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证(中医内科学)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32汗证

中医内科学32汗证
盗汗
睡时汗出,醒后汗 止。
战汗
发热时全身战栗, 汗出后热势减退。
自汗
白天不因劳动、日 晒、厚衣或发热而 汗自出。
脱汗
大汗淋漓或汗出如 珠,可伴有气短神 疲等症。
黄汗
汗出色黄如柏汁, 染衣着色。
汗证的病因与病机
病因
多由营卫不和、气血失调、湿热内蕴 等因素引起。
病机
汗证的病机主要是人体阴阳失调,营 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
神经调节
汗腺分泌受到神经系统的 调节,当人体受到刺激或 情绪变化时,神经系统会 刺激汗腺分泌。
内分泌影响
内分泌系统对汗腺分泌也 有一定影响,如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可以 刺激汗腺分泌。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 致新陈代谢加快,容易出 现多汗症状。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影响生活的多汗症, 手术如交感神经切除术等可能 作为最后的选择。
其他疗法
如电刺激疗法、离子导入疗法 等物理疗法也被应用于多汗症
的治疗。
04
汗证的预防与调护
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保持适量运动
充足休息
定期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强身体 免疫力,预防感冒。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疲劳过度。
合理饮食
中医治疗汗证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病因和症状选择合 适的方药。
中药治疗汗证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等优势,尤其对于慢性汗证患者,中医治疗 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未来研究可针对不同病因和病理机制的汗证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探讨中医治疗汗 证的机制和作用靶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案。
偏汗
上半身汗出而下半身无汗者,治宜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下半身汗 出而上半身无汗者,治宜益气温阳,方用芪附汤合右归丸。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汗证练习题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汗证练习题

第三十一单元汗证一、A11、汗证,蒸蒸汗出,汗黏,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苔薄黄,脉弦数。

辨证应属A、肺卫不固证B、心血不足证C、阴虚火旺证D、邪热郁蒸证E、中焦湿热证2、汗证,邪热郁蒸证的最佳选方是A、茵陈蒿汤B、四妙丸C、黄连温胆汤D、龙胆泻肝汤E、黄连解毒汤3、汗证,阴虚火旺证的最佳选方是A、百合固金汤B、知柏地黄丸C、天王补心丹D、当归六黄汤E、滋水清肝饮4、自汗盗汗属虚证者的治疗原则是A、化湿和营B、调和营卫C、温肾固摄D、清化湿热E、清肝泄热5、自汗、盗汗可加用固涩敛汗的药物是A、黄芪、白术、防风B、麦冬、五味子C、秦艽、银柴胡、白薇D、五味子、瘪桃干、牡蛎E、甘麦、大枣6、下列关于自汗盗汗的病机描述中,错误的是A、实证者多由外感风热及肝火所致B、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C、自汗多为气虚D、盗汗多为阴虚E、病理性质虚多实少二、A21、患者男性,55岁。

有慢性咳喘病史十余年,平素易汗出,劳动后尤甚,易外感,体倦乏力,恶风,舌苔薄白,脉细弱。

该患者治疗首选A、麻杏石甘汤B、桂枝汤C、玉屏风散D、当归六黄汤E、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2、患者,女性,30岁,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苔薄,脉弦数,辨证应属A、心血不足证B、肺卫不固证C、阴虚火旺证D、中焦湿热证E、邪热郁蒸证3、患者夜寐盗汗,五心烦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应首选A、黄连阿胶汤B、黄连温胆汤C、当归六黄汤D、养阴清肺汤E、甘麦大枣汤三、B1、A.肺卫不固证B.心血不足证C.阴虚火旺证D.邪热郁蒸证E.脾胃虚弱证<1> 、汗证,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应属A B C D E<2> 、汗证,自汗或盗汗,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辨证应属A B C D E<3> 、汗证,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汗 证(中医内科)

汗 证(中医内科)

汗证(中医内科)汗证(中医内科)一:概述汗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证类型,主要指因体内阴阳失衡而引起的症状。

