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文化简述
道家文化介绍
道家文化介绍
道家的思想、学说,在先秦时期已有萌芽。
经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努力,特别是经过秦汉之际道家、名家、墨家的发展,道家学说逐渐形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流派。
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所著的《道德经》是道家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作。
他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老子站在道家的立场上,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老子看到了当时统治者昏庸无道,天下大乱。
因此提出了“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不尚贤”、“民为贵”等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对以后道家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庄子是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人,自称是梁国蒙(今河南安阳)人。
他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并把自己哲学思想同当时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形成了以逍遥为核心精神境界、以道为人生最高理想、以齐万物为价值取向和以无为为行为准则的独特哲学体系。
—— 1 —1 —。
道教的道家文化和文艺表现
道教的道家文化和文艺表现道教是中国传统的宗教之一,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道教的道家思想和文艺表现两方面,探讨道教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道教的道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境界。
其中最核心的思想就是“道”。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万物产生的根本原则。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合一,主张顺应自然、追求生活的简单和纯粹。
这种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道家文化的熏陶下,中国的文艺表现形式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道教音乐和道教艺术。
道教音乐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音律和节奏,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教音乐不仅有一定的宗教仪式功能,还被广泛应用于舞蹈、戏曲和音乐演奏等方面。
道教音乐以其宽广神秘的氛围,给人以超脱尘世的感受,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
道教艺术是道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展现了道家思想的深邃和高远。
道教艺术常常采用象征性和隐喻性的手法,通过色彩、形状和线条等元素,表达对于生命、自然和宇宙的独特见解。
道教艺术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能够引导人们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除了音乐和艺术,道教文化还对中国的文学和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提倡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状态,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得到了广泛体现。
例如,道教对于山水的态度和诗人的山水意境有着紧密的联系。
许多文人以山水为题材,抒发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愿望。
总之,道教的道家文化和文艺表现在中国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道教的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合一,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音乐、道教艺术和道教文学等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审美效果和思想内涵,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为后世的艺术表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道教是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是在汉朝末年创立的。
道教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学、仙学、神学和教学为主干,并融入医学、巫术、数理、文学、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学问。
内容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鬼。
道教创立后尊老子为教主。
一.道教四大名山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被称为“道教四大名山”。
龙虎山为中国道教发祥地,道教正一派“祖庭”。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传喻九十九条龙在此集结,山状若龙盘,似虎踞,龙虎争雄,势不相让。
灵山秀水被神灵相中,即差两仙鹤导引张道陵携弟子出入于山,炼丹修道。
山神知觉,龙虎现身,取代云锦。
此后,龙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誉为道教第一仙境。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
武当山的道教信奉“玄天真武大帝”,据说“武当”二字即“非真武不足以当之”之意。
现存的36处宫观大多是明代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道教古建筑群。
武当山既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又有黄山之奇秀、雁荡之幽雅。
明代张三丰创建的武当派拳术闻名天下。
青城山公元143年,“天师”张道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
齐云山因“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又称白岳,与黄山比肩而立,是徽州文化的杰出代表。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有诗:“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乾隆说“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三年之内两上齐云山。
齐云山下的河流与小村浑不在意地分出了“阴阳”,点出了“鱼眼”,被张三丰看破玄机,成就了道教名山下,世界最宏丽壮观、形神兼备的天然太极图。
注:还有另外一说法:终南山是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因王重阳在此修道而得名)二.道教三清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像居於大殿神像之中位。
