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学概论第4章

合集下载

历史毛概 (带答案) 概论第4章

历史毛概  (带答案) 概论第4章

第四章总分:0一、单选题(共 30 题,总 0.0 分)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是()正确答案:A(难度:较难)A、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办法B、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C、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办法2、中共“八大”提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正确答案:D(难度:一般)A、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C、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3、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特别指出,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正确答案:B(难度:一般)A、敌我矛盾B、人民内部矛盾C、对抗性矛盾D、阶级对立的阶级4、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正确答案:B(难度:较难)A、“第一次结合”B、“第二次结合”C、“第三次结合”D、“第四次结合”5、1956年4月,毛泽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一篇重要讲话,深刻论述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这篇讲话是()正确答案:B(难度:一般)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B、《论十大关系》C、《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D、《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6、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是毛泽东()的讲话。

()正确答案:C(难度:较难)A、《论十大关系》B、《同文艺界代表的谈话》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限期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讨论和执行情况报告中央》7、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是()正确答案:C(难度:较难)A、刘少奇B、毛泽东C、陈云D、周恩来8、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中不包括的是()正确答案:B(难度:一般)A、统筹兼顾,适当安排B、有理、有利、有节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9、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答案:B(难度:较难)A、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C、进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10、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关系上,实行()方针()正确答案:C(难度:一般)A、统筹兼顾B、民主集中制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D、百家争鸣11、《论十大关系》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正确答案:B(难度:一般)A、统筹兼顾、适当安排B、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D、既反保守、有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12、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的经济建设指导方针。

第四章《政治学概论》之政治民主

第四章《政治学概论》之政治民主

亚洲民主模式
注重集体主义和家族观念,强调 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实行一党 制或多党合作制。
拉丁美洲民主模式
受欧洲文化和美国影响,强调社 会公正和民众参与,实行代议制
和多党制。
国际组织对全球治理影响
联合国
作为全球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通过制定国际 法和推动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深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保障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平等权益,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深化选举制度改革Biblioteka 提高公民参与意识完善选举制度
优化选举程序,确保选举的公正、公平和公开。加强选举监督,防 止和打击选举中的舞弊行为。
提高公民参与意识
加强公民教育,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鼓励公民积极参 与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
02
它们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揭露腐败现象,促进政府透明度和
公信力提升。
社会稳定器
03
在冲突和矛盾出现时,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能够发挥调解作用,
缓解社会紧张局势。
培育和发展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策略
政策扶持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为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提供资金、场地等支持,降低其运营成本。
培育公民意识
通过教育、宣传等途径提高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为社会团体和民间组 织发展奠定群众基础。
完善宪法框架下政治制度设计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要进一步优化人大代表结构, 提高基层人大代表比例,增强人大代表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加强参政党的建设,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中的重要作用。

《地方政府学》教学大纲

《地方政府学》教学大纲

《地方政府学》教学大纲教学用书:徐勇:《地方政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一切政治都是地方的!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是中央政府而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管理和治理方式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

地方政府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管理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地方政府学》这门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中国地方行政体制的实际运转和改革进程,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参与地方政府管理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和掌握地方政府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地方政府是怎样对地方事务进行管理的,理解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关系问题,以及地方政府具体行政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等基本问题掌握地方政府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地方政府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地方政府管理理论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地方政府具体实际问题。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关于国家结构的基本理论(4课时)一、国家二、国家结构形式三、单一制四、联邦制五、单一制与联邦制的主要区别第二章关于地方政府的基本理论(4课时)一、政府概论二、地方政府三、地方分权四、地方自治五、地方治理第三章地方政府责任(3课时)一、政府责任二、地方政府责任机制三、地方政府责任的实现形式第四章比较研究(3课时)一、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二、现代西方社会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三、西方国家政府间关系的总体特征四、个案分析第五章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3课时)一、关于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基本指导思想二、实现两个积极性的基本机制三、中国中央地方关系的历史第六章省政府过程(3课时)一、省制沿革二、省政治权力结构三、中央和省的政治关系四、省政府过程的主要特点五、省际关系六、自治地方政府过程第七章中国农村政府过程(4课时)一、县制沿革与县政特点二、省—(地、市)—县政府过程三、县—乡(镇)政府过程四、农村社会的治理结构五、目前县、乡、村体制改革的主要思路第八章中国城市政府过程(4课时)一、市制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二、市—区政府过程三、市辖区—街政府过程四、居民委员会第九章地方政府改革(4课时)一、西方地方政府改革的兴起二、西方地方政府改革的内容三、我国地方政府改革的历史四、我国地方政府改革的内容五、我国地方政府改革的难点四考核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占20%,考试成绩占80%一、名词解释地方政府地方治理中央集权地方政府管理地方分权中央政府中层地方政府基层地方政府行政区划地方制度联邦制地方立法机关政府职能地方立法权村民自治地方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分税制单一制二、单选题1.乡镇人民政府是:A.基层政府机关B.群众自治组织C.社会组织D.派出机关2、在西方,最早掀起地方政府改革私有化过程的是()A 德国B英国 C 法国D美国3、各级人大的代表名额,由()人大常委会依选举法的规定确定。

