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病状

合集下载

对虾常见病症状及防治表

对虾常见病症状及防治表
弧菌、气单胞菌侵入血淋巴大量繁殖
定期用百毒消、三氯异氰脲酸粉、碘康等进行消毒;
从4厘米以后,口服四黄粉、肝泰、速补康;
定期投喂肠鳃灵、鱼血宁进行预防。
烂鳃病
触须腐烂,鳃部附着大量活物,呈黑色、黄色、鳃盖向外张开。对虾群体摄食减少,行为异常,不规则无方向游动,或在水中上下窜动。
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
全池泼洒百毒消、通灭杀等,进行水体消斑点,严重的鳃部全部变黑,鳃萎缩、糜烂、坏死。
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
全年均可流行
水中重金属离子超标;
细菌、真菌感染;
缺乏维生素
定期使用EDTA消除重金属离子;
用鱼虾菌乐、利水素或沸石粉改良水质、底质;
百毒消、三氯异氰脲酸粉全池泼洒;
用四黄粉、肝泰等拌饵投喂,提高免疫力。
桃拉病毒病(TSV)
反应迟钝、空胃、软壳、体表色素扩散,在脱壳过程中大量死亡。
南美白对虾、蓝氏对虾
体长5厘米以前最易感染
亲虾垂直传染
选择SPF虾苗;
用四黄粉、肝泰、速补康等拌饵投喂,提高虾苗免疫力。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IHHNV)
病虾缓慢升到水面,静止一段时间,翻转。腹面向上慢慢沉到水底,此现象重复出现,直到最后无力活动而沉底死亡或被其它虾吃掉。濒死时体色会明显变蓝,多伴有腹肌浑浊,幸存对虾可逐渐恢复正常。
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
全年均可流行
不明
定期全池泼洒鱼虾菌乐或利水素,保持良好水质、底质;
定期用百毒消、三氯异氰脲酸粉、通灭杀等消毒;
红腿病
游泳足、尾扇变红,大触须变鲜红,黄鳃、肝胰脏肿大或萎缩,血淋巴不凝固,个别有腹部肌肉白浊,不加控制,短期内出现大量死亡。

南美白对虾的病害征兆及引发的病害的几点原因

南美白对虾的病害征兆及引发的病害的几点原因

南美白对虾的病害征兆及引发的病害的几点原因1、肠炎病3—6厘米长的幼虾易患此病。

出现这种病害的征兆虾体呈白色、肠道变粗、整体观察虾体肠道颜色比较深、刨开虾体肠道无食物、有大量的黑色素细胞沉积在肠壁上、严重病虾肠壁内发生糜烂、多数病虾肠腺肿大。

引发这种病害原因是杆状细菌引发,多数是因为摄食不健康的食料为主。

2、黑斑病病虾甲壳上有黑色溃烂性斑点、病害严重的虾体深达甲壳深层组织、附肢断掉、虾体呈黑色。

引发这种病害原因是因为虾体受到机械损伤后细菌乘机侵入虾体、引发此病的。

3、黄鳃病随着虾病体的发展、病虾的鳃部有浅黄色逐渐变成土黄色、病虾严重时行动迟缓、摄食量减少、呼吸困难、体质下降。

引发此病原体的原因是共生性纤毛虫的绿毛虫和甲壳吸管虫引起、它们与藻类一起附在于虾的鳃部。

4、纤毛虫病纤毛虫大量附着于病虾的鳃部、肢体、体表、眼睛等处、多半表现为病虾发育缓慢、无法脱壳、鳃部呈黑色、整体呈灰黑色。

引发此病原体的原因是由固着类纤毛虫引起的。

5、肝脏萎缩病病虾整体暗淡、虾体型偏小、甲壳脆而不硬、蓝色和黑色的斑点遍布在鳃盖上、肝脏萎缩呈淡蓝色、病虾染病后士慢性死亡、而不是立即死亡、所以要仔细观察、不予重视的话死亡率很高。

引起此病的原因是因为放养水质环境较差、放养密度过高、投喂营养不全的饵料所致。

6、荧光病有时候养殖户在夜间巡视塘口时,看到池塘中星点活动亮光时、你就要仔细观察了,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虾感染了荧光病了,这种病原体的表现为食量大减、反应缓慢、触须易折断。

引起这种病害的原因是由弧菌感染而一起的。

弧克含有50%过硫酸氢钾,具有杀菌、消毒、调水、改底四大功效,尤其对弧菌有特效!以上总结的几种南美白对虾病害征兆及引发病害的原因,望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仔细观做一参考察,只有掌握了更好更准确的养殖知识和技术实践,才能在养殖业上创造丰收果实。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重要的养殖品种,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病害。

下面我将
介绍一些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1. 溶血弧菌病
溶血弧菌病是一种严重感染对虾的疾病,主要通过对虾体表伤口和消化道感染。

主要
症状包括虾体变黑、虾体溃烂、虾壳变软等。

防治措施包括定期消毒养殖池,保持水质清洁,提高水质环境,定期投放预防性抗生素等。

2. 软体动物病
软体动物病是一种常见的对虾病害,主要是因为水质脏污、饲料无菌性差等原因引起。

对虾感染软体动物病后,会出现肢节变形、虾足脱皮、虾体畸形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加
强饲料卫生管理,及时清理养殖池内废弃物,维持适宜的水质环境等。

3. 白点病
白点病是由于养殖池水温度过高、水质污染、投喂过量等原因引起的。

感染白点病的
对虾体表会出现白色斑点,食欲减退,虾体浑浊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控制养殖池水温度,加强水质管理,规范投喂量,及时清理养殖池等。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溶血弧菌病、软体动物病、白点病、霍乱病和传
染性肝胰脏坏死病等。

养殖户可以通过控制养殖池水质,加强饲料管理,定期检测病害等
方式,进行有效的防治措施,保障对虾的健康生长。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重要的养殖品种,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病害。

下面将介
绍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白斑病
白斑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主要症状是虾体表出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
并且虾体活动能力减弱。

白斑病的感染主要通过病菌侵入虾体而引起,病原菌主要为白斑
杆菌。

防治措施:
1. 控制养殖水体的水质,保持水质清洁、稳定,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2. 治疗感染病虾,通常采用浸泡药物相结合的方法,选用抗生素类药物如磺胺类、
四环素类等进行治疗。

3. 对养殖池进行清洗和消毒,以减少病原菌的存活。

四、氧毒
氧毒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主要症状是虾体呈现麻痹、翻白和死亡等症状。