元始天尊的神诞之日是正月初一灵宝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原称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中国道教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化传统,也是一种丰富的奥秘。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道教文化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中国历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道教的历史渊源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的五禽戏,五禽戏是一种以猿猴、鹤、熊、鹿、虎五种动物为模仿对象的体育锻炼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就融入了与中国古代哲学有关的思想,如“神向天开”,以此开通脉络、通神明的力量,并将其逐渐发展成为以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为基础的宗教信仰。
道家的主要成员是老子和庄子,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吕祖、张仲景和黄帝。
古代中国的传统哲学中,道家哲学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哲学思想,它充分强调了生命的本质和核心,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中“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可以解释为指导所有自然和人类行为的规律和原则。
随着历史的发展,道教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的文化与宗教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道教的主要信仰和教义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要“顺应自然,从返本归真之道,实现身心和谐,达成永生不灭”。
因此,道教的信仰和教义包括了很多具体的做法和实践方法,如炼丹术、慈善、佛教兼容等,但其核心信仰主要包括道教三宝、道教修炼和道教教义。
1、道教三宝道教三宝是指道、符、金丹。
其中,又以道最为重要,而符是符合道的工具,金丹则是实证道法的实践手段。
道教强调无为,重视修炼个人的心灵,使其能够彻底和谐。
它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灵魂和身体合为一体,而不是单纯地从后者出发。
2、道教修炼道教认为,人体天赋的灵性和意识有助于人们领悟道、实践道。
在道教修炼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找到途径:首先是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平衡,这样一个人才有可能感知到宇宙天地的化身;其次是密切的结合和塑造个人的精神内核,这将涉及到身心训练,并重视意志和纯洁的思想。
3、道教教义道教教义是指体系化的教义和宗教哲学。
道教的教义围绕三个方向展开,分别是:一、生命哲学;二、宇宙智慧;三、道教胜于佛教。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之一,道教的起源可追溯到约公元前2世纪。
道教是中国独有的宗教之一,对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道教的起源、核心理念、传承方式,以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的起源和核心理念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拥有独特而深奥的哲学思想。
道教的核心理念是“道”,其含义丰富而多样,既可指代宇宙天地的本源,也可指代符合自然规律的正确行为方式。
在道教中,修道成仙是一种追求长寿、健康和超凡能力的修行方法,强调与自然相融合以达到心灵和肉体的升华。
二、道教的传承方式道教在中国的传承主要通过文化传统、经典典籍以及道教组织等方式进行。
道教经典包括《道德经》、《南华经》等,这些经典是道教信徒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指南。
道教组织如全真教、武当山等是道教传承的主要载体,通过传授修道方法和道教教义,传承并发扬道教文化。
三、道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1. 对文化艺术的影响:道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对文学、艺术、音乐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经典中蕴含着大量的哲学思想和修道心得,成为古代文人雅士的重要创作素材。
道教音乐和舞蹈则融入了宗教仪式的神秘与庄重,丰富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形式和内涵。
2. 对医学养生的影响:道教注重修养身心,倡导保持身体健康和延年益寿。
在古代,许多道教的修炼方法和养生术被纳入到中医理论中,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道教注重自然疗法和草药治疗,为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对伦理道德的影响:道教鼓励奉行无为而治、仁爱之道,主张关心他人,懂得谦逊与宽容。
这种思想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形成了儒家思想的补充与互补。
4. 对政治和社会的影响:道教在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中起到了平衡和调和的作用。
在封建时代,道教对官僚制度、善治理念和社会秩序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道士也成为封建社会中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既担任宗教职责,又担负着社会公共事务。
道教文化:道教文化:文化简介
道教文化:道教文化:文化简介道教,是中国土生土箍的宗教。
创立于东汉顺帝时期。
在文化传统上,道教承传了华夏古代的传统礼乐文明;在一理论上,道教直接吸收并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在实践上,道教继承了先秦时期士,神仙的修炼经验和成果。
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概括起来有:道教宇宙观,道教人生观,道教哲学,道教神学,道功道术,斋醮仪范,医学养生,阴阳风水,命相预测,道场法事,道教武术,道教音乐等十二个方面。
因此说,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座宝库。
而建立,发扬,完善这座宝库的是一代又一代圣贤先哲,仙真高道。
先秦时期到隋没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五代时期,到两宋时期,到全元时期,直到明清时期和近代,共有知名真仙高道710余位。
在历代真仙高道中最著名,最为人们所耳熟的有:老子,春秋末人,是道家学派和道教哲学创始人。
始李,名耳,字聘。
楚园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县)。
他的《老子五千言》,又称《道德经》是道教文化的开山之作,其哲理精深,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在概念的分析都有着极其深刻的见解,在中国及世界影响深远。
庄子:战国时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老子哲学继承者,学问渊博,著《庄子》十万余言,即《南华真经》,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共52篇,现存33篇,唐玄宗封他为“南华真人”,宋徽宗时封他为“徽妙方能真君”。
鬼谷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楚国人。
因长期隐居颖川阳城(今河南登封县内)的鬼谷山,故鬼谷子,著有《鬼谷子》一书,是中国相学的创始人。
徐福:秦时方士,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探险家,琅砑人(今山东胶南,诸成一带),是道家医学的创始人。
东方朔:西汉方士,字曼青,西汉时平厌次(今山东陵县)人。
著有《神异经》,《海内十洲记》等书,精通道家命相学,医药学。
人称“仙人”。
张道陵:东汉人。
他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实际创立者,东汉沛国丰人(今江丰县)是中国道教史上著名的张天师。
道教的道家文化和文学表现
道教的道家文化和文学表现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古代哲学、宗教和文学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道家文化和文学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道家文化的起源与传承、道家文学的特点与形式,以及道教对文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道家文化的起源与传承道家文化是源于道家哲学的思想体系,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老庄思想。
