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及细则(最新)

合集下载

患者安全十大目标(最新)

患者安全十大目标(最新)

患者安全十大目标(最新)患者安全是医疗机构工作的核心,确保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免受伤害是每一个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基本职责。

以下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相关指导,结合最新医疗实践,整理的患者安全十大目标。

一、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差错1.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对医疗差错进行持续监测、评估和反馈。

2. 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加强在职培训,提高诊疗技能,降低医疗差错。

3. 推广临床路径和诊疗指南,规范医疗行为,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操作。

二、加强患者身份识别,防止接错患者1. 建立严格的身份识别制度,使用至少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等。

2. 加强床头卡、腕带等患者身份标识的使用,确保标识清晰、准确。

3. 在进行各项医疗操作前,医务人员应认真核对患者身份,防止接错患者。

三、加强用药安全管理,减少药物不良事件1. 建立完善的药物管理制度,提高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2. 加强药物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3. 加强患者用药教育,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预防跌倒和坠床,保障患者安全1. 对患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2. 加强病区环境安全管理,确保地面平整、无障碍物。

3. 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意识,加强陪护,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五、预防医院感染,降低感染发生率1.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2. 加强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3. 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病例。

六、加强手术安全管理,降低手术风险1. 建立严格的手术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手术流程。

2. 加强术前评估,确保患者手术安全。

3. 加强术后管理,预防手术并发症。

七、提高急救水平,保障患者生命安全1. 加强急救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2. 提高医务人员急救技能,定期开展急救培训。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汇总【精选文档】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汇总【精选文档】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汇总【精选文档】一、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1.1 使用至少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

1.2 在进行任何诊断、治疗和护理操作前,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身份识别。

1.3 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使用腕带标识,确保身份识别无误。

1.4 加强对患者身份信息的保密,防止信息泄露。

二、加强用药安全管理2.1 严格执行医嘱,遵循“五准确”原则,即准确的患者、准确的药物、准确的剂量、准确的时间、准确的途径。

2.2 药物使用前,对患者进行过敏史询问和评估。

2.3 使用药物时,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告知药物作用、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2.4 定期对药物进行清点,防止过期、失效和错发药物。

三、预防跌倒和坠床3.1 对患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3.2 保持病室环境整洁,地面无障碍物,照明充足。

3.3 患者活动时,提供适当的辅助设备,如拐杖、助行器等。

3.4 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防范意识。

四、预防医院感染4.1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4.2 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做好器械、敷料等物品的灭菌和消毒工作。

4.3 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耐药菌的产生。

4.4 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分析、报告和整改。

五、提高手术安全性5.1 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确保患者符合手术指征。

5.2 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确保患者、手术部位、术式等信息无误。

5.3 加强手术团队沟通,确保手术过程顺利。

5.4 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六、预防误诊、误治6.1 加强病历书写和质控,确保病历准确、完整。

6.2 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诊断水平,避免过度依赖辅助检查。

6.3 加强多学科协作,提高疑难病例的诊疗水平。

6.4 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

七、加强输血安全管理7.1 严格执行输血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7.2 输血前对患者进行血型和交叉配血试验,确保输血安全。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3篇)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3篇)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3篇)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第一篇)目标一:确保患者身份的正确识别背景与重要性:在医疗过程中,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是确保医疗安全的基础。

错误的身份识别可能导致错误的诊断、治疗或手术,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患者身份识别错误导致的医疗事故不在少数。

具体措施:1. 严格执行身份核查制度:在任何医疗操作前,医护人员必须通过至少两种方式(如姓名、出生日期、病案号等)确认患者身份。

2. 使用条形码或RFID技术:通过高科技手段,确保患者身份信息的准确性和唯一性。

3. 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宣教:提醒患者在每次接受治疗或检查时主动确认身份信息。

