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材教学疑难问题分析

合集下载

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

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
学生在对公式 、定理的发 现 过 程 和 总 结 论 证 中 ,提 高 了主 动 参 与 的 机 会 , 数学的问题是数学发展 的动力 ,没有 问题 在 “ 做数学”的过程中启迪了思维。 就 没 有 创 造 。 问题 设 计 的好 坏 直 接 影 响 到 学 生 3 . 设 计游 戏 型 的 问题 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 思维能力的提高 , 创新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 的设计 中,结 合学生 的兴 的培养, 思想方法的运用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趣激情点及年龄特点,挖掘教材 内容 ,设计一 课 堂 教 学 中 问题 设 计 一 般 要 遵 循 以 下 些 新 异 的游 戏 ,使 学 生感 受 到数 学 的奇 妙 性 , 原 则 是 提 高课 堂教 学 有效 性 的措 施之 一 。

要】 初 中数 学课 堂教 学的 问题设计 概念 ,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真切感受 到 发现 的快乐。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 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创造 条件 ;在数学知识发 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 、定理的实 际背
注 意在 启 迪 思 维 、 解 决 困 惑上 多挖 掘 ,为 顺 利 生 和发 展 的 关联 处 深 化 ,在 探 究意 识 上 进 行提 景 ,设 计 定 理 、公 式 的发 现 过 程 ,让 学生 的思 升 ;遵 循 恰 当的 原 则 ,使 用合 适 的 方 法 突显 问 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 从具体到抽象 , 题 设 计 的有 效 性 。 从 直觉 到 逻辑 的 过程 , 再 由直 观 、粗 糙 向严 格 、
2 基 础性 原 则
基 础 性 包 括 两方 面 的涵 义 :一 是设 计 的 问
题要体 现学生发展 的需要 ,使学 生学有所得 ; 二是 要 以学 生 已有 的 经 验 为 基础 ,学 生 有 能 力 解决 。 设计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 “ 努力跳一跳 , 才能 摸 得到 ”, 有 发展 的 空 间; 而 且要 让 学生 “ 只 有跳 一 跳 ,就 能摸 得到 ” ,有 成 功 的可 能。

(完整版)数学教学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完整版)数学教学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有效教学义县一中陶春艳在很多学者眼里,学术是一个严肃的概念,具有专属的性质,学术研究是特定时空中,特定社会群体的专属工作,按照此逻辑,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肯定不是研究,充其是自己教学经验总结,但从美国当代教育家政欧内斯特那里我们找到了肯定的答案,他认为教学是一种学术活动,教学的学术就是传播知识。

《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明确认定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中小学教师具有深厚的教学专业知识,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他们对专业的科学,、客观、理性思考,并通过规范的学术文章呈现出来。

谁说我们的研究不是学术研究呢?多年来,我们进行过无数次教研活动,撰写过无数论文,今天特别感谢教育学会给我们这次以学术名义交流的机会。

在我们普通教师的视角里,我们更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能否实现目标的达成,大家有自己的教学工作经验,也不乏对自己教学的反思,从而形式一套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今天,我以自己从教二十二年的经历,总结一下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及学习。

我就从我们教学中最常见的几个问题入手,说说数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如何减少运算错误数学课上,学生产生运算错误是最常见的错误之一,而且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我们在面对学生犯错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才能减少运算中的错误呢?1错因是乘方概念不清,将指数与底数相乘。

2、运算符号的错误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中,符号的错误可以说屡见不鲜,尤其是异号两数相加,更是难点,到了减法更是漏洞百出。

例如 : -5+2=3 -5-2=-3 3、错用运算律:例如 (-2)÷(1-52) =-2÷1-(-2) ÷(52) 4、对负分数的概念理解不清:例如:-131 =-1+31 5、违背运算顺序:例如:(-5)-(-5)×9=0×96、违背去括号法则:-(-7)+(-3)=-107、紧张错乱:前几天有个赛课活动,我正教初一的有理数乘法一节,一道(-6)×9的口算题竟然让我听到了-14 的奇葩答案。

