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胁痛
胁痛有哪些症状?
胁痛有哪些症状?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胁痛症状,尤其是胁痛的早期症状,胁痛有什么表现?得了胁痛会怎样?以及胁痛有哪些并发病症,胁痛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
*胁痛常见症状:
*以上是对于胁痛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胁痛并发症,胁痛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
*胁痛常见并发症:
肝胆湿热、发作性睡病、肝炎、血吸虫病与肝胆疾病、脑囊虫病、矮小症、胆石、新生儿泪囊炎、胆咳、副鼻窦炎、颅咽管瘤、脑动静脉畸形
*一、并发病症
胁痛病证,可与西医多种疾病相联系,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寄生虫病、肝癌、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胁肋外伤以及肋间神经痛等。
以上疾病若以胁痛为主要症状时皆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胁痛症状,胁痛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胁痛”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胁痛诊疗方案
胁痛(胆囊结石、胆囊炎)2016年修订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周仲瑛等编《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2月第2版)(1)以右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2、西医诊断(吴在德等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七版)(1)症状:发作性上腹部不适,逐渐发展至呈阵发性绞痛;夜间发作常见,饱餐、进食肥腻食物常诱发发作。
疼痛放射到右肩、肩胛和背部。
伴恶心、呕吐、厌食、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2)体征:右上腹胆囊区域可有压痛,炎症波及浆膜时可有腹肌紧张及反跳痛,Murphy征阳性,有些病人可触及肿大胆囊并有触痛。
如胆囊被大网膜包裹,则形成边界不清、固定压痛的肿块;如发生坏疽、穿孔则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表现。
(3)实验室检查:85%的病人白细胞增高,有时抗感染治疗后或老年人可不升高。
血清丙氨酸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常升高,约有1/2的病人血清胆红素升高,1/3的病人血清淀粉酶升高。
(4)B超检查可见胆囊增大,囊壁增厚(>4mm),明显水肿时见“双边征”,囊内结石显示强回声,其后有声影。
CT、MRCP均能协助诊断。
(二)证候诊断1.肝胆气滞证症候: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胆湿热证症候: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二、治疗方案(一)治疗原则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内治法多用于手术前后以增强体质,减轻症状,控制炎症发展。
(二)一般措施1.给予外科二级护理,普食,术前禁食水。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色、舌脉,以及腹部疼痛,发热等情况。
(三)辩证选择口服药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方名:肝郁气滞利胆汤药物:柴胡10g茵陈10 g 枳实10g 木香10g 元胡10g白芍15g 厚朴10g 大黄6g 乌药10g 川楝子9g 川芎10g 金钱草10g 炙甘草10g 荜拨10g用法用量:颗粒剂,水冲服,每日1剂。
胁痛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1 病 因病 机 . 2
病室的环境对患者的精 神影响很大 ,舒适 的环境 有利于疾
病的康复 , 杂乱吵闹的环境 , 常使病情加剧[ 2 1 以病室要保持安 。所 静、 优雅 、 舒适 的环境 , 医护人员在病房 要做到 四轻 : 即说话轻 、
走路 轻 、 作轻 和开 关 门窗 轻 。 操
早 日康复 。
[ 关键词】 胁痛 ; 中西 医结合 ; 护理 【 中图分类号】 28 R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6390 (082 —0—2 17— 7120 ) 180 2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 也是临床 上比较多见的一种 自觉症状 ” 。早在《 内经》 中已有记载 , 并明确指