氧毒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养殖水体中溶氧过高导致。

防治措施:
1. 定期检测养殖水体中的溶氧量,保持溶氧量在合适的范围内。

2. 控制水体中的氧气供应,避免溶氧量过高。

3. 提供充足的防护措施,避免养殖水体受到直接阳光照射。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白斑病、黄体病、霉菌病、氧毒和水霉病等。


对不同的病害,可以采取控制水质、隔离感染病虾、进行药物治疗等防治措施来减少病害
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养殖效益。

南美白对虾12种病害防治有法

南美白对虾12种病害防治有法

南美白对虾12种病害防治有法一、红体病(又称桃拉综合症)症状:虾体虚弱,甲壳变软,不摄食,空胃,体色素扩散,附肢呈红色,尤其是在尾扇、尾节和腹肢更明显,有时整个虾体变成红色。

急性期感染的南美白对虾全身暗红,尤以尾扇与游泳足明显。

病虾肝胰脏肿大变白。

防治:切断传播源,选择无感染的亲虾和虾苗,养殖水体用含氯或含碘药物消毒;用免疫增强剂如参素、核苷素、多肽类、酶类等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多糖类等增强免疫功能;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免疫多糖2克,红体消15克,EM原露3克,连续内服5~6天。

在水体中可用超碘季胺盐0.2克/立方米,连续泼洒2天。

在第3天用0.2~0.3克/立方米二溴海因全池泼洒,隔2天后再全池泼洒清水素(枯草杆菌)0.2克/立方米,沸石粉20克/立方米。

二、红腿病症状:病虾附肢变红,尤以游泳肢最明显。

步足、尾扇也呈红色。

病虾在水面慢游或旋转或上下垂直游动。

防治:①全池泼洒二溴海因0.3~0.4克/立方米;②第二天全池泼洒超碘季铵盐0.2克/立方米;③内服药饵,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0%氟苯尼考0.3~0.5克,连续投喂3~5天。

三、白斑病症状:病虾反应迟钝,不摄食,甲壳上有白色的圆点,以头胸甲处最为显著,鳃丝发黄,肝胰脏肿大,糜烂,通常在几天内便可大量死亡。

防治::①全池连续泼洒二溴海因0.3克/立方米,2天;②投喂药饵,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对虾病毒灵10克、维生素C3克,连续投喂5~7天。

四、肠炎病症状::病虾游动缓慢,体质弱,肠道明显变粗、呈红色,肠胃空,有液体或黄色脓状物。

防治:①全池泼洒二溴海因0.3克/立方米一次;②每千克饲料中添加肠炎灵5克、大蒜素5克,连喂3天。

五、烂鳃病症状:病虾鳃丝呈灰色,肿胀,鳃丝溃烂,呼吸困难,食欲不振。

防治:全池泼洒溴氯海因或二溴海因0.2~0.4克/立方米一次。

两天后全池泼洒清水素(枯草杆菌)0.25克/立方米或EM原露0.3克/立方米,同时内服适量的环保抗菌药物。

南美白对虾的18种病害,全面剖析

南美白对虾的18种病害,全面剖析

南美白对虾的18种病害,全面剖析1白斑症病毒病【病状】病虾首先停止吃食、空胃;反应迟钝,游泳不规则,时而漫游于水面或伏于水底;体表甲壳内表面出现白斑,发病后期腹部变白,有的体色微红,甲壳容易剥离,血淋巴不凝固、混浊。

【病原】病原为白斑症病毒(White spotsyndrome virus)又称中国对虾杆状病毒(Penseus Chinensis baculovirus)或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baculovirus)。

病毒粒子呈杆状,具有囊膜,其大小为120-150纳米X350-450纳米,双链DNA。

【临诊】根据临床病状可以诊断。

进一步诊断可用组织切片法、T——E染色法、超薄切片电镜观察上ELISA法、核酸探针和PCR等技术诊断。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中国对虾幼虾及成虾养殖期(幼体期发病不显著),感染率达11%,死亡率90%以上。

除中国对虾外,日本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墨吉对虾等也会被感染。

流行于我国沿海及东南亚各国。

18℃以下为隐性感染,水温20-26T 时发病猖撅,为急性暴发期。

2肝胰腺细小病毒病【病状】病虾外观无明显特殊症状。

幼体被感染后行动不活泼,食欲减退,生长缓慢,很少蜕皮,体表常挂有污物,或固着许多共栖性生物,养殖期的幼虾或成虾,虾体瘦弱,体色较深,甲完表面有大量黑色斑点。

有的甲壳变软,腹部肌肉变白。

抗逆能力差,容易继发性感染细菌性疾病。

该病毒侵犯肝胰腺管上皮,组织切片观察,可见细胞核内有包涵体(HE染色)。

严重感染时肝胰腺变白、萎缩、坏死。

【病原】病原为肝胰腺细小样病毒[Hepatopancereatic parvovirus(简称HPV)]。

病毒粒子球形,直径22-24纳米,单链DNA 。

【临诊】临床诊断可依据病虾的病状,也可用肝胰腺涂片以T-E(曲利本蓝一伊红)或Giemsa(吉姆萨)或孔雀绿染色法,或组织切片H-E染色,显微镜检查病变细胞核内的包涵体。