案例分析:某医院曾发生一起因身份识别错误导致的手术事故,患者A被误认为患者B进行了手术。

事后调查发现,医护人员在核对身份时仅凭姓名确认,未使用其他辅助手段。

该事件后,医院引入了条形码系统,并加强了身份核查培训,显著降低了类似事故的发生率。

目标二:提高用药安全背景与重要性:药物是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用药错误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甚至死亡。

据统计,用药错误在全球范围内是导致医疗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具体措施:1. 建立完善的用药管理制度:包括药物采购、储存、配发和使用等各个环节的严格管理。

2. 实施药物双重核对制度:在发药和用药前,由两名医护人员进行核对,确保药物种类和剂量准确无误。

3. 推广电子处方系统:减少手写处方导致的错误,提高处方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案例分析:某医院通过引入电子处方系统,并结合药物双重核对制度,显著降低了用药错误的发生率。

系统上线后,用药错误率下降了50%,患者满意度显著提升。

目标三:确保手术安全背景与重要性:手术是高风险的医疗操作,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手术安全不仅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也直接影响医院的声誉和医疗质量。

具体措施:1. 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在手术前、中、后进行多次核查,确保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信息的准确性。

2014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及措施

2014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及措施

附件: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及措施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主控部门:医务部护理部1.管理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1目的:通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确保所执行的诊疗活动过程准确无误,保障每一位患者的安全。

1.2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的要求:1.2.1腕带管理:(1)急诊、住院患者均需佩戴识别身份的腕带:(2)腕带标识清楚,需注明患者姓名、出生年月、住院号、性别、药物过敏名称等信息,红色腕带代表药物过敏者,蓝色腕带代表无药物过敏史者;急诊昏迷、神志不清的无名氏患者佩戴的“腕带”,标记为“无名氏+大写字母”作为临时姓名。

(3)佩戴腕带前需核对患者信息。

腕带佩戴松紧适宜,保证皮肤完整无损伤、手部血运良好。

患者出院时及时取下腕带。

1.2.2识别方法(1)院内所有场所都应使用“姓名”和“出生年月”两种方法识别患者身份。

(2)对实施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诊疗活动时识别患者的一种必备的手段。

(3)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等科室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诊疗活动时识别患者的一种必备的手段。

1.2.3在以下情况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1)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

(2)临床科室、手术室、药房、检验科等医技检查科室等任何与患者有关的诊疗活动。

(3)在交接患者的关键流程中,有对患者准确性识别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1.2.4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措施(1)患者门诊就诊、入院身份核对1)门诊挂号处:患者需持有效身份证明挂号,确保第一手资料的准确性。

2)入院患者身份核实要求:a)所有类型患者身份(医保、市外医保、农合、自费)入院前均须核对。

b)门诊入院患者由入院登记处负责核对,急诊入院患者由急诊护士核对,方能办理入院手续,并在《入院证》反而记录核对情况;因故未能当时进行身份核对(未带证件、病情重等),由门、急诊与收治病区当值护士进行书面交接。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版(3篇)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版(3篇)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版(3篇)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版(第一篇)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背景与重要性:在医疗环境中,正确识别患者是确保医疗安全的首要步骤。

错误的身份识别可能导致错误的诊断、治疗或手术,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建立一套高效、准确的患者识别系统至关重要。

具体措施:1. 使用双因素识别:在任何医疗操作前,医护人员应使用至少两种识别方法(如姓名和出生日期)来确认患者身份。

2. 佩戴身份标识:所有患者应佩戴清晰、不易脱落的身份标识牌,包含姓名、出生日期和唯一识别码。

3. 电子身份验证:推广使用电子身份验证系统,如指纹识别或面部识别技术,以提高识别准确性。

4. 核对流程:在给药、采血、手术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核对确认再核对”的流程,确保无误。

案例分析:某医院曾发生一起因身份识别错误导致的手术事故,患者A被误认为患者B进行了不必要的手术。

事后调查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医护人员未严格执行双因素识别制度。

该事件促使医院全面升级患者识别系统,引入电子身份验证,并加强员工培训,显著提升了患者安全。

目标二:确保用药安全背景与重要性:药物使用是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环节之一,但用药错误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甚至死亡。

