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PPT课件

合集下载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ppt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ppt
临床表现 多样化,与病变的部位和数量有关。 多以精神症状及智能障碍为首发,可逐渐出现瘫痪、 视觉障碍、共济失调、构音障碍、最后发展为痴呆。 少数有癫痫发作。可出现程度不等的意识障碍,严重 者昏迷。一旦出现神经症状则病情迅速进展,平均3~6 个月死亡。
辅查 脑脊液多数正常。血清JC病毒抗体阳性。 脑电图呈非特异性弥散性或局灶性慢波。 CT示白质内有多灶性低密度区,注射造影
起病 隐袭,缓慢发展,无发热。病程 2~18个月,80%在9个月左右死亡。
表现 根据病程演变特点,大致分为四期 〔第一期〕 行为及精神障碍期 最早出 现的症状是人格改变,情绪不稳、健忘、记 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下降,并有行为异常, 嗜睡、幻觉、注意力不集中、性格改变、坐 立不安等,此期约经数周至数月。
〔第四期〕 终末期 大脑皮质功 能几乎完全丧失并出现眼球浮动, 肌张力低下,不自主运动减少至无 运动,最终死亡。
辅助检查 脑脊液正常或轻度的细胞蛋白增高,可
见浆细胞和激活的淋巴细胞。大多数免疫球 蛋白增多。血清及脑脊液有高滴度的麻疹抗 体。
脑电图示特征性变化:周期性同步爆发 的高波幅慢波。即在低平的背景电活动上间 隔4~8s,周期性地出现2~3Hz的高波幅慢波, 持续时间0.5~2s,双侧对称,以顶枕部最著, 该波在第二期最明显,至第四期消失。
系统则发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现已明确本病为麻疹病毒在脑内的 持续性感染。麻疹病毒可引起急性病毒 性脑炎,但又如何在感染数年之后又引 起罕见的脑炎,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目前的研究结果是因为麻疹病毒M蛋白缺陷所 致。此种病毒称麻疹缺陷病毒,由于其M基因表达 缺陷,无M蛋白形成,而M蛋白是病毒核衣壳与宿 主细胞膜上的病毒蛋白相结合所必需的,有M蛋白 存在病毒才会出芽。

第二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PPT课件

第二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PPT课件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小儿患水痘,好发年龄为3-9岁,多在冬春季流行。病毒借飞沫经呼吸道或接触传播。人是唯一的自然宿主 发病经过:入侵病毒先在局部淋巴结增殖后,进入血流到达网状内皮系统组织大量增殖,病毒再次入血形成第2次病毒血症,随血流散布到全身。约经2W潜伏期全身皮肤出现丘疹、水疱,并可发展为脓疱疹
一、生物学性状 CMV为球形、二十面体立体对称、有包膜的病毒,核酸为双股DNA 病毒感染的宿主范围和细胞范围均狭窄,人CMV只能感染人,培养时也只能在人的成纤维细胞中增殖。增殖缓慢,复制周期为36-48h,初次分离有时需2-6W才能出现局灶病变。其特点是细胞变圆、膨胀、核变大、形成巨大细胞,核内出现周围绕有一轮”晕“ 的大型嗜酸性包涵体
四、防治原则 目前研究对免疫低下儿童接种VZV的减毒活疫苗,有防止或限制水痘感染的作用。 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 (VZIg)接种,可预防免疫抑制病人水痘的感染。于接触72h内注射VZIg可降低水痘的显性感染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临床试用无环鸟苷、阿糖腺苷、泛苷洛韦及干扰素可缓解水痘和带状疱疹的局部症状
由EBV感染引起或与EBV感染有关的疾病主要有3种: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是一种急性的全身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在青春期初次感染较大剂量的EBV者可发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炎、颈淋巴腺炎、脾肿大、肝功能紊乱和以异形淋巴细胞为特征的单核细胞显著增多。由唾液排出病毒可持续6个月之久,预后一般良好
一、生物学性状 EBV形态结构与疱疹病毒组的其他病毒相似,但抗原性不同,尚不能用常规方法培养。一般用人脐血淋巴细胞或用外周血B淋巴细胞培养
EBV ×58000
(一) EBV特异性核抗原 由EBV基因组不同片段编码的病毒特异性抗原可分两类: 1 病毒潜伏感染时表达抗原 (1)EBV核抗原(EBNA):所有EBV感染和转化的B细胞核内,都可以检出此抗原。已知共有6种 (2)潜伏感染膜蛋白(LMP):是潜伏感染B细胞出现的抗原

