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 特殊句式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 《论语选读》——诲人不倦 练习

高二语文  《论语选读》——诲人不倦  练习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知识点整理基本要求1、背诵篇章:17.2、7.8、1.15、3.8、17.19、7.1章2、重点掌握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习、趋、愤、与、素、诸3、明确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上知.( ) 闵.子骞.( )( ) 冉.伯牛( ) 仲.弓( ) 陈亢.( ) 不悱.不发( ) 举一隅.( ) 贫而无谄.( )切磋.( ) 兼.人( ) 素以为绚.兮( ) 怛.然( ) 僭.越( )二、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通,释作。

2、女与回也孰愈通,释作。

3、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通,释作。

4、其斯之谓与通,释作。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解释)活用方式解释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2、问一.得三.3、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4、告诸往.而知来.者5、绘事后.素6、求也退,故进之7、由也兼人,故退.之8、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四、一词多义(给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1、诸2、其3、望告诸.往而知来者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赐也何敢望.回闻斯行诸.其.斯之谓与既望.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日夜望.将军至归而谋诸.妇 5、与并汾乔木,望.秋先陨4、而女与.回也孰愈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鲤趋而.过庭吾与.女鲤退而.学其斯之谓与.贫而.无谄富而好礼6、者闻斯二者.告诸往而知来者.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廉颇者.,赵之良将也7、之其斯之.谓与抑为之.不厌人之.过也,各于其党五、解释下列成语1、诲人不倦:2、有教无类: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4、举一反三:5、闻一知十:6、切磋琢磨:7、述而不作:8、各得其所:六、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字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译:2、陈亢问于伯鱼曰:,译:3、其斯之谓与:,译:4、素以为绚兮:,译:5、何谓也?,译:6、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译:7、绘事后素/礼后乎?,译:8、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译:9、天何言哉,译:10、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译:11、窃比于我老彭,译:七、古今异义(划出下列句中与现代意义有区别的字词,并解释)古今1、言语:宰我,子贡2、文学:子游、子夏3、素以为绚兮4、尝独立,鲤趋而过庭5、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八、其他重点字词(解释)1、习.相远2、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3、有教无类.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5、抑.为之不厌6、子亦有异闻乎7、无以立... 8、闻斯.二者 9、贫而无谄.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1、素以为绚..兮1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13、敢.问14、女与回也孰愈..1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16、始.可与言《诗》已矣 17、巧.笑倩.兮,美目盼.兮18、起.予者.商也 19、求也退. 20、由也兼人..21、四时行焉.. 22、述而不作./见之,虽少,必作.23、窃比于.我老彭24、各得其所.九、自测练习: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有教无类.(种类)文,行.(品行),忠,信B.抑.(或许)为之不厌,诲人不倦《雅》《颂》各得其所....(各归适当的位置)C.不愤.不启(气愤)不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不发 D.述而不作.(创作),信而好古窃.(私下里)比于我老彭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举一隅.(方位)不以三隅反女与回也孰愈.(胜过) B.吾与.(跟)女,弗如也巧笑倩.(面颊美好)兮C.美目盼.兮(盼望) 素以为绚.(色彩繁盛)兮 D.绘事后素.(白色的底子)起.(检举)予者商也。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5 九 出辞气远鄙倍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5 九 出辞气远鄙倍 Word版含答案

九 出辞气远鄙倍修养是一束温煦的阳光,闪耀着晴朗的美丽。

修养是一缕清新的风,自自然然,清清爽爽。

修养是一种成熟、奋进的气质。

修养是一种热情、友善的风度。

修养是一种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修养是一种对万物的谅解和豁达。

修养请从语言文明开始。

修养请从远离鄙陋出发。

一、字音笾.豆(biān ) 三愆.(qiān ) 闵之骞.(qiān ) 蘧.伯玉(qú) 裨谌..(pí chén) 口给.(jǐ) 恂.恂如(xún) 踧踖..(cù jí) 二、通假字1.斯远鄙倍.矣 倍,通“背”,乖戾 2.知.者不失人 知,通“智”,聪明 三、一词多义1.疾⎩⎪⎨⎪⎧①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重病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厌恶、憎恨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快 2.鄙⎩⎪⎨⎪⎧①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粗野,鄙陋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俗③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浅陋、无知,这里是目光短浅 3.寡⎩⎪⎨⎪⎧①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使……少,减少②不患寡.而患不均 少③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老而无夫的人4.言⎩⎪⎨⎪⎧①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名词,话语②可与言而不与之言. 动词,说③有德者必有言.名词,指有价值的言论 5.也⎩⎪⎨⎪⎧①其鸣也.哀 句中助词,表停顿②伯夷、叔齐何人也. 疑问语气词,呢③古之贤人也.语气词,表判断 四、词类活用1.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形容词作动词,重视 2.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形容词作动词,减少 3.屡憎.于人 使动用法,使……讨厌 4.朝.,与下大夫言 名词作状语,上朝的时候 五、古今异义1.动容貌..,斯远暴慢矣 古义:仪容举止。