南美白对虾的病毒病防治方法

南美白对虾的病毒病防治方法

南美白对虾的病毒病防治方法
南美白对虾的病毒病主要有白斑病毒病、桃拉综合征、杆状病毒病、黄头病。

(1)白斑病毒病
症状:病虾活动能力下降,在池边慢游或伏卧,不摄食、空胃,游动缓慢、反应迟钝、体色微红或正常。

病虾头胸甲及腹甲易剥离,甲壳上有白色斑点,头胸甲最为明显,镜检可看到重瓣花状,周缘透明,中央不透明,似环状。

病虾血淋巴混浊,淋巴器官、鳃、皮下组织、胃、心脏均会发生病变,细胞较肥大、核仁偏位,严重时破裂,含大量病毒粒子。

大部分病虾第二触须断折,鳃发黄肿胀、肝胰腺肿大,颜色变淡、糜烂,通常几天内就会死亡。

(2)桃拉综合征
症状:一般在虾苗下池20-60天,天气变化大,连续阴雨后该病较多见。

病虾不摄食,消化道无任何食物,游动乏力,反应迟钝,甲壳变软,虾体转红,尤其尾扇变红,此病也称“红体病”,死亡率高达80%-90%,幸存者甲壳有黑斑。

该病病程短,发现病虾到拒食5-7天就转入大量死亡,幼虾常表现为急性。

成虾容易转为慢性疾病,死亡率低一些。

(3)对虾杆状病毒病
症状:病虾身体黑褐色,被感染的虾体肝胰细胞核肥大,病毒遍及整个肝胰脏细胞,中肠腺至直肠均显不透明白色混浊状。

病虾反应迟钝,
1。

对虾养殖11种常见病害

对虾养殖11种常见病害

对虾养殖11种常见病害1、暴发型流行性虾病病虾症状主要表现为肝胰脏萎缩,中肠腺浑浊。

有的病虾体表无明显病变,但体色趋向灰绿色,腹部常呈暗蓝色。

游动缓慢,有时潜栖池边,摄食减少,胃内不饱满。

严重时急性发作,行为异常,绕圈翻滚,最后虾体弯曲颤动死亡。

对虾养殖:幼虾培育之幼虾收获2、红腿病患病的对虾,活动能力减弱,多数沉于水底不动,食量大减,个体消瘦,肌肉与甲壳之间空隙加大。

头胸甲心区上方由原来的青色透明变为白色,后期变为淡橘红色,形状似三角形。

腹部游泳肢先变红,以后步足、尾扇也呈红色。

进行镜检,可发现虾的血液中有大量杆状细菌,凝聚时间明显减慢,红细胞数量减少。

3、烂眼病又叫瞎眼病。

病虾行动迟缓,翘首匍匐于池底或水草上。

不时浮于水面作无方向乱游,或漂浮于水面,以自身为轴作旋转翻滚。

全身肌肉由无色透明逐渐变为白色不透明。

眼球肿胀,由黑色变为褐色,进而溃烂。

另外,测定血凝时间,正常对虾为1分钟左右,而病虾需要3分钟以上。

大多数病虾在1周内死亡。

4、褐斑病发病初期,虾腹部背面或头胸甲两侧出现褐色斑点或小的孔穴。

继之发展为带褐色的腐蚀区,形成直径约1~5毫米,中心凹陷的圆形褐斑。

由于甲壳被破坏,病菌侵入,新壳与旧壳粘连,常在脱壳困难时死亡。

5、白斑病发病初期,病虾甲壳上可见白斑,以头胸部最多,腹部次之,有时输卵管末端也有。

至后期,由白斑转为黑斑,病虾离群独游,泳动力减弱,直到死亡。

6、黑鳃病虾的鳃部由红色、棕色变成黑色。

呼吸困难,致使虾体消瘦,游动停滞,直至死亡。

7、真菌病病菌侵入后,其菌丝充满体内。

通过镜检,可看到病体的触角、头胸甲边缘等均有分枝的菌丝,不仅受感染的虾体很快死亡,而且传染很快,危及全池。

8、缘毛类纤毛虫病这是由原生动物缘毛类纤毛虫附生引起的病害。

而且常与细菌或其他原生动物同时发生,影响鳃丝的气体交换,降低病虾对缺氧的忍耐能力,容易造成死亡。

9、软壳病病虾甲壳软而薄,体形消瘦,活力减弱,生长缓慢。

南美白对虾病害总结

南美白对虾病害总结

虾苗生病应该是病原、机体和环境三者互相作用的结果。

例如如果环境较好,机体的抵抗力也较强,那么即使有病原危害,很有可能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如果机体处于不是很健康的状态,例如有机械损伤,那么病原就会趁虚而入,导致疾病的发生。

疾病有生物性疾病和非生物性疾病之分生物性疾病主要包括细菌病、原生动物性疾病、真菌病、病毒病、其它疾病。

非生物性疾病则包括营养不良、水体环境异常等引起的疾病。

第一类、病毒类一、对虾杆状病毒病1、病原:对虾杆状病毒,是一种A型杆状病毒,据囊膜,核酸是双链DNA,病毒粒子棒状,大小约为74nm*270nm,病毒在肝胰腺以及前中上皮细胞内增殖,包涵体是四面体或三锥的金字塔形。

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的摄食和生长率降低,体表和鳃上有外部共栖生物和污物附着,病理组织切片,在肝胰脏和中肠上皮细胞中可观察到角锥形的包涵体。

包涵体从锥底至锥顶的高度为0.5~20um,一般垂直高度为8~10um,该病引起显著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受感染的对虾肝胰脏的小管和前中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核肥大,核内有一至几个角锥形包涵体。

核仁被挤到一边,并退化或消失,染色质分布于核的边缘,成环状排列。

被感染的上皮细胞受损伤或坏死,引起这些器官的功能性障碍,并往往引起继发性的细菌感染。

3、流行情况:对虾杆状病毒主要发生在美国的桃红对虾、褐对虾、白对虾、万氏对虾和墨吉对虾等的成虾、幼体和仔虾。

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也偶尔发生。

在对虾孵化场中,该病是万氏对虾幼体的严重疾病。

4、诊断方法:取患病对虾的肝胰脏和中肠切片,在相差显微镜或者明视野显微镜下看到角锥形包涵体,基本就可诊断。

5、防治方法:没有治疗方法,预防措施是对新近亲虾和幼体要严格检疫,已感染对虾要销毁并对池严格消毒。

二、桃拉综合病毒病1、病原:对虾桃拉病是由Taura综合症病毒引起的,TSV为一个无囊膜的二十面体的粒子,直径31~32nm,为单股DNA,属小DNA病毒科。

病毒主要感染南美虾的上皮细胞,引起对虾的大量死亡。

南美白对虾发病症状对照表:教您判断虾病症状!

南美白对虾发病症状对照表:教您判断虾病症状!

