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主要致病性真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皮肤感染真菌
共同特点: ---主要引起皮肤等浅部组织感染。 ---多数为致病性多细胞真菌。 ---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嗜角质蛋白,侵犯部位仅限于角 化的皮肤表皮、毛发和指(趾)甲。
一、皮肤丝状菌
又称皮肤癣真菌→皮肤、毛发、指(趾)甲→ 各种癣症(皮肤癣)。 皮肤癣真菌:---毛癣菌 ---表皮癣菌 }→三属,共37种。 ---小孢子癣菌 皮肤癣:---头癣 ---体癣 ---手(足)癣→人类最多 ---甲癣等。
(1) 手癣与足癣---足癣是浅部真菌感染中发病率最高的癣症, ---主要致病性真菌是红色毛癣菌, ---临床分型:①水疱型,②浸渍糜烂型,③鳞屑角化型。 (2) 甲真菌病---俗称“灰指甲”, ---常为手癣与足癣后继发感染引起。 ---临床表现:甲板无光泽,变形增厚; 甲床亦增厚,覆盖不规则角化物。 发展缓慢,可长久不愈,并可继发感染, 甲外观差,可影响患者的自信心及社交活动。
2. 体癣和股癣
→掌、跖以外平滑皮肤→体癣(“金 钱癣”); 表皮癣菌或 } 小孢子癣菌 →会阴、臀部及股内侧→股癣 (最为常见的皮肤癣病), 多发于男性的腹股沟等皱褶处。 本病多发于温暖潮湿地区。 毛癣菌
图32-1 头癣
图32-2 体癣
图32-3 甲癣
图32-4 花斑癣
3.手癣、足癣和甲真菌病: 浅部真菌感染→指(趾)间及掌、跖皮肤→手癣、足癣。 皮肤癣真菌 酵母样菌 }→甲→甲真菌病。 非皮肤癣菌性丝状真菌(霉菌)
第三十二章 主要致病性真菌
---绝大多数真菌对人类无害有益; ---少数真菌为致病性真菌,其中多为条件致病性致病菌。 条件真菌的感染日渐增多! 真菌病分类:①浅部真菌病,约占90%以上。 ---皮肤癣真菌→皮肤癣病; ---酵母菌 ---霉菌 }→皮下组织真菌感染。 ②深部真菌病,较少。 ---念球菌 ---隐球菌 }→真皮、皮下组织、内脏及 中枢神经系统。 ---孢子丝菌等
第四节 条件致病性真菌
其感染多为内源性。 其致病性不强,大多在久病体弱、免疫力 低下或在菌群失调时发生。 主要代表:白色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
一、白色念珠菌
又称白假丝酵母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机体 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 (一)生物学性状 --- 菌体圆形、卵圆形,经革兰染色性着色不 均匀。 --- 以芽生孢子出芽繁殖,孢子伸长成芽管→ 假菌丝。 ---培养:要求不高→类酵母型菌落。
(三)防治原则
二、角层癣菌
嗜角质蛋白,侵犯皮肤表皮角质层、毛干→表皮角质层慢 性浅表感染。常见的代表有: 1.糠秕马拉色菌---是皮肤的正常菌群; ---热带地区多发,青壮年多发,男性多于女性; ---好发于多汗部位,儿童好发于颜面部。 ---皮损出现花斑,致花斑癣,俗称“汗斑”。 若不积极治疗可持续多年,影响颜面的美观! 2.黑色毛结节菌 侵犯头发,受染头发上呈现黑色坚硬 的沙砾状结节。 3.白色毛结节菌 侵犯头发,受染头发上呈现白色坚硬 的沙砾状结节。 本菌的防治原则与皮肤丝状菌相似。
