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岩大地构造环境

合集下载

火山岩的形成与特点

火山岩的形成与特点

火山岩的形成与特点火山岩是一种由火山喷发活动所形成的岩石,它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成因。

本文将介绍火山岩的形成过程以及它的主要特点。

一、形成过程火山岩的形成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

当地壳上的岩浆穿过地壳的裂缝和缝隙,通过喷发口喷出地表时,其中的熔岩不断冷却并凝固,形成了火山岩。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岩浆形成:在地幔中,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岩石熔化成为岩浆。

在地球内部的一些热点区域,岩浆会上升到地壳。

2. 喷发过程:当岩浆上升到达地壳时,压力减小,导致岩浆中的气体和水汽迅速释放,形成火山喷发。

喷发口会向外喷出高温的岩浆,这些岩浆直接接触到外界的空气和水。

3. 冷却与凝固:当熔岩喷射出来后,开始冷却,并迅速在空气中凝固。

这个过程中,岩浆内的矿物质逐渐形成晶体结构,最终形成硬质火山岩。

二、特点描述火山岩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结晶颗粒:火山岩是一种由于地壳中的熔岩迅速冷却而凝固形成的岩石。

由于冷却速度较快,火山岩的晶粒通常非常细小,肉眼很难分辨出来。

这种细颗粒的结构使得火山岩的质地坚硬,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

2. 孔隙比较多:在火山喷发的过程中,岩浆中的气体和水汽会释放出来,形成许多气泡。

当岩浆凝固后,这些气泡就会被固定在岩石中,形成孔隙。

火山岩因此具有较高的孔隙度,空隙比较多,这也为它的吸水性提供了条件。

3. 耐腐蚀性强:火山岩中富含硅酸盐等矿物质,这些矿物质使岩石具有较高的耐酸碱性和抗腐蚀性。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岩石,火山岩更能抵御大气和水环境中的化学侵蚀和风化作用。

4. 多样的颜色:火山岩的颜色因其成分的不同而各具特点。

例如,含有较多含铁矿物质的火山岩常呈黑色或暗绿色,而含有较多二氧化钛的火山岩则具有浅灰色或浅粉色。

综上所述,火山岩是一种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岩石,其形成过程与火山喷发密切相关。

火山岩具有细颗粒结构、孔隙多、耐腐蚀性强和多样的颜色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它既可以用于石材建筑和雕塑,又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质研究对象。

