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2010-2015官方版

合集下载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 年 6 月目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

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 市,国土面积21.17 万平方公里,2014 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 万亿元,总人口1.5 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 2.2%、18.5%、11.0%。

规划期为2016—2020 年,远期展望到2030 年。

图 1 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图第一章规划背景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立足现有基础,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更大跨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一节重大意义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全面提高开放水平,集聚创新要素,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的投资、贸易制度,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有利于提升国际国内要素配置能力和效率,带动国家竞争力的全面增强。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本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本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本一、总则1、修编目的为顺应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江都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确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格局。

2、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人才资源为支撑,以民生幸福为根本,充分把握国家推动区域发展的战略时机,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显著增强江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实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3、规划重点(1)加强区域协调,实现联合发展研究江都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江苏沿江开发深入发展进程中、与扬州“同城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确定体现江都特点的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引导、空间组织形式和基础设施建设方式。

(2)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引导集聚发展发挥市域综合交通优势,引导二、三产业和城镇空间集聚发展;合理划定交通分区,调控交通需求增长,落实公交优先措施,引导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培育交通枢纽,引导城市中心体系构建。

(3)优化市域空间组织,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综合评价城乡发展条件,统筹配置城乡空间资源,引导城乡发展要素合理集聚,优化市域城乡建设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4)提升城市功能,促进转型发展巩固制造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民生事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5)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性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江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规划期限基准年为2009年,现状数据以2009年底为准。

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5、规划范围(1)规划区:江都市域范围,总面积1330.16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水域面积为9.51平方公里)。

2021年公需课《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及城市发展评析》考试题目及答案

2021年公需课《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及城市发展评析》考试题目及答案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及城市发展评析》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明确示范区(理事会)是示范区建设重要事项的决策平台,负责研究确定示范区建设的发展规划、改革事项和支持政策,协调推进重大项目2、如今,(昆山)又提出“下一站上海”,面向未来15年,建设城区东面的娄江新城,其重要依托便是西北工业大学和西交利物浦校区,为航空产业、高端装备、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支撑,与上海在产业链等方面形成良性互动。

3、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截至2020年11月,试点碳市场共覆盖电力、钢铁、水泥等20余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累计配额成交量约为4.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成交额近100亿元。

4、在合肥,“科大系”企业多达几十家,涉及(人工智能)、高温超导、纳米材料、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5、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徽州民宿等多种业态蓬勃发展,七成以上村庄、十多万农民参与旅游服务,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形成,“(泉水鱼)”成为我国首个纯渔业农业重要文化遗产。

6、2019年7月,(嘉兴)市委正式通过《关于实施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打造以一体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典范的决定》。

《决定》明确实施首位战略的总体思路:12410。

7、统筹推进省际之间工业互联网建设,推动企业内外网改造升级,积极参与国家标识解析与(标准体系)构建。

8、目前,(宁波)成功获批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宁波片区、浙江自贸区宁波联动创新区,杭州湾新区获批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

9、2020年中国GDP万亿城市(23)个?10、2004年,(合肥)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

2010年进入国家科技部的创新型试点市和国家发改委的创新型城市试点。

11、针对产业布局不合理问题,长江保护法规定,长江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采取措施加快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2010-2015)(官方版) (2)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2010-2015)(官方版) (2)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二○一〇年五月目录前言 (4)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4)(一)优势条件 (4)(二)机遇和挑战 (5)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5)(一)指导思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战略定位 (5)(三)发展目标 (6)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6)(一)优化总体布局 (6)(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6)四、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7)(一)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 (7)(二)优化城镇人口布局 (7)(三)推进城乡一体化 (7)五、产业发展与布局 (7)(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7)(二)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8)(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8)(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 (9)(一)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9)(一)完善交通通道建设 (9)(二)加快综合枢纽建设 (9)(三)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9)(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9)八、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9)(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0)(二)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10)九、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10)(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10)(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10)(三)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10)(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10)十、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11)(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1)(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 (11)(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11)(四)开展重大改革试验 (11)(五)加强法制环境建设 (11)十一、对外开放与合作 (12)(一)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2)(二)加强国内外区域合作 (12)十二、规划组织实施 (12)前言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

