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篇一:现当代文学教案】《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案一、课程性质和目的《现当代文学》是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门基础课,是中文系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主要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现象为基础,讲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主要作家、作品,及重要批评理论现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运行规律,以及主要作家、作品的创作成就、理论贡献、历史地位。
掌握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理论性强的特点,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在讲授中要在使学生掌握现当代文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三点式”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
本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讲授式、启发式等相应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除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之外,还要让学生大量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
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阅读,以便使学生更有效地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1.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讨论,学生需完成所布置的作业。
2.重点难点:理清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及其演变的规律,以文学发展史的眼光和角度分析现当代作家作品,把握现当代作家、作品的风格和艺术特色;重点分析经典作家及其作品。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本课程开设16周,共计32学时。
在课程整体安排上,预计实际上课15.5周,复习考试0.5周,具体学时分配和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主要特点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重要特色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及初期新文学创作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和意义第二节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第三章鲁迅创作的根本价值及文学史意义第一节一出现就是高峰第二节现实题材的小说集《呐喊》、《彷徨》第三节历史题材的小说集《故事新编》第四节抒情叙事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第五节社会众生相的艺术记录------- 浩瀚的杂文创作第四章郭沫若新诗的开创性与历史剧的独创性第一节“青春型”的浪漫主义诗人第二节开创和奠定一代诗风的《女神》第三节独具慧识与大胆创新的《屈原》第五章四大文学社团的贡献与影响第一节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第二节创造社“为艺术”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第三节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和贡献第四节语丝社的散文理论及小品散文的独特成就第六章革命文学的兴起与20世纪30年代文学思潮第一节20世纪30年代文坛的繁荣与多种风格流派的交映第二节从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到“左联”的成立第三节左翼作家群的创作第四节“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第五节“海派”的文学创作第七章现代小说五大家的创作第一节《子夜》及茅盾对现代长篇小说的贡献第二节《家》及巴金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三节《骆驼祥子》及老舍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四节《边城》及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五节《死水微澜》及李劼人的“大河小说”第八章曹禺、夏衍等人的戏剧创作第一节《雷雨》、《日出》及曹禺剧作的艺术风格第二节夏衍、田汉、洪深剧作的艺术风格第九章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歌创作第一节初期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第二节戴望舒及现代派诗歌的发展第三节臧克家、田间的诗歌创作第四节艾青:现代新诗的又一个高峰第十章抗战时期的文艺运动第一节抗战文艺运动的意义和特点第二节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意义和特点第十一章解放区的文学创作第一节赵树理、孙犁的短篇小说创作第二节丁玲、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创作第三节《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戏剧和诗歌创作第十二章国统区和沦陷区的文学创作第一节国统区与沦陷区的文学创作概观第二节钱锺书和他的《围城》第三节张爱玲和她的《传奇》、《流言》第四节《马凡陀的山歌》、《升官图》等讽刺文学创作【篇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绪论一、中国现代文学的源流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历史根据,中国现代文学也是这样,它并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它的产生与发展也同样有它内在的历史渊源。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掌握重要作家的作品和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现当代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鲁迅、郭沫若、茅盾等重要作家及其作品展开教学,通过分析作品的主题、风格、技巧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作家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引导学生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世界。
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作家的作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3. 小组合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位作家或一篇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教师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完善报告内容。
4.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鲁迅、郭沫若等作家的写作风格,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实施,学生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同时,教师也获得了更多的教学经验和启示,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继续关注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五、教学延伸1. 推荐阅读:向学生推荐更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如《茶馆》、《白鹿原》、《活着》等,引导学生继续深入阅读和研究。
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团、读书会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交流和分享,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和知识面。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学时安排:48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作品;2.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核心思想和艺术特点;3.培养学生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4.培养学生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品;2.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核心思想和艺术特点;3.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和流派;4.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和评价。