南美白对虾发病症状对照表:教您判断虾病症状!南美白对虾早期患病,症状都轻微难以觉察。

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严重到无法处理了,所以我们必须要了解对虾发病的常见症状表现:(一)活动情况:摄食减少或变慢;游动异常(大量顺水流游动。

游动速度比水流快很多、大量缓慢游水、离群独游等);人靠近或蹬脚不见对虾跳开;池边挖坑静伏其中;软弱无力,容易抓捕;白天大量惊跳。

(二)环境变化水色、水化、水味(含气味)、土色等的变化。

(三)体表症状(1)触须红须(整根触须发红,是应激、中毒或细菌症状);断须(触须断裂或断掉,是缺钙,细菌、纤毛虫或中毒症状);长须(触须超过体长的1.5倍,是中毒、IHHNV病、等慢大症状);断须(触须短过体长,是缺乏营养或慢性肠炎症状);黑须(触须变黑,是中毒症状);花白须(触须色斑杂乱不一,是应激、中毒或细菌症状)。

白斑(是白斑病毒或细菌感染症状);斑块(是IHHNV病毒症状);虾枪弯曲或粗短(中毒、慢性病毒病或蜕壳障碍症状);水肿(头壳两翼肿起水泡,是缺钙、中毒或蜕壳障碍症状)。

(3)鳃部黄鳃(细菌、藻类、真菌、纤毛虫症状);黑鳃(藻类、细菌、纤毛虫、真菌或中毒症状);绿鳃(藻类附着症状);蓝鳃(蓝藻附着症状);红鳃(重金属或中毒症状);烂鳃(细菌或中毒症状)。

(4)肝脏黄肝(是病变早期预兆);黑肝(是肝脏细胞开始坏死的症状);白肝(肝脏完全坏死的初期症状);红肝(急性应激、中毒或长期消化不良症状);肿肝(肝脏肿大,是病变早期预兆);缩肝(肝脏萎缩,是病变后期症状);空肝(又叫玻璃肝,肝脏变透明,是肝脏完全坏死症状)。

(5)步足游泳足黄脚(步足游泳足前端发黄,应激或细菌初期症状);黄腿(步足游泳足后段发黄,细菌或纤毛虫初期症状);红脚(应激、细菌中后期或中毒初期症状);红腿(细菌症状);黑脚(严重中毒症状)。

红肠(急性肠炎症状);白肠(慢性肠炎症状);断肠(消化不良症状);空肠(中肠后盲囊中空,严重病害症状);空胃(贲门胃中空,长时间不进食症状)。

怎样防治对虾养殖中的几种主要疾病

怎样防治对虾养殖中的几种主要疾病

怎样防治对虾养殖中的几种主要疾病目前对虾养成中常见的、危害性大的疾病有:红腿病(红肢病)、白黑斑病、烂眼病、固着类纤毛虫病(俗称聚缩虫病)、软壳病(俗称黑瘦病)。

下面介绍一下怎样防治对虾养殖中的这几种主要疾病,供朋友们参考。

一、红腿病该病感染率及死亡率都很高,会造成对虾大批死亡,使整个池塘近于绝产。

红腿病的主要症状是:病虾附肢变红,尤其是游泳足与尾扇呈血红色,体色发暗,鳃区变黄。

病虾游动缓慢,摄食能力降低。

治疗方法:使用0.1%氯霉素药饵或0.1-0.2%上霉素药饵或0.1-0.15%呋喃唑酮药饵,连续投喂5-7天。

在投喂药饵的同时还应使用漂白粉处理池水,使池水中有效氯含量达到0.3-0.5ppm。

或用威岛牌消毒剂,使池水中药量达0.5ppm。

二、白黑斑病病虾腹部每节甲壳两侧近游离端各有1块明显可见的白斑,斑块排列较整齐,位置较一致。

有时步足(尤其是关节处)及头胸甲上也可见白斑。

病虾在白斑阶段或黑斑阶段都可大批死亡。

此病也属发病较快、发病率较高、危害性很大的虾病之一。

治疗方法:,一般仍是投喂抗菌素药饵(方法同红褪病),或在饵料中添加0.1-0.2%的维生素c,或抗菌素与维生素c混合使用。

在发现病情后,立即采取大量换加新鲜海水,同时全部投喂高质量的鲜活饵料的方法,可以避免病虾大批死亡,并可逐步缓解病情,对治疗白黑斑病有一定的效果。

三、烂眼病病虾行动呆滞,常潜伏不动。

眼球首先肿胀,由黑变褐,慢慢溃烂脱落,仅剩眼柄;还有一种表现为:眼球上首先出现白色圆形斑块,而后斑块慢慢变黄再变褐,斑块中央逐渐溃烂穿孔,眼球萎缩。

镜检眼球内有细菌活动,严重者血淋巴也带菌。

烂眼病在部分地区感染率很高,与上述两种虾病相比,烂眼病发病较慢,多为散发性陆续死亡,如不抓紧治疗,对成活率也有很大影响。

治疗方法:同红腿病的治疗方法,投喂药饵与全池泼洒漂白粉相结合。

四、固着类纤毛虫病病虾外观体表呈暗灰色,似粘有一层泥土,严重者似生有一层绒毛。

怎样防治对虾养殖中的几种主要疾病

怎样防治对虾养殖中的几种主要疾病

怎样防治对虾养殖中的几种主要疾病对虾是一种常见的养殖生物,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受到广泛的市场关注。

然而,在养殖对虾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疾病,影响对虾的生长和发展。

因此,对于对虾养殖者来说,了解和掌握对虾的主要疾病防治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主要介绍对虾养殖中的几种主要疾病以及防治方法。

一、白斑病白斑病是对虾常见的一种传染病,其主要症状是对虾体表出现白色颗粒状斑点,严重时会导致对虾死亡。

引起这种病的原因是由白斑病病毒引起的。

一旦对虾群体中有只一只感染了白斑病病毒,整个养殖场都会受影响。

因此,预防和控制白斑病的传播非常重要。

预防和控制白斑病的方法有:1.选择健康的对虾种苗:在购买对虾种苗时,一定要检查种苗是否健康,没有感染白斑病病毒。

2.做好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对虾的养殖环境应保持干净卫生,定期清理池塘和池底的杂物,并定期更换水源。

3.加强对虾群体的监测:对虾养殖者可以在水体中放置感染白斑病病毒的对虾,定期检查其是否有白斑病发病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病毒的对虾。

4.适时接种疫苗:对虾养殖者可以根据需要,在适当的时间点给对虾接种疫苗,提高其免疫力。

二、白点病白点病也是对虾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其主要症状是对虾体表出现白色小点,并且对虾行动迟缓,食欲减退。

引起白点病的原因是由白点病原体引起的。

一旦对虾群体中有感染白点病原体的对虾,会迅速在整个养殖环境中传播,严重时会导致对虾死亡。

预防和控制白点病的方法有:1.维持水体的质量:对虾的水源需要不断更换和加清,维持水质清洁卫生,保证对虾群体处于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之中。

2.做好养殖环境的续养:对虾养殖者可以将池底的泥沙和残饵清理出来,保持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3.投放药物:对虾养殖者可以适当地投放药物,控制白点病在扩散之中的进一步发展,减少疫情的危害。

