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第5章_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 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述
对流传热问题数学描述的组成: 质量守恒定律 对流传热问 题数学描述 微分方程组 定解条件 动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5.2.1 运动流体能量方程的推导 1.简化假设 1. 流体是二维的(仅在平面上分析,为了书写简洁)
2. 流体为不可压缩的牛顿型流体
(切应力服从牛顿粘性定律) 3. 流体物性为常数、无内热源
(2) 稳态的对流问题,非稳态项消失,公式(5-6a)可以改写为:
2t 2t 对流项为速度矢量与温度梯度的点积 c p U gradt x 2 y 2 (3) 如果流体中有内热源,那么直接在(5-6)右端添加内热源项:
2 2 2 u v u v x, y 2 y y x x
将公式(b)、(c)、(h)代入公式(a)中并简化,得到二维、常物性、无 内热源的能量微分方程:
2t 2t t t t c p u x v y x 2 y 2
10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dxdyd
t U c p dxdy d 由于流体流入、流出微元体带入带出的焓差分别从x及y方向计算:
在dτ范围内,在x处得截面进入微元体的焓为:
H x c putdyd
在dτ范围内,在x+dx处得截面流出微元体的焓为:
H x dx
u t c p u dx t dxdyd x x
该公式将对流传热表面传热系数与流体的温度场联系起来。
不同边界条件下的求解方法: 一类边界条件:已知壁面温度,求壁面法向温度变化率
二类边界条件:已知热流密度,即壁面法向温度变化率
已知,求壁面温度。 三类边界条件:h是未知数,并且λ是流体的值,与导热 第三类边界条件不同。
流体内的
温度分布
6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1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5.1 对源自文库传热概说
5.1.1 对流传热的影响因素
影响流动的因素和影响流体中热量传递的因素包括:
1. 流体流动的成因:强制对流or自然对流 2. 流体有无相变:流体显热or相变热
3. 流体的流动状态:层流or湍流,后者较大
4. 换热表面的几何因素:形状、大小、相对位置、换热表面状态 5. 流体的物理性质:密度、粘度、导热系数等等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复习:
对流传热:流体经过固体表面时流体与固体间的热量交换。
对流传热的表达形式——牛顿冷却公式:
Ahtm
t m 是流体与固体表面间的平均温差,总取正值。
关键点:表面传热系数h的定义式,没有揭示表面传热系数与影响它的 各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主要内容:(1) 对流传热过程的物理本质 (2) 对流传热的数学描述方法 (3) 分析解的应用 关键点:(1) 掌握各种数学表达式所反映的物理意义 (2) 理解对流传热过程的物理本质
9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在dτ范围内,在x方向上由流体净带出微元体的热量为:
u t H x dx H x c p u t dxdyd x x
同样的道理,在dτ范围内,在y方向上由流体净带出微元体的热量为: t v H y dy H y c p v y t y dxdyd 在单位时间内,由于流体的流动而带出微元体的净热量为:
排除高速流动状态,一般单项强制对流传热的表面传热系数可表示为:
h f u, l, ,, , c p
2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5.1.2 对流传热现象的分类
详细分类
层流
湍流
3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5.1.3 对流传热的研究方法
获得表面传热系数h的表达式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四种:
U qm out hout qm in hin
8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由导热进入微元体的热量,在二维问题,在dτ时间内这一热量:
t 在dτ时间内,微元体中流体温度改变了 d ,其热力学能的增量为
2t 2t d x 2 y 2