本文将详细介绍汗证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二:定义及病因1. 汗证的定义:汗证是指人体因阴阳失衡而导致的不正常的汗出现,表现为汗多、汗少或汗出不畅的症状。

2. 汗证的病因:- 阳盛阴虚:体内阳气过盛,而阴气不足,导致出汗过多或出汗不畅。

- 体质失衡:体质偏热或偏寒都可能导致汗证的出现。

- 情绪压力:情绪过度紧张或焦虑不安可能引起汗出不畅。

三:临床表现1. 汗多证:- 症状:多汗、烦渴口干、心烦易怒。

- 舌象:舌红苔薄黄、脉象:脉数有力。

- 临床常见病症:痰湿、阳虚、气虚等。

2. 汗少证:- 症状:少汗或汗出不畅、身体燥热、口干咽燥。

- 舌象:舌红苔少、脉象:脉细数。

- 临床常见病症:阴虚、气滞、血瘀等。

四: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益气健脾、滋阴清热、活血化瘀等草药进行调理。

- 常用药物:黄芪、党参、白术、熟地黄、沉香等。

2. 针灸疗法:- 针刺穴位:根据具体症状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治疗,如太溪、涌泉等。

- 灸法疗法:采用艾绒烧灸的方法对特定穴位进行治疗。

3. 中医按摩疗法:- 刮痧疗法:通过用病人体表的油脂涂敷刮痧板后,在病人上肢和下肢的特定穴位施行按摩。

- 推拿疗法:通过推拿手法刺激患者体表的特定穴位,以起到调理阴阳平衡的作用。

五:预防措施- 避免极端气温:冷热交替对汗证患者的身体刺激很大,尽量避免极端气温的环境。

- 调节情绪:保持心情平稳,避免过度焦虑或紧张。

- 合理饮食:饮食要均衡,不要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 保持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详见附件1-汗证病例分析。

法律名词及注释:- 阳盛阴虚:阴阳失衡中的一种情况,指体内阳气过旺盛,而阴气不足。

- 脉象:中医诊断中通过触摸患者脉搏来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中医-汗证(多汗症)

中医-汗证(多汗症)

汗证简介: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出过多、或出汗时间及颜色异常的病证。

部位:全身科室:中医科 内分泌科症状:冷汗淋漓 晚上睡觉出冷汗 手脚多汗 冷汗淋漓 晚上睡觉出冷汗 手脚多汗 汗腺分泌体味 自觉汗臭 臭汗 出冷汗 虚汗 睡觉后全身大汗淋漓 掌跖多汗相关疾病:下丘脑多汗症 汗腺癌 汗管棘皮瘤 小汗腺汗管纤维腺瘤 大汗腺癌病因:汗证原因_由什么原因引起汗证 汗证与生理性出汗不同。

人体为适应外界环境自身调节体温而汗出,为正常的生理现象,如天气炎热、穿衣过厚、渴饮热汤、情绪激动、运动等出汗。

若人体患病时,或在正常生活工作中,汗液异常外泄并伴有或不伴有其他症状的,则为病理性出汗。

汗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营卫不和。

卫气有固护体表,使津液不致妄泄的作用,由于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或表虚之人感受风邪,均可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液外泄失常;此外,还有因素体虚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因肺与皮毛有着表里相合的关系,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卫不固,毛窍开泄而汗出;或因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或感受风温、暑热之邪,邪入于内,肺胃热盛,蒸发津液而汗出;或因饮食不节、外感湿邪,损伤脾胃,脾失于运化,湿邪中阻,蕴久化热,湿热熏蒸肌表而为自汗;或因湿热熏蒸于肝胆,胆汁随汗液外溢肌肤而为黄汗;或因亡血失精,以致血虚精亏,虚火内生,扰津液外泄;或因久病重病,阳气虚衰,不能敛阴,卫外不固而汗液外泄;或因急性热病中,正邪相争,以致战栗而汗出。

