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电法勘探部分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4章 电法勘探-2013
h3为无穷大。
(a) H 型
1)H 型对应于ρ1>ρ2<ρ3 的地电断面
曲线前段渐近线决定于ρ1 ,尾段渐近线决定于ρ3 ,
但中段ρs 值则决定于三个电性层的综合影响。
H型曲线具有极小值ρsmin ,且>ρ2 ,只当 h2 >>h1
时,ρsmin 才趋于ρ2 ,此时ρs 曲线中段出现宽缓的极
小值段。
都有关的物理量。用符号 ρs 表示,并称之为视电阻率。
即
视电阻率实质上是在电场有效作用范围内各种地质
体电阻率的综合影响值。
虽然前两式等号右端的形式完全相同,但左端的 ρ 和 ρs 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只有在地下介质均匀且各向同性的情况下, ρ 和 ρs 才是等同的。
影响视电阻率的因素有:
(1) 电极装置的类型及电极距;
岩、矿石的电阻率值越大,其导电性就越差;反之,
则导电性越好。 在 SI 制中,电阻率的单位为 Ω • m ( 欧姆 • 米 ) 。
2.电阻率公式及视电阻率
(1) 电阻率公式
电阻率法工作中,通常是在地面上任意两点用供
电电极A、B供电,在另两点用测量电极 M、N测定电
位差。
电阻率计算公式
上式是利用四极装置测定均匀各向同性半空间电阻 率的基本公式。K 称为装置系数 ( 或排列系数 ) ,它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分析 ρsB 曲线,由于 A、M、N 自 左至右移动与 M、N、B 自右至左移动时视电阻率曲线的 变化规律相同。因此,只须将 ρsA 曲线绕薄脉转动
180°,即可得到 ρsB 曲线。
在直立良导薄脉顶部上方, ρsA 和ρsB曲线相交,且 在交点左侧, ρsA >ρsB ,交点右侧, ρsA <ρsB 。这种 交点称为联合剖面曲线的“正交点”。 在正交点两翼,两条曲线明显地张开,一条达到极大 值,另一条达到极小值,形成横“ 8 ”字形的明显特征。
电法勘探 - 电法勘探-课件(PPT-精)共101页文档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电法勘探 - 电法勘探-课 件(PPT-精)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电法勘探原》课件
三维成像技术
多学科综合解释
结合地质、地球化学等多学科数据进 行综合解释,提高勘探成果的可靠性 。
采用三维成像技术对地下结构进行可 视化展示,提高数据解释的直观性。
05
电法勘探的挑战与 对策
复杂地形与地质条件的挑战
挑战
电法勘探面临复杂地形和地质条件的挑战,如山地、丘陵、沙漠、沼泽等,这些地形和地质条件可能影响电法勘 探的精度和可靠性。
技术创新与进步
新型探测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法勘探将采用更先进的新型探测技术, 提高勘探精度和深度。
地球物理反演
利用高性能计算机进行地球物理反演,提高数据解释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将被应用于电法勘探中,实现自动化数据 处理和异常识别。
智能化与自动化
自动化数据采集
对策
采用高精度探测技术和设备,如高精 度磁力仪、高分辨率地震仪等,以提 高电法勘探的精度。同时,加强技术 研发和创新,推动电法勘探技术的不 断进步和发展。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对策
采用先进的测量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如全站仪测量、三维激光扫描、多频电磁测深等,以提高测量精度和可靠 性。同时,加强地质调查和资料收集,了解地形和地质特征,为电法勘探提供更准确的基础数据。
数据处理与解释的挑战
挑战
电法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涉及到多个学科领 域,如数学、物理、地质等,数据处理和解 释的难度较大。此外,由于电法勘探数据量 大、种类繁多,如何有效地处理和解释这些 数据也是一大挑战。
01
通过智能化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化数据采集,提高工
作效率。
数据处理智能化
02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自动处理和解释,减少人工干预
环境与工程物探之电法勘探介绍课件
2
1
案例背景:某地区地质构造复杂,需要进行地质构造探测
