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卒中CISS分型解读
缺血性脑血管病CISS分型治疗及二级预防
缺血性脑血管病CISS分型治疗及二级预防
缺血性脑血管病(CISS)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病理生理过程是血管壁的损伤和通透性增加,导致脑血管内和/或外的血液流出,进而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和坏死。
CISS通常包括脑梗死和脑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积液等),是造成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CISS的分型包括大血管病、小血管病和心源性栓塞三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CISS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和二级预防措施。
大血管病包括大脑血管内膜增厚、动脉硬化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戒烟、减肥、控制高血压、控制高血脂和控制糖尿病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等以及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和达比加群酮等。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颈动脉内膜剥除术、颅内动脉球囊扩张术、血管搭桥术等。
心源性栓塞包括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和心脏血栓。
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利尿剂和心血管药物等。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心脏瓣膜置换术、心脏瓣膜修复术和心房颤动消融术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CISS,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二级预防措施。
更重要的是做好日常的健康管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及时发现并控制高危因素,预防CISS的发生和复发。
CISS-两大特色解读
其他原因
烟雾病 夹层动脉瘤 动脉炎 等
但其实没有必要改名心源称性卒中
高山
• 血管检查发现ICA或者 MCA狭窄,病因
– 粥样硬化 – 烟雾病 – 动脉夹层 – ----
血栓形成可继发于很多不同的病理情况
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病因
高山
CISS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
大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弓
颅内外 大动脉
心源性
穿支动脉疾病 其他病因
病因不确定 多病因
无确定病因 检查欠完整
载体动脉斑块 动脉到动脉 低灌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堵塞穿支
栓塞
栓子清除下降
混合型
高山
大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缺
机制
血
性
卒
中
斑块延伸或 血栓形成
高山
机制: 载体动脉斑块堵塞穿支
穿支动脉梗死
高山
5
1989年,Caplan教授根据病理画的图
载体斑块堵塞穿支 联合斑块延至穿支
Caplan LR.Neurology. 1989 Sep;39(9):1246-50
粥大样动硬脉化粥血样栓硬形化成
心源性
小动脉疾病
其他
原因不明
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Atherothrombosis
高山
4
韩国改良-TOAST-2007年
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心源性
小动脉疾病
其他
原因不明
同一的病因
高山
缺血性卒中病因亚型:
小动脉疾病
动 血大大脉 栓动动粥 形脉脉样 成粥粥硬 (样样化A硬T硬化)化
高山
动脉到动脉栓塞
• 多发皮层或流域性梗 死灶
缺血性卒中CISS分型解读及诊断思路
挑战
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复杂多样,不同患者之间 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这给诊断带来了一定 的挑战。此外,一些新型影像学技术和生物 标志物在缺血性卒中诊断中的应用仍需进一 步研究和验证。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4 心源性栓塞型卒中诊断
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
心源性栓塞型卒中通常发病突然,病情较重,常表现为完全 性卒中。患者可能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症状。
危险因素
心房颤动是心源性栓塞型卒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其他还包 括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以及高龄 、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中的病变部位和范围,提高诊断准确率。
结合临床表现
02
医生在诊断时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如头痛、呕吐、偏瘫等
症状,以及病史、体征等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借鉴先进经验
03
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诊断经验和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诊断水平,
也是提高缺血性卒中诊断准确率的重要策略。
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
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缺血性卒中 的诊断将更加精准、快速和便捷。同时,基 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辅助诊断系统也将得到 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如血糖、血脂等,可作出大动脉粥样 硬化型卒中的诊断。
鉴别诊断
需与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型卒中、其他原因型卒中及非血管性疾病进行鉴别 。如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等检查可协助鉴别心源性栓塞;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 查有助于鉴别小动脉闭塞型卒中。
可排除脑出血,并初步判断缺血病灶 的部位和范围。
如CTA、MRA等,可评估颅内外血管 狭窄或闭塞情况,为病因诊断提供依 据。
缺血性卒中CISS分型解读
机 制 分 型
发生在交界区/分水岭区的梗死灶
相应颅内外大动脉重度狭窄/闭塞 的血管影像学证据(多数狭窄>70%, 但不是必需) TCD可有微栓子信号存在 (但不是必需)
/TIA
36
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型
37
粥 样 硬 化 血 栓 形 成 性 缺 血 性 卒 中
上述各种类型的混合存在: 粥样硬化血栓性穿支闭塞型+低灌注/栓子清除 下降型
同侧颅神经瘫痪伴有对侧肢体运动和/或感觉 功能障碍;
双侧肢体运动和/或感觉功能障碍; 双眼协同运动功能障碍; 不伴有长束功能损害的小脑功能障碍;
单独出现的同侧视野缺损。
可适当延长溶栓时间窗
10
OCSP分型
TACI
PACI
POCI
LACI
11
缺血性卒中—理想的分型方法是什么?
