋时期的晋国,武将屠岸贾专权,文臣赵盾之子赵朔受诬陷,赵氏一家三百余口被奸贼屠岸贾所害,惟余赵朔妻公主腹中之子,屠岸贾决心斩草除根,公主产子后,屠岸贾立即派人搜孤。
于是,围绕着赵氏孤儿的生死存亡,程婴等人冒着生命危险,慷慨赴义,与屠岸贾上演了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善良与残暴的比拼。
这期间主人公程婴经历了救孤之险,育孤之艰,失子之痛,丧妻之悲,忍受着被叫骂的屈辱和被误解的痛苦,在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磨难中,带着赵氏孤儿忍辱负重生活了十六年。
最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告之真相后,赵氏孤儿与公主母子团聚,而程婴则被曾遭排挤镇守边关又接到新主密旨班师还朝之元帅魏绛误伤,又中屠岸贾杀孤之剑,奄奄一息。
程婴弥留之际念及救孤而亡的彩凤、韩厥、公孙杵臼众人,安慰孤儿及公主,后将所中之剑深刺数寸顿时身亡。
落幕时程婴游走阴间,看到了彩凤、韩厥、公孙,以及自己已亡之妻儿,念道:“我想你们,想我的妻子,想我的儿。
”这时的程婴侧地地完成了救孤的使命。
全剧分为了救孤、定计、审凤、赴死、相遇、说画、屈打、除奸八节。
其中,我对于第二节“定计”和第四节“赴死”感触最为深刻。
“定计”部分,程婴好友公孙杵臼得知公主生下一子被人就走,屠岸贾因为此事宣告天下如3日之内无人献出赵氏孤儿,则晋国上下不满半岁的孩子都将会被处死。
公孙杵臼原本是担心程婴新得之子的安危,故特地到其家商量将其子带到山林暂避风险。
谁知程婴竟是救孤之人。
当公孙杵臼问其救孤原因,程婴毫不犹豫的说出了四个字——舍子救孤,并请求公孙杵臼前去自首将它救孤之事告发,之后他便带着自己的孩子去赴死,如此一来赵氏孤儿和晋国上下不满半岁的孩子都可免于一死。
当公孙杵臼问程婴舍得牺牲自己的孩子吗时,程婴说了一段话:“实不相瞒,昨夜我们夫妻抱头痛哭,彻夜难眠啊。
别人的孩子是孩子,可我程婴的孩子,他,他也是孩子啊!况我中年得子,我舍得让他去死吗?听了二人的对话的这番话,我很是佩服程婴舍生取义、重信守诺之德。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历史典故:赵氏孤儿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历史典故:赵氏孤儿有一出古戏叫《赵氏孤儿》,演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其中就有两个人以生命为代价信守诺言的情节。
春秋时候,赵国有个忠臣赵奢,遭到奸臣屠岸贾的诬陷,被杀了。
临刑前,赵奢对他的两个门客程婴和杵臼说:“我死后,你们一定想办法保住我的儿子,日后让他为我报仇,除掉屠岸贾这一帮祸国殃民的坏蛋。
”两人郑重地答应了。
赵奢被害后,他们两人就历尽千辛万苦去实践自己的诺言。
赵奢的妻子是赵王的女儿,带着儿子住在王宫里。
他们估计赵奢的妻子不会被害,但赵奢的儿子有可能保不住,就设法把他从宫里偷出来。
当时这孩子只有半岁。
程婴也有个半岁的儿子,就把他放在程婴家一块养。
但是,很快屠岸贾发现孩子不在宫中,就到处搜查,查了个把月,没有查到。
这家伙恼羞成怒,一定要斩草除根,命令全国搜查;若查不出来,就把全国三3个月以上、1岁以下的孩子全部杀光。
程婴、杵臼看到这种情况,于心不忍,就商量出一个既要保住全国的孩子,又要保全赵氏孤儿的办法,拿程婴的儿子冒充赵氏孤儿,献出去。
由谁来献呢?献孩子的要受到正直之士的谴责,保藏孩子的则肯定活不了。
最后杵白说:“让我去死吧。
我年纪大些,今后抚养的任务很重,时间也长,再说你能文能武,留下来也比我有用些。
”于是杵臼把程婴的儿子藏在自己家里,而程婴去“告密”,并带人到杵臼家里去搜,果然搜出个孩子,当着程婴的面就摔死了。
大家想想,虽然是瞒哄了屠岸贾,但眼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被摔死,心里有多难受!而且这种难受还不能有任何表现,要装出极力讨好屠岸贾的样子来。
当时屠岸贾要赏程婴一笔钱并给他官做。
程婴说:“您多赏点钱,我不做官,我出卖了朋友,人家会骂我,不如多拿点钱远远离开京城,找个地方隐居起来。
”屠岸贾误认为程婴是跟自己一样的势利之徒,没有多想就同意了,给了一大笔钱。
程婴带着钱和赵氏孤儿藏在深山里。
一躲19年,不仅把赵氏孤儿培养成人了,而且调教得能文能武。
程婴这才告诉这孤儿19年来的事情经过,赵氏孤儿最后终于在程婴的帮助下,报了仇,把屠岸贾一伙全杀了,把赵奢的案子也翻了。
“赵氏孤儿”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 毕业论文
“赵氏孤儿”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摘要:经典悲剧“赵氏孤儿”在司马迁《史记》中成型,程婴、公孙杵臼等义士的出现是司马迁对“忠”、“孝”、“义”等民族精神的赞扬。
“赵氏孤儿”在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中成熟,韩厥、公孙杵臼的牺牲及程婴的忍辱负重换来赵武的“大报仇”大快人心,表现出纪君祥反元复宋的思想倾向。
新的时代,“赵氏孤儿”的改编负载着现代文人对经典的思考与审视。
金海曙对传统价值的颠覆,田沁鑫对千年仇恨的消解,陈凯歌对人性的拷问、命运的思考,都是在寻找属于现代的民族精神与文化。
关键词:赵氏孤儿,流变,纪君祥,民族精神,现代性陈凯歌电影《赵氏孤儿》问世后争议颇多,这部电影中的“保孤英雄”程婴的形象与以往大不相同,“被动保孤”的程婴失去了在原来故事中的大义凛然,却变得更加人性化。
