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抗虫转基因研究进展
韩兰芝
![韩兰芝](https://img.taocdn.com/s3/m/0ff15a2eaf45b307e87197ad.png)
为在 )* 作物周围种植一些非 )* 作物, 作为敏感害虫的庇护 所, 使敏感个体与 )* 植株上的抗性个体随机交配, 产生的杂合 子后代在 )* 植株上不能存活, 从而达到治理害虫的目的& 庇护 所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 )* 作物与常规作物的种子混合种植, 呈随机分布, 常规作物作为敏感虫源的庇护带& 另一种在 )* 作 物周围设置特定的区域种植非 )* 作物& 非 )* 作物何种分布形 式的选择要根据害虫的取食和运动特性决定& 对于幼虫单食 性、 运动性差和成虫扩散能力弱的害虫, 可选用随机分布形式; 而对于幼虫多食性、 运动性强且成虫能远距离迁飞的害虫如棉 铃虫, 适宜选择分区种植方式& 但大多数研究认为, 分区种植能
除 )* 外, 某些植物源基因如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和植物源 凝集素基因也具有较好的抗虫效果& 蛋白酶抑制剂广泛分布于 植物组织和器官中, 能够削弱或阻断蛋白酶对食物中蛋白质的 消化, 导致昆虫非正常死亡& 转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 ’() 水稻和转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 !*+,) 水稻, 均对大螟 !) [+, ,] 具有较好的抗性 & 植物凝集素 ( -./*01 ) 是一类能特异识别 并可逆结合糖类复合物的非免疫性球蛋白& 当被昆虫吞食至消 化道时, 与昆虫肠道周围细胞壁膜糖蛋白结合, 影响营养物质 的吸收, 并在消化道内诱发病变, 使昆虫致病而死亡& 目前在转 基因工程方面应用最多的有雪花莲凝集素 ( 234 ) 、 豌豆凝集 和半夏凝集素 ( 574 ) 等& 转雪花莲凝集素基因水稻 素 ( 56-./) 对小褐 飞 虱 ( -./01$*2.3 45"(.51$$64 ) 和褐飞虱 ( 7($.*."8.5. $69 表现出明显的抗性, 既能降低其存活率又能降低其产卵 :1)4)
水稻转基因育种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
![水稻转基因育种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2d7c5776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0e.png)
水稻转基因育种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刘志宏1 田 媛2 陈红娜1 周志豪1 郑 洁2 杨晓怀1(1深圳市农业科技促进中心,广东深圳518000;2暨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广东广州510632)摘要:随着生物技术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水稻种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改善水稻品种质量的主要方法有分子标记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和转基因技术。
其中,转基因水稻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将外源基因转入到目标水稻的基因组中,通过外源基因的表达,获得具有抗病、抗虫、抗除草剂等优良性状的水稻品种。
近年来,国内外在采用转基因技术进行水稻育种,提升水稻产量、改善水稻品质方面具有较多的研究进展。
在阐述转基因技术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概述国内外利用转基因技术在优质水稻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探究转基因技术在我国水稻育种领域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转基因育种;水稻;病虫害;除草剂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Rice Transgenic Breeding LIU Zhihong1,TIAN Yuan2,CHEN Hongna1,ZHOU Zhihao1,ZHENG Jie2,YANG Xiaohuai1(1Shenzhe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Shenzhen 518000,Guangdong;2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2)水稻(Oryza sativa L.)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世界超过1/3的人口提供了主粮,全球种植面积约1.4亿hm2[1]。
“十二五”以来,我国水稻产量连续稳定在2亿t以上[2]。
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领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水稻品种改良仍是保障种业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点。
MYB转录因子在水稻抗逆基因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MYB转录因子在水稻抗逆基因工程中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f3d387b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f6.png)
MYB转录因子在水稻抗逆基因工程中的研究进展董勤勇张圆圆魏景芳朱昀摘要:干旱、寒冷、高盐以及病虫害胁迫是造成水稻减产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植物特异性转录因子在水稻抗旱、抗寒、抗盐以及抗病虫害胁迫机制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MYB转录因子是植物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其结构高度保守,常见1R-MYB/MYB-related、R2R3-MYB、3R-MYB以及4R-MYB4种结构类型。
MYB转录因子主要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生物以及非生物胁迫的应答过程。
本文就MYB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分类以及在水稻(Oryzaativa)生物及非生物胁迫中的应答进行综述,为MYB转录因子的研究及植物抗逆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MYB转录因子;生物胁迫;非生物胁迫Keyword:MYBtrancriptionfactor;biotictre;abiotictre植物在田間会遭受干旱、寒冷、高盐等非生物胁迫以及包括害虫和病原体在内的生物胁迫。
植物自身具备应对复杂胁迫反应的机制与策略,转录因子(Trancriptionfactor)是逆境响应的主要调控因子,其编码基因是作物改良的最佳候选基因[1]。
转录因子是一类调节基因表达水平的重要调控蛋白,通过与靶标基因启动子区的顺式作用元件结合,激活或抑制靶标基因的转录表达[1]。
据报道在已发现的80个转录因子家族中,只有MYB、NAC、bZIP、锌指蛋白等少量转录因子在逆境胁迫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
其中MYB转录因子是最大的植物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它在植物生长发育、激素信号转导以及植物对生物及非生物应答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2-5]。
目前从水稻中已鉴定出185个MYB转录因子[6],研究发现这些转录因子的功能不仅体现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上,在植物应对复杂的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反应方面上也具有显著的作用。
这些MYB转录因子基因提高了水稻的综合抗逆能力,是实现水稻抗逆遗传改良的重要资源。
1 MYB转录因子的结构与分类MYB转录因子结构上具有1~4个重复单元构成的MYB结构域,每个重复单元由50~53个氨基酸构成[7]。
水稻抗病机制中的基因功能研究
![水稻抗病机制中的基因功能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87a6ea9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9f.png)