初中数学_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过程.2.理解直线与圆有相交、相切、相离三种位置关系.3.了解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直径之间的关系.4.通过数形结合、分类、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教学重点: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定义,并能准确的判定.教学难点:(1)利用d与r的大小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运用切线的性质定理解决问题.教学过程:回顾旧知;1、复习:我们已经学过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1),rd=点在圆上(3),rd<点在圆内.d>点在圆外(2),r利用类比的方法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板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动手操作动手画一个圆与一条直线,观察他们的公共点的个数。

3、观察三幅太阳日出的动画,地平线与太阳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这个自然现象反映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从直线与圆交点个数这一角度,如何对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 (1)直线和圆有两个交点(2)直线和圆有一个交点(3)直线和圆没有交点.当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时,这时直线与圆相切;当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时,这时直线与圆相交;当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时,这时直线与圆相离.(2)直线和圆有惟一公共点(即直线和圆相切)时,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惟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尝试练习:●O ●O●O如果,公共点的个数不好判断,该怎么办?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呢?“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能否像“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一样进行数量分析?(学生合作探究,讨论生成)2.数量关系d表示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r表示⊙O的半径当d>r时,直线L与⊙O相离当d=r时,直线L与⊙O相切当d<r时,直线L与⊙O相交对应练习:归纳概括:如果⊙O的半径为r ,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那么(1)直线l和⊙O相交 d<r;(2)直线l和⊙O相切 d=r;(3)直线l和⊙O相离 d>r.应用:在Rt△ABC中,∠C=90°,AC=3cm,BC=4cm,以C为圆心,r 为半径的圆与AB有何种位置关系?为什么?(1)r=2cm;(2)r=2.4cm;(3)r=3cm.学生自主完成,老师指导学生规范解题过程.解:(图形略)过C点作CD⊥AB于D,在Rt△ABC中,∠C=90°,AB=,∵,∴AB·CD=AC·BC,∴(cm),(1)当r =2cm时 CD>r,∴圆C与AB相离;(2)当r=2.4cm时,CD=r,∴圆C与AB相切;(3)当r=3cm时,CD<r,∴圆C与AB相交.拓展练习:思考: 在Rt△ABC中,∠C=90°,AC=3cm,BC=4cm,以C为圆心,r为半径作圆。

初中数学疑难问题的经验求解

初中数学疑难问题的经验求解

浅谈初中数学疑难问题的经验求解【摘要】初中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初中数学知识时,对所遇知识难点的难解和错解现象层出不穷。

笔者作为一名具备多年初中数学教学经验的普通教育工作者。

将在本文中从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出发,初步谈一谈如何解决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并就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素质教育改革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疑难问题课堂教学新课程经验【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a)-0074-01初中学生由于所学数学知识的局限性和应试教育下学生思维拓展能力的相对受限,在初中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面临纷繁复杂的数学知识时,学生对所遇数学知识难点问题的难解和错解现象层出不穷。

因此,这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解题的思维方法,从优化解题的思路着手,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展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空间,从而帮助学生顺利解决数学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1 对本课题进行研究的现实意义教育前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

”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最终更要让学生“会学”。

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会学”,就是要使学生掌握阅读、思考、分析、解题等的具体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因此,对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中所遇疑难问题的解惑和释疑,最终的目的即是通过对诸类数学疑难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掌握初中数学学习的思维方式、解题思路、答题方法,最终达到自学自究自查的目的,得到数学课程中自我学习能力的逐步提升。

因此,对本课题的研究,即是对素质教育的方法论研究,对于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实施也具备参照意义。

2 初中数学疑难问题分析与解决2.1对教学文本处理的依据一明确学生的认知起点。

初中数学新教材对于大多数一线教师来说,从不适应到现在的许多教师的顺从,以本为本的态度,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与重点难点的突破。