15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层流层向湍流层过渡的距离xc由临界雷诺数决定:
Rec u xc / v
范围在2×105到3×106范围之间,一般情况下,取边界雷诺数5×105。 3. 流动边界层内的动量方程 当流体外掠物体流动时,层流边界层内粘性流体的稳态动量方程可写为:
u u 1 dp 2u u v v 2 x y dx y
描述:规定达到主流速度的99%处的距离y为流动边界层的厚度,记为δ
方法:数量级分析法
14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2. 流动边界层内的流态 流体流动可分为层流和湍流两类 右图给出了流体以速度u∞掠过平 板时边界层的发展过程。 起始阶段:δ很薄,但是随着x的 增加,由于壁面粘滞力厚度增加 但一直保持层流性质,各层互不
U 1 1 qm out h v 2 gz qm in h v 2 gz Wnet 2 2 out in
其中: qm 为质量流量,h为流体的比焓, 下标in及out表示进及出,U为微元体的 热力学能,Φ为通过界面由外界导入微 元体的热流量;Wnet为流体所做的净功。 忽略位能和势能的变化,流体不做功,那么
工程中常见的大 部分对流传热问 题能够满足上述 假设
7
4. 粘性耗散产生的耗散热可以忽略不计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2. 微元体能量收支平衡的分析 定义:能量微分方程描述运动流体的温度与有关物理量的关系; 基础:能量守恒定律及傅里叶导热定律 差异:流体流入、流出的一个微元体时所带入或带出的能量考虑进来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得到:
2u 2u u u u p u x v y Fx x x 2 y 2 2u 2u u u u p u x v y Fx x x 2 y 2
(3)一般没有第三类边界条件(如果流体通过一层薄壁与另一种流体发生 热交换,则另一种流体的表面传热系数可以作为所求解问题的边界条件)
方程组中包含四个未知数,虽然可以求解,但是由于复杂性和非线性,
导致求解方程组难度很大,两个关键人物:普朗特提出边界层概念、 波尔豪森提出热边界层概念,从而使得 对流传热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
与二维的Navier-Stokes方程相比,层流边界层的运动微分方程特点是: 1. 在u方程中略去了主流方向的二阶导数项; 2. 略去了关于速度v的动量方程 3. 认为边界层中p / y 0,因而上式中利用dp / dx 代替 p / x
说明:该公式仅适用于边界层类型的流动,且流体不脱离固体表面时
4
实验法
比拟法
数值法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5.1.4 如何从解得的温度场来计算表面传热系数 流体中的温度分布 对流传热的速度分布
?
表面对流传热系数
当粘性流体在壁面上流动时,由于粘性作用,流体的流速在靠近壁面 处随离壁面的距离缩短而逐渐降低;在贴壁处被滞止,处于无滑移状态
当流体处于无滑移状态时,穿过
(4) 流体力学与传热学中反映动量守恒的Navier-Stokes方程与能量守恒定
律,都是由非稳态项、对流项、扩散项与源项构成的。
11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5.2.2 对流传热问题完整的数学描述 1. 控制方程式 对于不可压缩、常物性、无内热源的二维问题,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为 质量守恒定律
u v 0 x y
对流传热问题的方程组和定解条件求解比较复杂,讨论一种简化情况
——外掠平板的边界层流动
13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5.3 边界层型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述
5.3.1 流动边界层及边界层动量方程 1. 流动边界层及其厚度的定义 当流体流过固体表面时,会出现以下情况: 1. 由于流体会有粘性,因此在靠近壁面的薄层内会出现粘滞性现象。 2. 在此薄层之外,由于速度梯度较小,粘滞性所造成的切应力可以忽 略不计,流体做理想的无旋流动。 流动边界层 定义:固体表面附近流体速度发生剧烈变化的薄层。 分类:平板和圆柱
t t t u v t qm out hout qm in hin c p u v t t dxdyd c u v p dxdyd x y x y x y
不流动的流体时只有热传导;而 穿过空气(不参加辐射)之类时传热
量等于对流和辐射传热量之和。
本章不考虑辐射,对流传热量等于 贴壁流体层的导热量!!!