缺血性卒中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而是由不同病因(异质性)导致的一个综合症
…………
血 压: 左右臂均测,具有重要意义
颈动脉:触诊(双侧颈动脉搏动是否对称)
听诊(是否有血管杂音——部分阻塞)
471
诊断思路——四步曲
二、脑组织损害?
缺血性脑血管病——脑组织发生了缺血性损害,
是临床表现的直接根源,
是脑功能改变的结构基础
手段(脑结构影像):
头 颅CT:优(快,对出血敏感) 缺(迟,分辨率,颅底伪影) 头颅MRI(包括FLAIR、DWI)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POCI)
6
腔隙性脑梗塞(lacunar infarcts,LACI):
单纯运动性卒中
单纯感觉性卒中
感觉运动性卒中
缺血性脑血管病CISS分型治疗及二级预防
缺血性脑血管病CISS分型治疗及二级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病的一种类型,它是由于脑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脑组织缺氧缺血引起的疾病。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和预防中,CISS分型是一种常用的分类方法,根据病情划分为四个级别:C型、I型、S型和S型加重型。
下面将介绍缺血性脑血管病CISS分型的治疗及二级预防措施。
治疗:1. C型: C型是指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阶段,治疗的重点是控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
首先要进行体检,核实高血压、高血脂等情况,然后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如降压药、降脂药等。
要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戒烟、减少饮酒、控制体重等。
2. I型: I型是指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轻度损伤阶段,治疗的重点是改善脑血管功能,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方面,可以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以防止血小板凝聚,改善脑血液循环。
还可以使用脑血管扩张药物,如丙戊酸等,以增加脑血流量。
还可以进行物理治疗,如理疗、针灸等,以增加脑血流。
3. S型: S型是指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度损伤阶段,治疗的重点是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
药物治疗方面,除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脑血管扩张药物外,还可以使用脑保护剂,如脉络酸和丙戊酸钠等,以保护脑细胞免受损伤。
还可以进行康复训练和心理疏导,以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和心理状态。
二级预防:除了治疗阶段的措施外,二级预防措施是指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后,为了预防再发和并发症的措施。
主要措施如下:1. 控制危险因素: 患者要继续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险因素,坚持规律的用药、定期复查,保持血压、血脂、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2. 正常生活: 患者要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 膳食调理: 患者要选择低盐、低脂、低糖的膳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限制高热量、高脂食物的摄入。
4. 动态监测: 对于有再发风险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脑血管超声、脑血流动力学监测、心电图等检查,以及定期复查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
缺血性脑血管病CISS分型治疗及二级预防
缺血性脑血管病CISS分型治疗及二级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cerebral infarction,CI)是指由于脑动脉栓塞或缺血性血管痉挛所引起的脑血流灌注不足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的病变。
CI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早期确诊、及时治疗和科学管理已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及二级预防的核心。
CISS分型是根据脑梗死的病变部位和大小对患者进行分型,根据分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CISS分型包括5型:局灶型(LAA)、小血管型(SVO)、心源型(CE)、其他特殊型(OTS)和未分类型(UC)。
据临床研究,不同类型的CISS患者治疗方法各异,预后差异明显。
局灶型是指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病变在一个颅内动脉分支或者一处脑区,感染范围较小。
LAA患者治疗方案应以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等体内的风险因素为主,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血药物有助于减少动脉栓塞的发生,协同使用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ACEI或ARB等药物有助于降低血压、抗炎和保护血管内皮。
LAA患者患有合并症,如糖尿病等,在治疗中需特别关注并加以控制。
小血管型是指脑梗死病变范围较小,多见于小动脉、细小分支颅内和脑外动脉,通常是由小血管闭塞、痉挛或微栓子所引起。