追溯历史,“赵氏孤儿”故事最早见于《左传·成公八年》,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对其做了重大改编,使这个悲情故事成型;纪君祥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对“赵氏孤儿”的改编堪称神来之笔,将它推上历史峰顶,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也称赞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是我国古代“最具悲剧之性质”的剧作之一,“既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本文将梳理“赵氏孤儿”的流变脉络,透析流变中的文化意蕴。
一、《左传》到《史记》:“孤儿”悲剧成型与民族精神的凸显“赵氏孤儿”名为赵武,乃战国时期晋国公卿赵盾之孙、当朝驸马赵朔之子,赵氏在晋国位高权重是有历史原因的。
晋献公欲立其宠妃骊姬之子为太子,在骊姬的努力下,太子重耳及其他王子不得不流亡他国,在包括赵衰在内的一帮忠诚的跟随者的帮助下,历经19年重耳重回晋土,为晋文公。
晋文公封赵衰为原邑大夫,代理国政。
赵盾乃赵衰之子,子承父业,辅佐晋君,赵盾之子赵朔娶成公之姊庄姬为妻。
与《左传》相比,《史记》中关于“赵氏孤儿”的记载出入较大,有许多学者对其做了考究,笔者赞同白国红的观点 ,认为《左传》较为可信。
儒家思想论《赵氏孤儿》
儒家思想论《赵氏孤儿》姓名:学号:院系:专业:摘要:我国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是出自于《史记.赵世家》的一部悲剧作品。
本文简述了《赵氏孤儿》中主要故事情节,同时对著作中主要人物进行了分析,上传于二零一三年并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对《赵氏孤儿》做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儒家思想赵氏孤儿引言:《赵氏孤儿》作者是元代前期杂剧作家纪君祥,又名《赵氏孤儿冤报冤》或《赵氏孤儿大报仇》。
《赵氏孤儿》表现的是历史传说中春秋时代的故事,故事的原型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的《晋灵公不君》,其中主要记载了晋灵公与赵盾君臣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没有现代影视中赵、屠两家相互仇杀的情节。
影视中通过描写屠岸贾用计谋杀害赵氏家族300多人,幸存赵氏孤儿最后复仇,杀死屠岸贾的悲惨故事情节,向人们展示了英雄人物为正义前仆后继、执著追求不怕牺牲的精神。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所谓仁,就是指要爱人。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而义,则是指行为适合于“礼”,义是作为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准则。
"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
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为儒家的"五常"之一。
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赵氏孤儿良知与悲悯作文
赵氏孤儿良知与悲悯作文《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冤报冤赵氏孤儿》)是元代纪君祥创作的杂剧,全剧五折一楔子,被列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
该剧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
戏剧情节叙述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在程婴的抚养下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如果不是程婴怀着一颗悲悯的心,可怜赵家被灭门,只留下一个无辜的孤儿,那么也不会有后来孤儿长大复仇的故事。
如果程婴没有良知,也就是自己的道德感低,他也不会答应孤儿母亲的托付,担起了保护孤儿的重任,甚至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程婴是一个有良知的人,他是常常清醒着,为他人的苦难清醒着。
他能感受别人的苦难,吃不下,睡不着,寝食不安。
所以一个有良知的人,不会是一个自私的人,他怀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心怀天下,悲悯苍生。
赵氏孤儿从出生起,命运就已经被注定是悲惨的。
他平安长大的背后付出了很多人的生命,包括他的母亲、韩厥、公孙杵臼、程婴的亲生孩子,他的身上背负了太多鲜血与仇恨,复仇就是他存在的意义。
二十年后长大的赵氏孤儿,不辜负自己的使命,终于杀死屠岸贾,报了灭门之仇。
是程婴的良知与悲悯成就了赵氏孤儿复仇成功,但程婴也牺牲了自己的孩子,这个代价无疑是巨大的,从这点来看他的良知与悲悯是矛盾的,救了孤儿却保护不了自己的孩子。