确保用药安全是提升医疗质量的关键。

具体措施:1. 标准化用药流程:制定并严格执行标准化用药流程,包括处方开具、药物调配、给药和监测。

2. 药物核对制度:在给药前,医护人员应核对药物名称、剂量、给药途径和患者身份,确保无误。

3. 电子处方系统:推广使用电子处方系统,减少手写处方导致的错误。

4. 药物知识培训: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其对药物相互作用、副作用的认识。

案例分析:某医院通过引入电子处方系统和加强药物核对制度,显著降低了用药错误率。

一次,一名护士在核对药物时发现处方中的药物剂量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避免了潜在的严重后果。

该案例展示了系统化用药管理的重要性。

目标三:减少医院感染背景与重要性:医院感染是医疗安全的重要威胁,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还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2014-2015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及细则(最新)

2014-2015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及细则(最新)
目标六、强化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
细目如下:
(一)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确定“危急值”项目,建立“危急 值”评价制度。
(二)建立规范的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
(三)“危急值”项目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认定,至少应包 括有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细目如下:
(一)医疗机构有责任和义务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无 疲劳的工作环境。
(二)评估和制定组织内部合理的工作量。依据相关法 律及医疗制度明确规定每天、每周最长工作时限,确保三方 安全。
(三)从系统、组织及个人层面充分认识疲劳的危害, 提供预防疲劳的最佳实践指南。涉及体力劳动操作时,指导 员工按体力操作安全指南工作。
(五)建立跨专业的有效沟通培训机制,减少医务人员 之间沟通方式的差异性。提供多种沟通方式和沟通渠道,确 保沟通准确、通畅、便捷。
目标四、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
细目如下:
(一)按照手卫生规范,正确配臵有效、便捷的手卫生 设备和设施,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 施。
(二)医护人员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应严格遵循手卫生相
目标五、提高用药安全
细目如下:
(一)建立规范管理程序,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 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与使用的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医 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管理药品的使 用与管理规章制度。
(三)对特殊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有严格的 核对程序,并由转抄和执行者签名确认。
(四)对属“危急值”报告的项目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尤其是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并认真落实。
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伤害

中国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中国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中国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1. 目的:通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确保医疗护理安全。

2. 措施: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及手术等各类医疗护理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要进行身份标识(如腕带),严格执行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

各关键流程的患者身份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3. 检查:定期检查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执行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对新入职员工、实习护士、进修护士进行患者身份识别相关培训与考核。

二、提高用药安全1. 目的:通过提高用药安全,减少医疗差错,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2. 措施:建立健全毒、麻、精神类药品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管理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定。

规范处方管理,确保处方和医嘱的正确性。

严格执行“四查十对”制度,确保用药的准确性。

加强对特殊药物的管理,如高浓度电解质制剂、肌肉松弛剂等。

对重点人群(新生儿、婴幼儿、老年人、接受特殊药物治疗的患者等)进行用药指导。

建立用药错误报告制度和流程,鼓励医护人员主动报告用药错误,及时采取措施预防用药错误的再次发生。

3. 检查:定期检查特殊管理药品的管理情况,确保符合规定。

检查处方和医嘱的正确性,对不合理用药及时进行干预。

对重点人群进行用药指导的效果进行评估。

对用药错误报告制度和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三、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1. 目的:通过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版1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版1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版1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是为了保障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安全和权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差错和事故。

一、确保患者身份准确患者身份准确是医疗安全的基础,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住址、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信息。

在患者就诊、检查、治疗、用药等各个环节,医护人员应当仔细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各项医疗行为准确无误。

二、防范用药错误用药错误是导致患者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药品采购、储存、配送、使用等环节的管理,建立完善的药品管理制度。