水稻抗病机制中的基因功能研究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球粮食安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与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竞争给水稻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由此产生的病害问题导致了严重的粮食损失,给农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全球粮食生产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因此,研究水稻的抗病机制,特别是基因功能研究,对于解决这个挑战至关重要。
此外,如何提高水稻的免疫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目前,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参与水稻抗病和免疫相关的基因。
通过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水稻的免疫机制,为提高水稻的病害抗性和优化水稻品种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水稻的基因功能研究针对水稻的基因功能研究是水稻基因组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水稻中不同基因的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基因的作用和调控机制,揭示抗病免疫的相关性,为研发基于基因编辑技术的优化品种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显示,水稻中有一些关键基因参与到免疫的防御机制中。
例如Ca2+和NADPH氧化酶(NOX)通路,在水稻面对抗病和免疫挑战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编辑和测序技术,确定了这些基因的作用机制和表达规律。
此外,水稻中Xa21基因也是抗病性的关键基因。
该基因编码膜结合蛋白,参与到水稻的抗细菌病免疫中。
研究表明,Xa21基因可以激活水稻的免疫系统,并保护水稻免受细菌病害的侵害。
基于Xa21基因,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研发了高度抗病的水稻品种,使得水稻产量显著提高。
水稻免疫机制研究水稻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不断地与各种病原微生物进行斗争,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免疫机制。
因此,研究水稻的免疫机制也至关重要。
水稻免疫机制包括类型Ⅰ和类型Ⅱ免疫反应。
类型Ⅰ免疫反应是通过基因表达调控,活化急性免疫反应,从而产生抗原特异性T细胞,从而识别和杀死入侵微生物。
类型Ⅱ免疫反应是通过免疫细胞的功能活化,促进针对外来微生物产生的抗体生产,从而消灭病原体。
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11fe1ad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60.png)
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主要种植区域位于以亚洲为主的发展中国家。
然而,水稻的生长周期长,产量低,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对农民经济收益的影响也很大。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水稻分子育种技术被认为是提高水稻产量和抗病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是指利用各种分子标记技术对遗传多样性、遗传连锁和精细定位等进行分析,以加速选育进程和提高选育效率的一种技术手段。
该技术不仅可以加速选育进程,提高选育效率,还可以避免一些传统选育方法中所存在的问题。
例如,基于分子标记技术的QTL定位和克隆,科学家可以更加精细地进行杂交组合和种质筛选,进而有效地提高育种效率。
此外,该技术还可以通过对水稻基因组中的微卫星标记、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和功能基因标记等进行分析,为杂交组合和种质选择提供更加准确的遗传背景信息。
因此,基于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的水稻育种工作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二、利用CRISPR-Cas9技术改良水稻基因CRISPR-Cas9技术是一种基于剪切目标DNA的精准基因编辑技术。
它可以通过人工设计的小RNA分子对特定基因进行靶向编辑,从而产生特定的基因改变。
该技术可以被应用于水稻的基因编辑和纯化。
例如,一种名为OsPPR736的基因被证明可以调控水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并影响大米质量和产量。
科学家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对OsPPR736进行了靶向编辑,从而获得了产性状良好、产量更高的水稻品种。
类似地,该技术还可以用于改良水稻质量、耐旱、抗虫等性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水稻产量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外源基因对目标物种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调节的一种技术。
在水稻中,转基因技术可以被用于提高其产量和改善其抗病性。
例如,水稻负责光合作用的基因被植入到水稻中,从而增强光合作用的效率,提高水稻的生产力。
此外,一些抗病基因和逆境响应基因也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进行提高,使水稻获得更好的抗病和逆境能力。
水稻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水稻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ddfe478f242336c1fb95e06.png)
系初露 端倪 。综述 了 目 国 内外水稻抗 虫基 因工程取得 的进 展 。结合 植_ 虫基 因工程 的研 究成 果 , 目前水稻 前 物抗 对
抗 虫基 因工程 中存 在的一 些 问题提 出了相 关的对策 , 中主要 讨论提 高外源基 因表 达效率 的途径 。 其
egn r go r ea la te l t weea odsus . n ei f c S l S hrp ns r l i se i n i we o a s c d K ywod : Rc Isc —r i a t ee Geei e g er g G n x r s n e rs i e net e s n n s t g nt n n i e ee pe i c i n so
抗 二化 螟 、 纵 卷 叶 螟 的 性 状 , 正 式 定 名 为 克 螟 稻 被
1 几种 常见 的抗 虫 基 因在 水 稻基 因 工程 中
的 利 用
目前 应 用 于植 物 转 化 的抗 虫 基 因根 据其 来 源 可 分 为 三种 类 型 : 生物 来 源 的抗 虫 基 因 、 物 来 源 的 微 植
开创 性 的例 子 未 见 有 后 续 报 道 。近 年 来 , 们 利 人
粮 食 作 物 的抗 虫 问题 成 为 人们 的共 同 目标 。 以下 介
绍 水 稻抗 虫 基 因工 程 的研究 进 展 。
用 人 工 合 成 和 改 造 后 的 B 毒 蛋 白获 得 了许 多 表 现 t 优 良的株 系 。Ma bo 等 l 通 过 基 因枪 将 人 工 合 成 qo l 3 J 的 C yIA 基 因转 入 水 稻 , 蛋 白 的表 达 量 可 高 达 r I 毒 1 , 些 植 株 的 杀 虫 率 可 达 到 10 。 向友 斌 、 % 某 0% 舒 庆尧 等 l 用 农 杆菌 介 导法 将 密 码 子 经 优 化 的 c 工 4 J y r A( ) 因 和 c 工A( ) 因 导入 到 5个 籼 、 稻 品 b基 y r C基 梗 系 中 , 中转 c 工A ( ) 因 的 秀 水 1 其 y r b基 1获 得 了 高
转基因作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转基因作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9ff694d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3d.png)