批复的国家战略区域规划一览.doc

批复的国家战略区域规划一览.doc

2009年以来批复的国家战略区域规划一览1.《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1月7日批复)到2012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初步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产业结构明显升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区域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区域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粤港澳经济进一步融合发展。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0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3%。

2.《支持福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5月14日)到2012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3.《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6月10日)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000元,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先进制造业比重持续上升,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整体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4.《横琴总体发展规划》(6月24日)横琴未来的发展将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经过10到15年的努力,把横琴建设成为连通港澳、区域共建的“开放岛”,经济繁荣、宜居宜业的“活力岛”,知识密集、信息发达的“智能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岛”。

到2015年,人口规模为12万人,人均GDP为12万元;到2020年,人口规模为28万人,人均GDP为20万元。

5.《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6月25日)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

2020年,都市区人口发展到1000万人以上,主城区面积控制在800平方公里以内。

把西安市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6.《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7月1日)到2012年,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全国沿海地区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0元。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精编】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精编】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 年 6 月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 (3)第一节重大意义 (3)第二节发展基础 (4)第三节突出矛盾 (5)第四节重大机遇 (7)第二章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8)第一节指导思想 (8)第二节基本原则 (8)第三节战略定位 (9)第四节发展目标 (10)第三章构建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空间格局 (12)第一节强化主体功能分区的基底作用 (12)第二节推动人口区域平衡发展 (13)第三节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14)第四节打造一体化城乡体系 (17)第四章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 (17)第一节共建内聚外合的开放型创新网络 (18)第二节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18)第三节营造创新驱动发展良好生态 (19)第五章健全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 (20)第一节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 (20)第二节构建泛在普惠的信息网络 (23)第三节提高能源保障水平 (25)第四节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 (27)第六章推动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28)第一节共守生态安全格局 (28)第二节推动环境联防联治 (30)第三节全面推进绿色城市建设 (33)第七章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34)第一节提升对外开放层次 (34)第二节建设高标准开放平台 (35)第三节加速集聚国际化人才 (36)第四节培育本土跨国公司 (36)第八章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37)第一节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 (37)第二节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 (38)第三节健全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40)第九章规划实施 (40)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41)第二节推动重点工作 (41)第三节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4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杭州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更好地满足公众的教育需求,更好地提升公民素质和生活品质,更好地服务全市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序言教育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关系着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关系着民族振兴与国家崛起。

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工程,是培育人才、促进经济成长、引领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石;教育是开启生命发展各种可能的桥梁,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的生活品质的摇篮。

从百年前现代教育制度在杭州建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教育体系逐步确立,杭州教育为近现代中国的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教育事业发展进入了最好最快的时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杭州教育发展伴随着城市化进程驶入了快车道,教育现代化步伐大大加快。

国民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十五年基础教育率先普及,正朝着高标准、高质量的优质均衡方向不断迈进;职业教育开启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发展的新局面;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入普及化。

国民教育的基本普及,促进了杭州城市与市民生活品质的持续提升。

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日新月异,城乡社区教育全面开展,成人教育快速发展。

教育创新大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快速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水平整体提升,教育公平与优质均衡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随迁子女就学服务体系的构建、名校集团化的探索、中考中招改革、第二课堂的创新、教育培训券的发放等,均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重大影响。

“学在杭州”品牌正在打响。

杭州教育尽管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历史性巨变,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时代进步对教育提出的更高需求。

2019年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2019年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2019年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全文《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全文2019年12月1日本规划纲要是指导长三角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依据。

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发展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具备更高起点上推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发展基础经济社会发展全国领先。

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等重大战略部署,勇挑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重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引领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经济实力较强,经济总量约占全国1/4,全员劳动生产率位居全国前列。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相对均衡,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初步形成,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科技创新优势明显。

科教资源丰富,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2个综合性科学中心,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

