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解读(1)

合集下载

《归去来兮辞》解读

《归去来兮辞》解读

《归去来兮辞》解读作者:崔卫东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20年第06期《归去来兮辞》是田园诗人陶渊明的经典之作,思传千载而历久弥新。

其诗情“沛然如肺腑中流出”。

“文如其人”,在欣赏陶渊明优美文辞的同时,我们又可以探究出作者思想发展的轨迹。

这之中既有“性本爱丘山”的率真,也有“误落尘网”中的懊悔,亦流露出曾经的“猛志逸四海”的大济,但更多的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壮豪之情。

一、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古往今来人们欣赏《归去来兮辞》时,大多都是赞颂陶渊明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人生态度。

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也能找到相关的诗句来印证这一点。

《五柳先生传》中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归园田居》中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饮酒》中的“心远地自偏”,以及本课之中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等都是经典之句。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途生活,自此就结束了。

十三年来,他时而出仕,时而归隐。

他曾在桓玄手下做过事,也在刘裕手下任职。

当理想与现实矛盾迭出之时,当他的“大济苍生”之志无以实现时,当一个文人的单纯的理想失落之时,陶渊明彻底失望了。

在《归园田居》中他将自己的仕途经历比作“羁鸟”“池鱼”,他如牢笼一般的人生形象跃出。

他畅想着人生的回归,回归让他的人生从此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回归后的生活场景是这般的和谐:亲人倚门翘盼,虽荒蕪却松菊傲然的小院,有酒有菜、自斟自饮的场景,放飞自我的田园优游图,还有清新自然的山林图,及自然有序的躬耕图。

这一幅幅赏心悦目的图景,是陶渊明的美好盛世图景。

这“欣欣向荣之木”,这“涓涓始流之泉”,这“得时之万物”,无不吸引着陶渊明,于是他“怀良辰以孤往”,实现了人生的转折。

二、假亦真来真亦假《归去来兮辞》中的“归去”也应该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归去,并不能让人感到真正的轻松,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

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受到家庭和儒学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有过幻想。

归去来兮辞深度解读

归去来兮辞深度解读

归去来兮辞深度解读《归去来兮》是唐代诗人王勃所作的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辞。

这首诗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却极富有感染力和富有诗意。

下面就让我来解读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首先,诗的题目便是“归去来兮”,很形象地表达了一种欲望和感情。

归去,即想要回到自己故乡的渴望;来兮,又想起了早年出行时“来者不拒”的自由与潇洒,在描述上也产生了一定的矛盾与冲突。

这种心境和情感的交错,让我们开启了这首诗的阅读。

其次,这首诗在内容上,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描写离别与思念,第二部分则是表达回归与感恩。

前者用了“相思”、“知音”、“泪眼朦胧”等文艺的形象,令人感到诗人离家行旅遭遇了种种不易,只有桂枝和清流相伴,但仍然难免想家思乡、留恋情感。

如同风中残烛烈烈的坚持着一种内心的纯粹,以及对于亲人与友谊的温暖关怀。

第二部分则是表达了归心似箭、流水歌声、深情的传统文化意蕴。

流水潺潺,是王勃对大自然的一种赞美,更是带着感情隽永地流淌着;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则更是表达了爱情与友情在人生的道路上的不可或缺。

最后,诗歌的结局非常精妙,呈现出王勃的心思和对于人生道路的思考。

在要归的时候,王勃没有忘记自己路途中所受到的礼遇和疼爱,更没有忘记遥远的亲人和朋友,即便离别带着无限的悲伤和无奈,也依然充满着感恩的心情。

这真正展现了王勃对于人生环境以及情感世界的感悟与洞察。

《归去来兮》是一首深情质朴的诗篇,它在简洁中展现了一种强烈的情感。

王勃通过自己的痛苦经历,以及生命中存在的一切美好与幸福,抒发出自己深深的思念和感谢之情。

这种情感的直接性和真实性,令人唏嘘不已。

最后,通过回归与感恩,王勃更是展现了诗人应有的追求和正视。

这首诗在文化传承和人生境遇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归去来兮辞》解读

《归去来兮辞》解读

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国内物价飞涨,物品奇缺,老百姓在饥饿和死亡线上苦苦挣扎。

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面粉“救济”中国人,朱自清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救济粮。