应用领域: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预警、地下水资源勘探等领域
电法勘探方法:采用电阻率法、激发极化法等电法勘探方法
探测结果:成功探测出地下地质构造,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4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矿产资源探测
案例一:某地区金矿探测
案例二:某地区铜矿探测
案例五:某地区稀土矿探测
案例四:某地区煤矿探测
案例三:某地区铁矿探测
案例六:某地区石油探测
技术进步
仪器设备:更加轻便、高效、智能化
数据处理:更加快速、准确、自动化
勘探方法:更加多样化、适应性强
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如地下水、矿产、地质灾害等
01
02
03
04
应用领域拓展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
地下水资源勘探与评价
城市地下空间探测与规划
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
03
电离层反射法:利用电离层反射信号进行勘探,如地震勘探、地磁勘探等
04
电法勘探应用
地质勘探:用于寻找矿产、地下水资源等
工程勘察:用于确定地下结构、地下障碍物等
环境监测:用于监测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考古研究:用于寻找地下文物、古墓等
城市规划:用于评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可行性
灾害预警:用于监测地质灾害、地震等
02
电法勘探的主要方法有电阻率法、激发极化法、电磁感应法等。
03
电法勘探的优点是无污染、速度快、成本低,可以广泛应用于地质调查、矿产勘探、工程勘察等领域。
04
电法勘探方法
电阻率法:通过测量地层电阻率来推断地下地质构造
01
自然电场法:利用天然电场进行勘探,如磁力勘探、重力勘探等
1
案例背景:某地区地质构造复杂,需要进行地质构造探测
应用领域: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预警、地下水资源勘探等领域
电法勘探方法:采用电阻率法、激发极化法等电法勘探方法
探测结果:成功探测出地下地质构造,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4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矿产资源探测
案例一:某地区金矿探测
案例二:某地区铜矿探测
案例五:某地区稀土矿探测
案例四:某地区煤矿探测
案例三:某地区铁矿探测
案例六:某地区石油探测
技术进步
仪器设备:更加轻便、高效、智能化
数据处理:更加快速、准确、自动化
勘探方法:更加多样化、适应性强
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如地下水、矿产、地质灾害等
01
02
03
04
应用领域拓展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
地下水资源勘探与评价
城市地下空间探测与规划
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
03
电离层反射法:利用电离层反射信号进行勘探,如地震勘探、地磁勘探等
04
电法勘探应用
地质勘探:用于寻找矿产、地下水资源等
工程勘察:用于确定地下结构、地下障碍物等
环境监测:用于监测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考古研究:用于寻找地下文物、古墓等
城市规划:用于评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可行性
灾害预警:用于监测地质灾害、地震等
02
电法勘探的主要方法有电阻率法、激发极化法、电磁感应法等。
03
电法勘探的优点是无污染、速度快、成本低,可以广泛应用于地质调查、矿产勘探、工程勘察等领域。
04
电法勘探方法
电阻率法:通过测量地层电阻率来推断地下地质构造
01
自然电场法:利用天然电场进行勘探,如磁力勘探、重力勘探等
地球物理勘探-第四章电法勘探
总场
绝对测量 相对测量
辐射场
异常场
地质雷达 甚低频法
相对测量
瞬变场
异常场
绝对测量
连续波电磁测井 瞬变脉冲电磁测井 井中无线电波透视
频率电磁测深法 多频振幅相位法 多频振幅法 水平线圈法 倾角法 椭圆极化法 振幅比相位差法 虚分量法
瞬变脉冲电磁法
天然场
天然音频磁场航空电法
航
空
连续波航空电法
人工场
瞬变脉冲航空电法