转基因作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更多的粮食,如何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保持农作物的高产和品质成为了当代农业科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在这个过程中,转基因技术,一种可以改变农作物基因组成的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转基因作物是指人为将外源基因导入农作物中,以改变其基因组成,使其具有新的性状或性能。
转基因作物改进了植物的抗病性、抗虫性、耐药性等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转基因作物也引发了不少的争议。
一方面,转基因作物可以为人类带来诸多好处。
例如,转基因玉米能够抵抗玉米螟等虫害,不仅增加了玉米产量,还降低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环境污染。
转基因水稻也能够增加水稻植株的抗性和耐盐碱性,使其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为有限的耕地提高了生产能力。
另一方面,由于人为操纵了植物的基因,转基因作物也被认为可能会带来不可预测的健康风险和环境风险。
虽然多项研究表明,转基因食品没有明显的食品安全问题,但是这种技术的风险仍然存在着不确定性,需要科学家们持续关注和研究。
在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中,一些新的技术逐渐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为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准地切除或修改某个基因,与传统的转基因技术相比,基因编辑更为安全,也更为可控。
不仅如此,基因编辑还可以通过人为改变植物的基因组,实现更多元化的农作物品种。
此外,在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中,科学家们还注重了将转基因作物的性状与疾病、营养等方面进行关联,进一步增加作物的使用价值。
例如,通过修改某个基因,科学家成功地让作物中产生更多的维生素A,从而减少视力丧失病例,提高了食品的营养价值。
总的来说,虽然转基因作物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争议和风险,但是在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挑战下,其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科学家的不断努力和研究,转基因作物的应用范围和功能将不断拓展,为我们创造出更多的生产和生活便利。
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06636c8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9c.png)
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水稻作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保证世界人口粮食供应的同时,也承载着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重任。
随着国家对种植业的重视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水稻育种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编辑技术三个方面来介绍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杂交育种传统的水稻育种是通过人工的配对选育,不断深化遗传优势,培育优良品种。
而随着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杂交育种技术也随之发展。
在该方向的研究中,首先需要关注的是杂交亲本的选育,包括较好的抗虫性、抗逆性和优良的品质指标。
这些特性将有助于培育出更为优良的杂交品种。
近年来,国内的杂交育种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其中,顶胚母系(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CMS)与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fertility, CMF)杂交育种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
其要点是利用较好的顶胚母系作为雌性亲本,通过较好的繁殖技术生产单倍体,再与较为优秀的种质进行杂交选育。
通过该方法,不仅可以保证杂交后代品质指标的稳定性,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产量和农业生产效率。
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目前国际上最具前景的水稻育种技术之一。
该技术的特点是通过对性状基因进行分析,提高鉴定效率和准确率,以快速筛选高产、抗逆、优质、营养等特性的亲本群,进而提高种质创新效率、育种速度和育种成本效益。
该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开发和运用分子标记检测方法,通过筛选和分析特定的核糖体DNA或叶绿体DNA等分子标记,实现对水稻品种遗传优势的评价和确定。
二是运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所有权,通过分析性状基因的作用、组合和表达特点,以快速提高种质创新效率和育种成本效益。
三、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指对目标基因的DNA序列进行精确、特异地切除、添加、更改或取代的技术,是育种领域的新兴技术之一。
转基因水稻研究进展_唐梅
![转基因水稻研究进展_唐梅](https://img.taocdn.com/s3/m/70309651804d2b160b4ec023.png)
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通过转基因技术改良水稻遗传特性成为可能。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转基因水稻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转基因; 水稻;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杂种 优势的成功利用使得水稻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 高,为解决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危机做出了极大的 贡献。但是, 自 !" 世纪 -" 年代以来, 杂交水稻的 产量就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 有专家预测, !"#" 至 世界人口将成倍增加至 %%" 亿, !"(" 年, &"0 生活 于人口过剩的发展中国家1%2。 粮食需求的大量增加 与耕地面积急剧减少之间的尖锐矛盾的解决依赖 于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粮食产量的巨大增加。而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稻米品质的 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不断提高水稻产量和改良 其品质是当前水稻育种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的 完成单纯依靠传统的遗传育种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 %& 卷
第(期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1"’23456"27 8&92:;;<
!"") 年 ( 月
!"#$%&’ "( )*+,&% -*&.,*$+ /"’’*0*
转基因水稻研究进展
唐 梅
(乐山师范学院 环境与生命科学系, 四川 乐山 *%)""")
摘
要: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不断提高其产量和改良其品质是当前水稻育种的重要任务。水稻遗传转
水稻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水稻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cea4603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bc.png)
