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层级分工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职能分工及互补性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职能分工及互补性研究郭倩倩【摘要】应用对应分析法,运用SPSS生成城市职能分工的点聚图,并得出反映城市间潜在职能互补性的统计量“总惯性”,对2005年和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职能分工体系特征、格局及变化进行分析,并对区域内2005-2014年城市职能互补性及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10年间,长三角城市群内的信息服务、商贸、金融等高端服务业逐渐转变为专业化职能,并向区域内核心城市集中,与此同时,工业制造业也向苏锡常及宁波都市圈集聚,转变为都市圈专业化职能,区域内分工格局得到优化.长三角城市群总惯性的演变特征呈“波峰波谷”交替的模式,总体上显示区域内城市间潜在职能互补性不断提高,但相对来说城市间职能分工水平仍较低.【期刊名称】《科技与管理》【年(卷),期】2017(019)001【总页数】6页(P31-36)【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职能分工;互补性;对应分析【作者】郭倩倩【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6.3城市群是区域空间上具有网络性特征的发展实体,是开放性的复杂系统,其包含了一定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1]。
良好的区域分工是一个地区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2],城市群内部的合理分工能够使城市群整体产出效应大于各个城市之和,并且能够有效发挥集聚和专业化带来的效益,同时还可以避免城市蔓延等问题[3-5]。
城市群内部合理分工通常建立在职能的互补性基础之上,职能分工的互补性有利于形成地方化及专业化的集聚经济,凸显比较优势,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6]。
区域城市职能分工一直是区域经济及区域规划的研究热点,当前国内学者对城市群范围内的城市职能分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职能分类方面[7-10],对城市群内城市职能体系及互补性的整体测度研究相对较少,其中李佳洺等[11]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3大都市圈核心城市的职能分工体系特征、格局以及职能互补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京津冀潜在的职能互补性在3大都市圈中是最高的,但是由于产业梯度过大、区域协调机制不够完善等原因,互补性优势并未得到很好的发挥。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基本策略。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一体化进程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概述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然后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其独特的发展特征,包括经济、产业、交通、科技、生态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揭示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等。
本文提出了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策略,包括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引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等,以期为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征经济协同性显著增强。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成熟的区域之一,其经济协同性日益显著。
区域内的产业分工日益明确,形成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良好格局。
上海作为龙头城市,其金融、科技、服务等高端产业引领区域发展,而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则依托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发展制造业、农业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
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区域内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实现了区域内外的快速通达。
同时,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如5G网络、数据中心等建设的加速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信息通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为区域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创新驱动成为核心动力。
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创新的重要源泉,区域内拥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形成了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资源得到了更加高效的配置,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长三角地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挑战。
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与合作机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
长 三角 城 市 群 协 调模 式构 想
色。行政 区经 济向区域经济转型 , 使企业 、 非营利组织 、 居民等
在区域决 策 、 管理 中的地位不断 凸显 , 成了 区域的利 益相关 构 者和共同体 , 推动着区域的决 策模式 由原 来的政 府单中心模式 逐渐向以政府 、 企业 、 第三方组织 、 居民等共同参与的 多中心体 制模式转 变。区域协调 的重心不再仅仅是政府主体之间的利益 可 以考虑在 长三 角地 区条件成熟 的领域或 行业组建 长三 角地 区 区域 性的社会 中介组织 , 如建 立研 究咨询类 中介组 织 , 包括 建 立专家学 者为主体 的咨询委 员会 , 从而 为重大规 划及重大事 项提供咨询 。
上 , 别要建立跨 区域层面 、 特 区域 内部各城市之 间的水平 合作
机制 。事实上 自 19 97年长 三角城市 经济协调 会成 立以来 , 至 2 1 已召开 十届协调会议 , 00年 达成二 十多个合作专 题 , 水平合 作机制 目趋成熟。
2 长 三 角城 市群 协 调模 式 的 市场 性 、
邻近 区域且又分 属于不 同行政区 的多个城市 实现一体 化 的协调发展 , 是世界范围内城 市群发展的普遍趋势 。发达 国家
分为三个层 次 : 是国家层面上 , 一 由中央 政府加 强宏观政 策与 规划综合协调 ; 二是 两省一市层面上 , 建立定期 协商会议 机制 等; 三是长三 角地区各城市层面上 , 构建 日常沟通协调机制。现 行的行政管理层级制度 , 区域内各城市 自上而下 的垂 直领导和 利益互动机制 已经较为成熟 , 在充分发挥 已有垂 直合作 的基础
比统一市场 的利益协调方式更为可行也值得怀疑。三是成立区 域立法机构 , 实现一体化 地区的法律和法制统一 。这 种思路与 现行的《 立法法》 相冲突 , 不具 备可操作性。因此 , 如何实现城市 群一体化协 调管理 , 在现行 条件下实 现协调发 展的效果 , 到 达 针对性与可行 『 生的统一是值得深 入探讨的问题 。
2023年高考一轮多维练小题-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解析版)
专题19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同时也是我国发育最为成熟的城市群。
下图为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变化模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上海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一级中心城市的主导因素是()A.矿产资源B.城市面积C.交通条件D.地理位置2.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体系()A.上海市服务范围最广B.一级中心城市数量最多C.三级中心城市之间均表现为较强联系D.二级中心城市之间均表现为较强联系【答案】1.D 2.A【分析】1.上海位于我国海岸线的中点附近,可联系南北,同时上海又位于长江的入海口,经济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所以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一级中心城市,D正确;上海矿产资源短缺,A错;城市面积与南京等城市相比并不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城市面积的大小并不是决定上海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等级最高的城市),B错;相比于地理位置而言,交通条件并不是主导因素(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交通均较为便利),排除C。
故选D。