症状病史:汗证症状_汗证有什么症状 汗出异常的证候。

见《医学正传》。

一般分自汗、盗汗两类。

由于病情不同,又有阴汗、阳汗之分,及战汗、狂汗、红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绝汗、头汗、额汗、心汗、腋汗、手足汗、无汗、偏沮等多种。

诊断:汗证鉴别诊断_如何诊断汗证 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汗证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汗证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汗证_中医世家第三节汗证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正常的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本节所论述的自汗、盗汗,均为汗液过度外泄的病理现象。

《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对自汗、盗汗的名称作了恰当的说明:“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

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

”自汗、盗汗是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病证,中医对其有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若辨证用药恰当,一般均有良好的疗效。

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认识。

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所谓血汗同源。

故血液耗伤的人,不可再发其汗。

并明确指出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

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尿与气。

”在出汗异常的病证方面,谈到了多汗、寝汗、灌汗、绝汗等。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论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

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

”并指出其他疾病中表现的自汗,应着重针对病源治疗,谓“历节、肠痈、脚气、产褥等病,皆有自汗,治之当推其所因为病源,无使混滥”。

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概括,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

《景岳全书,汗证》对汗证作了系统的整理,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

但“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中医内科学汗证

中医内科学汗证

2024/11/4
中医内科学汗证
18/25
阴虚火旺
症状:盗汗+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形体
消瘦
舌脉: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当归六黄汤 2024/11/4
中医内科学汗证
19/25
邪热郁蒸
症状:蒸蒸汗出,面赤烘热,烦热口
渴,口苦,尿黄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方药:龙胆泻肝汤
中医内科学汗证
气阴两虚 阴阳两虚
13/25
脱汗以阳虚为主 黄汗多属湿热 战汗发于热病正邪交正,或体虚邪留
头汗多见于阳明热症,湿热郁蒸
2024/11/4
中医内科学汗证
14/25
治则:
虚:益气养阴,固表敛汗 实:清利湿热,疏肝和营
2024/11/4
中医内科学汗证
15/25
分型治疗
肺卫不固
症状:自汗+气短乏力,面色少华易感冒。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
肺气不足 表卫
皱理
阴阳偏盛
失司 开泄 汗
营卫失调

表虚冒风



劳难过脾

心血不足 血不 心液
血证出血
养心 被扰
2024/11/4
中医内科学汗证
7/25
烦劳过分 亡血失精 邪热耗阴
阴虚火旺
情志不舒,肝郁化火 嗜食辛辣,湿热偏盛
邪热 郁蒸
汗 迫液 津排 外泄 泄异

2024/11/4
中医内科学汗证
8/25
中医内科学汗证
9/25
类证判别
• 生理性出汗:因天气酷热,穿衣过厚,

《汗证中医内科》课件

《汗证中医内科》课件
病例2
患者张某,女,32岁,办公室职员,经常熬夜工作,易出汗,尤其在紧张或情绪 波动时明显,伴有失眠、心悸等症状。
病例分析与讨论
分析
病例1患者由于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导致气虚,汗孔开合失 司,汗出较多。病例2患者由于长期熬夜工作,导致心血不足 ,心神不宁,汗出异常。
讨论
针对不同病因引起的汗证,中医内科治疗需根据个体差异进 行辨证施治,以调整人体内部环境,恢复汗孔开合的正常生 理功能。
盗汗
夜间出汗,醒后汗止,常伴有 失眠多梦、口渴咽干等症状。
战汗
高热后出汗,伴有全身乏力、 脉搏细速等症状。
自汗
白天出汗过多,活动后加重, 常伴有气短乏力、神疲懒言等 症状。
脱汗
大汗淋漓,甚至突然昏倒,呼 吸困难等严重症状。
黄汗
汗出如黄柏汁,伴有身热不扬 、小便不利等症状。
汗证的病因与病机
病因
多因营卫不和、阴两虚、湿热内蕴 等因素引起。
中药内服、针灸、拔罐、推拿等。
中药治疗
其他疗法
根据不同病因病机,采用益气养阴、固表 止汗、疏风散寒等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达 到止汗效果;拔罐和推拿有助于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辅助治疗汗证。
03
汗证的中医内科治疗
内治法
中药治疗
根据不同证型,采用益气、养阴、清热、温阳等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如玉屏风 散、当归六黄汤等。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 适当的中药进行调理。
可采用针灸、推拿等中 医治疗方法进行调理。
日常保健
01
02
03
04
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 眠时间。
适量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
注意饮食调理,保持营养均衡 。