初中数学_二次根式的加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二次根式的加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二次根式的加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会辨别同类二次根式.(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 经历探究二次根式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二次根式的加法和减法的算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能熟练地进行简单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教学难点识别同类二次根式,快速准确地进行二次根式加减法的运算.教学过程一、从探索中发现[师]著名的数学家笛卡尔说过:数学是知识的工具,亦是其他知识工具的源泉。

所有研究顺序和度量的科学均和数学有关。

下面让我们通过面积问题进一步研究一下二次根式.1.m,它们的长分别2是2 m和3 m,用不同方法求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的和.2.如果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8和8,那么大正方形的边长比小正方形的边长大多少?[师] 第一题中两个式子的关系是什么?[生] 相等.[师] 第二题可否直接运算?为什么?[生] 被开放数不同,因此不能直接计算.[师] 还能计算吗?如何运算呢?[生] 先化简.(边说边化简运算)[师] 像这样经过化简后能运算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同类二次根式.(ppt出示同类二次根式的定义)设计意图:通过一个关于面积的问题,引出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并从直观上感受同类二次根式的形式。

二、从交流中体会[师]你能从定义当中提炼出关键信息吗?[生]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被开方数相同[师]看来大家对定义已经基本了解,下面通过一组判断题快速的检测一下(出示PPT 中辨析题)下列各式中,它们是同类二次根式? (请学生回答) 追问:在第(1)小题和第(2)小题中,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后二次根式前面的系数和符号对同类二次根式有影响吗?(PPT 展示)[师]通过这组练习,大家对同类二次根式的定义已经基本掌握,如果两个同类二次根式相加减,。

(齐答)追问:这种运算和之前我们学的那种运算类似?[生] 合并同类项[师] 如果这样一组二次根式相加减,如何做呢?(PPT 出示例题,教师边引导学生齐答化简结果边板书)[师] 如果在后两项加括号,又如何做?(找学生回答)小组合作:探索二次根式加减的一般步骤。

《二次函数存在性问题探究》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存在性问题探究》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存在性问题探究》教学设计【教材内容】中考数学疑难问题《二次函数存在性问题探究》【课时安排】第 1 课时【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授课教师】【教材分析】《二次函数存在性问题探究》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科书第22.3 课《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的拓展,属于函数与几何综合题,本课安排在该教材中二次函数综合第 3 节课时。

《二次函数存在性问题探究》是“动态几何中的二次函数问题”,以图形的运动变化为背景,其背景图形是三角形,其运动方式是单个动点。

解决其问题的核心是:探索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变化规律),掌握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在二次函数图形变化中的特点,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数学建模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思想等教学思想。

【学情分析】一方面,纵观广东省近三年中考数学压轴题都是“动态几何中的函数问题”,中考第二轮复习时基本都是采用专题方式推进,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课往往是针对某一类重点题型、重要知识板块或者某一种比较突出的思想方法等组织展开专题复习、专题研究。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另一方面,解决这类问题需要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思想。

存在性问题是指判断满足某种条件的事物是否存在的问题。

这类问题的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题意构思巧妙,解题方法灵活,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体验角的存在性问题、等腰三角形存在性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二次函数存在性问题点线面的关系,抓住角、等腰三角形中元素的变与不变的关键点,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存在性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数学建模、分类讨论、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提高学生解决二次函数存在性问题的能力,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图形情境中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分析,能用二次函数描述和刻画现实事物间的函数关系与几何图形的动态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刘谋智(广东惠州仲恺中学,广东惠州,516008)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基础较弱、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传统,然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几点数学教学策略,即根据学生学情夯实基础;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理解帮助学生。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18)11-0230-02地处城乡接合部、以流动人口为主的学校普遍存在着学生生源较弱、基础知识不扎实、教师任务负担重、家长不能很好地配合教育等问题,导致学生的行为、习惯存在问题。

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文章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策略。

一、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一)学生基础较弱我校地处城乡接合部,存在着学生生源较弱、基础知识不扎实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成绩较低。