第四章 政府体制

第四章  政府体制

政 府 体 制
(二)历史上的政府体制 (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体制 1.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体制确立的原则 2.君主立宪政制 3.民主共和政体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体制 思考题
一、政府概述
(一)政府的起源
1、“有机论” 有机论”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英格兰国王詹姆士一世、 罗伯特·弗尔默爵士、阿奎那 阿奎那、亚里 阿奎那 士多德、约翰·卡尔霍恩 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由于人类的社会本性以及 人类需要秩序和管理,所以,政府始 终和人类并存。政府的发展仅仅是与 从家庭为单位到一个更加复杂和相互 联系的实体组成的社会发展相平行的。
二、政府机构
法国: 法国:三级会议(僧侣第一 级; 贵族第二级;资产阶级第三 级)——国民议会(负有制 定 宪法的权力,又称制宪会议) ——议会(国民议会和参议 院组成两院制) 下院) 国民议会(下院) 上院) 参议院(上院)
二、政府机构
美国:大陆会议——美国国会
参议院:由100名议员组成,全国50 参议院 个州,每州两位议员。副总统兼任 参议院议长,无参议员资格;且除 非是为了在表决平手时打破僵局, 不得投票。议院任期六年,每两年 改选三分之一。
三、政府体制
(一)政府体制的含义和设置的科学原则
1、国体、政体、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国体、政体、 “所谓国家形式,即一国统治阶级实现本阶级权力的方式,它包括政权 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一个国家纵向的权力安排,它表明国家的整体与局部、 国家结构形式 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之间的关系。 政权组织形式:实现国家权力的机关及各机关之间的关系。 政权组织形式 政府体制设置的科学原则: 2、政府体制设置的科学原则: 政府体制是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的统一 完整精干原则 权责分明原则 机能一致原则

地方政府学概论(21世纪公共管理教材)方雷 (6)[72页]

地方政府学概论(21世纪公共管理教材)方雷 (6)[72页]
另一部分是基层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对本地的一些 事务进行的直接行政管理,地方政府只能获得有限的行政 自主权。
地方政府学概论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第6章 地方政府的管理方式
关键术语:
地方政府管理方式 政府管理的行政手段 政府管理的经济手段
政府管理的法律手段 政府管理的思想教育手段 目标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地方管理绩效管理
电子政务
重点问题:
地方政府管理方式的内涵与类型
地方政府管理的基本方式
新兴管理技术及其在地方政府中的应用
地方政府管理方式就是地方政府为履行其行政管理职 能,实现推进本辖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协 调发展的行政管理目的,依照国家宪法和相关法律授 予的权限,对本辖区内的公共事务以及本级政府的内 部事务进行管理所采取的措施、方法、手段和技术的 总称。
2.基本特点
(1)地方政府的管理方式具有具体性和针对性 (2)地方政府的管理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3)地方政府的管理方式具有互动性和回应性 (4)地方政府的管理方式具有从属性和局限性
地方政府学概论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6.2 地方政府管理的基本方式
6.2.1地方政府管理的行政手段 6.2.2地方政府管理的经济手段 6.2.3地方政府管理的法律手段 6.2.4地方政府管理的思想教育手段
地方政府学概论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6.2.1地方政府管理的行政手段
1.行政手段的特点
政府管理的行政手段又叫做行政指令方法。指令 方法,是作为行政主体的政府依靠行政组织的权 威,运用命令、指示、规定、条例及规章制度等 措施,按照行政组织的系统和层次进行行政管理 活动的方法。 行政指令方法的实质是凭借政府作为合法行政主 体的地位,依靠行政主体的强制性行政权力,使 被管理者必须接受其命令或指示的方式实施的管 理。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四章组织与管理)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四章组织与管理)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四章组织与管理)第四章组织与管理第一节组织概述一、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一)、组织的含义广义的组织;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家庭、家族、秘密团体、政府、军队、学校等狭义的组织:是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

指的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地社会群体。

如政府、企业、学校、意愿、银行、社会团体等(二)、组织的构成要素通过一定的手段加入的成员目标认同;明确权利义务;明确组织边界;强化归属感明确的目标规范性章程权威的领导体系一定的物质基础二、组织类型与特征(一)、组织类型1、功能和目标为基础的分类(以帕森斯为代表)经济生产组织: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的组织,如实业公司政治目标组织:形成和部署社会权利的组织,如政府机关整合组织:调节冲突的组织,减缓社会冲突、进行社会控制,如法庭和法律职业实体模式维持组织:具有文化、教育功能的组织,教化社会成员认同社会文化、维持原有的制度和模式。