维普资讯
・
临床 护 理 ・
20 0 8年 8月第 4 6卷第 2 2期
胁痛 患者的中 结合 西医 护理
杜 菊香
( 河南省新乡市中心 医院, 河南新 乡 4 3 0 ) 50 0
【 摘要】目的 探讨胁痛患者 的中西 医结合护理 。方法 根据不 同的患者和患者 的不 同症状给予预 防性 护理 和干涉性护理 。 结果 通过开展中西医结合护理 , 取得 了良好的效果。结论 调动一切积极 因素 , 采取多种措施 , 以协助患者减轻病痛 , 促使
嘱患者进 食要有规律 , 食维 生素含量较 高的食物 , 蔬 菜 、 多 如 水
肝居胁下 , 其经脉布 于两胁 , 胆附于肝 , 其脉 亦循 于胁 , 故胁
痛之病 , 责于肝 胆。正如《 主要 景岳全书 ・ 胁痛》 篇说 :胁痛之病 “
本属肝胆二经 , 以二经 之脉 皆循胁故也。” 又因肝 主疏泄 , 性喜条 达 。 以情 志失调 , 所 肝气郁结 ; 或气郁 日久 , 气滞血瘀 , 瘀血停滞 ; 或精 血亏损 , 阴不足 , 肝 络脉失养 ; 或脾失健 运 , 湿热 内郁 , 疏泄 不利等 , 均可导致胁痛。
胁痛的中西医治疗
(二)张羹梅 上海中医药大学
治疗胆石症、胆囊炎、胆囊积液:
金钱草60g,车前子30g(包煎), 三棱、莪术、赤芍、白芍各9g, 青皮、陈皮、硝矾丸(分吞)各4.5g, 生甘草、生大黄(后下)各3g。
治疗胆囊炎胆石症:
金钱草60g,鸡内金6g,硝矾散3g。
(三)黄文东 上海中医药大学
《素问.刺热论》 《灵枢.五邪》 《灵枢.经脉》 4、治疗原则:伐肝泻火、不可骤用补药;因于气虚,宜补泻 兼施;疏散升发以达之,不可过用降气,
三、讨论范围:胁痛是临床的常见病,可见于 西医的多种疾病之中,如:
急慢性肝炎、 胆囊炎、 胆系结石、 胆道蛔虫、 肋间神经痛。
一侧或两侧 胁肋疼痛
病因:
1、情志不遂 2、跌仆损伤 3、饮食所伤 4、外感湿邪 5、劳欲久病
目眩
舌 红 少 养阴柔肝 苔,脉 细弦而 数。
一贯煎加 减
【预防调护】 1、情绪稳定、心情舒畅。 2、饮食清淡、以防湿热。
【结语】 概念: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病因:情志、饮食、外感、体虚机跌仆外伤 病机:肝络失和 病性:实证:肝气郁结,瘀血停滞,肝胆湿热,邪阻肝 络——不通则痛
(2)胆石清胶囊,4~6粒,每日3次,用于胆 囊炎伴有胆石者。
(3)龙胆泻肝丸,6克,每日3次用于肝胆湿热 型胆囊炎。
(4)玉米须30g、蒲公英15g、茵陈蒿15g,水 煎服,用于肝胆湿热型。
(5)车前草15g、金钱草30g水煎当茶饮。 (6)熊胆胶囊,2~4粒,每日3次。
3、非药物疗法
治疗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金钱草50g, 柴胡15g, 茵陈、白芍、瞿麦各25g, 郁金、枳实、黄芩、黄柏、川楝子、片姜黄、
针刺治疗胁痛60例报告
针刺治疗胁痛60例报告
刘峰
【期刊名称】《中国针灸》
【年(卷),期】2000(0)S1
【摘要】胸胁疼痛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中医称之为胁痛;西医则包括肋软骨炎,胸胁迸伤及胸壁软组织扭挫伤。
笔者从1996年起采用针刺治疗本病60例,获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共60例患者,男28例,女32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67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2年。
其中肋软骨炎17例,胸胁迸伤31例,胸壁软组织扭挫伤12例(有明显外伤史患者均经摄片排除骨折)。
【总页数】1页(P184-184)
【关键词】软组织扭挫伤;针刺治疗;肋软骨炎;胁痛;胸胁迸伤;疼痛;胸壁;患者;疗效观察;临床资料
【作者】刘峰
【作者单位】溧阳市马垫医院颈肩腰腿痛专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
【相关文献】
1.针刺丘墟透照海穴治疗胸胁痛100例 [J], 刘芳琴
2.针刺治疗急性胁痛39例 [J], 王迪;谢学锋
3.针刺悬钟穴治疗胁痛32例 [J], 尚健
4.针刺治疗胁痛200例临床疗效观察 [J], 李磊;赵淑婕
5.针刺配合中药治疗乙型肝炎伴胁痛的疗效体会 [J], 诸晨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胁痛
临床若对导致胁痛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胁痛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辨病思路:1.胁指胸壁两侧,其下界为肋缘尽处,故胁痛一般应与胸痛、胃脘痛、腹痛、肩背痛、腰痛相区别。
2.肝胆病变一般都可见右胁痛,然其确切痛位多在胁之内,体表肌肤一般无压痛等表现。
(1)肝痈(肝脓肿)、肝热病(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转氨酶显著增高;运气胁痛?)、肝瘟(治肝脏温病,阳明毒,先寒后热,颈筋挛牵,面目赤黄,身重直强)等之胁痛,常有急起发热,多见黄瘅等症。