当时,朱自清正罹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失眠。

而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但他毅然坚守自己的原则。

后来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逝世,时年50岁。

临终前,朱自清仍然不忘谆谆叮嘱家人:“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这种对自己灵魂的坚守、对民族气节的坚守,令人分外动容,因此毛泽东同志曾称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气节”。

由此可见,花有百种,朱自清却独爱那高雅的荷,且独欣赏纯洁的白荷,不正是那内心对清白守正的至雅之美的追求么?二、“荷香”的深层内涵在《荷塘月色》中,作者不仅描写了荷花、月光,还专用笔墨来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香,必得是微风吹过才有,而且是“缕缕”,那便似有似无了。

作者还说这气味如同“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可见这荷香是至淡至微,不仔细体会便难以获知的。

为什么要将荷花之香写得如此清淡幽微呢?其实,中国历代文人对于香味的追求,都是有品级之分的。

牡丹被喻为“国色天香”,唐朝社会风气开放、人的心胸阔达,然除了李正封“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句,就鲜有人赞美牡丹馥郁的香气和浓艳的色彩了;桂花的香气更是黏稠芬芳,但是古代的诗人也不大赞美桂花,《红楼梦》中,呆霸王薛蟠娶了—个有着“花柳之姿”、横行跋扈、庸俗泼辣的妻子,曹公给此女取名“夏金桂”,以此可以管窥,古人对桂花是不那么喜爱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兰香与荷香,因其淡雅飘渺、清幽微渺,而被视为上乘。

宋朝的苏辙有诗云:“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高中语文人教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解读

高中语文人教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解读

高中语文人教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解读《归去来兮辞》表现了陶渊明的隐逸理想,体现了古代文人隐逸于朝市中的入世精神与隐逸于山林中的出世精神。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人教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解读走进田园、不慕权势是生命的原始皈依“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在黑暗官场里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诗人,开始将生命的目光投向田园,他认为,只有田园才是灵魂真正的皈依之所。

“有四方之事”和“风波未静”的官场对诗人来说,只是“异地”、是“异乡”,是个人精神无法生根的“漂泊地”,而在漂泊中,心灵牵挂的永远是故土田园。

田园,便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

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人性的失落。

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

故而诗人才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感叹,才有“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自责,才有“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自悔。

这自然也让我们联想到西方贤哲笔下那些渴求回归田园的呼声:“生命之解脱意味着生命回归于真实,意味着臻于完美之境,无论什么人都应该明白,复归于无感情的尘土是一种快乐。

”(尼采) “日日夜夜,我拿着拐杖,叩问大地──我母亲的门槛,说到:‘噢,亲爱的妈妈,让我进来吧。

’”(乔叟)一首新诗说:“最应该记住的最易忘记,谁记得母乳甜美的滋味;最应该感激的最易忘记,谁诚心吻过亲爱的土地。

”当陶渊明的双脚踏进田园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说,他真实的生命又揭开了新的篇章。

追求自由、身心合一是生命的本真呼唤陶渊明依恋山水,旷性任达,应该说是一种禀赋。

他自己就说:“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这是一个天性热爱自然,不喜逢迎的人,置身名利场,无异于笼中之鸟,又有何快意可言?生命的本质在于顺应自然,享受自然,在与自然的亲吻中,释放出生命的无穷活力。

《归去来兮辞》中隐士文化解读

《归去来兮辞》中隐士文化解读

《归去来兮辞》中隐士文化解读《归去来兮辞》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经典作品。

该作品写于作者刚辞官时,表达了其归隐田园之后内心的真实感受。

陶渊明在该作品中,描写了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并打造出了一种安宁闲适、自然舒畅的意境。

本文中所呈现出的景色和思想观念等,无一不彰显出隐士文化的特点。

从隐士文化的发展历程看,这篇作品可称为代表之一。

一、排斥官场.淡泊功名该辞赋的作者陶渊明拥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其主要表现在排斥官场,淡泊功名。

这一价值观有一个具体的形成过程。

在陶渊明年轻时,曾怀抱“兼济天下”的志愿,不愿意缩在茅庐之中,并想方设法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即出仕为官。

