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之精华

合集下载

汲儒家之精华

汲儒家之精华
时 期 就 已盛 行 。 两 千 多 年 来 一 直 兴 盛 不 衰 。 如 今 , 着 全 且 随
世界学 习汉语 热潮 的掀起 . 子 学 院走 出国 门 , 名远播 海 孔 盛
外 。儒 家 思 想 更 是 作 为 国 学 之 精 华 ,被 当 代 教 育 界 尊 为 楷
模 。 民 办 高 职 院 校 艺 术 设 计 专 业 的 教 师 , 对 “ 风 日下 ” 面 世 的 艺 术 特 长 生 . 有 必 要 汲 取 儒 家 之 教 学 精 华 , 用 于 现 代 艺 更 应 术 设 计 教 学 中 , 挽 救 越 来 越 不 被 看 好 的 民 办 高 职 教 育 。现 以
答 案 很 简单 , 学 很 重要 。 么 , 何 让学 生 博 学 ? 博 那 如 这 需 要 教 师 的 正 确 引 导 。 艺 术 设 计 教 学 中 , 业 教 师 首 先 在 专 应 认 真 备 课 ,搜 集 足 够 的 信 息 量 。 教 师 可 采 用 多 媒 体 授 课 、 极 讨 论 、 场 调 研 、 作 调 查 问 卷 、 展 设 计 比 赛 等 积 现 制 开 教 学 手 段 , 励 学 生 踊 跃 参 与 到 教 师 教 学 中来 。 其 次 , 鼓 教 师 应 引 导 学 生 端 正 学 习 态 度 ,鼓 励 他 们 有 选 择 地 通 过 互 联 网 、 书 、 刊 等 多渠 道 学 习 专业 知识 。再 次 ,兴趣 是 图 报 “ 最 好 的老 师 ” ,专 业 教 师 应 根 据 不 同 学 生 的 各 自特 点 , 鼓 励 他 们 “ 专 多 能 ” 在 认 真 学 习 专 业 知 识 的 基 础 上 , 力 一 . 努 学 习其 他 知识 , 成优 劣 互 补 , 高 学 生 的综 合 素 质 。最 形 提 后 ,不 同 高 职 院 校 所 开 设 的 艺 术 设 计 专 业 具 有 其 自 身 的 特 点 , 靠 各 自优 势 , 动 和 兄 弟 院 校 建 立 合 作 , 期 带 依 主 定 学 生 进 行 互 动 交 流 , 通 有 无 。 在 交 流 中 , 业 教 师 应 了 互 专

对儒家思想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作文

对儒家思想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作文

《对儒家思想取其精华》比如说,儒家提倡的“仁爱”,这可真是个好宝贝!就像我们在学校里,要关心同学,互相帮助。

如果有同学摔倒了,我们要赶紧把他扶起来;要是有同学忘带铅笔了,我们就借给他一支。

这就是“仁爱”,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温暖又美好。

还有“诚信”,也是特别重要的精华哟!曾子杀猪的故事你们听过吗?曾子为了教育孩子要守诚信,就算猪很贵,也还是把猪杀了。

我们答应别人的事情,也要说到做到,这样大家才会喜欢和我们一起玩。

小朋友们,让我们多学习儒家思想里的精华,做个善良、有爱的好孩子!《对儒家思想去其糟粕》比如说,儒家讲的“三纲五常”里,有一些就不太对啦。

像那种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不管父母说的对不对都得听,这就不太好。

如果爸爸妈妈做错了,我们也应该勇敢地说出来。

还有“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可太不公平啦!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聪明,一样能学习好多知识,能做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对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儒家思想吗?它可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很重要的一部分呢。

咱们先来说说精华的部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大家要记住哦。

比如说,你不喜欢别人笑话你,那你也不要去笑话别人。

就像小明不喜欢别人抢他的玩具,那他也不能去抢别人的玩具,这就是精华,能让大家友好相处。

还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会很快乐。

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有趣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里有个很棒的叫“尊老爱幼”。