2.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体系中,上海为一级中心城市,城市等级最高,服务范围最广,A正确;一级中心城市数量最少,B错;三级中心城市之间多表现为较弱联系,C错。
南京市和杭州市为二级中心城市,图中显示两城市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D错。
故选A。
同城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城市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现象。
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的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
下图示意安徽省201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前的中心城市间公路客流状况。
滁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南京,次位客运流向为合肥,两个方向的客流量相差很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城市组合中,最适宜推进同城化的是()A.安庆—池州B.合肥—巢湖C.亳州—阜阳D.芜湖—铜陵4.合肥虽为滁州的次位客运流向,但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相差很小,其主要原因是()A.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B.滁州与南京距离更近C.滁州与合肥行政联系密切D.合肥与南京均为省会城市【答案】3.B 4.C【解析】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公路客流量大,反映城市间联系紧密,有利于推进同城化。
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
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城市化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长三角区域城市群是中国重要的城市群之一,由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组成,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之一。
本文将就该地区的城市群发展战略进行研究。
一、长三角区域城市群的概况长三角区域城市群是指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沪浙皖的城市群。
区域总面积17.1万平方千米,包括了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安徽省的一部分。
区域人口约1.13亿,居民收入比发达城市地区高,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
该地区的城市群拥有多个国内知名的城市,如南京、上海、苏州、杭州、宁波、无锡、常州等。
同时,该地区也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之一,拥有完善的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
无论是产业基础还是科技水平,该地区都领先于其他地区。
因此,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长三角区域城市群的发展战略1. 优化空间结构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地带,但是城市群之间的空间布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城市密集程度不均衡、城市间的距离过远、缺乏集聚效应等。
因此,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战略应当优化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群的整体协调性和竞争力。
2. 加强区域协作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比如,长三角各城市群之间可以加强合作,共建优质产业生态、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城市更新、深化改革等方面。
在加强区域协作的同时,可以提高整个地区的品牌效应和国际知名度,进而提高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3. 重点发展技术创新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技术创新,在科技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和成果。
可以加大对重点产业和企业的技术支持,推动科学技术向产业化和商业化转化。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可以通过与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吸引更多的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拥有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强省市。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存在着城乡间、区域间的发展差异。
本文将从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总量在中国的经济体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各个城市的发展中也存在不少的差异。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间发展差异:长三角地区包括了上海、江苏、浙江等多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但是这些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着差异。
比如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其经济总量远远大于周边的城市和地区。
2. 城乡发展不均衡: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达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也相当明显。
在城市的发达地区,一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也较低。
3. 产业结构差异: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城市和地区主要依托着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而一些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主要以传统农业和轻工业为主。
二、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影响因素分析长三角地区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府政策的影响: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当地政府政策的直接影响。
比如上海市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政府对于上海的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2. 地理位置的影响:长三角地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不同城市和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
比如靠近海岸的城市在对外贸易和外资引入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3. 人才资源的影响:长三角地区的不同城市和地区在人才资源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些城市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做的相对好一些,这也直接影响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1. 经济增长速度不均衡:长三角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直接导致了不同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均衡,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地区。
2. 社会贫富差距扩大: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非均衡发展加剧了城乡、区域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导致了一些地区和人群的生活水平较低。
演化理论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整合研究
3城市 群各 组分 。 . 城市 群 的组分 主要 包 括各级 政府 、企业 、NG O 及 学 术 精 英 、社 区 和 个 人 。在 中 国强 政 府 的 传 统
基 于 以上分 析 ,本 研 究 以城 市 群 的生态 特征 和 进化特 征为依 据 ,植根 于特 定经 济 、文化 和制 度 区 域 ,不 断与周 围环境 ( 环境 、国家环 境 、全球 区域 环 境) 发生经 济 、政治 、文 化联 系 ,重视 城 市群各 组分 ( 政府 、企业 、个 人等 )对 城市 群 的作用 ,关
定 程 度 上 影 响 城 市 合 作 的进 程 ,甚 至会 阻 碍 城 市 合 作 。 因 为 城 市 群 的演 化 作 为 一 个 复 杂 的 城 市 系 统 的 演 化 ,必 然 会 对 其 中 的 弱 势 群 体 产 生 不好 的 影 响 ,进而 影 响城市 群 的整 合 。
4协 调机 制 。 .