不同构造环境中双峰式火山岩的主要特征

不同构造环境中双峰式火山岩的主要特征

不同构造环境中双峰式火山岩的主要特征!王焰"#$钱青$刘良"张旗$"%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01,20345,36378#93/0:;,<0=2>?,/<>08#@>A.2&"’’()#B:>2.*$%C2<0>0D0,345,36378.2E5,3-:8<>F<#B:>2,<,G F.E,1834H F>,2F,<#I,>J>27"’’’$)#B:>2.%")))K’$K’L收稿#")))K’L K’(改回%MN O PQ N O#R S N OR S O P#T S UT S N O PN O VW X N O PR S%Y Z Z Z%[N\]^P_]‘X_a S‘N b‘X N^N‘c_^S d c S‘d]e f S a]V N b g]b‘N O S‘^]‘h d S OV S e i e_^_O c P_]‘X_a S‘N b_O g S^]O a_O c d%j k l mn o l p q r q s t k mu t v t k m#w x y Y z{w x|}w~!"f d c^N‘c#$%&’(%)(’*$+%,%-%.()/.0+-/1’&,/&*’.+*2/*3)’2%2%,+%4%1+.($+)5’5%2%6(+))788%)(%1($’(0+-/1’&,/&K *’.+*2/*3)*’./**72+.$+8$&9*/.(2’)(+.88%/19.’-+*%.,+2/.-%.()#)7*$’)*/.(+.%.(’&2+:()#/*%’.+*+)&’.1)#*/.(+.%.(’&K 02%’375)%((+.8#+.*+5+%.(0’*3K’2*)52%’1+.8#5/)(K/2/8%.+*%;(%.)+/.’&)%((+.8#+.(2’K/*%’.+*’2*)’.1-’(72%+)&’.1)<’*(+,% */.(+.%.(’&-’28+.)#%(*%=$9/&+(%)*’.0%-’+.&98%.%2’(%1+.(4/4’9)%>+2)(#*/%,’&0’)’&()’.12$9/&+(%)-’9)$’2%’*/-K -/.-’.(&%K1%2+,%15’2%.(#4$+&%($%2$9/&+(%)’2%%,/&,%1:2/-0’)’&(+*-’8-’)4+($’)-’&&2$9/&+(%<0’)’&(,/&7-%2’(+/#’.10/($/:($%-$’,%)+-+&’28%/*$%-+*’&*$’2’*(%2+)(+*)%?&(%2.’(+,%&9#2$9/&+(%)’.10’)’&()-’9$’,%(/(’&&97.2%&’(%1 )/72*%)#($%2$9/&+(%’2%1%2+,%1:2/-’.’(%;+)/:($%*27)(%#$%%;5/)%12$9/&+(%+)52%1/-+.’.(2%&’(+,%(/0’)’&(’.1($% 2$9/&+(%’.10’)’&(/:(%.$’,%1+.)(+.*(+,%8%/*$%-+*’&*$’2’*(%2+)(+*)%@_AB]^V d C+-/1’&,/&*’.+*2/*3)#D%/19.’-+*%.,+2/.-%.()#D%/*$%-+*’&*$’2’*(%2+)(+*)摘要总结了双峰式火山岩研究的最新进展E研究表明#双峰式火山岩可以出现在多种大地构造背景中#如大陆裂谷F洋岛F大陆拉张减薄F弧后扩张F造山后F洋内岛弧和成熟岛弧<活动陆缘等E流纹岩主要有两种成因#一种流纹岩与玄武岩来自同一源区#流纹岩通常是玄武岩浆演化的产物#出露面积相对很少#并与玄武岩具有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另一种流纹岩与玄武岩不同源#流纹岩是地壳深熔作用形成的#流纹岩相比玄武岩常常是占优势的#并且显示与玄武岩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E关键词双峰式火山岩*大地构造背景*地球化学特征中图法分类号G H L L%"I双峰式火山岩通常被认为是在大陆裂谷中形成的E近来的研究发现#双峰式火山岩也可形成在其它一些构造背景中#如洋岛y D%+)(,0.6%#"))H z F大陆拉张减薄环境y J7.*’. ,0.6%#")L I*D’2&’.1,0.6%#"))H*G+.,0.6%#"))K z F洋内岛弧y C2/7;%&,0.6%#")L&z F弧后盆地y L/*$)(’%1(%2,0.6%# "))’’#0z*成熟岛弧y>2%9,0.6%#")L I*G+.,0.6%#"))&z 以及造山后拉张环境y M/7&/.,0.6%#")L(z等E对于双峰式火山岩的成因以及流纹岩与玄武岩的关系也有不同的认识E 实际上#流纹岩和玄武岩既可以是同源的y D2/,%,0.6%# ")L(*C2/5$9#"))"*D%+)(,0.6%#"))H z#也可以是不同源的y J/%,0.6%#")L$*L755%2(,0.6%#")L L z E探讨双峰式火山岩的形成机制和产出环境#不仅对恢复造山带大地构造格局有意义#而且对于探查与双峰式火山岩有关的矿产资源也是有启发的E双峰式火山岩的成分间断通常被称为J’&9间断y J’&9# ")$H z#这种成分间断实际上可以发生在任一N+O$含量区间内#既可以是通常认为的流纹岩K玄武岩组合#也可以是中性岩P玄武岩组合或流纹岩K中性岩组合y L+&12%($#")L"z E因此#一组时空上紧密伴生的F N+O$含量集中分布在两个区间F 其间存在一定成分间断的火山岩系就构成一套双峰式火山岩组合y图"z E"’’’K’(()<$’’’<’"(y’$z K’"()K&K G F0.Q,0/3637>F.H>2>F.岩石学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y I)(&$"I"z的成果%第一作者简介{王焰#女#")(L年"$月生#讲师#岩石学和矿物学专业%万方数据图!双峰式火山岩的成分间断"据#$%&’()!**!+直线表示火山熔岩和,或火山碎屑岩的-./含量分布范围)虚线表示中间组分的火山熔岩和,或火山碎屑岩)图中火山口以成分间断下限-./含量升高的顺序排列1.2!3’45%6&%7.8.%92:&7%;<.6%=:>?%>5:9.5$%5@7":;84$#$%&’()!**!+双峰式火山岩可以在不同的构造背景下形成)据我们研究)可以初步概括为下述A种B大陆裂谷C洋岛C大陆拉张减薄C 弧后扩张C造山后C洋内岛弧和成熟岛弧环境D!大陆裂谷环境的双峰式的特征大陆裂谷"以东非裂谷为例+双峰式火山岩的基性岩主要是富碱质的)可以从正常的拉斑玄武岩至碱性玄武岩C -./0不饱和的碧玄岩C霞石岩和超钾质的白榴岩以及碳酸岩等)中酸性岩也是偏碱质的)如粗面岩C响岩和碱性流纹岩等"E.>7%9)!*F*+D该类玄武岩富G H G I C3’和J1-I)K$,L<比值低"M!N+)G O I I,J O I I为明显分离的型式)G O I I丰度高"G:为球粒陨石的P N QP N N倍+D酸性岩明显富集G O I I 和J1-I)3’含量较高"如M F R F S2,2)据T:?.47U VW X R) !*F A+D通常玄武岩与流纹岩不同源)玄武岩的出露面积常常很小)如肯尼亚中部L:.?:7’:双峰式火山岩中玄武岩的出露面积小于0Y"据T:?.47U V W X R)!*F A+D酸性岩一般为陆壳重熔的产物"E.>7%9)!*F*+D0洋岛环境的双峰式特征尽管绝大多数洋岛均以玄武岩为主)但偶尔也有流纹岩喷发)但流纹岩所占的比例很低)如冰岛Z>54=%火山)其流纹岩,玄武岩出露的体积比大致为![!P N"\4.78U V W X R) !**P+D玄武岩为拉斑质)富14C3.和])G O I I,J O I I为明显分离型式D流纹岩与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类似)富集G H G I和G O I I)具明显负I^异常)但其O I I和不相容元素"O<)3’)_+的含量要比玄武岩大好几倍D二者的-$C L=同位素值非常接近"F A-$,F‘-$aN R A N M N QN R A N M M)!b M L=,!b b L=a N R P!0*QN R P!M N+D岩相学资料和同位素数据表明)玄武岩来源于与地幔柱有关的岩浆活动c流纹岩则是玄武质岩浆经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4.78U V W X R)!**P+DNA!d e V Wf U V g h X h i j e Wk j l j e W岩石学报0N N N)!‘"0+万方数据!大陆拉张减薄环境的双峰式特征这类环境通常在时空上位于陆壳和洋壳的过渡带"#$%&’()*+,-./0123岩浆活动与地幔柱活动导致的地壳减薄和大陆伸展作用有关"456()*+,-.//!23火山岩的分布范围通常很大"#$%&’()*+,-./01789’:;-./0<7=5>;?@$$?()*+,-./007A 9B C D &E E ()*+,-.//F 2-但通常情况下为流纹岩少G 玄武岩多-例如-巴西49’969流纹岩的分布范围不到H I "J 9’E 96%()*+,-.//H 27南非K 9’$$流纹岩占火山岩总体分布的.F IL!F I "M N 6O 96()*+,-./0127德干高原出露的流纹岩P 玄武岩比例为.P !F F "=5>;?@$$?()*+,-./0<23玄武岩的成分变化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地幔柱头部的搅动造成地幔不均一性"J ’5@@5?;:()*+,-.//F 2G 致使Q R 8S T U 和4R 8S T U 物质以不同比例混合造成的"M N 6O 96()*+,-./017#$%&’()*+,-./017456()*+,-.//!23#$%&’()*+,"./012根据K -4-T D -V ’和=T W W 的特征将玄武岩分为三种X 即富集型"具4R 8S T U 和Y R 8S T U 特征-成分与A #U 类似-富集K -T D -Z ’和=T W W -Z ’P Q D [1L \H -Z ’P ][1L H 27过渡型"具Y R 8S T U 特征-类似北大西洋中脊和#^8S _V 玄武岩特征-K \S ‘F ,1F I-Z ’P Q D [0L\<-Z ’P ][\L1-T W W 平坦27亏损型"与Q R 8S T U 特征类似-Z ’P Q D a !F -Q D‘!b >P >-Z ’P ][!23玄武岩的c Q %")2值变化大-可以从负值变化到ade -Q D 具不同程度的亏损3流纹岩根据其成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由地壳深熔作用形成"A $f -./<\2-这种流纹岩富^E G Y ;和=T W W -强烈亏损Q D -cQ %")2为负值7另一种是由玄武岩浆演化而来的"A E &g &’E h()*+,-./012-流纹岩富Z ’-Q D "456()*+,-.//!2-cQ %")2与伴生的玄武岩类似31初始弧后盆地环境中的双峰式特征以日本i j N 弧中部V N B 5:N 裂谷双峰式火山岩"k $O ;:?9&%?&’()*+,-.//F 9-D 2为例-玄武岩具U ^U U"弧后盆地玄武岩2的特征-相比Q R 8S T U -富集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轻微亏损k #V W 和T W W -其U 9P Z ’"F ,<2G U 9P A &"12和Z ’P A &"e 2比值接近W R 8S T U 的相应比值"分别为F ,.-.和/2-0<V ’P 0e V ’比值在F ,<F !-c Q %")2为正值"e ,\L/,12-暗示玄武岩应来源于W R 8S T U-并有中等程度消减带物质的印记"k $O ;:?9&%?&’()*+,-.//F 923流纹岩的微量元素特征G T W W 型式与U ^U U 类似-但T W W 总量相对较高并具负W N 异常-U 9P Z ’G ]P Z ’比值较低3流纹岩与玄武岩的Q %G V ’同位素组成相似-0<V ’P 0e V ’比值也在F ,<F !l-c Q %")2值为0,e L0,/-说明流纹岩可能是玄武岩浆演化的产物3H 造山后拉张环境中的双峰式特征造山带中经常发育一套与变形后拉张作用有关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如西藏德庆地区"A $N E $6()*+,-./0e 23其成分与拉张环境中的火山岩很相似-岩石既有碱性的G 也有非碱性的3玄武岩相对富集k #V W 和=T W W -Y ;P Y 9比值大"aH 2-具轻微Q D G Y 5负异常-c Q %")2值为较低-0<V ’P 0e V ’初始值较高且变化较大-反映出玄武岩受到了不同程度陆壳混染的影响3流纹岩K \S 含量很高-主体属碱性系列-富集k #V W G Y ;和=T W W -与^R 型花岗岩的特征相似"Y N ’6&’()*+,-.//\23e 洋内岛弧中的双峰式特征洋内岛弧双峰式火山岩两端元的相对比例变化较大-有的流纹岩较少如斐济岛-"J 5E E ()*+,-./<02-而有的流纹岩则很多如东加勒比弧-"M $66&E E h()*+,-./0F 23以加利福尼亚A $C E &h R U E 9m E 9E 9双峰式火山岩为例"U ’$N f &E()*+,-./0<2-拉斑玄武岩低K 和Y 5-=T W W 从强烈亏损至轻微富集-相比8S T U -富集=i =W -亏损k #V W -表现为岛弧拉斑玄武岩特征7c Q %")2值较高-且变化较大"d1,e Ld0,F 23流纹岩的K 含量低-亏损Y ;-Q D -V ’和Y 5-=T W W 亏损-具明显负W N 异常-也表现为岛弧特征7c Q %")2为很高的正值"d e ,.Ld<,/23玄武岩应来源于不均一的源区-而流纹岩则可能为玄武岩浆演化的结果"U ’$N f &E ()*+,-./0<23<成熟岛弧中的双峰式特征在以安山岩为主的成熟岛弧P 活动陆缘环境中-也发现有双峰式火山岩出露-如智利中部的=9>N 69%&E 89N E &火山岩"#’&h()*+,-./012和法国89::5@A &6?’9E 地体中的U ’&g &66&火山岩"456()*+,-.//<23其基性端元的V 5含量较高-通常为安山玄武岩或安山岩-富集=i =W G Y ;和=T W W -亏损Q D -c Q %")2为正值"dH Ld0-据456()*+,-.//<27长英质端元的特征与基性端元类似-富集Y ;-亏损Q D -=T W W 富集型-具明显负W N 异常-c Q %")2为正值-但略低于玄武岩的相应值"d1,<Lde ,0-据456()*+,-.//<23玄武岩被认为是类似8S T U 的玄武岩浆和具消减带物质的岛弧岩浆物质混合的结果-流纹岩一般是玄武岩浆经分离结晶作用G 再加上轻微同化作用形成的"456()*+,-.//<230双峰式中流纹岩的成因双峰式火山岩的玄武岩源于地幔岩的部分熔融-对这一点一般争议不大3因此-双峰式火山岩成因的关键实际上是流纹岩的成因3通常认为-流纹岩的成因有两种3一种流纹岩和玄武岩可分别来自不同的母岩浆-二者在空间上的共生可能仅仅与一次热事件有关3例如-由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热的基性岩浆侵入到冷的地壳岩石中-使地壳岩石发生部分熔.<.王焰等X 不同构造环境中双峰式火山岩的主要特征万方数据融!从而产生酸性岩浆!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的交替喷出即形成双峰式火山岩"#$%&’!()*(+,-./01’’$2!()33+450-’6 7-82’92!():;<=这种流纹岩的出露面积一般相比玄武岩要大得多"#-%10975!():(+>$9?@A B C!():D+>8E-9’?@A B C! ():3+#/F F907?@A B C!()::+4/%%?@A B C!