对于SVO患者,可采用抗凝、抗血小板和溶栓治疗,以及使用钙通道阻滞剂、ACEI和ARB等药物降低血脂、血压。
此外,SVO患者饮食上应注意控制油脂和钠的摄入,避免过度劳累。
心源型是指脑血管病变是由于心血管系统病变而引发,大多数心源型患者同时存在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
治疗心源型患者需采用心血管药物治疗,包括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和ACEI等,同时还需要控制高血压和高血糖等风险因素。
对于其他特殊型和未分类型患者,需进行深入的病因学检查和治疗,以便明确诊断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此外,对于所有CISS患者,二级预防非常重要。
CISS分型课件
受重视 大动脉粥样硬化梗死特点更注重分水岭区
梗死和穿支动脉区梗死 腔梗的概念被淡化,采用穿支动脉孤立梗
死灶,不强调直径
梗死灶影像和辅助检查
血液化验(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全套、hs-CRP、 HCY等)
心脏(常规十二导联ECG、超声心动图) 血管影像(Duplex、TCD、CTA、MRA、DSA) 斑块性质(Duplex、CTA、DSA、TCD-MES、HR-MRI) 脑梗死结构影像(DWI、Flair、MRI-T2、SWI) 必要时特殊诊断方法
A1
小血管病
S3
心源性
C1
其他病因
O3
举例:一个病人病灶同侧颈内动脉狭窄70%,有弥漫 白质损害,有房颤,还有血小板计数70万
A1-S3-C1-O3
病人的A-S-C-O病因图
A1-S3-C1-O3
强调辅助检查的重要性,弱化临 床表现
TOAST第一次把辅助检查作为分型的重要依据
尽管在早期批评TOAST分型的声音中,有 人把需要辅助检查才能很好地进行TOAST 分型作为其缺点之一,但从后续在此基础 上演变的分型中可以看到辅助检查被不断 强调。如果我们现在还只是根据临床表现 和一张头颅CT来治疗脑梗死已经远远不够。
烟雾病
CISS(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
大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弓
颅内外 大动脉
心源性
穿支动脉疾病
其他病因
病因不确定
多病因 无确定病因 检查欠缺
病因不确定
背景:采用了韩版 诊断标准
多病因:发现两种以上病因,但难以确定哪一 种与该次卒中有关
无确定病因:未发现确定的病因,或有可疑病 因但证据不够强,除非再做更深入的检查。
缺血性脑血管病CISS分型治疗及二级预防
缺血性脑血管病CISS分型治疗及二级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脑部缺血性损害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
CISS分型是世界卫生组织推出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分型标准,根据颅内、颅外和深部小动脉受损程度分为四型:C型、I 型、S型和SS型。
本文将介绍CISS分型的治疗及二级预防。
C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大脑皮质缺血性病变,一般表现为偏瘫、失语、失认、失读、失写、空间定向障碍等症状。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
药物治疗可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降脂药、调节免疫系统等。
物理治疗包括针灸、理疗、康复训练等,早期进行运动康复可减轻后遗症。
I型主要表现为颈内动脉中段狭窄或闭塞引起的缺血性病变,病情较C型严重。
治疗方法也包含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但更加注重手术治疗,可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支架植入术、颈内动脉外科手术等。
S型主要表现为小动脉硬化和致病菌感染导致小血管阻塞和微血管痉挛。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血液液流变学、营养治疗等保护性治疗和中药治疗,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
SS型为CISS分型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表现为大面积脑缺氧性损害。
治疗主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降低血压、预防心脏病等。
同时进行神经强化治疗,包括康复训练、口服神经营养药物等,以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措施保护脑神经细胞,加快康复。
二级预防对CISS分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必须强调二级预防,以预防复发及减轻后遗症。
营养、运动和心理保健很重要。
口服阿司匹林、复方丹参片等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及抗血小板聚集。
戒烟、限酒、减肥,降低高脂、高蛋白饮食,降低脂蛋白水平。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常规体检,防止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
定期进行体检和脑血管影像学检查,如颈动脉彩色多普勒和头颅MRI等,早发现早治疗。
总之,对CISS分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和二级预防应综合考虑病因、病情、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并且尽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
CISS分型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正确的临床分型对患者的急性期治疗、二级预防以及卒中相关研究如临床试验、流行病学和基因学研究都至关重要。