但当时社会等级制度非常森严,而陶渊明又有着鄙视名利,不为金钱和官衔折腰的气节,因此其仕途发展不甚光明,颇受阻碍。

所以,陶渊明曾经五次为官,但也只担任过类似县令、参军之类的小职位,在十三年时间中大多时候都在家赋闲。

这样的仕途并没能实现陶渊明的大志愿,反而让他见识到了官场的腐败和黑暗。

这时,陶渊明热爱自然、喜欢隐逸的天性又被激发了出来,坚定了他隐居山林的意愿。

于是,他毅然辞去县令一职,走上了一条和仕途背道而驰的路。

《归去来兮辞》就是他刚回到家中时所写作品,开篇就表达出了“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感受。

这句话是陶渊明的真情流露,道出了他对于为官的悔恨,同时也是对自己灵魂的谴责。

陶渊明认识到“今是而昨非”,并为自己“迷途未远”而感到欣慰庆幸,“知来者之可追”则表现了他对将来的期望。

这便是“归去来兮辞”中所体现的隐士文化,陶渊明排斥官场、淡泊功名之心天地可鉴。

二、饮酒赋诗,亲近自然在当时社会,饮酒赋诗属于隐士们生活当中主要活动之一,而诗与酒的呈现也是隐士文化的代表性特点。

就以陶渊明来讲,其关于饮酒的诗就达到了二十首。

连苏轼都曾言:“渊明之诗,篇篇有酒”,虽略显夸张,但也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酒在隐士文化中的地位。

陶渊明归隐之后,首先就是“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之后便“引壶觞以自酌”。

归去来兮辞原文注解及赏析

归去来兮辞原文注解及赏析

归去来兮辞原文注解及赏析《归去来兮辞》作于作者辞官之初,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衬托出了他辞官归隐后的豁然,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原文注解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归去来兮辞原文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翻译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

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鉴赏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鉴赏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鉴赏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

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

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有《陶渊明集》。

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鉴赏。

欢迎大家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鉴赏【题解】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

“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

“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原文】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1],瓶无储粟[2],生生所资[3],未见其术[4]。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5],脱然有怀[6],求之靡途[7]。

会有四方之事[8],诸侯以惠爱为德[9],家叔以余贫苦[10],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11],心惮远役。

彭泽去家百里[12],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13]。

何则?质性自然[14],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15]。

尝从人事[16],皆口腹自役[17];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18],当敛裳宵逝[19]。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20],情在骏奔[21],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22],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23]。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24]!既自以心为形役[25],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6]。

《归去来兮辞》原文及赏析(优秀8篇)

《归去来兮辞》原文及赏析(优秀8篇)

《归去来兮辞》原文及赏析(优秀8篇)关于辞的体裁特点篇一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

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说教法:篇二1、预习法。

学习一篇课文,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知识量大,所需掌握的内容多,不经预习直接听课,学生很可能会不知老师所云者何,听课效果大打折扣。

反之,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听课时对文章重难点的把握就会事半功倍。

2、自读法。

“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生学文言文,实际上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读懂文言文。

《归去来兮辞》表情达意,笔到意随,音韵和谐,文辞流畅,天然无饰,便于学生理解品读。

借此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再好不过了。

3、探究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针对文章内涵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一来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二来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步骤篇三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原文:篇四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全解析{转}

