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概说
明代文学概说
(二)明代后期文学
1、理论上的自觉性
李贽的“童心说”和袁宏道的“性灵说”
2、诗歌——“公安派”“竟陵派” 3、散文——小品 4、通俗文学
所谓“童心”,李贽解释为“绝假
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就是 由人的自然本性所产生的未经假饰 的真实情感,与之对立的,则是由 耳目而入的“闻见道理”。 提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 童心焉者也。”(《童心说》)
端,有如天定神授,毕生毕世不可转移,宛如在
胎而生知,离母而故解者,可胜笑哉,可胜叹
哉!”
徐渭 “自君四海、主亿兆,琐至治一曲之艺,凡利 人者,皆圣人也。”(《论中》)
(二)明代中期文学
1、恢复生机、逐渐走向高潮 ① “前七子” ② “唐宋派” ③ “后七子”
前七子包括李梦阳、何景明、 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 王九思,并称为前七子; ——
3、思想文化:严格控制
① 大力提倡程朱理学
② 实行八股取士制度 ③ 大兴文字狱
④ 取消士阶层“隐”的权利
程朱理学被尊奉为官方学说,这一学派
的儒家经典注本被当作士子日常的功课 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题目 取自“四书五经”,刘大魁《时文论》: “八股时文,是代圣贤说话,追古人神理于千 载之上,须是逼真;圣贤意所本有,我不得减 之使无;圣贤意所本无,我不得增之使有。” 形式 八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 中股、后股、束股 危害 宋濂“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 能对”。
(二)明代前期文学 文学史上一段相当漫长的衰微 冷落的时期。
诗文 明初三大家:高启、宋濂、刘基 高启唱出了由元入明的文人们内心中的无穷悲 凉。宋濂,则因积极参与新朝文化规制的设计 而成为“开国文臣之首”(《明史》本传)。 以“三杨” (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 “台阁体”长期盛行,以对皇帝的阿谀奉承和 道德说教为主要特点 。
明代文学概述
明代文学概述自一三六八年朱元璋称帝于南京,至一六四四年崇祯自缢于北京,明代的历史延续了约二百八十年。
明成祖自“靖难之役”中夺得政权,迁都北京,继续推行由太祖确立的治国方针。
我们大致地把从明初到成化末年(1368-1487)的一百多年界定为明代文学的前期。
可以看到,这是文学史上一段相当漫长的衰微冷落的时期。
元代末年所形成的自由活跃的文学风气,在明初以残酷的政治手段所保障的严厉的思想统治下戛然而止。
大致把从弘治到隆庆(1488-1572)的近百年划为明代文学的中期。
这是明代文学从前期的衰落状态中恢复生机、逐渐走向高潮的时期。
中期文学的复苏,首先表现于两个文学集团:“吴中四才子”和“前七子”。
由祝允明、唐寅为首的吴中四才子,其成员政治地位都不高,影响范围较小,是一个地域性的文学集团。
但他们的文学创作,处于苏州这一城市经济特别繁盛的环境,与市民阶层的思想文化息息相通,具有很多新鲜的内涵,所以是很值得重视的。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大多科第得志,政治地位较高,活动的中心又是在京师,因而其影响遍布于全国。
尤其是李梦阳,他在明代文学中的扭转风气之功,为后来的文人所一致称赏。
明代文学概况明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和戏曲。
明代小说创作无论是长篇或短篇都呈现了空前繁荣的盛况。
明代前期历史题材的章回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和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共同拉开了我国小说世界的帷幕。
明中叶以后,小说创作进入了新的天地,我国第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神魔小说《西游记》、第一部由文人独创的世情小说《金瓶梅》相继问世,为中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
这四部小说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
明中叶的短篇小说,也十分兴旺发达:以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为代表,无论在思想内容的深度广度和艺术成就上,都比前人有很大进步。
明代还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文言短篇小说。
1.明代文学概说
第二种说法,即袁行霈本‚两期‛说,见袁本P3。 第三种说法,为郭预衡本主张的‚五期‛说,即:
1、初期,包括建国前后,到建文时期,主要是太 祖洪武年间。以诗文为代表体现两种不同的倾向, 一是在政治高压下‚润色鸿业‛,如宋濂等;一 是承元代余绪,以高启的诗歌创作最有个性。这 一时期,戏曲也有两类,一是《拜月记》《苏武 牧羊记》等时世风云剧,一类是《诚斋乐府》为 代表的 教化剧。这一时期最值得重视的文学现象, 则是产生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这 两部长篇小说。
18
(一)《三国演义》真实地再现了公元3 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暴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 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无数封建政治集 团,发展了自己的力量,彼此征战,形成了军阀 混战的局面,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作品十分明显地流露出对军阀罪恶的痛恨,反 映了战争灾难,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修髯 子在《三国志通俗演义· 引》中所说的‚欲知三国 苍生苦,请听通俗演义篇‛,就道出了全书的这 一倾向。 2、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充满浓郁的道德悲 剧意识。
三、《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三国演义》‚陈叙百年,该括万事‛(高 儒《百川书志》),所叙故事起于184年黄 巾起义,终于280年晋武帝灭吴,‚三分归 一统‛。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近百年间各个 社会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生动 画面,表现了极其丰富复杂的思想。
提示:《三国演义》的主题纷争 1、“正统”说 ;2、“忠义”说 ;3、“拥 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 ;4、“反映三 国兴亡”说; 5、“歌颂理想英雄”说; 6、 “赞美智慧”说; 7、“天下归一”说;8、 “讴歌封建贤才”说;9、“悲剧”说 ; 10、“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11、“追 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 ;12、“宣扬用 兵之道”说;13、“人才学教科书”说; 14、“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 15、“总结历史经验”说;16、“无固定 主题”说等。