究其原因,一是课改实施以来,学校普遍注重对活动的建构,在教学上有所忽视;二是当前一些不良媒体宣扬读书无用论,使学生学习不够努力;三是独生子女学生所占人数较多,家长的溺爱使其比较任性,不善于沟通,遇到问题不会主动寻求帮助。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传统我校初中数学教师大部分年龄偏大,与学生的思想意识、生活环境存在较大的差距。

其课堂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大都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数学教学策略(一)根据学生学情夯实基础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忽视了对数学概念的透彻讲解,甚至有一些教师,用教材来教学生,这个班这样教,那个班也这样教,教学效果都不理想。

因为教学所面向的主体已经完全变更了,教师必须要根据不同的学情来进行教学,所以,很多时候传统的教学导致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1]。

这是教师的重大责任,教师没有把教材细化,没有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迁移与拓展,更没有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的概念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是很难灵活运用数学概念进行解题的。

初中数学_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配方法的意义,会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2)在学习的过程,体会配方法的运用,进一步发展符号感,提高代数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配方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感受探究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价值,促进形成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配方并运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发现并理解配方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PPT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x2 + 6x + 8 = 0(二):新课讲授:任务一:1自主学习:观察下面两个一元二次方程,总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①x2 + 6x + 8 = 0 ; ②3x2 +8x -3 = 0.联系: 区别:2 .想一想怎么来解方程? 3x 2 + 8x -3 = 0. (只写出第一步)跟练: 将下列一元二次方程转换成x 2+px+q=0的形式.(1) -5x 2-2x+4=0 (2) 0.5x 2+6x -3=0 (3)31x 2 +9x -3=0(4)6x 2-7x+1=04 解方程: 3x 2 + 8x -3 = 0.跟踪练习(独立完成)(1) 2x 2+3x -2=0 (2) 2x 2-4x+2=0 (3) x 2+2x+3=0(4) (2x -1)(x+3)=45 小组合作: (1)讨论解决解一元二次方程中遇到的问题.(2)总结出利用配方法解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任务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1.自主练习: 一个小球从地面上以15m/s 的初速度竖直向上弹出,它在空中的高度h (m)与时间 t (s)满足关系:h=15t - 5t 2. 小球何时能达到10m 高?2.小组合作:小组成员互对答案,解决疑难.(三):归纳总结:1.强调易错点:(1)二次项系数要化为1;(2)在二次项系数化为1时,常数项也要除以二次项系数;(3)配方时,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2.微视频总结.3.转化、降次的思想.(四): 当堂检测:A 组:解方程 (1)3x 2-4x+1=0 (2) 2x 2+3=7xB组:课本p61 问题解决2题.(五):作业布置:必做数学同步p63-p64 1-5题,10题. 选做p65 11题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既保证“面向全体学生”, 又兼顾“提优”和“辅差”, 有利于全面提高作业质量, 有利于全体学生达到练习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疑难问题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疑难问题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疑难问题问题一:关于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因此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引入课堂。

但是在“小组学习”中还会遇到一些问题,如:(1)学生的搭配问题,优中差生若按照1:2:1,不利于对学生分层的培养,优秀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往往代替了组内其他同学的意见,而那些性格内向、胆子较小或学习落后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较少,这样会造成两极分化。

(2)位置的调配问题,组里不同个体的组合,每位学生对位置的要求不同,有的喜欢坐教室的前面,有的却喜欢坐教堂的后面。

(3)老师对各组的监控能力问题,有小组远离老师的监控,合作讨论时乘机讲话,提不出什么问题,解决不了问题,形式上几个同学围在一起讨论很热闹,但实际上课堂中缺乏有效的交往和互动。

(4)合作的时间的把握问题,有的问题展开讨论需要很长时间,草草收场,达不到所需要的效果,时间过长又怕影响上课内容与任务完不成。

问题二:关于数学的概念问题1、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绝对值时,学生对绝对值定义难以把握:常常在求一个正数的绝对值误写成负数。