在公交车上,我们给爷爷奶奶让座,这就是尊老;弟弟妹妹摔倒了,我们把他们扶起来,这就是爱幼。

像这样的好思想,我们要多多学习。

小朋友们,记住了吗?。

儒家的哲学思想

儒家的哲学思想

儒家的哲学思想儒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他对整个封建社会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和“礼”,它主张通过个人修养以达到仁和礼。

因此,关于人性、个体修养等问题,便构成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贡献。

一、人性问题儒家学说关于人性论问题的最根本的看法就是“性善”说,他们相信人性的存在与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肯定了人之所以有差别,不同于动物,正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而造成的。

只要通过内心修养,改变自己的气质,就可以成为圣人,即“圣人与我同类者”。

这种“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念实际上反映了孔子等人的历史进化观。

而孟子则从伦理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了更深刻的论述。

“性善”说是儒家人性论的核心。

二、个体道德修养问题孔子是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的呢?孔子关于个体道德修养的看法比较全面,但又比较笼统,似乎在强调多方面努力。

他指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也就是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让仁回来,那么仁就会自然地来到我这里。

当时他并没有对人的个体品德做出具体的规定,更没有专门提出道德修养的途径。

所谓“有教无类”是儒家所奉行的原则,孔子是强调教育要以“礼”为准则,受教育者的内在美和外在美都是很重要的。

所以,儒家所提倡的道德标准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这样看来,孔子的思想有些保守。

三、礼乐观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

他认为礼是“天地之序”,是“人道之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对于这个问题,他谈了四个方面的问题:“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个体道德规范及其如何遵守的问题,儒家思想家始终没有明确的主张,其论述基本上是就事论事,简单粗糙,也没有揭示出人的道德规范与其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孟子把人的善良天性叫做“良知”,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天然的“良知”,它是道德的基础,内在的根据。

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在当今世界,许多人以中国的儒家文化为典范,尤其是韩国,十分推崇孔子。

中庸儒家核心思想之一

中庸儒家核心思想之一

中庸儒家核心思想之一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集中了儒家思想的精华,而且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庸儒家核心思想的特点和意义。

一、中庸的基本含义中庸,即“尽己之能,莫过于中”,意味着保持适度和平衡。

在《中庸》中,中庸被视为一种道德准则和处世原则,旨在引导人们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保持平衡,并追求道德的完善。

二、中庸的核心思想中庸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兼爱万物中庸鼓励人们兼爱万物,主张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共存。

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合作和关爱。

2. 追求人的完善中庸提倡追求人的完善和修养。

儒家认为,人的修养是通过真知、惠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六个方面的修行来实现的。

中庸要求人们在各个方面不断自我克制和完善,以达到内心与外在的和谐。

3. 追求道德的平衡中庸要求人们在道德上保持平衡。

儒家认为,道德的极端是不可取的,应该避免过于偏激的行为和情感。

只有在平衡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实现真正的道德修养和进步。

4. 倡导中道中庸倡导走中道,即不偏不倚地对待事物。

儒家主张避免极端和偏执的立场和行为,寻求事物的平衡点,以达到和谐与统一。

三、中庸思想的意义中庸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个体发展和社会和谐中庸思想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相互关心。

它对于促进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非常重要。

只有在平衡和谐的环境中,人们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和实现。

2. 调和社会矛盾中庸思想提出了调和社会矛盾的方法和原则。

社会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冲突,只有通过中庸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才能达到社会矛盾的调和和解决。

3. 人际关系和道德规范中庸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规范。

它鼓励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遵循伦理原则,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4. 个体修养和道德提升中庸思想提倡个体修养和道德提升。

对儒家思想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作文

对儒家思想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作文

对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文
儒家思想,哎呀,那可是咱们中国文化的根儿!这思想里头的
精华,真的让人受益匪浅。