())(<=由于这种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来源不同!生成的玄武岩和流纹岩在微量元素和,0G H1G I J同位素组成上就有很大的差异">$9?@ A B C!():D+>8E-9’?@A B C!():3<=另一种流纹岩和玄武岩可以具有共同的幔源母岩浆!流纹岩是经玄武岩浆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其中只有微量或根本没有陆壳物质的加入"K0$E9 ?@A B C!():L+M8N>$28%1?@A B C!():3+O8N$2?@A B C!()::<=一般都认为!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只产生成分连续变化的岩浆系列!但在某些情况下!分离结晶作用也可以产生双峰式火山岩组合=例如!低压下"P C(QP C D K I8<钙碱性系列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由于岩浆房中普通辉石R斜方辉石的大量沉淀!引起残留岩浆中,-SD含量G挥发份和其它因素的迅速变化!可导致流纹质残余熔体的形成!从而形成双峰式组合"K0$E9?@A B C!():L+O0$F5T!())(<=这种来源相同的玄武岩和流纹岩一般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和H1同位素特征"O0$/U9%?@A B C!():3+#$N5’7891790?@A B C!())P J+K9-’7?@ A B C!())V<=但生成的流纹岩相比玄武岩要少得多!如W南非X80$$的流纹岩Y玄武岩体积比大致为(Y V">/2N82?@A B C! ():;<G巴西I80828高原为(Y;P"K80%821?@A B C!())V<G德干高原为(Y*P P"Z-.57[$$7?@A B C!():3<G冰岛\%N91$火山为(Y(V P"K9-’7?@A B C!())V<=)结语综上所述!双峰式火山岩可以出现在不同的构造环境中!如大陆裂谷G洋岛G大陆拉张减薄G造山后G弧后拉张G洋内岛弧和成熟岛弧等=各种环境的玄武岩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例如!大陆裂谷玄武岩主要是富碱质的!富集Z]Z^和#_,^!Z‘^^Y#‘^^分离型式=洋岛玄武岩为拉斑质或碱质的!Z‘^^Y#‘^^亦为分离的型式=大陆拉张减薄环境的玄武岩主要是拉斑质的!Z‘^^分布可以从富集G略富集至亏损!与^6MS‘O!H6MS‘O相似=造山后拉张背景下形成的双峰式火山岩!与大陆裂谷和大陆减薄环境的火山岩具有大体相似的特征G或为二者的过渡类型!玄武岩既有碱性的!也有非碱性的!Z‘^^富集!并因陆壳混染的影响!常表现为a5b a8和轻微的H J G a-负异常=弧后盆地玄武岩"O\O O<相比H6MS‘O!富集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轻微亏损#_,^和‘^^=洋内岛弧玄武岩为拉斑质的!富集Z]Z^G a5!亏损#_,^!Z‘^^从强烈亏损至轻微富集=成熟岛弧的基性岩主要是钙碱性的!富集Z]Z^G a5和Z‘^^!亏损H J=双峰式火山岩的流纹岩大致可分为二类W一类流纹岩与玄武岩来自同一源区!流纹岩是玄武岩浆演化的产物!这时!流纹岩所占的比例通常很少!而且二者具有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另一类流纹岩与玄武岩来自不同的源区!流纹岩是地壳深熔作用形成的!这时!流纹岩的比例较大!而且常常是占优势的!流纹岩与玄武岩通常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c d e d f d g h d iO8N$24‘821>0/-7a#C()::C4$&F$’-7-$28%9E$%/7-$2$[759 j$291N8%N68%k8%-29&8.&8N58&J90$[M$/27M8j8&8!408790 Z8k9!S09.$2C4$270-J C M-2908%C I970$%C!):WD D;QD V LO0$F5Tl K C())(C4$&F$’-7-$2.8F’!N0-7-N8%N0T’78%%-2-7T!821[08N6 7-$28%N0T’78%%-j7-$2-2$0$.92-N"N8%N68%k8%-29<&8.&87-N’T’6 79&’C4$270-J C M-2908%F970$%C!(P)W(3*Q(:DO0$/U9%M!Z8F-9009#!M-N5801\!\%J0919_C():3C a59199F %8T90’$[8I8%9$j$-N80N W.9$N59&-’70T$[7594$F%9T6O%8k%8%8’90-9’!2$07590248%-[$02-8C^8075I%8297C,N-C Z977C!:V W*:L Q;P P48&F J9%%]#821K0-[[-75’‘m C())P C]&F%-N87-$2’$[&827%9F%/&9’70/N7/09[$07599E$%/7-$2$[[%$$1J8’8%7’C^8075I%8297C,N-C Z977C!))W3)Q)*450-’7-82’92‘Z C():;C n9%%$o’7$29&8.&87-N9E$%/7-$2W-7’J9806 -2.$2/2190’7821-2.%80.96E$%/&99U F%$’-E9E$%N82-’&C]2W^U6 F%$o-E9p$%N82-’&W]2N9F7-$2!9E$%/7-$282158j801’C H87-$28% \N819&TI09’’!m8’5-2.7$2>4!:;Q)V4%9E90%T‘m!O977$2Il821O0-’7$ol m C():;C K9$N59&-’70T821 F970$.929’-’$[759Z9J$&J$05T$%-79’C,F9N C I/J%C K9$%C,$N C ,C\[0C!(*W(3(Q();4$/%$24!M8%/’k-#!O$%%-2.904821m82.,C():L C M9’$j$-N821 492$j$-N E$%N82-N0$N k’[0$&N92708%821’$/75902a-J97W *)\06;P\0187-2.!F970$%$.-N8%N5808N790-’7-N’821.9$1T28&-N ’-.2-[-N82N9C^8075I%8297C,N-C Z977C!3)WD:(Q*P D4$UX K C()3D C a59X80$$E$%N82-NN T N%9C l C K9$%C,$N C Z$21C!(D:W*((Q**L4/%%l I!S‘9-%%T,n821K0-[[-2m Z C())(C q92$%-75.9$7590&’821N0/’78%&$19%’-298’7902\/’708%-8C a9N7$2$F5T’C!()D W *V)Q*L L>8%T‘\C()D V C a59.9$%$.T$[\’N92’-$2]’%821C I0$N C\&90C\6 N81C\07’,N-C!L P W(:P>8E-9’K‘821M8N1$28%1‘C():3C40/’78%-2[%/92N9’-2759F970$6 .929’-’$[759H8-E8’58J8’8%76N$&921-79N$&F%9U W N$&J-291 708N99%9&927821,06H16I J-’$7$F9N$2’708-27’C l C I970$%C!D:W (P P)Q(P*(>$9O‘!Z99&82m I!450-’7-82’92‘Z821#91.94^C():D C Z981821,70$27-/&-’$7$F9’82109%8791708N99%9&927’8’.96 297-N708N90’-2759r F F90492$j$-N05T$%-796J8’8%78’’$N-87-$2$[ 759n9%%$o’7$29F%8798/E$%N82-N[-9%1C l C K9$F5T’C‘9’C!:3W ;3:V Q;:P L>$229%%Ta m821‘$.90’llm C():P C].29$/’’90-9’-2-’%821 80N’W7592$07598’7902480-J J982N$&F8091o-75o$0%1o-19-’6 %821680N8’’9&J%8.9’C O/%%C p$%N82$%C!;*W*;3Q*:DD3(s t@Au?@v w B w x y t Az y{y t A岩石学报D P P P!(L"D<万方数据!"#$%#&’()*+%#,&-%#./%*01-2345673’89:;#%+98;$18<= :0>*?;@>18A%*;;:9#8;"0B*;C:#$832B8$3D"E+3F8;+32;$3 &@*3(4G HG I I JG66K;.8*’L%#.L8>>8*2A345673’:@>=M;#8<%9<%>:0<H B8>*;+;9?;@E%0%+>:$*;$,0>*%#0:>:;#%+@*;<N K O>;/P’O(0;">18%0>8*# O*%M:+<%*9:#3N;#>*:E3/:#8*%+3D8>*;+3(66HG Q R JG S4K*8?K&(F8*+%$1!N(T:$,8?’U()0$;E%*UU%#.L:++%C:$8#$:;K/345673D8>*;98#80:0;@>18U%9"#%8+/%"+8C;+$%#:$$;<= +8V(N1:+8W G X Y2Z3N;#>*:E3/:#8*%+3D8>*;+3(66H4G G J475 F%*+%#.K(T%[,80[;*>1N-%#./%#>;C%#:/2/3455I3!80$*:B= >:;#%#.B8>*;98#80:0;@>18D%*%#%’1?;+:>80(2;">18*#O*%M:+3 -3D8>*;+3(G X H445G J4S S RF8:0>!(T;[%*.A&(U%*0;#D3455I3\1898#8*%>:;#;@;$8%#:$ *1?;+:>80E?$*?0>%+@*%$>:;#%>:;#H>18E%0%+>=*1?;+:>8%00;$:%>:;# %>L;+$%#&+$8.;(F%+%B%9;0&*$1:B8+%9;3-3D8>*;+3(G X H5X I J56SF:++-O%#.2>;*,&U345R63/:;$8#8+;[=A.%$:>80%#.>*;#.= 1]8<:>80;@K:]:3^#H O%*,8*K W8.3Z3\*;#.]8<:>80(!%$:>80%#.’8+%>8.’;$,03)+08C:8*(&<0>8*.%<(X S5JX75F*:@@:>10’_%#.N%<B E8++^T3455Q32>:**:#9%#.0>*"$>"*8:# <%#>+80>%*>:#9B+"<803)%*>1D+%#8>32$:3U8>>3(55HX X JR6 F*;C8\U%#.!;##8++?=‘;+%#-/3456X3\188C;+">:;#;@?;"#9 0:+:$:$+%C%0%>/8.:$:#8U%,8L;+$%#;(N%+:@;*#:%H:<B+:$%>:;#0 @;*>18;*:9:#;@$;<B;0:>:;#%+9%B0:#$%+$=%+,%+:#808*:80+%C%03 N;#>*:E3/:#8*%+3D8>*;+3(5S HS64JG Q ST:+.*8>1_345643F*%.:8#>0:#0:+:$:$<%9<%$1%<E8*0H^<B+:$%= >:;#0@;*+:>1;0B18*:$<%9<%>:0<3-3F8;B1?0:$%+’803(6X W O44Z H4Q4I G J4Q45ST;$10>%8.>8*&F(F:++-O(A"0%,%E8/(‘8[<%#2(D*:#9+8/( \%?+;*O%#.K*?8*D3455Q%3L;+$%#:0<:#>182"<:0"’:@>3^3 8+8<8#>(C;+%>:+8%#.0>%E+898;$18<:0>*?3)%*>1D+%#8>32$:3 U8>>3(4Q Q H4R5J457T;$10>%8.>8*&F(F:++-O%#./;**:0-3455Q E3L;+$%#:0<:#>18 2"<:0"’:@>3^^32"E."$>:;#%#.#;#=0"E."$>:;#*8+%>8.$;<B;= #8#>03)%*>1D+%#8>32$:3U8>>3(4Q Q H45I JS Q5T;+<0&345G43\18B*;E+8<;@>18%00;$:%>:;#;@%$:.%#.E%0:$*;$,0:#$8#>*%+$;<B+8V803F8;+3/%93(X6HS74JS I IT"B B8*>T)%#.2B%*,0’2-345663\1898#8*%>:;#;@9*%#:>:$ <%9<%0E?:#>*"0:;#;@E%0%+>:#>;$;#>:#8#>%+$*"0>3-3 D8>*;+3(S5HI55JX S7U:91>@;;>DN(T%[,80[;*>1N-%#.28>1#%2K3456R3D8>*;98#8= 0:0;@*1?;+:>80%#.>*%$1?>80@*;<>18!8$$%#\*%B H2*(‘.%#.D E:0;>;B8%#.>*%$88+8<8#>8C:.8#$83N;#>*:E3/:#8*%+3D8>*;+3(5I H77JI7U:91>@;;>D%#.T%[,80[;*>1N345663P*:9:#;@!8$$%#\*%B +%C%0H8C:.8#$8@*;<$;<E:#8.>*%$88+8<8#>%#.2*=(‘.=%#.D E=:0;>;B80>".:803)%*>1D+%#8>32$:3U8>>3(54H65J4Q7/%$!;#%+.’(2B%*,0’2-(2:9"*.00;#T(/%>>8?!D(/$F%*C:8 !_%#.2<:>1’U3456R3\1846R I8*"B>:;#;@&0,]%C;+= $%#;(^$8+%#.H$;<E:#8.@*%$>:;#%+$*?0>%++:M%>:;#%#.08+8$>:C8 $;#>%<:#%>:;#:#>1898#8*%>:;#;@*1?;+:>:$<%9<%3/:#8*%+3 /%93(I4H46G JS Q S/%*01-23456R3O%0%+>98;$18<:0>*?%#.>8$>;#:$.:0$*:<:#%>:;# [:>1:#$;#>:#8#>%+@+;;.B*;C:#$803-3L;+$%#;+3F8;>18*<3’803(G S HG I J75D:#N%#.D%a"8>>8-U3455R3&<%#>+8=.8*:C8.E:<;.%+0":>8:#>18 T8*$?#:%#E8+>H‘.:0;>;B8%#.>*%$88+8<8#>8C:.8#$8@;*%0"E= ."$>:;#b*8+%>8.*:@>;*:9:#;@>18+%>8!8C;#:%#O*8C8##8<8>%C;+$%#:$0(/%00:@N8#>*%+W K*%#$8Z3N;#>*:E3/:#8*%+3D8>*;+3(4S5HS S S JS G6D:#N%#./%*:#:K3455G3)%*+?P*.;C:$:%#$;#>:#8#>%+E*8%,="B:# L%*:0$%#)"*;B8H‘.=2*:0;>;B8%#.>*%$88+8<8#>8C:.8#$8 @*;<E:<;.%+:9#8;"0%00;$:%>:;#0;@>180;">18*#/%00:@N8#= >*%+(K*%#$83U:>1;0(S5H4R R J45X2:9"*.00;#T345R R3F8#8*%>:;#;@^$8+%#.:$*1?;+:>80E?<8+>:#9;@ B+%9:;9*%#:>80:#>18;$8%#:$+%?8*3‘%>"*8(S X5HS I JS6 \"*#8*2(2%#.;@;*./%#.K;.8#-3455S32;<898;.?#%<:$%#.$;<B;0:>:;#%+$;#0>*%:#>0;#c B;0>;*;98#:$d<%9<%>:0<3F8;+;= 9?(S Q H5G4J5G7_:+0;#_345653^9#8;"0B8>*;98#80:03e#[:#T?<%#(U;#.;#(G S R JG R GGR4王焰等H不同构造环境中双峰式火山岩的主要特征万方数据。