今义:相貌。

2.正颜色..,斯近信矣 古义:脸色神情。

今义:①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②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或行动;③颜料或染料。

3.夫人..不言 古义:这个人。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1、弟子问仁、重点字词1.尧舜其犹病诸:其:恐怕,表推测病:不足2.请问其目:目:细则,条目3.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的封地4.其言也讱讱:说话谨慎5.问知子曰:“知人”知1:智慧,名词知2 :了解,动词6.樊迟未达达:明白、通假字1. 错:同“措”,放置2. 乡:同“向”,刚才、词类活用1. 直:正直人,形作名2. 立:使.... 站得住3. 达:使……行得通4. 远:远离形作动四、古今异义①克己复礼为仁古:恢复,归于今:再,又②请问其目古:条目,细则今:眼睛③请事斯语也古:请你让我做今:请求别人做④举直错诸枉古:弯曲,不正今:冤枉⑤选于众,举皋陶古:选用,推选今:向上托或抬⑥尧舜其犹病诸古:难以做到今:身心不正常五、特殊句式(一)状后:1.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2.选于众(二)主谓倒装:富哉言乎、重点字词1、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2、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3、 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4、 士不可以不弘毅5、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6色取仁而行违 7、 士而怀居8、 盍:何不兼词逾:逾越,矩:规矩夸耀,施:表白 弘:远大,毅:意志闻:名望,名声色:外表,取:趋向、求怀:留恋、通假字 有:同“又”三、词类活用2、立身处世2.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动作名 名望3.敝之而无憾 使动 使 ……破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使动安:使•使……信任 怀: :使•……怀念5.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名作状在… …之后6. 士不可以不弘毅形作名意志卜有五而志于学 安逸名作动,立志 1.吾 信:同“凋”7. 虑以下人名作动处在……之下8. 士而怀居名作动安逸的生活四、虚词而: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承接:就)2. 士而怀居(假设:如果)3. 敝之而无憾(转折:却)4. 任重而道远(并列:并且)5.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承接:才)6. 察言而观色(连词,不译)7.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之:1.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2. 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选择:还是)(主谓间,不译)(代词:它们)3. 愿闻子之志(结构助词“的”)4. 老者安之(“他们”的意思)5. 居之不疑(指代“仁人”)6.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指前文的“仁”这件事五、特殊句式虑以下人虑以下(于)人(省略状后句)5、君子三戒一、重点词语1. 抑:还是,或是,连词2. 恶(w u)乎:于何,从哪里,在哪方面3. 造次:匆忙,仓促4. 处(ch 口):接受5. 颠沛:动乱6. 成人:完人,德才兼备的人7. 文:文饰,修饰8. 得:贪得9. 大人:指天子、诸侯等地位高贵的人10. 狎(xi a):轻侮,不尊重11.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通“约”,约定二、古今异义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古:不合礼法今:不合礼节,不礼貌②子曰:爱人古:爱护他人今:丈夫或妻子③虑以下人古:甘于人下今:旧指仆人④子路不对古:不回答今:错误⑤譬如平地古:在平地上堆土成山今:平坦的土地⑥子路问成人古:德才兼备的人今:成年人⑦今之成人者何必然古:为何一定今: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三、特殊句式1 .文之以礼乐(状语后置句,“以礼乐文之”)2 •子禽问于子贡(状语后置句,“子禽于子贡问”)3.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状语后置句,“其诸乎人之求之异与”)4.恶乎成名(倒装句,“乎恶成名”)5.富与贵,疋人之所欲也(判断句)6、乐在其中一、重点词语不图:想不到汤:热水二、通假字:无:通“毋” ,不,不要知:同“智”,聪明三、词类活用君子食无求饱(名词用作动词,吃饭)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用作动词,匡正)一箪食,一瓢饮(动词用作名词,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乐)饭蔬食(名词用作动词,吃)曲肱而枕之(曲: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弯曲枕:名词用作动词,当枕头)四、古今异义1. 