《归去来兮辞》全解析{转}

《归去来兮辞》全解析{转}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幼稚:指孩童。

〕,瓶无储粟〔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瓮之类。

〕,生生所资〔生生:犹言维持生计。

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

〕,未见其术〔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

〕。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

小官。

〕,脱然有怀〔脱然:轻快的样子。

有怀:有所思念。

〕,求之靡途〔靡途:没有门路。

〕。

会有四方之事〔四方之事:指他接受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任命出使的事情。

〕,诸侯以惠爱为德〔诸侯:指州郡长官。

〕,家叔以余贫苦〔家叔:指陶夔,当时任太常卿。

以:因为。

〕,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风波:指军阀混战。

〕,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彭泽:县名。

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

〕,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眷然:依恋的样子。

归欤之情:回去的心情。

〕。

何则?质性自然〔质性:本性。

〕,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违己:违反自己本心。

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

〕。

尝从人事〔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

指做官。

〕,皆口腹自役〔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

〕。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一稔(rěn忍):公田收获一次。

稔,谷物成熟。

〕,当敛裳宵逝〔敛裳:收拾行装。

〕。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不久。

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

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

〕,情在骏奔〔骏奔:急着前去奔丧。

〕,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仲秋:农历八月。

〕,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

正文归去来兮(1)!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何,为什么。

〕?既自以心为形役〔以心为形役:让心灵被形体所驱使。

意思是说,为了免于饥寒违背自己的意志去做官。

行,形体,指身体。

〕,奚惆怅(2)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谏:止,挽救。

来者:指未来的事情。

追:来得及弥补。

〕。

实(3)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快乐并痛苦着——《归去来兮辞》思想情感解读

快乐并痛苦着——《归去来兮辞》思想情感解读

快乐并痛苦着——《归去来兮辞》思想情感解读陶渊明的辞赋名篇《归去来兮辞》一扫楚辞体中怨愤、悲伤的情调,显出了淡远潇洒的文风。

欧阳修对这篇文章推崇备至,尝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

”《教师参考用书》这样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

无论是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还是对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喜爱,都说明了作者告别官场是高兴的,快乐的。

但笔者认为此时的陶渊明是快乐的,欣喜的,但也是痛苦的,无奈的,惆怅的。

本文将结合陶渊明的生平和作品,试着解读《归去来兮辞》复杂的思想情感。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儒家伦理与老庄无为思想糅合的玄学风行的时代,其曾祖陶侃是有儒家进取精神、不满老庄思想的人。

在大小环境的影响熏陶下,“少年罕人事”的陶渊明“游好在《六经》”,对儒家经典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少年时的陶渊明像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产生了大济苍生的理想,他不但有远大抱负,而且更希望自己“远翥高飞”。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从陶渊明对精卫、刑天不屈于命运,敢于同天斗的精神的热情歌颂中,我们不难品味到他的雄心壮志和理想抱负。

我们怎能忘记在《桃花源记》里他给我们描绘的一幅怡静、淳朴的生活画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是“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构想,陶渊明对民生的关爱,对离乱的控诉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都悉数显现。

很显然,陶渊明本是一个“欲有为”的人,从他的诗文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到一股济世热情在他的心中涌动流淌。

那么,拥有济世之志的陶渊明为什么辞官归田,走上了归隐之路呢?《晋书。

陶渊传》中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去来兮辞》原文翻译及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去来兮辞》原文翻译及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去来兮辞》原文翻译及赏析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归去来兮辞》序原文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辞》正文原文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归去来兮辞》原文及注释译文

《归去来兮辞》原文及注释译文

《归去来兮辞》原文及注释译文《归去来兮辞》是我国古代音乐艺术中的经典作品之一,起源于先秦时期,被誉为“百代之经典”。

这篇诗歌作品以婉约清新的文艺风格,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归家的期望,体现了先人们羁旅漂泊的心情。

现在,我们来一起学习《归去来兮辞》的原文及注释译文,感受其中的深刻内涵。

一、原文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四大皆空,气魄干云;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焉知二五而十三,宋玉留致其如烟。

棠棣华菀,白露横江;笛在江户,清风常娟。

水云间,山不盈尺,何知道之不祥!石中有画马,如转如飞,凌波微步,谨益尔灵验。

二、注释译文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返回故乡,回归家园,可家园已荒芜,何不回归?这里是表达思乡思归之情。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我把我的心灵送给了生活,却寂寞落寞,感到孤独和悲伤。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对过去的事情我们已经无能为力去改变和许诺,但对未来还可以有所期望和追求。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我们身处在迷失的道路上,虽然距离我们的目标还很远,但是我们要认清今天所在的位置,不要对昨天不够了解,遗憾昨天。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小船轻轻地漂流着,风儿轻柔悠扬地吹拂着船帆和衣角。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征夫”是指军人,意为“问路”,但在这里则可以理解为在艰难的旅途中求问迷路的方向,一种对旅途的反思和思考。

四大皆空,气魄干云;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指人的精神胎力非常旺盛,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显得格外神秘。

焉知二五而十三,宋玉留致其如烟:二五是指当前的年龄,十三是指他离家的时间。

大意为社会变幻的速度太快,一年不如一年,时光变迁,改变甚至快如风。

时过境迁,一切都变得朦胧不清。

棠棣华菀,白露横江;笛在江户,清风常娟:想象故乡的美景即境,感受到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归去来兮辞中而的用法总结(一)