教学方法:1.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进行文学鉴赏;2.分析作品的人物、情节、语言和风格;3.进行文学作品的导读和讨论;4.开展文学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5.组织文学作品阅读交流会,促进学生的思想交流。
评价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发言、作业完成情况等;2.期中考试:理论知识的考核;3.期末考试: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
教学资源:1.课本:《中国现当代文学选读》;2.电子媒体:影音资料、网络资源等;3.图书馆:相关文学著作、文献资料等。
二、教学案例教学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和流派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和流派,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2.掌握不同思潮和流派的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批评能力。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教师以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文学思潮和流派的思考。
例如:什么是文学思潮?什么是文学流派?它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什么影响?Step 2:讲授(20分钟)教师给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思潮和流派,介绍其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
例如:鲁迅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文化批评流派等。
Step 3: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思潮或流派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并准备小组报告。
Step 4:小组报告(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介绍所选择的思潮或流派的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Step 5:课堂讨论(15分钟)全班共同讨论不同思潮和流派的异同、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批评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一、引言1. 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背景和定义: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从1917年至今的文学创作,包括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两个阶段。
2. 强调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性: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方式。
3. 激发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现代文学的开端1.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标志着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2. 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变革:新文化运动中,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包括白话文的推广、文学主题的转变等。
3. 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三、现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和作家1. 介绍现代文学的主要流派:现代文学主要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等流派。
2. 分析代表作家和作品:介绍几位重要的现代文学作家,如鲁迅、茅盾、郭沫若等,并分析他们的代表作品。
3.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流派的特点和文学价值。
四、当代文学的崛起和发展1. 介绍当代文学的背景: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的转变。
2. 分析当代文学的特点和发展:当代文学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指导思想,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
3. 介绍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如茅盾、巴金、老舍等,并分析他们的代表作品。
4. 引导学生理解当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五、当代文学的多元化趋势1. 介绍当代文学多元化趋势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 分析当代文学的多元化表现:当代文学涵盖了各种流派和风格,包括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3. 介绍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如莫言、余华、王安忆等,并分析他们的代表作品。
4. 引导学生理解当代文学多元化趋势的意义和影响。
六、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品解析1. 鲁迅《呐喊》:分析《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短篇小说,理解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于个体命运的关怀。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描述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描述一.课程简介中国当代文学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广播电视新闻等专业必修基础课,其讲授内容一般限于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文学。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当代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及重点作家作品,勾勒、描绘中国当代文学历史发展的真实状貌,分析、探讨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气象、运动轨迹、流变规律及美学价值。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撰写符合要求的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论文;使学生能够运用先进的哲学观念以及方法论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分析把握,建立良好的文学审美素养,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培养学生适应中小学语文教育体制从事教育活动的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面貌和发展轨迹,主要成就及经验教训;了解当代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与演变;重点掌握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本课程讲授以文学史的发展为线索,使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总体发展脉络;教师在讲解文学思潮、流派时,应引导学生历史性地看待和辨证地评价,使学生能理解各种流变的历史原因;本课程教学以作家、作品的分析为重点来安排教学内容,在作家、作品分析时,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必须掌握重要作家作品的创作思想、手法和文学史意义。
二.历史沿革中国当代文学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广播电视新闻等专业必修基础课,其讲授内容一般限于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文学。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当代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及重点作家作品,勾勒、描绘中国当代文学历史发展的真实状貌,分析、探讨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气象、运动轨迹、流变规律及美学价值。
本课程的最早开设是创建于1951年的平原师范学院中国语文系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新中国文学”部分,后来院系调整后,中文系并入开封的河南大学,本课程也就停开了。
到了1985年,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恢复建系,此课程又重新开设,开设对象是198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每周4课时,一学期,计72课时。
中国现当代文学 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代码:XXXXX学分:X 学分理论学时:XX 学时实践学时:XX 学时先修课程:无开课单位:XXXX学院/系一、课程目标《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门旨在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理论和批评方法的课程。