下 ,各 级 政 府 在 城 市 合 作 中发 挥 着 重 要 作 用 ,但 是 ,从 生 物 群 落 演 化 的视 角看 ,政 府 的作 用 趋 于 弱 化 ,政 府 作 用 有 由强 到 弱 再 到 强 的循 环 特 征 。
另 外 , 随着 中 国制 度 和 经 济 的转 型 ,企 业 、N O G 和 学 术 精 英 发 挥 着 越 来 越 重 要 的作 用 。从 本 质 上
合 作 、经济 一体化 和制 度一 体化 的一 般过 程 。城 市
城市 系 统作 为一 个复 杂 的系 统 ,在 演 化过程 中 必然 会 出现各 种各 样 的问题 ,造成 城 市 系统 的不 稳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究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历程,通过对其历史演变、经济地理、交通网络、政策导向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和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动态的过程,其发展不仅受经济、交通等基础条件的驱动,也受到政策导向和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
一、引言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空间演化历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本文将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历史与现状1. 历史演变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可追溯至改革开放初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该区域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区向现代工业区和城市化区域的转变。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2. 现状分析当前,长三角城市群已经形成了以多层次、多中心的城市网络体系,包括上海、南京、杭州等核心城市以及周边众多中小城市。
这些城市之间通过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紧密相连,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
同时,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产业门类齐全,具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
三、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受到多种因素的驱动。
首先,经济因素是推动空间演化的主要动力,包括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水平等。
其次,交通因素也对空间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完善的交通网络为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此外,政策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空间演化的方向和速度。
政府通过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等措施,引导城市群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
四、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将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心得体会:构建长三角多层次区域分工合作体系(最新)
心得体会:构建长三角多层次区域分工合作体系(最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于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的本质是资源要素能充分流动、有效配置,这要求区域分工要有序、合作要紧密。
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涉及到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多个层面进行展开,每个层面的分工合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根据区域空间范围,可以从城市、都市圈、省域交界地带三个主要层面来构建长三角多层次区域分工合作体系。
一、城市层面:产业链式分工与合作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首先都是从具体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开始的。
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雏形——X经济区,就是从凤凰、永久自行车厂的跨省市联合生产开始的,欧盟一体化也脱胎于欧洲煤钢共同体。
而长三角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多年来,在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和标杆竞争下,竞争思维大于合作思维,导致优势产业重合度较高、同质化竞争加剧。
对长三角41个城市的“十三五”规划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有39个城市将现代物流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进行培育,除了现代物流业,重合度较高的产业还有金融业(36个)、高端装备业(34个)、医药制造业(26个)、汽车制造业(26个)、新材料(26个)、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3个)。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要素的涌现,长三角城市之间原有产业分工模式已不适应新的要求。
从国际上看,分工的趋势正逐渐由产业间分工为主变为产业内分工为主、由产成品分工主变为以零部件中间品分工为主。
世界贸易中中间品贸易已占到70%,30%是产成品,而四十年前,中间品是30%,产成品是70%。
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下,长三角城市之间的关系,不应再是简单的中心与外围的等级关系,也不是标杆竞争的关系,而是合作、平等、协同的关系。
而这种合作、平等、协同的关系需要以跨区域的产业链分工与合作来突破,来将行政边界模糊化。
具体来说,可以从长三角目前重合度较高、同时也是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一些产业,比如现代物流业、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集成电路等产业入手。
开放条件下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职能分工经济整合模式的应用——基于因子模型的分析
贾 利 军
( 上海大学 悉尼工商学院 , 上海 2 10 ) 0 80
摘