归去来兮辞中而的用法总结(一)

归去来兮辞中而的用法总结(一)前言作为一名资深的创作者,我始终秉持着对语言的敬畏和对艺术的追求。

近日,我特别关注了一篇名为“归去来兮辞中而”的古文辞章,并在研读中对其中的用法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以下是我对这一用法进行分析的详细总结。

正文1. 了解“归去来兮辞中而”“归去来兮辞中而”是《离骚》中的一句诗句,出自屈原之手。

它形象而华丽地表达了人们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经历的离去和归来,既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也寄托了他对人生的哲思。

2. 强调主题的独立性这一用法在文中起到了强调主题独立性的作用。

通过将“归去来兮辞中而”独立成一句,诗人使其凸显出来,使读者更容易注意到这个核心句子。

这种用法类似于将关键词放在句首,起到突出强调的效果。

3. 创建意境的使用“归去来兮辞中而”通过其华丽的辞藻和富有诗意的句式,在文中有效地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

这种用法提供给读者一种虚拟的感受,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中。

4. 复杂情感的表达这一用法使得诗人能够更好地表达复杂的情感。

通过使用华丽的辞藻,诗人将对离去和归来的深思与痛苦直接传递给读者,让读者能深入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安和矛盾。

同时,这种用法也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让他们自由地解读和品味。

5. 诗意的提升“归去来兮辞中而”这种用法在文中不仅起到了强调主题、创建意境和表达情感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整个文辞的诗意。

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需要通过华丽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来营造出诗意。

这一用法恰恰契合了这个特点,使整篇辞章更具有韵律和美感。

结尾“归去来兮辞中而”这一用法的运用不仅在《离骚》中表现出了它的独特魅力,也在我们日常写作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价值。

通过强调主题、营造意境、表达情感以及提升诗意,我们可以更好地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读者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希望我们在创作中能够灵活运用这一用法,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归去来兮辞》解析

《归去来兮辞》解析

《《归去来兮辞》解析》《归去来兮辞》可真是一篇妙文。

这篇文章一开头就特有感觉。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你看,作者就像在和我们唠嗑呢。

他那种急切想回到田园的心一下就表现出来了。

他觉得田园都要荒芜了,自己得赶紧回去。

这就好像我们离开家乡久了,惦记家里的花花草草,惦记家里的老房子一样。

再看文中写他回家路上的情景。

那心情,老激动了。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他坐着小船,晃晃悠悠地往家走。

风一吹,衣服都飘起来了。

感觉他都要飞起来了,就像一只自由的小鸟。

一路上的风景在他眼里都那么美,他是真的开心啊。

到家之后呢,他写了家里的情况。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院子里的小路都长满了草,但是那些松树和菊花还在呢。

这就像我们回家,发现有些东西变了,有些东西还和以前一样。

那些松菊就像是老朋友,一直等着他。

他看到这些,心里肯定暖暖的。

还有他写在田园里的生活。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自己拿着酒壶喝酒,看看院子里的树,心情就特别好。

这种生活多惬意啊。

没有那些官场的烦心事,就自己一个人,自由自在的。

他可以看云卷云舒,听鸟叫虫鸣。

文中他对自己心情的描写也特别棒。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他看到万物都按照自己的时间生长、变化,然后就感叹自己的一生。

这种对生命的思考,特别深刻。

他觉得自己在田园里才是真正活着,以前在官场都白过了。

他还写了和亲戚邻居相处的场景。

大家一起唠家常,没有什么勾心斗角。

这种淳朴的人际关系,在现在看来可真是难得。

我们现在有时候和邻居都不认识,哪像他们那时候,还能一起谈天说地。

《归去来兮辞》里对田园风光的描写也很出彩。

那些山水、那些花草树木,都像是有生命一样。

作者把田园生活写得像世外桃源,让我们这些读的人都特别向往。

《归去来兮辞》真的是一篇好文章,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还有对生命的感悟。

我们能从中学到很多,感受到那种简单纯粹的快乐。

《归去来兮辞》原文与译文精选全文完整版

《归去来兮辞》原文与译文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归去来兮辞》原文与译文《归去来兮辞》原文与译文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原文与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归去来兮辞》原文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人,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译文回去喽!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归!既然自己使心灵受形体的奴役,为什么还要独自惆怅伤悲?我明白了,以往的不能挽救;我知道了,靠将来还可以补回。