5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利用傅里叶定律对贴壁流体层进行分析: t 联立 q
y
q ht
y 0
将牛顿冷却公式(5-1a)与上面公式联立,得到以下关系式: t h 是一个无量纲数,是局部表面传热系数! t y y 0
掠过圆柱体的情况一般需要完整的Navier-Stokes方程。
16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5.3.2 热边界层及热边界层能量方程 1. 热边界层及厚度定义(与流动边界层类比) 由于对流传热的热量是依附于流体传递出去的,因此,可以讲热 边界层与流动边界层进行类比:
流动边界层 相关物理量 速度差 薄层内情况 法线方向流体速度剧烈变化 薄层外情况 流体的速度梯度几乎为零 定义表达 流体速度发生剧烈变化的薄层 温度差 法线方向流体温度剧烈变化 流体的温度梯度几乎为零 流体温度发生剧烈变化的薄层 热边界层
动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t t t 2t 2t u v 2 2 x y c p x y
12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2. 定解条件 (1)规定边界上流体的温度分布(第一类边界条件)
(2)给定边界上加热或冷却流体的热流密度(第二类边界条件)
方法 分析法 定义 说明
对某一类对流传热问题的偏微分方程及 只能得到个别简单问题的 相应的定界条件进行数学描述并进行求 分析解,能够深刻理解物 解 理量对传热系数的影响。
是获得表面传热系数的主 在相似原理的指导下,通过反复试验获 要途径,是目前工程设计 得表面传热系数 的主要依据 通过动量传递及热量传递的共性和类似 尽管目前已较少使用,但 特性,以建立起表面传热系数或阻力系 是对理解对流传热有帮助 数间的相互关系的方法 利用离散的方法获得对流传热过程中的 该方法在近30年获得快速 发展,是目前求解问题的 温度场及其传递热量 主要途径。
干扰,称之为层流边界层(主流区)
过渡阶段:边界层厚度不断增加,惯性力变大,流动不稳定,开始向湍 流过渡,该阶段称为过渡层(过渡区)。
湍流阶段: 流体质点在沿x方向流动的同时,又作着紊乱的不规则运动,
该阶段为湍流边界层(湍流区),在靠近壁面处,粘滞力仍占主导地位, 保持层流性质,称为粘性底层,粘性底层与湍流核心之间存在缓冲层。
2t 2t 对流传热过程一方面是由于流体的 t t t c p u x v y x 2 y 2 宏观位移所致,同时通过固体壁面 附近流体的导热来进行,这两种热 量传递机制不可分割的共同作用, 非稳态项 对流项 扩散项 造成了对流传热过程 3. 几点讨论 (1) 当流体静止时,u=v=0,式(5-6a)退化为常物性-无内热源的导热微分方程
对流传热问题数学描述的组成: 质量守恒定律 对流传热问 题数学描述 微分方程组 定解条件 动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5.2.1 运动流体能量方程的推导 1.简化假设 1. 流体是二维的(仅在平面上分析,为了书写简洁)
2. 流体为不可压缩的牛顿型流体
(切应力服从牛顿粘性定律) 3. 流体物性为常数、无内热源
(2) 稳态的对流问题,非稳态项消失,公式(5-6a)可以改写为:
2t 2t 对流项为速度矢量与温度梯度的点积 c p U gradt x 2 y 2 (3) 如果流体中有内热源,那么直接在(5-6)右端添加内热源项:
2 2 2 u v u v x, y 2 y y x x
将公式(b)、(c)、(h)代入公式(a)中并简化,得到二维、常物性、无 内热源的能量微分方程:
2t 2t t t t c p u x v y x 2 y 2
10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dxdyd
t U c p dxdy d 由于流体流入、流出微元体带入带出的焓差分别从x及y方向计算:
在dτ范围内,在x处得截面进入微元体的焓为:
H x c putdyd
在dτ范围内,在x+dx处得截面流出微元体的焓为:
H x dx
u t c p u dx t dxdyd x x
该公式将对流传热表面传热系数与流体的温度场联系起来。
不同边界条件下的求解方法: 一类边界条件:已知壁面温度,求壁面法向温度变化率
二类边界条件:已知热流密度,即壁面法向温度变化率
已知,求壁面温度。 三类边界条件:h是未知数,并且λ是流体的值,与导热 第三类边界条件不同。
流体内的
温度分布
6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1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5.1 对源自文库传热概说
5.1.1 对流传热的影响因素
影响流动的因素和影响流体中热量传递的因素包括:
1. 流体流动的成因:强制对流or自然对流 2. 流体有无相变:流体显热or相变热
3. 流体的流动状态:层流or湍流,后者较大
