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而下模型和自下而上模型的结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实证数据显示,当概率值在高于某个临界值后,政策最终出台的可能性
会显著地与β值相关。即,如果某个β值得概率很高,那么,当β值高时,那么
政府会认为这个技术值得支持,即会出台政策予以鼓励,反之则反是。
THANK YOU!
必要考虑的因素
1、技术体现层面,必须指出技术成本、技术实现的潜能和能源选择的影响;必须指 出技术成本随着技术推广扩散是怎样下降的过程;必须指出政府提出支持性政策的必 要性 2、市场主体的行为特征方面,必须包含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决定影响技术和能源的关 键因素。必须指出新技术在回报周期长、被市场接受周期长、技术成熟度不够等方面 对生产者消费者选择的影响。例如引入偏好参数进行刻画 3、宏观反馈机制层面,需要给出ITC政策的结构性影响机制和产出影响机制
chapter 13
模型特点对比
自下而上模型认为,根据新技术的能源节省 效率计算,新技术的确值得推广应用,政府 也能直观地以此作为依据,支持新技术普及。 当新技术取得市场优势地位时,整个社会经 济是有效率的。 自上而下模型则认为新技术虽然提高效率节 省使用费用,但未考虑研发成本和配套设施 装置成本,而且,在引入社会主体的风险厌 恶情况后,这种成本节约是微不足道的。从 一般均衡和反馈机制来看,由于回报期长、 无形成本过高,新技术实际上没有理论上的 经济效率。
chapter 13
两个模型的缺点
自下而上模型的缺点:仅根据技术层面的效率计算,未考虑社会主体对引用新技术所带来的成 本的谨慎,不足以作为制定推广政策的参考 自上而下模型的缺点:从实证角度出发的研究结论往往与实际经济现象相左,出现很大程度的 理论与实际不符;最为社会诟病的是,自下而上模型研究结果往往否定新技术推广的必要性, 一方面使得政府最后无所作为,另一方面当考虑环境改善时,单纯建议政府提高排污税和设置 排污标准,而这往往引起社会成本增加,从而不利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帕累托最优。最终,模型
chapter 13 CIMS模型
模拟资本库存在退出、翻新与购置新货过程中的演变情况,计算每个能源服务需 求节点上的能源成本。本例中模拟的是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LCC),各项 技术在每个能源服务节点的竞争过程。LCC确保了其他相关成本的影响的考虑。
公式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参量解释
MS=某技术所占市场份额 j=第j项技术 CC=资本成本 r=决策者就给定能源服务需求的加权平均时间偏好 MC=维护和使用成本 i=市场主体预测的可能的无形成本或收益 EC=能源成本 n=技术的平均寿命 v=不均衡参量,基于不同市场主体的不同LCC
chapter 13
对参量v的解释
作为衡量一项技术在不同群体比如消费者和生产者中的差异性体现,主体 因为偏好的差异性或者对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带来的所有成本的不同感受, 使得技术对不同主体的重要性有着差异。
v值影响技术市场份额曲线的形状,比如说,当v值较大时,不同主体对其差异感受较 小,从而使得主体的行动往往比较一致,此时,若技术A的成本小于技术B,那么原先 AB共享的市场将完全由A获得。若v值较小,那么这种变动就不明显
进一步地,较大的v值背景下,一种进步的新技术往往在市场反应上表现为 新技术具有很强的可推广性,那么政府能很轻易地得到信号,即出台支持性 政策;反之,政府往往无所适从。 更进一步地,我们可以看出,自下而上模型往往能够给政府以强烈的理论信 号,源于一个非常大的v值,极端的自下而上模型中v=∞
• 定义:政策或社会活动对技术变化的影响。 • 一般来说,新技术的推广使用受到来自政策和市场的影响。政府基于其职能特征 会考虑是否颁布政策以支持新技术投入生产,市场主体生产者和消费者则基于换 用新技术所带来的成本和福利决定是否接受新技术 • 两个传统模型:bottom-up model ; top-down model • 自下而上模型:用来评价能源效率、燃料、排放控制设备、基础设施等变化对能 • 源使用的影响,主要是从技术层面考察新技术对成本的节约程度 • 自上而下模型:考虑的是相关可能成本与市场份额、其他投入量的关系,并把这 些关系与部门产出、社会总产出放置于更为宽广的均衡框架下,研 究之中的联系。主要从社会和市场主体的行为现实考量成本节约。