新疆阿合勒铜矿酸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背景

新疆阿合勒铜矿酸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背景

页岩型 的重要 类型 之一 , 在研 究该 类型 矿床 时 , 们 人
从 不 同的角度 , 如成 矿 大地构 造环 境 、 矿岩 系 和沉 容
点, 迄今 为 止 , 矿 的 大地 构 造 环 境 , 未 形 成 统一 成 并 认 识 , 拉 张环境 的观点 占主 导地位 , 主张裂 谷 环 持 如 境 的有 王登 红 , 为是 裂 陷槽 环境 ; 认 也有 部 分学
床研究 的核 心课题 之 一 。
阿 舍 勒 铜 矿 床 是 典 型 的 铜 锌 型 块 状 硫 化 物 矿
[ 稿 日期 】0 9— 2—2 收 20 0 3
1 地 质 概 况
阿 舍 勒 铜 矿 位 于 新 疆 哈 巴 河 县 西 北 2 m 处 的 5k
[ 金项 目 ] 技 部 国 家 重 点 基础 研 究 发 展 规 划 项 目 ( 号 :0 1B 0 8 5 与 中 国科 学 院 地 球 化 学 研 究 所 矿 床 地 球 化 学 重 点 实 验 室 基 金 基 科 编 2 0C 4 9 0 ) ( 号 2 0 0 ) 合资 助 。 编 033联 [ 一 作者 简介 ] 珍 权 , ,9 5年 生 ,0 2年毕 业 于 中南 大 学 , 博 士 学 位 , 授 级 高 工 , 主 要 从事 矿 产普 查 与勘 查 工 作 。 第 高 男 16 20 获 教 现
床, 自发现 至今 , 人 在 成 矿 的地 质 背 景 、 床 特 征 前 矿
I , 刖 昂
及 成 因等方 面做 了大 量 的研 究
, 得 了基 本 一 取
块状 硫化 物型 矿床 是铜矿 床仅 次 于斑岩 型 和砂
致 的 认 识 , 是 成 矿 环 境 一 直 为 地 质 学 家 研 究 的 热 但

自然奇观探秘长白山的火山地貌

自然奇观探秘长白山的火山地貌

自然奇观探秘长白山的火山地貌长白山,位于中国东北,是一座蕴藏丰富火山地貌的自然奇观。

这里有着壮丽的火山口、火山岩和火山喷发造成的奇特地貌,吸引着众多游客和科学家前来探秘。

本文将带您一起深入了解长白山的火山地貌,揭示这个神秘世界的奥秘。

一、长白山火山地貌的形成长白山火山地貌的形成源于地壳运动和地球内部岩浆的喷发。

长白山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频繁,形成了众多的火山口和火山岩。

长白山主要由玄武岩火山和火山岩构成。

玄武岩火山是一种喷发速度较快的火山,其喷发物质富含硅、镁、铁等元素,形成了黑色的岩石。

而火山岩则是指火山喷发物在喷发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具有多样的颜色和质地。

二、长白山火山地貌的特点长白山火山地貌的特点在于其多样性和壮丽景观。

这里有座座大小不一的火山口,形状各异,有圆锥形、碗状和破口形等。

火山口内部常常有如湖泊般清澈的火山湖,给人一种神秘的美感。

除了火山口,长白山的火山地貌还包括火山喷发组成的火山岩地貌。

这些火山岩遍布整个山区,形成了陡峭的山峰和奔腾的岩石瀑布。

在阳光的照射下,火山岩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犹如一片片明亮的宝石。

三、长白山火山地貌的发展历史长白山火山地貌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

在漫长的地质变迁过程中,长白山经历了多次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形成了今天的独特景观。

长白山曾经是繁华的热火山期,那时的火山频繁喷发,喷发物质不断堆积,逐渐形成了火山岩地貌。

随着火山活动的减弱,长白山逐渐进入了休眠期,火山喷发减少,地壳开始平缓下沉。

如今的长白山已经成为了一座地质遗迹,记录着地球亿万年来的变迁和演化。

火山地貌是长白山宝贵的地质资源,也是了解地球演化历史的窗口。

四、长白山火山地貌的意义与保护长白山火山地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壮丽景观,更在于其科学价值和生态意义。

火山地貌是地球地质和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火山地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自然生态的运行规律。

青海南部治多-杂多地区中二叠世火山岩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青海南部治多-杂多地区中二叠世火山岩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1地质 及岩 石学 特征
青海南 部 中二叠 世火 山岩 主要产 于 中二叠 世 尕 日扎 仁组 和索加 组 n 中 , 布 于青海 省治 多县 分
状, 磁铁矿呈近 四方粒状 , 零星分布。 () 2 杏仁状石英玄武安山岩 : 岩石呈灰绿色 , 斑 状结构、 基质为间粒间隐结构 , 杏仁状构造。岩石 由 斑 晶( % 和基质 ( 2 ) 8) 9 % 组成 。斑 晶 由斜长石 (% 和铁 3)
烈, 火山岩分布广 , 厚度大, 相变快 , 在火山活动间歇 期沉积含蜓类的碳酸盐岩 。由于高寒缺氧 、 交通不 便等 自然 因素 的制约 , 与昌都地块西部龙木错 、 茶
布一 查桑 一带 及东 部毗邻 的三 江 昌宁一 连地 区相 比 孟

青海 南部 的二 叠纪 火 山岩研究 显得 较 为薄弱 ,
武 安 山岩 , 属碱 性 玄 武岩 系 列 , i P 高 , 1 T、 较 A 较低 , 贫钾 富钠 , R E L E 高 E ,R E显著 富集 , 山岩 Z/b比值 变 化为 火 rN
66 ~ 90 , fr . 7 .5 H/h比值变化在 O2 ~ O3 之 间,bZ 比值平均 O1 , _ . 9 .5 N/r .3 与大陆板 内玄武岩一致, 富集大 离子亲石元 素, 高场强元素分异。地 质及 地球化学综合分析研究表 明, 青海南部 治多县杂多地 区的 中二叠世 火山岩形成于板 内
9 8
地 质 调 查 与 研 究
第 3 卷 3
图 1尕 日扎仁一带地质简图
Fg. olgial k t h m a f he Ga iar n ar i 1 Ge o c e c p o r s t z e ea。 ou h r igh i o n e s t e n Q n a Pr vic

滇西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床火山岩构造环境的地球化学证据

滇西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床火山岩构造环境的地球化学证据
21 0 2年 3月 1 日收到 6
角斑 岩 、 细碧岩 、 山碎 屑熔岩 、 山角砾 岩 、 火 火 角砾 凝 灰岩、 沉凝 灰岩 等 。大 平 掌 铜 多金 属 矿 体 主要 产 在
沉凝 灰岩 、 石英 角斑 岩 以及 角砾 状流纹 质熔 岩之 中 。
第一作者简介 : 李进宝 (9 7 ), 昆明理工大学地球科 学系矿产 18 一 男,

2 1 SiT e. nr. 0 2 c. eh E gg
地球 科 学
滇 西 大 平 掌铜 多金 属 矿床 火 山岩 构 造 环 境 的地 球 化学 证 据
李进 宝 吴 静 李 峰 肖浩飞 汝珊珊
( 明 理 工 大学 地 球 科 学 系 , 明 60 9 ) 昆 昆 50 3
第1 2卷
第1 7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1 02年 6月