三月不知肉味(古义:尝不出今义:不知道)2.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古义:想不到今义:不贪图)五、文言句式:1. 敏于事而慎于言(状后)2. 贤哉,回也!(主谓倒置)9、言而有信一、重点词语省:1. 检查、察看忠:尽心尽力信:诚实守信习:复习2. 贤贤易色;事父母贤1:尊重、追求,动词贤2:优秀的品德,贤者,名词事:侍奉3. 致其身:献出他的生命致,给予4•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近:合乎复:实践5.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依靠宗:可靠6.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动:使严肃暴慢:粗暴怠慢7. 正颜色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正:使……端正出辞气:出,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鄙倍:鄙,粗野8. 狂:急躁、狂妄9. 侗:tOng,幼稚无知10. 愿:谨慎、小心、朴实11悾悾:kong,诚恳的样子12. 崇德、辨惑:尊重道德,辨别迷惑13. 徙义:徙,靠拢向义靠扰14. 祗:只15. 行:通达、行得通的意思16. 笃敬:忠厚谨慎、恭敬实在17. 参:列,显现18. 衡:车辕前面的横木19. 诸:之于20则以为历己也历:折磨二、通假字倍,通“背”,违背,错误三、词类活用1. 吾日三省日:每天,名作状2. 信近于义信:讲信用名作动3. 远耻辱远:使...... 远离4. 君子所贵乎贵:重视,形作动5. 动:使……严肃6. 正:使……端正7. 主:以……为根本8. 劳:使动用法,使……辛苦四、特殊句式兵刖:1. 其何以行之哉?其: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何以:以何,凭借什么2.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以义、以礼……”10、交友之道一、重点词语1. 重:庄重威:威严主:以.... 为主忠信:忠诚、信实友:交朋友,作动词2. 惮:害怕、畏惧3. 亡:通假字,通“无”,没有4. 益者:有益的朋友者,代词,指代人、事物等5. 损者:有害的朋友6. 友直:同正直的人交朋友7. 谅:诚信8. 多闻:见闻广博9. 便辟:逢迎谄媚10. 善柔:阿谀奉承11. 便佞:花言巧语12. 乐节礼乐,乐1:以....... 为乐乐2 yu e13. 骄乐(I e):骄傲放纵佚(y i)游:放纵游荡晏乐(I e):安逸声色14. 可者与之与:跟……在一起容众:包容普通人嘉:赞美 矜:同情词类活用 主:以……为主 意动用法乐节礼乐,乐1:以 为乐意动用法 友直友:以……为友 意动用法 特殊句式人皆有兄弟,我独亡(省略句我独亡(兄弟)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状后)异乎吾所闻 (状后)乎:跟于人何所不容:对什么人不能容纳呢?所不容者何(宾前)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判断句)13、敏而好学重点词语耻:以……为耻是以:因此 修:培养,进修 讲:讲究,探求 及:赶上 意:同“臆”,主观揣测必:绝对肯定 固:固执己见 我:唯我独是 其回也与! 其:语气副词,大概 愈:超过,好一些 过犹不及:过分和不足是一样不好犹:如同 尤:责怪、怨恨 知我者其天乎!其:大概 15.16.17. 二_ 、 1. 2.3.三、 1. 2. 3. 4.5. 、1.2.3.4.5.6.7.8.9.10.必有忠信如丘者焉焉:“于此”,兼词二、通假字1. 意:同“臆”,主观揣测2. 然则师愈与与:同“欤”3. 亡:同“无”,未知的新知识三、词类活用1. 耻:以……为耻意动用法2. 下学而上达下,上:名作状向下,向上3. 日:每天月:每月名作状四、特殊句式兵刖:1.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2. 是以谓之文也”3.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4. 莫我知也夫!5. 何为其莫知子也?状后:6.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判断句:7. ......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8. 生而知之者,上也14、切问而近思一、重点词语1. 人焉廋哉?焉:怎样廋s a u,隐藏2. 斯害也已斯:那已:停止3. 然:对的,正确的4. 笃志:坚守志向5. 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6. 近思:思考当前的问题二、通假字1. 默而识之识:通“志”,记住2. 女:同“汝”,你三、词类活用1. 善:使 ... 做好形容词使动用法2. 利:使…… 锋利形容词使动用法3. 友:以……为友名词意动用法四、特殊句式1. 吾与回言终日终日言(状后)2. 何有于我哉? 于我有何哉?(状后,宾前)3. 有鄙夫问于我(状后)4. 予一以贯之。