水稻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水稻品质和产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而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创新性技术,为水稻的改良提供了新的途径。
本篇文章将探讨水稻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一、水稻转基因技术的研究1.背景水稻转基因技术是将外源基因导入水稻细胞中,使水稻获得某些特定基因的性状。
这样可以通过调整水稻的生长和发育,使其在抗病、耐旱、提高产量等方面得到改善。
2.研究方法水稻转基因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方法:(1) 农杆菌介导转化:将所需基因导入农杆菌载体,经过处理后将其导入水稻细胞中,使细胞产生抗病、提高产量等性状。
(2) 基因枪法转化:将所需基因载入金属小粒子上,压缩空气将粒子“射”入水稻细胞中。
(3) 电穿孔法转化:利用电场作用使水稻细胞短暂性开放,使基因能够有效导入细胞中。
3.研究进展目前,水稻转基因技术已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抗虫基因的成功导入:2007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将抗虫基因导入水稻,并以此培育了多个抗虫水稻品种。
(2) 抗病基因的成功导入:我国科学家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将米瘟抗病基因导入一种水稻品种中,并获得了抵御米瘟病的水稻品种。
(3) 抗旱基因的成功导入:我国科学家成功将抗旱基因导入水稻,良种生长在干旱条件下的产量大大提高。
二、水稻转基因技术的应用1. 抗虫作物的生产目前,我国已经培育了多个抗虫作物品种。
这些品种通过导入相关基因并与优良品种杂交,产生出的基因工程作物比传统种植方法的作物更加耐虫。
2. 抗病作物的生产目前,我国已经获得了多个抗病作物品种。
这些品种通过导入相关基因并与优良品种杂交,产生出的基因工程作物比传统种植方法的作物更加耐病。
3. 提高产量基因工程水稻的生产方式与传统水稻生产方式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
通过导入相关基因,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并缩短生长周期。
4. 改善品质基因工程水稻的应用还可以改善水稻品质,如改良失酬水稻的品质和味道等。
Bt转基因抗虫水稻的研究进展及其对家蚕的风险评估
![Bt转基因抗虫水稻的研究进展及其对家蚕的风险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cab9cae7998fcc22bcd10dad.png)
Ab s t r a c t :Th e Ba c i l l u s t h u r i n g i e n s i s( B )i n s e c t — r e s i s t a n t g e n e s we r e t h e mo s t wi d e l y s t u d i e d a n d
河 南农业 科 学 , 2 0 1 3 , 4 2 ( 2 ) : 1 - 6
J o u r n a l o f He n a n A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B t 转 基 因 抗 虫 水 稻 的 研 究 进 展 及 其 对 家 蚕 的 风 险 评 估
杨 艳华 , 戴 莉 , 陈 克 平
( 江 苏 大学 生 命 科 学 研 究 院 , 江苏 镇江 2 1 2 0 1 3 )
摘要 : Bt 基 因是 目前 农 业 上 使 用 最 广 泛 的 抗 虫基 因 。近 年 来 , Bt 基 因 已 广 泛 用 于 转 基 因抗 虫 水 稻
的研 究 , 进展 极 为迅 速 。我 国在 B t 转基 因抗 虫水稻 的培 育 方 面处 于世 界 领 先 水平 , 且 有 可 能 成 为
Y ANG Ya n — hu a, DAI Li , CHEN Ke — pi ng ( I n s t i t u t e o f Li f e S c i e n c e s , J i a n g s u Un i v e r s i t y , Z h e n j i a n g 2 1 2 0 1 3 , Ch i n a )
a p p l i e d i n t h e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p r o d u c t i o n .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 Bt g e n e s h a v e b e e n a p p l i e d mo r e b r o a d l y i n
水稻主要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水稻主要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9278826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29.png)
水稻主要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一、内容综述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粮食需求的不断提高,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水稻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制约了水稻产量的提高和质量的保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对水稻主要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在水稻主要病害生物防治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病原物鉴定、病害监测预警、生物防治技术研究等方面。
首先病原物鉴定是病害防治的基础,通过对水稻病原菌、病毒和寄生线虫等病原物的鉴定,科学家们可以明确病害的类型和来源,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近年来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为水稻病原物鉴定提供了新方法,如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辅助鉴定技术、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基因组学分析方法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病原物鉴定的准确性和效率。
其次病害监测预警是病害防治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和蔓延趋势,为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无人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水稻病害监测预警技术得到了极大提升,如基于遥感技术的多光谱影像分析方法、基于无人机技术的大范围快速监测方法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病害监测预警更加精确、高效和全面。
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是实现水稻病害可持续控制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和应用各种生物防治剂,如微生物制剂、昆虫防控剂和植物源性农药等,可以有效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如抗性基因的克隆和表达、新型生物防治剂的研发等,这些成果为水稻病害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水稻主要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涉及病原物鉴定、病害监测预警和生物防治技术研究等多个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为实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由于水稻生产环境的复杂性和病害种类的多样性,未来仍需进一步深化研究,开发出更多高效、安全、环保的病害防治技术和方法。
转基因逃逸及其环境生物安全评价研究进展——抗虫水稻案例分析
![转基因逃逸及其环境生物安全评价研究进展——抗虫水稻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edb430b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81.png)