Vo. 2 No 1 J n 0 2 11 .7 u .2 1
17 — 1 1 02 1—0 30 6 1 85 2 1 ) 74 7 —7 f
SineT cnl yadE  ̄ ef g c c eho g n n ne n e o i
都一 兰坪一 思茅 褶皱 系两个 I 大地 构造单 元 的接 级
合部 , 于澜沧 江复 杂火 山岩带 中南段 火 山岩 岛弧 。 属 澜沧 江带 火 山岩是 分布 在 澜 沧 江两 侧 的火 山岩 , 北
对矿 区火 山岩地球化学数 据的整理和 分析 , 为大平 认 掌火 山 岩 应 属 钙 碱 性 系 列 , 亏 损 T ( i < 均 i T, O 1t ) , w% J显示与消 减作 用 有关 ; 相对 富集 轻 稀 土元 素 和 T ,h N hT/ b比值 较 高在 04 .1~15之 间 , . 暗示 大 平掌火 山岩形成 于 岛弧环 境 。鉴 于大 平掌 火 山岩 的

牦牛山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分析

牦牛山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分析

牦牛山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分析作者:李宏董会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9期摘要:本文对牦牛山组火山岩的系统研究发现其岩石组合为安山角砾岩、杏仁状安山岩、辉石安山岩、角闪安山岩和石英安山岩,总体上属于钾玄岩系列。

牦牛山组火山岩具有钾质火山岩的特征。

通过地球化学方面的证据,同时结合区域地质演化特征,得出牦牛山火山岩的形成环境应该为板内伸展体制下的大陆裂谷型火山岩。

关键字:牦牛山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大地构造环境;中图分类号: P5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牦牛山地区地质概况牦牛山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欧龙布鲁克地块,北邻南祁连造山带,南接柴达木陆块。

总体呈北西西向介于宗务隆山南缘断裂与柴北缘缝合带之间,西端至阿尔金断裂,东段为哇洪山-温泉右行剪切断裂所截,故又称欧龙布鲁克隆起带。

该地块经历了晚太古代-中元古代的的多次大陆汇聚裂解过程形成了老的变质结晶基底;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出现了以碳酸盐为主的沉积盖层;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受柴达木陆块向欧龙布鲁克地块俯冲与折返作用,在欧龙布鲁克地块南缘形一套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夹有少量碎屑岩及碳酸盐岩的火山沉积建造;至晚古生代发生了陆内造山。

前人研究认为,区内普遍缺失早、中泥盆世沉积,晚泥盆世区内为陆相磨拉石建造,泥盆纪晚期受大陆的继续拉张,在泥盆纪牦牛山组顶部发育了一套陆相火山岩沉积,石炭纪的城墙沟组是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建造,预示着陆内造山结束。

此后新的特提斯洋在柴北缘一带张开,中新生代伴生有中酸性岩浆活动,进入新生代随着特提斯洋的关闭,区内再次进入陆内造山阶段,广泛发育陆相磨拉石建造,造就了欧龙布鲁克地块现今的构造格局。

上泥盆统牦牛山组分布于柴北缘牦牛山地区,与下伏滩间山群不整合接触,上覆下石炭统城墙沟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前人据岩性组合特征将牦牛山组分为碎屑岩段和火山岩段。

(1)碎屑岩段(D3m1)主要分布于牦牛山北坡。

岩浆岩岩石学——岩浆岩形成大地构造环境

岩浆岩岩石学——岩浆岩形成大地构造环境

第十四章岩浆岩形成大地构造环境二十世纪初期,岩石学家开始注意到不同类型的火成岩具有显著的地域分布规律。

A.哈克提出大西洋和太平洋岩域(Province)的概念,冯.沃尔夫根据大陆玄武岩的分布,增加了“北极岩套”(Arctic Suite)的概念,到1921年尼格里根据含钾岩流,又提出了“地中海岩套”的概念。

然而,这些单纯的地理性区域概念尚未明确地涉及构造背景。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板块学说的建立,岩浆成因和火成岩成分变化规律被赋予了全新的地质构造含义。

不同火成岩岩石系列与全球构造的关系,也即火成岩组合在不同地区重复出现,成分变化和分布规律与构造背景的关系引起了地学界的广泛重视。

目前,人们已经识别出地球上有三种主要的岩浆系列。

即拉斑玄武质、钙碱质及碱质系列,每个系列都由侵位于地壳中或喷出于其上的一组紧密相关的岩浆岩石组合组成。

当用板块构造理论考虑问题时,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这三种岩浆系列以及火成岩石的共生组合有着完全不同的分布特点。

Ringwood(1969)提出了按板块构造环境分类岩浆的意见,以及岩浆产生与板块构造相互关系的示意图。

Dikinson(1971)首次提出了“岩石构造组合”(Petrotec tonic assembleges)的概念。

Condie(1976)按照板块构造模式将岩石构造组合的概念系统化,讨论了其成因,并提出了生成环境可分为板块边缘和板块内部两大类,多数岩浆都是在板块边缘生成的。

它们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汇聚边缘,离散边缘,边缘盆地,大洋盆地,裂谷系,克拉通和碰撞带等不同环境及其相应的岩石构造组合。

80年代以来,把火成岩岩石学与大地构造学密切结合的研究有了更大的发展,人们系统地总结了不同的岩浆系列以及板内,边缘盆地,岛孤等各种构造环境的岩浆作用、火成岩组合以及岩浆成因机制,从而使得火成岩大地构造学作为一门新的地质学科日趋完善。

一、板内岩浆活动(一)、大陆克拉通区的岩浆活动及其火成岩组合在大陆克拉通地区火成岩并不十分发育。

青海省同仁印支期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环境分析

青海省同仁印支期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环境分析

摘 要 : 海 省 同仁 地 区位 于秦 岭 、 青 祁连 山结 合 部, 演 化 历 史 悠 久 。该 区广 泛 分 布 一套 印支 期 火 山岩 , 山岩 的 构造 火
岩石组合主要为安 山岩 、 玄武岩 、 玄武安山岩等。怍者对 出露于青海 同仁瓜什则 易拉则那合 当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进 行 了探 索 性 研 究 , 罘 表 明 , 区火 山岩 N2 结 该 a 0明显 偏 高 , K0 『 , 中钾 钙 碱 性 系列 。 火 山岩 稀 土 元 素 总 量 较 而 z偏 氐 为
第 3 卷 第4 3 期
地 质 调 查 与 研 究
De . 01 c2 0
青海 省 同仁 印支期火 山岩地 球化学特征 与构造环 境分析
尤 继 元 汪 泗 河 鱼欣 宇 陈 魏 巍 , , ,
(. 北 大学 大 陆 动 力学 教 育 部重 点 实 验 室 , 北 大学 地 质 学 系 , 安 70 6 ; 1 西 西 西 10 9 2 陕 西 区域 地 质 矿产 研 究 院 , 阳 72 0 ; . 西 省 核 _业 地 质 局 24 队 , 安 70 0 ) . 成 100 3陕 T 2大 西 100
段, 在各个 演化 阶段始终 是 由微板 块与小 洋盆 , 岛弧
铜金成矿分布规律提供新资料和地质依据 。
与边缘海等组 成的不 同裂离与聚合 程度 的海 陆相 问 的多 岛洋盆 。海西期秦 、 、 祁 昆存在 一系列洋陆转 换 旋 回, 布青 山一 阿尼玛 卿 山在 晚石 炭 一早二 叠世 拉
闭合消亡 , 区蛇绿岩 中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分析显示 该
了岛弧边缘海 的构造环境 。与布青山 一阿尼玛卿洋
形成 时期 相吻合 的是在兴海 一赛什塘 也存在一海 西

苏北盆地海州群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学意义

苏北盆地海州群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学意义
Ab ta t nteNotenJa g uBai lr ea u t o oc ncrc sg n rtdi eHaz o o pd rn sr c :I rh r in s sn, ag mo ns f la i o k e eae n t ih u Gru u ig h v h
i g t e lt oe o oc Er . n h a ;g o h mi r ;tp rg nct u h;Haz o o p;No h r in s sn y wo d :v la i o k e c e s y a ho e i r g t o ih uGru t r en Ja gu Bai
L nd u Yo g e,Ga o Cha g i nl n
( x R s r stt o eoem G o g , I O E ,W x, a gu24 5 ,C ia Wui e ac I tu t l el y SN P C ui f ns 11 1 hn ) e h n i e fP r u o i
telt Po r ocE a u r eaoh r acu t f el gs po ot n sit tescn ,ad krt— h e rt o i r.Q at k rt ye co ns o t ret rpro , ple h e od n ea a e z z p rh a i i o
bm dl i r ui .T egoh m cletrso ma r t c n r e met idct ta tevl ncrc s i o a ds i t n h ec e ia fa e f j ,r eadr e l ns n i e h th oc i ok tb o u o a a e a a
p y e te la t hev la i o k n t e Haz o o main a e rc n a k l a d Na,a d ae c a a trz d b h r h e s.T oc nc r c si h ih u F r to r i h i l ai n n r h r ce ie y

大兴安岭火山岩带北段火山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分布特征浅析

大兴安岭火山岩带北段火山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分布特征浅析

大兴安岭火山岩带北段火山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分布特征浅析区内主要为中生界火山岩地层,其大地构造位置属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区。

本区的地质构造经历了从太古宙至新生代复杂的地壳演化历史,在中生代晚期区内大量的岩浆热事件及强烈的火山活动,使区内华力西期以前的构造形迹多已遭受破坏且残存无几,目前仅可见印支-燕山期、喜山期两个时期的构造形迹。

标签:火山构造火山喷发盆地特征分布岩浆0引言内蒙古1:5万上其尼克其等四福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是中国地质调查局2012年下达的国大调基础地质调查项目。

测区面积1375平方千米,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行政区划隶属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县级市管辖。

区内主要为中生界火山岩地层,其大地构造位置属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区。

本区的地质构造经历了从太古宙至新生代复杂的地壳演化历史,在中生代晚期区内大量的岩浆热事件及强烈的火山活动,使区内华力西期以前的构造形迹多已遭受破坏且残存无几,目前仅可见印支-燕山期、喜山期两个时期的构造形迹。