论语选读特殊句式复习

论语选读特殊句式复习
特殊句式的类型
一、主谓倒装 二、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三、宾语前置 四、定语后置 五、判断句 六、省略句 七、被若人!”
这个人真是君子啊!
2、“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我没有再梦见周公已经很久了!
二、状语后置
Govern a country with morality.
1、为政以德 用道德治理国政 2、道之以政 用政令来训导百姓 3、道之以德 用道德来教导百姓 4、异乎三子者之撰
(我的志向)和其他三个人说的不一样
三、宾语前置
1、吾道一以贯之
我的学说用一个基本概念贯穿着
2、曾是以为孝乎?
竟然把这作为孝吗?
3、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要责备你们吧?(过尔,责备你们)
四、定语后置句
主谓倒装
六、省略句
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天下有道,丘与不易也。
子路行,以告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七、被动句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1、不吾知也
没有人了解我们。(宾语前置)
2、则何以哉
那打算做点什么呢。(宾语前置)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4、自令放为?
2、子路行,以告。 3、未之有也。
从未有过这种人。(宾语前置)
以告,以(之)告(之)。(省略句)
1、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自己吊死在沟渎里而谁也不知道他们呢?
(“自经于沟渎”状语后置,“莫之知也”宾语前置)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用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 用礼义来约束我的言行。
1、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不如善良的乡人都喜欢他,那些不善良的乡人都厌恶他。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1 十 学以致其道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1 十 学以致其道 Word版含答案

两千多年前,一位伟人面对学生教育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相信大家不难猜出这位伟人的名字——孔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乘着他那充满睿智语言的时空飞船,与老先生做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聆听他的教诲,学习他的道义。

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虽然没有在《论语》中提出过完善的教育理论,但《论语》中所展示的教育学说和教育方法,在人类教育理论中仍是最光彩的一页。

孔子,一位人格伟岸的仁者,一位“何其多能”的卓越智者,天意使之成为一代圣人。

早在西汉之时,司马迁就已经推许孔子为“至圣”。

后世儒家极力构想的、积极追求的理想人格,其实在孔子身上早就实现。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孔子用自己的亲身实践验证了这一点。

他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十学以致其道卡耐基说:“这个新时代充满了残酷的替代选择。

对于那些拥有知识的人来说,新时代意味着是一个充满机遇的世界;对于那些没有知识的人来说,新时代则意味着当旧工作消失、旧体制崩溃时,他们将面临着失业、贫穷、绝望的前景。

”面对着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别无选择,唯有学习。

因为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学而变!知能拓智,智达慧远!也唯有学习,那些长灯相伴的夜晚、那些闻鸡起舞的黎明、那些精彩纷呈的课堂、那些心灵碰撞的时刻才会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显得坚实而厚重。

我们一定要记住: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一、字音樊.迟(fán)襁.负(qiǎnɡ)切.问(qiè) 笃.志(dǔ)鄹.人(zōu)二、通假字1.女.为君子儒女,通“汝”,你2.君子食无.求饱无,通“毋”,不要3.可谓好学也已.已,通“矣”,了4.今也则亡.亡,通“无”,没有 5.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与,通“欤”,吧 三、一词多义1.致⎩⎪⎨⎪⎧①君子学以致.其道 获得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到达③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 招致 2.敏⎩⎪⎨⎪⎧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勤勉②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迅速,敏捷③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 思想敏锐,机智 3.或⎩⎪⎨⎪⎧①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代词,有人②或.师焉,或否焉 有的……③云霞明灭或.可睹 副词,有时 4.其⎩⎪⎨⎪⎧①君子学以致其.道 代词,他②禄在其.中矣 代词,那③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语气词,表揣测 5.为⎩⎪⎨⎪⎧①古之学者为.己 介词,为了②请学为.圃 动词,做,种③无为.小人儒 动词,做 四、词类活用1.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名词作状语,用襁褓2.就有道..而正焉 动词作名词,有德多才的人3.贤.贤易色 意动用法,以……为贤,推崇 4.不迁怒,不贰.过 数词作动词,犯同样的 5.樊迟请学稼. 名词作动词,种庄稼 6.事父母能竭.其力 使动用法,使……尽 五、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为己 古义:从事学习的人。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中庸之道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中庸之道 Word版含解析

中庸中庸是儒家著名的伦理思想之一。

中,即中正,不偏不倚;庸,即平常,不变。

中庸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没有过头或不及的态度。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一种道德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如果达不到中庸,就会出现“不中”,不中就是“过”或者“不及”。