区域创新能力强,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研发强度均超过3%。

科创产业紧密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传统产业渗透融合,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服务产业规模分别约占全国1/2和1/3,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创新共同体和产业集群。

开放合作协同高效。

拥有通江达海、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口岸资源优良,国际联系紧密,协同开放水平较高。

拥有开放口岸46个,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投资分别占全国的37%、39%和29%,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形成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

统一市场体系联建共享,“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改革成为全国品牌,营商环境位居前列。

南京长江岸线资源综合利用总体规划

南京长江岸线资源综合利用总体规划

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2
南京长江岸线资源综合利用总体规划 《长江干线航道总体规划纲要》(2008-2020) 《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2003-2010) 《江苏省沿江地区”十一五”产业空间布局规划》(2006-2010) 《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2002-2020)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10) 《江苏省长江干流桥梁(隧道)建设规划》(2011) 《南京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规划》(2003-2010) 《南京市长江段产业发展规划》(2007-2015)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2005-2020) 《南京港总体规划》(2006-2020) 《长江南京段岸线开发利用研究与整治规划报告》(2006-2020) 《南京主城滨江南北两岸概念性城市设计》(2008) 《南京市船舶产业发展及布局规划》(2010-2015) 《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30)
与此同时,规划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长江 12.5 米深 水航道向上延伸工程的实施,将使 5 万吨级海轮直达南京,为南京长江国际航运 中心的建设发展带来重大契机;新一轮江苏省长江干流桥梁(隧道)建设规划对 南京市过江通道布局方案作了新的调整;长江岸线作为不可再生的战略性资源, 其开发利用规划必须着眼当前,立足长远,因此现有的十年规划年限偏短;深水 岸线资源开发利用、港口与城市的协调发展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理顺。基于此,现 行部分规划方案在指导岸线开发利用中逐步显示出一定的不适应性。为此,需要 重新审视长江岸线规划。基于以上背景,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 展新形势,修订编制《南京长江岸线资源综合利用总体规划(2010-2030)》。
6.1 岸线功能分类及控制标准.........................................................................31 6.2 各类岸线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布局 .............................................................33 6.3 各段岸线的规划布局.................................................................................42 6.4 重点岸线规划方案的优化建议 ..................................................................56

我国四大重点城市群演进及重要政策梳理

我国四大重点城市群演进及重要政策梳理

我国四大重点城市群演进及重要政策梳理城市群发展是从点轴驱动到网络驱动,从极化期到扩散期,从中心到外围,不断提升城镇发展规模,地域扩展趋于一体化。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是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辐射带动华南、华中和西南发展的龙头。

1994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第一次提出“珠三角城市群”概念,建立“多核心结构”城市群目标和中东西“三大都市区”结构;到2004年,《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将区域中心调整为两主一副,提出“一脊三带五轴”区域空间结构;到2008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三大城市群的多元化发展策略,为珠三角区域一体化提速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到2015年,《珠江三角洲全域空间规划》,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发展,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充分衔接新型城镇化规划。

从第一次提出珠江三角城市群,这四次重要规划,打破行政界线构建区域,逐渐从碎化的区域到聚集城市群再到空间联动。

长三角城市群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中国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2008年,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目标开始;到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世界级城市群战略定位和“一核九带”的区域空间布局。

到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网络化空间格局。

上海的中心地位经历确立到消失再到确立的过程,整个三角洲城市群也历经从停滞到再发展的过程,长三角地域扩张逐渐趋于一体化,城市群产业协同效应也在稳步推进。

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北方经济的重要核心区,其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常考的10个中国微观地区