明代文学概说
明代⽂学概说⽂/肖旭明朝从1368年朱元璋灭元,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共276年。
在嘉靖时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社会经济发⽣了重⼤变化,⽂学⽅⾯也出现了新的势态。
明代⽂学以嘉靖元年(1522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明王朝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加强了特务统治,⼤兴⽂字狱;在⽂化思想上完善了学校制度,规定了⼋股⽂的科举制。
政治和⽂化思想上的这些措施,使明王朝前期⽂坛出现了死⽓沉沉的局⾯,著名的作品⼏乎都集中在元末明初之际,⽂学作品的整理⽅⾯成就⽐较显著,如《三国》、《⽔浒》的加⼯整理,章回⼩说和传奇戏曲的体例⽇趋完善,为后期⽂学创作的繁荣准备了⼀些条件。
嘉靖以后,⼟地兼并⽐较激烈,⼴⼤农民被迫流亡,在⼀些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城市⾥市民⼈数增多,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势⼒也不断增长。
明后期宦官弄权突出,魏忠贤的“阉党”把持朝政,东林党⼈进⾏了反对宦官的激烈⽃争。
这时出现了以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唯⼼主义的哲学体系。
他们在反对程朱理学的传统束缚和启发⼤胆思索⽅⾯,起了⼀定的积极作⽤。
这个体系的泰州学派,反对封建的伪道学;李贽等为⼩说、戏曲⼤声呐喊。
因此明后期⽂学出现了繁荣的局⾯。
戏曲步⼊了中国戏曲的全盛时期,产⽣了⼤批有特⾊的传奇作品,以汤显祖的《牡丹亭》影响为最⼤。
这出戏体现了反对封建礼教,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
在长篇⼩说⽅⾯,出现了神魔⼩说的代表作《西游记》;出现了第⼀部以描写家庭⽣活为题材的长篇⼩说《⾦瓶梅》。
在短篇⼩说⽅⾯,出现了冯梦龙的“三⾔”和凌濛初的“⼆拍”等话本、拟话本⼩说。
在诗⽂⽅⾯,唐宋派、公安派给复古派以致命打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明代⽂学有这样三个特点:1、明代是封建社会的后期,封建旧的东西更趋腐化,新的萌芽已经产⽣,这都影响着⽂学,且在⽂学中有所反映。
如《⾦瓶梅》的出现,反映了统治者的腐化堕落,已经影响到了社会风⽓。
市民成为话本⼩说的中⼼⼈物,情与理的⽃争,个性解放的要求,在《牡丹亭》中体现的⼗分突出。
2014明代文学概说。。。
明 太 祖 朱 元 璋
治 隆 唐 宋
远 迈 汉 唐
北京故宫藏 民间流传的朱元璋画像
明太祖朱元璋尝集画工写御容,多不称旨。
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
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
穆穆之容以进。上览之,甚喜,乃命写数
本以赐诸王。盖上之意早有,而它工不能
知也。(《菽园杂记· 卷十四》)
“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不复知 有明禁,群相蹈之。……男子服锦绮,女 子服金珠, ……逾国家之禁者也。”
([明]张翰《松窗梦语》)
《金瓶梅》第40回,西门庆为众妾裁制新衣, 先裁吴月娘的,“一件大红遍地锦五彩妆花通 袖袄,兽朝麒麟补子段袍儿。”
3、出现了反礼教、反传统的新思潮
王守仁——“心即理” 泰州学派 王艮——“百姓日用即道” 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肯定
“好色好货”是正当的“人欲”。
“童心论”
(二)明中叶后的文学
1、表现市民生活和感情的通俗文学空前繁 荣。
2、表现“情”与“礼”的斗争,抒写人之 “至情”。 3、艺术个性千姿百态。 4、众多文学流派此消彼长、互相迭代。
形式
有固定的结构模式,八部分:破题、 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 束股
危害
宋濂叹息“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
舌木强不能对”。
③ 大兴文字狱
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替人作《谢增俸
表》,其中有“作则垂宪”之语。
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作贺表,中有
“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
之语 。
④ 取消士阶层“隐”的权利
2、经济——打击工商业
重农抑商
明令“片板不许下海”
明代文学概况(简)
明代文学概况(简)第一篇:明代文学概况(简)第一讲明代文学概况(第四周 1)明前期文学突出的成就是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经过长期流传而加工创作成书。
这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而戏曲和诗文则成就不高,出现了一些宣扬封建道德、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杂剧和诗文。
明中叶诗文创作中提出许多主张,但成就不大。
复古主义文风占了统治地位。
戏曲和小说又有新的发展,除了历史的、神话的题材以外,还以现实斗争为题材,及时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政治斗争,对社会的黑暗,封建礼教的束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
很多作家积极参加现实斗争,对**现实的不同反映。
明代是小说、戏曲等俗文学昌盛而正统诗文相对衰微的时期。
然而这种力量消长的变化并不表现于诗文数量的减少,而是表现在作品思想和艺术质量的蜕化。
从时间上看,明代享国的时间大致与唐代和宋代相等,都是约三百年左右;从数量上看,明代诗文作家及作品的数量也远在唐宋之上。
仅《千顷堂书目》著录的明人别集就大约有近五千种,《明诗综》收录的诗人也有三千四百多人;然而从质量上看,明代的诗文作家很难找到像李白、杜甫、苏轼那样在诗文方面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巨匠,缺乏唐宋诗文作家在艺术上的创新精神。
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虽然也能够看到作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抒写的个人心理感受,但不足的是他们传达信息的手法基本上是模仿古人,没有或很少在艺术观念及方法上创立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新天地。