你看那“仁爱”的精神,不就跟咱们现
在说的“和谐社会”一个样儿嘛!大家都得互相尊重、关爱,这样
社会才能更和谐、更稳定。

不过啊,儒家思想里也有那么些老掉牙的东西,咱们得睁大眼
睛看清楚。

就拿女性地位这事儿来说吧,儒家思想里有些观念真的
挺让人无语的。

那时候女性好像被框在了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得按
照男人们的想法来活。

这哪儿行啊,现在咱们可是男女平等的社会,女性也能顶半边天呢!
所以啊,咱们在继承儒家思想的时候,得有个筛选的过程。


的东西咱们得发扬光大,不好的东西咱们得坚决摒弃。

中庸之道解释

中庸之道解释

中庸之道解释“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庸》也是千古流传的哲学典籍,这本书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一部书籍,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中国的思想历史上成为重要的经典。

南宋理学家朱熹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中庸”二字来自《尚书》中的《大禹谟》,其中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又说:“人道恶盈而好谦。

”最早的“庸”字的意义是“用”,如“庸有才华”。

后来引申为“常”,就是恒常不变的意思,如《周易》中的“庸言之信,庸行之谨”。

“中”就是中正、中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中”和“庸”合起来就是“中和的常道”,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道德准则。

了解了“中庸”的含义,就明白了“中庸之道”是一种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中庸》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强大:有力量是强大,这没有疑问,但《中庸》认为,一个人要真正的强大,不能靠服食可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而是靠饮食有序、有节、有度。

这也是养生之要。

这也是中庸养生之核心。

我从书中摘抄了几句我认为对我有启发的话语。

“慎独”是中庸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以前在别的书中也接触过这个概念,但是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看了《中庸》以后发现这其中所包含的深奥的思想内涵。

所谓“慎独”就是在一个人独处时也能做到谨慎不苟。

在没人知道自己所做所为的情况下还能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

这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道德自律。

它要求人们在道德意识上要不断的自我反省、自我剖析、自我提升。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这几句话说明了中庸是很难做到的,中庸是一种高境界的思想意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的实行它,是因为在实行中庸之道的过程中需要极大的毅力去抵制外在的诱惑和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儒墨道法

儒墨道法

儒家:孔子《论语》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墨家:墨子非攻《墨子》其思想主张为:兼爱,非攻,沿、尚贤,尚同,节用等。

道家:老子《老子》在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其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保护自然的思想。

法家:韩非子《韩非子》韩非子攻击主张“仁爱”的儒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

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

纵横家:苏秦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以政治游说为特点的谋士集团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思想中的两个主要流派。

这是经过长期演化的结果。

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末,儒道两家只是许多互相竞争的学派中的两派。

在这时期中,思想流派多到如此程度,以至在中国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庸之道。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义(谊)者,人所宜也。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为儒家的"五常"之一。

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现代管理能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什么精华

现代管理能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什么精华

现代管理能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什么精华?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作为根本,是“内圣外王之学”,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以正己为基础,是“修身治人之学”,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由于有伟大的后继者从而发扬光大,并沿着两条不同发展路径展开:一条以“仁”为发展路径,为战国中期的孟子所继承,主张人性善,开辟了“内圣之学”;另一条以“礼”为发展路径,为战国末期的荀子所继承,主张人性恶,开辟了“外王之学”。

虽然时过境迁,但儒家管理思想依然超越时空,穿过厚厚的历史帷幕,给我们今天的管理以思考与借鉴。

下面就是jy135网为大家整理的现代管理能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什么精华的经验,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觉得有用的朋友可以分享给更多人哦!一、管理者的个人素质(“五常”)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格魅力是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能吸引人的力量,它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感、性格气质、学识修养、处事态度等。

儒家思想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人之根本,在现代管理中可理解为提升管理者的个人素质。