赵氏孤儿详细的背景介绍:赵氏孤儿主要讲述春秋晋灵公时期,赵盾一家三百多口尽被武将屠岸贾谋害诛杀,仅留存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即赵氏孤儿。
为保存赵家唯一血脉,晋国公主即赵氏孤儿的母亲托付草泽医生程婴将孤儿带走,并自缢身死。
程婴将赵氏孤儿藏在药箱中,欲带出宫门,可又偏遇到屠岸贾部下韩厥。
韩厥深知此乃忠良之后,便放走程婴和赵氏孤儿,后自刎身亡。
屠岸贾搜不到赵氏孤儿,遂下令将全城一月到半岁间的孩子都囚禁起来,并称如果窝藏赵氏孤儿者再不交出孩子,就将这些孩子全部杀死。
程婴走投无路之下找到了晋国退隐老臣公孙杵臼,并与公孙杵臼商定,用自己的孩子替代赵氏孤儿。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论《赵氏孤儿》的悲剧意识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论《赵氏孤儿》的悲剧意识本科生毕业论文论《赵氏孤儿》的悲剧意识学号:姓名:年级: 2008级系别: 中国语言文学系专业: 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2年5月13日承诺书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若本论文(设计)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2012 年 5 月 6 日目录摘要 ..................................................................... ...............................................................IAbstract ....................................................................... ........................................................ II 前言 ..................................................................... .............................................................. 1 一、《赵氏孤儿》悲剧意识的体现 ..................................................................... .. (2)(一)悲剧冲突 ..................................................................... (2)1.正义力量与邪恶势力的斗争 ..................................................................... (2)2.内部冲突与外部冲突相结合 ..................................................................... (3)(二)悲剧人物形象 ..................................................................... . (3)1.舍子救孤—程婴之义无反顾 ..................................................................... (3)2.棒打公孙—公孙之大义凛然 ..................................................................... (4)3.自刎明志—韩厥之舍生取义 ..................................................................... (5)(三)悲剧结局 ..................................................................... ....................................... 6 二、《赵氏孤儿》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 ..................................................................... . (7)(一)社会环境 ..................................................................... (7)(二)历史传承 ..................................................................... (7)(三)文化因素 ..................................................................... ....................................... 8 三、《赵氏孤儿》悲剧意识的影响 ..................................................................... (10)(一)对前代文学传统的继承 ..................................................................... .. (10)1.