尽管如此,明代后期社会和文学的进步思潮仍然在诗文领域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明代传统文学形式如此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社会方面来看,明代文学家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紧到松的过程。
元末文人在远离政治旋涡的环境中所形成的隐逸心理和孤独性格在明初的政治高压统治下受到猛烈的重创,他们在血的事实面前,不得不再次承担其个人对封建政权的服从义务。
魏晋和元代文人尽管也受到封建强权政治的挤压,但还有隐遁于山野之途。
明代文人则连隐逸也会获罪,“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者皆“罪至抄扎”。
明代文学概论
明代文学
诗文: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继续提 倡复古;归有光等唐宋派反对,以“三袁”为 代表的公安派又给所后七子的复古主义以沉重 的打击,他们提出了反对贵古贱今,反对模拟 古人,主张文学要独抒性情、发前人所未发等, 有其进步意义。
四、明代文学各体概况: (一)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大发展 (二)明代在散文、诗词等旧体文学方面大为
逊色
4
梅》,英雄传奇《北宋志传》,历史小说《新列国 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短篇小说“三 言”“二拍” 戏曲创作: 徐渭《四声猿》,杂剧的最高成就。传奇以沈璟为代 表的吴江派,注重格律,注意与舞台演出的联系;以 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注重内容和文采。 《牡丹亭》、《宝剑记》、《鸣凤记》、《浣沙记》
1
明代文学
诗歌——“三杨“为代表的“台阁 体”,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诗派”;
戏剧——朱有敦为代表的宫廷杂剧。 文学的整理——章回小说和传奇戏得到了
发展并趋于完善。 “前七子”——李梦阳和何景明等发起复
古运动,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 口号
2
明代文学
(二)后期 小说——《西游记》,文人独创的世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说《金瓶
明代文学
一、总貌: 历史进程滞塞,造成了明代文学的复杂性 二、明代的政治 (一)实施封建专制统治 (二)严厉的控制思想文化 三、明代文学分期概况 (一)前期 小说——《三国演义》、《水浒》划时代。 诗文——刘基、宋廉、高启揭露黑暗现实,富有
社会内容。如《卖柑者言》、《秦士录》、《田 家行》等。
明代文学史知识点
明代文学史知识点一、明代文学概述明代文学兴盛于明初,至万历中叶达到鼎盛,以散文为重要体裁。
明代文学描写内容多元,既有社会风情,也有政治讽刺与怀古抒怀、抒情等,其艺术成就丰富多彩。
二、明代文学起源明代文学起源于南宋,滑稽小品成为一种典型的南宋文学流派。
明代文学有着与唐宋文学有很大差别的风格特点,表现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节奏感。
三、明代科举制度与文学兴盛太祖朱元璋实行科举制度,即提拔官吏的考试制度。
文化和教育得到了非常高的重视,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明代文学以散文为主,同时诗歌、戏剧、小说、传记等文学体裁也都十分丰富。
四、明代文学风格特点1. 讲究语言表现力的细节。
2. 重视对历史故事和文物的研究。
3. 以抒写情感和描写生活为主的散文和诗歌。
4. 擅长凭借小品文和散文等手段来传达文化及美学价值观念。
5. 在散文中蕴含批评现实、社会讽刺等多种意味。
6. 重视文学的审美效果和历史意义,同时还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观念等。
五、明代主要作家1. 冯梦龙,散文家,以散文类文艺作品最为著名。
2. 袁宏道,同时是散文家、诗人、学者和书画家,著有《梦溪笔谈》。
3. 杨慎,明代纪实派作家,以《世说新语》和《涂山先生集》最为有名。
4. 连橐驼,散文家,他创作的《肆书简·艺文四事》被誉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5. 文徵明,诗人,同时也是一位画家、书法家。
他的诗以自然形象和感人情感见长,并具有浓厚的文化背景。
六、明代文学影响明代文学具有极高价值,它不仅成就了明代文学史,还对后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明代文学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一种mostensn的形象。
明代文学是文化发展、政治改革与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前进路上的一个重要章节。
明代文学概说
2. 明代中期文学,包括从孝宗弘治元年至穆宗隆庆年间的文学,是明代文学的全面复苏与迅速发展期。
此期的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为卓著的成就。首先是长篇小说的创作蓬勃发展,神魔小说的代表《西游记》是此期一部具有示范性的杰作,在它的影响下,神魔小说的创作一度兴盛起来,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也有相当出色的作品。其次是戏曲创作出现新的转机,唱腔不断革新与发展,传奇的体制逐渐定型,涌现出了以《宝剑记》、《浣沙记》、《鸣凤记》为代表的三大传奇。最后是诗文创作也经历着新的变化,复古思潮日趋活跃,先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公开反对台阁体,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掀起文学复古运动,其后有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继续推波助澜,将诗文复古运动再次推向高潮。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唐宋派以归有光为代表,则提倡宗法唐宋散文,来对抗七子文必秦汉的:
1. 明代前期文学,包括从太祖建国至宪宗成化年间的文学,是明代文学的停滞期。
此期的文学创作基本上沿袭元代文学的余绪,并为明代中期文学的突变作好了准备。此期的著名作品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主要成就体现在新兴的长篇小说和传统的诗文创作两个方面。《三国志演义》与《水浒传》是划时代的作品,二者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创作在它的初始阶段就达到了辉煌的高峰,它们分别成为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创作不可企及的楷模。宋濂、刘基、高启等由元入明的诗文作家,也写出了一些揭露现实黑暗、反映民生疾苦的优秀作品,使明初文学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就。但此后的一百多年,文学创作在整体上出现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局面。首先在诗文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以三杨为首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台阁体”,继之而起雄踞文坛的是李东阳的茶陵派,追求格律声调,也保留有台阁体的痕迹。在戏曲领域,是以朱权、朱有燉为代表的宫廷派杂剧作家以及以邱濬、邵璨为代表的宣扬忠孝节义的道德伦理剧创作。在小说领域,文言小说较有特色,出现了瞿佑的《剪灯新话》与李昌祺的《剪灯余话》,白话小说则几乎一片空白。