转基因逃逸及其环境生物安全评价研究进展——抗虫水稻案例分析卢宝荣【摘要】转基因技术研发为提高我国水稻产量和减少劳动力投入提供了巨大机遇.我国对转基因水稻研发进行了大量的投入,目前已培育了具有不同新性状的转基因水稻品系,许多品系已进入生物安全评价阶段.风险评价对转基因水稻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是其商品化生产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影响.对水稻抗虫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的评价包括3个重要环节:(1)通过田间试验和模型模拟检测转基因漂移到非转基因栽培稻及其野生近缘种的频率;(2)检测转基因在栽培稻和野生近缘种后代中的表达;(3)确定转基因对野生近缘种群体适合度和进化潜力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在近距离的空间范围内栽培稻品种之间的基因漂移频率很低(>0.1%),但栽培稻与其野生近缘种的基因漂移频率变异很大.进一步研究还表明,Bt抗虫转基因在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后代中均能正常表达,但在其不同生长阶段,表达量有很大变异.在有较高水平的害虫虫压下,含有抗虫转基因的栽培稻及野生近缘种杂交后代与不含转基因的对照相比,抗虫性显著提高且适合度利益明显;但是,在虫害发生水平较低时,含有抗虫转基因的群体与不含抗虫转基因的群体相比没有显著的适合度优势.综上,转基因逃逸到非转基因水稻的频率极低,并且可以通过空间隔离阻断其逃逸.虽然抗虫转基因向杂草稻以及与栽培稻距离较近的野生稻群体的逃逸无法避免,但是野生稻和杂草稻群体周围环境中的总体虫压较低,所以基因漂移带来的环境影响应十分有限.【期刊名称】《生物安全学报》【年(卷),期】2014(023)004【总页数】7页(P217-223)【关键词】栽培稻;基因渐渗;天然杂交;生物安全;生态风险;野生近缘种;适合度【作者】卢宝荣【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3;南昌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流域生态学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31【正文语种】中文生物技术的创造发明在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改善人类健康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Cooper,2008)。
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精选)
![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daf64f3b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5e.png)
作物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植物基因工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转基因技术由于其巨大的产业价值,特别是在作物品质改良、产量和抗逆性提高等方面的明显优势,一直是国际农业高新技术竞争的焦点和热点。
本文主以棉花、玉米、水稻为例就转基因育种技术在作物上的研究进展进行相关的介绍。
关键词:作物,棉花,玉米,水稻,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植物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重组技术、细胞DNA培养技术或种质系统转化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基因组,并能在后代中稳定遗传,同时赋予植物新的农艺性状,如抗虫、抗病、抗逆、高产、优质等。
常规育种常常受有性杂交亲和性的制约,而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物种界限、克服有性杂交障碍,快速有效地创造遗传变异,培育新品种、创造新类型,大大缩短新品种育成的时间。
因此,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植物转基因技术也蓬勃发展[1]。
1 转基因棉花育种的研究与进展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生物技术来创新棉花种质资源和培育新品种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极大地推动了棉花遗传育种的发展[2]。
中棉所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同时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花粉管通道法、基因枪轰击法快速获得转基因抗虫棉新材料的技术平台,能将植物嫁接技术成功应用于转基因棉花的快速移栽,成活率超过90%。
未来3~5年,中棉所将挖掘、整合与优化抗病、抗除草剂等基因10个,筛选高产因子、高品质纤维等基因或分子标记150个,创造转基因棉花育种新材料100份以上,培育重大新品种(组合)3~5个。
1.1转抗虫基因1991年成功将外源Bt基因导人棉株中,1992年人工合成了全长1824bp的CrylAb和CrylAc融合的GFMCry1A基因,并于1993年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和外源基因胚珠直接注射法成功导入晋棉7号、中棉12、泗棉3号等主栽品种,获得了高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株系;包含CryIAc和AP基因双价抗虫基因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冀合321胚性愈伤组织,经6代筛选后培育出抗棉铃虫90%的纯合品系,且农艺性状均优于对照。
转Bt基因抗虫水稻的研究进展
![转Bt基因抗虫水稻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9a91319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9c.png)
转Bt基因抗虫水稻的研究进展
张丽萍;查仁明;李尚伟
【期刊名称】《天津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2(018)006
【摘要】介绍了Bt基因及转Bt基因抗虫水稻的作用机理,综述了转Bt基因水稻的研究概况,分析了转Bt水稻的生物安全性,并展望了Bt水稻的发展趋势,以期为Bt 水稻的安全性评价及大规模商业化种植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9-13)
【作者】张丽萍;查仁明;李尚伟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贵州山地农业病虫害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25;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550025;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贵州山地农业病虫害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1
【相关文献】
1.转Bt基因抗虫水稻对稻田生物群落的影响 [J], 陈晓娟;何树林;程开禄;任光俊
2.抗虫转Bt基因水稻外源转基因成分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 王永;兰青阔;赵新;朱珠;程奕
3.转Bt基因抗虫水稻的研究进展与生态安全评价 [J], 刘雨芳
4.转Bt基因抗虫杂交水稻亲本8个农艺性状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J], 王鑫; 朱昌兰; 贺浩华; 彭小松; 欧阳林娟; 王春雷; 孙玥; 周大虎; 彭东华; 傅军如; 贺晓鹏; 陈小
荣
5.5个转Bt基因抗虫水稻恢复系的品质配合力分析 [J], 陈种凯;傅军如;陈小荣;朱昌兰;贺浩华;彭小松;宋丽艳;王鑫;孙玥;李双;王春雷;周大虎;欧阳林娟;贺晓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转基因水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转基因水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d3391b7fdd3383c4ba4cd228.png)
Zhang H M, Yang H, Rech E L. Transgenic rice plants produced by electroporation-mediated plasmid uptake into protoplasts. Plant Cell Rep, 1988, 7: 379—384