最新[基础医学]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讲学课件

最新[基础医学]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讲学课件
4、抗癫痫药对有疱疹后闪电样神经痛 有效,可用卡马西平0.2g,日3`4次口服。
5、其它 理疗、深部X线照射脊神经根
部。
预防
灭活水痘疫苗正在研制阶段。 免疫球蛋白:选择抗VZV滴定度高 的正常人血浆制备水痘-带状疱疹免 疫球蛋白。
慢病毒脑炎
慢病毒感染这一名称于1954年提出, 当时发现这类疾病的病原是和普通病毒 及一种与病毒特征相似又不同于病毒的 非寻常致病因子。
系统则发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现已明确本病为麻疹病毒在脑内的 持续性感染。麻疹病毒可引起急性病毒 性脑炎,但又如何在感染数年之后又引 起罕见的脑炎,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目前的研究结果是因为麻疹病毒M蛋白缺陷所 致。此种病毒称麻疹缺陷病毒,由于其M基因表达 缺陷,无M蛋白形成,而M蛋白是病毒核衣壳与宿 主细胞膜上的病毒蛋白相结合所必需的,有M蛋白 存在病毒才会出芽。
浸润和出血性坏死。邻近的感觉神经和 脊神经后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脱髓鞘改变。病变可波及 到脊髓。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老年人,潜伏期为1~2周。 起病后先感到乏力、低热、四肢疼痛等,继 之受累神经节支配区感到顿痛或牵扯痛,约 3~5天后在神经节相应皮肤区出现簇状的带 状疱疹。
出现明显的神经痛症状,有如刀割、 电击、锥刺样痛,疼痛的范围往往比皮疹 面积大,待皮疹消退后,这种疼痛仍持续 不止,称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迁延数 月或更久。可伴有眼部症状,因角膜溃疡 可至失明,20%有Bell氏麻痹。
[基础医学]水痘带状疱疹 病毒性脑炎
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 起的一种脑炎,发病率为1‰,随着年 龄的增长而明显增加,60岁以上约占1%。
近年来研究表明带状疱疹的发病机 制与机体免疫功能关系十分密切。机体 免疫功能低下是带状疱疹病毒活化的基 础。

水痘幻灯片PPT课件

水痘幻灯片PPT课件

SUCCESS
THANK YOU
2019/5/27
流行病学
传染源 :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呼吸道飞沫、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污染的用
具传播 易感人群:
本病传染性极强,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易感 儿童接触后90%发病,6个月以下婴儿较少见。孕 妇患水痘时,胎儿可被感染。病后可获持久免疫, 二次感染发病者极少见,但以后可发生带状疱疹。
播散性水痘,皮疹融合成大疱。 妊娠期感染水痘,可致胎儿畸形、早产或死胎。产前数日内患水痘可发生新生儿水痘,病情常
较危重。 除了上述典型水痘外,可有疱疹内出血的出血型水痘,病情极严重。还可有因继发细菌感染所
致坏疽,皮肤大片坏死,可因败血症死亡。
水痘并发症
细菌感染 神经系统合并症:
脑炎 脑膜炎 脊髓炎 小脑炎等
肺炎
Reye’s综合症
其他
睾丸炎、关节炎、 心肌炎、血管球性 肾炎、肝炎、眼虹 膜炎等
7
健康儿童患水痘后住院诊断的并发症
Total exceeds 100% as some children had multiple diagnoses
Jackson et al, 1992 • 俞慧,段恕诚等。水痘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上海预防医学杂志。1998;10(1):26-28。
人是已知的自然界的水 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唯 一宿主。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呈 球形,直径150200nm。
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弱, 不耐热和酸,不能在痂 皮中存活,能被乙醚等 消毒剂灭活。
临床表现与诊断
潜伏期约为10~24天,以14~16天多见。
典型水痘可分为两期:
前驱期 婴幼儿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在出现低热、全身不适的同时已有皮疹出现。