要: 经济全球 化与 区域 经济一体化进 程的加速使得城 市间相互依赖发展 变得 尤为 重要 , 彼此相邻 的城 市必
须作为一个群体 , 国际产业 的集聚与分工 才更具有竞争 力。 三角城 市群作 为 中国第一大城市群 , 未来进行 经 参与 长 在
J= I p
本文将涉外经济作为变量进行分析 , 全面地反映 了城市 的 更
职 能 ; 于涉 外 经 济 主要 用 外 商 投 资 与 国 际 贸 易 两 个 变 量 衡 由
共因 对 量X的 差 作 贡 g∑dj,… m, 子 变 i 方 所 的 献,= i 1,… ) j (2 =
l= I
基金项 目:0 8 2 0 年上海 市优 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资助( . — 15 0 — 0 ) B3 0 1 — 8 0 2 7 作者简 介 : 贾利 军( 97 )女 , 17 一 , 河南焦作人 , 讲师 , 士研 究生, 博 从事 国际贸易、 市经济研 究。 城
一
13 — 2
k ∑仅(l,… ) 为 变 i 方 是 部 2 ,… p称 各 量X的 差, 全 公 = . 2 , j : ,
量, 为比较两种 因素的影响力度 , 在模型 中, 本文用两个变量 衡量。为 了更好地把握各城市的主要职能 , 本文建立用城市
称 为同一公共 因子 £ 对诸 变量 所提供的方差之 和 , 是衡量公
群l 6个城市 的上述 2 个 变量 建立因子模型 , 1 用主成分分析
2 1 年第 2 期 00 1
经济研究导刊
EC 0N0MI C RES EARC G DE H UI
从中国人口迁移看未来人口城镇化路径——基于城市行政层级的人口吸引力分析
从中国人口迁移看未来人口城镇化——基于城市行政层级的人口吸引力分析第一篇范文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这不仅关系到城乡发展的均衡性,更预示着未来人口城镇化的。
本文将从城市行政层级的人口吸引力角度,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启示。
一、人口迁移的新特点过去几十年,我国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
如今,这一现象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1. 人口向高行政层级城市集中:一线城市和部分新一线城市人口吸引力持续增强,而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失现象日益严重。
2. 城市群内部人口流动加剧: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群内部的人口流动愈发频繁,城市间的竞争愈发激烈。
3. 人口迁移的“逆向流动”:近年来,一些农村地区开始出现人口回流现象,这部分人口主要是在外务工多年的劳动者。
二、城市行政层级的人口吸引力分析城市行政层级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配置:高行政层级城市拥有更优质的资源配置,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等,这成为吸引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
2. 发展机会:高行政层级城市具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大,进而吸引大量劳动力涌入。
3. 政策优势:高行政层级城市在政策支持、产业布局等方面具有优势,有利于吸引人口流动。
4. 生活品质:高行政层级城市生活品质较高,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更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三、未来人口城镇化预测基于以上分析,未来我国人口城镇化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趋势:1. 高行政层级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在资源配置和政策优势的驱动下,一线城市和部分新一线城市人口将持续增长。
2. 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失现象加剧:在竞争压力和发展机会有限的情况下,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失现象将更加严重。
3. 城市群内部人口流动加剧:随着城市群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将更加频繁。
4. 农村人口回流现象逐步显现:在国家政策支持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农村人口回流现象将逐步显现。
四、政策建议针对未来人口城镇化,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 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资源配置力度,提高其人口吸引力。
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空间分布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空间分布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刘乃全;吴伟平;刘莎【摘要】从总体结构、偏移增长、圈层结构以及不均衡特征等四个层面剖析了长三角城市群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从人口自然增长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等四个方面探析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16个核心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影响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1)长三角城市群的性别比例较为均衡,老龄化程度较严重且城市群内部差异较大,学历结构要优于全国其他地区;(2)长三角城市群的人口偏移增长量呈现上升趋势,并逐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副中心的人口空间圈层体系结构,但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指数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房价水平、环境质量和就业率是影响长三角人口空间分布的关键性变量.【期刊名称】《城市观察》【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14页(P5-18)【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空间分布;时空演变;影响因素【作者】刘乃全;吴伟平;刘莎【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决定要素,人口要素的空间分布是人口地理研究的核心问题,能够表征人口的地理空间集散状态,受制于并反作用于区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