医护人员在为患者开具处方、配制药品、发放药品、用药指导等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相关规定,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三、提高医疗质量医疗质量是患者安全的关键。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

医护人员应当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医疗规章制度,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准确、有效的治疗。

四、加强医疗设备管理医疗设备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工具。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确保设备采购、验收、维护、保养等环节符合规定。

在使用医疗设备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设备安全运行,为患者提供准确、高效的医疗服务。

五、严格手术安全管理手术安全是患者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手术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手术安全制度。

在手术前,医护人员应当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手术安全。

六、加强院内感染控制院内感染是影响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建立完善的感染控制制度。

医护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加强手卫生、消毒隔离、抗生素合理使用等工作,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七、提高患者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医疗机构应当关注患者需求,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优化服务流程,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十大患者安全目标(2篇)

十大患者安全目标(2篇)

十大患者安全目标(2篇) 文章一:一、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差错1. 加强医疗团队沟通与协作,确保患者信息准确传递,降低因沟通不畅导致的医疗差错。

2. 提高医护人员业务水平,加强继续教育,使医护人员具备处理各类医疗问题的能力。

3. 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对医疗差错进行持续监测、分析、反馈和改进。

二、预防院内感染,保障患者安全1. 加强手卫生管理,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2. 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3. 做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三、加强用药安全管理,预防药物不良事件1. 建立完善的药物管理制度,规范药物采购、储存、配送、使用等环节。

2. 加强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合理用药意识。

3. 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降低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

四、关注患者心理需求,预防自杀和意外伤害1. 加强对患者心理状态的评估,及时发现并干预心理问题。

2.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3. 加强安全防护措施,降低患者自杀和意外伤害风险。

五、提高手术安全,预防手术并发症1. 加强手术风险评估,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

2. 提高手术团队配合默契,降低手术差错。

3. 加强术后监护,及时发现并处理手术并发症。

六、保障患者营养需求,预防营养不良1. 对患者进行营养评估,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

2. 加强营养知识宣教,提高患者和家属的营养意识。

3. 保障患者饮食安全,预防食物中毒和营养相关疾病。

七、加强患者身份识别,预防医疗差错1. 建立完善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确保患者信息准确无误。

2. 使用腕带等标识物,提高患者身份识别准确性。

3.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患者身份识别意识。

八、加强急救设备管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1. 定期检查急救设备,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2. 加强急救技能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急救能力。

3. 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版(范文)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版(范文)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版(范文)一、前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医疗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我国卫生部门提出了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本版旨在详细阐述这十大安全目标,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患者十大安全目标1. 加强患者身份识别患者身份识别是确保医疗安全的基础。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采用至少两种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住院号等。

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认真核对患者身份,防止医疗差错。

2. 提高处方和用药安全处方和用药安全是医疗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机构应加强处方管理,提高处方质量,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和临床指南开具处方,遵循“能口服不注射,能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用药。

3. 防范患者跌倒和坠床跌倒和坠床是医院常见的意外伤害。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患者跌倒和坠床防范措施,加强患者安全评估,对有跌倒和坠床风险的患者采取相应措施,如安装防护栏、使用约束带等。

4.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医院感染是影响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

医疗机构应加强医院感染控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5. 防范医疗纠纷和投诉医疗纠纷和投诉是影响医患关系和医疗安全的重要因素。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疗纠纷和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化解医疗矛盾,维护医患和谐。

6. 加强患者隐私保护患者隐私保护是医疗安全的重要方面。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患者隐私保护制度,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确保患者隐私不受侵犯。