为此,在能否给其下两个方面的定义:(1)从“形”的角度来定义: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 的绝对值;从“数”的角度来定义::一般地,数a的绝对数值叫做数a的绝对值。

2、在“有理数的乘方”一节中把科学记数法定义为:“把一个数表示成a(1≤a<10)与10的幂相乘的形式,叫做科学记数法。

”我们认为不够准确,既然负数已学,而且七年级上学期的重点就是有理数,为何把a的范围局限在1≤a <10中呢?这个定义是否缺乏准确性、严谨性呢?教学建议中尽管作如下说明:“对于负数的科学记数法表示,只需将绝对值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符号不变。

”那又何必回避负数的出现。

况且课内练习及作业题中一再出现诸如“用科学记数法表示8.56×102-2.1×103”。

例谈初中数学重难点教学_2

例谈初中数学重难点教学_2

(4)综合与实践部分发生的变化
强调结合实际情境,经历设计解决具体问 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体验建立模型、 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尝试发现和 提出问题。 会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将研究的过程 和结果形成报告或小论文,并能进行交流,进 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探讨,了解所学过知识 (包括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进一步理 解有关知识,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
问题3:怎样调水
从A、B两水库向甲、乙两地调水,其中 甲地需水15万吨,乙地需水13万吨,A、B 两水库各可调出水14万吨. 从A地到甲地50千 米,到乙地30千米;从B地到甲地60千米, 到乙地45千米. 设计一个调运方案,使水的 调运量(单位:万吨· 千米)尽可能小。
调运量(万吨· 千米)= 水量(万吨)× 运程(千米)
《数学课程标准》是数 学课程活动的依据,教材 编写、教学实施、课程评 价、考试命题都要依据课 程标准来进行,同时它也 是指导我们把握教学重难 点的重要依据。
(三)、根据教材目录罗 列中考数学知识点,归纳数学 教学中的重难点
初中数学 课本目录
中考总复习内容目录
• 数与式(实数、整式的加减、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分式、数的 开方与二次根式) • 方程与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及 其应用、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应 用、分式方程及其应用) • 函数(位置的确定与变量的关系,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 函数的图像、性质及其应用) • 图形的认识(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 形与直角三角形、多边形与平行四边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梯 形、尺规作图) • 图形与变换(视图与投影、图形的变换、图形的相似) • 锐角三角函数(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 统计与概率(数据的描述、数据的分析、概率初步) • 圆(圆的有关性质、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与圆有关的计算) • 专题复习(阅读理解、开放探索、方案设计与决策、动态几何、 图表信息、综合问题等)

初中数学列方程解实际问题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初中数学列方程解实际问题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初中数学列⽅程解实际问题教学的困惑及对策中期研究报告⼀、课题简介课题由来:课程⽬标要求学⽣“会运⽤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列⽅程解实际问题作为数学建模,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列⽅程解实际问题对于很多学⽣都是⽼⼤难,尤其是我校的学⽣,⼤部分学⽣甚⾄看到列⽅程解实际问题连题⽬都不看就直接投降,可见列⽅程解实际问题已成为学⽣学习数学的⼼理障碍及拦路⽯。

但运⽤⽅程解决实际问题,在中考试中所占⽐值很⼤,然⽽,现在的列⽅程解实际问题,灵活多变,涉及的背景材料⼗分⼴泛,涉及到社会⽣产、⽣活的⽅⽅⾯⾯;再就是题⽬⽂字冗长,常令学⽣抓不住要领,不知如何解决,致使许多学⽣怕做列⽅程解实际问题题⽬,甚⾄对列⽅程解实际问题产⽣⼀种恐惧感。

为了帮助学⽣克服学习列⽅程解实际问题的⼼理障碍,探究初中数学列⽅程解实际问题有效的教学⽅法和教学⼿段,激发学⽣学习兴趣,以达到“会运⽤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我校数学教师尝试研究解决这⼀困惑。