目前,在临床试验和临床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卒中分型系统是TOAST分型,该分型中沿用的概念主要来源于哈佛卒中登记分型和美国国家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卒中数据库的分型标准。
最近国外又发表了两种新的卒中分型标准:SSS-TOAST和韩国改良TOAST分型,这两种分型都在原来TOAST分型基础上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闭塞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改良和优化。
而最近发表的A-S-C-O分型更适合于二级预防、临床试验以及基因相关研究。
但是,上述所有分型均忽视了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也没有哪个分型再将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进一步分类。
临床工作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一些病人,穿支动脉区孤立梗死灶,直径不一定大于1.5cm,血管影像检查未发现载体动脉有狭窄,但这样的病人用已有的分类都被分到小动脉闭塞、小动脉疾病或小血管病,且现代的大多数神经科医生通常认为这就是小动脉玻璃样变引起的,而这显然不太符合疾病的临床过程,这样的病人尽管应用了抗血小板药或抗凝药物可能都无效,病情常常进展。
这样的临床表现不得不使人想到或许还是和穿支动脉口的病变有关,而我们以往的分型在这方面的考虑是有欠缺的,需要一个新的分型,把穿支动脉口的病变纳入到分型中去。
1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64 排CT、增强MRA(CEMRA)、CT 血管成像(CTA)、灌注CT、磁共振灌注成像(DWP)、高分辨MRI/MRA (HR-MRI/MRA)、TCD微栓子监测(TCD-MES)、经食道超声(TEE)以及心脏磁共振成像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以前无法看到的病理结构和模棱两可的病灶可以很清晰地显示出来。
在这里我们要提出的是一个新的卒中分型诊断标准—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
CISS 定义大动脉粥样硬化(LAA)CISS 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包括主动脉弓和颅内/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解读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实验室及影像检查推荐意见
• 对所有疑似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头颅平扫CT或MRI检查 (1级推荐)
• 在溶栓等治疗前,应进行头颅平扫CT检查(1级推荐) • 应进行上述血液学、凝血功能和生化检查(1级推荐) • 所有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心电图检查(1级推荐) • 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情程度(Ⅱ级推荐) • 应进行血管病变检查(Ⅱ级推荐),但在症状出现6h内
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指南解读
(急性期和二级预防)
世界银行报告 (2011.7.5)
创建健康和谐生活 遏制中国慢病流行
横向对比:中国慢病防控需要奋起直追
中国和部分国家主要慢病死亡率(每十万人)比较
中国的中风死亡率是日本、美国
和法国的4-6倍
在中国慢病防控中,卒中防治至关重要
脑卒中死亡率 冠心病死亡率
急性缺血性卒中分型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缺血性卒中
机 制
2021/8/19
粥样硬化
穿支动脉孤立梗死
血栓性穿支闭塞 父动脉狭窄
动脉到动脉 栓塞型
皮层或多发梗死灶 微栓子信号
低灌注/ 栓子清除下降型
分水岭梗死 有或无
动脉狭窄 灌注降低 微栓子信号
混合型
15
卒中
85%
缺血性卒中
原发性出血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20%
25%
20%
30%
5%
动脉粥样硬化 性卒中
穿支动脉病 (腔隙性)
低灌注
动脉源性 栓塞
心源性栓塞 心房颤动 瓣膜病 心室血栓 其他
隐匿性卒中
卒中的TOAST分型
TOAST分型演变与CISS分型
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
混合型
• 符合以下任一组合 – 粥样硬化血栓性穿支闭塞型+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型 – 粥样硬化血栓性穿支闭塞型+动脉到动脉栓塞型 – 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型+动脉到动脉栓塞型 – 粥样硬化血栓性穿支闭塞型+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型+动脉 到动脉栓塞型
混合型:动脉到动脉栓塞+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
皮质上型脑分水岭梗死
view.asp?id=13988&page=1#bottom
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型
内分水岭梗塞
MRA发现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的2支闭塞,DSA证实MRA的检 查结果,右大脑半球的大部分由右大脑前动脉的软脑膜支返流供 血。
150300um
微小动脉玻璃样变
• 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肯定
– 直径0.2-1.5cm;
– 必须符合常见原因小血管病的影像改变 之一;
– 不存在系统性动脉粥样硬化证据。
30-150um
粥样硬化性 穿支闭塞
穿支粥样硬化
小动脉 玻璃样变
• 其他型
• 原因不明型
• 谢谢!