7. 提高医疗设备安全医疗设备安全直接关系到患者安全。

医疗机构应加强医疗设备管理,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设备,确保设备安全可靠。

8. 加强患者营养和康复患者营养和康复是医疗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机构应重视患者营养和康复工作,为患者提供合理的膳食和康复治疗方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9. 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医疗救治能力是医疗安全的核心。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4-2015、2017、2019)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4-2015、2017、2019)
预防和减少健康保健相关感染
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目标四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
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目标五提高用药安全
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
目标六强化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
提升管路安全
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伤害
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患者安全
目标八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
目标八加强医院全员急救培训,保障安全救治
加强医学装备安全与警报管理
目标九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
目标九鼓励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构建患者安全文化
加强电子病历系统安全管理
目标十加强医学装备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目标十建立医务人员劳动强度评估制度,关注工作负荷对患者安全的影响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2019版
2017版
2014~2015版
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
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
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医务人员有效沟通,完善医疗环节交接制度,正确及时传递关键信息

中国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中国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中国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一、加强患者身份识别1. 目标描述:确保在医疗活动中对患者身份进行准确识别,避免因身份识别错误导致的治疗错误。

内容丰富:(1)医疗机构应制定完善的身份识别制度,包括患者就诊时的身份核验、治疗过程中的身份确认以及出院时的身份核对。

(2)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电子病历、条码识别、人脸识别等,提高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3)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身份识别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识别准确率。

(4)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使其了解身份识别的重要性,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完成身份核对。

二、提高用药安全1. 目标描述: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减少用药差错,降低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

内容丰富:(1)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用药管理制度,包括药品采购、储存、配送、使用等环节。

(2)加强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用药水平,确保药物正确使用。

(3)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不良事件。

(4)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使其了解药物作用、副作用及注意事项,提高用药依从性。

三、预防医疗感染1. 目标描述:降低医疗感染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内容丰富:(1)医疗机构应制定严格的感染控制制度,加强对感染源的监测和管理。

(2)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意识,确保手卫生措施的落实。

(3)加强医疗设备、器械的清洁、消毒和灭菌工作,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4)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使其了解预防感染的重要性,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感染防控措施。

四、保障患者隐私权1. 目标描述:尊重患者隐私,保护患者个人信息,避免隐私泄露。

内容丰富:(1)医疗机构应制定完善的隐私保护制度,加强对患者隐私的保护。

(2)医护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尊重患者隐私,不泄露患者个人信息。

(3)建立信息保密制度,确保患者信息在医疗机构内部的安全传输。

(4)对患者进行隐私保护教育,使其了解隐私权的重要性,维护自身权益。

五、提高急救能力1. 目标描述:提高医疗机构急救能力,降低急救死亡率。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4-2015) 2014-08-16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4-2015)发布人: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时间:2014年8月16日中国医院论坛医院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中坚力量,保障患者安全是医院的基本职责和义务,也是医院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医院协会作为我国医院的行业组织,长期致力于推进医院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中国医院协会积极响应WHO世界患者安全联盟工作,在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原卫生部医政司)的指导下,从2006年起连续发布了《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

2007年-2010年协会承担了原卫生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维护和分析工作,2012年协会获WHO授权翻译出版了《患者安全教程指南:多学科综合版》。

这些工作客观上推动了我国患者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获得了业界的积极响应。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医院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切实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中国医院协会在历年患者安全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实际编制了《2014-2015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

为保障本目标制订工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我们在理论层面整理分析了国际组织的权威发布和典型国家(地区)的实践经验,在方法学上参考借鉴了国际患者安全相关研究的系统测量与评估方法。

调查研究工作历时半年时间,开展了两轮问卷调查和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共调查400多家医院。

参与调查的医院中三级医院占87%、二级医院13%;综合医院占88%、专科医院11%。

研究按华北、华南、华东、华中、东北、西北、西南不同区域分层抽取医院。

调查对象有院长、副院长32%、中层管理人员44%、一线医务人员24%。

在目标条目遴选和细目制订过程中,我们参考了WHO世界患者安全联盟的“患者安全行动”、美国JCI“国际患者安全标准”、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台湾医策会“病人安全年度目标”等相关标准与内容。

中国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最新版)

中国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最新版)

中国患者十大平安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精确性。

1.健全与完善各科室〔部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2.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3.在各关键流程中,均有对患者精确性识别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4.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的制度。