如学校、教会2、根据组织中的权威性质对成员的控制方式(艾森奥尼)强制性组织:建立在暴力基础上,以强迫手段使成员服从,以强制的手段控制其成员,如监狱、精神病院、军队功利性组织:通过金钱和物质报酬对成员进行控制的组织,如工商业企业(经济利益工具)规范性组织:用规范对成员进行控制的组织,通过规范内化实现对成员的控制,如宗教组织3、从组织运行的受惠者角度进行分类(以布劳为代表)互利组织:以组织成员的互惠为目的,如工会、政党、俱乐部服务组织:以向顾客和社会中该类组织直接相关的人提供专业性、良好的服务的组织。

如医院、学校社工机构、律所等经营性组织:盈利性组织,如公司、银行等公益组织:以一般公众为受益对象的组织,如政府机构、邮局等(拓展)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的分类:长链组织(流水线;工序等);媒介组织;集约组织以组织的规模为基础的分类: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和大型组织(如医院、企业等所有组织)以组织内部关系为基础的分类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否有正式的分工)(二)、组织的特征与初级群体相比,组织有如下特点:特定和明确的组织目标非情感关系规范的互动形式复杂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分工成员资格可替代性强三、组织与现代社会(一)组织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要素现代社会组织的特点(表现):组织大规模出现,且结构复杂化、多样化社会分工发达,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形成了负责的组织体系(二)现代组织的发展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组织规则日益正规化和复杂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间关系重构第二节组织结构与组织体系一、组织目标与组织结构(一)、组织目标1、组织目标的含义组织目标:时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组织目标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一般应遵循的原则包括:互惠原则、评估原则、选择原则测定组织目标实现程度及绩效的标准包括:有效性、效率、人文关怀、人道主义2、组织目标的类别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长期目标和次要目标平衡性目标和改进性目标(适应环境还是改进、提高效率)外向目标和内向目标满足其他组织的要求vs满足成员和部门的要求3、组织目标的功能组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合法化依据(实现人们期望的某种功能,满足人们需要)组织目标为组织参与者之间的分工合作提供了基础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成员和组织活动的有效标尺组织目标是不同性质的组织相互区别的标准(二)组织结构1、组织结构的含义组织结构是指组织成员及各构成部分在组织运行过程中确立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包括组织构造体系、权利关系体系、内部沟通网络以及职位系列2、组织结构的类型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中,组织结构经历了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事业部型、矩阵型、网络型等演变直线型组织权力集中、责任分明、命令统一、控制严密、信息交流少。

地方政府学课件

地方政府学课件

行政区划
特殊称谓的行政区域 旗、自治旗(县级) 苏木(乡级):旗下辖的一级行政区划单位,介于旗 和村之间 民族苏木(乡级):除汉、蒙以外少数民族较多的地 区设置 ,鄂温克民族苏木 特区:①万山特区,贵州东北部(汞矿) ②六枝特区,贵州西部(煤田) 林区:神农架林区,湖北北部

第二章 地方政府的 产生、发展与分类
地方政府产生发展
2、发展时期(1955-1966) 地方政府设有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 委员会及审判机关和法律监督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地方权力机关 ●人民委员会:地方执行机关、地方行政机关, 兼行人大常设机构的部分职权 实行合议制
地方政府产生发展
3、曲折反复时期(1967-1979) 地方政府设有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 革命委员会 ●革命委员会:由地方各级人大选举产生,是 它的常设机关,也是各级地方人民政府 下设常务委员会
地方政府产生发展
⑵人民政府委员会时期 地方政府设有人民政府委员会、人民代表会议及司 法审判机关、法律监督机关和监察机关 ●人民政府委员会:地方政权机关,拥有权力机关和 行政机关职权,下设行政部门、司法审判机关、法 律监督机关和监察机关 实行会议制
地方政府产生发展
●人民代表会议:咨询、协商机关,可代行权 力机关部分职权
地方政府概述
总结:政府的概念
*广义:国家的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 关(中央和地方) *狭义:国家的行政机关(中央和地方)
地方政府概述
(二)政府的特点 ★ 阶级性 ★ 规定性 ★ 强制性 ★ 公共性 ★ 开放性
地方政府概述
二、地方政府的界定 (一)对地方政府的不同理解 ★英国 《不列颠百科全书》:地方政府是指那些对所 在地域进行直接治理的政府。 政府划分为三种: ﹡国家政府:国家最高一级政府 ﹡区域政府:地方政府上一个层次的、治理范围更大 的地区性政府 ﹡地方政府