(2)肝癌、胆癌出现右胁痛时,并见纳呆,进行性消瘦或见黄疸者,多已进入晚期,通过B超、CT等检查能发现肝胆占位性病变,肝癌甲胎蛋白阳性并持续增高,胆癌转氨酶一般轻度异常,这种胆红素、转氨酶升高不平衡现象有助于与病毒性肝炎相鉴别。
(3)胆瘅(胃术后碱性返流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返流性食道炎及胆系感染性疾病)、胆胀(慢性胆囊炎、慢性胆管炎、胆囊结石)之胁痛,呕恶明显,常可触及肿大之胆囊,压痛明显,B超等检查有助鉴别。
(4)右下肋绞痛,寒战发热和黄疸,彩超确认。
(胁痛病又称作胆总管结石,是指位于胆总管内的结石,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和来自胆囊的继发性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表现及病情的轻、重、危,完全取决于结石阻塞时的程度和有无胆道感染。
发作时阵发性上腹部绞痛,寒战发热和黄疸三者并存(夏科三联征),是结石阻塞继发胆道感染的典型表现。
)(5)肝积(肝硬化)之胁痛,右胁下可有较平滑而坚硬的肿块,腹胀纳少,脾肿大,贫血,蜘蛛痣,或见肝掌。
(6)肝痨出现右胁痛,有痨病史,或有盗汗、潮热等症者,X线右上腹检查或可见钙化点,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7)蛔厥,小儿或青年突起胃脘偏右部位阵发剧痛,而压痛等体征不明显,伴呕吐等症者。
(8)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有肝热病病史,以右胁长期隐痛,有肿块,常以拳自捶,肝功能异常等为特点。
3.非肝胆病变出现胁痛,其常见者有:胸胁饱满,呼吸困难,检查发现胸腔有积液者,为悬饮。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1)发作性的胆绞痛,多位于右上腹,或出现钝痛,可放射至背部,持续数小时缓解。
(2)可伴有口苦、嗳气、腹胀、恶心、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
(3)有或无右上腹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
(1)反复发作性的右上腹痛,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可牵涉到腰背部、右下胸、右背、右肩或右肩胛区等部位。
腹痛发生可与高脂、高蛋白饮食有关。
(2)可伴有恶心、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极少引起黄疸,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胆囊,胆囊区压痛,Murphy's征(+)。
(3)辅助检查:超声、腹部CT或核磁共振MRI诊断或提示胆囊结石。
(4)曾经手术、介入或内镜治疗证实胆囊结石。
具备第(1)~(2)项可诊断,兼有第(3)或第(4)项可确诊。
(二)分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出现明显的腹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陈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可伴有恶心、呕吐,胆囊区压痛,Murphy’s征(+),超声检查诊断或提示胆囊结石。
2.慢性进展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度上腹或右上腹不适、隐痛、、嗳气、腹胀、大便不畅等症状。
(三)证候诊断参考《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1.肝郁气滞证: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
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瘀血阻络证: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
舌质紫黯,脉沉涩。
4.肝络失养证: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伴口干咽燥、心烦、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胁痛
胁痛(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概述】1.中医病名:胁痛是以胁肋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肝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亦循于胁,所以,胁痛多与肝胆疾病有关。
凡情志抑郁,肝气郁结,或过食肥甘,嗜酒无度,或久病体虚,忧思劳倦,或跌仆外伤等皆可导致胁痛2.西医病名:急性胆囊炎和胆石症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二者常同时存在,互为因果,故合并叙述。