明代文学概说
◇明代文学概说明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这四部小说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
在它们以后,又出现了一系列长篇巨制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和世情小说,对以后的小说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明中叶的短篇小说,也十分兴旺发达。
以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为代表。
明代小说创作的特点,从发展过程来说,是由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到文人的加工整理,再发展为作家的个人创作。
从思想内容来说,明代小说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理想愿望,具有强烈的人民性;从艺术形式来说,它开始了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从创作方法来说,大多是现实主义的,有的作品也不乏积极的浪漫主义。
◇《三国演义》一、《三国演义》的成书与作者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二.《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这部书反映了三国时期政治、军事的复杂矛盾及其转化,概括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发展轨迹,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人物形象。
其基本思想倾向是尊刘(备)抑曹(操),把刘备集团作为善的代表,渗透了作者的理想和抱负;把曹操集团作为恶的象征,体现了作者对丑恶的批判。
爱憎分明是整部小说给予读者最深的印象;而政治上的权谋倾轧、战争的频繁发生、社会的动荡不安,则是作者描写的重点。
《三国演义》还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
这些可供我们借鉴。
诸葛亮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种斗争的经验、智慧和才能,成为智慧的化身。
三、《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1、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全书写了数百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
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
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
明代文学概述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金瓶梅》 《牡丹亭》 《永乐大典》 郑和下西洋
二、明代前期文学发展概况
1、朱元璋
在金华时,朱文忠用儒士屠性、孙履、许元、 王天锡、王袆干预公事,闻于太祖。差人提取 屠性等五人到京,命王袆、许元、王天锡发充 书写,惟屠性、孙履诛之。(刘辰《国初事迹》)
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概述
一、明代文学的断限及分期
断限:明代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 开国,到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 644) 自缢,前后共计277年。
分期: 二分法: 中古文学的最后阶段:明初到正德年间。 近古文学的第一阶段:嘉靖(1522~1566)以 后,文学变革犹如狂飚突至,迅猛异常,中国文学正式 步入近古的新时代。从明中叶到清代鸦片战争,是中国 文学近古期的第一段。 三分法: 前期:从明初到成化末年(1368—1487)的一百多年。 中期:从弘治到隆庆(1488—1572)的近百年。 后期:自万历到明末(1573—1644)。
3、文学上
“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和 徐祯卿 “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 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 “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 光 “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 有誉、谢榛、吴国伦, 《西游记》
四、明代后期文学发展概况 1、社会状况:
朱厚熜初承大统时,对国事尚有所作为,除采取了历 代新君例行的大赦、蠲免、减贡、赈灾等措施外,还 扭转了正统以来形成的内监擅权、败坏朝政的局面, 并曾下令清理庄田,“不问皇亲势要,凡系冒滥请乞 及额外多占者悉还之于民”等。但这种善政并没有保 持多久,一年以后,即有“十渐”等奏疏出现。特别 是经“壬寅宫变”幸得未死,他被吓得失魂落魄,躲 在西苑,设醺炼丹,迷信几个道士的邪说,养生修道, 二十余年不敢回大内,置朝政于不顾,使贪赃枉法的 首辅严嵩横行乱政20年,形成北方蒙古侵扰不断,有 识的官员不能为国出力,甚至惨遭屠戮。另在宫内外 兴建大量宫殿庙宇,加重百姓的负担,使得国家财政 危机愈益深重。
明代文学概说
明代文学概说
梁静
一、明代的社会与文学( 1368-1644 ) 明代的社会与文学( 1368(一)衰微期(1368—1487): (残酷的政治手段和严厉的思想统治) 元明之际: 《三国演义》、《水浒传》; 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 明初: “台阁体”——“三杨”(杨士奇、杨溥、杨 荣)
(二)恢复期(1488—1572): 1、社会: 1)手工业和商业的恢复,乃至更大的发展; 2)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王守仁“心学”; 2、文学: 1)文学集团的出现: “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唐寅 ); “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 ); “唐宋派”(唐顺之、王慎中); “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 2)俗文学的兴盛和雅、俗传统的混融:
Hale Waihona Puke (三)高潮期(1573—1644 ) 1、社会: 1)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封建政权对商品经济的压 制和掠夺的日益严重; 2)思想领域的发展演变:李贽 2、文学: 1)文学理论:李贽的“童心说”; 袁宏道 “性灵说”; 尊“情”反“理”; 2)诗歌:袁宏道 “公安派”; 3)散文——“小品”: 通常篇幅不长;结构松散随意;文笔轻松富于情趣;