对《史记》侠义精神的继承 ..................................................................... . (10)2.对《史记》悲剧精神的继承 ..................................................................... . (10)(二)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 .. (11)1.对《八义记》创作的影响 ..................................................................... .. (11)2.对《抱妆盒》创作的影响 ..................................................................... ........... 12 结语 ..................................................................... ............................................................ 13 引文注释 ..................................................................... ........................................................ 14 参考文献 ..................................................................... ........................................................ 15 后记 ..................................................................... (16)黑河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摘要本文拟借鉴黑格尔的悲剧观,探讨《赵氏孤儿》独具东方韵味的悲剧意识。
《赵氏孤儿》论文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本科课程论文课程名称:《赵氏孤儿》解读课程主讲人:康保成课程开设单位:文学系论文题目:《赵氏孤儿》演员心理返还的真实历史系别:文学系专业:新闻学*名:**学号: ********* 指导老师:***2011-4-18《赵氏孤儿》演员心理返还的真实历史《赵氏孤儿》就是《哈姆雷特》在中国的影子,内心的感觉不是真真切切是无法还原,也无法让观众融入其中。
司马迁的笔下人物给了后人这么多的想象空间,演员从心理理解中返还那真真切切的历史。
《赵氏孤儿》演员中,葛优是一直都有深度失眠,但在这次的拍摄中,为了保证拍摄质量,葛大爷非常不容易地每天上午10点前就已经化好妆,开始跟陈凯歌导演讨论当天的戏码,而且会跟扮演赵武的小威廉姆探讨不少表演技巧。
葛优在《赵氏孤儿》中的哭戏,几乎都是背着拍的。
这也是他和陈凯歌在现场磨出来的你注意到没有,生活中的哭全都是有掩饰的,除非你是想闹事的那种,只要是悲伤的哭,全都是避着人的,收着的那种,这次我们就用了。
王学圻在《赵氏孤儿》中饰演的屠岸贾,他是权倾朝野的大将军,拥有十分强硬手腕政治手腕,是一个反派人物。
王学圻在接受媒体访问的时候,错把记者说的大反派听成了造反派,幽默表示自己在影片中就是一个十足的造反派,看不惯的挡我路的,像是赵家那样有权有势还得瑟的,都得处理掉!引得笑场连连,气氛十分愉悦。
王学圻坦言自己没有完全刻意去表现屠岸贾的狠毒和凶残,把他塑造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坏蛋,人没有绝对的好坏,屠岸贾这个人也一样。
屠岸贾这个人物并不是大奸大恶,他的内心十分复杂,亦有着相当充沛强烈的情感,其实是一个充满了悲剧色彩的人物,他爱了一辈子的女人嫁给了仇家,疼了半生的孩子最后竟然血刃相见向自己报仇。
这样情感复杂、层次性极强的角色在塑造起来也相当有难度,对演员来讲是一个很具难度的挑战。
王学圻在影片中表现十分出色,大到骑马射箭,小到一个眼神,都被他赋予了丰富的含义。
黄晓明演的是一个叫韩厥的将军,这个角色在戏里变化很大。
《赵氏孤儿》在中法流传中的主题演变
毕业论文(设计)(本科)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年级09级姓名马梅兰论文题目《赵氏孤儿》在中法文本中的主题演变2013年05月08日《赵氏孤儿》在中法文本中的主题演变姓名:马梅兰学号:20095021121院系: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老师:职称: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强大,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的地位也越来越举足轻重,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寻求文化发展的支点是一个不可抵挡的趋势。
赵氏孤儿题材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每个时代对它都有不同的解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具有代表性。