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的任何部位发生结石的疾病。
急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的炎症性病变,约有70%的胆囊炎患者胆囊内有结石存在。
急性胆囊炎(chronic cholecystitis),系胆囊急性病变,大多数合并胆囊结石,少数为非胆石性急性胆囊炎。
本病大多为急性起病,由反复发作。
临床上可无特殊症状。
胆石症(gallstones或choleliths),胆管或胆囊产生胆石而引起剧烈的腹痛、黄疸、发烧等症状之疾病,称为“胆石症”。
胆石症是最常见的胆道疾病。
【诊断】(一)疾病诊断1、西医诊断标准⑴多数病人有胆绞痛病史,尔后有厌油脂食,腹胀,嗳气等消化道症状。
⑵出现右上腹部和肩背部隐痛,但较少有畏寒、高热、黄疸等。
⑶体检时,右上腹胆囊区有轻度压痛和不适感,莫菲氏征可阳性。
⑷B超检查可显示: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如显示结石影更有助于诊断。
⑸口服胆囊造影表现为胆囊淡薄或不显影收缩功能减退,如双剂量胆囊造影仍不显影,则可明确诊断。
2、中医诊断标准⑴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⑵疼痛性质可表现为刺痛、胀痛、隐痛、闷痛或窜痛。
⑶急性,反复发作的病史。
⑷结合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胆囊造影,B超等有助于诊断。
(二)证候诊断1、肝气郁结:两侧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肩背,且情志激惹则痛剧,胸闷,善太息而得嗳气稍舒,伴有纳呆,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2、瘀血阻络: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入夜更甚,或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3、湿热蕴结: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牵及肩背,伴有纳呆恶心、厌食油腻、口苦口干、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胁弦滑。
胁痛
柴胡疏肝散加减。
5.常用药:
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 —— 疏肝理气 止痛 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川芎、郁金——活血行气通络
(三)瘀血阻络证
1.症状
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 入夜痛甚。 兼症:胁下或见症块。 舌脉:舌质紫暗,脉沉涩。 2.病机:瘀血停著,肝络痹阻。 3.治法:祛瘀通络。
(四)刮痧调护
1.实证 取穴: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太冲。 刮拭方法 先刮胁部的期门,再刮前臂支沟,然后刮下 肢阳陵泉、足三里,左后刮足部太冲。用泻法。 2.虚证 取穴:肝俞、肾俞、期门、行间、足三里、 三阴交。 刮拭方法 先刮胁部期门,再刮背部肝俞、肾俞、然后 刮下肢的三阴交、足三里,最后刮足部行间穴。补法 (行间穴用泻法)。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三、相关检查
一、诊断依据
(一)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 (二)可兼胸闷、腹胀、嗳气、急躁、易怒、 口苦纳呆等症。 (三)常用情志失调、跌仆损伤、饮食不节、 外感湿热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胁痛与悬饮: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但其 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 伴见咳嗽、咯痰,咳嗽、呼吸时疼痛加重, 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 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五)心理调护
胁痛证型中,以肝郁气滞型最为常见,多由于情
绪抑郁不畅,肝气郁结所致。故除了药物调护 外,心理调节也非常重要。可采用心理调护, 如保证、教育、安慰、疏泄、指导、暗示、催 眠等;或重建性心理调护,使肝郁者获得自知 力,培养对潜意识冲突的内省,性格结构的广 泛改变等。
病例1:
男,37岁,94年3月23日就诊
3则胁痛病案
胁痛关乎肝脾,国医大师这样处方胁肋疼痛是肝胆疾病常见的症状,有些人甚至在出现发怒、生闷气等情绪波动的时候,也会出现胁痛。