1.仁者爱人,对别人要爱①关心属下:人性化管理。

孝悌:爱亲人,尊敬别人。

“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与!”②培养属下。

泛爱:博施、济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义者,宜也,即适宜、合理合理的就可以拿出,推行合理的制度。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在为人处世的时候,突出“躬自厚而薄责人。

”而在与人交往与合作时,“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3.礼者,等级制度①“礼之用,和为贵”:强调社会与企业的管理秩序,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并透过共同的愿景达到和谐统一。

②遵守规章制度,以制度规范行为。

③尊重伦理道德。

4.智者,知也“学而知之。

”提倡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以创新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引领行业发展。

儒家思想的精华的总结

儒家思想的精华的总结

儒家思想的精华的总结儒家思想的精华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六大思想流派之一,是由孔子及其后继者所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今社会影响深远,成为中国社会的精神支柱之一。

以下是对儒家思想的精华的总结。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它是儒家思想的中心观念。

仁是指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是一种道德情操和感恩之心。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培养仁德。

仁德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使人们关心他人的痛苦,帮助他人实现个人发展,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德行。

个人修养包括学习、自我反省和道德自律。

儒家强调学习是获得智慧和道德水平的关键,通过学习可以提高个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个人的潜力。

自我反省是指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从中找到不足和改进的方向。

道德自律是指通过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道德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关系和家庭伦理。

儒家认为,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培养下一代的地方。

儒家提倡亲情、孝道和尊敬长辈的观念,在家庭中注重亲密关系和和睦相处。

儒家还强调社会关系中的尊卑有序,注重各个阶层之间的和谐共处。

儒家思想强调君臣关系和政治伦理。

儒家认为君臣关系是一种有明确责任和义务的关系,君主负责照顾百姓,百姓则要效忠君主。

君主需要以身作则,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明智的统治能力。

百姓对君主有义务忠诚而顺从,并为国家的利益做出贡献。

儒家的政治伦理强调公正、公共利益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和谐与中庸。

和谐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睦相处和顺畅发展。

儒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协调发展。

儒家也注重人与人的和谐,鼓励人们互相尊重、理解和合作。

中庸是指在一切事物和行为中保持适度和平衡,避免过度和极端。

对《论语》的评价

对《论语》的评价

对《论语》的评价
x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著作。

它是一部集中华古代儒家思想的精华,记录了孔子的思想、语言、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代表作。

《论语》把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系统地编纂成一部书,对儒家学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强调仁、智、勇三种美德,以仁义为宗旨,以智慧为根本,以勇力为基础。

它也着重礼义,强调“仁者爱人”的道理,以及“讲究规矩、礼节、节制”的理念,促使社会建立起和谐、和睦的社会秩序。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哲学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品。

它探讨了人生哲理、道德观念、政治规则和社会秩序,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乃至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论语》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具有深远的政治和哲学价值,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秩序乃至今天的社会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儒家经典语录精华100句(附注释)

儒家经典语录精华100句(附注释)

【】儒家经典语录精华100句(附注释)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贵的道德,在于令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像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像喜爱漂亮丽的女子一样喜爱仁慈,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一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大学》(财富可以修饰衡宇,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必然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足于自己庄稼的好。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他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摘《大学》(《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当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

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于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肯,亦勿施于人。

——摘《中庸》(自己不肯意的事情,也不要施加给他人。

)9、勤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摘《中庸》(爱勤学习接近智慧,尽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摘《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摘《中庸》(普遍地学习,详尽地探讨,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意外。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儒家文化的精髓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的精髓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的精髓及其现代意义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爱,它的特点是重精神,轻物质;重道德,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

儒家注重的是大方向,重视的是精神生活的充实和丰富,关心的是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正确人生观的建立,即教导人成为正人君子。

儒家文化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化,这是追求进步的人们重新关注儒家文化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沉积了几百年韵儒家文化又被人们热情地发掘出来的原因所在。

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它以心灵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为主要目的。