1. 初期症状 2. 茎和叶鞘症状及菌核 3-5. 叶部症状 6. 穗部症状 水稻纹枯病
Diagram
对草丁膦抗性 的转基因水稻
对草甘膦抗性 的转基因水稻
4 转基因抗 除草剂水稻
研究
对阿特拉津 、西玛 津 、异丙甲草胺抗
性的转基因水稻
4 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
4.1转Bar基因水稻抗草丁膦(phosphinothricin, PPT)除草剂 对草丁膦(phosphinothricin, PPT) 抗性的转基因水稻 来自吸水链霉菌
第三个研究小组:美国康乃尔大学学的Zhang等以水稻原生质体为 材料,利用PEG 介导法获得了水稻再生植株
Zhang W, Wu R. Efficient regeneration of transgenic plants from rice protoplasts and correctly regulated expression of the foreign gene in the plants. Theor Appl Genet, 1988, 76: 835—840
水稻稻 瘟病
1-2. 急性型 3.慢性型(中期) 4.慢性型(后期) 5.白点型 6.褐点型
3 转基因抗病水稻的研究
3.3水稻纹枯病
水稻的抗性基因和抗虫基因筛选研究
![水稻的抗性基因和抗虫基因筛选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bc2d189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0.png)
水稻的抗性基因和抗虫基因筛选研究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水稻的生产又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其中之一便是虫害。
虫害不仅直接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而且还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因此,在水稻栽培中,抗虫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性状。
而抗虫性的基因筛选对于水稻的育种也是极为重要的。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水稻抗虫性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其抗性基因和抗虫基因。
那么什么是抗性基因和抗虫基因呢?抗性基因是指可以控制植物对害虫、病原菌等外界压力的基因,其启动特定的抗性反应机制,从而抵御外界压力。
而抗虫基因则是指可以控制植物对害虫的抗性的基因,其通过调控农作物生长发育、代谢途径和防御机制等多种途径来增强水稻对害虫的抵御能力。
目前,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围绕着水稻抗性基因和抗虫基因展开。
其中,利用转录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来分析水稻的基因表达谱,筛选出与抗虫性相关的基因是非常关键的。
事实上,关于水稻抗虫性的研究其实已经开始了数十年,然而,由于抗虫性状具有复杂多样性、受环境因素影响大等特点,致使水稻抗虫基因的筛选一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多的进展。
例如,我们可以构建不同的基因家族,并利用遗传平台和遗传工程技术来筛选水稻的抗虫基因。
此外,还可以借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技术等诸多手段来促进水稻抗虫基因的筛选。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有很多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包括CRISPR/Cas9、TALE、ZFN等新兴的基因编辑技术,它们可以针对特定的基因进行修饰,从而增强水稻的抗虫性。
这些技术的发展对于水稻抗虫性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在水稻抗虫性的筛选研究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水稻抗虫性基因被筛选出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抗虫水稻品种推向市场,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水稻产量和质量。
综上所述,水稻抗性基因和抗虫基因的筛选研究是现代水稻育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转基因水稻及安全性的研究进展_胡贻椿
![转基因水稻及安全性的研究进展_胡贻椿](https://img.taocdn.com/s3/m/b370ae8c71fe910ef12df823.png)
转基因技术是指将外源基因通过生物、物理或化学手段导入其它生物基因组,以获得外源基因稳定遗传和表达的遗传改良体[1]。
水稻是世界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有将近二分之一的人口是以稻米为主食。
然而在水稻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病虫害、不良气候与环境的影响,严重制约了水稻的高产、稳产[2]。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兴起,转基因水稻的研究也成为了各国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热点。
1988年第一批转基因水稻[3,4]问世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利用转基因技术对传统的水稻进行改良,成功地获得了许多具有高产、抗性、营养乃至药用价值的转基因水稻。
本文就转基因水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水稻转基因的技术方法1.1原生质体为受体的转化方法早期的转基因水稻是通过将外源DNA直接导入原生质体的方法获得再生植株的,主要方法有PEG法、电激法和脂质体转化法。
在20世纪80年代,PEG转化法和电激法占据了主要地位[5]。
1.1.1PEG转化法PEG转化法是禾谷类作物转化方法中最早应用方法之一。
原理是利用聚乙二醇(PEG)及高pH条件诱导原生质体在体外摄取外源DNA。
原生质体作为受体,具有群体数大、DNA分子易于进入、易获得纯合性的转化子等优点,但原生质体培养难度大、再生频率低、周期转基因水稻及安全性的研究进展胡贻椿1,陈天金2,朴建华1,杨晓光1(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北京100050;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81)摘要:水稻是世界的一大主粮,转基因水稻的发展及其安全性倍受关注。
本文总结了获得转基因水稻的技术方法,概述了转基因水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了转基因水稻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转基因 ;水稻 ;安全性长[1,6]。
1.1.2电激法电激法也叫电穿孔法,原理是利用短暂的电场脉冲作用,使原生质体膜形成可逆的瞬间通道,使DNA进入细胞。
其转化效率高于PEG法,但目前很少应用[1,6]。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cry2A抗虫基因水稻的研究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cry2A抗虫基因水稻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98a196125c52cc58ad6be05.png)
Ke r s Ag o a tru —me itd meh d;cy A g ne;Rie;I s c e itn e y wo d r b ce i m da e t o r2 e c n e tr ssa c
水 稻是世 界 三 大 主要 粮 食作 物 之 一 , 其产 量 和质量对 保 障人类 生 活 至关 重 要 . 。鳞翅 目害 2 ]
( .Z oga n e i gi l r adE gnei ,G aghu5 02 , hn ; 1 hn ki i r t o r ut e n n i r g u nzo 12 5 C ia U v sy fA c u e n
2 g .Hi h—Tc e ac et h nogAa e yoA r utrl c ne, 舳n2 00 C ia ehRs r Cne o a dn cdm gi l a i cs e h r fS f c u Se 5 10, hn )
Absr c L p d p e a e t ,e p cal tmb r r n e fod r ta t e i o tr n p ss s e i l se o e sa d l afl e s,h d o vo s r p lin t clu y a b i u e uso o Ba i s l