课题界定:我们认为培养学⽣⽤⽅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是指强调从学⽣已有的⽣活经验出发,让学⽣亲⾝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程模型并进⾏解析与应⽤的过程,进⽽使学⽣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得到进步与发展。

研究⽬标:要培养学⽣运⽤⽅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使学⽣体验学数学、⽤数学的乐趣。

我们将把在教学中对学⽣⽅程与实际问题的培养的最终⽬的理解为通过⼀些有代表性的⽅程与实际问题的解答,使学⽣掌握解决问题的⼀般策略或⽅法,从⽽达到真正培养学⽣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

研究内容:⼀是调查了解学⽣当前⽤⽅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平及存在的问题;⼆是分析制约学⽣⽤⽅程解决实际问题能⼒主要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三是探索培养学⽣⽤⽅程解决实际问题能⼒的有效途径;四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研究者的⾃⾝研究与教育的能⼒,从⽽促进⾃⾝的专业发展。

⼆、课题研究情况1、在理论学习中更新教育观念我们采⽤了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法,通过上⽹、学习专著、阅读教育教学类刊物,学习有关问题转化的教育教学理论,写好教育随笔,积累教育智慧,⽤以指导⾃⼰的教学⾏为。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的困惑,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快乐地完成自己的目标。
(2)组织好小组展示和跨组自由交流,注意学习
时间分配,展示的质量和效率。
(3)组织小组同学交堂每时每刻学生的
动态,对发现的问题和讨论、交流等方面及时指导培训。
二、课堂流程
1.课堂导入----以活动的平行四边形的变化过程
完善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应用水平。
通过图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先猜想提出判定图形是否成立的命题,然后运用演绎推理证明这些命题的真伪,得出图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明确矩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之间的关系:从命题角度来说,判定定理与
相应的性质定理之间是互逆的。
教学目标
1.说出生活中的矩形实例,从边、角、对角线及对
称的角度总结矩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
2.经历类比、猜想、发现结论、验证结论的过程,
形成研究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常用方法。
3.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类比与划归的数学思想,体
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生学习能
力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对长方形的学习与了解、从七年级开始数学说理的学习、以及前一节平行四边形内容的学习,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学习基础与方法。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不强,说理过程的书写格式也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在小学阶段,学生对矩形虽有一定的学习与了解,但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的记忆和理解,
7.教师寄语以方形人生的小短句作为结束。使数学
中死板的图性变得有灵动性
课例研究综

本节课主要是与学生为主体,从课前的预习到课上的自主探究都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其次从教室中的常
见图形抽象到我们的矩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
活,最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恰好体现了数学又应用于生活之中。探究过程中也强调了合作探究的重要性,整节课注重联系实际,拓展学生知识,

解决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对解题步骤不清晰的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解决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对解题步骤不清晰的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解决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对解题步骤不清晰的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解题能力的学科,在初中阶段,学生常常面临着数学解题步骤不清晰的困扰。

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也给教师带来了教学难题。

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探讨一些解决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对解题步骤不清晰的方法与策略。

1. 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解题步骤不清晰的一个核心原因是学生在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上存在薄弱环节。

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讲解和巩固。

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和巩固,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公式和算法,为后续解题步骤的理解和运用提供扎实基础。

2. 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在解题步骤不清晰的情况下,学生常常迷失在题目的复杂性中无法找到正确的思路。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解题思路的能力。

可以通过多样化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题思维。

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解题的范例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解题步骤。

3. 培养解题的系统性思维解题步骤不清晰的另一个原因是学生往往只注重解题结果,而忽视了解题过程中的思考和分析。

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解题的系统性思维能力来提高他们对解题步骤的理解。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的整体出发,逐步分解问题,加强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建模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解题过程中的中间步骤,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4. 创设情境和实践环境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解题步骤的理解和应用需要在实践中逐步积累。

因此,教师应该创设有情境和实践环境的学习场景,帮助学生将解题步骤与实际问题相联系。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数学概念的运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解题步骤的理解和记忆。