4)通俗文学取得重大成就: A长篇小说《金瓶梅》; B短篇小说集“三言”和“二拍”; C戏剧如汤显祖《牡丹亭》;
总结: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特别复杂的时代。经济 的发展与政治的腐败并存,专制的强化与个性 解放思潮的兴盛同在,造成许多矛盾的现象。 一个文人身上同时具有彼此冲突的思想倾向, 也不难看到。但在历史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 明代文学取得了与之相应的成就,这是毫无疑 义的。而且,不管是这一时期的文学所获得的 新进展,或是它所遭到的历史挫败,对于理解 中国文学的发展与演变过程,都有很高的价值。
明代文学概述
第一章明前期诗文(一)宋濂(1310-1381)《宋学士文集》(二)刘基(1311-1375)《诚意伯文集》《郁离子》《卖柑者言》P16(三)高启(1336-1374)《高青丘集》《登金陵雨花台观大江》P1(四)方孝孺(1357-1402)《逊志斋集》二、台阁体和茶陵诗派(一)三杨与“台阁体”(永乐、成化)概说明代戏曲的总体特征第一章明杂剧一、前期喜庆剧、道德剧、神仙剧1、朱权《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卓文君私奔相如》、《太和正音谱》(现存最早北杂剧曲谱理论著作)2、朱有燉《诚斋传奇》31种杂剧二、中后期北曲向南曲转变1、揭露世态炎凉:中山狼题材王九思《中山狼》——开明代单折短剧先河康海、陈与郊《中山狼》汪廷讷《中山救狼》2、讽刺徐复祚《一文钱》(卢至),王衡《郁轮袍》(王维)、《真傀儡》、吕天成《齐东绝倒》3、爱国陈与郊《昭君出塞》、《文姬入塞》4、爱情冯惟敏《僧尼共犯》(明禅、惠禅)、孟称舜《人面桃花》、汪道昆《大雅堂乐府》(《高唐梦》、《洛水悲》、《五湖游》、《远山戏》)三、徐渭1、生平(1521-1591)“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2、剧作:讽世杂剧“四声猿”(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凤得凰)3、理论著作:《南词叙录》(三)高濂《玉簪记》陈妙常、潘必正周朝俊《红梅记》孙钟龄《东郭记》、《醉乡记》沈“强调音律”,不惜“因律害意”汤“推崇意趣”,不惜“因意害律”?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自署清远道人,晚号茧翁,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
(二)故事梗概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
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
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明代文学概述
• 吕天成《曲品》慨叹:“《鸣凤记》 记诸事之恶,令人有手刃贼嵩之 意。”
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
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 • 万历至崇祯年间(1573—1644)传奇创作进入了高 潮期和繁荣期。以汤显祖为代表的玉茗堂作家,和 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为传奇的繁荣作出了重大贡 献。具体表现: 1、涌现出了数百种较好的传奇作品,昆腔传奇一枝 独秀。 2、最突出的创作倾向是弘扬了个性,批判了封建专 制。如《牡丹亭》《娇红记》《玉簪记》《红梅记》 《东郭记》等。 3、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曲学群体的形成。 4、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作家。孟称舜为代表。
第一章 明代文学概述
前期,回归期
即对儒学文艺观的回归。 最有代表性的是长篇小说 《三国演义》、《水浒传》
后期,是文学突变时期
文学突变和全面繁荣 小说有《西游记》、《金瓶梅》 戏曲有《宝剑记》、《浣沙记》、《鸣凤记》 三大传奇问世
第一节 城市文化的形成(明代文学背景之一)
一、文人商人化(文学突变的 基础) 二、读者市民化(文学突变的 内因) 三、艺术趣味世俗化(文学突 变的方向)
• 2、梁辰鱼的《浣纱记》,在戏剧史上有着重要的位 置,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 演出的传奇剧本。 • 一、沉重的政治悲剧。 此剧热情赞美了勾践虚 心纳谏,与臣子团结一致,奋发图强的精神以及范 蠡、文种等人忠贞不贰的品格;而夫差的刚愎自用、 信任奸佞、排斥贤良的行为予以批判。作品明显地 寄托了作者对明代朝政的不满和自己的政治理想。 • 二、崇高而又苦涩的爱情剧。爱情要服从于政治 上的需要。西施作为范蠡的情人,却成了范蠡施展 美人计的工具,对彼此都是一个巨大的伤害。
(一)理论上的肯定。 (二)本身的艺术魅力。
二、 通俗文学特征认识的深化(新的 文学观念的形成) (一)高度重视情感特征。 (二)清晰认识虚实关系。 (三)探讨人物性格刻划。(开始了 对人物塑造的探讨) (四)注重语言通俗易懂。(对典雅 语言发起了挑战)
明代文学概况
明代文学概况二、明代文学发展概况(一)明代文学分期明代文学以嘉靖时期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明前期文学的著名作品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
戏曲、小说成就较高,《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长篇章回小说的问世,以及一些南戏改编作品,为明后期小说、戏曲的繁荣准备了一定条件。
明后期,小说和戏曲再现辉煌。
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如徐渭和《四声猿》、汤显祖和《临川四梦》、吴承恩和《西游记》、兰陵笑笑生和《金瓶梅》、冯梦龙和《三言》、凌濛初和“二拍”等。
在诗文方面,最突出的是公安派。
(二)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在传统文学观念中,人们一向把诗歌、散文等雅文学视为正宗,而把小说、戏曲等俗文学视为鄙野之言,甚至是淫邪之辞。
明初,朱元璋还制定了压抑通俗文学的政策。
但是,后来出于最高统治者自己享乐的需要,他们又往往破坏了某些禁令。
朱元璋就喜欢听平话,特别是后来承平日久,荒淫无耻的帝王们在寻欢作乐之余,对小说、戏曲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正德皇帝爱看《金统残唐记》,万历皇帝爱看《水浒传》,上行下效,朝廷大臣、文人学士也开始爱好俗文学。
这为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明代从理论上肯定俗文学的价值从李梦阳赞扬民歌开始,到嘉靖以后,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都为俗文学大声疾呼。
李贽把《西厢》《水浒》称作“古今之至文”(《童心说》),袁宏道将词、曲、小说与《庄》《骚》《史》《汉》并提,称《水浒》《金瓶梅》为“逸典”(《觞政》)。
冯梦龙认为小说比《论语》《孝经》的感染力“捷且深”。