1火山构造的划分本区火山岩隶属大兴安岭侏罗—白垩纪火山活动带(Ⅱ),两个Ⅲ级火山喷发带,即博克图—青顶山—温库图—赛浪格古达火山喷发岩带(Ⅲ-1)和加尔敦山火山喷发岩带(Ⅲ-2)之上。

博克图—青顶山—温库图—赛浪格古达火山喷发岩带(Ⅲ-1)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青顶山火山喷发盆地(Ⅳ-1),温河防火站火山喷发盆地(Ⅳ-2),温库图南山火山喷发盆地(Ⅳ-3);加尔敦山火山喷发岩带(Ⅲ-2)可进一步划分为依斯其河火山喷发盆地(Ⅳ-1),本区详细的火山构造划分见表1。

2火山构造的基本特征2.1博克图—青顶山—温库图—赛浪格古达火山喷发岩带(Ⅲ-1)2.1.1青顶山火山喷发盆地(Ⅳ-1)该火山喷发盆地位于测区西南部,主体在测区外部,本区位于该火山喷发盆地的东端。

北侧以满克头鄂博旋回和玛尼吐旋回火山岩系呈角度不整合覆于晚石炭世花岗岩之上为界。

北东侧被年米尼克奇河北西向断裂切割破坏,东端被毕拉河北东向断裂切割。

柴达木盆地东南缘晚三叠世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分析

柴达木盆地东南缘晚三叠世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分析

基 金 项 目 : 中石 化 重 大 项 目 《 达 木 区 块 构 造一 相 古 地 理 研 究 与 编 图 》 ( P 8O ) 柴 岩 Y HO l 5
作 者 简 介 :张 洪 美 (9 7) 1 8一 ,女 ,硕 士研 究 生 ,从 事矿 产 普 查 与 勘探 。E mal h n h n me 7 8 s ac m - i :za g o g i O @ i .o 8 n
拉 山组 火 山岩 主要分 布于 柴达木 盆地东 南 缘 ,具 体 指鄂拉 山主脊东 西两侧 柯柯 赛一 尕录 、扎龙 加 当一 帕龙 、琅玛 等地 ,区域 上相 当于 东 昆仑 一 西秦岭 晚 三 叠世 火 山岩 带 中 段 的一 部 分 ( 1 ,另外 北 缘 图 )
收 稿 日期 :2 1 - 4 1 ;修 回 日期 : 0 10 — 1 0 10 — 2 2 1 - 51
及宗 务 隆山地 区也有 出露 。 由于受 北西 向鄂拉 山断 裂带 和柴南 缘近 东西 向断裂 带控制 ,后期 断裂 的破 坏 ,以及 中酸性 侵入 岩 吞 蚀 和新 生 代地 层 的覆 盖 , 鄂拉 山组被 分割成 大小 不等 的若干 片区 ,原 始火 山
盆地 面貌难 以恢复 ① ②。
第 4 4卷 第 4期 2 1 ( 0 ) 0 年 总l 划 1 8
西 北 地 质
N ORTHW ES TER N GEo Lo GY
VO1. No. 44 4
2 1 (u 8 ) 0 S ml 0 l
文 章 编 号 :1 0 — 2 8 2 1 ) 4 0 1 — 8 0 9 6 4 ( 0 1 0 — 0 50
鄂拉 山地 区的构造位 置属 于东西 向构造 带与北 北西 向温 泉一 哇洪 水 深 断 裂 带复 合 交 接 的部 位 ,是 鄂拉 山一 洪 水 火 山 盆 地 的 南 缘 部 分 ( 连 根 , 哇 王 18 ;卫 岗等 ,2 1) 94 0 0 。二叠纪 后本 区在强烈 的拉 张 应力 下形成裂 陷型盆 地 ,中三叠 世末 期进 人造 山 阶 段 ,晚三叠世 初期 ,受 东 昆仑 “ A” 型斜 向俯 冲作

大兴安岭古里林场甘河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大兴安岭古里林场甘河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图 1 古 里 林 场 大 地 构 造 位 置 图 1——— 构 造 带 界 线 ;2——— 研 究 区 ;3——— 县 级 (林 业 局 )行 政 中 心 ;
4——— 镇 级 行 政 中 心 ;5——— 居 民 地 。
图 2 古 里 林 场 火 山 岩 分 布 简 图
研究区内的 火 山 岩 大 面 积 分 布 (图 2),可 分 为
出研究区早白垩世甘河期火山岩以中基性火山岩为 特 征 ,岩 石 类 型 为 玄 武 岩 及 玄 武 岩 安 类 型 为 基 性 、中 基 性 熔 岩 ,代 表 性 样 品 的 地
球化学分 析 结 果 见 表 1。SiO2:52.40% ~60.92%, 平均值为54.43%,略高(可能由 显 微 级 的 硅 质 杏 仁 体 导 致 ),属 SiO2 饱 合 型;Al2O3:15.08% ~ 16.59% ,平 均 15.72% ,K2O+Na2O<Al2O3<K2O +Na2O+CaO(均 为 分 子 数 ),属 偏 铝 质 岩 石 ;TiO2: 0.81% ~1.6% ,平 均 为 1.4% ,较 高 ;Mg′值 :0.32~ 0.70,平 均 0.47,低 于 地 幔 熔 融 形 成 的 原 生 玄 武 岩 岩 浆 ;Alk(全 碱 )=6.125% ~7.23% ,富 碱 ,Na2O≤ K2O,属 钾 质 岩 石;把 样 品 投 入 到 SiO2 -K2O 变 异 图解中(图3),全部投入 高钾岩 系,属 高 钾 岩 石。固 结 指 数 (SI)为 12.40~22.27。
在碱-二氧 化 硅 图 解 (图 5)中,全 部 样 品 投 入 碱性区内。综合分 析,甘 河 期 火 山 岩 为 碱 性 系 列 岩 石。
研究区 甘 河 组 火 山 岩 稀 土 总 量 在 (157.02~

火山地貌的演变与地质环境

火山地貌的演变与地质环境

火山地貌的演变与地质环境火山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与地球上其他地貌形成过程不同,其特殊的地质环境也是其演变的原因之一。

本文将探讨火山地貌的演变过程以及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一、火山地貌的形成火山地貌是由岩浆喷发到地表形成的地形特征,通常可以分为火山锥、火山口、火山喷气孔和火山口周围的火山构造等。

火山地貌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有关。

当地壳板块发生运动,导致板块边界出现张裂带,通过这些裂缝,地壳下部的岩浆便可以向上涌出,形成火山。

二、火山地貌的演变过程火山地貌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火山形成、火山活动、火山休眠和火山爆发等几个阶段。

1. 火山形成阶段火山形成是火山地貌演变的第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岩浆从地球内部涌出,积聚在地表形成火山锥和火山口。

火山形成的速度取决于岩浆的喷发强度和频率,以及地壳活动的程度。

2. 火山活动阶段火山活动是火山地貌演变的第二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火山喷发出大量的岩浆和烟尘,形成火山锥的结构,并且可能形成火山喷气孔。

火山活动的频率和规模会影响火山地貌的变化程度。

3. 火山休眠阶段火山休眠是火山地貌演变的第三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火山活动逐渐减弱,火山锥和火山口停止岩浆喷发。

火山休眠期可以持续几年到几百年不等,期间火山地貌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变化。

4. 火山爆发阶段火山爆发是火山地貌演变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火山重新活跃起来,火山口和火山锥可能会被破坏,喷发出大量的岩浆、烟尘和火山灰。

火山爆发的规模和频率对火山地貌的演变会造成重大影响。

三、火山地貌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火山地貌的演变与地质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地壳的活动和构造运动是火山地貌形成和演变的基础。

当地壳板块发生运动时,火山地貌便会出现。

此外,火山地貌的演变还受到气候、大地构造和地球化学过程等因素的影响。

四、火山地貌的重要性火山地貌不仅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还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火山地区的火山岩和火山矿产资源丰富,不仅可以用于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还可以用于火山灰肥料的生产等。

赣东北地区晚元古代登山群火山岩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赣东北地区晚元古代登山群火山岩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赣东北地区晚元古代登山群火山岩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
背景
吴根耀;符鹤琴;汤加富
【期刊名称】《岩石学报》
【年(卷),期】1998(014)002
【摘要】赣东北地区登山群及相应层位火山岩是晋宁期同碰撞造山阶段的火山岩,可分为两个旋回。

拨竹抗组碱性玄武岩喷发与陆-陆碰撞时岩石圈的拆沉作用引起的大陆地壳伸展有关。

叶家组安山岩类和流纹岩为挤压应力场产物,由大陆持续会聚产生的地壳缩短、堆叠和山体隆升引起;因山体隆升局部地区发生次级纵张,叶家组下段顶部有碱性玄武岩发育。

【总页数】11页(P240-250)
【作者】吴根耀;符鹤琴;汤加富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江西省地质
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88.14
【相关文献】
1.滩间山群火山岩特征及其成岩构造背景 [J], 汪林峰;李峰;吴志亮;李保珠
2.华北地台南缘熊耳群火山岩特点及形成的构造背景 [J], 杨忆
3.浙江晚元古代火山岩系形成环境的稀土元素证据 [J], 叶瑛;蓝玉琦
4.中国西部新生代火山活动及其大地构造背景--青藏及邻区火山岩的形成机制 [J], 邓万明
5.南秦岭西乡群孙家河组火山岩形成构造背景及其大地构造意义的讨论 [J], 赖绍聪;杨瑞瑛;张国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构造环境中双峰式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不同构造环境中双峰式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不同构造环境中双峰式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3钱 青1) 王 焰1,2)1)(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2)(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安,710069)摘 要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双峰式火山岩套可以形成于大陆裂谷、洋内岛弧、活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等多种环境。

Sm -Nd 同位素与不活动微量元素(REE ,Zr ,Ti ,Th ,Nb等)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可帮助判断双峰式火山岩套成因和形成环境。