第三节汗证3

第三节汗证3

广西中医学院瑞康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结 语
不因天暑、衣厚、劳作及其他疾病,而白昼时时汗出者, 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自汗多由气虚不固,营卫不和;盗汗多因阴虚内热;由 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 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滋阴降火、清化湿热,是治疗自 汗、盗汗的主要治法,可在辨证方药的基础上酌加固 涩敛汗之品,以提高疗效。
转归预后
单纯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预后良好,经过治疗大多 可在短期内治愈或好转。 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自汗,尤其是盗汗,则病情往 往较重。治疗时应着重针对原发疾病,且常需待原发 病好转、痊愈,自汗、盗汗才能减轻或消失。
广西中医学院瑞康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预防与调摄
汗出之时,腠理空虚,易于感受外邪,故当避风寒,以 防感冒。 汗出之后,应及时用于毛巾将汗擦干。 出汗多者,需经常更换内衣。 注意保持衣服、卧具干燥清洁。
3、黄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粘苦,渴不欲饮, 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研室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着重辨明阴阳虚实 虚者多,实者少; 自汗多属阳虚; 盗汗多属阴虚。 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为实证。 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 或阴阳两虚之证。 邪热郁蒸,病久伤阴,则见虚实兼夹之证。
肝火、湿热内盛
邪热郁蒸
津液外泄
盗汗或自汗
广西中医学院瑞康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三、诊断
1、 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 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睡眠 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 2.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自汗、盗汗。作为其他疾 病过程中出现的自汗、盗汗,因疾病的不同,各具有 该疾病的症状及体征,且出汗大多不居于突出地位。

汗证中医辨证施治

汗证中医辨证施治

汗证中医辨证施治汗证多属虚证。

自汗以气虚、阳虚为主;盗汗以阴虚、血虚为主。

肺卫不固证多汗以头颈胸背为主;营卫失调证多汗而不温;气阴亏虚证汗出遍身而伴虚热征象;湿热迫蒸证则汗出肤热!一、治疗原则汗证以虚为主,补虚是其基本治疗原则。

肺卫不固者益气固卫,营卫失调者调和营卫,气阴亏虚者益气养阴,湿热迫蒸者清化湿热。

除内服药外,尚可配合脐疗等外治疗法。

二、分证论治1、肺卫不固证候: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以头部、肩背部汗出明显,动则尤甚,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平时易患感冒。

舌淡,苔薄,脉细弱。

分析:本证主要见于平时体质虚弱的小儿。

阳主卫外而固密,肺主皮毛,肺卫不固,津液不藏,故汗出。

头为诸阳之会,肩背属阳,故汗出以头部、肩背明显。

动则气耗,津液随气泄,故汗出更甚。

气阳不足,津液亏损,故神疲乏力,面色少华。

肺卫失固,腠理不密,外邪乘袭,故常易感冒。

舌质淡,脉细弱为气阳不足之象。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

常用药:重用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防风走表御风调节开合,牡蛎敛阴止汗,浮小麦养心敛汗,麻黄根收涩止汗。

脾胃虚弱,纳呆便溏者加山药、炒扁豆、砂仁健脾助运;汗出不止者,每晚在睡前用龙骨、牡蛎粉外扑,以敛汗潜阳。

2、营卫失调证候: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汗出遍身而不温,微寒怕风,不发热,或伴有低热,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分析:本证多为表虚者,病后正气未复,营卫失和,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无以固敛,故汗出遍身,微寒怕风,或伴低热;肺脾受损,故精神疲倦,胃纳不振。