真的,走入迷途还不算远,我觉得今是而昨非。

船儿轻轻地摇荡着前进,风儿飘飘地吹着我的上衣。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恨晨光还是这样隐约依稀。

终于看到了家里的屋檐,一边奔跑着一边怀着满腔的欢欣。

僮仆跑出来迎接,小儿子等候在家门。

园子里象征隐土生活的“三径”已经荒废,可是我心爱的松菊却还幸存。

拉着幼子的手走进屋门,已准备了美酒盛满酒樽。

高高地举起酒壶和酒觞自酌自饮,悠闲地看着庭园的树枝露出了笑颜。

依靠着南窗(窗外有傲天的孤松)寄托自己傲世的情怀,确实感到这小小的空间就可以使人心安。

文言文《归去来兮辞》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文言文《归去来兮辞》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归去来兮辞》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归去来兮辞》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

“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

“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气助词。

本作代表了山水田园诗派的最高成就。

【原文】归去来兮辞序文: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1)。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2),生生所资,未见其术(3)。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4),脱然有怀(5),求之靡途(6)。

会有四方之事(7),诸侯(8)以惠爱为德,家叔以(9)余贫苦,遂见(10)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11)未静,心惮远役(12),彭泽(13)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14)。

何则(15)?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16)。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17)。

尝从人事(18),皆口腹自役(19)。

于是怅然(20)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21),当敛裳宵逝(22)。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23),情在骏奔(24),自免去职。

仲秋(25)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26),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27)十一月也。

正文: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2024年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赏析

2024年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赏析
(四)委心乘化之愤。文章第四段卒章显志,抒发诗人委心乘化,乐天安命的情志。我们固然强化了对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返朴归真,守节养性的人生理念的理解,不过,强烈的感叹和接二连三的反问又使我们分明意识到诗人去留难定、取舍难决的矛盾和苦闷。“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感叹人生苦短,余生不多,强调委心任运,顺其自然,其实是表达去留难定,心力不及的无奈和痛苦。“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否定了忧心忡忡,心神不定的犹豫不决,其实正暗示出平日里心有所求,志有所得的煎熬难耐。“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说自己乐天安命,坚信不疑,正折射出何去何从、取舍难定的怀疑和忧虑。“聊”是姑且、暂时之意,是不是也暗示出诗人这种选择也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呢?事实上,归隐田园之后的陶渊明并不能够做到真正的归隐,因为他总有不忘尘世,感时伤怀的时候。“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写自己醉情山水,逍遥自在,其实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谴责和抗议,陶渊明既不想迷恋世俗以获取功名富贵,又不屑逃脱人世去飞临仙境,为了保持纯真质朴的天性,他只好到自然山水中去寻求心灵的解脱和情感的寄托了。这些文句,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觉到诗人否定官场,抗争世俗的孤愤和绝决。
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的人驾着篷布小车,有的人划着一叶小舟。时而沿着婉蜒的溪水进入山谷,时而循着崎岖的小路走过山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赏析2
原文: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魏晋〕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为德,就宰吾县之沃野。至心不可求,虚怀若谷,应物而不藏。以其无心,不求不应,应物适时,不遗小贤。若遗之以大礼,则弗敢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一)、心为形役之悲。

文章第一段交待诗人归隐的原因和决心。

陶渊明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归隐的。

关于归隐的原因,《宋书?陶潜传》说是“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我不能这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陶渊明自己说的,则与此略有不同。

他在《归去来兮辞》小序中说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缸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在亲友劝告下,“脱然有怀”,入于仕途,求得彭泽县令一职。

但未过多久,便“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但他仍打算做一年官再“敛裳宵逝”。

恰恰这时,他的一位妹妹去世,他也就“自免去职”,写了这篇《归去来兮辞》。

不管是他传还是自序,都不难看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真正原因是“心为形役”,即心志被形体役使,做了许多违心悖情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想做的却不能做,不想做的却又不能不做。