《论语·先进》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做得过分和做得不够都不符合道德标准。

做事不走极端,不过分,不把事做绝,不把话说绝;注意分寸,掌握深浅,适可而止。

后人这种为人处世的原则方法,就跟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有关。

1.字音字形(1)狂狷.(juàn)(2)讪.(shàn)(3)徼.(jiāo)(4)乡原.(yuàn) (5)攻讦.(jié) (6)椟.(dú)2.重要词语(1)其至.矣乎:达到极点,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2)民鲜.久矣:少(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亲近(4)义之与比.:接近,靠近(5)不得中行而与.之:交往(6)必也狂.狷乎: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7)小大由.之:遵循,遵从 (8)君子和.而不同.:和,和谐。

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即对立的统一。

同,等同。

指无差别的同一(9)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好,喜欢;恶,厌恶 (10)乡原,德之贼.也:仇敌,敌人 (11)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毁谤 (12)恶徼.以为知者:强取,掠夺 (13)恶讦.以为直者: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错 3.通假字(1)然则师愈与.:通“欤”,疑问语气词 (2)无莫.也:通“漠”,淡漠 (3)必也狂狷.乎:通“獧”,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4)乡原.,德之贼也:通“愿”,谨慎老实 (5)恶徼以为知.者:通“智”,聪明 (6)恶不孙.以为勇者:通“逊”,谦逊 4.虚词用法(1)也⎩⎪⎨⎪⎧ 师与商也.孰贤: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第一个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第二、第三个为句末语气词,表肯定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句末语气词,表否定乡原,德之贼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2)与⎩⎨⎧师与.商也孰贤:和,连词义之与.比:和……在一起,介词然则师愈与.:欤,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不得中行而与.之:结交,动词5.特殊句式(1)然则..师愈与:这样,那么……(2)乡原,德之贼也:判断句(3)恶徼以为..知者:把……当做6.成语积累(1)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的折中的处世态度。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五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五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释文题“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语出《论语·述而》,意思是说,干违背道义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像飘浮在天空的云彩。

孔子运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自己对道义的重视与追求。

孔子不是说富贵对自己没有意义,而是说违背了道义的富贵对自己来说毫无价值。

按照孔子的观点,贫寒虽然是问题,但贫寒而不能践履道义才是真正的问题;富贵不是问题,以不正当手段牟取富贵就是大问题。

这句话表现了孔子义薄云天的高尚人格,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保持了精神的旷达和完满。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的人生价值取向。

孔子所弘扬的这种价值取向,对于治疗社会上一部分人为谋取权势和利益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的弊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都围绕一个“义”字展开,孔子主张安贫乐道,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将合乎道义作为一切行为的准则。

孔子所张扬的义这种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富而.可求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若臧武仲之知.通“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如 如果 ②约 贫困 ③智 聪明(2)一词多义①信⎩⎪⎨⎪⎧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余固笑而不信.也: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杳无音信.: 低眉信.手续续弹:②恶⎩⎪⎪⎨⎪⎪⎧ è ⎩⎪⎨⎪⎧ 无恶.不作: 首恶.必惩: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w ū⎩⎪⎨⎪⎧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学恶乎始,恶.乎终: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答案 ①诚实/真实、不虚/相信,信任/信物,凭据/送信的人,使者/音讯,消息/听凭,随意 ②罪恶,坏事/做坏事的人/丑,劣/讨厌,憎恨/疑问代词,哪里,什么/疑问副词,哪,怎么(3)古今异义①造次..a 必于是..ba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鲁莽,轻率。

新教材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

新教材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

新教材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一、原文子曰:“君子食(名作动,吃饭)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靠近)有道而正(使动,使……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听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形作名,贤人)思齐(形作动,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反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胸怀宽广),任重而道远。

仁(名状,把“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章》子曰:“譬如为山(用土堆山),未成一篑(装土用的竹筐),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通“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约束)己复礼为仁。

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细则)?”子曰:“非礼(名动,符合礼制)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聪明),请事(付诸行动)斯语矣。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奉行)之者乎?”子曰:“其(大概)‘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不)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二、字词+句型(一)通假字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通“智”,智慧)(二)词类活用1.君子食无求饱(名作动,吃饭)2.就有道而正焉(使动,使……正)3.见贤思齐焉(形作名,贤人;形作动,看齐)4.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名状,把“仁”)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名动,符合礼制)(三)一词多义1.克(1)克己复礼(约束)(2)克终者盖寡(能够)(3)既克,公问其故(战胜)(4)克期完成(限定)(5)虽多忌克(妒忌刻薄)(四)古今异义1.文质彬彬古义:配合适当的样子今义:文雅貌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古义:一个字今义:一句话(五)特殊句型1.判断句(1)止,吾止也。