笔者在本文中从三个大的方面来对《赵氏孤儿》主题做一个解读,首先,叙述“赵氏孤儿”故事的沿革,条理清晰;其次,《赵氏孤儿》在中外流传中的主题演变;最后,《赵氏孤儿》在中外流传中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字:赵氏孤儿程婴主题演变中国孤儿Abstract:As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to strength, the status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share of world cultur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eturn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tself is an irresistible trend to seek the fulcrum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Orphan theme is a long history of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each time it has a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very representative. In this essay from three aspects to the theme of the "Orphan" an interpretation, first of all, described the evolution of the story "Orphan", the clarity; Second, the theme of "Orphan" in the spread of Chinese and foreign evolution; Finally, the "Orphan" i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spreadKey Words:Zhao'Orphan Chengying topic evolution China'Orphan《赵氏孤儿》是中国戏曲史上著名的悲剧之一,还是我国第一个流传到欧洲的剧本,其故事源远流长,其故事所承载的人文内涵也随着《赵氏孤儿》文本的改编与创新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赵氏孤儿读书心得范文精选
赵氏孤儿读书心得范文精选赵氏孤儿读书心得范文(篇1)混乱,哀愁,这是一个可悲可泣的故事,神奇,幸运,这时一段可歌可颂的传奇。
他,舍弃自我的孩子,换一个不相干的赵氏孤儿;她,用爱感动他人救子,用血染红一方土地;他,是可悲的?永无亲故,家族300多号人无一幸存,他,还是幸运的?在如此千钧一发之际,竟得以幸存,有如此多的人的关爱与关注!幸与悲的'交织,情与仇的过往,爱与恨的勾勒,扣动了我们的心弦。
庄姬挺着肚子给自我的丈夫赵朔饯行,送他去战场。
谁料,这便是一场灾难的开始。
屠岸贾先是借刀杀人,后嫁祸于人,还假传圣谕,让赵氏300多号人枉死!实在是十恶不赦,让我们看了都愤愤不平,于心不忍!血腥,屠杀,残忍,弥漫,滋长,扩散。
赵氏只留下一余婴,为了他的名,保住赵氏,多人命丧黄泉,他得以幸存,真是天不绝赵氏!程婴是为庄姬接生的大夫,受庄姬之托,为保赵氏孤儿,他丢子丧妻,这是一个多么无私守信的人啊!赵氏孤儿改名程勃,一场风暴似乎过去,这却是另一场暴风雨的前夕。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程婴忍辱负重,携程勃做屠岸贾的门客,让赵孤认贼作父。
随着时光的推逝,一份仇在程婴心中愈演愈烈。
程婴由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长成了健壮的少年,这中间倾注了程婴多少的爱和精力啊!这一份深情岂是涌泉可报!程婴备受屠岸贾喜爱,真是造化弄人!直到屠岸贾让程勃上战场,穿铠甲,持宝剑,他由内而外沁出的一股气概令屠岸贾心中生疑:莫非这是赵氏孤儿!而后上战场之际,程勃奋勇杀敌,竟与屠岸贾并肩杀敌,之后又救了屠岸贾!当得知自我的身世之谜后,他义不容辞,要让所有所以命丧黄泉的人绝非枉死。
他同仇敌忾,视死如归,最终在节骨眼上戏剧化地杀了屠岸贾,程婴也去了一个他梦想的天堂!命运决定他是悲的,而爱决定他是幸的。
人性的善恶,结局的幸悲,往往只在一念之间!赵氏孤儿读书心得范文(篇2)这部电影对《史记-赵世家》中的记载动了较大的“手术”,说是“篡改”可能有点过,但若说是“改编”又有点不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赵氏孤儿》的悲剧性摘要:纪君祥《赵氏孤儿》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它通过对历史材料的改变,将其悲剧性提升到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高度,不仅在中国备受喜爱,早在是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被翻译传到了欧洲,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关键词:纪君祥历史悲剧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作为我国四大悲剧之一,一部扣人心弦的历史悲剧,它在戏曲史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王国维曾指出,元杂剧中“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以为将此二剧“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它因其独特而又浓郁的悲剧性而广为流传。