政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政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一,政治观1,伦理或道德政治观----政治是一种道德活动,甚至是一种最高的道德生活来理解政治2,政治是法律现象3,政治是争夺权力的斗争4,政治是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5,权威性分配说---为社会做出和执行权威性价值分配的行为或相互交往6,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根本问题(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二、儒家政治学说(1)礼治----以礼法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德治----注重道德,发对政令、刑罚三、道家政治学说无为而治----用消极无为的手段进行统治,国家尽可能不去干扰人们的社会生活。

四、行为主义方法-----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五、《共产党宣言》政治思想1,国家是阶级组织2,阶级斗争史,核心是政权问题3,无产阶级专政思想4,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5,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第二章国家与阶级一、氏族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人们的集团,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二、氏族制度特点(1)内部禁止通婚(2)议事会决策组织(3)互助互护义务三、恩格斯国家起源论断(1)国家是历史现象(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3)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四、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1)雅典式(2)罗马式(3)德意志式五、国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1)国家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2)公共权力的设立六、神权论君权神授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

七、契约论国家是人们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之间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主权在民观----卢梭认为,国家是人们共同订立契约的结果,国家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是政治权力的源泉,人民有权利废除不利的契约。

八、暴力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地方政府学概论第2章

地方政府学概论第2章

地方政府学概论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1 地方政府的体制结构
(2)混合体地方政府的优缺点(主要优点):
第一,有利于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能够使国 家的整体利益和地域的局部利益得以很好的协调地发 展; 第二,政治上分权和行政上集权的有机结合,从而保 证政府整体效益得到较好地发挥; 第三,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国家通过在各级行政机 关之间建立起上下隶属的领导关系,保证了全国行政 的基本统一和一致; 第四,有利于发扬政治民主,国家承认地域居民对当 地事务拥有的权力,由当地居民选举产生的政府进行 治理,推进了政治民主在地方的发展。
2.2.1 概述
3.地方政府层级结构的类型
地方政府层级结构类型划分的依据是地方政 府与中央政府和当地居民的关系。地方政府 在层级结构上通常分为三类:
第一,直接与中央政府发生关系,受中央政府直 接监督指挥的地方政府,称为高层地方政府; 第二,直接与当地居发生关系,承担直接治理职 责的地方政府,称为基层地方政府; 第三,介于前述两者之间的地方政府,称为中层 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学概论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2.2 高层地方政府
高层地方政府是指在一个国家政府序列中 位居中央政府之下,直接受中央政府领导 和监控的最高层级的地方政府,是构成国 家的基本结构单元。
地方政府学概论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2.2 高层地方政府
1.政治地位: 高层地方政府由于不直接面向居民,而与中 央政府直接发生关系,因此政治地位较高, 发挥的政治作用也较强。 高层地方政府的设置主要是出于国家政治上 的需要,遵循确保国家统一、主权完整和政 治稳定的原则。 高层地方政府所在的行政区划单位是构成国 家的基本单元,必须由国家立法创制和变更, 因此其设置比较稳定。

地方政府学概论:1—3章

地方政府学概论:1—3章
(四)混合体地方政府的优缺点 (教材P48—49)
第二节
地方政府的层级结构
略 高层地方政府 基层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类型中已析) 第三节
1978年宪法强化了地方各级人大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和 职权。但没有摆脱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政社合一的混同状态,也 没有对1954年《宪法》中对于地方政府的界定有所超越。因此仍有 较大缺陷。
●改革开放后我国地方政府制度 在继承和发展1954年宪法基本原则和地方政府法理基础的基础 上,形成了以1982年《宪法》为总纲,以《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民族区域自治法》、《香港特别 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主体的地方政府运 行基础。 ○对1954年《宪法》规定的地方政府的法律基础和基本结构进行确 认: 地方权力来源于人民 地方国家机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地方政府多元化领导体制 地方政府四层级结构,以一般地方政府为主、民族自治地方政 府为补充
○对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和变更权限作出了具体规定。
1982年《宪法》规定: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设置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权属于国务院;乡、民族乡 、镇的建置和区域划分权相应属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总体评价:这一时期我国地方政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一系列针对地方的新的法律文本的出台,丰富了地方政府 的法理基础和法律体系。 其次,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常委会并授予地方立法权,完善了我 国的宪政结构。
○1954年《宪法》取消了《共同纲领》关于中央应对中央与地方职 权作出法律划分的规定,造成地方政府权力完全由中央意志决定、 地方与中央关系失衡。
●1975年与1978年宪法中地方政府内容 1975年《宪法》对我国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的职权进行了大幅度 限制和取消,与1954宪法相关内容相比,倒退之处主要表现在: ○关于地方政府制度的规定极少,在相关条款数目上表现出忽略地 方政府的制度与权力。 ○在内容上,出现政治结构倒退,即政社合一、立法机构与行政机 构混同的状态。 评价:破坏了原有的民主与法治,削弱了地方政府运行的法理基 础,为中央集权与“人治”式管理留下法律空间。

