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证(中医内科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汗证
卢老师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汗证的概念、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2.熟悉汗证的病因病机。 3.了解汗证的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护。
技能要求 1.能够对汗证进行辨证论治。 2.能够对汗证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案例导入
李某,女,48岁。时常汗出,恶风,易于感冒,体倦乏力,周 身酸楚,时寒时热,舌苔薄白,脉缓。
脱汗,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 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 散大无力,多在疾病危重时出现,为病势危急的 征象,故脱汗又称为绝汗。其汗出的情况及病情 的程度均较自汗、盗汗为重。
(2)自汗、盗汗与战汗
战汗,主要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 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 为邪正交争的征象。若汗出之后,热退脉静,气 息调畅,为正气拒邪,病趋好转。与阴阳失调, 营卫不和之自汗、盗汗迥然有别。
(1)基本病机:阴阳失调,营卫失和,媵理不固,汗 液外泄失常。
(2)病位:主要在肺卫,与肝有关。
(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但虚多实少。自汗多为 气虚,盗汗多为阴虚。属实证者,多由肝火或湿热 郁蒸所致;属虚证者,多与气虚、血虚、阴虚、阳 虚有关。
(4)病理转化:虚实之间每可兼见或相互转化。邪热郁蒸, 久则伤阴耗气,转为虚证;虚证亦可兼有火旺或湿热。虚实 之间,自汗日久,可伤阴,盗汗久延,则伤阳,以致出现气 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候。
历史沿革
《内经》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认识,指出汗 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即所谓 血汗同源;在出汗异常的病症方面,谈到了多汗、寝 汗、灌汗、绝汗等。
《金匮要略》首先记载盗汗名称,认为由虚劳所致者 较多。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自汗、盗汗做了鉴别。
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做了概括,认为自汗属气 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为何病?当辨为何证? 2.本病的临床特征是什么?本病应与哪些病证相鉴别? 3.中医治法:是什么?选何方药?怎样调护?
【概述】
概念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营卫失和,媵理不固, 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 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 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 称为寝汗。自汗、盗汗作为症状,既可单独出现, 也常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
(2)辨类别
辨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的不同。
2.治疗原则
虚证,宜分别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 清肝泄热、化湿和营、固涩敛汗;虚实夹杂,根据虚实 的主次而适当兼顾。
3.分证论治
(1)肺卫不固证
证候:自汗出,或表现半身某一局部出汗,稍劳汗 出尤甚;恶风,周身酸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 面色就白少华;苔薄白,脉细弱。
审证求机:本证的病证特点为汗出恶风,稍劳汗出 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基本病机为肺气不足, 表虚失固,营卫不和,汗液外泄。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桂枝加黄黄汤或玉屏风散加减:桂枝、白芍、 生姜、大枣、甘草、黄茂、白术、防风。
临床运用①气虚甚加党参;②兼有阴虚,而见舌红、 脉细数者,加麦冬、五味子;③兼阳虚者,加附子; ④汗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龙骨、牡蛎;⑤如半 身或局部出汗者,可配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病因病机】
汗证的病因为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 志不舒,嗜食辛辣,致使阴阳失调,媵理不固,汗液外 泄失常。
1.常见病因
(1)病后体虚
素体薄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 肺与皮毛相表里,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 虚不固,媵理开泄,自汗。或因表虚卫弱,复加 微受风邪,营卫不和,卫外失司,汗出。
(5)预后:单独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预后良好,经过治 疗大多可在短期内治愈或好转。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自 汗,尤其是盗汗,则病情往往较重,治疗应着重针对原发疾 病,原发疾病好转、痊愈,自汗、盗汗才能减轻或消失。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百度文库
(1)临床表现
1)主症: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项或 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漆漆,动则益甚为 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
《景岳全书》认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 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临证指南医案》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 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王清任《医林改错》补充了针对血瘀所致自汗、盗汗的治 疗方药。
西医范围
西医学中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风湿热、结核病等所致的自汗、盗汗,感染及慢 性消耗性疾病或手术、大出血、产后等,以汗出 异常为主要症状时,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冶。
2)次症:可伴有气虚、血虚、阴虚、湿热内蕴 等相关证候:。
(2)病史
有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 不舒、饮食不节等病史。
(3)相关检查
血沉、抗“0”;T3、T4、TSH、基础代谢率; 胸部X线摄片、痰涂片、结核菌素试验等检查有 助于原发病的诊断。
2.病证鉴别
(1)自汗、盗汗与脱汗
(2)心血不足证
证候: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面色不华,神疲气 短,纳少;舌质淡,脉细。
审证求机:本证的病证特点为自汗或盗汗、心悸少 寐、面色不华、神疲气短;基本病机为心血耗伤, 心液不藏。
(3)自汗、盗汗与黄汗
黄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黏苦、 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内 郁之症。与自汗、盗汗中的邪热郁蒸型相似,但 黄汗汗出色黄的程度较重。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虚实
应着重辨明阴阳虚实。一般来说,汗证属虚者多。 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因肝火、 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病程较久或 病重者,会出现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自汗久则 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 阴阳两虚之证。
(2)情志不调
思虑烦劳过度,损伤心脾,血不养心,心不敛营, 则汗液外泄。或因耗伤阴精,虚火内生,阴津被 扰,不能自藏而汗泄。亦有因忿郁恼怒,致气机 郁滞,肝郁化火,火热逼津外泄,而见自汗、盗 汗。
(3)嗜食辛辣
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以致湿热内盛, 邪热郁蒸,津液外泄,汗出增多。
2.病机概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