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均为营卫失调之象。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益气固表;桂枝温通卫阳,配芍药敛护营阴,共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助黄芪以固表;浮小麦、煅牡蛎收敛止汗。

精神倦怠、胃纳不振、面色少华加党参、淮山药健脾益气;口渴、尿黄、虚烦不眠者加酸枣仁、石斛、柏子仁养心安神;汗出恶风,表证未解者,用桂枝汤祛风解表。

中医内科学课件:自汗盗汗

中医内科学课件:自汗盗汗
➢ 《景岳全书》认为:一般自汗属阳虚,盗汗属 阴虚,但“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 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 现代认为其病因主要有:①心血不足、气虚不 摄者----正气虚----病后体虚; ②邪热郁蒸 者----邪气实,郁而化热----五志过极皆能化 热,此与情志不调有关; ③湿热内郁也属邪 热郁蒸,与嗜食辛辣有关。
2020/10/18
7
病位:
汗证的病位在卫表肌腠,其发生与肺、 心、肾密切相关。
+ 病性:有虚实两个方面,但虚多实少。 一般气虚自汗,阴虚盗汗,此均属虚 证;邪热郁蒸有肝火及湿热,此属实 证。
+ 病机转化:汗有因气虚或阴虚所致, 而汗为心液,精气所化,汗多既可伤 阴,又可伤阳,还会耗伤精气;而汗 因邪热郁蒸所致者,邪热本身也伤阴 耗气;阴虚则火旺;气虚则湿不化, 郁而化热;阴虚还可兼夹湿热。此等 为虚实之间的相互兼见与转化。
3、药物、食物刺激和中毒:如服用毛果芸香 碱过量、某些化学物(汞、铅、有机磷)中毒 等。
4、血压改变等。
2020/10/18
14
+ 【病证鉴别】
➢ 1.自汗、盗汗与脱汗
脱汗又称绝汗,在疾病危重时出现,提示 病势危急,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 同时出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 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
➢ 2.自汗、盗汗与战汗
战汗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 恶寒战粟,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 安,是邪正交争的征象。汗出之后,热退脉 静,气息调畅,为正气胜邪,病势趋好。自 汗与盗汗为阴阳失调、营卫不和。
2020/10/18
15
➢ 3.自汗、盗汗与黄汗
黄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黏 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 等湿热内郁之症。

中医汗证的辩证分型和治疗

中医汗证的辩证分型和治疗

中医汗证的辩证分型和治疗【概述】汗证是指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发于病危时,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伴肢冷息微者称为脱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者为黄汗;发生于急性热病过程中突然全身恶寒战栗,继而汗出,为战汗。

临床一般以自汗、盗汗最为多见。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热、更年期综合征以及结核病等均可见汗出异常。

【病因病理】汗证的病因为病后体虚,耗伤肺气,感受风邪,营卫不和,或烦劳邪热亡血耗阴,情志不遂,肝火湿热内盛,均可致汗液外泄异常。

病理变化为肺气不足,肌表疏松,表卫不固,或为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腠理开泄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烦劳过度,亡血失精,或邪热耗阴,以致阴精亏虚,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作汗;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火偏旺,或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等,以致肝火或湿热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诊断要点】1 .根据汗出时的不同临床表现,可分为自汗、盗汗、脱汗、黄汗、战汗。

2.自汗、盗汗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症状而伴见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

【辩证分型】1.肺卫不固症状: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

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肺气亏虚,肌表疏松,表卫不固而汗出恶风,且易感冒;动则耗气,气不摄汗,故汗出益甚;面色少华,脉细弱为气虚之象。

2.营卫不和症状: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表现半身或局部汗出。

苔薄白,脉缓。

证候分析:营卫失和,腠理不密,故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苔薄白,脉缓为营卫不和之象。

3.阴虚火旺症状: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有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