地方政府学概论—PPT课件

地方政府学概论—PPT课件

●目标管理与组织管理相互为用: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通过民主 协商和信任下级进行权力下放或具体授权,并提供实施目标所需 的资源条件;由组织成员自主管理和自我控制,通过竞赛达到目 标和争取集体荣誉;上下级之间以信息传递与反馈调整进行整体 过程控制,配以业绩考评与奖惩激励制度,最终提高组织的管理 绩效和产出绩效。
25
第七章 地方选举
第一节 地方选举概述
一.地方选举的对象、特点与意义
“地方选举”是相对于国家选举而言的,主要是选举产生地方 代议机关成员和其他地方公职人员。
与国家层面的选举相比较,地方选举具有以下特点:
◆地方选举的政党色彩相对较弱 ◆地方选举主要采取直接选举的形式 ◆地方选举的规模限于地域行政区域范围 ◆地方选举周期与国家选举周期未必一致,且地方选举周期相
再造、服务理念更新、组织结构优化、管理方式创新等。 ●“电子政务”与“地方政府”的结合理解(教材P200)
24
三.发展电子政务对地方政府管理的意义
●推进地方政府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提高决策能力与决策水平 ●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 ●推动政府管理方式创新,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促进政府行政理念的更新,有效提高行政人员的综合素质。 ●扩大社会公众监督和评议政府的渠道,促进“阳光政府”建设。 ●带动其它社会领域信息化的发展。
(2)缺点 效果难以衡量,短期效果或者直接效果往往不明显; 难以单独发挥作用、难以单独解决具体的行政管理问题,更多 地作为辅助性管理手段。
12
第三节 新兴管理技术及其在地方政府中的应用
一.系统工程
基础是系统论和整体论,通过综合利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 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不断优化管理体系。

第4章 投资结构

第4章 投资结构

4.3 我国投资结构格局的演进
4.3 我国投资结构格局的演进

1949-1978年投资结构的演变:

在建国初期经济初始条件很低的情况下, 为了迅速摆脱落后的困境,尽快建立现代产业 结构,我国将非常有限的财力集中在一些能够 武装国民经济的现代工业部门上,力图以这些 部门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4.3 我国投资结构格局的演进
4.2.2 投资是经济结构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结构一般都是从产出角度来考察的,
投资一般是从投入的角度来考察的。
因此,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就决定了 投资与经济结构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我国服装和玩具市场成交额

投资对经济结构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资源配置 来实现的。投资是资源配置的方式,而经济 结构是资源配置的结果。

内容纲要
投资结构概述
4.1 4.2

投资结构与国民经济结构 4.3 我国投资结构格局的演进 4.4 投资结构选择
4.3 我国投资结构格局的演进
4.3 我国投资结构格局的演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投资结构的变化 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49-1978年传统社会主义经 济体制下投资结构的演变; 第二阶段是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投资结构的 演变。
4.1 投资结构概论
4.1.1 投资结构概述
定义:投资结构是投资整体的各部分之间的相 互关系及其数量比例。
投资结构研究的任务:揭示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 ,由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投资结构的变化规律 及调节机制,用以指导国家经济建设,建立和维 持合理的投资结构。
一、投资来源结构

反映不同来源渠道投资资金的相互关系及其数 量比例。

地方政府学概论

地方政府学概论

政府的分支机构。因
▪ 因此,地方政府包括 除全国政府以外的所 有层次的政府。
此,联邦国家的成员
政府(如美国的州)
不属于地方政府的范 围。
2021/6/16
5
▪ 《拉鲁斯百科全书》
▪ 领土行政单位,既适 用于单一制国家的地 方行政单位,也适用 于联邦制国家内拥有 主权的州。

▪ 《辞海》
▪ 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 的对称。设置在地方 各级行政区域内负责 行政工作的国家机关。
2021/6/16
3
第二节 地方政府的界定
▪ 一、对地方政府的不同理解《国际社会百科全 书》:
▪ “地方政府”大致可定义为:在全国政府或地区 政府的一小块领土上,拥有决定和管理有限范围 公共政策的一种公共组织。在金字塔式的政府结 构中,地方政府处于最低层,顶端是全国政府, 中间政府(州、地区、省)占据中间一层。
2021/6/16
16
▪ 二、国家本质与国家形式
▪ 马克思主义国家说:国家不是从来就有 的。国家的本质就是一个阶级统治其他 阶级的工具。也就是说阶级性。
▪ 国家本质与国家形式相结合构成国家的 职能。(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国家对 外职能与对内职能)
▪ 国家形式内容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国 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国家政权的 整合形式,即国家结构。
▪ 尝观政治史,可知国家起源说有共同体说、契约 说、统治说、要素说、暴力说\神权说等。
2021/6/16
15
▪ 在国家出现之前,人类社会处于原始社会状态。恩格斯指 出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始终 存在着两种生产,即物质资料的生产(衣、食、住及生 产工具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人种的繁衍及婚姻 家庭形式的发展)。社会制度受这两种生产的制约。恩格 斯曾强调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指出原始社会 制度瓦解是个逐渐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家庭私 有制的出现和奴隶阶级的形成是国家产生的前提。