二、提高用药平安。

1.诊疗区药柜内的药品存放、使用、限额、定期核查应有相应标准;存放毒、剧、麻醉药应符合法规要求,严格治理和登记。

2.有误用风险的药品要严格治理。

3.病区药柜的注射药、内服药与外用药应严格分开放置。

4.全部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都应有严格核对程序,且有签字证明。

5.在开具与执行注射剂的医嘱〔或处方〕时要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6.进一步完善输液配伍的平安治理,确认药物有无配伍禁忌,操纵静脉输注流速、预防输液反响。

7.病区应建立药物使用后不良反响的观察制度和程序,医师、护士知晓并能执行这些观察制度和程序,且有文字证明。

8.药师应为医护人员、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方法及用药不良反响的咨询效劳指导。

三、建立与完善在特别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1.在通常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之间要有效沟通,正确执行医嘱,不得使用口头或通知医嘱或检验数据。

2.对危重症患者进行紧急抢救时,对医师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向医生重述,在执行时实施双重检查〔尤其是在超常规用药情况下〕,事后应精确记录。

3.在接获口头或通知的患者“危险值〞或其他重要的检验〔包含医技科室其他检查〕结果时,接获者必须标准、完整地记录检验结果和汇报者的姓名与,进行复述确认前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四、建立临床实验室“危险值〞汇报制度。

1.临床实验室应根据所在医院提供效劳能力和对象,针对汇报途径、重点对象、汇报题目等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危险值〞汇报制度。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及责任制度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及责任制度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及责任制度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是指为了确保患者在医疗过程中获得安全和优质的护理服务,国际卫生组织提出了一系列的目标,其中包括以下几个目标:预防手术风险、提高药物安全、减少感染、降低跌倒和跌落、降低儿童住院患者的意外伤害、改进健康医疗信息技术的使用、改进肾脏病管理、预防心脏病伤害、降低危重病患者的伤害、提高质量和安全文化。

为了落实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医疗机构需要建立起相应的责任制度。

首先,医院管理层负责建立和贯彻患者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安全目标落到实处。

管理层应设立患者安全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患者安全政策,并进行定期评价和改进。

委员会由医院高层管理人员、医生、护士和患者代表组成,以确保全方位的意见和建议。

其次,医疗服务提供者要负责落实患者安全措施。

医生、护士和其他医务人员要参与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患者安全意识和技能。

他们需要熟悉和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如手卫生、用药安全和防止感染等。

此外,医务人员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和合作,提供安全的医疗环境和护理服务。

此外,患者也有责任参与和支持患者安全工作。

患者需要积极主动地提供个人健康资料和病史信息,配合医生和护士进行诊疗。

他们还可以提供关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反馈意见,提醒医务人员注意用药安全和手卫生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医疗机构还可以设立患者安全热线和投诉机制,鼓励患者及其家属主动参与安全管理和改进。

这些机制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及时发现和解决患者安全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和满意度。

此外,政府和监管机构也应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其严格遵守患者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对于违规行为,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并追究责任。

在落实责任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患者安全评估和监测体系。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患者安全情况进行评估,识别和分析潜在的安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建立相关的监测指标和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患者安全状况,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

中国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最新)

中国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最新)

中国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最新)中国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是为了提高患者安全,减少医疗差错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而设立的具体目标。

以下是根据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最新政策,结合实际医疗情况,详细阐述的中国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一、患者身份识别1. 目标描述:确保在医疗活动中正确识别患者身份,避免发生医疗差错。

内容丰富版:患者在就医过程中,身份识别是确保医疗安全的基础。

医疗机构应采取以下措施确保患者身份的正确识别:(1)建立完善的患者身份登记制度,确保患者基本信息准确无误。

(2)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二维码、腕带等,方便医护人员快速识别患者。

(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医护人员在执行医疗操作前,必须核对患者身份信息。

(4)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身份识别意识。

(5)建立健全的患者身份识别失误报告和纠正机制。

二、患者用药安全2. 目标描述: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减少用药错误。

内容丰富版:用药安全是患者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机构应采取以下措施确保患者用药安全:(1)建立完善的药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质量。