结合《宋书》和小序来分析,“心为形役”含义有二:一是诗人为口腹之计,羁身宦海,折腰事人,寄人篱下,仰人鼻息,遭遇了冷眼和歧视,深感屈辱和厌倦。

二是诗人质性自然,与俗相违,矫厉不得,不容于世。

逆情悖性,违心违己,在诗人看来是玷污心性,扭曲灵魂,因而深感惭愧,惆怅悲伤。

一旦醒悟,便觉得“往者不可谏”而“来者犹可追”;觉得“迷途未远”,“今是而昨非”,因而决计弃官归田。

这中间固然有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庆幸,更有陷身官场、铸成大错的沉痛。

大梦初醒、了然彻悟的“归田”宣言中更有痛彻心肺、追悔莫及的自责自悔。

(二)、居家涉园之痛。

文章第二段直写自己想象中的归途情景和归隐后闲适自在的家园生活,这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焦急迫切,也有终于冲破“尘网”、挣脱“樊篱”的欢欣鼓舞;有久别重逢、安享天伦的欢畅喜悦,也有闲庭信步、触目成趣的宁静安逸;有饮酒寄傲、与世隔绝的孤高自许,也有策杖流憩、矫首遐观的自然情趣。

归去来兮辞释文

归去来兮辞释文

归去来兮辞释文一、引言《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专业的角度对《归去来兮辞》进行详细的解读,带您领略陶渊明的隐逸情怀。

二、背景介绍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曾祖父陶侃曾官至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等官职。

然而,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家道中落,他也不得不自幼过着清贫的生活。

三、原文与注释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注释】:此句意为“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呢?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我为什么还要失意而独自伤悲?”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注释】:此句意为“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但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太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

”3.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注释】:此句意为“船在水面上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轻轻地吹着衣裳。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恨晨光还是那么微弱,天色还是那么朦胧。

”四、深入分析《归去来兮辞》全文主要表达了陶渊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和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他以田园为寄托,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愤懑与痛苦,表现了自己归隐田园的决心和追求自由、独立、自然的生活理想。

五、结论《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一篇重要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思想境界。

通过对其背景、原文与注释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作为一个没落贵族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人生态度。

他的作品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六、参考文献1.《晋书·陶潜传》2.《宋书·隐逸传》3.《文心雕龙·明诗》。

归去来兮辞赏析 6篇

归去来兮辞赏析 6篇

归去来兮辞赏析篇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起二句无异对自我的当头棒喝,正表现人生之大彻大悟。

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

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

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

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是说自我使心为身所驱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怅惘而独自悲戚呢。

过去的让它过去就是了。

诗人的人生态度是坚实的。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出仕已错,归隐未晚。

这一“悟”、一“知”、一“觉”,显示着诗人把握了自我,获得了新生。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此四句写诗人想像取道水陆,日夜兼程归去时的满心喜悦。

舟之轻飏,风之吹衣,见得弃官之如释重负。

晨光熹微,恨不见路,则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

这是出了樊笼向自由的奔赴呵。

连陆行问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实可喜。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一望见家门,高兴得奔跑,四十一岁的诗人,仍是这样的天真。

僮仆欢喜地相迎,那是因为诗人视之为“人子”而“善遇之”(萧统《陶渊明传》)。

孩儿们迎候于门,那是因为爹爹从此与他们在一齐。

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已隐然可见诗人妻子之形象。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来源同上)。

在欢呼雀跃的孩子们的背后,是她怡静喜悦的微笑。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小径已然荒凉,诗人心头乍然涌上了对误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径中的松菊,又使诗人欣慰于自我本性的犹存。

携幼入室,见得妻子理家抚幼,能干贤淑。

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温情。

多么温馨的家庭,这是归隐的保证。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饮酒开怀,陋室易安,写出诗人之知足长乐。

斜视庭柯,傲倚南窗,则写诗人之孤介傲岸。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解读
一、学习目标的确定
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数量的名篇”。

《归去来兮辞》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要重视诵读和背诵。


依上要求特确定《归去来兮辞》的两个学习目标:一是诵读课文(其中诵读的指导在预习课上完成)。

即读出语调——升调、降调;读出语气——疑问、反问、感叹和陈述语气;读出语速——快、中、慢;读出语顿——本文三字句二、一顿,四字句二、二顿,五字句二、三顿,六字句三、三顿或一、二、一、二顿等;读出语意——层意单位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是感受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两个学习目标,互为推进:读是为了领悟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而领悟了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能更好地诵读课文。