虽然症状表面看起来都一样,但其背后的病机大有不同,只有分清了其中阴阳寒热的差异,才能更好地辨证用药。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学习下国医大师刘志明先生针对不同病机总结的3张经验方。
经验方1【组成】柴胡9g,半夏9g,黄芩9g,太子参12g,白芍12g,连翘12g,栀子9g,茵陈9g,藿香9g,枳壳9g,白术12g,炒山楂、炒麦芽、炒神曲各9g,甘草9g。
【功效】调和肝脾,清利湿热。
【主治】胁痛,属肝脾不和,湿热内蕴者。
症见胁痛,面黄无华,乏力,纳差,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腻,脉细弦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刘老认为,肝失条达,脾胃不和,湿热中阻,斡旋不利,乃成肝脾不和、湿热内蕴之证;肝郁脾虚,后天失养,生化无源,故见面黄无华等症,治宜调和肝脾、清利湿热。
方中柴胡疏木,使半里之邪得以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以内彻;半夏开结痰、豁浊气,使痰浊得以清化;参、芪、术、苓、草等健脾益气,以资化源;茵陈、栀子清肝利胆。
腹泻明显者可加生薏苡仁、藿香等。
刘老认为肝炎发病机制与肝胆及脾胃湿热密切相关,而慢性肝炎实乃虚实夹杂之证。
肝郁气滞,血行不畅,久之则瘀血内停,此实也;病程日久,湿热伤阴,或治疗中过用苦寒,致肝阴内耗,甚则肝肾阴虚,加之肝郁脾虚不运,精血生化乏源,此虚也。
故治疗中应分清虚实,虚实同治,如此方能取效。
【验案】黄某,男,40岁,1994年12月22日初诊。
右胁痛,伴恶寒、发热7天。
患者于12月15日受凉后出现恶寒、发热,体温39.5℃左右,继而出现右胁部疼痛、乏力、纳差、便溏、小便黄诸症,就诊于当地医院。
查:谷丙转氨酶298U/L;乙肝5项HBsAg阳性,抗HBc阳性,抗HBe阳性。
诊断为: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后经治疗,但疗效不佳,故来求诊。
就诊时见:精神不振,面黄无华,腹软,右胁痛;舌质红、苔薄黄腻,脉细弦滑。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胁痛50例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胁痛50例【摘要】大柴胡汤出自汉代张仲景《金医要略》,是和解少阳,内泻里热之名方,笔者临证运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胁痛30余例,临床收到很好的疗效。
【主题词】大柴胡汤;治疗;胁痛胁痛常见于西医的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症、胆道蛔虫症、胁间神经痛等,是由于肝胆湿热蕴结,肝气有滞,瘀血阻滞,不通创痛;或肝血不足,肝络失养所致。
临床比较常见,笔者临证运用大柴胡汤化裁治疗胁痛,收到一定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临床共收治胁痛病人50余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病程长者20余年,短者1天,伴胆囊结石者10余例,胆道蛔虫症者5例、肝炎6例、脂肪肝者5例,急慢性胆囊炎者14例。
胁间神经痛者3例,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例。
2、治疗方法:2.1 以大柴胡汤为基本方,其组成:柴胡15g、大黄6-10g、枳实10g、黄芩10g、法夏10g、白芍12g、生姜15g、大枣4枚。
2.2 临床运用大柴胡汤,其主治症是少阳阳明合病,塞热往来,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以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胁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之肝胆湿热蕴结证。
临证用于治疗胁痛,需随症加减运用伴胆道蛔虫症者加乌梅30g、槟榔10g、花椒10g、使君子10g,伴胆来结石者加金钱草30-60g,海金砂10g,郁金10g,鸡内金10-30g,兼黄疸者加茵陈30g,桅子10-15g,黄柏10g,虎杖10-15g,痛甚者加郁金10g,佛手10g,川栋10g,元胡10g,伴瘀血者加归尾10-15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5-10g,香附10g,元胡10g。
2.3 煎服法:大柴胡汤及随症增加之药物如法炮灸后,将药物取水浸半小时,武火煎沸后,再用文火煎45分钟,大黄后下,连煎二次,将所煎药物一起兑匀,分两次口服。
7剂为一疗程,根据病情按疗程随症化裁治疗。
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3、结果临床收治病倒,根据病情不同,分别治疗2-6疗程后,症状消失,临床治愈率达100%。
胁痛的辩证分型及施护
鲜芦根煎水代茶饮 。 食疗方有 菠菜根 内金汤 , 菠菜根 2 0 5 g 0  ̄2 0 ,
鸡 内金 1g共水煎;猪胰玉米须汤 ,猪胰一具 ,玉米须 3 g共 5 0
水 煎 , 1d为 一 个疗 程 。 0 22 气 阴 两 虚 型 .