(2)加强药师的培训和配备,提高药师的专业素养。

(3)严格执行医嘱,确保患者用药与医生处方相符。

(4)采用电子病历系统,减少用药错误。

(5)加强患者用药教育,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三、患者诊疗安全3. 目标描述:确保患者诊疗安全,减少误诊、误治。

内容丰富版:患者诊疗安全是医疗服务质量的核心。

医疗机构应采取以下措施确保患者诊疗安全:(1)加强医生的专业培训,提高诊疗水平。

(2)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制度,提高诊断准确率。

(3)采用现代化检查设备,提高检查准确率。

(4)严格执行诊疗规范,减少误诊、误治。

(5)建立健全的患者诊疗安全监测和改进机制。

四、患者手术安全4. 目标描述:确保患者手术安全,减少手术并发症。

内容丰富版:手术安全是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医疗机构应采取以下措施确保患者手术安全:(1)加强手术团队的培训和协作,提高手术成功率。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篇)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篇)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篇)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第一篇)一、确保患者身份的正确识别在医疗过程中,确保患者身份的正确识别是首要的安全目标。

错误的身份识别可能导致错误的诊断、治疗和用药,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医疗机构应采取多种措施来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首先,使用唯一的身份标识符,如患者ID号或电子病历号。

在患者入院时,应详细核对身份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期、性别等。

其次,在每次诊疗、给药、手术等关键环节,医护人员应至少使用两种识别方法,如姓名和出生日期,以确保无误。

此外,应推广使用条形码或RFID技术,通过扫描患者手腕带上的信息来确认身份,减少人为错误。

医疗机构还应定期培训员工,强调身份识别的重要性,并建立相应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因身份识别错误而导致的安全风险。

二、提高用药安全用药安全是医疗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物错误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为确保用药安全,医疗机构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严格的药物管理制度,包括药品的采购、储存、分发和使用。

药品应分类存放,标签清晰,避免混淆。

其次,严格执行医嘱审核制度,药师应对每一份医嘱进行审核,确保药物种类、剂量、用法和疗程的准确性。

此外,推广使用电子处方系统,减少手写错误,并通过系统自动检查药物相互作用和过敏史。

在给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即在给药前、中、后三次核对患者信息、药物信息等,确保无误。

还应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教育,告知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三、确保手术安全手术是高风险的医疗操作,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为确保手术安全,医疗机构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手术安全管理制度。

首先,严格执行手术前的核对制度,包括患者身份、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

手术团队应在手术前进行“暂停”会议,再次确认所有信息无误。

其次,确保手术器械和设备的完好无损,定期进行维护和消毒。

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减少感染风险。

2014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2014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2014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2014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目标二:建立与完善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目标三: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
目标四: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目标五:规范特殊药物的管理,提高用药安全
目标六: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目标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
目标九:主动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目标十: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的满意度
2008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及措施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2.提高用药安全
3.建立与完善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4.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5.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6.严格执行手部卫生,符合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7.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
8.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
9.鼓励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10.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义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患者安全十大目

来源:中国医院协会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细目如下:
(一)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患者身份“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
操作。

(二)实施有创(包括介入)诊疗活动前,实施医师必须亲自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

(三)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者
识别措施,建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四)提倡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

(五)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精神病人等特殊患者应有明显识别标志(腕带、床头卡、
指纹等)。

(六)职能部门应落实其督导职能,并有记录。

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
细目如下:
(一)择期手术须完成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全部完成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二)建立手术部位识别标示制度与工作流程。

(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及工作流程,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
有效的监管措施。