常考的10个中国微观地区
解析答案
(2)图2显示汽车制造业空间演变的一般过程,如图2a所示,在市场等因 素的驱动下,在中心区域形成汽车核心企业,上、下游的关联企业都 集聚而来,形成由核心企业——关联企业组成的汽车产业链。读图2的 b、c、图,进一步阐述汽车制造业空间演变的过程和原因。
解析答案
(3)从市场、土地价格、集聚三个方面,分析区位条件对京津冀都市圈汽 车制造业发展的影响。
考点二 南方地区的微观区域
知识整合
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入海之前的冲 积平原
是中国第一大经济区,也是中国 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 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 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率先跻身 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根据国务院2010年批准的《长 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长江 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 江省
2008年,三江平原被《中国国 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十大 “新天府”之一
典型例题 2.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其水土资源的空间匹 配格局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由于水稻的 大面积种植,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数量、质量及其空间匹配状况均发生了 明显的变化。2000年以来,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整体表现出“土地资源丰 富,水资源欠缺”的态势,并且其空间分布格局存在明显的错位现象, 已非惯称的“水土资源丰富和匹配”。
解析答案
(2)长江江苏段________岸岸线资源条件较好,说明利用岸线资源适宜发 展资金密集型工业的主要原因。 解析 用图中数据判读岸线资源条件的优劣。发展资金密集型工业的原 因要从岸线资源的优势方面考虑。 答案 北 原料和产品多为大宗商品,宜采用水运;用水量较大,沿长 江分布,用水便利;环境容量较大。
第二章 中国地理

长江流域地区发展规划的演变与趋势

长江流域地区发展规划的演变与趋势

长江流域地区发展规划的演变与趋势吴传清;陆璇;董旭【摘要】The evolution of the regional planning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showed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goal-oriented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and sectoral collabor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planning work in the future should enrich the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ng sound organization, improve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promot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建国以来长江流域地区发展规划的演变历经了三个阶段,呈现出目标导向转移、体现可持续发展、重视区域和部门协作等显著特征。

未来长江流域地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应充实规划体系、整合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法律法规、推动信息公开和强化生态文明理念。

【期刊名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6页(P53-58)【关键词】长江流域;规划;演变;趋势【作者】吴传清;陆璇;董旭【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72;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7一、引言长江是连接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黄金水道”,其干流和支流流经的广大区域覆盖1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海经济

上海经济
2010年3月28日,沪、苏、浙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海签署“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金融服务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
2010年5月2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长三角经济区
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历经新中国成立以来多个历史阶段的发展,长三角以全国2.1%的陆地面积、1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1.7%的国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47.2%的进出口总额,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城镇体系较为完备的区域。
浦东开发
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上海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中央决定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开发。
浦东是指黄浦江以东、长江口西南、川杨河以北紧邻上海外滩的一块三角形地区,面积约350平方公里。这是一片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土地。早在20世纪初,孙中山和国民党政府中的有识之士,就提出过开发浦东的设想,但都没有付诸实施。
1992年由上海、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兴、镇江14个市经协委(办)发起、组织,成立长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至1996年共召开五次会议。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0〕1243号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根据《国务院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38号),现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具有高起点上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要认真领会国务院的批复精神,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举措,把扩大内需与经济增长、社会建设、民生改善和提高开放水平结合起来,推动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二、请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人民政府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认真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

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

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按照《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做好区域内相关规划的修编调整,抓紧推进相关工作。

要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的作用,建立健全泛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机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紧密合作,促进生产要素跨地区自由流动,实现人口和产业有序转移。

三、请国务院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分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研究制定贯彻落实《规划》的具体措施,在专项规划编制、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