论语微子篇特殊句式赏析

论语微子篇特殊句式赏析

论语微子篇特殊句式赏析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①,以杖荷莜②。

子路间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③,孰为夫子?”植④其杖而芸⑤。

子路拱而立。

止(6)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7)之,见(8)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9)见之。

至,则用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①丈人:老人,与长沮、桀溺等一样为隐士。

②以杖荷莜:杖,拐杖;莜,锄草的农具。

③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即手脚四肢;四肢不劳动,五谷也不能分辨。

这是老人责备孔子的话。

④植:插立。

⑤芸:同“耘”,除草。

(6)止:留。

(7)食(si):给人吃。

(8)见(xian):使见。

这句说老人让他的两个儿子拜见子路。

(9)反:同“返”。

论语十二章中的特殊句式

论语十二章中的特殊句式

《论语十二章》中的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
1.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2.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二、判断句:
1.贤哉,回也!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倒装句:
1.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2)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3)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4)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2.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这些特殊句式在古汉语中相当常见,它们为语言增添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和意境。

论语十二篇中的特殊句式

论语十二篇中的特殊句式

论语十二篇中的特殊句式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
理解儒家的思想。

首先,“子曰”是论语中最常用的句式,它表明孔子的言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孔
子的思想。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学习要有规律,要及时复习,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其次,“问曰”是论语中另一个常用的句式,它表明孔子的问题,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
解孔子的思想。

例如,“问曰:‘何为则民?’”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就必须先把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是孔子的政治思想。

最后,“曰”是论语中另一个常用的句式,它表明孔子的言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孔子的思想。

例如,“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和谐相处,而小人则应该同心协力,这是孔子的道德思想。

总之,论语中的特殊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儒家的思想,从而更好地实践儒家的思想。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4 三 待贾而沽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4 三 待贾而沽 Word版含答案

三 待贾而沽孔子想不想做官?这当然是毫无疑问的。

孔子饱读诗书,博闻强志,才堪大任,一心想通过为官来推行其政治主张。

在孔子壮年时期,这种愿望是很强烈的。

孔子自己也说“天下有道则见”。

鲁定公九年,孔子终于有了机会,先是为中都宰,后来又做到小司空、大司寇,政绩斐然。

鲁定公十年,鲁国与齐国的夹谷之会,孔子大大出彩,智勇兼备,不仅为鲁国争得了面子,还赢得了不少实际利益。

这是孔子从政生涯最为出色的一笔。

孔子周游列国,也是想找一个能任用他的诸侯国君,通过政权的力量来推行孔子所认可的道。

只是怀道不仕,周游数年,竟无一人肯行孔子之道于一二。

道之不行,孔子自然感慨万千:“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孔子非不想从政,而是不想违背自己的意愿、政治主张而从政。

所以“待贾而沽”,而不是是非不分的“求而为仕”。

我们现在所说的政治家与政客的区别,可能也就在这里。

一、字音不得与.(yù) 桓魋.(tuí) 木铎.(duó) 期.月(jī) 韫.椟(yùn) 求善贾.(ɡǔ) 佛肸..(bì xī) 匏.瓜(páo) 二、通假字1.求善贾.而沽诸 贾,通“价”,价钱 2.公山弗扰以费畔.畔,通“叛”,反叛 3.子路不说.说,通“悦”,高兴 4.宁武子,邦有道,则知.知,通“智”,聪明 5.归.孔子豚 归,通“馈”,赠 6.遇诸涂.涂,通“途”,道路 7.孔子时.其亡也 时,通“伺”,伺察 三、一词多义1.见⎩⎪⎨⎪⎧①天下有道则见. 动词,出仕②阳货欲见.孔子 动词,使……拜见③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动词,召见,接见2.将⎩⎪⎨⎪⎧①天之将.丧斯文也 连词,如果②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副词,将要③呼儿将.出换美酒 动词,拿出3.善⎩⎪⎨⎪⎧①求善.贾而沽诸 好的,识货的②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使……完美③素善.留侯张良 友好,交好 4.其⎩⎪⎨⎪⎧①吾其.为东周乎 副词,难道②亲于其.身为不善者 代词,自己③孔子时其.亡也 代词,他 5.与⎩⎪⎨⎪⎧①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动词,参与②予与.尔言 介词,跟③岁不我与.动词,等待 四、词类活用1.怀其宝而迷.其邦 形容词作动词,任其混乱 2.从者见.之 使动用法,使……得以进见 3.阳货欲见.孔子 使动用法,使……拜见 4.天之将丧.斯文也 使动用法,使……丧失 5.守死善.道 使动用法,使……完美 6.吾将仕.矣 名词作动词,做官 五、古今异义1.天之将丧斯文..也 古义:这种文化。