ta se r d i t he g n me o ie v rey Zh n a 8 by A o a tru —me itd meh d Th n t e ta - r n f re no t e o frc a t e d o 8 gr b ce i m i d ae t o . e h r ns g ni ie p a swe eo ti e r u h Ba t c e n n s d o e t h i ka eo r 2 e e rc lnt r b an d t o g sa s r e i gba e n t i tl h h g n g fcy A g n t sa— e ewi Ba t h r ssa tg n .Th CR n e itn e e eP a d AGE a ay i n c td t a ecy A g n d be n s c e su l n e ae n n l ssidiae tt r 2 h h e eha e u c s f l i tg t d i — y r t e a 8 g n me o Zh nd o 8 e o .Th ed ts h we h tt e ta g nc p a t a c etri s c e itn e c n- ef l e ts o d t a h rns e i l n sh d mu h b t n e tr ssa c o i e
水稻抗虫基因的筛选与克隆
![水稻抗虫基因的筛选与克隆](https://img.taocdn.com/s3/m/c9811905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71.png)
水稻抗虫基因的筛选与克隆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数亿人口提供了主要的食品来源。
然而,水稻虫害的威胁一直是水稻生产中的大问题。
尽管化学防治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但是虫害的快速适应和抗药性的出现等问题导致水稻生产难度不断增加,对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学界和产业界一直致力于研究具有抗虫性的水稻品种,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并减少对化学防治方法的依赖。
研究表明,水稻抗虫性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植物本身对虫害的抗性,与水稻天然的免疫系统有关;二是人工转基因技术实现的,将具有抗虫性基因导入水稻基因组中,使水稻获得相应的抗虫性。
然而,人工转基因技术带来了许多争议,因为它涉及到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威胁。
因此,目前的研究更加关注水稻本身的抗虫性,寻找具有抗虫性的天然变异体。
在具体研究实践中,筛选和克隆水稻抗虫基因成为了对发展高抗性水稻品种的关键问题。
筛选抗虫基因主要参照水稻天然抗虫物质的特征,如杀虫素等物质。
同时,大量的基因工程研究表明,水稻叶片中可发现抗虫基因,如基因OsSWEET14能够抵抗白叶枯病菌和蓝斑病毒,基因OsJAZ8可以增加水稻根部对纵卷叶蜂的抵抗性等。
在筛选到具有抗虫性的水稻基因之后,如何克隆其基因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针对具体基因,研究者通常采用基因表达和调控的方法来研究其生物功能,如利用大量转录因子来筛选需要表达的基因。
在通过基因表达和调控研究之后,研究者进一步通过纯化蛋白等手段描述其精细的调节复杂机制。
同时,研究者也使用遗传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水稻抗虫基因的功能进行研究,例如,通过基因敲除后测定抗虫性能力的变化以及基因的调控网络分析等。
除此之外,鉴定和克隆水稻抗虫基因还涉及到其他一些技术方法的应用,如全基因组重测序,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等,这些方法为快速发现和克隆复杂的水稻抗虫基因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之,寻找和克隆水稻抗虫基因是水稻领域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具有很大的理论与实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半数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在我国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粮食作物首位。
水稻虫害是影响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不仅会造成水稻减产,而且也使品质下降。
水稻螟虫(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世界各地稻区均有发生,特别是近年来,二化螟等蛀茎害虫的发生逐年加重,对水收稿日期:2010-10-02基金项目:农业部转基因专项(2008ZX08001-001)作者简介:于志晶(1982-),女,硕士,主要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遗传转化与代谢工程研究。
通讯作者:林秀峰,女,硕士,研究员,E-mail:linxiufeng8581@ 马瑞,男,博士,研究员,E-mail:ruimaa@ 稻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全球每年因螟虫造成的产量损失达1000万t。
在我国水稻螟虫发生面较广、危害性大且损失严重。
据统计,我国仅二化螟和三化螟年发生危害面积就达1500万hm2以上,防治约3800万hm2,防治代价50亿元左右,残虫造成经济损失约64.5亿元,总经济损失达115亿元左右。
长期以来,化学农药的使用对减轻虫害的危害,提高水稻的产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期大量施用化学农药不但增加生产成本,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且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同时,许多害虫也产生了抗药性。
通过遗传改良提高水稻的抗虫性是解决这一农业问题的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提高水稻的抗虫能力是水稻育种工作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然而由于现有抗虫水稻种质资源极为匮文章编号:1003-8701(2010)06-0016-05水稻抗虫转基因研究进展于志晶,张文娟,李淑芳,金峰学,林秀峰*,马瑞*(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长春130033)摘要:水稻虫害是影响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常常造成水稻减产,品质下降。
半个多世纪以来,化学农药的使用对减少水稻虫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期大量施用化学农药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同时,许多害虫也产生了抗药性。
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水稻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国内外水稻抗虫基因工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本文就抗虫基因的克隆、水稻遗传转化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水稻;抗虫基因;基因工程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Advances in Studies on Insect Resistant Transgenic RiceYU Zhi-jing,ZHANG Wen-juan,LI Shu-fang,JIN Feng-xue,LIN Xiu-feng,MA Rui(Bio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f Jilin Province,Changchun130033,China)Abstract:Rice pest,which often resulting in grain losses and the quality decline,is the main limiting factor for rice yield.During the last fifty years chemical pesticide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rice