这些言论,在当时都无异于振聋发聩,对俗文学繁荣起了巨大促进作用。
明代俗文学最引人注目的首先是小说的勃兴。
长篇章回小说的发展,以《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这“四大奇书”为主要标志。
短篇小说以“三言”“二拍”为突出代表。
其次是戏曲的兴盛。
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来的传奇,是明代戏曲的主流。
明前期传奇,总的色彩比较黯淡。
嘉靖以后,“三大传奇”陆续问世;“四大声腔”中,昆山腔、弋阳腔异常火爆。
明代文学概说
3.诗文方面:传统诗词文的衰落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首,诗法杜甫,文推
韩、柳。
前后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这首的前七
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他们 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模拟抄袭 古人为能事,实质仍然是一种形式主义。
唐宋派——归有光等唐宋派首先起来
反对复古派。
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明代宗(景泰9年)
明宪宗(成化24年) 明孝宗(弘治19年) 明武宗(正德17年没见臣) 明世宗(嘉靖46年) 明穆宗(隆庆7年) 明神宗(万历48年) 明光宗(泰昌1个月) 明熹宗(天启8年) 明思宗(崇祯17年 )
《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在1976年夏著成的一 部经典历史著作。 1952年,赴美于密西根大学攻读历史学。那一年黄 仁宇34岁。他把半生的事业成就全部放弃,重新和 年轻的学生们生活在一起,半工半读,发愤攻读, 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前后一共12年。 毕业后相继在南伊利诺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任教, 又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 究所研究员。
他选择了万历十五年(1587年)作为横截面,
然后又精选了一些人物来做解剖。万历皇帝、 世间已无张居正、首辅申时行、古怪的模范 官僚海瑞、孤独的将领戚继光、自相冲突的 哲学家李贽,只是了解16 世纪中国社会体制 的一个个切入点。这些人物构成了这本书的 基本框架,也构成了这本书的章节。
它不是一本普通的通俗读物,而是用通俗的
2.
文化思想上 在文化思想上也实行了严酷的控制,统治者 对文人一方面采取笼络手段,另一方面则采 取高压政策,规定“士大夫不为君用,罪该 抄杀”,同时又不断地大兴文字狱。 在思想教育方面,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宣扬 三纲五常,实行八股文取士制度。 朱棣召集3000人编大型类书《永乐大典》
明代文学概论
目录明代文学/1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述/1第一节城市文化的形成/1第二节明代文学的哲学基础/2 第三节俗文学的发展/4第四节流派发展/6第二章明代诗文/8第一节明初诗文/8第二节中期诗文/9第三节晚期诗文/10第三章三国演义/11第一节成书过程和作者/11第二节情节和主旨/13第三节人物形象/16第四节艺术成就/18第四章水浒传/21第一节成书过程和作者第二节思想意蕴/21第三节人物形象/25第四节艺术特征/26第五节影响/30第五章明代杂剧流变/30第一节明初杂剧/31第二节中后期杂剧/34第三节徐渭/34第六章明代传奇/33第一节明初传奇/34第二节三大传奇/34第三节沈汤之争/35第七章汤显祖/37第一节生平思想/37第二节临川四梦/38第三节牡丹亭/40第八章西游记/45第一节故事源流/45第二节故事构架/46第三节形象分析/48第四节艺术元素/48第九章金瓶梅/58第一节思想内容/48第二节人物分析/51第三节文学地位/53明代文学元明清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二个高潮。
如果说,元代戏曲是这个高潮的开始,那么,明代文学则是一个突变。
文学观念、文学内容、文学形式和审美趣味都发生突变的时代。
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述重点:明代文学的文化背景;哲学基础;俗文学主流明代文学发展的走势,是一个先抑后扬态势。
以嘉靖年间(1522 ——1566年)为界,可分前后两期。
前期为准备期;后期为文学突变期。
前期,回归期。
即对儒学文艺观的回归。
社会由乱而治。
(虽然明初的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出现了一批有忧患意识和时代使命感的作家,也产生了一批崇尚雄健、具有阳刚之美的作品。
最有代表性的是长篇小说。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给文坛带来了短暂的繁荣。
)随着明初经济复苏,社会相对稳定,再加之政治上的特务统治和文化上的专制主义,思想的理学控制,增添了创作上的不安全感。
无奈文人向古人乞讨人们转向对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的欣赏。
明代文学概说
一、前期 二、中期 三、后期
一、前期:明初—明宪宗成化末年(1368-1487) ⊙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政治方面空前独裁 经济方面扶持农业、打击工商业 思想文化方面尊崇程朱理学,兴文字狱,打击文人 士大夫。 ⊙文学状况: “台阁体”盛行
二、中期:明孝宗弘治—明穆宗隆庆(14881572) ⊙经济、政治、文化背景: 东南沿海工商业恢复、发展,城市走向繁荣。 贪欲滋长,奢靡风行,政治腐败,旧的道德 价值体系面临瓦解的局面。 王阳明提出“心学”理论(心即理、知行合 一)。
⊙文学状况: A文学复古(前七子、后七子,“文必秦汉, 诗必盛唐”) B俗文学兴盛(小说、戏曲繁荣) 三、后期:明神宗万历—明末(1573-1644) ⊙经济、政治、文化背景 工商业经济发展与封建政权对其压制形成尖 锐矛盾,农村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根本性危机 出现。明政权在政治腐败潮。思想家李贽的学说,尊 崇个性、反权威、重视物质生产、肯定人 欲。 ⊙文学状况: 李贽的“童心说”、袁宏道的“性灵说”。
“公安派”的诗歌、晚明小品文。 通俗文学取得了重大成就,《金瓶梅》、 “三言”与“二拍”、《牡丹亭》。
参考书目: 钱基博著《明代文学史》 邓绍基、史铁良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 究•明代文学研究》
明代文学概况
《三国志演义》
• 一、思想内容 • 1、带有强烈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2、主要歌颂了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规范。 • 二、人物形象 • 1、刘备:仁君的典范(与残暴的曹操相区别) 2、诸葛亮:“智绝”的典型,这一形象很好 发寄托了人民的理想。 3、关羽:为义气的化身,是“义绝”的典型。 4、曹操:被当作一个反而人物、一个暴君来 塑造的,是“奸绝”的典型。
明代文学(概况)