新生隐球菌
分布广泛,也可存在于正常人体表、口
腔、粪便(干燥的鸽粪中含有大量此菌)。 (一)生物学性状 ---圆球形、酵母样菌,直径为4~20μ m, ---其外覆盖厚荚膜,一般染色法难以着色, 故称为隐球菌。 ---常用墨汁负染后镜检, 非致病菌的隐球菌无荚膜。
(二)致病性 ---一般为外源性感染,主要传染源为鸽子。 ---呼吸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是机体的正常菌群,当抵抗力降低时,即可发生 条件致病→隐球菌病。 (三)微生物学检查 ---直接镜检 墨汁负染色→镜检。 ---分离培养与鉴定 根据生长现象来进行鉴别。 (四)防治原则 新生隐球菌为条件致病性真菌; 故临床上应注意合理用药,避免新生隐菌条件致病的 发生。
第二节 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主要代表真菌---着色真菌与孢子丝菌 分布---土壤及植物 致病---一般经外伤感染→局部真皮深层、 皮下组织中繁殖 →缓慢扩散→淋巴液、血液→全身
一、着色真菌 代表菌--- 鼻毛癣菌、裴氏丰萨卡菌、疣状瓶霉、卡氏枝孢霉、
紧密丰萨卡菌共五种暗丝孢科真菌。 (一)生物学性状 着色真菌分布广泛(土壤、木材上),种类很多,分类近似。 分生孢子分三型:①树枝型,②花瓶型,③剑顶型。 (二)致病性 着色真菌→暴露部位伤口→病损皮肤变成暗红色或变黑→着色 真菌病。 本病病程迁延,日久可导致肢体橡皮肿。 免疫功能低下时可侵犯中枢神经、经血行扩散。
(二)致病性 ---广谱抗生素 ---免疫制抑剂 }→白色念珠菌条件致病日益增多! ---激素等的广泛应用 三种常见的白色念珠菌感染: (1) 皮肤念珠菌病---多为外源性感染→皮炎。①念珠菌性间 擦疹,②指(趾)间擦烂, (4) 念珠菌性甲沟炎及甲床炎,④念 珠菌性尿布疹(多见于新生儿,常伴有鹅口疮)。 (2) 黏膜念珠菌病---鹅口疮、口角糜烂、外阴与阴道炎等。 HIV 感染者常首发鹅口疮,是艾滋病的早期重要体征之一。 (3) 内脏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蔓延、血→肺、肠、膀胱和 肾盂等炎症。 (4)其他 白色念珠菌→中枢神经系统、超敏反应→相应病变。 抗感染以细胞免疫为主。
(一)生物学性状 为多细胞真菌, 沙保弱培养基上,置25~28℃培养1 w~3 w后 →丝状菌落。 不同皮肤丝状菌其菌落形态、色素及孢子与菌 丝的形态、结构各异→真菌的鉴别。 (二)致病性 传染源:患者及患病的动物, 传播方式:直接或间接接触(一般通过生活用 具)皮肤丝状菌撒播的孢子而受染。
表32-1 皮肤丝状菌感染机体的部位
三、毛霉菌
---又称毛霉,分布广泛,食物、土壤中的腐 生菌→食物霉变。 ---生长迅速→沙保弱培养基→丝状菌落。 ---条件致病菌→鼻、耳、口→脑、肺和胃肠 道等感染。 ---目前无特效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结 束!