《赵氏孤儿》以历史为题材,主要通过春秋晋灵公时代文臣赵盾和武将屠岸贾两个家族生死斗争的描写,充分展示了正义与邪恶、忠良与奸佞殊死搏斗那悲壮动人的戏剧场景。
全剧始终交融着人生忧患的深切感受和善恶分明的道德意识。
所以,此剧产生几百年来,长演不衰,一直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给人以情感上的激励和艺术上美的享受。
不仅如此,这部作品还在世界剧坛上产生过很大影响。
早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便被译成法文介绍到欧洲,继而又有英文、俄文、德文等译本。
尤其法国大作家伏尔泰,还把它改编成《中国孤儿》在巴黎演出,引起世界人民的重视。
作为一部广受欢迎的历史悲剧,它的悲剧性必然有很多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
一、《赵氏孤儿》是故事之悲剧、过程之悲剧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是据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赵氏家》记载的故事改编的。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屠岸贾者,始有宠於灵公,及至於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於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史记》所记载的赵氏灭门惨案与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起因大致相同,乃为文臣武将不和,帝王昏庸,奸臣残骸忠良。
但是,纪君祥对《史记》中的故事做了改动。
首先,程婴以亲子救赵氏孤儿;其次,韩厥自刎以保赵氏孤儿;最后,程婴以生父身份抚养赵氏孤儿并让其拜屠岸贾为父,遂在其长大成人后高其身世,即复仇。
纪君祥对故事情节的大胆的改动,使剧本的戏剧冲突更加集中紧张。
人物的关系也由此拉近了,近到养父与养子,义父与义子的亲情关系,从这一角度看,剧本无疑给奸臣屠岸贾极强的讽刺,屠岸贾培养了自己想要斩尽杀绝的赵氏孤儿,就等于精心磨制了自己的断头刀。
虽然,《赵氏孤儿》的结局是圆满的,“大团圆”式的。
但是,为救赵氏孤儿,韩厥自刎,公孙杵臼被杀,程婴舍子并伴在仇人屠岸贾身边十六年,以抚养赵氏孤儿,就这情节本身而言,是悲的,因此,有人将《赵氏孤儿》称之为“大团圆式的悲剧”。
二、《赵氏孤儿》是社会之悲剧,时代之悲剧在《赵氏孤儿》中,韩厥发现程婴偷带孤儿,并没有加以阻拦,他说道:“我若把这孤儿献将出去,可不是一身富贵?但我韩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怎肯做这般勾当!”但是,韩厥是屠岸贾底下的人,我国古代讲究忠义思想,儿而含绝此时却是左右两难,在忠义不能两全之时,他选择了自刎。
在大是大非面前,也能深明大义,不惜性命,放走孤儿,自刎明志。
程婴这位“草泽医生”,本应是过着为人治病的本分儿又受人尊敬的日子。
但是,他却在自己的本分中——为人治病(只不过这个人是公主)走上了一条悲剧的人生之路,让自己的生活严重脱离了正常的轨道,最后,也是落得一个家破人亡。
他救孤养孤,忍辱负重,皆是为了“义”字,皆是为了“恩”字,然而,自己眼睁睁的看着亲生儿子被斩成三段,妻子也因思念儿子而病逝。
这就是,“恩”“义”的结果。
年迈的老忠臣公孙杵臼亦是如此,为“义”决然走上了死亡的道路。
在一个时代,当人们为了统治者所倡导的主流意识而不得不选择走上死亡的道路时,可见这个时代的悲哀。
“忠”“义”“报恩”的思想,一直都是我国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而倡导的正统思想,可是,韩厥——国家之武将,忠义不能两全;公孙杵臼——老忠臣因“义”而死;程婴——一个下层的小人物,为“义”为“恩”而死,除了最上层的掌权阶级之外,国家的人民都不能为正义而活着,而那些小人不仅活着,而且在上层很舒适的活着,最后造成了好人被害,小人得志的社会整体状况。
这怎能不让人觉得悲哀呢,称之为社会悲剧一点都不为过。
王国维认为宋代以后角色分为三级,实际上有三种含义,“一表其人在剧中之地位,二表其品性之善恶,三表其气质之刚柔也。
这是他首次从理论高度对戏曲角色命名的概括。
”作品中的主人公程婴等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正直品格,重然诺、讲信义、轻死生的道德伦理观念,以及在艰难困苦中奋斗不息和济困扶危的义烈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品格,也是这部作品悲剧力量所在三、《赵氏孤儿》是命运之悲剧我们这里所说的命运的悲剧不仅仅是针对赵氏孤儿一人而言的,也是针对剧作中的每一位悲剧任务而而言的。