地方政府学概要

地方政府学概要




2.实行地方自治国家中的部分高层地方政府。 实行地方自治的国家,大多经历了由基层向高层 的发展过程,在仅有基层实行地方自治时,高层 仍由中央政府任命,如挪威,希腊,芬兰,葡萄 牙 挪威地方政府分为郡和市(乡)两个层级。市、 乡实行地方自治,郡政府则是由国王任命的郡督 来领导工作,并监督市乡的自治,直到1974年郡 议会实行居民普选,再由议会来选出郡长管理地 方行政事务,郡政府成为自治的地方政府。 希腊地方政府分为大区、州、市镇三级,市镇是 自治体政府,州于1983年后才不是由中央政府任 命州督,改为直选产生的州委员会行使治理权力。


三、按层级划分的地方政府 根据地方政府所居的层级位置分为: 高层地方政府:直接与中央政府发生关系 的地方政府 基层地方政府:直接与地方居民发生关系 的地方政府。最底层的地方政府,当代中国的 基层政府有四种:乡、民族乡、镇和市辖区。 中层地方政府:介于两者之间的地方政府
1.4我国地方政府的构成

1.3地方政府的类型



按地方制度的不同安排 1.纯属地方行政机关的 行政体地方政府 2.实行地方自治的 自治体地方政府 3.兼具上述两类地方政府特点的 混合体地方政府
行政体地方政府




由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任命产生的地方政府。不 存在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当地居民利益和意愿 的地方权力机关,只存在一个作为中央或上级政 府下级机构的行政机关。 在中央集权体制下的传统国家的地方政府都是行 政体地方政府。 中央或上级政府的代表,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法 人资格。有利于政令统一和克服地方主义倾向, 行政效率高 不符合政治发展的潮流,越来越少。采用这种体 制的国家,常设置能够反映当地民众和意愿的咨 询机关

地方政府学概论:9—11章

地方政府学概论:9—11章

6.地方国有资产收益
地方国有资产收益是我国地方财政所特有的收入来源。
实现形式:
地方国有企业上缴地方财政的利润 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有股应得股利 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收入 „„
第三节
地方财政支出
地方财政支出——地方政府在履行各项法定职能、满足地方公共需 求过程中所支付的各种费用的总和,也是政府依法对财政收入进行 社会再分配的活动。
3.马斯格雷夫的利益空间理论
由于规模经济的限制,公共产品受益范围有限、非排他性有限 ,因此“谁受益、谁付费”。 不同级次的公共产品应由不同级次的政府提供,地方居民要为 其公共需求付费,于是产生公共财政的地区性问题。
三.地方财政的内容
两个方面:财政体制;财政运行机制
1.财政体制
中央与地方财政管理权的划分—划分财政上的责任、权力、利益 财政体制的分类: ●财政集权制 ●财政分权制
4.地方政府贷款
限定用途——长期性投资、款额大的特定项目 中央控制,中央批准。
5.地方费收入
地方政府及所属部门收取的费用,区别于税收;
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是对收费事项进行规范化 管理。 ◆行政性收费
◆事业性收费
◆经营性收费
◆行政性收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授权单位,在行使管理职 能中,对特定的管理对象依法收取的费用,具有非营利性。 管理费(各种证照费) 惩罚性收费(行政罚款) 资源性收费(如土地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 ◆事业性收费——国家事业单位及相关机构,向社会收取的用于 部分补偿其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时所用成本的费用,具有非营 利性。 例:医疗收费,教育收费,基础设施使用费,科技服务费, 建设性收费 „„ ◆经营性收费——营利性单位向社会提供服务时,在公共机构的 规制下所取得的费用,其实质是对服务性劳动的全额补偿。 (一些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以盈利为目的,自收自支)

政治学概论每一章的简答题

政治学概论每一章的简答题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1.简述马克思关于政治的实质和含义。

答: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

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第一章2.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答:①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②提出了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③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④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目的是实现真正的民主。

⑤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第二章1.简述原始氏族制度的主要特点。

答:①氏族内部禁止通婚是氏族制度的根本原则。

②设议事会,实行原始民主制。

③所有社会成员平等,有相互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第二章2.简述国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

答:(1)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2)公共权力的设立,也就是国家强制机关的出现。