属别 皮肤 指(趾)甲 毛发
毛癣菌 表皮癣菌 小孢子癣菌
+ + +
+ +
+ +
1. 头癣:发内型或发外型小孢子癣菌或毛癣菌→头皮、头发皮肤癣真菌感染。
表32-2
病原菌
各型头癣的异同比较
发病率 皮损特点 真菌镜检
黄癣 许兰黄癣菌 少见 黄癣痂、脱发、瘢痕,到成 可见孢子与菌丝 (“瘌痢头”) 年仍不愈可致永久性脱发 白癣 亲动物性真菌 多见 白色鳞屑斑、白色菌鞘 有圆形小孢子堆积于发周 (小孢子癣菌头癣) 可自愈 黑点癣 癣菌、断发癣菌 少见 散在性斑片、有小水疱、圆形孢子链状排列充满头发 (黑癣) 少量痂皮,可致永久性脱发
二、曲霉菌
---又称曲霉,分布广泛,生长迅速→沙保弱培养基→丝状菌落 ---为条件致病菌→曲霉病。 ---致人类疾病的常见曲霉菌有: 烟曲霉菌--最多见, 黑曲霉菌, 黄曲霉菌。
烟曲霉菌→呼吸道→支气管哮喘或肺部感染; 主要临床表现---慢性气喘。 病理改变---病灶:形成曲霉栓子、曲霉球, X线:肺内有空洞(注意与结核球和肺癌 区别)。 黄曲霉→毒素→恶性肿瘤(尤为肝癌)密切有关。 ---目前无特效的预防方法。
4.癣菌疹:是机体对远距离真菌 感染病灶的超敏反应。
---多因浸渍糜烂型足癣搔抓、局部药
物治疗引发的皮疹。 ---临床类型:广泛性毛囊性或鳞屑角 化型、汗疱疹型、丹毒样型、湿疹型。
1.一般防治 多采用综合防治方法。 ---加强卫生宣教,相关公共场所消毒处理; ---个人的生活用品分别个人使用。 ---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避免滥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2.治疗 灰黄霉素、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 配合使用抗生素,抗组胺类药, 10%葡萄糖酸钙等抗超敏反应药。 3.局部治疗 可选用5%~10%硫磺软膏等外用。 手癣、足癣浸渍糜烂型合并继发感染者, 用1:5000~8000高锰酸钾溶液等浸泡患足, 皮损干燥后再用上述霜剂
(三)微生物学检查 根据其典型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 真菌镜检、培养可确诊。 (四)防治原则 ---积极防治原发病, ---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 ---提高机体免疫力。 ---口服抗真菌药,如伊曲康唑、氟康唑、二性 霉素B 等。 生殖器的念珠菌病,清洗患处后外涂用药。 注意:已婚双方都要同时用药!
(三)微生物学检查 1.局部病变的皮屑标本→处理→镜检:褐色圆形 的厚壁孢子。 2.脑脊液→离心后取沉淀物→直接镜检,结合临 床表现→初步诊断。 3.必要时加做培养鉴定。 (四)防治原则 1.小面积的皮下着色真菌病→外科手术切除。 2.大面积的皮肤损害→全身用药,常用氟胞嘧 啶、伊曲康唑等。
二、申克孢子丝菌 ---属于腐物寄生性真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尘埃、植物及木材上。
wenku.baidu.com
3.微生物学检查 油镜下直接镜检。 血清学试验---主要诊断方法,检测患者 血清中相应的抗体,以协助临床诊断。 4.防治原则 改善劳动条件防止感染; 外伤后立即用碘酒涂伤口可防止发病。 可用伊曲康唑、碘化钾奶液、二性霉素等。
第三节 深部感染真菌
深部感染真菌---指能够侵犯深部组织、内脏及全身的 真菌。 结构---既有多细胞的,也有单细胞的。 种类---有致病性真菌,如组织胞浆菌、芽生菌、球孢 子菌; ---也有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如新生隐球菌、 白色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等。 警惕:由于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激素等的大量 使用甚至滥用 →机体正常菌群中的菌群成为新的条件致病菌, →使得内源性感染日益增多。
1.生物学性状 是一种双相性真菌,在自然状态下呈霉菌(丝 状菌落)生长,在组织内或37℃培养为酵母型菌落生长。 2.致病性 ---经皮肤微小创口、入侵机体→沿淋巴管分布→亚急性或慢性 肉芽肿→淋巴管成链状硬结,即为孢子丝菌病(又称孢子丝 菌性下疳)。 ---本病从事农业劳动的人群、森林林区工作者及园艺师高发, 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冬季多见。具有自限性。 ---传播途径还有经侵入,沿血行扩散至其他器官引起深部感染。 ---临床分型:淋巴管型(最常见)、固定型、内脏型(少见、 预后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