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精亏虚,虚火内生,热逼津液外泄,故见盗汗;虚热内蒸,故五心烦热,潮热,颧红;阴虚有热,津液不足,故而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4.邪热郁蒸症状:蒸蒸汗出,汗液易黏或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

医碥:汗证

医碥:汗证

医碥:汗证自汗属热者,宜清火,胃实者宜下,凉膈散白虎汤(并见发热)承气汤(见大便不通)酌用。

气虚者,生脉散(见中暑)补中益气汤(见气),加麻黄根浮麦。

血虚者,当归六黄汤加地骨皮。

血气并虚者,黄芪建中汤(见劳倦)。

自汗畏冷,虽炎天必棉衣,乃火郁伏于内,不达于表,故外畏寒而内实热也,防风汤。

湿痰自汗,须去痰导湿。

每饮食即汗出,益胃散。

不论冬夏,额上长有汗出,因醉后当风致之,名曰漏风,漏风汤。

病后汗常出,察其人精神饮食日增,是余邪欲散也,不须治之。

若阴气未复,邪热尚存,须与清理。

阳虚阴乘,(阴寒之气一逼,则虚阳浮越,而汗随出矣)因自汗而厥者,黄芪建中汤(见劳倦)加附子,或芪附汤。

盗汗,当归六黄汤主之,无内热者,(表虚者,即内无火,而寐时阳气入里,久亦扰阴汗出)。

防风汤白术散。

肝火,当归龙荟丸,(见胁痛)有身热加地骨皮柴胡黄芪秦艽。

肝虚加酸枣仁实加龙胆草。

右尺实大,黄柏知母。

脾虚,参术白芍山药白扁豆浮麦。

经霜桑叶末,茶调服。

心虚热而阴气不敛者,睡则多惊,酸枣仁汤。

心实热者多烦,当归六黄汤加连翘丹皮竹茹。

虚劳盗汗,青蒿散。

心孔汗:别处无汗,独心孔一处有汗。

由思虑过多,心神浮越使然。

头汗:别处无汗,热不得外越,但上蒸也。

或因黄郁未发,或因湿家误下,或因水结胸蒸,或因火劫热迫,或因阳明蓄血,或因热入血室,并详《伤寒论》。

手足汗:别处无汗,脾胃之热达于四肢也。

(脾胃主肌肉四肢,热达于肌肉则体汗,若达于四肢则手足汗耳)冬月足多汗,气降也。

又有手足汗,属脾胃虚寒,不能运行津液,乘虚阳外越,(虚阳被寒所逼外越)而横溢于四肢者。

如阴盛而淫雨滂沱,其汗必冷,与实热之汗(其汗必热)不同。

汗 证(中医内科)

汗 证(中医内科)

汗证(中医内科)汗证(中医内科)一、定义及概述汗证是指人体通过排出汗液来达到调节体温、排除病邪等目的的一种病证。

中医内科中涉及到多种与汗液相关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1、内因:包括体内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等因素。

2、外因:主要指外界环境因素,如气温、湿度、季节等。

3、发病机制:包括阳气亢盛、阴虚阳亢、阳亢阴伤等机制。

三、病症及分类1、汗多(1) 表现:出汗过多,常伴有头痛、心悸、口渴等症状。

(2) 分类:可分为阳虚汗多、阳亢汗多、阴伤汗多等类型。

2、汗少(1) 表现:出汗明显减少,常伴有口干、体倦、小便短少等症状。

(2) 分类:可分为阴虚汗少、阳亢汗少等类型。

(1) 表现:无明显原因地出汗,主要表现在睡眠时出汗较多。

(2) 分类:可分为阳虚盗汗、阴虚盗汗等类型。

四、诊断与治疗方法1、诊断方法(1) 望诊:观察患者面色、舌质、舌苔等情况。

(2) 闻诊:辨别患者体味、汗液气味等情况。

(3) 问诊:了解患者出汗情况、其他伴随症状等。

(4) 切诊:通过按摩、刺激等方式判断患者体表情况。

2、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辨证施治的原则,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2)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艾灸等方式刺激患者的穴位,以达到调节体内阳气和阴血平衡的目的。