本文总结了不、稀土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并根据对北祁连边马沟双峰式火山岩研究提出了其形成环境可能为岛弧环境,这一认识对探讨该地区造山带演化的地球动力学具有一定的意义,对在该地区的找矿工作也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 双峰式火山岩 形成环境 地球化学 边马沟第一作者简介 钱 青 男 1969年出生 博士研究生 从事岩石学研究通常认为,双峰式火山岩与拉张构造作用有关,产于大陆裂谷环境。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双峰式火山岩可以产于地球动力学特征明显不同的环境,如大陆裂谷、洋内岛弧[2]、活动大陆边缘[3]、弧后盆地[4]等。

双峰式火山岩形成环境的判别及其成因的探讨,对恢复地球动力学演化历史有重要意义。

Christian 等(1997)[1]将双峰式火山岩归纳为两大类(板内拉张和破坏板块边缘)和五种环境(大陆裂谷、板块扩张、洋内岛弧、活动陆缘和弧后扩张的早期阶段)。

此外,在板块碰撞后阶段还可以形成一套与岩石圈拆沉作用有关的双峰式火山岩[5]。

下面将各类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的基本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加以归纳。

1 板内和板块扩张环境1.1 大陆裂谷环境此种环境以东非裂谷最著名;此外,产于洋岛、与地幔柱活动有关的双峰式火山岩也归为此类,如冰岛和加拉帕戈斯岛。

东非裂谷的基性岩主要是富碱质的,可以包括从正常的拉斑玄武岩到碱性玄武岩、SiO 2不饱和的碧玄岩和霞石岩、超钾质的白榴岩以及碳酸岩等,长英质岩石也是偏碱质的,如粗面岩、响岩和碱性流纹岩等[6]。

内蒙古红格尔苏木地区奥陶系乌宾敖包组火山岩特征及构造环境探讨

内蒙古红格尔苏木地区奥陶系乌宾敖包组火山岩特征及构造环境探讨

注: 由天津地 质 矿产研 究所 分析
《 文 地I 论 天
器郝麓
表 4 乌宾敖包组火山岩微量元素含量及有关参 数见表
岩石名称 样
号 S
色蕊色 女 D38 、 C6 7 深灰色英安岩 灰蚀英岩 色 变 安 灰角安岩 色闪山

微量元素含量 f Xo l
e Ti V Cr Co Ni Cu K Rb S Ba Nb Ta r
. .
34 .2
山玢岩


为 33 表 4, 83X1 ( )高于地 壳 丰度 。 s 为 0 r
12~ 0 0 平均 为 3 3 0 低 于地 5 9 3X1 , 8 . X1 , 3
深灰色 英安 岩 T 2 .4 .4 6 . .2 2 . 0. X6 80 12 08 5 23 14 2 1 326 4 7 0 76 7 7 3. 2.4 0

石 样
主要 标准 矿物 ( 02 ×1- )
0 a a C r b n

主要 参数
盯 A. DI S F MF R I L
名称 号

AN 量 /K N C
次铝的硅过饱和岩石 。 / a KON : 0平均值接近
1 ,显示该组火 山岩碱不 富集 ;里特曼指数 (3). 1 1 4—35 , 均 24 , 度率 ( . 为 " o . 平 4 .8 碱 AR) 1 7~2 , KA平均 为 05 <09 据洪大伟 . 4 .N/ 2 .5 ., (9 7 为钙碱性 岩系; 18 ) 分异指数( I3 . D )92 6~ 8 .8 固结指数 (I27 95 、 S ). 5~3 ., 21反映岩浆 分 异程度较差 ; 长英指数 ( L 3 . F )41 29 、 6~9 . 镁 6 铁指数 ( ) 5 .4 6 8 揭示岩浆分 离 MF 为 31 8 . , 7 结晶作 用较弱 。 3 稀土元素特征 . 该组 中火 山岩稀土总量 ( E 较 高 , ∑R E)

西藏措勤地区典中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西藏措勤地区典中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讨, 为研 究青 藏 高原 的隆 升和演 化 提供新 的资料 。
1 地 质 特 征
典 中组 火 山岩 分 布 于 1:2 00 0措 勤 县 幅 5 0 的南部 和措 勤 区幅 的北部 一带 , 西起 塔若 错南 岸 , 向东经麦 穷错 至 扎 日南 木错 , 北 西 西 向分 布 在 呈 长 1 0k 南北 宽 5 8k 范 围内 , 2 m、 ~1 m 出露面积 约 11 0k 0 m 。构 造 位 置 上 处 于 冈底 斯 中 一新 生 代
藏 高原 的腹 地 、 冈底斯 岩浆 岩带 的西 段北 侧 , I级
大地构造 单 元属 冈底 斯 一念青 唐 古 拉 板 片 , 北 其
[ 稿 日期 ]2 0 —40 收 0 60 —5 [ 金 项 目]中 国 地 质 调 查 局 青 藏 高原 1:200 0措 勤 县 幅 ( 5 O l O ) 基 5 0 H4 C O O 1 区域 地 质调 查 项 目成 果 [ 者 简 介 ]胡新 伟 (9 4 ) 工 程 师 , 事 构 造 地 质 学研 究及 区域 地 质 调 查 _作 ,- i g uh o 1 @ 1 3 em。 作 15一 , 从 Y - E ma :o za 5 8 6. o l
( 都 理 工 大 学 地 球 科 学学 院 , 都 6 0 5 ) 成 成 10 9
[ 要]措 勤 盆 地 位 于 西 藏 冈底 斯 构 造 一 浆 岩 带 的 西 段 北 侧 , 区古 新 世 火 山活 动 十 分 强 烈 , 摘 岩 该 形 成 了一 套 厚 度 大 于 10 0 的 中 酸 性 火 山岩地 层 , 山岩 K Ar R -r同位 素 年 龄 为 6. 0 m 火 — 和 bS 39

约为 0 6 ~0 7 , . 6 . 9 可见此 期火 山作用 相 当强烈 。 该 套火 山岩 地层宏 观成 层性较 好 , 产状较 缓 ,

西天山赛里木湖北达巴特地区下二叠统乌郎组火山岩构造环境及时代判别

西天山赛里木湖北达巴特地区下二叠统乌郎组火山岩构造环境及时代判别

西天山赛里木湖北达巴特地区下二叠统乌郎组火山岩构造环境及时代判别作者:马玉周库尔班江·斯迪克刘晓燕来源:《新疆地质》2024年第02期摘要:通過对赛里木湖北达巴特地区分布的下二叠统乌郎组火山岩岩石类型、成因特点及区域构造背景研究,分析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为陆相火山岩沉积,具大陆裂谷火山岩特点。

火山岩以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为非造山环境的大陆构造环境。

通过生物化石、岩性特征及该地区已获得同位素成果,确定下二叠统乌郎组为早二叠世火山活动产物。

关键词:赛里木湖北;下二叠统乌郎组;火山岩;构造环境;时代判别1 地质背景赛里木湖北达巴特地区位于西天山赛里木湖北部(图1)。

大地构造处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Ⅰ级)伊犁-伊赛克湖微板块(Ⅱ级)北缘赛里木中间地块(Ⅲ级)的北部,北为阿拉套晚古生代陆缘盆地,南邻博罗科努古生代复合岛弧带[1]。

赛里木地块经历了元古代统一大陆形成阶段、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大陆裂解阶段、晚古生代陆内坳陷活动时期、中新生代板内活动时期的发展过程。

早元古代处于相对稳定时期,沉积了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夹火山岩和少量碳酸盐岩,区域上被长城系不整合覆盖[2]。

长城纪时,区域上发生的构造运动使古陆范围继续扩大,海水范围进一步缩减,研究区处于浅海-陆棚环境,沉积了特克斯岩群浅海-陆棚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及少量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

蓟县纪,活动盆地进入稳定陆内盆地发展阶段,形成区域上的广泛海侵。

青白口纪末的塔里木运动使海水完全关闭,稳定大陆开始解体,赛里木地块从古塔里木板块中分裂出来,从此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3-4]。

泥盆纪赛里木地块为板块拉张期,沉积了浅海相陆源屑岩夹少量碳酸盐岩,分别不整合覆盖于滹沱系温泉岩群、长城系特克斯岩群之上,产丰富的珊瑚、腕足及少量植物化石。

石炭纪是一个重要的板块拉张期,沉积了台棚相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和砾岩,产珊瑚、腕足、瓣腮、蜓类化石。

早二叠世强烈的陆相火山喷发活动,形成了乌郎组基性-酸性火山岩,不整合覆盖在不同时代的岩层之上[5]。

为什么地球上会有火山岩

为什么地球上会有火山岩

为什么地球上会有火山岩?
地球上存在火山岩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地质活动导致的,具体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火山喷发:火山岩是由火山喷发时岩浆喷出并冷却凝固而形成的。

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层,在地壳薄弱处或者地质构造活跃地区,岩浆可以通过火山喷发的方式喷出地表,当岩浆接触到地表空气或水时迅速冷却凝固,形成火山岩。

岩浆侵入:有时岩浆并未完全喷出地表,而是在地壳内部侵入,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却,也会形成火山岩。

这种岩浆侵入形成的火山岩通常以岩脉、岩柱等形式存在于地壳深部。

火山碎屑沉积:火山喷发时还会产生大量的火山碎屑,包括火山灰、火山熔岩等,这些碎屑在喷发后会沉积在周围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压实作用也可以形成火山岩,例如火山角砾岩、火山凝灰岩等。

火山喷发后的火山体改造:火山喷发后,火山体可能会经历多次喷发和喷出物堆积,经过时间的累积和地壳运动的作用,原来的火山体可能被改造成为火山岩地质体,形成火山岩地貌。

综上所述,地球上存在火山岩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地质活动导致的,主要是通过火山喷发、岩浆侵入、火山碎屑沉积等方式形成的。

火山岩在地球的地质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记录着地球演化的历史和地质活动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山岩大地构造环境摘要:花岗岩与大地构造环境之间存在着成因联系,因为岩浆活动受到了构造环境的控制。

在大地构造演化的各个阶段中,花岗岩的岩石化学成分表现出有序的演化趋势,这种趋势在常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等方面都有反映。