三、指甲癣病指甲癣病是对虾养殖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其主要症状是对虾脚趾部位出现黑斑并且肿胀。

引起指甲癣病的原因是由菌类或者寄生虫引起的,若未及时处理,疾病会快速扩散,对养殖产业造成严重损失。

对虾7种常见疾病防治

对虾7种常见疾病防治

对虾7种常见疾病防治虾是人们喜爱的海鲜之一,可是在对虾饲养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疾病。

以下将从对虾的饲养、饮食、疾病等方面,详细阐述对虾的七种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一、对虾白化病对虾白化病的标志是虾身颜色变白,且虾壳易变细,虾肉质柔软,体内器官退化等。

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饲养池水质不佳,饲料不适宜,投喂草鱼等植物性饲料过多、人工饲养杂交等。

防治方法:1.提高养殖池水质量,保持池水的清洁。

2.选择富含营养物质的合理饲料,不过度投喂草鱼等植物性饲料。

3.加强适宜的防病措施,保证对虾健康成长。

二、对虾霉菌病对虾霉菌病常出现在虾苗、养殖过程中。

该病的症状为虾体表面布满灰色到黑色的霉菌,虾身体发软、水分丧失,严重者会出现机体衰竭和死亡。

其发病原因是由于环境温度、饲料、水质等因素引起。

防治方法:1.细心观察对虾的生长状态,及时排查虾苗种的病情。

2.保持饲池水质的清洁,不让它过度饱和、污染。

3.定期检查虾饲料,确保其适宜,不含有霉菌等有害物质。

三、对虾溶血弧菌病对虾溶血弧菌病源于对虾饲养过程中,虾体内菌落过多,且生长环境过于潮湿和温度过高,终致机体出现虚脱、呼吸急促等症状,威胁性颇高。

其发病原因是由于虾水质不好,对虾存放不当,饲料污染等原因所致。

防治方法:1.提高虾养殖池的水质,保持水源清洁。

2.将对虾放置在适当的水温与湿度环境下,以免过度潮湿导致发病。

3.定期清理养殖池杂物,促使虾池中的微生物均衡生长,从而减少对虾种死亡率。

四、对虾电导率不平衡病虾苗在饲养成长期间,若其机体内部离子成分失调,会出现电导率不平衡症,其表现为虾虫体内器官退化,机体发育缓慢,此病往往是由虾质量不佳,饲养池水质不佳,饲料不符合虾苗特点等情况引起的。

防治方法:1.保证虾苗的优质性,不应该含有铜、铅等有害物质。

2.做好饲养池水质的卫生清洁。

3.适当饲喂虾苗,搭配食物种类和饲料量,以保证虾苗身体发育正常。

五、对虾卡原虫病对虾卡原虫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在虾养殖过程中会造成虾虫凋零,虾质量下降,对虾自身免疫力降低等后果。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十六种疾病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十六种疾病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十六种疾病一.病毒病1.白斑病毒病:虾停食、胃空,甲壳内表面出现白斑,后期腹部变白,有的体色微红,甲壳易剥离。

180C以下为隐性感染,水温20~260C为急性暴发期,流行于我国沿海和东南亚各国。

2.肝胰腺细小病毒病:甲壳表面有大量黑色斑点,有的甲壳变软,腹部肌肉变白。

严重时肝胰腺变白、萎缩、坏死。

主要危害中国对虾(感染率70~80%)、墨吉对虾、斑节对虾、万氏对虾等。

我国和东南亚、墨西哥湾、澳洲都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二.细菌性虾病3.红腿病(红肢、败血病):弧菌感染。

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变红,头胸甲鳃区多呈黄色。

多在7~10月发病。

4.幼体菌血病:感染弧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

体色不透明,趋光性差。

急性感染群体,在静水中沉于水底,死亡快;病程慢的群体,其体表和附肢上可黏附许多单细胞藻类、固着类纤毛虫或有机碎屑等污物。

5.烂眼病:病原为非01群霍乱弧菌。

眼球肿胀,逐渐由黑变褐,随即溃烂,严重者整个眼球烂掉,仅剩眼柄。

细菌侵入淋巴后,变菌血症而亡。

此病多见于河口低盐区或未进行清淤消毒的虾池,中国对虾、长毛对虾易感染,7~10月发病,8月最多。

6.甲壳溃疡病(褐斑病):感染弧菌、假单胞菌和黄杆菌。

甲壳发生溃疡,形成褐色的凹陷,凹陷的周围较浅,中部较深。

越冬亲虾病后除体表的褐斑外,附肢和额剑也烂掉,断面也呈褐色。

镰刀菌病的病灶主要在头胸甲鳃区,且在显微镜下可见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本病的位置分散。

中国对虾的越冬中后期最流行,危害较大。

7.黑鳃和烂鳃病:感染弧菌和假单胞菌。

头胸甲鳃区呈黑色,揭开头胸甲肉眼可见鳃丝呈灰色或黑色,质地脆、肿胀,从尖端向基部坏死,有的发生皱缩和脱落。

7~9月高温期多发病。

三.真菌性病8.丝状细菌病:病原为毛霉亮发菌、硫丝菌、屈桡杆菌(细菌)。

严重侵害的虾,头胸甲鳃部变为黑褐色,在显微镜下可见菌丝。

9.镰刀菌病:镰刀菌寄生在头胸甲鳃区、附肢、体壁和眼球等处,被寄生的组织因黑色素沉淀而呈黑色,鳃组织坏死,故称“黑鳃病”。

对虾病害的防治

对虾病害的防治

对虾病害的防治对虾的疾病有的发生在幼体阶段,有的发生在养成阶段。

迄今为止,发现对虾养成期疾病有病毒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还有原生动物可寄生生物导致的疾病。

一、病毒病病毒病一般外观上无特有症状,故初期不易发现。

但一旦发现,对虾已大批感染和死亡,造成重大损失。

中国对虾所患病毒病的一般症状为虾体虚弱、空胃、甲壳易剥离、甲壳上有白斑、血液不凝结,爆发性死亡。

斑节对虾所患病毒病的一般病症为:活力降低、厌食、生长缓慢、体色发暗、体表污物附着、鳃部发黑、脱壳困难、中肠发白、死亡等。

病毒病主要有由杆状病毒引起的肝胰脏坏死病。

主要症状是病虾离群浮游不摄食,头胸甲的甲壳易剥离,肝胰脏肿胀,呈褐壳色,四周有灰白色的包膜,剥离的头胸甲甲壳上可见白色斑纹状花纹。

被感染的病虾5~7天即死亡。

对于养殖对虾的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只有以预防为主,主动地采取综合预防与控制措施。