(3) 中医按摩疗法:通过按摩患者的特定部位,刺激经络、调理经脉,从而改善体内的阴阳平衡。

(4) 中医调养:通过饮食、运动、作息等方式,帮助患者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

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详见附件文件目录。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汗液:人体内分泌的液体,其主要成分是水、盐和多种微量元素。

2、阴阳失调:中医理论中指人体阴阳两个极端之间的不平衡状态。

3、气血不和:中医理论中指气和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不顺畅,导致疾病发生。

4、脏腑功能紊乱:中医理论中指脏腑功能出现异常,导致疾病发生。

5、阳气亢盛:中医理论中指人体阳气过旺盛,导致病症出现。

6、阴虚阳亢:中医理论中指人体阴气不足,阳气过盛,导致病症出现。

中医内科指导:汗证的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指导:汗证的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指导:汗证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应着重辨明阴阳虚实。

一般来说,汗证以属虚者多。

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

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

病程久者或病变重者会出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

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

治疗原则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

此外,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功能。

分证论治肺卫不固症状: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

本方为益气固表止汗的常用方剂,方中以黄芪益气固表止汗;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固表;少佐防风走表散邪,且助黄芪固表。

汗出多者,可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固表敛汗。

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益气固摄。

兼有阴盛而见舌红、脉细数者,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

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而症见汗出,恶风,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者,可改用大补黄芪汤以补益气血,固表敛汗。

本方除含有玉屏风散的药物外,尚有人参、山茱萸、茯苓、甘草、五味子等益气固摄,熟地、川芎、肉苁蓉等补益精血,补益之力远较玉屏风散为强,故宜用于自汗之气血不足及体虚甚者。

营卫不和症状: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表现半身、某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方中以桂枝温经解肌,白芍和营敛阴,两药合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配以生姜、大枣、甘草,助其调和营卫之功。