(四)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物选择与使用符合规范。

目标三、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完善医疗环节交接制度,正确
及时传递关键信息
细目如下:
(一)建立规范化信息沟通程序,加强医疗环节交接制度,包括医疗护理交接班、患者
转诊转运、跨专业团队协作。

(二)规范医嘱开具、审核、执行与监管常规和/或处理流程。

(三)在实施紧急抢救时,必要时可下达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对口头临时医嘱完整复
诵确认,在执行时双人核查,事后及时补记。

(四)接获患者非书面的重要检查(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准确地记录
患者识别信息、检查(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五)建立跨专业的有效沟通培训机制,减少医务人员之间沟通方式的差异性。

提供多
种沟通方式和沟通渠道,确保沟通准确、通畅、便捷。

目标四、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
细目如下:
(一)按照手卫生规范,正确配臵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二)医护人员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应严格遵循手卫生相关要求。

尽可能降低医院内医疗
相关感染的风险,如VAP、CTBSI、CAUTI及 SSI。

(三)医护人员在无菌临床操作过程中都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临床操作的安
全性。

(四)使用合格的无菌医疗器械。

有创操作的环境消毒,应当遵循的医院感染控制的基
本要求。

(五)严格遵循各种废弃物的处理流程,遵循医院感染控制的基
本要求。

目标五、提高用药安全
细目如下:
(一)建立规范管理程序,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
识别与使用的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
学品等特殊管理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章制度。

(三)对特殊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有严格的核对程序,并由转抄和执行者签
名确认。

目标六、强化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
细目如下:
(一)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确定“危急值”项目,建立“危急值”评价制度。

(二)建立规范的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

(三)“危急值”项目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认定,至少应包括有血钙、血钾、血糖、血
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四)对属“危急值”报告的项目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
并认真落实。

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伤害
细目如下:
(一)评估有跌倒、坠床等风险的高危患者,要主动告知跌倒、坠床危险,采取有效措
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有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报告制度、处理预案与的工作流程。

(三)加强评估患者跌倒、坠床防范健康教育反馈。

目标八、加强全员急救培训,保障安全救治
细目如下:
(一)建立全员急救技能培训机制,确定必备急救技能项目,并有相关组织培训机构。

(二)对过敏性休克、火灾、地震、溺水、中暑、电梯事故、气管异物、中毒等应急进
行培训和演练,对相关人员进行高级生命支持的培训。

(三)医院建立院内抢救车及药品规范管理制度,在规定的地点部署并实施统一的管理。

(四)定期对员工急救技能及应急能力进行考评,建立考评标准及反馈机制。

(五)加强员工急救时自身防护意识及自身救护能力评估,保障员工安全。

目标九、鼓励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构建患者安全文化
细目如下:
(一)建立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制度与工作流程。

(二)有激励措施,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网上自愿报
告活动,提高不良事件上报率。

(三)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反馈机制,对重大不安全事件及时反馈。

有根因分析和
针对性的持续改进措施,从系统上减少/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

(四)进行不良事件上报相关制度和流程的全员培训,确保员工明确上报范畴、上报途径和上报流程。

(五)营造患者安全文化氛围,包括领导重视、组织承诺、管理参与、医务人员授权。

目标十、建立医务人员劳动强度评估制度,关注工作负荷对患者安全的影响
细目如下:
(一)医疗机构有责任和义务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无疲劳的工作环境。

(二)评估和制定组织内部合理的工作量。

依据相关法律及医疗制度明确规定每天、每
周最长工作时限,确保三方安全。

(三)从系统、组织及个人层面充分认识疲劳的危害,提供预防疲劳的最佳实践指南。

涉及体力劳动操作时,指导员工按体力操作安全指南工作。

(四)进行组织内部风险评估,特别是开展重大、耗时、技术性强的医疗技术时,充分
考虑医务人员体力和技术因素,制定安全可行的实施方案。

(五)充分利用质控工具和现代技术优化流程,减轻工作人员工作负荷,确保诊疗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