• 一、明初“诗文三大家” • 1、宋濂: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 2、刘基:《卖柑者言》,他揭露元代统治者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 3、高启:擅长七言歌行和律诗。 • 二、台阁体 • 代表人物为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除撰写 朝廷诏令奏议之外,大量写应制、颂圣或应酬、 题赠的诗歌,词气安闲,雍容典雅,体现了洪 武朝以后一段时期里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 美意趣。
• 三、艺术成就 • 1、虚实结合的写法; 2、宏伟而严谨的结构; 3、独具魅力的战争描写; 4、雅俗共赏的语言。 •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 1、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2、标志着白话语体的基本成熟; 3、独特的“板块”串联结构。
• 汤显祖《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1、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为追求美好爱情 而不惜性命的杜丽娘,对爱情真挚专注的柳 梦梅,作为封建统治阶丽(作者采取抒情诗的手法,把人物内心的 感情外化为生动的形象); 3、讲究舞台效果(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 北曲雄壮激昂及南词宛转清丽的长处)。
• 四、唐宋派: 是以王慎中、归有光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 古流派,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不满, 主张兼采唐宋古文。 • 五、公安派:是以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 三兄弟为代表的文学流派,“独抒性灵”是 公安派文学理论的核心。 • 明末的其他文学流派还有“竟陵派”、“复 社”等,而晚明的小品文,要以张岱最为著 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晚明诗文
2.公安派(公安三袁)
三袁即袁宗道(字伯修,1560~1600)、袁宏道(字中郎, 1568~1610)、袁中道(字小修,1570~1630)兄弟三人。其中以 袁宏道最为著名。 公安派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 的文学,因此不存在古今贵贱问题,也反对模拟古人。 袁宏道提出了著名的“性灵说”,即强调真实表现作者的个性个 的思想情感,反对各种人为的约束和粉饰蹈袭。 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 。 他们看到公安派在“信心而出、信口而谈”的口号下,不免流于 浅俗轻率,因此他们虽然重视“真诗”、重视“性灵”,但他们 更重视向古人学习,钟、谭二人合作编选《诗归》,即是要“引 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达到一种“灵”而“厚”的境 界。
3.竟陵派
三、晚明诗文
4.晚明小品文
所谓小品文,一般体制较为短小精练,体裁上则不拘一格,序、 记、跋、传、铭、赞、尺牍等文体都可适用。 小品文的兴起,标志着晚明时期人们的欣赏趣味从庄严古板的高 文大册转向轻俊灵巧而有情韵的小文小说。 晚明小品文的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率真直露,注重真情 实感。 其代表性的作者有公安三袁、张岱、王思任、祁彪佳等。 崇祯初年,太仓人张溥、张采发起组织了“复社”;与此同时, 松江陈子龙等人也创建了“几社”,与复社相呼应。 张溥的《五人墓碑记》 ;夏完淳的《别云间》、《狱中上母书》
这标志着我国的小说艺术进入了更贴近现实、面向人生的新阶段。 《金瓶梅》奠定了世情小说发展的基础。以后的世情小说主要有 两大流派,一派是以才子佳人的故事和家庭生活为题材来描摹世 态,如《玉娇梨》、《平山冷燕》、《醒世姻缘传》、《红楼 梦》、《海上花列传》等;另一派是以社会生活为题材,用讥刺 的笔法来暴露社会黑暗,如《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 《金瓶梅》最大的问题是其中充斥着大量赤裸裸的性描写,这不 免降低了小说的品味,影响了它的价值和流传。
二、明代中期诗文
1.前七子
弘治、正德年间 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李梦阳(1472~1529),字献吉,号空同子,甘肃庆阳人。何景明 (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河南信阳人。 在文学上,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 他们的复古过多地重视古人的法度格调,而不能学习到古人的精 神,一味以模拟剽窃为能,所以他们的成就也不大。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成书于北宋年间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似为一种“说经”话本。 它虽然文字粗略、故事简单,但已经大致具备了《西游记》的框架, 书中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已经取代了玄奘成为故事的主角。取经故 事在元代已经基本定型,相同题材的戏剧创作也已出现。
吴承恩《西游记》
3.孙悟空形象:
4.艺术特色:
四、《金瓶梅》与世情小说
1.地位、作者
《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 其书大约写成于万历前中期。 《金瓶梅》的作者据称是“兰陵笑笑生”,但其具体身份仍无法 确定。 《金瓶梅》的书名,乃是由小说中的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 人的名字合成。故事开头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节演化 开来,写潘金莲与西门庆皆未被武松杀死,西门庆遂纳潘金莲为 妾。接下来写西门庆的暴发暴亡以及金、瓶等妻妾间的争宠妒恨。 最后写西门庆死后,众妻妾“树倒猢狲散”的景象。 《金瓶梅》看来是写一家的日常琐事,但是通过西门庆的各种社 会关系,上至朝廷,下于奴婢,雅至士林,俗至市井,都予以描 写和暴露。作者充分暴露了明末封建统治系统的黑暗和腐朽。对 于以西门庆为代表的新兴商人,作者一方面予以无情的批判,揭 露其道德沦丧、欲壑难填;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表现其精明能干、 有胆有识的能力。然而西门庆却因为过度纵欲,过早地断送了自 己的生命和事业。在这里,作者对人性的弱点予以理性的剖析, 对于财的追求和色的贪爱,如果不加以节制,只能使人的精神扭 曲并进而毁灭人的肉体。
2.作者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说法不一,有人说是罗贯中, 有人说是施耐庵,还有人说是二人共同完成的。现一 般称作者施耐庵,其生卒年、故里及生平事迹未可考 定。
二、《水浒传》与英雄传奇小说
3.成就与不足
思想内容方面:
第一,作品揭露了朝政的腐败和官吏豪绅的罪恶,歌颂了农民起义英 雄的反抗斗争,形象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客观真理,表现了农民 起义的必然性和正义性。 第二,成功地塑造了许多起义英雄的光辉形象。 第三,细致生动地描写了农民起义发展的过程。第四,写出了农民起 义的悲剧结局,揭示了农民起义失败的深层原因。 第一,塑造了数十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 第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表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第三,在情节安排上,生动曲折,引人入胜。 第四,小说的结构安排完整而富有变化。 第五,小说的语言明快洗炼、生动准确,而且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
嘉靖中期以后 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王世贞 (1526~1590),字元美,江苏太仓人。 他们的复古主张基本承接了前七子的文学思想,认为“文自西京、 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与前七子相比,他们对于法度格调 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艺术方面:
不足:
全书艺术成就不平衡,水浒英雄上山之前,描写很精彩,但上山之后, 缺少动人的描写。 有些战争场面单调繁琐,招安后有的情节不够真实,书中有一些迷信 和神秘色彩的渲染。
三、《西游记》与神魔小说
1.成书经过
《大唐西域记》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玄奘为求佛法,不顾禁令,偷越国境,前 往天竺,历时17载,取回大小乘经论律657部。归国后,玄奘奉诏口 述所见,由门徒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介绍西域各国的历史人 情、宗教信仰、地理资源等,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后来他的门徒撰写《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了神化玄奘、弘 扬佛法,在描绘他克服艰难一意西行的同时,还穿插了一些神话传说。
4.缺点
五、明代的短篇小说
1.“拟话本”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 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独立创 作一些新的小说。这类白话小说一般称之为“拟话本”。 明代比较出色的拟话本小说有冯梦龙编辑的“三言”和凌濛初创 作的“二拍”。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别号龙子犹、墨憨子等,长洲 (今江苏苏州)人。 少有才气,但科举不得志,清兵入关后,积极从事抗清宣传,后 忧愤而死。 “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 说集的总称。三部小说集每部40篇,一共120篇。 这些作品有的是辑录了宋元明以来的旧本,但也作了不同程度的 修改,有的是据其他资料创作而成,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 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
2.内容与倾向
一、《三国志演义》等历史演义小说
3.艺术成就
首先它取材于历史,但不完全拘囿于史实,不是历史实录。有所 虚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其次《三国演义》在语言运用上,吸收了我国古代文言文的精华, 尤其是先秦诸子散文和史传文学语言成就,并加以适当通俗化, 使之“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收到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具有 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的特点。 清初毛宗岗曾假托金圣叹的话,称之为“第一才子书”。
第七章 明代文学
第一节 明代诗文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文化传播系
一、明前期诗文
1.宋濂、刘基、高启 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们都经历了元末社会的动乱,作品较 有现实内容。 2.台阁体 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在文坛上占主导地位 。 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和翰林院,又称“馆阁”。 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一种文学 创作风格 台阁体诗文内容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之作, 题材上常是歌功颂德,在艺术风格上追求平正典丽。 3.茶陵派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湖南茶陵人。 他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这些主张对以后的前后七子有明显的影响。 茶陵派的主要成员,除李东阳外,还有谢铎、张泰、陆釴、 邵宝等人。
三、晚明诗文
1.李贽
(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 福建泉州人。 在文学上,李贽提出了著名的“童 心说”,他认为好的文学作品不在 于字句、结构等形式上的追求,而 是出自作家的“童心”,即真心, 都是作家自然而然、不得不然创作 出来的。因此,“诗何必古选,文 何必先秦”。 基于对文学的理解,他打破传统的 偏见,大力推崇《西厢记》、《水 浒传》等通俗文学。 和他的文学观念一致,李贽的文学 作品也大多论点鲜明,立意奇特, 对于生活有着独特的见解。他的散 文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战斗性。
三、《西游记》与神魔小说
2.作者
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 江苏淮安)人。
通过孙悟空的形象,《西游记》作者肯定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和 自我价值的认识。尤其是通过与唐僧、猪八戒的对比,歌颂了有 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 《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 张,突破时空、生死、神人的局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 奇幻的境界。在小说中,神魔形象也具有与人类似的性格感情, 因此也往往能够给人以真实、亲切的感觉。《西游记》的另一特 点就是能够“以戏言寓诸幻笔”,使全书充满了喜剧色彩和诙谐 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