3 小
结
以益气养 阴为主 , 导孩子饮食上不宜服用耗气伤 阴之品, 指
刺激食物 。宜选用饱腹食物及含纤维素高 的食物,如主食 以黄 豆 ,玉米面粉,全麦为主 ,辅 以洋 葱,胡萝 卜,黄瓜 ,芹菜 ,
山药 ,南瓜 ,白菜,海 带,甲鱼 ,牛羊骨髓等 。食疗方有花生 猪骨汤 ,花生 5 g 0 ,猪骨 2 0 5 g共水煎 。 23 阴阳两虚型 . 以温 阳滋 肾为主 ,指导患者饮食上少吃寒凉之 品,多服些
Alok o sf n an rbp i rXi x ap i u re . p o h n i cp i fe t n t ah r h n t eman c u e , it Ju i g i u s n wn a a k p i , i an o e i a n q at r Hy c o d a a n a f ci aer t e e i a s s d e, i b n t l r o t h x o e a t r a v r i t g a i n l e al r er a h d b e dn a k d Bl c a e o t et r a n eo e c l t r l c u e e h t rf co s e dt l e a n to , i rfi eb e c e ; le i gp r e , o k g f h e t v l p ; o l e as a s dt l oi q s v u h e a h l s f a ea d o e ah l g c l h n e . o so n t r t o o i a a g s c r h p c
胁痛知识点归纳
细目一胁痛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统称。
要点一概述有关胁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明确指出了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胆病变相关。
现代医学中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寄生虫病、肝癌、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以及肋间神经痛等,若以胁痛为主要症状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胁痛的病因1.情志不遂2.跌仆损伤3.饮食所伤4.外感湿热5.劳欲久病(二)胁痛的基本病机及转化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其病理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
其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其病理因素,不外乎气滞、血瘀、湿热三者。
因肝郁气滞、瘀血停着、湿热蕴结所导致的胁痛多属实证,是为“不通则痛”。
而因阴血不足,肝络失养所导致的胁痛则为虚证,属“不荣则痛”。
胁痛的病变脏腑主要在于肝胆,又与脾胃及肾有关。
胁痛病证有虚有实,而以实证多见。
实证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三者又以气滞为先。
虚证多属阴血亏损,肝失所养。
虚实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故临床常见虚实夹杂之证。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胁痛的诊断要点1.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可以诊断为胁痛。
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
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二)类证鉴别胁痛与悬饮: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但其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咳痰,咳嗽、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要点四辨证论治(一)胁痛的辨证要点1.辨在气在血大抵胀痛多属气郁,且疼痛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轻重与情绪变化有关;刺痛多属血瘀,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
胁痛(急性胆囊炎)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胁痛(急性胆囊炎)入院标准:右上腹疼痛,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CRP升高,超声或CT显示为急性胆囊炎表现。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急性胆囊炎的住院患者。