老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无为而治,通过返璞归真来追求真理和人的自由。
道家文化以《道德经》和《庄子》为代表作品,通过这些经典文献,道家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并对后来的文化和文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道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传承,不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念。
二、道家文学的特点与形式道家文学以唐宋时期为代表,这一时期是道家文化和文学的鼎盛时期。
道家文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
道家文学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和谐,追求自然本真的境界。
这种追求在道家诗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以描写山水田园景色和咏史抒怀为主要题材,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作者对自由、逍遥和无为而治的向往。
其次,强调意境的思索。
道家文学注重以抒怀情志和深思熟虑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并通过意境的构建来引发读者的共鸣。
道家文学作品往往运用比兴手法,借用自然景物和动物来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给人以深层次的思考和享受。
再次,注重形式与风格的独特性。
道家文学追求以简洁清新、超然高远的形式风格来展现思想,以达到温润如水的艺术效果。
在诗歌创作方面,道家文学倡导以五言古诗为主,以其音律和平仄的运用,赋予了诗歌以深邃的韵味和美感。
三、道教对文学的影响道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文学与道教信仰相融合,互相交融的关系促使了道教文学的繁荣。
道教文学以神话、传说、道德教义等为题材,通过富有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手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道教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例如,道教发展早期的《神仙传》,以及明代陈维崧编纂的《太平广记》等,无一不展示了道教文学对后世文学作品的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与思想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与思想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与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而深远的一部分。
道教信仰于公元2世纪左右兴起,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信仰体系。
道教强调与自然融合、追求内心平静与修养身心,对于中国古代以及现代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古代道教的核心理念、道教与艺术、道教对人性的观察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与思想。
首先是古代道教的核心理念。
道教主张追求道,即达到与宇宙之道相融合的状态。
道教将宇宙视为一个无限变化、不断运行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因此,道教强调修身养性、守朴持真,通过内在修养和自然规律的遵循来实现与道的亲近。
与儒家的功利主义相比,道教更注重个体的内心修炼,强调平和、谦虚、无欲的生活态度。
正是这种理念在古代中国乃至今天的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次,我们来探讨道教与艺术的关系。
道教自古以来就与中国的绘画、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密切相关。
道教认为艺术是一种修养和触摸灵魂的方式,通过艺术,人们可以感悟天地之道,追求心灵的升华。
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中,道教的意象经常出现,尤其是山水画中常常描绘仙山、神仙、神兽等元素,以表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在音乐和文学方面,道教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其中,著名的道家经典《道德经》即是道教思想的总结,它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道教对人性的观察也是独具特色的。
道教强调人性中的善和恶的平衡。
道教认为人性本善,但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会产生恶的行为。
因此,道教注重道德修养和自我反省,以追求善的品质和正确的行为。
道德修养的核心在于修身养性,通过消除私欲和培养道德观念,使人自然而然地追求道德的行为。
这种对人性的观察与评价,使得道教的理念成为了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影响和表现。
例如,在政治和社会领域,道教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尊重自然、宽容和平和,对古代帝王和文人有着一定的影响。
中国的道教文化与道士
中国的道教文化与道士道教是中国独特的宗教体系,扎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对中国社会和个体的影响不可忽视。
其中,道教文化作为其核心内容之一,承载着丰富的道教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索中国的道教文化及道士的角色。
第一节:中国道教文化的传承与特点道教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其文化内涵丰富多元。
道教倡导与自然和谐相处,宇宙万物互为依赖。
道教的核心理念是追求 "道",即宇宙的真理和内在的本质。
与佛教追求解脱不同,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主张顺应天道,追求长生不老。
在中国文化中,道教融入了许多元素,并对建筑、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节:中国道教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道教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生活与伦理观念的思考与追求。
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道"。
道教认为,顺应道的规律,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获得幸福和健康的基本方法。
此外,道教还强调虚无和谦逊的态度,主张以宽容、包容、无为而治的思想。
这些核心价值观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节:中国道教的神秘仪式与道士的角色为了实践道教的理念和价值观,中国道教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仪式和信仰体系。
道教寺庙是道教信仰的主要场所,其中的神秘仪式吸引了许多信众和游客。
而在这些仪式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便是道士。
道士是道教教团的重要成员,他们通过修炼和仪式实践,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为目的。
第四节:道教与现代社会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道教文化也在适应新的形势与需求。
中国政府通过文化保护和推广,积极传承和弘扬道教文化。