影响视电阻率的因素有: (1)电场作用范围内地电断面——本身的电阻率分布,如断面中 各地层或地质体的电阻率、形状、规模、厚度、埋深等; (2)电极装置的类型、电极距的大小、测点位置、电场有效作用 范围等。
3.电阻率法的物理实质
s
j0
jMN
cos
MN
s
jMN j0
MN
地下电阻率为均匀的介质
• 一般来讲,对一定埋深和一
定大小的良导矿脉而言,当电极
AO小
距AO很小时,随AO的增大,异
α=0°
常明显增大,曲线歧离带越明显
AO中Βιβλιοθήκη ,但当AO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异
α=30°
常不再增加,反而开始下降,当 AO大 α=60°
AO很大时,异常将趋于零,两条
曲线基本重合,更没有歧离带可
A a
言。
α=90°
三、电测深法
1.概述 电测深法是探测电性不同的岩层沿垂向分布情况的电阻率
方法。该方法采用在同一测点上多次加大供电极距的方式, 逐次测量视电阻率ρs的变化。
电测深法适宜于划分水平的或倾角不大(<20°)的岩层,在 电性层数目较少的情况下,可进行定量解释。
地球物理勘探-第四章电法勘探-PPT课件
该方法为两个三极( AMN∞和∞MNB)排列的联 合 。工作中A、M、N、B沿测 线一起移动,并保持极距不变 ,MN的中点O为测点位置。在 每个测点上利用换向开关K切 换,可分别测出两个三极排列 的ΔV和 I,因此,联合剖面法 的剖面图上有两条视电阻率曲 线
AO=BO﹥3h; AO=L+l(L和l分别为脉状体的走向长度 和下延长度之半); MN=1/3~1/5A0
电阻率均匀介质中存在一个高阻体
电阻率均匀介质中存在一个低阻体
二、电剖面法
人工建立地下稳定直流或脉动电场,采用不变的供电极距, 使整个或部分装置沿观测剖面移动,逐点测量视电阻率ρ的值。 电剖面法所了解的是沿剖面方向地下某一深度范围内不同电性 物质的分布情况。
由于供电电极及测量电极排列方式不同
1. 联合剖面法 装置形式
M A
B N
地面水平, 地下为均匀、 无限、 各向同性介质。
则地表任意两测量电极M和N的 电位U的表达式为:
U I 1 2 r
式中AM、AN、BM、BN分别为供电电极A、B与测量电极M、 N之间的距离。将上两式相减可得M、N两点间的电位差:
式中K称为电极排列系数(或 装置系数),其单位为米,是一个 仅与各电极间空间位置有关的量。
总场
绝对测量 相对测量
辐射场
异常场
地质雷达 甚低频法
相对测量
瞬变场
异常场
绝对测量
连续波电磁测井 瞬变脉冲电磁测井 井中无线电波透视
频率电磁测深法 多频振幅相位法 多频振幅法 水平线圈法 倾角法 椭圆极化法 振幅比相位差法 虚分量法
瞬变脉冲电磁法
天然场
天然音频磁场航空电法
航
空
连续波航空电法
AO=BO﹥3h; AO=L+l(L和l分别为脉状体的走向长度 和下延长度之半); MN=1/3~1/5A0
电阻率均匀介质中存在一个高阻体
电阻率均匀介质中存在一个低阻体
二、电剖面法
人工建立地下稳定直流或脉动电场,采用不变的供电极距, 使整个或部分装置沿观测剖面移动,逐点测量视电阻率ρ的值。 电剖面法所了解的是沿剖面方向地下某一深度范围内不同电性 物质的分布情况。
由于供电电极及测量电极排列方式不同
1. 联合剖面法 装置形式
M A
B N
地面水平, 地下为均匀、 无限、 各向同性介质。
则地表任意两测量电极M和N的 电位U的表达式为:
U I 1 2 r
式中AM、AN、BM、BN分别为供电电极A、B与测量电极M、 N之间的距离。将上两式相减可得M、N两点间的电位差:
式中K称为电极排列系数(或 装置系数),其单位为米,是一个 仅与各电极间空间位置有关的量。
总场
绝对测量 相对测量
辐射场
异常场
地质雷达 甚低频法
相对测量
瞬变场
异常场
绝对测量
连续波电磁测井 瞬变脉冲电磁测井 井中无线电波透视
频率电磁测深法 多频振幅相位法 多频振幅法 水平线圈法 倾角法 椭圆极化法 振幅比相位差法 虚分量法
瞬变脉冲电磁法
天然场
天然音频磁场航空电法
航
空
连续波航空电法
电法勘探ppt
如上所述,不同岩石间电阻率常存在差 异,这正是电法勘探的地球物理基础。
但是,由于岩石的矿物形成过程的地质 条件千差万别,形成后经历的地质变动也不 同,而且同一中岩石的电阻率变化范围也很 大,因此,应用地电测量判断岩性就比较困 难。
(三)影响岩、矿石电阻率的因素
1.与岩、矿石骨架组分和结构有关
岩、矿石的结构、构造比矿物成分及含量对 岩、矿石电阻率的影响更大些。
性质的交点称为“正交点”或
“低阻交点”。由图可见,这
时ρs(A)的极小值出现在球体右
边,而ρs(B)的极小值则出在球
体左边。
对称四极剖面法的ρs(AB)曲线
,则在球心正上方有ρs(AB)<
ρ1的极小值异常。
(二)三极剖面、联合剖面和对称四极剖面法的应用
1.三极剖面法的应用 2.联合剖面法的应用
联合剖面法是用来寻找和追索良导电陡立薄矿脉的最有效方法。另外 ,当用其寻找等轴状矿体以及划分岩石分界面时,也能有明显效果。
电法勘探
第一节 引言
1、应用地电学的地位: 应用地球物理学的六大分支方法之一