第二章3.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及其含义。

答:(1)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机器;(2)含义:①国家是阶级社会的组织;②国家是阶级统治;③国家是个机器,有特殊权力。

第二章4.简述恩格斯关于国家的著名论断。

答:①国家是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③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二章5.简述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具体表现。

答:①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

②职业性常备军的建立。

③赋税制度的确立。

第二章6.马克思关于国家本质理论的分析,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与区别?答:(1)联系①都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②都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2)区别①建立的经济基础不同;②专政的对象不同;③国家权力和人民大众是否对立和分离不同。

第二章7.论述国家的基本职能分类及其相互关系。

答:(1)分为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内部职能是外部职能的保障,外部职能使内部职能更好的巩固和发挥。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政府学概论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4.1.2 地方政府间关系的演变
2.单一制国家地方政府间关系的演变——以中 国为例
秦始皇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国家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政府 间关系就在中央集权专制的模式下演变发展。 西汉地方郡国两制并行,至汉武帝时,为监督诸侯 王和地方高官创建刺史制度。东汉末期刺史成为地 方最高官员。 唐太宗时将全国分成10道,设立观察使监察地方, 后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机构。 宋朝将地方的军、政、财权收归中央。元朝推行的 行省制度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至明清两朝,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登峰造极。
地方政府学概论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4.2.2 国外地方政府间纵向关系
(1)地方政府纵向关系的历史演变
在中央广泛集权的框架下,法国地方政府间纵向 关系经历了以下三次重要的改革,才确定了现行的中 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并行模式。 第一,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政府改革。 第二,拿破仑执政时期的政府改革。 第三,密特朗总统执政期间,地方政府改革进入 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狭义的府际关系指国内各个政府之间的关系以 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广义上还要涉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 与其他国家政府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等。 地方政府间关系是府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政府学概论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4.1.1 地方政府间关系的概念
地方政府间关系指围绕地方政府展开的公共 组织间的各种关系,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 府之间、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各部门之 间、跨区域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其他组织 之间的关系等等。
地方政府学概论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4.1.2 地方政府间关系的演变
(3)美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演变
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是一种对等权力主体之 间的竞争和协商关系,参与者包括代表县、 市、镇和乡、学校区以及特区的官员,他们 通过三种途径参与到横向事务的商讨,即政 府协商会、特区及特殊议事日程。 美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彼 此竞争性关系,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间还存在 相互依存的合作机制。
地方政府学概论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4.2.2 国外地方政府间纵向关系
(1)德国地方政府间纵向关系的历史发展
我们可以把德国地方政府间纵向关系的发展划 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71年前,国家统一进程中 的地方政府间纵向关系。 第二阶段:二战前地方政府间纵向关系的 变化。 第三阶段:二战后到冷战结束以来的分裂 和统一过程中地方政府间纵向关系的变化。
地方政府学概论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4.1.2 地方政府间关系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另外一种发展模式, 就府际关系而言,中央集权的历史传统在新中 国延续下去。 建国之初,面对巩固政权、促进国家整合的重 任,实行中央集权的必要性毋庸置疑。 1956年4月,毛泽东在发表的《论十大关系》 中,针对中央与地方关系提出要发挥两个积极 性。 另外,他提出中央与地方实行经济分权以及 “同地方商量办事”的方针。
地方政府学概论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4.2.1 地方政府间的纵向关系概述
3.地方政府纵向关系的调节手段
(1)立法手段。由宪法和法律对各级政府的组织结构 和管理职能、范围、权力做出明确规定,是政府间关系 运行的基础和保障。 (2)司法手段。各级政府间的纠纷和矛盾可以通过司 法途径来解决。 (3)行政手段。包括命令、指导、审批、检查、制裁、 协商等多种形式。 (4)财政手段。中央政府通过拨款、退款、援助、补 贴等方式和转移支付制度控制地方政府,并达到缩小地 方区域差距的目的。
地方政府学概论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4.2 地方政府间的纵向关系
4.2.1 地方政府间纵向关系概述 4.2.2 国外地方政府间纵向关系