论语十二章里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论语十二章里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论语十二章里的特殊句式有哪些1. 《论语》十二章,里的名言名句有哪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巧言令色,鲜亦仁!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4.子谓:"尽美矣,又尽善也."谓:"尽美矣,未尽善也." 15.朝闻道,夕死可矣.1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3.德不孤,必有邻. 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2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6.子不语:怪,力,乱,神.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4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6.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47.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4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53.食不语,寝不言. 54.寝不尸,居不容. 5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6.未知生,焉知死? 57.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58.过犹不及. 59.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6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1."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满意请采纳2. 论语12章中的4个名句论语中哪句不是名句?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以下加下划线者为课本未收)⑶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特殊句式-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状后⑴为政以德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⑵道之以政⑵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⑶齐之以刑⑶临之以庄⑸使民以时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⑹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八佾舞于庭⑼季氏富于周公⑻固而近于费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子路宿于石门子食于有丧者之侧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君子喻于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陈亢问于伯鱼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子贡贤于仲尼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乘桴浮于海以吾一日长乎尔浴乎沂,风乎舞雩异乎三子者之撰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主谓倒置贤哉,回也⑸尚德哉若人!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甚矣吾衰也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有是哉,子之迂也野哉,由也!宾前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⑹既庶矣,又何加焉曾是以为孝乎未之有也⑺于斯三者何先⑽君孰与不足⑾何以伐为⑴奚其正?⑻无乃尔是过与而谁以易之莫己知也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吾道一以贯之末之难矣门人问曰:“何谓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仁以为己任何以文为?人焉廋哉何以报德?毋自辱也以德报怨,何如?何谓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其斯之谓与天何言哉素以为绚兮子行三军,则谁与?毋吾以也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恶徼以为知者不吾知也则何以哉何伤乎?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省略句⑼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子路行以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未足与议也闵子侍侧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子服景伯以告子贡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固相师之道也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绘事后素仲尼,日月也乡愿,德之贼也定后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被动句事君数,斯辱矣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语文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 第十五课敬鬼神而远

语文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 第十五课敬鬼神而远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十五课敬鬼神而远知识链接:孔子十分注重人之内在精神世界的拓展。

他明确强调人性之尊贵性,在注重“知天命”亦为天所知的过程中,与天达成和谐一体的同时,也鲜明地认定了人所具有的“人能弘道”,为天地立心的特质。

由此,孔子开拓出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终极关怀价值系统。

正是立足于这一价值系统,孔子对于传统以来的对待鬼神的宗教性态度作了调适。

概括而言,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这就是说,一方面要把心思集中于人道之宜,另一方面对于鬼神要既严肃、虔敬而又不为之所惑。

在一定的意义上,孔子对于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世界的开拓,以及“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可以看做是中国文化早期发展中“宗教人文化”趋向的一个结穴处。

周初以来,中国先民希望从“殷人尚鬼”的历史阴影中摆脱出来的愿望,终于较为完备地得到了实现。

随着人文世界的不断开拓与鬼神世界的不断收缩,远鬼神可以说是自然而然的。

只有彻底摆脱了鬼神对于人世的主宰,才能充分发扬“人能弘道”的尊贵性。

基础知识梳理:1.字音字形(1)狎.(xiá)(2)公伯寮.(liáo)(3)愬.(sù)2.重要词语(1)敢.问死:表敬副词,冒昧(2)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致力于(3)仁者先难.而后获:不易,困难,引申为努力(4)吾不与.祭,如不祭:yù,参与(5)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狎,亲昵而不庄重;侮,轻慢(6)夫子固有惑志..:疑惑之心(7)吾力犹能肆诸..市朝:肆,杀人后陈尸示众;诸,之于(8)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奥,室内西南角,最为幽静,是尊者休息的地方。