chapter 13
对参量v的解释
参量v是对市场主体对技术特征反应的一致性的表示,当v值高时,则意味 着市场主体的反应是高度一致的,前文有提到。参量v在此处没有进行进一 步地建模解释,因为影响v的因子太多,而且模型结构原理与本文所建摸的
依据不一样,比较复杂。此处只将v与残值e进行比较、
1、当e值远大于v值时,v值会失去原有的市场一致性的衡量意义,即使某 技术表现出良好的技术效应,但由于e过于大,使得无论市场一致或不一致,
1、体现技术层面上带来的经济效率
2、微观经济层面上社会主体现实的行为
特征 3、宏观经济层面上反馈机制的反映
chapter 13
混合模型构建及解释
模型特征
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模型优势结合起来,试图将技术成分分析纳入到自上而下模型 框架中,或者将市场主体行为特征和宏观反馈机制引入到自下而上模型框架中,补齐 短板。
j
Pr(j)=j技术市场份额
Uj'=可观测效用
chapter 13
参数r的计算
βAC=平均年化成本
参数i的计算
实证研究将各部门的数据代入到函数中,得到各个β的取值,然后计 算出r、i的取值,发现r值较高,这说明,社会主体乐意接受技术的革 新,技术具有可推广性; Part 5 i值较小,说明社会主体认为技术替换带来的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无形成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也说明了技术的推广性。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chapter 13
2、行为特征层面
U=技术带来的效用 βj=技术替换常数 βk=k属性的系数
基于i 、 r 、 v三个参量的离散型研究,选取政策最可能产生影响的几个节点。
主要考虑显示性偏好,以效用U表示
xjk=j技术的k属性的系
数 ej=误差项 CC=资本成本 OC=非能源使用成本 EC=能源使用成本 OTHER=非成本偏好
在考虑技术的推广性问题时,其结果都不具有参考价值
2、当v值远大于e值时,市场主体的一致性问题就会掩盖该技术真实的价值, 即技术层面非常可行的技术,由于市场主体的某种一致的悲观,使得技术 无法被推广。
chapter 13
评估政策制定的不确定性
通过对β的取值概率做极大似然估计,观测政策最终是否制定与估计的β值之 间的相关性,
自上而下模型和自下而上模型的结合
汇报人:李涛
chapter 13
• 本章知识脉络 • 1、ITC (引致技术变化模型)设计和参数评价 • 2、ITC政策模型的理想化属性 • 3、混合ITC政策模型 • 4、一些相关参数评估
chapter 13
ITC :induced technological change
chapter 13 模型的优势与不足
仍然从之前的三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角度来看,仍然是解决了老问题,产 生了新问题
1、技术层面上
在引入LCC理论后的公式后,技术对成本节约的影响非常显著,这 样会非常方便政府直观感受技术的可行性,同时引导政府做出决策,
这一点与自下而上模型的结论一致。但这是一把双刃剑:就技术层
chapter 13
参数i的计算
进一步地,通过对i值关于时间上的研究,发现随着技术的成熟,
生产率得到提高,品质更为优良,风险不确定性减小,i值会减
小,也就是说技术替换带来的无形成本进一步减小,生产优化, 效率提高。
A和K分别代表随 着技术的市场份 额增长时,无形 成本减少的程度 的参量
通过假设建构模型,将值赋入,验证上述公式的可靠性
研究成果往往失去了为政府制定政策作为参考的价值。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chapter 13
混合模型:hybrid model
混合模型建立的三个要求
由于上述两种模型结论截然相反,政府 会很难做出决断。研究者探索出一种将 二者结合的混合模型。
面上来看,尽管引入了许多其他成本的考量,但随着技术的进步速 度的加快,往往当政府看到一项技术的可行性做出决策后,等政策
成本曲线是右下倾斜的,技术
会因为日渐成熟或生产的规模 效应随着时间递减,这是显然 的
的效应体现出来的过程中往Leabharlann Baidu更为革命的技术已经悄然成熟,这意
味着前者技术造成了巨大的不经济。譬如,你好不容易下定决心买 了一台省电的风扇,结果邻居已经装上了格力空调。你的电风扇成 本是一种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