许多道教寺庙成为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同时,道教的思想价值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得到重视,对个体心灵的满足和社会和谐的追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五节:道教的未来发展展望对于道教的未来发展,我们可以预见到,在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道教文化会继续与其他文化进行融合与变革。
道教文化Word 文档
道教文化1、道教是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是在汉朝末年创立的。
道教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学、仙学、神学和教学为主干,并融入医学、巫术、数理、文学、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学问。
内容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鬼。
道教创立后尊老子为教主。
2、简介道教[1]以"道"名教,对老子之道一要学习,二要信仰,三要继承。
四要发扬。
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其教义就是以"道"及"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
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
天,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
天界号称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门,内有琼楼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骑有天马,饮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将、天女。
其奉行者为天道。
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地狱。
其运行受之于地道。
人,既指总称之人类,也指局限之个人。
人之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
鬼,指人之所归。
人能修善德,即可阴中超脱,脱离苦海,姓氏不录于鬼关,是名鬼仙。
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
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
道教在中国发展的几千年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道教文化极其高雅,极其通俗。
亦其中一部分已演化为民间世俗,成为劳动群众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3、内容道教文化纷繁绚灿,包罗万象,其内容庞杂多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道教神学在道教文化杂而多端的内容当中,有一个核心,就是道教神仙信仰。
道教作为一个成熟的宗教,具有一套自己的神学理论,有一种能够吸引人们进行追求的宗教信仰目标。
道教的信仰与文化内涵
道教的信仰与文化内涵道教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思想体系和宗教形态,自汉代开始发展,历经千年而不衰。
其信仰内容以“道”为中心,认为追求自然、追求道、追求自我修炼是人类最高的目标。
道教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文化。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发展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
一、道教的信仰1.1 道教的产生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霍去病等玄学家,华严、天台等佛教思想也产生影响。
汉代末年,增加经籍的发现、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入,都为道教的产生带来了脉络和营养。
道教奠定了一种全新的,符号化的自我升华体系,建立了大量和本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神话和象征,构筑完备的道德义理的体系。
1.2 道教的中心思想“道”是道教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强调追求包容、平和,积极向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此基础上,追寻真道,意即真理、智慧、精神和自然之道。
道教也推崇修炼、内观,一心专注,如此可以得到身、心、精神的升华,达到与道德物的统一,进而达到自我升华的最高境界。
1.3 道教的宗教形态道教有着严密的组织架构和清晰的等级体系,它主要通过神仙、符咒、道教戒律等来剖析和实践信仰。
神仙是道教的重要概念,神仙被奉为神祇的代晓、道家教诲、道家戒律的标杆。
二、道教的文化内涵道教的信仰深厚,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历史的演变,道教的文化内涵被吸纳进中华文化中,构成了多种文化形态,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2.1 道家哲学道家哲学强调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通过自我修炼、内观,一心专注地向内走,可以实现身心精神等个体要素的内在协调,达成应的各基于自然、以道德底色体系构成的天道哲学的共员,构还美满,也成为当今很多寻求内心平衡与和谐的人们信仰途径之一。
2.2 女神信仰道教中净土女神、玉皇大帝、玄天上帝等女神,这些女神鲜明而美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价值性,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女性美丽、智慧、仁爱等品质的化身,影响着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女性自我形象。
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编辑道教是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是继承华夏民族古代原始宗教之血脉,从敬天祭祖到殷商时代天神崇拜,春秋战国的黄老道家,秦汉时期神仙方术以及民间信仰和东汉“五斗米道”,“太平道”一路走来的。
是中国国人文化催生的,道教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学、仙学、神学和教学为主干,并融入医学、巫术、数理、文学、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学问。
内容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鬼。
道教创立后尊老子为教主。
1简介2内容▪道教神学▪道教伦理▪道教哲学▪道教金丹术▪道教医学▪道教文艺3影响4作用▪简介▪和谐理念▪价值取向▪价值理念▪思想观念▪行为理念▪行为原则5婚姻观6道教本质7风水文化8作用9修真理论1简介编辑道教[1]以"道"名教,对老子之道一要学习,二要信仰,三要继承。
四要发扬。
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其教义就是以"道"及"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
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
天,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
天界号称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门,内有琼楼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骑有天马,饮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将、天女。
其奉行者为天道。
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地狱。
其运行受之于地道。
人,既指总称之人类,也指局限之个人。
人之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
鬼,指人之所归。
人能修善德,即可阴中超脱,脱离苦海,姓氏不录于鬼关,是名鬼仙。
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