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价值、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异地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地域特色,探索异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重点研究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区的文学作品,并探讨其对于当地人文精神的表达和塑造。
2. 改革开放与现代社会文化的变迁- 探索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的变迁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研究相关文学作品,分析其中对于改革开放政策、现代化进程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反映。
3. 文学批评与理论研究- 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分析并应用批评理论,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4. 文学与时代精神- 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时代精神与社会价值观念;- 以作品为依据,分析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理解文学对社会的反响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与学习要求1.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传授相关理论知识;- 文学作品分析: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学价值和表达方式;- 学术研究讨论:组织学术研究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学术研究能力;- 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和领悟能力。
2. 学习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 努力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认真完成布置的文学作品阅读和分析任务;- 积极参加学术研究讨论,展示个人研究成果;- 自觉遵守学术道德,杜绝抄袭和剽窃行为。
四、评价方式本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日常成绩和期末考核两部分。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专业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在中国文学的大背景下,以五四以来的文学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学科。
它包括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两个阶段。
现代文学起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而当代文学则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
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
它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并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例如建立了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
现代文学注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并重,通过多样化的手法展现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当代文学则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变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它继续以现代语言表现现代思想,同时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变迁。
当代文学在题材、形式和风格上都更加多样化和开放,吸收了世界各地的文学资源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当代文学风貌。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个文学思潮和流派、作家群体、作家作品和文学风格的嬗变,以及从文体的角度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影视等文学艺术样式的理论批评和研究等。
通过对这些研究对象的分析和探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它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同时,中国现当代文学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推动了文学的创新和进步。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文学概论: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历史背景,以及它与传统文学的关系。
帮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作家与作品研究:重点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如鲁迅、老舍、丁玲、钱钟书、沈从文、余华等。
通过分析这些作家的生平、创作背景、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深入了解他们的文学贡献和影响。
文学理论与批评: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23303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英文名称:Stud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5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 编导播音主持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我校编导播音主持专业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为背景,以代表性作家的12篇经典作品为中心进行文本细读,通过运用叙事学、小说理论、诗歌理论、戏剧散文理论等,由点及面,通过文本细读,兼顾宏观思考,进一步把握作家的创作风格和特色,使学生对现代汉语文学的“文学性”有感性认识和理性把握,并通过掌握一定的理论和阅读方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把现代文学的作品和当代文学的作品进行比较,让同学们认识到20世纪上半部分中国所受到的屈辱和人民的苦难,从而更加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其爱国爱民的思想,树立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s a public course in whole school. By the course, we will introduce to students the contemporary classical literature works. We will evaluate them to see from some new angles of view, train the students to have higher ability to appreciate works, to absorb its literature essence, and to increase its humanities cultivated manners. Our target is to give our students the methods to read and analyze works. and train the students to develop individual thoughts to the writers, works,literature ideas and phenomena.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为大学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正确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过程,历史、科学地分析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代表作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件 PPT
孙伏园、川岛等组成了语丝社。 其它文学社团:未名社、莽原社、浅
草社、沉钟社、湖畔诗社等。 返回
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 立。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 文学社团,也是中国新文学史上影 响最大的文学团体。
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 沈雁冰、叶圣陶、孙伏园、许地山 等12人,会员包括先后参加的朱自 清、冰心、庐隐、老舍等著名作家。
“学衡派” :以吴宓为代表的一些欧美留学生, 鼓吹要”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攻击新文化运动, 反对言文合一。
“甲寅派”:代表人物章士钊,在《评新文化运动》 等文中非难白话,赞美文言,提倡读经,攻击新文 化运动。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的成员们撰文驳斥复 古派,予以沉重的打击,其中尤以鲁迅的杂文为最。