四、我委将按照国务院的批复精神,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加强《规划》与国家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会同两省一市人民政府做好《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工作,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实施情况。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目录总则 (1)一、编制背景 (1)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1)三、规划的依据、期限与范围 (2)第一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规模 (2)一、城市性质 (2)二、城市发展目标 (2)三、城市规模 (3)第二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一、市域城镇体系结构 (3)二、市域建设限制分区 (4)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四、市域农业布局 (5)五、市域旅游规划 (5)第三章都市发展区规划 (6)一、都市发展区空间结构 (6)二、东部新城组群 (6)三、东南新城组群 (7)四、南部新城组群 (7)五、西南新城组群 (7)六、西部新城组群 (8)七、北部新城组群 (8)第四章主城区优化调整 (9)一、主城区的主要功能及优化调整原则 (9)二、主城区三镇关系 (9)三、主城区规划结构 (9)四、主城区功能布局 (10)五、旧城更新 (11)六、主城区建设强度控制 (11)七、城市空间复合利用 (12)第五章综合交通规划 (12)一、交通发展目标和策略 (12)二、对外交通 (13)三、都市发展区交通走廊 (14)四、主城区交通 (14)第六章工业及仓储用地布局 (16)一、工业发展目标 (16)三、工业用地布局 (16)四、仓储用地布局 (16)第七章居住用地布局 (17)一、居住发展目标 (17)二、居住用地布局 (17)三、住宅分类建设 (18)四、社区发展 (18)第八章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8)一、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原则 (18)二、行政办公设施 (18)三、商业服务设施 (18)四、金融博览设施 (19)五、文化设施 (19)六、体育设施 (20)七、医疗卫生设施 (20)八、教育科研设施 (20)九、社会福利设施 (21)十、特殊公共设施 (21)第九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21)一、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21)二、市域生态框架体系 (22)三、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22)四、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23)第十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4)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 (24)二、城市总体格局保护 (24)三、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它历史遗存保护 (24)四、历史地段的保护 (25)五、城市风貌保护区的保护 (26)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6)七、城市景观建设 (26)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27)一、土地资源 (27)二、水资源 (28)三、综合能源 (28)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9)一、原则与目标 (29)二、给水 (29)三、雨水 (29)五、供电 (30)六、燃气 (30)七、集中供热、制冷 (31)八、信息网络与邮政通信 (31)九、环卫 (32)第十三章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32)一、目标及总体防护要求 (32)二、防洪 (32)三、消防 (33)四、人防 (33)五、抗震及地质灾害防治 (33)六、气象灾害预防 (33)七、综合救灾 (34)第十四章近期建设与发展 (34)一、近期建设发展目标 (34)二、近期建设重点 (34)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5)四、综合交通建设 (35)五、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36)六、生态环境和绿地系统建设 (36)七、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 (37)八、村镇建设 (37)第十五章规划实施 (37)附则 (38)本规划是武汉市第7轮总体规划,上一轮是1996-2020。

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建成线路 部分

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建成线路 部分
沪杭铁路全长189千米,东起上海市静安区上海客技站,西到浙江省杭 州市上城区杭州站;共有车站20个,设计速度200kph
撕图保路
1905年,为了抵制帝国主义侵略,夺回浙江铁路建筑权,在旅沪浙江 同乡会(此会是清末革命组织光复会的基础)支持下,汤寿潜与张元济等 成立浙江铁路公司,自任总理,修筑沪杭铁路。
2004年12月28日,铜九铁路开工建设。2008年3月20日,铜九铁路建 设完工;7月1日开通货运列车;9月1日开通客运列车。
铜九铁路由狮子山站至九江站,全长251千米,设23个车站,设计时 速为160km。
铜九铁路改线现场1992年,国务院召开“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 发展规划座谈会”,为加快沿江地区开发开放,推动沿江和中部地区振兴 和发展而提出修建铜九铁路;8月,时任铜陵市市长的汪洋,率领铜陵市 有关部门与原池州行署领导在九华山联合召开了铜九铁路第一次协调会。
截至2018年11月,金温铁路北起东孝站,南至温州南站,共设9个客 货运车站(含越行站);金温铁路全长188.81千米,设计和运营时速为 200千米/小时;2018年,金温铁路金华南站至温州南站实际运行期间列车 开行对数45.5对/日,全部为动车组。
200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金华 至温州铁路扩能改造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建成线路 (部分)
铜九铁路(Tongling-Jiujiang Railway),简称铜九线,是中国 境内一条连接安徽省铜陵市和江西省九江市的铁路。铜九铁路在狮子山站 与芜铜铁路相连,在九江站与京九铁路相连,是南京至武汉沿江铁路的重 要组成部分,国家铁路规划“八纵八横”中沿江铁路通道的组成部分,也 是皖南连接赣北的重要铁路交通要道。
沪杭铁路(Shanghai-Hangzhou Railway),又名沪杭线,为历史 名称,现为沪昆铁路沪杭段,是中国一条从上海市通往浙江省杭州市的铁 路,是中国东南沿海主要东西干线组成部分。北接京沪线,南连浙赣线、 萧甬线和宣杭线。是沟通苏、沪、浙三省市的交通干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二○一〇年五月
目录
前言 4
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4
(一)优势条件 4
(二)机遇和挑战 5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5
(一)指导思想 6
(二)战略定位 6
(三)发展目标 7
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8
(一)优化总体布局 8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10
四、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10
(一)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 10
(二)优化城镇人口布局 14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 14
五、产业发展与布局 15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15
(二)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16
(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19
(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20
六、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 21 (一)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21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2
(三)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23 七、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24
(一)完善交通通道建设 24
(二)加快综合枢纽建设 26
(三)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28
(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29
八、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31
(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31
(二)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32
九、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35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5
(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36
(三)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37
(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38
十、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39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9
(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 40 (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41
(四)开展重大改革试验 42
(五)加强法制环境建设 43
十一、对外开放与合作 43
(一)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43
(二)加强国内外区域合作 45
十二、规划组织实施 46
前言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带动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引擎。