新型城镇化推进时期,人口空间分布失衡、大城市半城市化以及退潮风险加剧,表明我国人口问题性质已从过去的“数量增长压迫型”转变为“结构与布局失衡制约型”,并长期困扰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政府政策制定。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最迅速、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为我国城市群建设提供了示范性作用。
近年来,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催生了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一是人口集聚落后于经济集聚,导致人口与经济空间不平衡;二是诸如上海、苏州等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发展面临着土地空间有限的强约束“天花板”;三是特大城市与超大城市面临人口规模最大承载力“天花板”,绝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中心城区,使得中心城区因人口密度过度高而导致“城市病”加剧,公共服务软硬件设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为什么城市群发展有利于城市间分工协同?——来自四大城市群的实证研究
为什么城市群发展有利于城市间分工协同?——来自四大城市群的实证研究戴欣;崔文岳;唐杰【期刊名称】《深圳社会科学》【年(卷),期】2024(7)2【摘要】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城市之间的规模差异与功能差异是影响城市群内部分工发展和创新协同的重要因素。
以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四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2003—2020年的统计数据,实证检验并分析了城市群规模结构与功能结构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了城市群内经济增长与城市间结构异质化和创新差异。
结果显示:四大城市群基本符合齐普夫降幂规模排序,长三角城市群经历了由集聚到扩散的发展阶段,规模幂次排列最优,粤港澳大湾区次之,而京津冀仍处在集聚的阶段,城市之间发展差异过大。
良好的城市群发展机制有利于推进城市间合理分工,使城市发展不陷入千篇一律的无序竞争中,而是各有侧重,协同分工,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城市创新差异、交通条件与人力资本是城市群发展促进城市分工协同当中需要重视的因素。
中心城市发挥科学知识创新功能,工业化城市发挥产业创新功能,大中小城市依托规模与创新分工形成分层次协同的空间发展格局。
【总页数】12页(P38-49)【作者】戴欣;崔文岳;唐杰【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深圳大学经济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F129.9【相关文献】1.大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竞争、合作关系实证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2.单中心城市群产业分工的演化规律与实证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为例3.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竞争和合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空间溢出效应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检验4.城市群功能分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数说长三角:分工协作
数说长三角:分工协作作为中国最受瞩目的城市群与一体化示范区,长三角经济圈以仅占全国2.2%的区域面积,集中了我国约1/5的经济总量和约1/4以上的工业增加值。
自《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于2016年5月正式实施以来,五年时间中,“三省一市”在促进要素流动和资源整合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与此同时,创新创业活力的不断增强,也是长三角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
今年5月份,中国商界杂志社战略合作单位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发布了《2016-2021年长三角区域投融资数据报告》,围绕近五年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市范围内公开披露的投融资事件进行盘点分析,探寻五年间新兴产业的格局变化与四省市在不同领域的优势体现,以此观察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
行业透视“分工协作,协同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从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出发,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协调处理好上海与其他城市、沿海沿江城市与腹地城市、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关系,明确城市功能定位,强化错位发展。
201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体现分工与专业化程度)缓慢提升,产业结构层次上的差异开始逐渐显现,地区间产业结构专业化分工趋于合理,产业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不容忽视的是,长三角地区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仍然保持在0.2左右,专业化分工水平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此背景下,“三省一市”各自的行业发展特点以及在创新方向上不同的侧重点,值得重点观察。
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针对自2016年以来公开披露的投融资事件,整理出19个主要的投资赛道,在此基础上进行各地区不同行业偏好的多维度分析。
金融、电商、汽车位列前三,“三省一市”各有侧重从近五年融资金额排名来看,金融行业以3047.28亿元位列第一,成为长三角地区最为热门的投资赛道。
电子商务与汽车领域则分别以2592.4亿元、2524.65亿元紧随其后。
同时,达到2000亿元大关的还有医疗健康与企业服务,1000亿元-2000亿元之间的则分别有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文娱、物流、新消费、房地产、智能硬件,接下来依次是芯片半导体、广告传媒、教育、共享经济、农业、旅游、区块链。
区域一体化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竞合发展研究