郭沫若《牧羊哀话》表达了反帝情绪,《漂流三 部曲》反映了青年知识分子找不到出路的苦闷, 诉说了他们经济和爱情的苦痛,对旧的社会制度 表示了强烈的愤怒。
张资平的小说多以知识分子的恋爱生活为题材, 早期小说《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梅岭之春》 等描写下层妇女的痛苦。后期的《冲积期化石》 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祝福》
祥 林 嫂
在文学研究会作家中,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最高, 影响最大,他的散文诗 意浓郁,文情并茂, 《背影》、《荷塘月色》 是最负盛名的佳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介绍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门旨在介绍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历程和作品特点的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将深入了解中国文学的变迁和发展,感受文学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内容和学习目标,并探讨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一、课程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主要涵盖了自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文学作品和相关背景知识。
从百年近现代历史的变革中催生出了一批优秀作家和他们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作者的个人才华,更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风貌和民众生活的变迁。
课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近代文学运动:介绍第一次文化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浏览鲁迅、胡适等作家的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话剧、散文等文学体裁的贡献。
2. 抗战文学:探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与特点。
研究丁玲、老舍等作家的作品,了解他们对现实主义文学的推动作用。
3. 社会主义文学: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文学作品的发展和变迁。
研究《红岩》、《林则徐》等作品,了解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性和影响。
4. 文化大革命文学:研究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特点。
阅读江青、王蒙等作家的作品,了解他们对中国文学产生的影响。
5. 后现代主义文学:探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阅读莫言、余华等作家的作品,了解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和价值。
二、学习目标通过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我们将实现以下几个学习目标:1. 了解文学作品与历史时期的关系:通过阅读和研究文学作品,我们将深入了解文学与社会历史的相互关系。
文学作为一种记录和反映社会现象的艺术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
2. 把握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通过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将把握中国文学的主要发展脉络。
了解文学的发展变迁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3. 培养文学鉴赏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我们将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论: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和历史背景,阐
述其与传统文学的关系。
2. 著名作家与作品: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著名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如鲁迅、老舍、丁玲、钱钟书、沈从文、余华等。
3. 文学理论与批评:讨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4. 文学题材与风格: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各种题材和风格,如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抒情主义等。
5. 文学流派与群体: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不同流派和群体,如“雨
巷派”、“家族派”、“黑洞派”等。
6. 文学与社会历史: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了
解文学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反响。
7. 文学批评与创作方法:学习批评文学作品和进行文学创作的方法和
技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批评和创作能力。
8. 文学翻译与跨文化交流: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翻译和跨文化
交流,了解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和重要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培养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同时也为学生
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现当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机会。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大纲第一节:引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以及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和审美情趣。
第二节:课程目标1. 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背景和发展历程;2. 分析和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3. 掌握文学鉴赏和批评的基本方法和技巧;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5. 拓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三节:课程内容1. 近现代文学史概述:包括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文学的转折与发展,五四运动对文学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及其对文学的推动作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多元发展等。
2.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选择代表性的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作品,包括鲁迅、茅盾、老舍、巴金、丁玲、白朴、余华等作家的作品,以及贾平凹、莫言、史铁生、王蒙等当代作家的作品。
3. 文学鉴赏与批评: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感性,加深对文学技巧的理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评价能力,包括对文学主题、结构、人物形象、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分析与解读。
第四节:学习方法与评价方式1. 学习方法:- 阅读与思考:学生需广泛阅读相关文学作品,逐步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理解能力,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化对作品的认识。
- 写作与表达:学生需写作文学评论、读后感等作业,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和批评思维,通过表达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评价。
- 研究与实践:学生可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文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实践性的文学创作或批评活动。
2. 评价方式:- 作业评价:包括文学评论、读后感等书面作业的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 课堂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批判思维能力。