4.2.3 中国地方政府间纵向关系
地方政府学概论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4.2.1 地方政府间的纵向关系概述
1.地方政府纵向关系的基本界定 地方政府纵向关系是依托国家结构形式和政府管理层 次,以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为核心的纵向上各级政府 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国家结构形式的角度看,指的是“国家的中 央权力机关和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 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在国家组织结构 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 。 其次,从政府管理的层次看,纵向关系指的是包括财 政援助、技术援助、审查调查、报告要求等在内的决 策网络,这其中是以资金和指令作为其中往来的核心, 并认为这种纵向体系类似于一种服从的等级体系。 最后,纵向关系中最核心的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从内容上看,地方政府间关系指的是建立在利 益关系基础上的各类政府之间的权力和利益分 配关系。 从形式上看,地方政府间关系包括纵向关系和 横向关系。
地方政府学概论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4.1.2 地方政府间关系的演变
1.联邦制国家地方政府间关系的演变——以美国为例
(1)美国地方政府的构成 美国政府体系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三级构 成。联邦宪法列举了联邦政府拥有的各项权力,未经 宪法列举的权力都由州政府及民众保留。 州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组织体制,并各有独自的宪法, 州政府有权设立行政、立法、司法机构,管辖下设地 方政府,承担本州的选举事宜,负责提供公共物品和 服务,并承担本辖区的公共安全责任。 美国八万多个地方政府分别由50个州政府依据各州 宪法设立的,总体来说包括县、自治市、乡镇、学区、 特别区五种大的类型。它们的职责在于服从州政府安 排,提供众多重要公共物品及服务。
地方政府学概论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4.1 地方政府间关系概述
4.1.1 地方政府间关系的概念 4.1.2 地方政府间关系的演变
4.1.3 地方政府间关系的特点
地方政府学概论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4.1.1 地方政府间关系的概念
府际关系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IGR),也就是政府间关系, 顾名思义,指的是各个政府组织机构之间的 关系。
地方政府学概论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4.1.2 地方政府间关系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利益意识的复苏和治理理论的盛 行,推动了中央权力的不断下放,政府间关系也经历 了“放权—集权—再放权—再集权”的往复循环。 (1)财政体制方面。我国政府财权在“收”、 “放”间屡经周折,于1980年、1985年和 1994年对财政体制进行了三次重大调整。 (2)政府权责方面。自1980年,地方政府获得 广泛的权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央逐 渐将固定资产投资审批权、统配物资的品种和数量、 对外贸易和外汇权、物价管理权、工资调整权等下 放给地方。第二,对一些地区下放中央经济特许权 力。第三,地方政府逐渐获得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 管理权。
地方政府学概论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4.1.3 地方政府间关系的特点
(1)地方政府间纵向关系是以权力配置为基础 的,横向关系是以利益划分为基础的。 (2)地方政府间关系是一种动态关系,随着政 治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演变。 (3)地方政府间关系突破了以政府为主导的一 元中心模式,转变为多中心参与的网络模式。 (4)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协调手段由以行政手段 为主,转变为多元化的协调模式。
地方政府学概论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4.2.2 国外地方政府间纵向关系
(2)法国地方政府纵向关系的特点 1982年权力下放改革后,中央对地方的控 制有所松动,地方政府间纵向关系体现出以下 特点:
第一,地方行政双轨制体现出地方政府间纵向关 系最鲜明的特点。 第二,中央对地方的监督是由中央授权的委派机 构代行的。 第三,行政控制是府际关系最主要的调节手段。
地方政府学概论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4.2.1 地方政府间的纵向关系概述
2.地方政府纵向关系的影响因素
戴维· 卡梅伦对影响政府间关系结构的诸因素的 观点。 概括起来说,从府际关系理论的理论看,影响 地方政府纵向关系的因素主要府学概论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4.2.2 国外地方政府间纵向关系
1.法国地方政府的纵向关系
法国是具有中央集权历史传统的单一制国家,地方政府 被看作是中央派遣在地方的“代理人”,这种观念具有 极其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根源。 从政府间纵向关系的发展脉络来看,中央政府对地方政 府的集权控制贯穿始终,几经改革,根本出发点都是维 护中央政府权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向地方政府放权的改革,开始改 变法国府际关系格局,2003年的修宪报告中明确将法 国界定为“地方分权”的单一制国家,但透过现象看本 质,法国还是带有浓厚的中央集权色彩。
通过单一制和联邦制的对比,分析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和调整 从整体上对政府间纵向关系的发展和变化的影响。 (1)从性质上看,联邦制下的地方政府是具有相对独立 地位的政治实体,单一制下的地方政府一般是中央当局统 一管理的行政单位。 (2)从国家权力纵向分配看,单一制意味着人民将国家 权力完全委托给中央政府,中央政府拥有最高和全部的国 家权力。 (3)从财政来源看,联邦政府的成员单位以自主财政为 主,单一制下,财政是中央控制与支配地方的重要手段。 (4)从法律体系来讲,联邦制下,公民必须服从两套法 律,单一制国家只有一部宪法。 (5)联邦制下地方政治领导人只能选举产生;而单一制 国家的地方领导人有的是选举产生的,但有的也可以任命。
4.2.1 地方政府间的纵向关系概述
非政治性因素包括:
1.自然地理条件。 2.历史传统。 3.经济体制。 4.经济发展水平。
影响政府间纵向关系的政治性因素包括人口和 民族构成、政党组织、社会阶层结构、政治制 度、政党、政治过程、政治文化、政治环境等。
地方政府学概论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4.2.1 地方政府间的纵向关系概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