二、细菌病细菌性疾病的病因主要是孤菌,故又称孤菌病。

其主要症状:附肢变红,尤以游泳足、步足发红,有的甲壳也发红;甲壳上有溃疡性斑点;鳃丝肿胀、断裂、脱落,形成烂鳃;眼球干瘪、断落、身体弯曲、腹部变白,对虾游泳能力明显减弱,摄食减少直至停止摄食,蜕壳困难,造成大量死亡。

主要的细菌性疾病有:1.红腿病由孤菌侵入血液引起的一种败血症。

病虾游泳足发红,严重者步足也发红;腹部白浊、背部弯曲、行动缓慢、不能控制方向、常离群独自在水面和池边游动或侧倒。

病虾血液中血球数目减少,凝血时间超过3分钟,甚至不凝结。

红腿病死亡率很高,且易传染。

2.烂眼病病虾行动呆滞,时而浮头或在水面上翻滚也有常潜伏不动、眼球首先肿胀、由黑变褐、随后溃烂脱落,仅留眼柄。

一般在1周内死亡。

少数存活者,也往往失去眼球。

3.烂鳃病鳃丝呈灰色,肿胀变脆,后期断裂,然后从尖端向基部溃烂,形成烂鳃,出现黑斑。

有时鳃变为白色、桔黄色,最后变为黑色。

鳃上附着物增多,病虾浮于水面、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厌食,最后死亡。

对虾甲壳溃疡病(褐斑病)的防治

对虾甲壳溃疡病(褐斑病)的防治

对虾甲壳溃疡病(褐斑病)的防治
(1)病原从病灶处可分离到的细菌有弧菌(Vibrio)、假单胞菌(Pseudomonas)和黄杆菌(Flavohacterium)等。

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2)症状①病虾的体表甲壳和附肢上有黑褐色或黑色的斑点状溃疡,形成褐色的凹陷。

凹陷的中部较深,凹陷的周围较浅,稍白。

②病情严重者,溃疡达到甲壳下的软组织中,有的病虾甚至额剑(虾的额角剑突,亦称虾枪)、附肢、尾扇烂断,断面呈黑色。

虾的溃疡处的四周沉淀黑色素以抑制溃疡的迅速扩大,形成黑斑。

致病菌可从伤口侵入虾体内,使虾感染而死亡。

(3)诊断一般肉眼可诊断,但要与镰刀菌病区分。

镰刀菌病主要表现在头胸甲鳃区,而甲壳溃疡病位置较分散,背甲、侧甲、尾扇、触角鳞片和额剑等到处都有。

其次镰刀菌病在镜检观察可见到菌丝体及分生孢子,而褐斑病多为运动性杆菌。

(4)流行情况一般是水质与底质差引起大量弧菌繁殖而引发疾病。

尤其虾体受伤最易感染,为疾病防治虾类常见的病害之一。

(5)防治①投喂优质的饲料。

②保证水环境有良好水质不受污染。

③定期泼洒消毒剂和水质改良剂,保持稳定的环境。

- 1 -。

对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细菌性疾病

对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细菌性疾病

对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细菌性疾病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水产养殖物种,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细菌性疾病,对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将介绍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1. 白对虾亚历山大病(AHPND)白对虾亚历山大病是由弧菌属(Vibrio)细菌引起的一种致命性疾病。

患病对虾体表出现黄色或白色变色斑点,虾体发黑,肝脏呈黑色,虾壳变薄,虾体死亡率高。

防治方法包括加强池塘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合理投喂,避免应激等。

2. 对虾副溶血弧菌病(Vp)对虾副溶血弧菌病是由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引起的一种致命性细菌性疾病。

患病对虾表现为食欲不振、食物残渣堆积、虾体下沉、虾脑颜色变红等。

防治方法包括加强对虾繁育环节的管理,定期检查水质,对池塘进行消毒,合理投喂,避免过度密度养殖等。

3. 对虾海洋性细菌性疾病(VNN)对虾海洋性细菌性疾病是由在海洋中广泛分布的多种细菌引起的一种疾病。

患病对虾表现为食欲减退、虾体虚弱、虾尾挛缩、虾壳变薄等。

防治方法包括控制振荡培养和大面积养殖环境,增强对虾的抗感染力,加强水质净化等。

5. 对虾弧菌性肠炎(VAS)对虾弧菌性肠炎是由弧菌属中的某些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细菌性疾病。

患病对虾表现为虾腹部肠管肿胀、顺时针旋转、虾壳变薄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控制养殖密度,合理投喂,保持水质稳定等。

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包括白对虾亚历山大病、对虾副溶血弧菌病、对虾海洋性细菌性疾病、对虾溶血性弧菌病和对虾弧菌性肠炎等。

通过加强池塘管理,保持良好的水质,合理投喂和提高对虾的免疫力,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这些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南美白对虾12种病害防治有法

南美白对虾12种病害防治有法
使用含复方中草药成分的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 同时内服抗病毒药物。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
病原体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 毒(IHHNV)
症状
病虾体表出现黑斑,甲壳软而薄, 体色发白。
防治方法
使用含复方中草药成分的消毒剂进 行水体消毒,同时内服抗病毒药物 。
传染性肌坏死病
病原体
传染性肌坏死病毒(IMNV)
毒。
03
真菌性疾病防治
水霉病
症状
感染水霉病的南美白对虾会出现 活动能力减弱、食欲不振的情况 ,严重时,病虾的体表会出现灰
白色的棉毛状物。
原因
水霉病主要由水霉菌感染引起, 这种霉菌在虾体受伤或死亡后, 会大量繁殖并附着在虾体表面。
防治方法
保持水质清洁、避免虾体受伤、 及时隔离病虾、使用抗真菌药物
进行治疗。
甲壳类引起的疾病
总结词
甲壳类如螃蟹、龙虾等可能与南美白对 虾竞争生存空间和食物,从而引发疾病 。
VS
详细描述
甲壳类与南美白对虾在食物和生存空间上 存在竞争,当甲壳类数量过多时,可能会 引发虾的疾病。此外,甲壳类可能携带病 原体,如病毒和细菌,对虾的健康产生不 利影响。
鱼类引起的疾病
总结词
鱼类可能与南美白对虾竞争生存空间、氧气和食物,从而引发疾病。
确保虾池之间有足够的间距,避免疾病快速传播 。
3
科学投喂饲料
选用高品质饲料,避免过量投喂,减少对虾应激 反应和疾病发生。
强化健康养殖管理
做好虾苗选择
选择健康无病的优质虾苗,从源头上预防病害发生。
加强水质监测
定期检测虾池水质,包括酸碱度、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确保水 环境稳定。
注重饲料营养