- 期末考试:通过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第五节:教学资源1. 课本教材:选择编写完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内容覆盖课程大纲所需的相关作品和知识。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介绍(doc 7页)优质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介绍(doc 7页)优质版中国当代文学是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系统讲授1949——当下共62年的中国文学。
所谓“当代文学”,其实只是一个约定俗称的概念(它是相对于1917——1949年的现代文学而言),指的是1949年以来,在“中国大陆”这一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在有些文学史中加入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甚至涉及海外华语文学),承继五四新文学的传统而来,由新文学“一体化”趋向的全面实现到这种“一体化”解体的中国文学时期。
中国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在学术界往往将他们合称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国新文学”或“20世纪中国文学”。
但是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普遍还是把它们作为两门课程单独讲授。
中国当代文学首先介绍当代的文艺论争及文艺思潮,而后按照文体的不同,将当代文学分为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个组成部分,在各个部分,既有对“史”的发展状况及其特征加以梳理,又有对重要作家、作品的具体分析与解读,力图以文学史来串连作品,又以作品来充实文学史,二者互为补充、论证。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比较注重地域特色,对陕西在全国有巨大影响的作家、作品予以重点介绍,如柳青、贾平凹、陈忠实等人,特别是路遥研究已经形成规模,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专题课。
课程历史沿革延安大学开设《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已有30多年的历史。
1958年延安大学重建后,中文系即开设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课,1960年代初,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开始附带介绍当代文学现象,内容只有两、三讲。
1970年代后期,中文系开始开设独立的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时间105学时。
1985年,开办中文秘书学专业,中国当代文学被列为专业基础课,教学时间72学时。
2000年以后,文学院开办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中国当代文学被列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时间72学时。
2001年,延安大学试行学分制,中国当代文学成为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位课程,秘书学、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时间保持不变。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本科)课程编号:07405207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一)课程性质:必修课。
(二)目的:1.系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
2.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能力,使之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
3.通过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写作文学研究论文的技能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开课对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班。
二、先修课程:无三、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一)教学方法:1.分析现代文学代表作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2.正确处理熟读作品与分析作品的关系,强调学生积累自我的阅读感受与充分认识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3.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讨论活动。
(二)考核方式:考查与考试相结合。
四、学时数分配总学时:86。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年-1927年)(27学时)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4学时)教学内容: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掌握)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掌握)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掌握)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了解)教学难点:“五四”文学革命和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及新文学社团。
教学重点: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理论。
第二章鲁迅(一)(4学时)教学内容: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掌握)二、说不尽的阿Q(掌握)三、《野草》与《朝花夕拾》(理解)教学重点:鲁迅《阿Q正传》及鲁迅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教学难点:《呐喊》与《彷徨》的历史贡献与解析《野草》。
第三章小说(一)(3学时)教学内容: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了解)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掌握)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理解)教学重点:问题小说与人生派写实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一、课程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作为大学本科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思想意识和审美能力。
该课程不仅关注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也关注其与当代社会、时代精神的互动关系,是一门融入思政教育的学科。
本文将介绍一则优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以期为其他教师在编写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时提供借鉴。
二、案例背景该案例是由某高校文学院的一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设计的。
该课程作为专业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现实、探索人生意义,并通过文学审美体验加深对思政教育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作家及其作品;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让他们能够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独到的见解;3. 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关注社会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加深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背景、重要作家及其作品、文学流派和主题等;2. 采用“小班讨论”和“课堂演讲”等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见解;3. 设计文学作品阅读和分析的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背后所蕴含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哲理;4. 结合作家的生平、思想背景以及作品创作背景,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拓展活动,如参观作家故居、举办作品研讨会等,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知;5.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和讨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影、音乐、艺术作品等,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创作灵感。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包括课堂表现、书面论文、小组讨论成果等;2. 鼓励学生彼此评价和互动,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和纠正自身的不足;3. 在课程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分享,让学生分享他们在思政教育中的成长和体会。