2、电法勘探的物质基础 电法勘探是以岩(矿)石间电磁学性质
及电化学性质的差异作为物质基础。
3、利用的主要物理性质: 导电性、介电性、导磁性、激发极化性、
压电性、震电性等
第一节 引言 1、电法勘探的物质基础及其研
究的主要物理参数
供电电极距AO或BO的选择应考虑地质目标的埋深,若存在厚度为H的 浮土覆盖层时,应取AO>3H;对于寻找良导电的陡立薄矿脉,应根据有工业意 义的最小矿脉的大小确定AO。实验表明,最佳极距应选为AO=L+l(L和l分别 为脉状体的走向长度和下延长度之半)。
确定测量极距MN大小的原则是在不明显降低异常的前提下,尽量采用 较大的MN。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使MN等于测点距,而测点距的确定则取决于 异常范围大小。在详查时,测点距一般选为MN=(1/5~1/3)AO。
但是,由于岩石的矿物形成过程的地质 条件千差万别,形成后经历的地质变动也不 同,而且同一中岩石的电阻率变化范围也很 大,因此,应用地电测量判断岩性就比较困 难。
(三)影响岩、矿石电阻率的因素
1.与岩、矿石骨架组分和结构有关
岩、矿石的结构、构造比矿物成分及含量对 岩、矿石电阻率的影响更大些。
性质的交点称为“正交点”或
“低阻交点”。由图可见,这
时ρs(A)的极小值出现在球体右
边,而ρs(B)的极小值则出在球
体左边。
对称四极剖面法的ρs(AB)曲线
,则在球心正上方有ρs(AB)<
ρ1的极小值异常。
(二)三极剖面、联合剖面和对称四极剖面法的应用
1.三极剖面法的应用 2.联合剖面法的应用
联合剖面法是用来寻找和追索良导电陡立薄矿脉的最有效方法。另外 ,当用其寻找等轴状矿体以及划分岩石分界面时,也能有明显效果。
电法勘探
第一节 引言
1、应用地电学的地位: 应用地球物理学的六大分支方法之一
2、电法勘探的物质基础 电法勘探是以岩(矿)石间电磁学性质
及电化学性质的差异作为物质基础。
3、利用的主要物理性质: 导电性、介电性、导磁性、激发极化性、
压电性、震电性等
第一节 引言 1、电法勘探的物质基础及其研
究的主要物理参数
供电电极距AO或BO的选择应考虑地质目标的埋深,若存在厚度为H的 浮土覆盖层时,应取AO>3H;对于寻找良导电的陡立薄矿脉,应根据有工业意 义的最小矿脉的大小确定AO。实验表明,最佳极距应选为AO=L+l(L和l分别 为脉状体的走向长度和下延长度之半)。
确定测量极距MN大小的原则是在不明显降低异常的前提下,尽量采用 较大的MN。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使MN等于测点距,而测点距的确定则取决于 异常范围大小。在详查时,测点距一般选为MN=(1/5~1/3)AO。
电法勘探4-激发极化法
综上所述,各种交流激电参数和直流激 电参数均可相互联系起来,即相位和频 散率及极限极化率和实测极化率参数间, 都近似地存在正比关系。 研究其中某种参数的性质便可代表其余 参数的有关特征。
4.激发极化法的工作方法
采用不极化电极
激发极化法装置的选取
原则上讲,电阻率法的各种电极装置都可用于 激电法,不过,这些装置在激电法中的特点和效 能各不相同,故应根据激电法的地质任务、工区 地电条件和仪器、设备情况,合理选用装置类型。 现对激电法中几种常用装置的特点和效能作些对 比性的讨论,以供选择装置时参考。
极化率的影响因素
体极化岩、矿石的极化率除了与观测时的充放 电时间有关外,还和岩、矿石的成分、含量、 结构及含水性等多种因素有关。 我国物探工作者对大量矿化岩、矿石标本作了 系统观测 ,研究了多种因素对岩、矿石极化 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上述诸多因 素中,影响 岩、矿石极化率的主要因素是电 子导电矿物的含量和岩、矿石的结构、构造。
(3) 非矿化岩石的激发极化效应
不含电子导电矿物的非矿化岩石,属纯离子导体, 在电流激发下的激发极化都发生在细小岩 石颗 粒与周围溶液的界面上,也是体极化。 但其激电性质又与矿化岩石不同: ①岩石的极化率通常很低,一般不超过1~2%, 少数能达到4~5%。 下面列举了一些岩石和矿石极化率的实测数据的 统计结果,它表明了一般情况下,岩、矿石极化 率的数量概念。
U t 2 1000 (T , t ) 0 U (T )
极化率为用百分数表示的无量纲参数
为简单起见,我们将长时间供电(T→ ∞,即充 电达饱和)和断电瞬间(t→0)测得的饱和极化率 η(∞,0)定义为极化率 ,记为η。
地球物理勘探--电法勘探PPT课件
地电断面:
根据地下地质体电阻率差异而划分界限的断面。这些界限 可能同地质体、地质层位的界限吻合,也可能不一致。
从上图看出,上面求出的电阻率是与p1、p2、p3都有关 系的,并且两次的电阻率值都是不相同的。
当地质断面在电性上是不均匀的和比较复杂时,若仍使用 电阻率测定公式,实际上是相当于将本来不均匀的地质断面用 某一等效的均匀断面来代替。
介绍最基本的电阻率法