5. 培养合作学习和互助合作精神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和步骤的理解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互助合作。

通过小组合作解题,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合作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解题步骤。

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课程改革已实行了几个年头,我在学习、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身体力行,也听了许多教师上的课,从中学习到很多的知识,受到很大的启发。

广大教师都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的课程理念,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总结一些主要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如下:一、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我们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导入新课后,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有部分学生说出是1800。

此时,这位教师立即学把学生四人分为一组进行讨论研究,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马上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都是拿着自己的三角形在说一些与此没有多大关系的话,因为对于老师的问题学生无从下手,当然让学生汇报时,只是用了量一量的方法,而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无人问津。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往往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参与的机会少,反而成了听众,只好直接从好学生的讨论中获得答案;久而久之,学习困难的学生索性不再积极参与小组的合作学讨论,取而代之的是等学习好的学生讨论结束后,记一下他们的结果,应付了事......等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才能合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什么时候是采取”小组合作”最恰当的时机?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收到班级教学中所得不到的收获呢?我们认为,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有效”的基础上,那怎样的学习才算是有效的合作学习呢?至少要考虑要以下几个因素:1、合作学习是必要的,但有的交流根本没有必要,只是教师为了追求课堂形式上的热闹,说的严重一点,是为了哗众取宠,博人眼球。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新的课程标准也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具体的教学中。

然而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不断的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案例设计。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和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可以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和阐述,而且还会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叙,能够充分的反应和体现教学过程中的遇到的各种问题。

接下来,笔者就对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如下详细的分析。

一、教学案例1.教学案例的涵义。

所谓的教学案例就是指对实际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描述,包括具体的情境、问题、矛盾等。

它是一个具体的教学实践的过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的一系列事件。

2.教学案例的特点。

首先,教学案例与论文相比,在文体和表述上论文是以议论和说理为主的,而案例则是以记录和叙述为主,同时进行必要的、适当的议论和说明。

也就是说,案例是通过对故事的讲述,以此来阐述和说明一定的道理。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写作思路和方法上,两者的区别也是非常大的。

其次,与教案和教学设计相比,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在课前就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一种反映。

前者是在教学活动之前,后者是在教学过程之后,两者在时间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除此之外,教学案例比较适合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而教学设计就无法做到这一点。

最后,与教学实录相比,虽然这两者比较相似,都是对教学情境进行具体的描述,但是教学实例是有针对的对教学情境进行记录,必须是作者经过反复的思考的结果。

综上所述,教学案例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本身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浓缩性和启发性,这也是教学案例被广泛的应用到教学活动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3.教学案例的构成要素。

根据初中数学的特点,教学案例的设计一般需要包括如下几种基本要素:首先,在背景上应该把事件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等,都向读者交代清楚。

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

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

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摘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注意在启迪思维、解决困惑上多挖掘,为顺利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创造条件;在数学知识发生和发展的关联处深化,在探究意识上进行提升;遵循恰当的原则,使用合适的方法突显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关键词】问题设计;原则;方法数学的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

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思维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培养,思想方法的运用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1.针对性原则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设计,设计的问题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

切忌不能把问题设计的不着边际。

2.基础性原则基础性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有所得;二是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学生有能力解决。

设计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努力跳一跳,才能摸得到”,有发展的空间;而且要让学生“只有跳一跳,就能摸得到”,有成功的可能。

3.科学性原则首先要求设计的问题从情景素材到具体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不违背科学规律,并且具有设计的问题融入科学方法的要素,使学生学习模型、理想化、假说等方法,还要使设计的问题注重体现科学思想和科学价值观,体现新形势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4.启发性原则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不用思考就能回答,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简单的一问一答,只会使学生懒惰,长期如此还会对学生的思维品质造成损害。

教师应抓住教学的内在矛盾,把握时机,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计问题,使学生达到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5.开放求异性原则开放和发散的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因此教师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基本知识点的中心性,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进行发散思维,深刻领会那些与中心知识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你遇到过哪些疑难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你遇到过哪些疑难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办法一、在数学教学中你遇到过哪些疑难问题?1.学生自身素质问题:数学是基础学科,部分学生此时的数学已经学不下去了,进入初中的学习就可想而知了。