当前,长三角地区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发,必须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实现长三角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的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

规划以上海市和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16个城市为核心区,统筹两省一市发展,辐射泛长三角地区。

规划期为2009—2015 年,展望到2020 年。

本规划是指导长三角地区未来一个时期发展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规划的依据。

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一)优势条件。

区位条件优越。

亚太地区重要门户,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自然禀赋优良。

经济基础雄厚。

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体制比较完善。

城镇体系完整。

区域内城镇密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

如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

科教文化发达。

区域内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大量历史文化名城,人力资源优势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

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

(二)机遇和挑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三角地区发展,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势头强劲。

但区域内各城市发展定位和分工不合理,;交通、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配套与衔接,;产业层次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外贸依存度偏高,贸易结构还需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城乡公共服务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行政管理、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还不到位,这些都给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战略定位。

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

围绕上海中心建设,打造在国际金融服务体系、国际商务服务体系、国际物流网络体系,在我国参与全球合作与对外交流中发挥主体作用。

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

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国际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特大城市与大城市为主体,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网络化城镇体系,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二)发展目标。

到 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000元(核心区 100000元),服务业比重达到 48%(核心区 50%),城镇化水平达到 67%(核心区 70%左右),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2.5%(核心区 3%)。

到 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在重要领域科技创新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区域内部发展更加协调,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10000元(核心区 130000元),服务业比重达到 53%(核心区 55%),城镇化水平达到72%(核心区 75%左右)。

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一)优化总体布局。

建设以上海为发展核心,沪宁和沪杭甬沿线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沿湾发展带,沿海发展带,宁湖杭沿线发展带,沿湖发展带,沿东陇海线发展带,沿运河发展带,沿温丽金衢线发展带。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核心区发展。

以上海为龙头,南京、杭州为两翼,增强高端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

推动城市之间的融合,加快形成世界级城市群。

促进苏北、浙西南地区发展。

充分利用苏北地区的土地、劳动力和能源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浙西南地区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和山区资源条件、加快连云港、盐城、温州等发展潜力较大地区的发展、依托上海设在盐城的三个农场、强化核心区与苏北、浙西南地区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促进苏北、浙西南地区发展
四、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一)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

1、提升上海核心地位,加强嘉定新城、松江新城、临港新城建设。

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如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
2、增强其他重要城市实力。

如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连云港,徐州,盐城,淮安,宿迁,温州,金华,衢州,丽水;
3、鼓励发展中小城镇。

(二)优化城镇人口布局。

引导人口合理分布,调控城镇人口规模。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

提高城乡规划水平,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产业发展与布局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面向生产的服务业。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

面向民生的服务业。

上海重点发展成为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苏北和浙西南地区主要城市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电子信息产业。

以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或产业园为依托,打造通信、计算机及网络、数字音视频等产业集群。

装备制造业。

加强区内外产业配套协作,以上海为龙头,沿沪宁、沪杭甬线及沿江、沿湾和沿海集聚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