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
道教文化
一、 • 教之简介
• 道教是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 宗教,在汉朝末年创立的,内 容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鬼。 而老子则被形象的称为教主。
道教 文化 内容
• 道教建筑 • 道教服饰 • 道教法事 • 道教经典 • 道教传说
• ……
第三十三章
• • • • • • • •
死不强知自胜自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四大道教名山
• 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为中国最 主要的道教圣地,分别是: 位于湖北十堰的武当山;位 于江西鹰潭的龙虎山;位于 安徽黄山的齐云山;位于四 川都江堰的青城山。
1、注重开 发道教思想
2、注重挖掘道教 文
化旅游的地方特色
具体发 展措施
3、尝试开发道 教养生旅游
5、形成道教文化旅 游一体化的局面
而失行足胜人知人
不其者者者者者者
亡所有,强有明智
者者志 。力。,
寿久。
,
。,
道教来源
• 一、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 • 二、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 • 三、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 • 四、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 • 五、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
发展历程
上古时代 殷商时代 战国时期
南北朝时期
武当山旅游特色
• 武当山最大的资源优势是道教 文化。其中道教古建筑、武当 武术是其核心。从发展的眼光 来看,能吸引世界各地大量游 客的当首推武当武术
• 除道教文化外,武当山处于南 北文化交汇处,朝为秦、暮为 楚,南北文化交融和荆楚文化 积淀在此非常突出,也是武当 山的一大文化内涵。
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
❖ 建筑设计的规划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精 致,或深藏山坳,或濒临险崖,达到了 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具有浓郁的建 筑韵律和天才的创造力
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源流和内涵
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源流和内涵中国古代道教文化是指在古代中国形成的、以道教为核心的文化体系。
它由道教文化的要素、道教史话、道教文学、道教思想等各方面组成。
道教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独特而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源流和内涵。
一、古代道教文化的发源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山水神教、五斗米教、黄老道教等。
其中,山水神教是古代中国最早的一种宗教形态,它崇拜的是自然界中的神灵。
五斗米教则是在东汉时期形成的一种教派,它的主张是“五斗米抛却,天下归心”。
这种宗教信仰的核心在于超越世俗,追求心灵上的净化和自由。
而黄老道则是战国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想流派,强调“道不言谔,言谔则不道”。
这种思想意味着,道的本质超乎言语之外,不能被言语所捕捉,只能通过实践来领悟。
从这些教派中,道教文化逐渐形成。
道教文化的核心是“道”,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仅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古代道教文化的内涵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道教哲学思想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核心是道教哲学思想。
道教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强调修身养性,超越生死,最终实现神仙之境。
2.道教文学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文学成就非常丰富。
《道德经》、《庄子》、《列子》、《世说新语》等都是道教文化的重要作品。
这些作品中,既有生动的神话故事,又有深刻的哲学思考,更有灵动的艺术表现。
它们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3.道教艺术道教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丰富多样,包括道教音乐、道教舞蹈、道教绘画等。
其中,道教绘画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具有浓郁宗教色彩的艺术形式。
道教绘画在表现上神仙世界的形象、描绘上古神话和故事方面,是非常独特而精彩的。
4.道教民族文化中国古代道教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表现了中国民族的哲学思考和审美情趣,充分展现了中国民族精神的博大和深邃。
中国历史上的道教与宗教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道教与宗教文化道教,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宗教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进程中,道教与其他宗教文化一起,为塑造中国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道教的来源与起源、道教文化的核心理念、道教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方面,对中国历史上的道教与宗教文化进行探讨。
一、道教的来源与起源道教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宗教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思想流派。
它的主要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道家学派,由老子和庄子等思想家主张,强调追求“道”这个至高无上的存在。
道教从道家思想中得到了启示,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宗教体系。
道教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俗文化、民俗信仰以及其他宗教的影响密不可分。
二、道教文化的核心理念道教文化的核心理念是“道”。
道家学派提出的“道”是最高真理和至善至美的存在,是超越一切的至高境界。
道教的核心理念是宇宙万物皆由“道”产生、运行与发展,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追求心性的修炼和物质的趋吉避凶。
道教注重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倡导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和修行方法,以求达到最高境界。
三、道教的发展历程道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最早的道教经典是《道德经》,这是一本记录了老子的思想的著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立的宗教体系,形成了一系列的经典、仪式和宗教组织。
尤其在东汉时期,道教逐渐成为一种受到皇室支持的宗教信仰,并与其他宗教文化相互影响。
四、道教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道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不仅在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社会伦理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痕迹,还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科学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首先,在哲学思想方面,道教的“道”观念对后来的儒家思想和佛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多元发展。