4. 换热表面的几何因素:形状、大小、相对位置、换热表面状态 5. 流体的物理性质:密度、粘度、导热系数等等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复习:
对流传热:流体经过固体表面时流体与固体间的热量交换。
对流传热的表达形式——牛顿冷却公式:
Ahtm
t m 是流体与固体表面间的平均温差,总取正值。
关键点:表面传热系数h的定义式,没有揭示表面传热系数与影响它的 各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主要内容:(1) 对流传热过程的物理本质 (2) 对流传热的数学描述方法 (3) 分析解的应用 关键点:(1) 掌握各种数学表达式所反映的物理意义 (2) 理解对流传热过程的物理本质
9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在dτ范围内,在x方向上由流体净带出微元体的热量为:
u t H x dx H x c p u t dxdyd x x
同样的道理,在dτ范围内,在y方向上由流体净带出微元体的热量为: t v H y dy H y c p v y t y dxdyd 在单位时间内,由于流体的流动而带出微元体的净热量为:
排除高速流动状态,一般单项强制对流传热的表面传热系数可表示为:
h f u, l, ,, , c p
2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5.1.2 对流传热现象的分类
详细分类
层流
湍流
3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5.1.3 对流传热的研究方法
获得表面传热系数h的表达式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四种:
U qm out hout qm in hin
8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由导热进入微元体的热量,在二维问题,在dτ时间内这一热量:
t 在dτ时间内,微元体中流体温度改变了 d ,其热力学能的增量为
2t 2t d x 2 y 2
15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层流层向湍流层过渡的距离xc由临界雷诺数决定:
Rec u xc / v
范围在2×105到3×106范围之间,一般情况下,取边界雷诺数5×105。 3. 流动边界层内的动量方程 当流体外掠物体流动时,层流边界层内粘性流体的稳态动量方程可写为:
u u 1 dp 2u u v v 2 x y dx y
描述:规定达到主流速度的99%处的距离y为流动边界层的厚度,记为δ
方法:数量级分析法
14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2. 流动边界层内的流态 流体流动可分为层流和湍流两类 右图给出了流体以速度u∞掠过平 板时边界层的发展过程。 起始阶段:δ很薄,但是随着x的 增加,由于壁面粘滞力厚度增加 但一直保持层流性质,各层互不
U 1 1 qm out h v 2 gz qm in h v 2 gz Wnet 2 2 out in
其中: qm 为质量流量,h为流体的比焓, 下标in及out表示进及出,U为微元体的 热力学能,Φ为通过界面由外界导入微 元体的热流量;Wnet为流体所做的净功。 忽略位能和势能的变化,流体不做功,那么
工程中常见的大 部分对流传热问 题能够满足上述 假设
7
4. 粘性耗散产生的耗散热可以忽略不计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2. 微元体能量收支平衡的分析 定义:能量微分方程描述运动流体的温度与有关物理量的关系; 基础:能量守恒定律及傅里叶导热定律 差异:流体流入、流出的一个微元体时所带入或带出的能量考虑进来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得到:
2u 2u u u u p u x v y Fx x x 2 y 2 2u 2u u u u p u x v y Fx x x 2 y 2
(3)一般没有第三类边界条件(如果流体通过一层薄壁与另一种流体发生 热交换,则另一种流体的表面传热系数可以作为所求解问题的边界条件)
方程组中包含四个未知数,虽然可以求解,但是由于复杂性和非线性,
导致求解方程组难度很大,两个关键人物:普朗特提出边界层概念、 波尔豪森提出热边界层概念,从而使得 对流传热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
与二维的Navier-Stokes方程相比,层流边界层的运动微分方程特点是: 1. 在u方程中略去了主流方向的二阶导数项; 2. 略去了关于速度v的动量方程 3. 认为边界层中p / y 0,因而上式中利用dp / dx 代替 p / x
说明:该公式仅适用于边界层类型的流动,且流体不脱离固体表面时
4
实验法
比拟法
数值法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5.1.4 如何从解得的温度场来计算表面传热系数 流体中的温度分布 对流传热的速度分布
?