因此在感悟课文的基本内容时可引用作者的其他诗文和一些专家学者对其精当的评价,以达到用此文调动学生对陶渊明其余诗文学习兴趣的目的,更达到用此文带动学生对陶渊明其余诗文和整个思想感知的目的。

反过来,通过对陶渊明不少诗文的感知,又加深对本课文内涵的领悟。

因此,感受陶渊明的隐士情怀,应确定为学习本文的首要目标。

二、教读过程的关键
导入课文。

教师向学生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典故。

接着提问学生:①陶渊明对官场的态度是什么?②他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是什么?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需走仕途,而陶渊明不愿当官,当官有什么不好?请同学们读《归去来兮辞》,思考陶渊明厌恶官场的原因。

自然过渡到读悟阶段。

1.读悟第一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要读出作者的自责、自悔、自醒、自慰的心境,要悟出作者厌恶官场的原因——“心为形役”。

这里的“心”和“形”,我认为不是书上注释的“意愿”和“形体、身体”;“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行为。

陶渊明出仕为官目的有二:一是“大济苍生”,二是养家糊口。

《归去来兮辞》的序文这样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又说:“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这是养家。

又说:“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这是说违心折志的痛苦比挨饿受冻的痛苦更痛苦。

因此作者入仕不久就认为入仕是“心为形役”。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作者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在《归园田居》中表现也很明显。

他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作者的这种保洁守志的倔强精神对后代文人影响较大。

因此苏轼评价陶渊明说:“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高适在做封丘尉时吟出了“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转忆陶潜归去来”的诗句;李白的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也是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情操一脉相通的。

所以此段字里行间充分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

这就是作者不求“谏已往”但求“追来者”的蔑视权贵的隐士情怀之一。

2.读悟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要读出作者归家途中的急切,抵家时的欣喜,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的心境。

感悟归家途中的心情,重点品味“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的情状和心理。

抵家时欣喜可以从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中感悟出来,特别最具情味的是妻,好似不见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比谁都迎接得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读悟作者归家后的闲适心境,此处可与刘禹锡的《陋室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进行比较。

陶渊明能“眄庭柯以怡颜……审容膝之易安”,原因就在于他有忘怀得失、淡泊明志、不慕功名利禄的精神内核。

作者《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等诗句,这一诗一赋都表达了陶渊明相同的心境:淡
泊明志,闲适自在。

这是作者的隐士情怀之二。

3.读悟第三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要读悟出作者鄙弃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联系第一段内容,重点理解“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等句子。

此种心境,作者的《桃花源记》中有“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的故事表述;《读〈山海经〉》中有“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的委婉表达;《饮酒》中有“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的直白陈述。

当时摆在陶渊明面前有两条路:一条路,继续入仕为官,享荣华富贵,以实现“济苍生”之志。

而且机会有,好友颜延之就邀请他出来做著作郎官,可陶渊明认为是“违己交病”,不干。

二条路,继续隐居乡村,贫贱终身。

他在多首诗中就写到自己贫穷的生活。

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他还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一个人连生存的基本需求都不能满足,还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始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宁肯受贫穷,也要守住节。

难怪叶嘉莹说陶渊明是“该走的路走过了,该守住的道守住了”。

这就是陶渊明固穷守节的隐士情怀之三。

此段还要悟出作者隐居乡村的生活情趣。

文中有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有酒酣而归弹琴消忧的隐士本色生活;有“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读书雅致;更有躬耕田亩的苦、忧、乐。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苦。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这是忧。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这是乐。

所以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

此乃陶渊明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4.读悟第四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要感悟出作者委心乘化、知天乐命的隐士情怀,这是五。

在魏晋时期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渊明是最为焦灼的一个。

除本文“寓形于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生命感悟外,《杂诗》道:“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挽歌》道:“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读〈山海经〉》中有:“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从陶渊明一生看,他读经书不入仕,归隐不求道,因而形成了他特有的自然人生哲学观。

儒学家是“立德、立功”,留名于后世,道学家是炼丹学道求长生,佛学家是生死轮回神不灭;清谈家是醉生梦死生死同,陶渊明是顺应自然,乐天知命超生死。

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了他的无奈和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种思想可说是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综观以上读悟出的陶渊明的隐士情怀可知: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洁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知天乐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这是陶渊明的隐士情怀,可以说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