六、案例效果与建议该案例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介绍(doc 7页)
华锐学院中文系系级重点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我院中文系第一批重点建设的两门课程之一。
学校对我系的重点课程的建设极为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采取了诸多相应措施,进行了非常有效的目标责任管理,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现将本课程建设的整体构想和基本做法简单介绍如下:一、课程目标(1)学习本课程将使学生获得对中国文学(现当代文学阶段)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的正确认识,通过文学史的教学,力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2)通过文学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和鉴赏能力。
(4)提高学生阅读、评析各类文学作品的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的能力,能写出符合学位要求的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
二、课程定位与学习要求《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我院中文系所有师范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作为一门基础专业课,其对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熟练扎实的专业技能的中文师范教育的专业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从微观上赏析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进而提高其文学作品的赏析、批评及创作能力,为以后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以及从事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宣传等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本课程作为师范教育专业的一门理论课程,其课程教学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同时体现师范特色和人文特色。
本课程教学要做好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对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有充分的了解和较全面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教学内容的设计、专业技能的培养等工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体系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体系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体系是指以中国文学现当代文学为主要研
究内容,构建的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现代文学史: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作品、代
表作家以及文学思潮。
2. 现代汉语文学: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重
点介绍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的创作特点、艺术手法和主题思想等。
3. 文学批评:介绍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以及批
评家的代表作品和思想,让学生能够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4. 文学理论:介绍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以及代表性理论家和其著作,让学生了解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5. 文学与社会:探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包括文学对社会的反
映和批判,以及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6. 文学翻译:介绍文学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家的
代表作品和思想,让学生了解翻译对文学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7. 文学创作: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包括写作技巧、文学创
意和创作思路等方面的指导,让学生亲身体验文学创作的过程。
以上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和现状,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培养文学批评和创作的能力和素养。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锐学院中文系系级重点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我院中文系第一批重点建设的两门课程之一。
学校对我系的重点课程的建设极为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采取了诸多相应措施,进行了非常有效的目标责任经管,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现将本课程建设的整体构想和基本做法简单介绍如下:一、课程目标(1)学习本课程将使学生获得对中国文学(现当代文学阶段)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的正确认识,通过文学史的教案,力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简况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2)通过文学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和鉴赏能力。
(4)提高学生阅读、评析各类文学作品的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的能力,能写出符合学位要求的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
二、课程定位与学习要求《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我院中文系所有师范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作为一门基础专业课,其对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熟练扎实的专业技能的中文师范教育的专业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该课程的教案,可以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从微观上赏析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进而提高其文学作品的赏析、批评及创作能力,为以后从事中小学语文教案以及从事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宣传等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本课程作为师范教育专业的一门理论课程,其课程教案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同时体现师范特色和人文特色。
本课程教案要做好与中小学语文教案的衔接工作,对中小学语文教案实践有充分的了解和较全面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教案内容的设计、专业技能的培养等工作。
在具体课程教案中,要紧密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使知识传授做到精中选精,使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紧密结合,互为促进,互为支撑。
课程教案要充分体现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步骤归纳总结如下:(1)阅读:本课程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必须泛读规定的参考史料与创作文本,精读重点的作家作品。
老师随堂抽查学生阅读情况。
(2)听课:本课程要求学生进课堂听讲全部课程,并做好笔记。
听课和笔记情况随时检查,记入平时成绩。
(3) 讨论:本课程每学期课堂讨论2次,要求学生事先搜集和阅读材料并写好发言提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4) 辅导:要求学生主动学习,随时提出问题,老师随堂辅导。
要求学生与老师建立电话和电子邮箱联系,交流自学情况。
(5) 写作:本课程要求学生每学期写作小论文2-3篇,上学期以文本分析为主,下学期以文学史现象为主,由点到面,由易到难,论文成绩记入平时成绩。
三、教案内容的选取、组织与安排本课程教案内容分为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两大部分。
其中,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而言,现代文学部分在第一学年第一、二学期开设,每周 3学时,共计 96学时。
而当代文学部分则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每周3学时,共计48学时。
对于对外汉语和文秘专业的本科生而言,现代文学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每周3学时,共计48学时。