其次,在文化艺术方面,道教的符咒、法器、画作等艺术形式独树一帜,并且对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创作和审美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文化
1.道教的起源
道教的理论体系源于先秦老庄之学和秦汉黄 老之学,其神仙谱系的构成大量吸收了古代民间 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的内容,而长生不老的信仰 则与秦汉盛行的神仙方术思想有直接的渊源,同 时道教的宗教形式如符咒、斋醮、符箓等也显然 取自古代到汉末的民间巫术。此外,中国古代的 医药学和养生术也构成道教的重要来源。
原始道教阶段
张陵之孙 张鲁继续弘扬其教,奉老子 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因 老子宣扬‚道‛,所以‚五斗米道‛即为早 期的道教。后来,倡导道教的张陵,被称为 张天师,被尊为道教的创始者。 稍后的张角创‚太平道‛,也属于早期 道教。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也是南朝 南齐 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梁武帝经常以书信的形式询问他朝中的大 事,因此人称“山中宰相”。
谯郡桓氏。谯郡一地在今天的安徽的亳州。桓氏在历史上的名人,有春秋时宋国的司马桓鬼,战国时秦国将军桓齿,西汉有汝南名 士桓宽。当然,这只是一些个例,桓氏整个家族的兴旺,还是在东晋朝时,共出过十一位将军,可谓权倾一时。 桓氏一族发迹于桓温的父亲桓彝,桓彝最初在齐王司马冏麾下任骑都尉,晋元帝时受封安东将军,之后“累迁中书郎、尚书吏部郎, 名显朝廷”(《晋书》)。桓温是桓彝之子,晋明帝的女婿,受到中书监何充的赏识,被封为荆州刺史、安西将军。虽有皇亲的光 环照耀,但桓温能有后来的地位,客观上说,是靠真本事打下来的。 其时,北方的后赵政权与西南的成汉结盟,对东晋形成半包围之势,两害相权取其轻,灭掉成汉便成为东晋的首要目标,而完成这 一任务的正是桓温,桓温也因此在朝中名声大振,后来升至大司马,长期执掌朝政大权。 桓温的三次北伐,虽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却在客观上打出了东晋的威风。 桓温有篡晋室自立的野心。攻灭成汉、三次北伐,都是在树立自己的威信,捞取政治上的资本,为最终的篡立做着前期准备。“既 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世说新语》)的名言,便是出自桓温之口。 桓温在有生之年虽没能实现篡立的目标,却奠定了家族不可动摇的地位。到了他的儿子桓玄时,终于起兵反叛,逼迫晋安帝禅位, 于公元404年建立桓楚政权。 桓楚政权被刘裕的北府军打败后,桓氏家族余众仍与晋室对抗多年。桓氏一族的反叛,也让本就日趋没落的东晋朝,变得更加摇摇 欲坠,最终被刘宋所取代。
中国的道教文化
中国的道教文化我们都知道,道教既是一种宗教又是一种文化,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生活乃道教文化的生动体现。
道教把老子所说的“道”作为最高信仰,认为这个“道”是宇宙万化的本源,天地万物皆由这个“道”所化生。
人可以返本还源,与“道”同一体性,达到长生久视的境界。
因此,后世道教奉老子为道祖,尊老子《道德经》为最重要的经典。
道教的最高教理是“道”,道教的一切教义也都是由“道”演绎而来。
道教的饮食文化在全真派丛林宫,道士用餐时,都是素食。
而他们食素,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持戒。
《积功归根五戒》第一戒不得杀生;第二戒不得荤酒。
为了持此二戒,所以必须食素。
道教认为:一切众生,含气以生,翾飞蠕动之类,皆不得杀。
蠕动之类无不乐生,自蚊蚁蜓蛐咸知避死。
因此,应戒杀。
戒荤就是戒杀的延伸。
食素除上述原因外,还以为素食有利于健康长寿,换言之,道士食素是为了养生的需要。
因为道士出家修道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长生成仙。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便是一个以素食为主的大国。
素食有素食的好处,综括人类长寿因素,平时多吃素食,也是要点之一。
有关素食长寿的文章比比皆是,孙中山先生的《中国人应保守中国饮食法》写的发人深省。
文中说,中国近代文明进步化,虽然有好多地方落在人家后面,可是在饮食一道上,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
这里面非但有着烹饪上的高超技巧,并且在饮食习尚上,也足可与欧美医学卫生家发明的学理齐驾并驱。
撇开古来“八珍”不说,就是平时家常所吃的金针、木耳、豆腐、豆芽等品,欧美各国早先并不知其为食品。
接着孙中山先生发挥道:中国人的饮食习尚,暗合于科学卫生的,尤为一般人望尘莫及。
中国常人所饮的是清茶,所吃的是淡饭加蔬菜豆腐。
这些食料,经当今卫生家们证实,确为最有益于养生者也。
为此,中国偏远山村之人,饮食不碰酒肉的常多长寿。
结语是:“单就饮食一道而言,中国之习尚,当超乎各国之上。
此人生最重要之事,而中国人已无待于利诱迫势,而能习之成自然,实为一大幸事。
道教文化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南极长生大帝、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三官:天官、地官、水官。 明代说法:“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4)日月五星 (5)四方之神: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
风鬼虎 从物, 虎的为 ’能百 成力兽 为,之 降常长 服常, 鬼跟它 物着的 的龙威 一一猛 对起和 最出传 佳动说 拍,中 档‘降 云服 从 龙
第三节 道教文化 一、道教的形成和派别
(一)道教的形成 1、道教形成的三个时期:原始道教阶段
太平道(创始人张角) 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陵
理论化阶段 形成宗派阶段 2、中国两大道教系统:全真派、正一派 (二)道教的主要派别 1、早期道派:形成始于东晋,主要有天师派,上清派,灵宝派 楼观派。
2、南宋道教主要派系有:全真派、正一派。
2、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3、山西芮城永乐宫:为全真派三大祖庭之一,吕洞宾诞生地。
4、江苏苏州玄妙观
(5)沈阳太清宫:我国东北地区最大道观,
(6) 武汉长春宫:是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修道之处。
(7)台北指南宫:台湾地区道教本山。
第 五 章
中 国 宗 教
第三节 道教文化
第三节 道教文化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传统宗教。
产生于东汉中叶,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尊之为神明; 《道德经》奉为根本经典。 道教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道教文化 一、道教的形成和派别
(一)道教的形成 1、道教形成的三个时期:原始道教阶段 理论化阶段 形成宗派阶段
一它朱朱 样也为雀 ,有赤又 故从色可 又火,说 叫里像是 火重火凤 凤生,凰 凰的南或 。特方玄 性属鸟 ,火。 和, 西故 方名 的凤 不凰 死。 鸟
中国道教文化简述
中国道教文化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一)渊源1.巫术:道教继承了古代的巫术,因此道教中的念咒、祈祷、符箓和镇鬼等法术都与巫术有关。
2.神仙思想:神仙方士之说后来成为道教的直接来源,道教基本思想就是长生不死。
3.黄老思想:道教把老子的道加以宗教化,因此老子便成为道教的尊神。
(二)产生1.五斗米道:道教的最初形式是东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
张陵是东汉顺帝时沛国奉人,今江苏奉县人。
126年到144年,他客居四川,在鹤鸣山上(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修道,制作符书,以符水及中草约为人治病,凡入道者出五斗米,故号称五斗米道,张陵就是后世所称的张天师,这个称号是世袭的。
五斗米的目的是“防凶年饥民往来之乏,行来之人不装粮也。
”带有灾年互救的性质,即慈善之意,颇得人心。
2.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同一时期,东汉钜鹿人(河北)张角据《太平经》创立了另一道教教派―太平道。