汗出多者,酌加龙骨、牡蛎固涩敛汗。

兼气虚者,加黄芪益气固表。

兼阳虚者,加附子温阳敛汗。

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可配合甘麦大枣汤之甘润缓急进行治疗。

营卫不和而又表现倦怠乏力,汗出多,少气懒言,舌淡,脉弱等气虚症状者,可改用黄芪建中汤益气建中,调和营卫。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自汗、盗汗与黄汗
黄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黏苦、 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内 郁之症。与自汗、盗汗中的邪热郁蒸型相似,但 黄汗汗出色黄的程度较重。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虚实
应着重辨明阴阳虚实。一般来说,汗证属虚者多。 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因肝火、 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病程较久或 病重者,会出现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自汗久则 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 阴阳两虚之证。
(5)预后:单独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预后良好,经过治 疗大多可在短期内治愈或好转。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自 汗,尤其是盗汗,则病情往往较重,治疗应着重针对原发疾 病,原发疾病好转、痊愈,自汗、盗汗才能减轻或消失。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主症: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项或 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漆漆,动则益甚为 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为何病?当辨为何证? 2.本病的临床特征是什么?本病应与哪些病证相鉴别? 3.中医治法:是什么?选何方药?怎样调护?
【概述】
概念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营卫失和,媵理不固, 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 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 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 称为寝汗。自汗、盗汗作为症状,既可单独出现, 也常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
2)次症:可伴有气虚、血虚、阴虚、湿热内蕴 等相关证候:。
(2)病史
有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 不舒、饮食不节等病史。
(3)相关检查
血沉、抗“0”;T3、T4、TSH、基础代谢率; 胸部X线摄片、痰涂片、结核菌素试验等检查有 助于原发病的诊断。
2.病证鉴别
(1)自汗、盗汗与脱汗
汗证
卢老师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汗证的概念、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2.熟悉汗证的病因病机。 3.了解汗证的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护。
技能要求 1.能够对汗证进行辨证论治。 2.能够对汗证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案例导入
李某,女,48岁。时常汗出,恶风,易于感冒,体倦乏力,周 身酸楚,时寒时热,舌苔薄白,脉缓。
历史沿革
《内经》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认识,指出汗 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即所谓 血汗同源;在出汗异常的病症方面,谈到了多汗、寝 汗、灌汗、绝汗等。
《金匮要略》首先记载盗汗名称,认为由虚劳所致者 较多。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自汗、盗汗做了鉴别。
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做了概括,认为自汗属气 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
《景岳全书》认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 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临证指南医案》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 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王清任《医林改错》补充了针对血瘀所致自汗、盗汗的治 疗方药。
西医范围
西医学中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风湿热、结核病等所致的自汗、盗汗,感染及慢 性消耗性疾病或手术、大出血、产后等,以汗出 异常为主要症状时,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冶。
(2)辨类别
辨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的不同。
2.治疗原则
虚证,宜分别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 清肝泄热、化湿和营、固涩敛汗;虚实夹杂,根据虚实 的主次而适当兼顾。
3.分证论治
(1)肺卫不固证
证候:自汗出,或表现半身某一局部出汗,稍劳汗 出尤甚;恶风,周身酸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 面色就白少华;苔薄白,脉细弱。
脱汗,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 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 散大无力,多在疾病危重时出现,为病势危急的 征象,故脱汗又称为绝汗。其汗出的情况及病情 的程度均较自汗、盗汗为重。
(2)自汗、盗汗与战汗
战汗,主要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 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 为邪正交争的征象。若汗出之后,热退脉静,气 息调畅,为正气拒邪,病趋好转。与阴阳失调, 营卫不和之自汗、盗汗迥然有别。
审证求机:本证的病证特点为汗出恶风,稍劳汗出 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基本病机为肺气不足, 表虚失固,营卫不和,汗液外泄。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桂枝加黄黄汤或玉屏风散加减:桂枝、白芍、 生姜、大枣、甘草、黄茂、白术、防风。
临床运用①气虚甚加党参;②兼有阴虚,而见舌红、 脉细数者,加麦冬、五味子;③兼阳虚者,加附子; ④汗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龙骨、牡蛎;⑤如半 身或局部出汗者,可配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2)心血不足证
证候: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面色不华,神疲气 短,纳少;舌质淡,脉细。
审证求机:本证的病证特点为自汗或盗汗、心悸少 寐、面色不华、神疲气短;基本病机为心血耗伤, 心液不藏。
(2)情志不调
思虑烦劳过度,损伤心脾,血不养心,心不敛营, 则汗液外泄。或因耗伤阴精,虚火内生,阴津被 扰,不能自藏而汗泄。亦有因忿郁恼怒,致气机 郁滞,肝郁化火,火热逼津外泄,而见自汗、盗 汗。
(3)嗜食辛辣
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以致湿热内盛, 邪热郁蒸,津液外泄,汗出增多。
2.病机概要
【病因病机】
汗证的病因为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 志不舒,嗜食辛辣,致使阴阳失调,媵理不固,汗液外 泄失常。
1.常见病因
(1)病后体虚
素体薄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 肺与皮毛相表里,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 虚不固,媵理开泄,自汗。或因表虚卫弱,复加 微受风邪,营卫不和,卫外失司,汗出。
(1)基本病机:阴阳失调,营卫失和,媵理不固,汗 液外泄失常。
(2)病位:主要在肺卫,与肝有关。
(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但虚多实少。自汗多为 气虚,盗汗多为阴虚。属实证者,多由肝火或湿热 郁蒸所致;属虚证者,多与气虚、血虚、阴虚、阳 虚有关。
(4)病理转化:虚实之间每可兼见或相互转化。邪热郁蒸, 久则伤阴耗气,转为虚证;虚证亦可兼有火旺或湿热。虚实 之间,自汗日久,可伤阴,盗汗久延,则伤阳,以致出现气 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