古代认为那里有神,为一室之主。

灶,灶神(9)君子敬.而无失:严肃认真(10)何患.乎无兄弟也:担心,忧虑3.通假字(1)樊迟问知.:通“智”,聪明(2)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通“诉”,这里指进谗言,到某人的上级或尊长面前说他的坏话(3)人皆有兄弟,我独亡.:通“无”,没有(4)道之将废也与.:通“欤”,疑问语气词4.词类活用(1)季路问事.鬼神:名词用作动词,侍奉,服事(2)敬鬼神而远.之: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3)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对待;形容词用作名词,远代的祖先5.特殊句式(1)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判断句(2)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介词短语后置句(3)公伯寮其如命何:如……何,对……怎么办(4)“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宾语前置句(5)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判断句6.成语积累(1) 慎终追远:终,死亡;远,远代的祖先。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2 六 君子之风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2 六 君子之风 Word版含答案

六 君子之风西方人讲“绅士风度”,要求男性在公众交往中注意自己的仪容举止,风姿优雅,能给人留下彬彬有礼和富有教养的印象。

我们中国古人提倡的是“君子之风”。

有人说:“绅士风度是外国有钱人的讲究;而君子之风却是人人适用,无论是穷是达。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看来“君子之风”比“绅士风度”要好得多,它适用范围更广。

那么,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行修养,才算有“君子之风”?它对我们有哪些要求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课——《君子之风》。

一、字音孙.以出之(xùn) 恶.衣恶食(è) 一箪.食(dān ) 曲肱.(ɡōnɡ) 叶.公(yè) 女奚.不曰(xī) 知者乐.水(yào) 夫.子(fū) 二、通假字1.孙.以出之 孙,通“逊”,谦逊 2.知.者不惑 知,通“智”,智慧 3.女.奚不曰 女,通“汝”,你 三、一词多义1.质⎩⎪⎨⎪⎧①君子义以为质. 名词,根本,基础②文犹质.也 名词,本质2.以⎩⎪⎨⎪⎧①君子义以.为质 介词,把②礼以.行之 介词,按照③孙以.出之 介词,用④信以.成之 介词,依靠 3.道⎩⎪⎨⎪⎧①士志于道. 名词,正道②夫子自道.也 动词,说③任重而道.远 名词,路途4.其⎩⎪⎨⎪⎧①人不堪其.忧 代词,那②回也不改其.乐 代词,他的③乐亦在其.中矣 代词,那 四、词类活用1.而耻.恶衣恶食者 意动用法,以……为耻 2.一瓢饮.动词作名词,水 3.饭.疏食 名词作动词,吃 4.曲.肱而枕之 使动用法,使……弯曲 5.士不可以不弘毅..形容词作名词,弘,远大的抱负;毅,坚强的意志 五、古今异义仁以为..己任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六、特殊句式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介词结构后置句2.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介词结构后置句3.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宾语前置句4.贤哉,回也 主谓倒装句5.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省略句6.未足与议也 省略句1.如何理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段话的含意?[点拨] 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梳理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孔丘的思想言行见于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

传世的《论语》共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等20篇。

《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合称“四书”。

)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后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整理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二、背景介绍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

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

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的最终被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

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孔子就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他确立了自己“仁”“礼”的学术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在开办教育的过程中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后来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这些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名著——《论语》。

三、知识点总结《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论语·微子》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如果天下有正道,我孔丘就不会同你们一道从事变革了。

孔子热心救世,遭到不少隐士泼来的凉水,像选文中的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状后
⑴为政以德
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⑵道之以政
⑵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⑶齐之以刑
⑶临之以庄
⑸使民以时
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⑹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八佾舞于庭
⑼季氏富于周公
⑻固而近于费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子路宿于石门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君子喻于义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陈亢问于伯鱼曰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子贡贤于仲尼
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乘桴浮于海
以吾一日长乎尔
浴乎沂,风乎舞雩
异乎三子者之撰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主谓倒置
贤哉,回也
⑸尚德哉若人!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甚矣吾衰也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有是哉,子之迂也
野哉,由也!
宾前
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⑹既庶矣,又何加焉
曾是以为孝乎
未之有也
⑺于斯三者何先
⑽君孰与不足
⑾何以伐为
⑴奚其正?
⑻无乃尔是过与
而谁以易之
莫己知也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吾道一以贯之
末之难矣
门人问曰:“何谓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
信以成之仁以为己任
何以文为?
人焉廋哉
何以报德?
毋自辱也
以德报怨,何如?
何谓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其斯之谓与
天何言哉
素以为绚兮
子行三军,则谁与?
毋吾以也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恶徼以为知者
不吾知也
则何以哉
何伤乎?
恶不孙以为勇者
恶讦以为直者
省略句
⑼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子路行以告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未足与议也闵子侍侧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判断句
是社稷之臣也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固相师之道也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绘事后素
仲尼,日月也
乡愿,德之贼也
定后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被动句
事君数,斯辱矣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