张角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鼓吹太平社会的理想,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信徒达数十万人,在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率领众徒举行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王朝,但起义失败后,太平道无形解体,残余信徒融入五斗米道。
《太平经》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内容庞杂,包括阴阳五行,祀神驱鬼、灾异、符箓、巫术等。
其社会思想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为主,但也反对统治者聚敛财物而不救济贫困,要人们自食其力,其中还提出了修炼精气神的思想。
《太平经》后来成为道教的主要经典著作,是流传至今的最早道教经典。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一样具有较浓的巫教色彩;崇尚黄色,头戴黄巾,身穿黄服。
这些是太平道的宗教特徵。
(三)道教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1)葛洪(283年-365年)著名道士,号抱朴子,主张外儒内道,撰写《抱朴子内篇》,一方面他创立了一套炼丹术,提倡神药金丹,服食成仙,另一方面又强调内心修养,为后来道教丹鼎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理论被上层官方所接受,成为贵族金丹派。
至今杭州西湖还有葛洪炼丹的遗址。
道教的道教文化和文学
道教的道教文化和文学道教是中国古老的宗教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道教既包含了独特的信仰体系,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道教的道教文化和文学为主题,展开对其背景、特点及影响的探讨。
一、道教的文化背景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原始信仰与哲学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随着时间的推移,涵盖了道家思想、民间信仰等多个方面。
道教的文化背景主要来源于其核心信仰——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至高无上、追求长生不老等。
这种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种自然而然、协调互通的文化模式。
二、道教文学的特点道教文学是道教信仰和道家思想的重要载体,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首先,道教文学以《道德经》为代表,强调以“无为而治”为核心理念,倡导宇宙观、人生观的转变;其次,道教文学具有神秘超脱的特点,其中包括许多神话传说、仙侠小说等,为读者提供了超越尘世的遐想空间;此外,道教文学还注重文字的艺术美感,以优美的辞章和音韵的呈现,吸引读者的注意。
三、道教文学的流派和代表作品道教文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其中早期流派以《道德经》为代表,这是道教典籍中最重要的一部,被誉为道家思想的精华。
后来的流派则以小说、诗歌等形式表达道教思想和文化。
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四、道教文学对中华文化的影响道教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道教文学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题材和风格,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其次,道教文学不仅以宗教传统为基础,还融合了民间信仰、哲学思想等多种元素,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化的广度和深度;此外,道教文学反映了中国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求,激励了后世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五、对当代社会的启示道教文学虽然起源于古代,但其思想和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它呼吁人们反思人生的意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道教文学强调“无为而治”,提醒人们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一颗平和宁静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此外,道教文学蕴含着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道教文化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一)渊源1.巫术:道教继承了古代的巫术,因此道教中的念咒、祈祷、符箓和镇鬼等法术都与巫术有关。
2.神仙思想:神仙方士之说后来成为道教的直接来源,道教基本思想就是长生不死。
3.黄老思想:道教把老子的道加以宗教化,因此老子便成为道教的尊神。
(二)产生1.五斗米道:道教的最初形式是东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
张陵是东汉顺帝时沛国奉人,今江苏奉县人。
126年到144年,他客居四川,在鹤鸣山上(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修道,制作符书,以符水及中草约为人治病,凡入道者出五斗米,故号称五斗米道,张陵就是后世所称的张天师,这个称号是世袭的。
五斗米的目的是“防凶年饥民往来之乏,行来之人不装粮也。
”带有灾年互救的性质,即慈善之意,颇得人心。
2.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同一时期,东汉钜鹿人(河北)张角据《太平经》创立了另一道教教派―太平道。
张角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鼓吹太平社会的理想,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信徒达数十万人,在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率领众徒举行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王朝,但起义失败后,太平道无形解体,残余信徒融入五斗米道。
《太平经》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内容庞杂,包括阴阳五行,祀神驱鬼、灾异、符箓、巫术等。
其社会思想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为主,但也反对统治者聚敛财物而不救济贫困,要人们自食其力,其中还提出了修炼精气神的思想。
《太平经》后来成为道教的主要经典著作,是流传至今的最早道教经典。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一样具有较浓的巫教色彩;崇尚黄色,头戴黄巾,身穿黄服。
这些是太平道的宗教特徵。
(三)道教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1)葛洪(283年-365年)著名道士,号抱朴子,主张外儒内道,撰写《抱朴子内篇》,一方面他创立了一套炼丹术,提倡神药金丹,服食成仙,另一方面又强调内心修养,为后来道教丹鼎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理论被上层官方所接受,成为贵族金丹派。
至今杭州西湖还有葛洪炼丹的遗址。
(2)寇谦之(365-448年)天师道教徒,后入嵩山修道,得到北魏太武帝支持,道教与皇权结合,于是,道教在北魏盛行,称北天师道。
其一,废除常规五斗米道的「伪法」,创建符合统治者需求的新道教;其二,采取儒家的礼教为道教的第一要义。
辅佐太平真君实现天下太平。
其三,制定了一套戒律轨仪,革除期道教和国家争租税的经济措施。
其四,改革道官职位的世袭制度,主张唯贤是授,信守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持戒修行。
重视道教斋醮仪范,为道教增订了诸多斋仪和仪式。
经寇谦之改革後的天师道,人称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
(3)陆修静(406-477年)南朝道士,把天师道与金丹道教结合。
广集道经,整理成1200多卷的《三洞经书》,为后世道教经典《道藏》的分类编目奠定基础。
陆修静在道教史上是南天师道的创立者,南北天师道形成,标志道教同封建统治者结合。
2、隋唐是道教全面发展、繁荣时期(1)一是皇帝的提倡。