通过化学成分的变化,并利用典型的构造环境中花岗岩的数据及数学手段建立的一套判别方法,可以用来判别花岗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关键词:花岗岩;构造环境;成因分类;成分演化花岗岩与大地构造的成因联系: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为岩石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同的构造环境由于物质组成、温压条件及构造变动的差异,岩浆在形成机制、混染程度、分异类型、运移过程和侵位方式及其以后的变质、变形等地质作用也必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形成一定的岩石类型和岩浆岩组合。

BarkerD.5.关于岩浆作用的基本假设反映了岩浆活动与大地构造作用的内在关系:(1)岩浆是由地慢或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没有一个长久的世界性的岩浆房存在。

(2)熔化是动力过程的反映,热量不能聚集在一个很小的高温空间中,且仅仅依靠放射热能不足以引起熔融。

因此,岩浆的形成有三种方式:(a)通过下部岩浆的热传导或者断裂、剪切、俯冲等作用的运移使岩石达到高温状态;(b)断裂抬升或贯入作用的降压过程;(c)变质作用中固相线较低的物质成分变化。

(3)即使岩浆在进入地壳中用地质的时间尺度看是瞬时的,不同期次的岩浆作用(甚至是被改造过的)也将保留其化学特征川。

这些基本假设明确地阐述了岩浆作用与大地构造作用之间的成因联系,前两条假设说明了大地构造作用对岩浆作用的限制性,第三条假设则说明了探索二者之间关系的可能性。

PeiveA.B等人把花岗岩的形成与地壳的演化直接联系起来,将地壳的发展演化划分为大洋、过渡和大陆三个有序阶段。

洋壳在俯冲作用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中受到改造,向过渡壳演化。

在这一过程中,玄武岩通过局部熔融或者交代作用,在不成熟的过渡壳(如岛弧)中可以形成局部新生的花岗岩层,构成未来陆壳的“萌芽体”,其明显的特点是Na2O的含量大于K2O的含量,反映了花岗岩层的新生性质和不成熟特点。

斜长花岗岩化是过渡壳成熟过程中的产物,反映了洋壳物质不断被改造,并向陆壳逐步演化的过程。

由斜长花岗岩化发展为大规模的钾长花岗岩化是过渡壳向陆壳演化阶段的突出事件,K2O和Na2O的含量也发生了变化,使地壳走向最终的成熟阶段。

这种新的认识揭示了花岗岩在大地构造演化中的意义,并且明确了地壳演化中各个阶段的花岗岩种类及其性质,成为地壳演化不同阶段的直接标志。

近年来Wiokham5.M.对东比利牛斯裂谷变质作用的研究认为,花岗岩可以形成于大陆裂谷这一高温低压的构造环境。

由于裂谷作用使地壳拉伸减薄,引起上地慢热物质的上涌,并使地壳物质发生部分重熔,形成大量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和若干代表极高的地温梯度的凝缩变质岩系川。

上地慢的热物质在裂谷环境中也可能直接参与了岩浆的混染改造作用,使地壳物质向过渡类型转化,形成拉张型过渡壳,由此何国琦等提出了地壳演化的五阶段模式闭。

所有这些关于花岗岩与大地构造作用之间的关系的新认识,就是我们研究二者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也是我们进行花岗岩的构造环境判别的理论依据。

花岗岩的构造成因分类:近代一些花岗岩学说都包含了一种假说,即花岗岩的形成与造山运动和区域变质作用有关。

从这一观点出发,传统的槽台学说认为,地槽褶皱回返或者造山运动的各个不同阶段可以形成一些不同特征的花岗岩,并将其分为同造山期花岗岩、晚造山期花岗岩和造山期后花岗岩,这种分类方法至今仍为一些地质工作者所采用。

花岗岩主要集中出露于造山带,最能解释这种关系的理由是:花岗岩是深成岩类,只有造山运动才能使之出露地表。

而花岗岩在出露之前的形成环境是多种多样的,正是这种多样性,才可能把花岗岩用于构造环境的判别工作。

Pitcherw.5.在总结了近40年来花岗岩的研究成果后,提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花岗岩的构造分类,即西太平洋型(岛弧型)、安底斯型(陆缘弧型)、海西型(大陆碰撞型)、加里东型(碰撞后抬升的)和尼日利亚型(主裂谷作用型),并给出了各类环境中花岗岩的基本地质特征[sj。

但Pitcher的分类是以地区为主的总结,有些类型所选择的地区缺乏代表性,如陆一陆碰撞的典型代表是喜马拉雅山造山带,而欧洲的海西带有些地段则是拉张作用形成的闭。

对构造环境的划分也有可改进的地方,主裂谷作用只是地壳拉张减薄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以拉张作用作为一种环境可能更合适;带有陆壳基底的岛弧花岗岩的各种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陆缘弧花岗岩极为相似,难以区分,把它们归为一类(成熟弧)比较合理。

地壳成熟度理论是大地构造理论中的一种新学说,这种理论的特点是在研究大地构造演化过程中,强调地壳在各个不同的演化阶段中物质组成和演化的特征。

按照地壳成熟度理论,参考Pitoher的分类,本文将花岗岩的构造环境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拉张型过渡壳花岗岩(ECG),这种花岗岩产生于裂谷形成与大陆解体过程的拉张环境中,它的形成是由于地壳的拉伸减薄,上地慢热物质上涌,使地壳形成一种高温低压的环境,并使地壳发生部分重熔,形成大量的花岗岩侵入体和代表一种极高的地温梯度的凝缩变质岩系。

同时上地慢上涌的热物质沿着拉张的裂隙与地壳的热物质发生混染作用,并对陆壳的物质进行改造,使之向过渡类型转化,形成拉张型过渡壳的花岗岩。

(2)不成熟弧花岗岩(IAG),这是挤压型过渡壳花岗岩的一种,它形成于不成熟的岛弧中,主要是由玄武质岩石在俯冲作用下一系列复杂的陆缘地质作用过程中,经过分熔或者交代作用形成的初生花岗岩。

这种花岗岩具有许多慢源的特征,其地球化学特征与M型花岗岩相似。

(3)成熟弧花岗岩(MAG),这是挤压型过渡壳花岗岩的另一种类型。

它主要形成于两种构造环境中,一是安第斯型的大陆边缘,二是含有前寒武纪地块的岛弧。

这两种构造环境中由于有更多的壳源物质介入岩浆活动,其地球化学特征介于慢源与壳源之间。

(4)同造山期花岗岩(SOG),相当于传统分类中的同造山期及晚造山期花岗岩。

较为典型的如喜马拉雅山带的花岗岩,基本为陆壳物质重熔而形成,其地球化学特征具有陆壳的种种特点。

(5)造山期后花岗岩(POG),由局部岩浆房形成的小型侵入体。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A型花岗岩,它的形成一般认为与裂谷的作用有关。

据许保良、黄福生等人的研究,认为A型花岗岩可能有三种产生构造环境,即板缘(造山晚期)、过渡(造山期后)和板内(裂谷、类裂谷)。

实际上A型花岗岩可能形成于造山期后至陆块重新开始分裂,即裂谷作用早期的这一地壳演化阶段。

花岗岩的物质成分演化趋势:判别花岗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主要依据它的构造位置和与之相关的岩石组合、沉积建造和变质作用等方面的综合地质特征来确定。

反过来,在一定的大地构造环境中,花岗岩的物质来源,分异程度和变质作用等方面都要受到构造环境的控制,因此也具有独特的岩石化学特征,利用这些特征可以作为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的判别标志,为研究区域性的大地构造演化提供一方面的依据。

在板块构造理论创立的早期,人们就已经发现了岛弧的成分极性现象,它实际上就是元素地球化学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中有序性的反映。

不同类型的地壳,首先表现在其物质组成上的差异。

大洋地壳几乎全部由玄武质岩石组成,当洋底扩张到一定程度之后,陆缘发生的俯冲作用可以形成一系列的成熟和不成熟岛弧,但它们的物质组成与大洋或大陆都有较大的差异。

从不成熟弧中初生的花岗岩层发展成斜长花岗岩直至最后发生大规模的钾长花岗岩化,是从洋壳向挤压型过渡壳到陆壳演化的一个基本规律。

众所周知,陆壳和洋壳的最大区别是硅铝层的厚度,由于硅铝层的厚度从大洋向大陆逐渐增大,花岗岩中SiO2:的含量也逐渐增加,碱性物质的含量也逐渐增大,尤其是K2O的变化更为明显。

板块构造把这种K2O含量的变化与俯冲的速度和深度结合起来,而PeiveA.B.却将K20含量的变化与地壳的成熟度结合起来,并考虑了K2O与Na2O的相对含量,即K2O/Na2O的比值变化,并得出这个比值随着洋壳向陆壳演化而不断增加的结论。

相反,Mg,Fe,Ca等元素的氧化物含量却逐步减少,反映了地慢分异的岩浆不断被改造的过程。

在微量元素方面,PearoeJ.A.等人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给出了典型构造环境中微量元素的分布型式川。

从Pearce的研究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Pb,Be,Th,Ta,N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的丰度虽有些起伏变化,但基本是从大洋向大陆方向增加的。

而Hf,Zr,Y等元素的丰度则略有降低,这种变化使微量元素的分布曲线由大洋向大陆显示出斜率增大的趋势,Pb/Y比值也不断增加。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具有陆壳性质的花岗岩(包括裂谷、同碰撞期、碰撞期后的)都存在Ba的负异常。

同位素往往被作为岩浆来源的示踪剂,其中尤以Sr,Pb同位素的研究最为深入。

人们认为任何重元素的同位素,都不能被岩浆的分异结晶作用所分馏。

在整个化学变化的火成岩系列中,Sr,Pb同位素的初始组成是单一的,但Sr,Pb同位素比值的变化显然与岩性有关,并且在花岗岩中有更大的分散性。

从大洋向大陆方向,87Sr/86Sr和206Pb/204Pb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但在具体数值上需要参考其他方面的结果综合研究才能得出适应工作区的实际情况。

花岗岩在稀土元素方面的研究大大落后于玄武岩,虽然已取得一些进展,但至今仍没有一种比较可靠的结论。

参考文献:《花岗岩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吴泰然《花岗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及其痕量元素判别图解》J.P.Pearce《花岗岩构造环境问题_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三》张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