皮质下上型脑分水岭梗死
混合型
主动脉弓
颅内外 大动脉
玻璃样变
粥样硬化
原因不明
无确定病因 难分类病因
多种病因
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
• 同时符合以下两条
粥样硬化 血栓性穿支闭塞
– 急性梗死灶仅限于某穿支 动脉供血区
– 该穿支动脉发出部位父动
脉粥样硬化证据
• 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 基底节区和侧脑室旁梗死,同侧大脑中动脉有粥样硬化性狭 窄; – 丘脑梗死,同侧大脑后动脉有粥样硬化性狭窄;
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和ciss分型
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表现
常见的症状包括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视觉障碍等,严重时可出现昏迷 甚至死亡。
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同时,需 要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和病理机制。
02
toast分型
病因分类
01
02
03
04
大动脉粥样硬化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 窄或闭塞,引起脑部供血不足
。
小动脉闭塞
小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脑部缺 血。
心源性栓塞
心脏疾病导致血栓形成,随血 液循环到达脑部引起栓塞。
其他明确病因
包括动脉炎、烟雾病等较少见 的病因。
动脉病变
01
02
03
பைடு நூலகம்
前循环病变
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等 前循环血管病变。
后循环病变
椎基底动脉等后循环血管 病变。
多血管病变
同时累及前循环和后循环 的血管病变。
这些病因引起的缺血性卒中需要针对 病因进行治疗,如免疫治疗、手术治 疗等。
04
toast分型与ciss分型的 比较
病因分类的比较
01
病因分类
02
toast分型将缺血性卒中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腔隙性、其 他病因和原因不明五类。
03
ciss分型则将缺血性卒中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穿支动脉病 变、其他病因和原因不明五类。
分类
根据发病机制和病因,缺血性卒中可 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 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 和不明原因型。
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病因
主要病因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 管狭窄或闭塞;其他病因包括心脏病 、高血压、糖尿病等。
王拥军教授ciss分型
诊断 依据
临床表现 梗死灶影像 辅助检查
不强调皮层损害,但仍保留腔梗症状
增加了大动脉粥样硬化中分水岭梗 死和多发微小梗死的意义
韩国改良-TOAST特点
粥大样动硬脉化粥血样栓硬形化成
心源性
小动脉疾病
其他病因
病因不明
颅内或颅外相应 动脉粥样硬化
系统性动脉 粥样硬化
亚型
大动脉
相应的颅内外主要大动脉狭窄>50%
大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机制
缺
血
性
卒
中
载体动脉斑块 穿支动脉孤立梗死 堵塞穿支 载体动脉粥样狭窄/斑块
动脉到动脉栓塞
多发、皮层或区域性 梗死灶
或MES(+)
椎动脉狭窄—多发皮层梗死灶
大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机制
缺
血
性
卒
中
载体动脉斑块 堵塞穿支
动脉到动脉 栓塞
多发、皮层或 区域性梗死 MES(+)
TCD-MES
相应大动脉粥样硬化 而狭窄>50%作为亚型
更新了对大动脉粥样硬化 梗死灶类型的认识
1993年 TOAST
梗死灶累及皮层
2005年 SSS-TOAST 2007年 CCS-TOAST
不再强调要有皮层梗死,提出了 分水岭区梗死和多发微小梗死灶
同上
2007年 韩国-TOAST
强调了穿支动脉区梗死在动脉粥 样硬化性梗死中的重要性
无相应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易损斑块或狭窄 ≥50% )
无心源性卒中证据 不存在能引起急性多发梗死灶的其他原因,如血管炎、
凝血系统疾病、肿瘤性栓塞等 有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证据(斑块≥4mm或表面
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和CISS分型 ppt课件
经典TOAST
2001年英国南伦敦改良-TOAST 2005 年美国 SSS-TOAST 2007 年韩国改良-TOAST 2009年欧美国际卒中专家 A-S-C-O分型
2010年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
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和CISS分型
CISS分型--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 (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
如果是非穿支动脉孤立梗死灶类型,则需排除心源性卒中
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和CISS分型
穿支动脉疾病
诊断标准 与临床症状相吻合的发生在穿支动脉区的 孤立梗死灶,不考虑梗死灶大小 载体动脉无粥样硬化斑块(HR-MRI)或任 何程度狭窄的证据,或其近端相应颅内外 大动脉无易损斑块或粥样硬化性狭窄≥50%。 载体动脉未行HR-MRI检查,即未能排除狭 窄<50%的粥样硬化斑块,也归到此类。 排除了其他病因
粥样硬化
原因不明
无确定病因 难分类病因
多种病因
载体动脉斑块 穿支动脉孤立梗死
堵塞穿支 载体动脉粥样狭窄/斑块 大
动
脉
动脉到动脉 多发、皮层或
粥 样
栓塞
区域性梗死 MES(+)Leabharlann 硬机化 缺制
血
低灌注/
交界区梗死
栓子清除下降
性
卒
中
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和CISS分型
混合机制
谢谢聆听 开饭!