很多人都不相信命运,他们认为命运是什么,摸不着看不见,也没有证据显示它的确存在。
但是,有时候我们的确受着命运的主宰,我们人类在某种情况下想要主宰自己的命运是在是太难了。
有些事不是我们说不想让它发生它就能不发生的,就像是安排程婴来运孤一样,就像是运孤那天偏偏是韩厥当差守门一样,命运就这样安排了他们进入参与到这件事情当中。
就这样让他们不得不在两难的状态下做出艰难的抉择。
最让我们心痛的是赵氏孤儿的命运,他一出生就决定被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为整个家族复仇,他的身份就是赵氏孤儿,是屠案贾的义子。
在这短短的一部戏中,虽然,中国的传统写法没有让作者纪君祥对赵氏孤儿的内心做任何描写,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养了自己16年的人,即使他十恶不赦,也是会有感情的。
更何况,赵氏孤儿是屠案贾喜欢的义子,是屠案贾打算让他继承自己一切的继承者,而且,赵氏孤儿是在不知道事情的情况下长大的,要接受这样一个足以推翻自己走过的16年人生的事实真实难如上青天。
不仅如此,他还要亲自手刃自己的屠案贾—,这个对自己而言有着双重矛盾身份的人,即养父和仇人。
对一个仅仅16岁的孩子,实在是残忍。
而造成这残事实的人,不仅仅是命运的不公,也有自己的恩人——程婴,一个为了自己舍掉亲生儿子的人,一个养了自己16年的人。
这也更加剧了《赵氏孤儿》的悲剧性。
四、《赵氏孤儿》是生命之悲剧生命是一个向死的路程,它以死亡为结局,其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程婴、韩厥、公孙杵臼、赵氏孤儿那死去的一家都是悲剧,他们中没有一个是顺应生命的自然规律而死去的,要么被杀,要么被逼自杀,这种以人为方式结束生命的做法,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高尚也好、正义也好、自私自利也好,均是对生命的极度不尊重,对生命的亵渎。
对生命而言,我们无法用世俗的眼光去评价它,生命无所谓优劣贵贱,对任何人而言它都是珍贵的,唯一的,失而不可再得的,即使是对品质恶劣的人,我们也不能漠视他的生命的存在。
就像屠案贾一样,他的死去也是一种悲剧,对生命而言,也是一种损失,虽然他在众人眼中是十恶不赦的。
五、《赵氏孤儿》是中国传统的之悲剧元代英雄悲剧既与西方悲剧在人物、结构、冲突、审美等方面最为接近,又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同时,它还带有鲜明的元代的时代和社会特征.元代英雄悲剧的产生,从发生机制上讲,有题材的历史继承性和现实针对性两方面原因.以历史上的忠臣良将、英雄烈士为悲剧主人公;以一悲到底为结构模式;着重表现紧张激烈的外部冲突;以崇高悲壮为基本的悲剧风格,是英雄悲剧的主要特征. 《赵氏孤儿》一剧就是这样紧紧围绕“搜孤”与“救孤”这一中心事件安排情节,组织冲突,并在激烈地冲突中刻画了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义士的英雄群象。
元杂剧《赵氏孤儿》一开始就在楔子中简要叙述了屠岸贾杀害赵盾一家三百余口的残酷事件,然后集中描写搜孤与救孤的尖锐斗争。
搜孤者步步逼紧,救孤者处处设防。
宫中搜,有程婴救出;宫门搜,有韩厥义放;普国搜,有程婴舍子,公孙献身。
忠臣义士在斗争中一个个为救孤而死,为剧情发展营造了强烈的悲剧气氛。
由于正义者前仆后继的斗争,终于让杀人凶手把他所要追杀的孤儿抚养长大,又被孤儿亲手杀死。
剧情寄理想于残酷现实,并寓有自设罗网自遭灾的强烈讽刺意味,使悲剧带有中国民族的特色。
《赵氏孤儿》是中国的赵氏孤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悲情节喜结局的中国式悲剧。
我们自古以来喜欢团圆喜庆的结局,我们一直坚信在遇到事情虽然过程很艰辛,但结果会是明亮的,即使结果不尽人意但我们一直拥有这份希望,不放弃对美好事物的期盼和努力。
所以,戏剧家只能将悲剧着重在过程中刻画,而将结局设计成读者所希望的预期结局,在剧作结束坏人得到惩治时,使人心里有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最后,使整个剧本达到一种“哀而不伤”的境界。
王国维根据叔本华的悲剧理论之说,曾将又将悲剧分为三种:“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
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遍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并认为第三种悲剧比前两种悲剧要好,并把《红楼梦》列为第三种悲剧,对其大加赞赏。
又说“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可见,此剧的悲剧之深刻。
《赵氏孤儿》这一部有别于西方悲剧的、具有明显民族特征的历史悲剧,其民族特性突出体现在其中所富含的伦理道德精神.悲剧主人公赴汤蹈火的就义送死行为源于他们内心自由意志的驱驰,也正因如此成就了作品的崇高性、悲剧性.作者在故事中,将生命之悲、社会时代之悲、命运之悲都集中体现了出来,并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达到悲而不伤的境界,以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