电阻率法是传导类电法勘探方法之一。建立在地壳中各种岩 矿石具有各种导电性差异的基础上,通过观测和研究与这些差异 有关的天然电场或人工电场的分布规律,从而达到查明地下构造 或者寻找有用矿产的目的。
第一节 电阻率法
一、电阻率法的理论基础
(一)、岩土介质的电阻率 岩土介质的电阻率差异是电阻率法的物理前提,电阻率是
由于任一点的电位只与该点到场源的 距离有关,则得:
dU E dr I dr 2r 2
积分得: U I c 2r
由于r→∞,U=0,所以积分常数c=0, 即M点的点位为:
结论:
U I 2r
①点电源在地下均匀各向同性半空 间中的等位面为一系列以它为中心 的同心半球面,电流线处处与等电 位面正交。
孔隙度大而渗透性强的岩层如砂层、砾石层等,其电阻率明 显地取决于含水条件,当其饱含矿化度高的地下水时,电阻 率只有几十至几个欧姆米,当其位于潜水面以上含水条件较 差时,其电阻率可高达几百至几千欧姆米。石灰岩的电阻率 一般比较高,但当其中发育有溶洞、溶隙且充填有不同矿化 度的地下水时,其电阻率会大幅度的下降。
E
I 2rA2M
r r
U I 2r
②电位U与r成反比,随r的增大迅 速衰减,在点电源附近衰减快,远 离点电源衰减较慢。
③电场E的衰减比电位更快,电场 是矢量方向与矢径 r 相同,如左 图所示,因此其正、负由电流线方 向与x轴正向相同或相反而定。
根据地下地质体电阻率差异而划分界限的断面。这些界限 可能同地质体、地质层位的界限吻合,也可能不一致。
从上图看出,上面求出的电阻率是与p1、p2、p3都有关 系的,并且两次的电阻率值都是不相同的。
当地质断面在电性上是不均匀的和比较复杂时,若仍使用 电阻率测定公式,实际上是相当于将本来不均匀的地质断面用 某一等效的均匀断面来代替。
介绍最基本的电阻率法
电阻率法是传导类电法勘探方法之一。建立在地壳中各种岩 矿石具有各种导电性差异的基础上,通过观测和研究与这些差异 有关的天然电场或人工电场的分布规律,从而达到查明地下构造 或者寻找有用矿产的目的。
第一节 电阻率法
一、电阻率法的理论基础
(一)、岩土介质的电阻率 岩土介质的电阻率差异是电阻率法的物理前提,电阻率是
由于任一点的电位只与该点到场源的 距离有关,则得:
dU E dr I dr 2r 2
积分得: U I c 2r
由于r→∞,U=0,所以积分常数c=0, 即M点的点位为:
结论:
U I 2r
①点电源在地下均匀各向同性半空 间中的等位面为一系列以它为中心 的同心半球面,电流线处处与等电 位面正交。
孔隙度大而渗透性强的岩层如砂层、砾石层等,其电阻率明 显地取决于含水条件,当其饱含矿化度高的地下水时,电阻 率只有几十至几个欧姆米,当其位于潜水面以上含水条件较 差时,其电阻率可高达几百至几千欧姆米。石灰岩的电阻率 一般比较高,但当其中发育有溶洞、溶隙且充填有不同矿化 度的地下水时,其电阻率会大幅度的下降。
E
I 2rA2M
r r
U I 2r
②电位U与r成反比,随r的增大迅 速衰减,在点电源附近衰减快,远 离点电源衰减较慢。
③电场E的衰减比电位更快,电场 是矢量方向与矢径 r 相同,如左 图所示,因此其正、负由电流线方 向与x轴正向相同或相反而定。
电法勘探方法技术及应用.ppt
确定测量极距MN大小的原则是在不明显降低异常的前提下,尽量采用 较大的MN。在实际工作中,一股使MN等于测点距,而测点距的确定则取决于 异常范围大小。在详查时,测点距一般选为MN=(1/5~1/3)AO。
对称四极剖面法的应用 对称四极剖面法主要应用于地质填图,研究覆盖层下基岩的起伏和为
水文、工程地质提供有关疏松层中电性不均匀体的分布以及疏松层下的地质构 造等。
相对无覆盖层而言:
高阻覆盖层:异常幅度变大, 曲线变陡
低阻覆盖层:异常幅度变小, 曲线变缓
H=1,h0=6 1:u21=99 ,2:u21=4 3:u21=1, 4:u21=0.5 5:u21=0.25 6:u21=0.11 7:u21=0.042
36
测线与矿体走向斜交
37
起伏地形条件下中梯装置的激电异常
自然电场法的观测方式和充电法的观测方式相似,最常用 的是电位观测法;当工作地区游散电流干扰严重时,可采用电位 梯度观测法;用于解决水文地质问题时,还可采用电位梯度环形 测量法。
与电阻率法和充电法不同,自然电场法不能用极化补偿器 来消除极差的影响,因此,测量电极需采用“不极化电极”。常 用的不极化电极有 Cu-CuSO4和 Pb—PbCl不极化电极。 30
天然场源(被动源)电法 人工场源(主动源)电法
15
16
供电极距的大小 决定勘探深度
17
频率域电磁测深的基本原理
天然电磁波
18
时间域电磁测深原理
早
期
信
号 反 映 浅 部 结 构
晚 期 信 号 反 映 深
部
结
构
19
电法勘探的场源形式
天然场源:大地电磁场,自然电位场
人工场源:点电源 电偶极子源 磁偶极子源 大回线场源 有限长度电偶源 无限长度电偶源
对称四极剖面法的应用 对称四极剖面法主要应用于地质填图,研究覆盖层下基岩的起伏和为
水文、工程地质提供有关疏松层中电性不均匀体的分布以及疏松层下的地质构 造等。
相对无覆盖层而言:
高阻覆盖层:异常幅度变大, 曲线变陡
低阻覆盖层:异常幅度变小, 曲线变缓
H=1,h0=6 1:u21=99 ,2:u21=4 3:u21=1, 4:u21=0.5 5:u21=0.25 6:u21=0.11 7:u21=0.042
36
测线与矿体走向斜交
37
起伏地形条件下中梯装置的激电异常
自然电场法的观测方式和充电法的观测方式相似,最常用 的是电位观测法;当工作地区游散电流干扰严重时,可采用电位 梯度观测法;用于解决水文地质问题时,还可采用电位梯度环形 测量法。
与电阻率法和充电法不同,自然电场法不能用极化补偿器 来消除极差的影响,因此,测量电极需采用“不极化电极”。常 用的不极化电极有 Cu-CuSO4和 Pb—PbCl不极化电极。 30
天然场源(被动源)电法 人工场源(主动源)电法
15
16
供电极距的大小 决定勘探深度
17
频率域电磁测深的基本原理
天然电磁波
18
时间域电磁测深原理
早
期
信
号 反 映 浅 部 结 构
晚 期 信 号 反 映 深
部
结
构
19
电法勘探的场源形式
天然场源:大地电磁场,自然电位场
人工场源:点电源 电偶极子源 磁偶极子源 大回线场源 有限长度电偶源 无限长度电偶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表土电阻率不均匀对ρs曲线的影响 采用“比值法”加以消除,方法如下:
1)对各个测点的ρsA与ρsB值取其 比值,分别计算出FA和FB。
Fi A
si A si B
Fi B
si B si A
2)绘制F曲线剖面图。
表土电阻率不均匀对联合剖 面ρs曲线的影响及其消除
(a)F与F曲线;(b)ρsA与ρsB曲线
1
4.2.1.2 联合剖面法(续2)
2. 几种规则形状地质体联合剖面ρS曲线 分析
(1) 良导直立薄脉ρs曲线分析及其特征 a.当电极装置位于点1位置时, jMN=j0,
ρMN=ρ1,ρsA=ρ1。 b.随着电极逐渐向矿脉接近并处于处于
点 2 位 置 时 , 与 点 1 相 比 jMN>j0 , MN 极 仍 在ρ1介质中,所以ρMN=ρ1,因此ρsA>ρ1。
直立岩层接触面ρs曲线
有浮土覆盖时,由于良导性浮土的 影响使岩层接触面处ρs曲线变化较平缓, 两种岩层接触界面的位置与ρsA曲线极 大值下降三分之一的地方相对应,即与 2/3ρsA极值点的横坐标位置相对应。
浮土下直立岩层接触面ρs曲线
.
7
4.2.1.2 联合剖面法(续8)
3.地形及表土不均匀对联合剖面曲线的影响 (1) 表土电阻率不均匀对ρs曲线的影响 表土不均匀的影响:
c.电极装置继续向矿脉靠近处于点3的位 置,矿脉吸引电流线的作用较点2更加强 烈,ρSA仍大于ρ1且比点2还大,这时ρSA取 得极大值。
良导直立薄脉联合剖面曲线
.
2
4.2.1.2 联合剖面法(续3)
( 1) 良 导 直 立 薄 脉 ρs曲 线 分 析 及 其 特征
d.电极装置于点4位置时, A极发出 的电流线均被矿脉吸引,因此经过MN 极的电流线将急剧的减少,所以ρsA亦 随之减小,此时获得ρsA极小值。
.
低阻倾斜薄板上联剖曲线 h=5cm;L=80cm;α=30°
6
4.2.1.2 联合剖面法(续7)
(4) 两种直立岩层接触面ρs曲线特征
在两种直立岩层接触面处(无浮
土),ρsA及ρsB曲线均出现了较大的跳 跃。 ρsA曲线变化情况较ρsB曲线更为 明显。所以可用ρsA曲线极大值点确定 岩层接触面位置。
(3)倾斜良导脉ρs曲线特征 矿脉倾斜时ρs曲线特点:
1)ρsA和ρsB两条曲线不对称。反倾向 一侧的电极供电时, ρs曲线异常反映明 显。
2)低阻正交点位置相对于矿体顶部向 矿体倾斜的方向移动。矿体倾角越小、 埋深越浅以及AO极距越大,曲线的不对 称性及交点位移也越大。
为了判断矿体的倾斜方向,通常采 取大小两种极距的联合剖面测量,根据 ρs曲线的不对称性和交点位移情况判断 矿体的倾斜方向
某区内出露岩层有大理岩及闪长岩两种,在两种岩 石的接触部位见有矽卡岩及黄铁矿化,并有微量的黄铜 矿。区内均为浮土掩盖,露头很少。大理岩和闪长岩电 阻率均比较高,为在本区利用联合剖面法寻找接触交代 型铜矿创造了物理前提。
.
12
4.2.1.2 联合剖面法(续13)
(1) 寻找金属矿中的应用 图为实测的联合剖面曲线,
.
9
4.2.1.2 联合剖面法(续10)
(2)山脊山谷地形对ρs曲线的影响 曲线特点:对应山脊地形ρsA及ρsB出现低阻反交点;
而在山谷地形上ρsA及ρsB形成高阻正交点。
1
测点 1
测点
地形对ρs曲线的影响
.
10
4.2.1.2 联合剖面法(续11)
地形影响的改正办法:最简单的是“模型实验校正
法”,也称为“比较法” 。把野外实际地形按比例缩小在
4.2.1.2 联合剖面法(续1)
联合剖面法的测量方法: 当 A 极 供 电 时 , 测 量 MN 两
点间电位差UMNA及供电回路中 电流I,根据视电阻率公式计算 出ρSA;B极供电时,同样可以算 出ρSB 。因此,一个测点可以得 到两个视电阻率值。
联合剖面法电极装置系数:
k2 AM•AN
MN
.