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和CISS分型
经典TOAST分型
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分型
发表时间:1993年
发表地点:美国
缺血性脑血管病CISS分型治疗及二级预防
缺血性脑血管病CISS分型治疗及二级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Cerebral Infarction)是指因脑血管疾病引起,致使某一部分大脑皮层功能丧失,同时具有内脏或情感功能紊乱的一种综合征。
其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以及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
CISS分型治疗及二级预防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全面、系统的治疗和预防措施,以降低病情的恶化程度,促进康复,预防病情的再次发作。
一、CISS分型治疗CISS分型治疗是依据脑血管疾病的特点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的分型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多种方法。
对于CISS分型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 药物治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方式。
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扩血管药物、脱水药物等。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防止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抗凝药物能够延长凝血时间,预防血栓形成;扩血管药物能够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流;脱水药物能够降低颅内压力,减轻脑水肿。
在具体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选择。
2. 手术治疗对于某些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特别是合并颅内血肿或血管重建手术指征的患者,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手术治疗包括颅内血肿清除术、颅内血管重建手术等。
通过手术治疗,能够减轻脑组织的压迫,改善脑血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康复效果。
3. 康复治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方式。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职业治疗等。
通过康复治疗,能够训练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二级预防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发生过一次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进行的预防措施,以降低病情的恶化程度,预防病情的再次发作。
二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药物预防、生活方式调整、定期随访等多方面。
1. 药物预防药物预防是对已经发生过一次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进行的长期、规律的用药。
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解读: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
解读: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卒中是一种异质性很强的疾病,不同类型的卒中(脑梗死、脑出血) 其所包含的病因也各不相同。
缺血性卒中亦是如此,从一种“疾病” 到一种“临床综合征”观念的转变,人们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逐渐深刻,并开始基于病因对不同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对因施治”,这一过程是伴随着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进步的,而以循证医学为基础逐渐发展的缺血性卒中治疗指南和治疗手段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分型是临床试验、流行病学调查、基因研究及临床实践中治疗决策制定的基础。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该标准体系的分型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同经典的TOAST分型相似,亦将病因分为5种类型,即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atherosclerosis,LAA)、心源性卒中(cardiogenic stroke,CS)、穿支动脉疾病(penetratingartery disease,PAD)、其他病因(other etiology,OE)及病因不确定(undetermined etiology,UE),其中LAA 还按照部位分为主动脉弓粥样硬化和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
第二步对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进行分型,分为4种类型: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 堵塞穿支、动脉到动脉栓塞、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及混合机制。