对虾疾病和防治

对虾疾病和防治

对虾疾病与防治1、对虾患病时有哪些表现?①摄食减少在正常投喂、饵料充足的条件下,对虾的消化道呈全空或半空状态,或者在不增加投饵量的情况下,水中残饵增多。

②活动量减弱,反应迟缓将幼体放在烧杯中,可见趋光性差,常随杯中水旋转并沉入水底。

幼虾和成虾则表现为游动缓慢,对人为刺激的反应能力降低,如受到刺激后不出现逃避反应,严重者伏在池边不动。

③行为异常对虾在水面上长时间游动、转圈或上下翻动,有的无目的地游动,有的用头和剑突反复撞击池壁或失去正常的生活习性(如日本对虾的“潜沙”习性消失)。

④体色的改变病虾多表现为体色较正常的深而灰暗,甲壳表面色素斑点增多,身体的局部可以变红(如红肢)、变黑(如黑鳃、甲壳黑斑和褐斑等)或变白(如甲壳白斑、肌肉坏死部位在外观上呈白色混浊)等。

幼体患病时,多身体透明度降低,肝胰急性坏死时由于大量的胡萝卜样物质释放,可出现全身变红的现象。

⑤养殖群体死亡率增高正常情况下,一个养殖群体的对虾在生长过程中可出现个体减少的现象,这可以作为自然死亡,但如果在短期内出现高于平时的死亡率,则往往是患病的表现,有时在管理不很细致的养殖单位,这种死亡现象是所观察到的最早疾病症状。

2、如何用血凝法野外快速诊断虾病?步骤①从养殖池内选取待检对虾,擦干体表的水分;准备好一块载玻片(可用普通的玻璃片)和一张白纸(在观察血样时,用以衬托玻璃片);②用刀片(或粗针头,或直接用手指)割破(刺破、撕破)对虾的头胸甲和第一腹节处的背关节膜,使血液流出。

③以最快的速度将流出的血液,滴到已经准备好的玻璃上。

④观察并记录血液的颜色,清澈程度以及有无凝血反应。

诊断健康对虾的血液,在以肉眼观察时为清澈透明,呈淡青色。

与空气接触后,能迅速凝结成冻胶状(越是健康的对虾凝血的时间越短,一般仅需5~10秒)。

如果血液呈浅黄红色,浑浊、与空气接触后凝结的时间变长(超过20秒),或者完全不能凝结,则是不健康的对虾,血凝法既可以直接检查出对虾是否已经患病,又可以直接反映出环境出现的问题,从而可以进一步采取措施,使可能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南美白对虾经常出现的病状

南美白对虾经常出现的病状

南美白对虾经常出现的病状(一)病毒性疾病1.病毒性白点病(1)病原白点症病毒(WSSV),幼虾、成虾皆可感染。

(2 ) 病症虾体发病初期表现为虾壳出现白点,后期虾表现停止摄食,行动迟缓,整天聚集在靠近水表面的池边,体色粉红至红棕色。

(3)防治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可在养殖期间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①引进虾苗时要注意选择健康无病个体。

②严格管理水质,使虾的生存环境优良。

③投喂饲料注意营养丰富均衡,不要投喂死鱼虾。

④控制放养密度。

⑤养殖池要彻底清淤消毒,并在养殖过程中对水体及各种设施用具定期消毒,消毒药品可采用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浓度50ppm-100ppm。

2.杆状病毒病(1)病原( BP),主要危害幼虾,寄生在虾的肝胰腺和前中肠上皮组织上。

(2)病状发病虾靠近水表层,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停止摄食。

(3)防治同病毒性白点病。

3.Taura病毒综合症(1)病原Taura病毒,南美白对虾的幼虾、成虾均可感染。

(2)病症发病虾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停止摄食,在虾的表皮、皮下、鳃、附肢、肠上可发现不规则分布的胡椒状或散弹状损伤,外观表现为黑色素沉着。

(3)防治同病毒性白点病(二)细菌性疾病1.褐斑病(细菌性甲壳病)(1)病原具几丁质分解能力的细菌如弧菌、气单胞菌、假单胞菌、粘细菌等。

(2)病症虾体甲壳表面出现褐斑,斑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边缘清楚而不整齐,在虾体任何部位都可发现。

一般不直接引起患病虾的死亡,而激发性感染或引起脱皮困难造成死亡。

(1)防治a.高锰酸钾1-3ppm或氯霉素1-2ppm或福尔马林5-15ppm药浴。

b.土霉素0.45克混合1公斤饲料投喂,连喂2周。

c.控制放养密度,改良水质。

2.烂眼病(瞎眼病)(1)病原革兰氏阴性弧状杆菌(2)病状病瞎眼球肿胀,由黑色变为褐色,直至溃烂脱落,虾活动呆滞,翘首状于池底或浮于水面无方向游动。

(3)防治①全池泼洒漂白粉,使池水呈1ppm浓度。

②饲料中加入0.1%氯霉素获0.1%-0.2%土霉素获0.1%-0.15%呋喃唑酮,投喂7-10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SSV 在世界范围:>100亿美元?
疾病是破坏养虾生产
的罪魁祸首
养虾场的健康管理
• 技术方面
• 提高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 确认疾病的危害性,并将疾病的危害降到最小
• 疾病危害性的知识和生产的约束
• 管理方面 • 能力 (职员, 资源) • 经济方面 • 成本/效益分析 • 疾病的成本 vs 预防/治疗的成本
加入等量的 虾池的水
释放虾苗
适应环境在桶中进行
在桶中出 空所有的 虾苗袋
加入等量大 的虾池的水 释放虾苗 插入虹吸管
对危险因素进行管理
换水吗?
虾健康吗?


附近有虾病毒病 发生吗?