病毒性脑炎ppt课件

病毒性脑炎ppt课件

治疗方法和药物
抗病毒治疗
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 、更昔洛韦等,以抑制病毒复
制。
免疫治疗
使用免疫调节药物,如干扰素 、白介素等,以调节患者的免 疫反应。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治疗,如 使用退热药、止吐药、镇静药 等。
康复治疗
在患者康复期间,进行康复训 练和物理治疗,以促进患者的
神经功能恢复。
或漏诊。
治疗方案差异大
由于病毒性脑炎的病因不同,治 疗方案差异较大,对医生的诊断
和治疗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后遗症问题
部分病毒性脑炎患者在治愈后仍 可能出现认知、行为、运动等方 面的后遗症,需要长期康复和治
疗。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1 2
病毒基因组与疾病相关性研究
通过对病毒基因组的研究,寻找病毒与疾病严重 程度、病程及预后的相关性,为早期诊断和精准 治疗提供依据。
疫情应对
采取针对性措施,如隔离治疗、流 行病学调查等,有效控制疫情传播 。
个人防护与卫生习惯
勤洗手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使用酒精消毒 剂对手部进行消毒。
保持社交距离
在公共场合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距离,减少 直接接触。
呼吸道防护
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 所。
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作息,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增强身体免疫力。
THANKS。
加强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 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制定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实践指 南,指导医生进行规范化的诊断 和治疗。
深入探究发病机制 深入研究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 ,为研发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提 供理论支持。
关注后遗症的康复治疗 针对病毒性脑炎后遗症问题,开 展康复治疗和心理干预研究,提 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与治疗PPT

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与治疗PPT

对症支持治疗
维持生命体征: 保持呼吸、循环 稳定,维持水电 解质平衡
控制颅内压:使 用脱水剂、利尿 剂等药物降低颅 内压
预防并发症:预 防癫痫发作、脑 水肿等并发症
营养支持:提供 足够的营养支持, 促进患儿康复
05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
癫痫发作: 可能出现 抽搐、意 识丧失等 症状
06 预后评估与康复指导
预后评估指标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 恶心、呕吐等
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 吸、血压等
意识状态:清醒、嗜睡、昏 迷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脑脊 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治疗效果:药物反应、症状 改善、并发症发生等
康复指导:饮食、运动、心 理支持等
康复指导建议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了解病情变化 饮食调整: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 心理辅导:进行心理辅导,帮助患者恢复信心 康复训练: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脑积水: 可能出现 头痛、呕 吐等症状
脑膜炎: 可能出现 发热、头 痛、颈部 僵硬等症 状
听力障碍: 可能出现 听力下降、 耳鸣等症 状
视力障碍: 可能出现 视力下降、 眼痛等症 状
运动障碍: 可能出现 肢体无力、 协调性差 等症状
预防措施建议
避免接触病患,减少感染风 险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 手,避免接触病毒
意识障碍:意识模糊, 反应迟钝
抽搐:全身或局部抽 搐,持续时间不等
脑膜刺激征:颈强直, 克氏征阳性
脑脊液检查:白细胞 增多,蛋白含量增高
影像学检查:脑部病 变,水肿或出血
病毒检测:病毒核酸 阳性,特异性抗体阳

03 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依据

水痘课件(共38张PPT)

水痘课件(共38张PPT)

• 3.大疱型水痘:
• 疱疹融合成为大疱,皮疹处皮肤及皮下组织 坏死而形成坏疽型水痘,患者病情重,高热, 全身症状亦重。
• 4.成人水痘:
• 疾病症状常较严重,多并发有双肺弥散性结节 性肺炎,病死率高达10%~40%。在免疫功能不
足或无免疫力的新生儿,水痘是一种严重的、 涉及多器官的致死性感染。
用消炎药。一般忌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但出 血性水痘及水痘肺炎患者可给予肾上腺皮 质激素。
(二)抗病毒治疗:
• 1.阿昔洛韦是治疗水痘最常用的药物,剂量 为每次5~l0mg/kg, 8小时1次,口服或静 脉滴注,疗程7日或直至48小时无新的皮损 出现。
• 2.聚肌胞1-2mg/次,qd或qod肌注。
• 3.也可加用干扰素,可抑制病毒的复制,
后5~10日时发病者,易形成播散性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极强的出疹性呼吸道疾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以发热、皮肤黏膜分批出现瘙痒性皮疹,斑疹、丘
疹、疱疹、痂疹同时存在(“四世同堂” )为主要特征。 春冬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接触或飞沫均可传染,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该病为自限性疾病,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也可在多年后
为与Reye综合征有关,因此水痘感染时禁用 严格管理传染源:呼吸道隔离从出疹开始到全部疱疹结痂为止,一切用物及呼吸道分泌物均应消毒处理,防止易感儿及孕妇接触病人。
2~6周达高峰,6~12个月后逐渐下降。
阿司匹林退热。 后5~10日时发病者,易形成播散性水痘,
出血性水痘疱疹内有血性渗出,或在正常皮肤上有瘀点、瘀斑;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增高。
2次病毒血症仅持续3日左右,局部的病损由
VZV感染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开始。感染后有
时以静止状态存留于神经节,复发感染时