1.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在CISS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A) 包括主动脉弓和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弓粥样硬化(1)急性多发梗死病灶,特别是累及双侧前循环和/或前后循环同时受累。
(2)没有与之相对应的颅内或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易损斑块或狭窄≥50%)的证据。
(3)没有心源性卒中(CS)潜在病因的证据。
(4)没有可以引起急性多发梗死灶的其他病因如血管炎、凝血异常及肿瘤性栓塞的证据。
(5)存在潜在病因的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证据[经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或经食管超声(TEE)证实的主动脉弓斑块≥4mm和/或表面有血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能
斑块是基础,狭窄、血栓、栓子脱落是结果;
血栓机化成为斑块的一部分 18
病因分型—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
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粥样硬化血栓性 穿支闭塞 动脉到动脉 栓塞 低灌注/ 栓子清除下降 混合型
肯定 很可能
可能
19
斑 块
改变);②双侧前循环或前后循环共存的在时
间上很接近的急性多发梗死灶;③不存在主动 脉弓AT病变; ①有CE证据;②累及一侧前循环或仅限于后 循环的任一类型梗死灶(往往大面积); ③不存在与急性梗死灶相对应或能解释病灶分 布的主动脉弓和大动脉AT病变
28
病因分型—其他病因(OD)
少见病因:
烟雾病
型
供血动脉无AT病变
无系统性动脉粥样硬化证据
26
病因分型—急性穿支小动脉闭塞
常见小血管病影像改变的定义包括:
至少有≥2个陈旧的腔隙性梗死灶 弥漫脑白质损害 至少有≥2个微小出血灶(与脑出血相关性更为密切) 至少有≥2个血管周围间隙
(梯度回旋-SWI)
27
病因分型—心源性栓塞(CE)
①有CE证据(房颤病等心脏病史/ECG/Holter
严重狭窄的 易损斑块
A:有较大的脂质核心及薄的纤维帽,内含大量巨噬细胞;B:纤维帽破裂,有不引起血管完 全闭塞的血栓和早期机化;C:斑块有糜烂倾向,在富含平滑肌细胞的斑块内含有蛋白多糖; D:斑块糜烂,有不引起血管完全闭塞的血栓;E:血管滋养层破裂,斑块内出血;F:斑块内 结节向官腔内突起;G:慢性狭窄伴斑块严重钙化,陈旧性血栓形成和偏心性狭窄;
血管壁增厚,小动脉中膜的发生透 明变性,HE染色可见小动脉中膜均 质性红染。小动脉内膜的内弹力膜破 裂伴纤维增生,同时可见血管外膜的 纤维组织增生。Virchow–Robin空 隙的增大,偶见小的粥样斑块伴有血 栓形成
真正意义上的腔隙性脑梗死
25
病因分型—急性穿支小动脉闭塞(APSAO)
与临床症状相吻合的(MRI尤其 机 是DWI证实)穿支动脉区急性孤立 制 梗死灶 (直径通常<1.5cm) ; 分 有常见小血管病影像学改变之一
一、临床表现?
病人就诊的直接原因和目的,
病人最痛苦、家属最关心的
是脑功能受损的表现/征象,属疾病的表观层次,具有直 观性、生动性、故事性、多样性、易变性、纷繁复杂性 包含: 症状学改变 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临床基本功
(全面细致、翔实可靠)
(不花钱)
451
缺血性卒中诊断思路——四步曲
临床表现——症状学改变(病史采集)
同侧颅神经瘫痪伴有对侧肢体运动和/或感觉 功能障碍;
双侧肢体运动和/或感觉功能障碍; 双眼协同运动功能障碍; 不伴有长束功能损害的小脑功能障碍;
单独出现的同侧视野缺损。
可适当延长溶栓时间窗
10
OCSP分型
TACI
PACI
POCI
LACI
11
缺血性卒中—理想的分型方法是什么?
缺血性卒中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而是由不同病因(异质性)导致的一个综合症
穿支动脉孤立梗死 供血动脉狭窄
机 制 分 型
动脉到动脉 栓塞型
皮层或多发梗死灶
微栓子信号
低灌注/ 栓子清除下降型
交界区梗死
(分水岭区梗死)
/TIA
混合型
40
二
诊断思路——四步曲
43
诊断思路——四步曲
搞清楚/回答四个问题:
临床表现?
脑组织损害?
脑血管改变?
危险因素?
441
诊断思路——四步曲
②同侧视野缺损 ③单侧运动或感觉功能障碍, (面部、上肢、下肢,三个区域之中两个区域
以上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8
部分前循环梗塞(PACI)
①具有完全前循环梗塞三组症状中的任意两种症状
②单纯的高级脑功能障碍
③比腔隙性脑梗塞局限的运动/感觉功能障碍 (如症状限制于单肢¸ 面部和手而不是整个上肢)
9
后循环梗塞( POCI):
对因治疗是上策! 病因学分型最有价值。
121
基于病因学的缺血性卒中分型
TOAST(1993年)
南伦敦改良-TOAST(英国2001年) SSS-TOAST(美国2005年) 韩国改良-TOAST(韩国2007年)
CISS分型(中国2009)
(病因和发病机制分型)
13
CISS
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
部因素所致脑血流量减少,灌注压降低、侧枝循 环不良、血栓向近心端逐渐扩展等有关)。
3
缺血性卒中的CT分型
大梗死:超过一个脑叶,>5cm
小脑梗死 解 剖 部 位
中梗死:小于一个脑叶,3.1~5cm
大脑半球梗死
大小
小梗死:1.6~3cm 腔隙性梗死:<1.5cm
脑干梗死
可指导脱水药的合理使用
4
缺血性卒中的OCSP分型
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基底节区和侧脑室旁梗死,同侧大脑中动脉有粥样 硬化性狭窄;
丘脑梗死,同侧大脑后动脉有粥样硬化性狭窄; 桥脑或中脑梗死,基底动脉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32
机 制 分 型
/TIA
基底节区梗死-MCA狭窄
33
粥 样 硬 化 血 栓 形 成 性 缺 血 性 卒 中
动脉到动脉
栓塞型
机 制 分 型
斑块: 粥样、纤维、钙化 软斑、硬斑、混合斑(回声强度) 不稳定/易损斑块: 薄纤维帽 溃疡 纤维帽破裂
糜烂
出血
血栓形成
(可破裂为许多小栓子)
201
易损斑块的类型
形成
A.薄纤维帽
有糜烂倾向 的易损斑块
糜烂溃疡 易损斑块
有内出血的 易损斑块
有钙化的 易损斑块
外周动脉疾病:
• • • •
Adapted from: Drouet L. Cerebrovasc Dis 2002; 13(suppl 1): 1–6.