pest control.However,large quantities of chemical pesticides utilization in long term caused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destruction of ecological balance,while many insects have developed resistance.Genetic engineering is an effective alternative to solve the problem.In recent twenty years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genetic engineering of rice for insect resistant.In this paper the progress in cloning of insect resistant genes and genetic transformation in rice were reviewed.Keywords:Rice;Insect resistant gene;Genetic engineering吉林农业科学2010,35(6):16-20Journal of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s乏,极大地限制了抗虫水稻育种。
随着植物基因工程的飞速发展和应用,打破了物种间的界限,增加了水稻外源基因导入的途径和范围,对水稻育种有着深远的影响。
抗虫基因的挖掘和利用已成为植物遗传资源与品种改良研究的热点,科研工作者已经克隆出一批抗虫相关基因,利用基因工程将外源抗虫基因导入水稻从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已成为现实。
自从Fujimoto等1993年首次报道成功获得高表达的转Bt基因水稻以来,科研工作者相继将不同类型的Bt杀虫蛋白基因、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和植物或动物源凝集素基因转入不同水稻品种,获得一系列对靶标害虫控制效果显著的抗虫转基因水稻,近年来,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水稻品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本文综述了水稻外源抗虫基因的克隆、水稻遗传转化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1水稻外源抗虫基因目前应用于水稻抗虫性改良的外源基因主要有3种:一是从微生物苏云金杆菌分离出来的苏云金杆菌杀虫结晶蛋白基因(Bt基因),二是从植物中分离出来的虹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pTI 基因),三是植物凝集素基因(如雪花莲凝集素GNA)。
其中Bt基因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杀虫基因。
1.1苏云金芽孢杆菌毒蛋白基因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毒蛋白基因(Bt基因)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和有应用前景的抗虫基因,利用Bt毒蛋白基因在水稻中的表达来控制螟虫危害已有许多成功的报道。
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的革兰氏阳性菌,在形成芽孢时会产生伴孢晶体蛋白质,它由一种或多种蛋白组成,由于该晶体蛋白具高度特异的杀虫活性,故称为杀虫晶体蛋白(insecticidal crystal proteins,ICPs或Cry)或δ-内毒素(δ-endotoxin),其编码基因为杀虫晶体蛋白质基因。
ICP通常以原毒素形式存在,当被昆虫取食后,在昆虫消化道内中肠碱性和还原性条件下,经蛋白酶水解变成较小的毒性多肽,活化的毒素作用于中肠上皮细胞的特异受体,形成跨膜离子通道,致使细胞膜产生一些穿孔,破坏细胞的渗透平衡,引起细胞肿胀裂解,使害虫消化道丧失功能,引起昆虫减少或停止进食,最后昆虫肠壁细胞坏死导致昆虫死亡。
Bt毒素是较早被利用的杀虫剂,由于ICP作用于碱性环境,而人、哺乳动物体内为酸性,因此具有专一性强、效果好、对人畜安全等优点。
早期Hofte和Whiteley(1989)根据寄主范围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将Bt晶体蛋白基因分为5大类14个族,即CryⅠ(鳞翅目昆虫专一性)、Cry Ⅱ(鳞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专一性)、CryⅢ(鞘翅目昆虫专一性)和CryⅣ(双翅目昆虫专一性)四大类,这四类为晶体蛋白家族(crystal protein gene,Cry),类型V为溶胞蛋白基因(cytolytic protein gene,Cyt)。
随着新的杀虫蛋白基因的不断分离,发现原先分类系统中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与杀虫特异性并不相关,因此新的分类系统以杀虫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唯一标准,不再考虑其杀虫谱,以45%、78%和95%为界,将基因划分为4个分类等级。
Bt杀虫蛋白基因大部分编码一个60kD左右的胰蛋白酶抗性中心和分子量在130~140kD 的蛋白。
晶体蛋白中杀虫活性部分位于N末端的胰蛋白酶抗性中心,而C末端对于维持蛋白的晶状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研究表明:Bt 晶体蛋白由3个不同区域组成,Ⅰ区的α-螺旋结构与微孔形成有关,疏水性α-螺旋可以插入目标昆虫消化道表面细胞的膜上形成孔道;Ⅱ区顶端环状结构在蛋白与受体分子结合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而对Ⅲ区功能目前则了解较少,推测其在稳定ICPs整体结构,决定ICPs专一性,形成离子通道及与中肠上皮细胞结合过程有关。
1.2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植物蛋白酶抑制剂(proteinase inhibitor,PI)基因在抗虫基因工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已被广泛使用。
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类普遍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或多肽,它在植物对食草性害虫的防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蛋白酶抑制剂在植物体内的作用机理非常复杂,可与昆虫消化道内的蛋白消化酶相互作用,形成酶-抑制剂复合物(EI),通过抑制蛋白消化酶的活性,并过度刺激胰腺合成和分泌大量对抑制剂敏感的蛋白酶,引起某些必需氨基酸的缺乏,扰乱昆虫的正常代谢,最终导致昆虫发育不正常甚至死亡。
此外,蛋白酶抑制剂还可进入昆虫淋巴系统,干扰昆虫免疫功能和蜕皮过程。
根据蛋白酶抑制剂的同源性可将植物来源的蛋白酶抑制剂划分为10个家族。
这些抑制蛋白的分子量一般较小,通常在5~25KD之间。
根据蛋6期17于志晶等:水稻抗虫转基因研究进展白酶抑制剂所抑制的蛋白酶类型可将其划分为以下4大类:即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琉基蛋白酶抑制剂、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和酸性蛋白酶抑制剂。
不同的害虫对不同的蛋白酶抑制剂的敏感性不同,对食物比较专一的食草性害虫而言,由于其体内蛋白酶种类单一,容易受蛋白酶抑制剂作用。
而杂食性害虫,其体内有多种蛋白水解酶,不易受蛋白酶抑制剂的抑制。
蛋白酶抑制剂的作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纯的蛋白酶抑制剂没有活性,它需要在别的小分子肤或其他蛋白质的协助下才具有活性,蛋白酶抑制剂的作用还与其在害虫体内的稳定性有关。
由于多数昆虫(尤其是鳞翅目害虫包括烟草芽蛾、棉铃虫、粘虫和玉米螟等)幼虫肠道内蛋白消化酶主要是丝氨酸蛋白酶,鞘翅目昆虫幼虫肠道内以琉基蛋白酶为主,因此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和琉基蛋白酶抑制剂可以明显抑制这些植食性昆虫的生长和发育,是目前转基因研究中应用最多的两类蛋白酶抑制剂,其中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主要包括Bowman-Birk、Kunitz、PI-I和PI-II等4个家族。
1.3植物凝集素基因植物凝集素(Phytohem agglutinin,PHA)是一类能特异识别并可逆结合糖类复合物的非免疫性球蛋白,其最主要的特性是能和糖类结合,广泛分布于植物组织中,在各种组织器官中均有发现,尤以豆科植物种子中的含量最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