DOI:10.19699/ki.issn2096-0298.2021.21.001区域一体化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竞合发展研究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蔡蒙蒙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刘云龙(通讯作者)摘 要: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城市群在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基于生态位理论,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典型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4—2016年经济、社会、人口、环境以及城镇化数据,综合使用城市生态位宽度、分异度、重叠度以及系统聚类等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生态位及动态变化进行深入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1)各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绝对量的多年变化不大,且与生态位宽度保持了较为同步的变化趋势,即各城市在资源占有和利用方面存在关联和影响关系。
(2)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生态位总体差异不断缩小,呈现出生态位趋同、竞争加剧的趋势,其中经济生态位发挥的作用最为显著。
(3)长三角城市群已经形成以上海为核心城市,南京、苏州、杭州和合肥为节点城市,其余21个城市为网络城市的“单核—四节点”等级圈层结构。
针对研究结论,本文结合生态位错位、扩充、协同发展等理论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位态势理论;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长三角城市群本文索引:蔡蒙蒙,刘云龙.区域一体化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竞合发展研究[J].中国商论,2021(21):001-006.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11(a)-001-06长三角城市群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沿江发达地区,自然禀赋优良、区位优势突出,是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最迅速、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截至2016年底,长三角城市群已经建成了拥有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26市的多层次城镇体系。
特别是2018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指出,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长三角城市群规模分布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2 . 2 首位 及其 余城 市人 口比例分 布 由图2 可 知 ,长 三 角城 市 群 的首 位 度为 3 . 6 7( 首 位度 = 上海 人 口/ 南 京 人 口= 9 3 8 . 2 1 / 2 5 5 . 8 6 = 3 . 6 7) , 远 高 于 其 它 城 市 之 间 的 人 口比例 。 其原 因如 下 : 1 ) 政 治 因 素 : 该 地 区 位 序 一规 模 分 布 的 上
Me t h o d:
城市
南通 扬州 湖州
l Sq u a r e  ̄
Sa mpl e _ 1 臻
2 0 0 0 年市区非农业
人 口效 ( 万 人) 4 8 6 4 4 2 4 2 3 l _ 4 7 2 9 l 】
2 0 0 0 年市区非农业
表1 2 0 0 0 年 长 三 角 城 市 群 城 市 位 序
位序 城市
上海 2 3 南京 杭州 无锡
表2 2 0 0 0 年 长 三 角 城 市 群 人 口 与 位 序 的 模 型 回 归结 果 表
0斯 静 嚣 柏 奇 f 链 Va a a b * e L O G{ P | )
为 一 次线 性方 程 l g P i = l g K —d I g R i ,并 对城 市 的位序 一 规模 关 系进
行线性 回归 。
潘鑫 等 ( 2 0 0 8)选 取 长 三 角 城 市 群 7 个年 份 的城 市人 口规模 数
据 从 城 市规 模 等 级 结 构 、首 位度 等层 面 出 发 ,得 出长 三角 地 区 以 通 过 “2 0 O 0 年 长 三 角 城 市 群 人 口位 序 离 散 图 ”推 测 出 “ 位 上 海 为 核 心 、多 中 心 圈层 集 聚等 三 方 面 的特 征 。程开 明 ( 2 0 0 8) 序 一 规 模 ”模 型 , 再 由 表 2 数据可得具体方 程:l g( Pi ) = 6 . 5 5 — 对 长 三 角 城 市 体 系 首 位 度 、 位 序一 规 模 法 则 进 行 实 证 分 析 ,发 现 1 。 2 4l g( R i ) ,转 化 为指 数 型方 程 P i = 3 5 4 8 1 3 3 . 8 9 R i 一 1 . 2 4 ,其 中 ,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网络、发达的经济体系、先进的技术水平和活跃的创新能力而著称。
其城市群的空间演化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其经济与空间的协同发展机制,同时也对国内其他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篇研究主要探讨了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历程,解析其内在的发展动力与驱动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历程(一)初期的分散发展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相对分散,各城市以自身发展为主,相互之间的联系较弱。
此时,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呈现出较为松散的形态。
(二)集聚发展与扩散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开始出现集聚发展的趋势。
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成为区域内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产业集聚。
同时,这些中心城市也开始向周边地区进行扩散,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
(三)一体化发展阶段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逐渐成为主流。
各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为支撑的城市群空间结构。
同时,随着区域内的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各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体系。