带状疱疹疾病PPT演示课件

带状疱疹疾病PPT演示课件

患者教育内容
疾病知识
预防措施
向患者解释带状疱疹的病因、症状、 病程、并发症等相关知识,帮助患者 正确认识疾病。
告知患者如何预防带状疱疹的复发和 传播,如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 增强免疫力等。
治疗与护理
介绍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 ,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局部护 理等,指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03
基于深度学习和图像识别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带状疱疹的诊断中
展现出潜力,可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
治疗手段创新及前景
抗病毒治疗
针对VZV的抗病毒药物研究取得进展,如核苷类 似物等,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
局部治疗与疼痛管理
局部外用药物、物理治疗等局部治疗手段以及疼 痛管理策略的不断完善,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 量。
通过预防带状疱疹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疫苗接种可提高患者的生活 质量。
06 研究进展与未来 展望
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2
病毒再激活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再激活 引起,研究揭示了病毒潜伏和再激活的分子机制 。
免疫应答失调
带状疱疹患者存在免疫应答失调,包括细胞免疫 和体液免疫的异常,导致病毒逃逸免疫监视。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神经痛预防
带状疱疹常伴随神经痛,早期积极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神经痛的发生率。对于已经出现的神经痛,可以使用镇痛 药物和神经营养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眼部并发症处理
带状疱疹可累及眼部,导致角膜炎、结膜炎等眼部并发症。应及时采取眼科治疗措施,如使用眼药水、眼膏等, 以防止视力受损。
04 患者教育与心理 支持
心理支持措施
倾听与理解
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理 解患者的痛苦和担忧,给 予情感上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公认水痘病毒和带状疱疹病毒 是同一种病毒,传播途径多由血循环侵 入,但带状疱疹后脑炎或带状疱疹后脊 髓炎可由神经节逆行直接传入。
5
VZV仅对人有传染性,初次感染常见 于无免疫力的儿童,引起水痘,有的 患者感染的病毒以一种潜伏的形式长 期存在于脊神经后根神经节或三叉神 经节内,保留原来的者基因组。
8
【病理】
水痘-带状疱疹脑炎分为两种类型: ① 水痘脑炎是病毒直接侵犯脑部所致,
病理主要是脑膜的炎症改变以及脑血管周围 炎细胞浸润(血管套),有的表现为小脑炎, 常为免疫反应的结果,属感染后脑炎。
9
② 带状疱疹脑炎 病理变化与 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病理改变相似,为脑 血管周围的单核细胞浸润、神经元变性、 髓鞘脱失,神经细胞核内Cowdry A型包 涵体和病毒样颗粒。
现多用无环鸟苷或更昔洛韦. 2.激素治疗有争议,有人认为激素易引起 播散性带状疱疹感染。
18
3、缓解疼痛可局部神经阻滞治疗。吩 塞嗪类药物 泰尔登大剂量短程治疗可使 疼痛长时间解除,200mg/d 连用5日。
4、抗癫痫药对有疱疹后闪电样神经痛 有效,可用卡马西平0.2g,日3`4次口服。
5、其它 理疗、深部X线照射脊神经根 部。
25
一、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又称亚急性包涵体脑炎,亚急性硬化性 白质脑炎。可能是目前为止了解最多,并 最具有特征的神经系统慢病毒感染,由于 麻疹疫苗的广泛应用,本病的发病率明显 下降,但作为常规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慢 病毒感染,仍具有代表性意义。
26
本病1933年~1934年由Dawson 首先报道,由 于在患者脑组织的病理上发现了包涵体,怀疑与病 毒感染有关,但30年来一直未证实。
林卫红
1
PART ONE
前言
请在此处添加具体内容,文字尽量言简意赅,见到 那描述即可,不必过于繁琐,注意版面美观度。
2