唐初,一位道士宣扬太上老君显灵,称老子是唐天子李氏的祖先,唐太宗利用这一说法,宣扬自己是老子的后代,极力提高道教的地位,高宗时追赠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亲自为《道德经》注疏。
(2)唐武宗推行兴道灭佛的政策。
(3)对道教书籍的整理。
唐道士张万福等对道教的礼仪、经戒、传授等举行了系统的整理或增删,使道教的仪法更趋复杂和完备;(4)由外丹到内丹的转变。
唐朝诸皇帝迷信金丹可以长生延年。
因而金丹术特别兴旺,但又有多人服食金丹中毒而死的,炼丹术日趋没落,内丹术开始兴盛,唐末吕洞宾、钟离权即成为内丹派的祖师爷。
3、宋金时期,道教发展、革新时期北宋陈抟将其内丹思想形象化於《无极图》中,由无极出发,由得窍入手,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後复归於无极。
这是对道教内丹学的一次重要的理论总结。
北宋神宗时,张伯端著《悟真篇》,继承锺吕金丹的性命双修说,主先命後性,又将陈抟《无极图》的内丹思想加以阐发,自成一家,与魏伯阳《参同契》同被道教推为正宗,是内丹学史上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对此後道教内丹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形成金丹派南宗。
内丹学的兴盛及其理论体系化,是道教思想史的一个转折点,北宋以後,道教教理教义多从内丹学中体现出来。
4、元时,道教形成正一派和全真派两大派别正一派亦称正一道:是由天师道演变而成的,崇拜鬼神、道术、画符、念咒。
1304年38代天师张与材被封为正一教主,总领龙虎山、阁皂山、茅山(正一派又称三山符箓派)。
符箓派又称符水道教:是对道教中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
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以後的灵宝派、上清派,直至正一道都属於符箓派。
该派自汉魏以来一直是道教主流,宋元时顺应新潮流对旧的教理教义进行了革新,并产生出神霄、清微、净明等新的符箓道派,使符箓方术有了新的发展。
元以降,符箓派统一於正一道。
该派由古代的巫鬼道发展而来,用符箓祈禳,以消灾却祸、治病除瘟、济生度死等为职事,与中国民间生活习俗联系较密切。
全真道:是由金代道士王重阳(陕西咸阳刘蒋村人)于全真庵讲道时创立的,主张三教合一,不尚符箓、丹鼎,也不奢谈神仙,而是提倡精气神的修炼,他强调出家修真,开道士出家之风。
5、明清:由于全真道与元宗室的关系,因而受到排斥,全真道士隐居山野,云游江湖,其中有名声较大的有何全道、王道渊、张三奉。
全真教教徒不结婚,素食,常住宫观,清修,称出家道士。
正一道教徒有家室,不住宫观,可以饮酒食肉,以斋醮、符箓、祈福、降灾为业,称为在家道士。
明清两代正一道和全真道的地位角色正好作了个转换,明代正一道较活跃,比较受统治者器重,到了清代则是全真道较兴旺,较受统治者青睐。
而总的说来,道教在官方的地位走下坡路,在民间和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则仍在传衍,伴随著华人向海外的移民,台港及东南亚都能发现道教的踪迹。
6、民国道教1912年北京白云观成立全真派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央道教会」。
与此同时,第六十二代张天师在上海筹建正一派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华民国道教总会」,但未取得政府核准。
在上海还成立过地方性的道教组织「中国道教总会」、「中华道教会」等。
此外,道教学者陈撄宁(公元1880--1968)创办了「中华仙学院」,主编《仙学月报》、《扬善半月刊》等道教学杂志。
民国道教基本上停滞不前,对社会的影响及发挥的功能越来越弱,其斋醮仪式以及服食丹术在民间社会还有较多信奉者,道教具有更多的民间宗教色彩。
7、现代道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道教的存在和传承,受到法律的保护。
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道教革除了一些陈规陋习,焕发出新的活力。
1957年,在政府的支持下,道教界成立了自己的全国性组织──中国道教协会。
它的成立,结束了道教长期以来的涣散局面,促进了道教界的团结和自身建设。
二、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理论(一)教义的核心——道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基本信仰是道,但与老子的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继承老子的道而加以宗教神化。
由道演绎出“三元”,“三元”生“三宝”,“三宝神仙”思想是道教的中心思想即道教的三清尊神。
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三清尊神创造的。
三清尊神是创世主,这是道教基本信仰的核心。
1、教义的核心——道:道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规律,又是意志。
要从世界的总体上去把握道。
2、众生皆能成道:万物皆有道性,《庄子.知北游》中说:道“无所不在。
”一切有形,皆含道性,道在蝼蚁,在秭稗,在瓦壁,在尿溺。
只是得道有多少,通觉有浅深,自己悟了道,又能使他人悟道的叫做“圆通”3、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是对道状态的描述,玄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是一种超然物外的修道境界。
根本上超越违顺、荣辱、毁誉、物我、亲疏、利弊、贵贱、祸福等差别。
4、“道之在我谓之德”:学道而得道,这就是德。
德是道的体现和作用。
根据“道”的准则:“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宋徽宗御注《西升经序》又为阳德和阴德,前者是为人所知的德行,后者是人们不知的德行。
5、无为非不为:道家是反对对外部世界进行不适当的干预和控制的,一切顺其自然。
6、清净为正:《老子想尔注》:“道常无欲乐清净,故令天地常正。
”就是说,只有无欲而清净,才能符合道的规律。
“浊动”就会受到三毒之害,即阴神之毒害性,阳精之毒害命,阴气之毒害肺脏。
7、坐忘遗形:《南华真经.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这是到家修行中排除世事烦扰,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具体阶次有七步:一敬信:相信坐忘必能得道。
二是断缘:断绝尘缘。
三是收心离境。
四是简事:舍去种种俗务之念。
五是真观:乐天知命。
六是泰定,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无感无求,寂泊之至。
七是得道。
8、得道守九:守和。
守神(守内)。
守气。
守仁。
守简(简朴)。
守易(不为富贵失去性命)。
守清(静)。
守盈(不自满)。
守弱。
9、超脱生死:庄子妻死,席地而坐,敲盆讴歌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省生。
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10、太平社会:这是道家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状态。
《太平经》说:“天地赐以无病而营,帝王得以自安而喜,贤者得以自达而喜;百姓得以自解不冤,家富人足而喜奴婢得其主,不为非而喜;四时五行得顺行﹍﹍。
”这就是国安民丰的人间天堂。
(二)神仙思想是道教的中心思想1、三清尊神,这是道教的最高神灵:即玉清元始天尊,是为开天辟地的盘古,手持混元宝珠,主持天界;上清灵宝尊神,手持如意,有72变化;太清,太上老君,是为道德天尊,即老子,汉代被尊为神。
2、四御即四位天帝,玉皇大帝,总管天道;中央紫薇北极大帝,协助玉皇掌管天地日月星辰、四时节气;勾陈上宫天皇上帝(女像)掌管南北极和天地人三才;后土皇地祗,掌执阴阳,生育万物。
3、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又称玄武真君,其形象是披发、黑衣,脚踏鬼蛇。
玄武本身是指北方七宿即斗、女、虚、危、室、壁,具体的形象即是鬼蛇4、地狱之主:即酆都大帝。
天下鬼神之宗。
酆都在今天的重庆,有鬼城之说。
他能决断罪人。
此外,还有阎罗王,本为佛教的地狱之王,被道教吸收作为神祗。
5、财神:赵朗,字公明,后羿射九日,成九鬼王,八鬼行病害,独赵公明化为人,骑黑虎,执银鞭,隐居在蜀中。
后被张道陵收为守护,故又名赵玄坛。
《封神演义》中封为招财使者,正月初五是其生日,故放鞭炮,迎财神。
6、八仙:是从元代开始流行的道教中度化众生的仙人。
即汉钟离,道教北派五祖之一;吕洞宾,全真派祖师,唐武则天时人,三举进士不第,有黄粱梦之说,为汉钟离所度。
张果老,唐代方士,隐居于中条山,传说因食何首乌而成仙,能叠纸成驴,腾云而行。
韩湘子,传说中唐代人,韩愈的侄孙,由吕洞宾度化,登桃树堕死而尸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