当代文学部分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每周 3 学时,共计 48学时。
课程总学时数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特点来详细确定,其开设时间及其课时分配都比较科学合理。
与同期开设的《现代汉语》、《应用写作》及其它专业课程衔接紧密,相互支撑,构成了一个较为系统、严谨的专业课程体系,非常有利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本课程在具体教案过程中已初步形成了三大教案内容体系:(1)、文学史体系:注重文学史发展的动态脉络与基础知识的掌握;(2)、文学思潮体系:以不同历史时段出现的不同文学思潮为主线,贯穿不同文学社团的论争和不同作家群体的创作风貌;(3)、作家作品体系:以现当代文学中的重要的作家作品为教案重点,在动态地展现文学史发展线索的过程中凸显文学大家的风采和经典文本的意义。
其中,作家作品教案是重中之重,要求教师在教案中要特别注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重要作家的介绍,对重要文学现象的剖析和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在使学生掌握基本文学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培养其感知作品、赏析作品、评价作品的能力,为将来从事中小学语文教案建立良好的文化底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案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方面,要以文学思潮体系教案为导入,以文学史体系教案为纲要,以作家作品体系教案为主体和重点。
同时要做到几个结合:现当代文学史基本知识与文学前沿相结合,思想剖析与审美鉴赏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文学创作相结合。
教师在备课和教案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吸取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前沿理论,不仅能使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较全面的了解和动态化的把握,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理论分析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文学审美热情和文学创作兴趣。
四、教材使用与建设本课程的现代文学选用的教材是由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先生共同编写、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当代文学选用的是陈思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这些教材都是全国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当今比较流行的系列教材之一,它能够顺应21 世纪教案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吸收了当今学术界的诸多研究成果和一线教师的教案经验,体现了科学性、实用性、时代性的特点,能够很好地满足本课程的专业教案需要。
同时,我们教师还配发了由苏州大学朱栋霖教授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4卷本),其作为和文学史配套的作品,也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和认可。
作为专任教师,我们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本着依托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结合具体的校情和学情,广泛汲取当今许多高等学校中文专业的其它教材作为参考书,努力让同学们开阔知识视野,通过对不同学术观点的学习和辩驳,最后形成具体的问题来做进一步的质疑和争论,这对有效提高广大同学的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其中,这些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参考教材分别是:郭志刚、孙中田,《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程光炜,《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王瑶,《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刘绶松,《中国现代文学史初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张毕来,《新文学史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郑万鹏,《中国当代文学史》,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本课程还要求主讲教师积极主动地制作多媒体课件,努力做到视听资料相结合的辅助教案要求。
教师们逐步建立起了较为丰富、完备的习题、模拟试卷库,编制课程学习指南等与教案有关的资料,最终能够满足广大考研同学以及其它方面的考试需求。
五、教师教案方法及手段在采用普通高校文科教案传统的讲授法,发挥其固有优势的同时,根据独立学院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具体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案方法,以提高教和学的效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层次。
(1)、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概念:对重要概念要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分析,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促进其活学活用。
(2)、采用“问题驱动法”展开教案内容: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并积极围绕问题设计教案内容;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其思维能力、赏析能力、批评能力。
(3)、采用“讨论法”进行问题研讨:对重要的问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其合作能力、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采用“情境教案法”进行课堂教案:对适宜的内容可虚拟相应的情境开展课堂教案,以利于学生的角色意识的培养,为其将来求职做好相应的知识、能力及情感的储备。
此外,我们还要积极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1)、课堂教案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开展多媒体辅助教案。
板书设计要简洁、规范,重点突出;课件制作要精美,而且要和教案内容匹配,做到完美结合。
(2)、采用当面辅导和网上答疑等手段做好课后教案辅导工作。
任课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对热点问题共同进行研讨,通过近距离接触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学情。
(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组织、开展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诵读比赛,研究性论文写作、文学作品创作评奖等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发表和展示成果的网络空间,以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热情,促成优良学风的养成,提高课程的教案质量。
六、师资队伍建设及其教研成果目前来讲,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专职教师共3人,全部是中青年教师,都拥有硕士学位和讲师职称。
和其他综合院校的师资队伍相比,这无疑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但是,在经验丰富的中文系主任傅瑛教授的正确带领之下,我们这些年轻教师都热爱学生,态度端正,工作认真负责,甘于奉献和付出,干劲十足,都表现出了年轻教师的热情和风采,深受广大同学的认可和欢迎。
在平时的教案和科研工作中,我们采取的具体举措如下:(1)、加强师德建设,尤其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
提倡“爱的教育”,奉行“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人生理念。
(2)、实行青年教师上岗试讲、督导制度。
新教师上岗必须提前试讲,并要接受相应的教案督导,在获得学校学术委员会以及广大学生的普遍认可后方可开课。
(3)、建立青年教师之间交叉听课制度。
要求每学期至少听课 10节,并要提交相关的听课记录;积极聘请优秀中青年教师进行示范课教案,并就听课情况进行广泛交流。
青年教师在积极的学习和请教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案能力和水平。
(4)、教案和科研工作两手都要抓、都要硬。
教研室建立了双周集体教研制度,专任教师定期围绕本课程开展专题讨论,开展教案理论、教案方法的研讨,积极申报教研课题,有意识地结合课题研究来加强课程建设工作,例如,我系综合教研室主任、本课程负责人禹权恒老师申报的《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研究》被河南省社科联确定为2010年度调研课题,工程批准编号为SKL-2010-659。
另外,我们综合教研室教师正在筹划申报院级教改工程《独立学院大学语文的教案改革对策研究》,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下一步的具体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开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