一、胁痛(急性胆囊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胁痛(TCD 2019版:A17.33)。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胆囊炎(ICD-10编码:K81.00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7)”,具体如下:①右上腹急性疼痛;②情志不遂、饮食失节、感受外邪、虫石阻滞及劳伤过度是主要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8日本指南: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和严重程度分级(日本肝胆胰腺外科学会,2018年)”:A.炎症的局部体征:(1)Murphy’s征;(2)右上腹肿块/疼痛/压痛;B.炎症的全身反应:(1)发热;(2)CRP升高;(3)白细胞计数增加;C.影像学发现:急性胆囊炎影像学特征表现:胆囊壁增厚(≥4毫米),胆囊肿大(长轴≥8厘米,短轴≥4厘米),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周围液体积聚以及胆囊周围脂肪组织条索状阴影。
疑似诊断:A中一项+B中一项确定诊断:A中一项+B中一项+C2.证候诊断参照“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7)”。
胁痛(急性胆囊炎)临床常见证候:(1)胆腑郁热证:主症:①上腹持续灼痛或绞痛;②胁痛阵发性加剧,甚则痛引肩背。
次症:①晨起口苦;②时有恶心;③饭后呕吐;④身目黄染;⑤持续低热;⑥小便短赤;⑦大便秘结。
舌脉:①舌质红,苔黄或厚腻;②脉滑数。
(2)热毒炽盛证:主症:①持续高热;②右胁疼痛剧烈、拒按。
次症:①身目发黄,黄色鲜明;②大便秘结;③小便短赤;④烦躁不安。
舌脉:①舌质红绛,舌苔黄燥;②脉弦数。
证候诊断: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2项,参考舌脉即可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胁痛的诊断
一、诊断依据
1.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性质可表现为刺 痛、胀痛、隐痛、闷痛、灼痛或窜痛。 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 呆、厌食恶心等症。 3. 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 病等病史。 4.常因情绪改变、进食油腻、劳累受凉等原因而诱发,并反复 发作。 5.理化检查可结合血常规、肝功能、甲胎蛋白( AFP)、胆囊 造影、B超、CT等检查。
胁痛的西医治疗
一、病因治疗
治疗胁痛不能单纯对症处理,明确诊断后的对因治疗才是治 本之法。 如:①慢性病毒性肝炎:应予积极的抗病毒、保肝、降酶治 疗,如甘利欣、联苯双酯、强力宁等保肝降酶。如有黄疸者, 可配合应用苦参碱以退黄; ②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应予抗炎解痉处理,抗生素的选用 应注意覆盖厌氧菌; ③肝癌、胆囊癌、胰腺癌:早期有手术指征者应予积极的外 科治疗,术后可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痛时可 牵连胁背,尤其是肝气犯胃证的胃脘痛,发作时常可攻痛连 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常兼见胸脘痞闷,恶心呕吐, 纳差嘈杂,暖气或吐酸,或吐清水,大便溏薄或秘结,甚至 呕血、便血等。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症。 2.胸痹心痛胸部闷痛为主,时可牵及胁背.其疼痛性质及部位与 胁痛不同。胸痹心痛一般以前胸、心前区为主,疼痛为刺痛 或压榨样痛,多伴有胸部憋闷、呼吸欠畅,且一般呈发作性, 严重者胸痛持续时间较长,胸痛彻背,短气喘息,肢冷汗出, 而色苍白或青紫,唇紫,手足青至节。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 肋疼痛为主症,多无呼吸欠畅、手足青至节等症状。 3.悬饮为饮停胸胁之病证,以饮邪停聚之一侧或双侧胸胁胀痛 为主,疼痛一般持续不解,且于呼吸、咳唾、转侧时加重, 并见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症候,与胁痛迥异。
二、对症治疗
疼痛症状剧烈且痛势较急,在确定不掩盖病情进展前提下, 必要时可酌予止痛处理,选用以下药物:①解痉止痛剂:适 合于痉挛性疼痛,常用药如阿托品、山莨菪碱(654-2)、硫酸 镁等。 ②止痛剂:对于病因尚不明确的疼痛,可用一般性止痛药如止 痛片、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但怀疑为溃疡病时慎用,可 改用延胡索素片或弱阿片类药物,如口服可待因、丙氧氨酚 等。对一般处理无效者,排除穿孔情况下可肌内注射哌替啶 等。
西
医
胁 痛
胁痛的诊断
一、诊断依据
1.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性质可表现为刺 痛、胀痛、隐痛、闷痛、灼痛或窜痛。 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 呆、厌食恶心等症。 3. 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 病等病史。 4.常因情绪改变、进食油腻、劳累受凉等原因而诱发,并反复 发作。 5.理化检查可结合血常规、肝功能、甲胎蛋白( AFP)、胆囊 造影、B超、CT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