间歇跛行 疼痛 坏疽 坏死
病因分型—急性穿支小动脉闭塞(APSAO)
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
病理改变:穿支动脉末端的微小动 脉( < 200um)玻璃样变
系统性动脉粥样硬化包括:
(1) 与本次责任病灶不相关的其他颅内或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2) 动脉造影(CTA或DSA)证实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病变; (3) 动脉造影或血管超声证实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或闭塞性疾病。
231
动脉粥样硬化的全身表现
脑卒中 心肌梗死 肾动脉狭窄 TIA(短暂性脑缺血 ) 心绞痛
14
CISS-TOAST
2008年
9月初稿
9-11月
分型依据
血管病危险因素
梗死灶类型 辅助检查
叩诊锤论坛上广泛讨论和征求 意见
2009年1月
修改稿第一版
2009年4月
修改稿第二版
2009年9月
﹢修改稿第三版
15
CISS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
16
40-50%
急性微小皮层(单发或多发)梗死灶
急性多发梗死灶(包括皮层-皮层下 流域性梗死和穿支动脉区梗死)
单发皮层-皮层下流域性梗死灶,在 与病灶相对应的责任动脉侧脑血流中微 栓子信号
/TIA
34
大脑中动脉狭窄 多发梗死灶
35
粥 样 硬 化 血 栓 形 成 性 缺 血 性 卒 中
低灌注/
栓子清除下降型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POCI)
6
腔隙性脑梗塞(lacunar infarcts,LACI):
单纯运动性卒中
单纯感觉性卒中
感觉运动性卒中
共济失调性偏瘫
7
完全前循环梗塞(TACI)
表现为完全前循环综合症
①高级脑功能障碍(如失语、计算功能障碍等 )
为有明确特征的4个亚型,为在时间窗内选择溶栓 或其他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5
缺血性卒中OCSP分型
腔隙性脑梗塞(lacunar infarcts, LACI) 完全前循环梗塞 (tot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TACI)
部分前循环梗塞 (parti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PACI) 后循环梗塞
夹层动脉瘤
遗传性(如CADASIL)
血液病
动脉炎 感染等
29
病因分型—病因不明(UE)
无确定病因: 未发现可能的病因,除非再做更深 入的检查; 难分类病因: 存在一个以上肯定病因,但难以归类 到上述任一病因分型中
30
粥 样 硬 化 血 栓 形 成 性 缺 血 性 卒 中
粥样硬化 血栓性穿支闭塞
其他原因
烟雾病 夹层动脉瘤 遗传(CADASIL) 血液病 动脉炎 感染等
10-20%
17
病因分型—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
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粥样硬化血栓性 穿支闭塞 动脉到动脉 栓塞 低灌注/ 栓子清除下降 混合型
肯定 很可能
Atherothrombosis 粥样硬化斑块和斑块基础上 的血栓形成作为共同的病因
CISS分型解读
1
一
CISS分型简介
2
缺血性卒中的传统分型
基于发病过程: 完全型:6h内达高峰,一般较重,常表现完全性
偏瘫,甚至昏迷;(栓子脱落闭塞远端血管,快)
进展型:48h内逐渐进展,阶梯式加重,NIHSS
增加≥ 4;(斑块-狭窄-血栓形成闭塞血管,可能 稍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