不能换水

可以换水
环境
• 减少环境因素的应激
• 低氧应激 (将溶解氧保持在尽可能高的水平)
• 极端的温度、盐分和 pH • 毒素 (杀虫剂, 氨, 硫化氢)
灰)
• 病原菌载体
• 过滤防止进入 (300 微米) • 螃蟹栅栏 • 物理排除 • 化学处理 (消毒剂, 杀虫剂)
病原菌的控制
• 虾群的选择
SPF/SPR
虾群饲养在生物安全系统中 SPF/SPR 虾群
虾池饲养来源于无主要病毒源的
虾池饲养来源于未知病史或来源于传染病区但已对
特定病原菌进行了筛选的虾群
喂食: 食欲好

显微镜检查
肝胰腺
健康
病症
腐斑/畸形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
Monodon Baculovirus (MBV)
孔雀蓝 Nomarski
无染色
无染色
应激试验
• 盐分应激试验
• 获得有关成活率的信息 • 结果与幼虾的发育阶段有关
(较年长的幼虾 – 成活率较高)
• 福尔马林应激试验
• 人为应激, 难以解释 • 用于筛选虾苗 • 其他 • 溶解氧, pH 应激, 温度应激
Kg/公顷
CaCO3 200-1,000 1,000-2,000 2,000-3,000
Ca(OH)2 100-500 500-1,000 1,000-1,500
加石灰
检查 pH 用计量勺加
水的准备
• 将疾病的危险性降到最小
• 使用细孔网筛 (250微米目-60目)
进入虾池的水进行过滤 对
• 尽快注水以阻止蓝绿藻的生长 • 如有必要,杀死疾病的传播者
5/5 78%
产卵前
产卵后
幼虾的筛选
100 90 80 70
Ô ­ Ê Ì Ì Â (%)
60 50 40 30 20 10 0 ׺ Ó Ï µ 1Ô Ú Â µ 2Ô Ú Â µ 3Ô Ú Â PCR +ve µ 4Ô Ú Â Î Þ
from data by Boonsirm Withyachumnarnkul
选育技术
使用灵敏的诊断工具 确保幼虾质量的措施和程序 适当的饲养策略 使用免疫增强剂和其他的添加剂
清除病毒载体
减少或避免换水 有效的虾池管理系统
野生成年虾,已经过 成年虾已经过
PCR 2-步逐个检测
PCR 的抽样检测
病原菌的控制
• 筛选被感染的虾 • 种虾群 • 虾苗阶段 • 幼虾阶段 • 冲洗幼虾 • 使用 SPF 虾群
种虾的筛选
0/5 22% 5/5 38%
0/5 22%
1/5 26% 4/5 7% 3/5 7% 2/5 0%
适应环境
• 减少应激,使幼虾逐渐适应于虾池的环境 • 在袋中或桶中进行
• 袋 – 漂浮在虾池水面约 30 分钟。加入等量
的虾池的水。反复进行,直至盐分差异 < 5 ppt。
• 桶 – 在桶中出空所有的虾苗袋,桶中至少有
500L 虾池的水。充足气。至少1小时后插入虹 吸管。
适应环境在袋中进行
漂浮在虾池水面
• 健康管理 = 减少受这些危险因素影响的机会
最大程度地提高生产效益
养虾池的准备
• 虾池的清洁/干燥
• 减少有机物和细菌的存在 • 清除废物
• 加石灰
• 固定 pH • 通常使用石灰石 (CaCO3) 或白云石
(CaMg(CO3)2)
• 根据土壤的 pH 值确定使用量
加石灰的量
土壤 pH >6 5-6 <5
提高虾群的免疫机能
• 免疫增强剂
• - 葡聚糖, PG, LPS
• 营养添加剂
• 维生素 • 不饱和脂肪酸 • 类胡萝卜素
• 其他
• 岩藻依聚糖 Fucoidan • 中草药添加剂 (如:Phyllanthus –Chanca piedra)
结论
• • • • • • • • •
良好的生物安全系统和危险因素管理系统
环境
• 换水
• 尽量减少对换水的需求 • 在头60天应尽量避免换水 • 根据水质指标,必要时再进行换水 • 对浮游植物的生长仔细管理,避免失控 • 以“Floc”为基础的系统 • 无专门的优势来对付病毒病
环境
• 虾群饲养策略
• 采用不同的放养周期 • 采用“不养虾期”( “Avoidance”/closed season
氯 (约 15-20 ppm 活性成分; 如. 300Kg/公顷 60% 次氯酸钙铝) – 注意!
细孔网筛过滤袋
幼虾的选择
• 选择健康活泼的幼虾 • 标准
• 总的体况 • 显微镜检查 • 应激试验
• 应激选择
幼虾的选择方法
• 一般外观检查
• 用肉眼观察幼虾的体况和行为
• 显微镜检查
• 较客观地对幼虾的体况和健康情况

• “空池”( “Fallowing”)
• 养虾密度
• 低密度虾群( Reduced stocking) • 补偿虾群 (“Compensation” stocking)
• 饲料管理
• 良好的饲料管理对保持虾池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病原菌的控制
•水
• 消毒(氯,Virkon,柑橘提取物,季氨化合物,碘仿,石
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应激试验
• 使用快速简便的方法检测幼虾耐受应激的程度
。最常用的方法是耐受盐度的应激试验。
一般检查
一般检查

Hale Waihona Puke 大小: 幼虾 15mm 至少12mm 色泽: 透明或黑色色素, 非红色/白色 活力: 活泼,游动



腐斑: 可见严重的腐斑
游动: 游动行为良好, 无/少数死虾


行为: 听见声跳,水动跳
疾病的类型
• 传染性疾病 • 细菌 • 病毒 • 其他 (原生动物, 真菌) • 非传染性疾病 • 环境 • 营养 • 有毒物质
危险因素
• 病原菌不是导致疾病和死亡率唯一的因素 • 其他因素(危险因素)也影响接触病原菌
后的结果
• 遭遇这些因素后导致疾病的危险性上升
• 我们可通过管理这些危险因素来控制疾病
• 其他疾病
• 由营养缺乏和营养不平衡日粮所引起的营养性应激 • 换水时尽可能地减少环境改变
环境指标的改变速率比指标水平本身更重要
季节性因素: WSSV 发病率
200 180 160 140 120
¡ ý ² À
100 80 60 40 20 0 J F M A M J J A S O N D J F M A M J Ô · Â Ý J
养虾场的 健康管理系统
Daniel F. Fegan Shrimp Biotechnology Business Unit
BIOTEC
奥特奇水产养殖部总监-亚洲地区
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1994年:30 亿美元(Lundin, 1997) TSV:10-13 亿美元(Lightner, 1995) YHV(泰国)1992/93年:7000万美元(Flegel等,1995) WSSV(厄瓜多尔):> 10亿美元(Anon 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