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 起的一种脑炎,发病率为1‰,随着年 龄的增长而明显增加,60岁以上约占1%。
3
一般病情较轻,多数都能恢复。 复发的少。VZV分布较广,除引起皮肤 损害外,还可引起神经系统不同部位 的病变,包括脑神经(三叉神经和面 神经)、周围神经、脊髓、脑膜、脑 血管及脑实质。
2.血清学检查补体结合实验可查到带状疱疹 病毒抗体。
3.皮疹明显者活检皮损的细胞可查到多形核 巨细胞与核内包涵体。电镜可发现病毒颗粒。
17
【治疗】
1、确诊后可尽早给予转移因子、干扰素 和抗病毒药物,有认为阿糖腺苷对水痘-带 状疱疹病毒最有效,剂量为10~15mg/kd/d, 6~12小时内静滴完,用3~5日。
22
非普通病毒:这类致病因子不通过平常途 径(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但可通过接种、角 膜移植、消毒不彻底的器械、注射针头等传染, 可以在动物之间传递,可在体内复制,但不引起 免疫反应,病变组织中找不到病毒颗粒,故认为 是一种不同于一般病毒的新传递因子,现已证实 为朊蛋白(prion),由此引发的一类疾病称朊蛋 白病,现在已不归属于慢病毒脑炎。
由于免疫技术、超微结构及病毒培养方法的进 展,1969年从本病患者脑部分离出麻疹病毒,证实 是一种麻疹或类麻疹病毒引起的脑部慢病毒感染。
27
患者常在2岁前罹患过麻疹,数月或数 年后发生本病。自患麻疹至SSPE发生为“抑 制性感染” 阶段。在此期间感染在细胞间 进行扩散,尽管血清麻疹抗体水平增高,但 不能阻止疾病进展,一旦感染波及中枢神经 系统则发病。
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成年后,当机体免疫机能低下时,病 毒增生繁殖,沿感觉神经离心传至相应皮肤 引起皮疹(带状疱疹),或沿神经(以三叉 神经第一支多见)上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引起脑炎、脊髓炎等。由此表明水痘病毒和 带状疱疹病毒实际上是同一种病毒。
7
近年来研究表明带状疱疹的发病机 制与机体免疫功能关系十分密切。机体 免疫功能低下是带状疱疹病毒活化的基 础。
10
其它的病理改变: 在椎间脊神经节,镜下可见炎细胞
浸润和出血性坏死。邻近的感觉神经和 脊神经后根有脱髓鞘改变。病变可波及 到脊髓。
11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老年人,潜伏期为1~2周。 起病后先感到乏力、低热、四肢疼痛等,继 之受累神经节支配区感到顿痛或牵扯痛,约 3~5天后在神经节相应皮肤区出现簇状的带 状疱疹。
23
慢病毒感染疾病 包括 1、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2、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E) 3、进行性风疹性全脑炎
24
慢病毒脑炎的共同特征为:
1、病毒感染至发病的 潜伏期长,可达数月及数年; 2、亚急性或慢性发病,进行性加重,预后良; 3、病毒或致病因子在体内大量存在,但无明显的炎
症病理变化,病变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病变 较弥散,常为多灶性; 4、常伴有细胞免疫缺陷; 5、病情顽固,进行性加重,很少缓解,死亡率高。
19
预防
灭活水痘疫苗正在研制阶段。 免疫球蛋白:选择抗VZV滴定度高 的正常人血浆制备水痘-带状疱疹免 疫球蛋白。
20
慢病毒脑炎
慢病毒感染这一名称于1954年提出, 当时发现这类疾病的病原是和普通病毒 及一种与病毒特征相似又不同于病毒的 非寻常致病因子。
21
其中普通病毒 :如麻疹病毒、风 疹病毒、乳多空病毒等。宿主常暴露 于致病因子数年后才发病,如进行性 多灶性白质脑病的病原体乳头多瘤空 泡病毒。
14
发生眼部带状疱疹者可有迟发性同 侧小脑症状,或对侧进行性偏瘫。(原 因为脑动脉炎所致,即三叉神经眼支的 带状疱疹可造成同侧颈内动脉极其分支 的炎症和闭塞)
15
脑干受累者有颅神经麻痹,共 济失调,锥体束征。脊髓受损者表现 半横断性、横断性和上升性脊髓炎。
16
【实验室检查】
1. 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轻或中度增高 (最多达500/mm3),蛋白轻度或中度增高。
12
出现明显的神经痛症状,有如刀割、 电击、锥刺样痛,疼痛的范围往往比皮疹面 积大,待皮疹消退后,这种疼痛仍持续不止, 称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迁延数月或更久。 可伴有眼部症状,因角膜溃疡可至失明, 20%有Bell氏麻痹。
13
出疹到脑部症状的间隔时间不等,可 同时发生,也可间隔半年之久,平均7周内 出现脑部症状。少数病人脑损害在先,常突 然发生头痛、呕吐、发热、抽搐、偏瘫、失 语及精神异常、意识障碍,少数病人由烦躁、 谵妄转为昏迷而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