联合剖面法测量方法
由 图 可 见 , ρsA 与 ρsB 曲 线 出 现 明 显的低阻正交点和曲线的不对称。 根据曲线不对称可知,矿体是倾 斜 的 , 其 倾 斜 方 向 应 向 ρsA 与 ρsB 的极大值及极小值降低的一侧倾 斜。因此推断矿体向南西倾斜。 后经钻探证实,该异常为赋存于 接触带附近接触交代型铜矿所引 起。
电阻率ρs值低于或接近于围岩电阻率ρ1。 在用联合剖面法找矿中就是利用低
阻正交点的位置来确定良导脉及构造破
碎带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
良导直立薄脉联合剖面曲线
.
4
4.2.1.2 联合剖面法(续5)
(2)高阻直立岩脉ρs曲线特征 高阻直立脉曲线特点:
1)ρsA及ρsB两条曲线交点处的视 电阻率值远远高于其围岩电阻率值,
e.继续向右移动电极装置至点5位置 时,MN间的电流密度jMN <j0,此时的 jMN较点4时大,因此ρsA又开始升高。
f.当电极装置移到远离矿体界面处的 点6位置时, ρsA = ρ1。
同理分析ρsB曲线
.
良导直立薄脉联合剖面曲线
3
4.2.1.2 联合剖面法(续4)
(1)良导直立薄脉ρs曲线分析及其特征 ρs曲线特点分析: ρsA与ρsB曲线相交于矿脉上方。 在 交点两侧ρsA及ρsB曲线呈两翼张开状态, 交点左侧ρsA > ρsB ,交点右侧ρsA < ρsB 。 我们称这种交点为低阻正交点。交点的
交点左侧ρsA<ρsB,交点右侧ρsA>ρsB, 我们称这种交点为高阻反交点,交点
的位置与高阻脉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
相对应。
2)交点两侧ρsA及ρsB曲线呈两翼 闭拢状态。
高阻直立岩脉ρs曲线
利用交点性质及电阻率的高低和ρsA 与ρsB两条曲线之间开阔 的程度可区别高阻岩脉与低阻岩脉。
.
5
4.2.1.2 联合剖面法(续6)
埋深较浅的局部低阻体及一个凸起的小山脊会引起ρsA与 ρsB曲线同时下降。反之当存在一个埋藏较浅的高阻体及地面 上存在一个小窄沟时,则会引起ρsA及ρsB曲线同时升高。对 于ρsA及ρsB曲线发生同时上下跳动现象,我们称它为ρs曲线双 支同步跳跃。
表土不均匀对ρs曲线的影响
.
8
4.2.1.2 联合剖面法(续9)
土槽中,通过模型实验得出纯地形影响的视电阻率曲线。
校正后的数值是:
改 s
实测 s
地形 s
0
式中:ρS实测是ρs实测值;
ρS曲线是纯由地形引起的ρs值;
ρ0是纯介质的电阻率值;
ρS改是消除了地形影响后. 的ρs值。
11
4.2.1.2 联合剖面法(续12)
4.联合剖面法的应用 (1)寻找金属矿中的应用
1)对各个测点的ρsA与ρsB值取其 比值,分别计算出FA和FB。
Fi A
si A si B
Fi B
si B si A
2)绘制F曲线剖面图。
表土电阻率不均匀对联合剖 面ρs曲线的影响及其消除
(a)F与F曲线;(b)ρsA与ρsB曲线
1
4.2.1.2 联合剖面法(续2)
2. 几种规则形状地质体联合剖面ρS曲线 分析
(1) 良导直立薄脉ρs曲线分析及其特征 a.当电极装置位于点1位置时, jMN=j0,
ρMN=ρ1,ρsA=ρ1。 b.随着电极逐渐向矿脉接近并处于处于
点 2 位 置 时 , 与 点 1 相 比 jMN>j0 , MN 极 仍 在ρ1介质中,所以ρMN=ρ1,因此ρsA>ρ1。
直立岩层接触面ρs曲线
有浮土覆盖时,由于良导性浮土的 影响使岩层接触面处ρs曲线变化较平缓, 两种岩层接触界面的位置与ρsA曲线极 大值下降三分之一的地方相对应,即与 2/3ρsA极值点的横坐标位置相对应。
浮土下直立岩层接触面ρs曲线
.
7
4.2.1.2 联合剖面法(续8)
3.地形及表土不均匀对联合剖面曲线的影响 (1) 表土电阻率不均匀对ρs曲线的影响 表土不均匀的影响:
c.电极装置继续向矿脉靠近处于点3的位 置,矿脉吸引电流线的作用较点2更加强 烈,ρSA仍大于ρ1且比点2还大,这时ρSA取 得极大值。
良导直立薄脉联合剖面曲线
.
2
4.2.1.2 联合剖面法(续3)
( 1) 良 导 直 立 薄 脉 ρs曲 线 分 析 及 其 特征
d.电极装置于点4位置时, A极发出 的电流线均被矿脉吸引,因此经过MN 极的电流线将急剧的减少,所以ρsA亦 随之减小,此时获得ρsA极小值。
.