表面对流传热系数
当粘性流体在壁面上流动时,由于粘性作用,流体的流速在靠近壁面 处随离壁面的距离缩短而逐渐降低;在贴壁处被滞止,处于无滑移状态
当流体处于无滑移状态时,穿过
(4) 流体力学与传热学中反映动量守恒的Navier-Stokes方程与能量守恒定
律,都是由非稳态项、对流项、扩散项与源项构成的。
11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5.2.2 对流传热问题完整的数学描述 1. 控制方程式 对于不可压缩、常物性、无内热源的二维问题,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为 质量守恒定律
u v 0 x y
对流传热问题的方程组和定解条件求解比较复杂,讨论一种简化情况
——外掠平板的边界层流动
13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5.3 边界层型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述
5.3.1 流动边界层及边界层动量方程 1. 流动边界层及其厚度的定义 当流体流过固体表面时,会出现以下情况: 1. 由于流体会有粘性,因此在靠近壁面的薄层内会出现粘滞性现象。 2. 在此薄层之外,由于速度梯度较小,粘滞性所造成的切应力可以忽 略不计,流体做理想的无旋流动。 流动边界层 定义:固体表面附近流体速度发生剧烈变化的薄层。 分类:平板和圆柱
t t t u v t qm out hout qm in hin c p u v t t dxdyd c u v p dxdyd x y x y x y
不流动的流体时只有热传导;而 穿过空气(不参加辐射)之类时传热
量等于对流和辐射传热量之和。
本章不考虑辐射,对流传热量等于 贴壁流体层的导热量!!!
5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利用傅里叶定律对贴壁流体层进行分析: t 联立 q
y
q ht
y 0
将牛顿冷却公式(5-1a)与上面公式联立,得到以下关系式: t h 是一个无量纲数,是局部表面传热系数! t y y 0
掠过圆柱体的情况一般需要完整的Navier-Stokes方程。
16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5.3.2 热边界层及热边界层能量方程 1. 热边界层及厚度定义(与流动边界层类比) 由于对流传热的热量是依附于流体传递出去的,因此,可以讲热 边界层与流动边界层进行类比:
流动边界层 相关物理量 速度差 薄层内情况 法线方向流体速度剧烈变化 薄层外情况 流体的速度梯度几乎为零 定义表达 流体速度发生剧烈变化的薄层 温度差 法线方向流体温度剧烈变化 流体的温度梯度几乎为零 流体温度发生剧烈变化的薄层 热边界层
动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t t t 2t 2t u v 2 2 x y c p x y
12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2. 定解条件 (1)规定边界上流体的温度分布(第一类边界条件)
(2)给定边界上加热或冷却流体的热流密度(第二类边界条件)
方法 分析法 定义 说明
对某一类对流传热问题的偏微分方程及 只能得到个别简单问题的 相应的定界条件进行数学描述并进行求 分析解,能够深刻理解物 解 理量对传热系数的影响。
是获得表面传热系数的主 在相似原理的指导下,通过反复试验获 要途径,是目前工程设计 得表面传热系数 的主要依据 通过动量传递及热量传递的共性和类似 尽管目前已较少使用,但 特性,以建立起表面传热系数或阻力系 是对理解对流传热有帮助 数间的相互关系的方法 利用离散的方法获得对流传热过程中的 该方法在近30年获得快速 发展,是目前求解问题的 温度场及其传递热量 主要途径。
干扰,称之为层流边界层(主流区)
过渡阶段:边界层厚度不断增加,惯性力变大,流动不稳定,开始向湍 流过渡,该阶段称为过渡层(过渡区)。
湍流阶段: 流体质点在沿x方向流动的同时,又作着紊乱的不规则运动,
该阶段为湍流边界层(湍流区),在靠近壁面处,粘滞力仍占主导地位, 保持层流性质,称为粘性底层,粘性底层与湍流核心之间存在缓冲层。
2t 2t 对流传热过程一方面是由于流体的 t t t c p u x v y x 2 y 2 宏观位移所致,同时通过固体壁面 附近流体的导热来进行,这两种热 量传递机制不可分割的共同作用, 非稳态项 对流项 扩散项 造成了对流传热过程 3. 几点讨论 (1) 当流体静止时,u=v=0,式(5-6a)退化为常物性-无内热源的导热微分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