也有一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是靠死记硬背重复运算获得的,到初中阶段学起来就吃力,小学的那种学习方法已经适合不了,导致学习逐渐下降。

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水平较强,但是仅靠上课45分钟,回家不愿完成最基本的作业,从而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就慢慢失去了兴趣。

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加和知识的增多,这些学生的学习信心、勤奋、意志等大大受挫,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厌恶等心理,课堂上听不懂或干脆不听课,课后也不积极请教老师和同学。

还有些学生自控水平差,平时贪玩,热衷于各种网络游戏和流行歌曲,甚至部分学生出现了早恋的苗头,根本无心向学。

也有很多孩子本身缺乏自信,心理有障碍,性格内向,有问题不敢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还有的孩子下了工夫但成绩没有进步,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长此以往,成绩越来越差。

2.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水平不强的问题:在我从事教学工作的这几年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些上课很活跃,积极回答问题的孩子成绩却较差。

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这部分学生头脑很灵活,智商也不低,导致他们学习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学习习惯。

这部分学生甚至都谈不上有学习习惯,上课虽然热爱回答问题,但是通常都不经过大脑认真思考,想到哪说到哪,热衷于回答而不管回答的是否有道理,而且课堂上还不爱动笔,很多需要动笔来运算或思考的问题他们仅仅是凭着感觉天马行空的说。

课后作业跟是只花很短的时间胡乱写写,更有甚者连作业都不完成,复习和预习当然是空谈。

3.师生关系问题:亲其师,所以信其道。

有一个让学生愿意学习想要学习的老师,至关重要。

有的数学学困生有可能语文和外语很出色,这是典型的偏科现象,这些孩子对数学学习要么没有兴趣,要么是学习方法不准确,下了很多工夫但学习就是没有起色,还有极个别的孩子不喜欢这个老师或者不适合这个老师的教法,从而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而不去学习,久而久之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教材教学疑难问题分析
教学工作一直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校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

近几年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谈谈我在教学活动中的几点体会: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
一、非常清晰地明确了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框架与脉络。

课程对初中的数学分成《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四大块,并结合了两个附录内容,详细的对大纲要求的内容进行了解析,并列出了清楚的内容框架,对所有知识点进行了网络化的呈现。

在每一块中,都细致地对每一章的核心目标与教材的呈现方式进行了剖析,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为明朗的把握。

二、教学某一内容时,教材的逻辑起点与学生的认知起点,教师的主观臆断起点和学生的真实起点往往不一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忽视大多数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被少数学生与教学相呼应的假象所迷惑,认为学生已经将知识掌握,其实这部分学生新授课就会了,使原有的学生差异极端化。

因此,针对一堂具体的数学课,学生的起点到底在哪里?面对不同学生认知起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过教学检测,准确把握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

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做好必要的准备,成为课堂教学时必须解决的问题。

如我校就近开始学习的洋思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自学中很好的展现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中的难点,对有效突破重难点很有效。

三、数学中概念的建立、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

传统教学相对比较注重结果教学。

教学中如果只注意结果,学生在应用知识时总显得比较吃力。

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本次学习,主题中加入了“疑难问题”这一关键词,学习中,分析了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和实践,很好的解释了一些疑难问题——也是对于学生已有知识起点如何掌握,也是对于后续知识如何调整好的教学重难点,处理和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总的来说,这次学习,让我收效很大。

在教学中,课程中的很多东西可以让我在教学中借鉴,让我的教学有了好的提高与感悟。

通过学习,我对整个初中的数学教学在框架上、知识的网络上,有了清晰地了解与把握。

对于教学中的重点、疑难点,得到了更加好的认识,借鉴了很多科学有效的方法。

总的来说,这次学习是有益的,效果明显的,收获颇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