三、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驱动因素(一)政策推动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是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重要因素。
如国家战略的推动、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等,都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经济驱动经济因素是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核心动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集聚。
(三)交通网络的发展交通网络的完善是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关键因素。
随着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各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未来趋势与挑战(一)未来趋势未来,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将继续向一体化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三角城市群层级分工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作者:姜丽佳刘程军黄蕊来源:《现代管理科学》2019年第10期摘要:文章基于长三角城市群2007年~2016年的数据,分别利用城市功能专业化指数和区位熵指数对城市群层级分工进行测度和分析,然后通过构建双对数回归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城市功能分工角度看,以上海市为代表,包括南京市、杭州市等在内的7个城市以生产性服务功能为主,但是城市群内部超半数的城市以生产制造功能为主;从产业分工角度看,各地区产业专业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城市功能分工和产业分工分析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层级分工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其中政府干预和创新水平无论对城市功能分工还是产业分工都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城市群;层级分工;驱动因素一、引言城市群发展问题深受社会各界关注,也是国内外学者的热门议题之一。
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群的定义和形成条件、城市功能分工和产业分工的测度、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群发展的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
现有文献多从一个角度进行测度并研究,而本文同时关注各城市间和产业间的经济活动,从城市功能分工和产业分工两个角度出发,利用城市功能专业化指数和区位熵指数对城市群层级分工进行测度,并构建双对数回归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以期為其他城市群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1. 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2007年~2016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原始数据来源于2008年~2017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城市统计年鉴以及长三角城市群各省市的统计信息网等。
其中对于缺失的数据,采用插值法进行补充。
2. 研究方法。
本文分别采用城市功能专业化指数、区位熵指数从城市功能分工和产业分工角度测度城市群层级分工水平(hie)。
(1)城市功能专业化指数。
借鉴赵勇等(2012)和黎文勇(2019)的思路与方法,采用城市功能专业化指数对城市功能分工进行测度,计算公式如下:式中,funcit表示城市功能专业化指数,servijt、manuikt分别表示i城市在t时期生产性服务部门中j行业的就业人数和生产制造部门中k行业的就业人数,servJt和manuKt分别表示城市群在时期t的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就业人数和生产制造部门的就业人数。
城市功能专业化指数越高,说明城市功能分工强度越高,即该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越集聚;反之,则城市功能分工强度越低,即该城市以生产制造业为主。
(2)区位熵指数。
早前国内外学者在区域和产业分析中广泛应用区位熵指数进行分析,鉴于此,本文采用区位熵指数对产业分工进行测度,并参考史雅娟(2017)将这19个行业归类为6大行业类:农、林、牧、渔业为第一产业;制造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为其他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为高级生产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为一般生产性服务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为其他服务业。
区位熵指数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式中,Gij为i城市j部门从业人员数量;Gi为i城市从业人员数量;Gj为城市群内j部门从业人员数量;G为城市群内总从业人员数量。
若Lij>1,说明城市 i的j行业存在产业专业化,其值越大表明专业程度越高;若Lij<1,说明i城市j部门较其他地区为非专业化行业部门。
三、城市群层级分工特征运用上述计算公式(1)、(2),计算得到长三角城市群2007年~2016年的层级分工测度结果,由于研究时间区间较长,因此,以三年为一阶段,选取2007年、2010年、2013年、2016年四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本文借鉴姜照君(2016)的研究思路,将区位熵分为5个等级:(0,0.5]、(0.5,1]、(1,1.5]、(1.5,2]、(2,+∞)。
结果表明:1. 从城市功能分工方面看,2007、2010、2013、2016年城市功能专业化指数大于1的城市逐渐减少,由11个减少到7个,其中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金华市、舟山市、合肥市、池州市的城市功能专业化指数在这四年均大于1,表明这7个城市的城市功能分工强度较高,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城市功能专业化指数2007年合肥市最高,2010年池州市最高,2013年、2016年都是上海市最高,说明其生产性服务业更集聚。
而城市功能专业化指数在2007年、2010年、2013年、2016年均小于1的城市包括无锡市、常州市、宁波市、嘉兴市、芜湖市、马鞍山市等在内的15个城市,说明长三角城市群中超半数的城市以生产制造业为主,不具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