低阻倾斜薄板上联剖曲线 h=5cm;L=80cm;α=30°
6
4.2.1.2 联合剖面法(续7)
(4) 两种直立岩层接触面ρs曲线特征
在两种直立岩层接触面处(无浮
土),ρsA及ρsB曲线均出现了较大的跳 跃。 ρsA曲线变化情况较ρsB曲线更为 明显。所以可用ρsA曲线极大值点确定 岩层接触面位置。
(3)倾斜良导脉ρs曲线特征 矿脉倾斜时ρs曲线特点:
1)ρsA和ρsB两条曲线不对称。反倾向 一侧的电极供电时, ρs曲线异常反映明 显。
2)低阻正交点位置相对于矿体顶部向 矿体倾斜的方向移动。矿体倾角越小、 埋深越浅以及AO极距越大,曲线的不对 称性及交点位移也越大。
为了判断矿体的倾斜方向,通常采 取大小两种极距的联合剖面测量,根据 ρs曲线的不对称性和交点位移情况判断 矿体的倾斜方向
某区内出露岩层有大理岩及闪长岩两种,在两种岩 石的接触部位见有矽卡岩及黄铁矿化,并有微量的黄铜 矿。区内均为浮土掩盖,露头很少。大理岩和闪长岩电 阻率均比较高,为在本区利用联合剖面法寻找接触交代 型铜矿创造了物理前提。
.
12
4.2.1.2 联合剖面法(续13)
(1) 寻找金属矿中的应用 图为实测的联合剖面曲线,
.
9
4.2.1.2 联合剖面法(续10)
(2)山脊山谷地形对ρs曲线的影响 曲线特点:对应山脊地形ρsA及ρsB出现低阻反交点;
而在山谷地形上ρsA及ρsB形成高阻正交点。
1
测点 1
测点
地形对ρs曲线的影响
.
10
4.2.1.2 联合剖面法(续11)
地形影响的改正办法:最简单的是“模型实验校正
法”,也称为“比较法” 。把野外实际地形按比例缩小在
4.2.1.2 联合剖面法(续1)
联合剖面法的测量方法: 当 A 极 供 电 时 , 测 量 MN 两
点间电位差UMNA及供电回路中 电流I,根据视电阻率公式计算 出ρSA;B极供电时,同样可以算 出ρSB 。因此,一个测点可以得 到两个视电阻率值。
联合剖面法电极装置系数:
k2 AM•AN
MN
.
联合剖面法测量方法
由 图 可 见 , ρsA 与 ρsB 曲 线 出 现 明 显的低阻正交点和曲线的不对称。 根据曲线不对称可知,矿体是倾 斜 的 , 其 倾 斜 方 向 应 向 ρsA 与 ρsB 的极大值及极小值降低的一侧倾 斜。因此推断矿体向南西倾斜。 后经钻探证实,该异常为赋存于 接触带附近接触交代型铜矿所引 起。
电阻率ρs值低于或接近于围岩电阻率ρ1。 在用联合剖面法找矿中就是利用低
阻正交点的位置来确定良导脉及构造破
碎带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
良导直立薄脉联合剖面曲线
.
4
4.2.1.2 联合剖面法(续5)
(2)高阻直立岩脉ρs曲线特征 高阻直立脉曲线特点:
1)ρsA及ρsB两条曲线交点处的视 电阻率值远远高于其围岩电阻率值,
e.继续向右移动电极装置至点5位置 时,MN间的电流密度jMN <j0,此时的 jMN较点4时大,因此ρsA又开始升高。
f.当电极装置移到远离矿体界面处的 点6位置时, ρsA = ρ1。
同理分析ρsB曲线
.
良导直立薄脉联合剖面曲线
3
4.2.1.2 联合剖面法(续4)
(1)良导直立薄脉ρs曲线分析及其特征 ρs曲线特点分析: ρsA与ρsB曲线相交于矿脉上方。 在 交点两侧ρsA及ρsB曲线呈两翼张开状态, 交点左侧ρsA > ρsB ,交点右侧ρsA < ρsB 。 我们称这种交点为低阻正交点。交点的
交点左侧ρsA<ρsB,交点右侧ρsA>ρsB, 我们称这种交点为高阻反交点,交点
的位置与高阻脉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
相对应。
2)交点两侧ρsA及ρsB曲线呈两翼 闭拢状态。
高阻直立岩脉ρs曲线
利用交点性质及电阻率的高低和ρsA 与ρsB两条曲线之间开阔 的程度可区别高阻岩脉与低阻岩脉。
.
5
4.2.1.2 联合剖面法(续6)
埋深较浅的局部低阻体及一个凸起的小山脊会引起ρsA与 ρsB曲线同时下降。反之当存在一个埋藏较浅的高阻体及地面 上存在一个小窄沟时,则会引起ρsA及ρsB曲线同时升高。对 于ρsA及ρsB曲线发生同时上下跳动现象,我们称它为ρs曲线双 支同步跳跃。
表土不均匀对ρs曲线的影响
.
8
4.2.1.2 联合剖面法(续9)
土槽中,通过模型实验得出纯地形影响的视电阻率曲线。
校正后的数值是:
改 s
实测 s
地形 s
0
式中:ρS实测是ρs实测值;
ρS曲线是纯由地形引起的ρs值;
ρ0是纯介质的电阻率值;
ρS改是消除了地形影响后. 的ρs值。
11
4.2.1.2 联合剖面法(续12)
4.联合剖面法的应用 (1)寻找金属矿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