2. 在产业分工方面,根据第一产业的区位熵值,2007年、2010年、2013年、2016年安庆市、宣城市、池州市、滁州市、铜陵市、盐城市的区位熵都大于2,说明这6个城市第一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从这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主要分布于安徽省内。
制造业主要集聚在芜湖市、铜陵市、常州市、镇江市、宁波市、湖州市、无锡市、苏州市、嘉兴市,范围涉及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从2007年到2016年没有太大变化。
与制造业类似,其他工业的范围也比较大,在合肥市、马鞍山市、盐城市、台州市、杭州市、湖州市、扬州市、绍兴市、金华市具有比较优势,其他工业区位熵大于1的城市数量由2007年的14个减少到2016年的11个。
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在2007年、2010年、2013年、2016年都大于1的只有3个城市,分别是池州市、杭州市、上海市。
除2007年杭州市一般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小于1之外,2007年、2010年、2013年、2016年合肥市、杭州市、南京市、上海市的区位熵都大于1,在2013年、2016年芜湖市、舟山市一般生产性服务业也是专业化产业,说明一般生产性服务业在直辖市、省会城市等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具有优势。
城市群中,其他服务业区位熵大于1的城市超过半数,2007年、2010年、2013年、2016年主要集聚在安徽省的部分地级市、浙江省和江苏省的少量地级市,分别为合肥市、常州市、盐城市、镇江市、金华市、舟山市、安庆市、宣城市、池州市、滁州市。
四、层级分工驱动因素分析鉴于城市群层级分工的影响机制是受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的差异导致了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发展程度的不同。
参考已有文献,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完整性等,本文选择以下最具有代表性的六个指标来进行驱动因素研究:(1)经济发展(eco):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可通过影响区内各种微观社会经济行为并改变其空间分布方式,从而进一步改变城市群的空间结构。
因此本文采用人均GDP指标来考察经济发展对城市群层级分工的影响;(2)政府干预(gov):政府在区域发展过程中担任重要角色,政府干预会对城市群层级分工产生影响。
本文采用政府财政支出占城市群GDP的比重来考察政府干预对城市群层级分工的影响;(3)交通发达程度(tra):交通发达程度会影响交通运输成本,从而影响产业等经济活动的集聚和扩散,进一步影响城市群层级分工。
本文采用货运量来考察交通发达程度对城市群层级分工的影响;(4)资本投入(inv):资本投入情况改善能有效促进一级核心地区经济增长,对二级核心地区经济增长也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本文采用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考察资本投入对城市群层级分工的影响;(5)对外开放程度(ope):增加外商投资将促进城市群发展。
若外商投资对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城市群核心城市有偏好,那么将有利于促进城市群中心化发展。
本文采用进出口总额来考察对外开放程度对城市群层级分工的影响;(6)创新水平(inn):专利是常用来衡量地区创新能力和创新产出的指标。
故本文采用专利授权数作为衡量创新水平的基本指标来考察创新水平对城市群层级分工的影响。
本文根据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构建实证模型,并对各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整理变形可得双对数回归模型如下:ln hieit=0+1ln ecoit+2ln govit+3ln trait+4ln invit+5ln opeit+6ln innit+it(3)其中,hieit、ecoit、govit、trait、invit、opeit、innit、分别表示i地区在第t年的层级分工水平、经济发展、政府干预、交通发达程度、资本投入、对外开放程度、创新水平。
模型中变量的系数1、2、3、4、5、6分别表示经济发展、政府干预、交通发达程度、资本投入、对外开放程度、创新水平对层级分工水平的弹性系数,0为常数,it为残差项。
利用Eviews8.0对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实证结果如表1所示,模型1是城市功能分工的实证结果,模型2~模型7是产业分工六大行业部类分工的实证结果。
从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除经济发展外,政府干预、交通发达程度、资本投入、对外开放程度、创新水平都对城市功能分工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政府干预、交通发达程度具有正向效应,而资本投入、对外开放程度、创新水平具有负向效应,影响程度从大到小分别是政府干预>交通发达程度>资本投入>对外开放程度>创新水平。
模型2的回归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分工的影响因素为政府干预、对外开放程度和创新水平,政府干预的正向影响最大,系数为0.476 529,对外开放程度和创新水平对第一产业分工的影响是负向的。
模型3的回归结果表示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创新水平对制造业分工显著正相关,而政府干预、交通发达程度显著负相关。
经济发展对制造业分工的影响最大,每当经济发展增加1个单位,制造业分工将增长0.093 355个单位。
模型4的回归结果显示其他工业分工的影响因素只有政府干预和创新水平,且政府干预对其他工业分工没有促进作用,而创新水平的提高将有助于其他工业分工。
从模型5的回归结果可知经济发展、政府干预、交通发达程度、资本投入、创新水平对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分工具有影响,经济发展、政府干预、交通发达程度系数均为正数,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分工,资本投入和创新水平的系数则为负数。
模型6的回归结果表明一般生产性服务业分工与政府干预、交通发达程度和创新水平有关,其中只有创新水平对一般生产性服务业分工具有负面作用。
模型7的回归结果表明政府干预、交通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创新水平对其他服务业分工具有影响,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
政府干预和交通发达程度对其他服务业分工有正向效应,对外开放程度、创新水平则对其他服务业分工有负向效应。
五、结论与启示1. 结论。
(1)从城市功能分工角度看,以上海市为代表,包括南京市、杭州市、金华市、舟山市、合肥市、池州市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即以生产性服务功能为主,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最高,但是长三角城市群内部超半数的城市以生产制造业为主,即以生产制造功能为主;(2)从产业分工角度看,各地区产业专业化存在一定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