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礼和中庸这三个方面,一直绵延至今。

其具体意义如下: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

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

——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

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

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

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

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

所以,仁和礼是一刻也不可以分开的,这就叫作仁礼一体。

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古代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特别严重,每个人都必须依赖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

因为这个原故,所以每个人都习惯于遵守群体共同的道德规范,而认为群体共性对个性的约束非常合理。

但是越到后世,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不断减弱。

因此,反对共性约束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

儒家的中庸思想

儒家的中庸思想

儒家的中庸思想中庸思想堪称儒家最精华的部分,是后世儒生修身养性的圭臬。

然而,什么是中庸呢?在现实的中国,许多中国人已经不知中庸的真实内涵,往往以为中庸是平庸无能、碌碌无为、随波逐流、老于世故…其实不然。

"中庸"出自《礼记》第三十一章。

开篇就表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什么意思呢?"修道之谓教",儒家教育是用来修道的。

修什么道呢?"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是修"知天命"从而"从心所欲不踰矩"的道。

怎么才算修道呢?"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儒生只有思想行为符合"道"、"天命"才算修道,稍微偏离一点都不行。

那"天命"又是什么呢?先儒看不到,听不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先儒并不知道"天命"根本是什么,但坚信他存在,是不可背离的。

所以"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君子慎其独也",就算独自一人也不敢须臾离道。

既然天外有天,玄而有玄,儒生难以探知"天命"最终是什么,那儒生该如何修道呢?先儒的答案就是"致中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天地的稳定,万物的发育都是靠"中和"才得以顺应天命,成、住而不坏、灭。

儒生只要做到"中和",自然也在某种成度上顺应了天命,常居道中。

先秦儒家几个比较重要的思想观点解读

先秦儒家几个比较重要的思想观点解读

先秦儒家几个比较重要的思想观点解读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含有正负两种属性,儒家思想亦然。

它一方面有其正面的精华所在,具有十分重要的、具有普适性的积极意义,也有其负面的糟粕,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笔者仅就其中部分自认为较为主要的思想观点开展一些简略评述。

一、天人观天人观简言之即为尊天命、循天理。

天人观认为,天命是“天的意志”;另一方面,它又是某种神秘的必然性。

孟子曾曰:“莫知为而为者,天也;莫知至而至者,命也。

”(《孟子·万章上》)[1]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家认为,天命首先是人力不可改变的自然,因为有天命的必然性,故而派生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所谓“天意不可违”.除此之外,对现实社会伦理道德的解释也被贯以天人相与的立场,把天作为其本原加以神秘化。

《论语·述而》载孔子语:“天生德于予”;孟子也曾经说过“夫仁,天之尊爵也。

”(《孟子·公孙丑上》)在他们看来,既然人类社会的纲常伦理是天理的体现,而天理是不可违背的,因此每个人都必须无条件地恪守纲常伦理。

在理论形态上,先秦儒家秉承天人合一的思想,设计了一套大一统的政治秩序。

《礼记·坊记》转述了孔子的话:“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这可以说是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

他们认为,理想国度里,只能有一个权力中心,理想国度的政治秩序只能是由专制君主对国家实现绝对的专制统治,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基于“天人相与”的观念,先秦儒家思想家们进一步论证了君主的绝对权力:“天人相与”必须通过君主方能实现,君主的意志与天的意志是一体的,即“天授君权”;同理,专制统治下的臣民对于君主也应尽人臣之道,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先秦儒家思想家们用天道和天理来为封建政治秩序正名,其实本质上就是把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原则合法化、合理化,作为顺乎天道和天理的不二之选。

二、内圣外王之学在天授君权的思想原则支配下,先秦儒家思想家们再一次论证了君主的绝对权力,进而顺理成章地把治理国家的责任尽数归于君主。

以下属于儒家德政思想的精华

以下属于儒家德政思想的精华

以下属于儒家德政思想的精华
第一、要求统治者集团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

第二、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为政以德”,德主刑辅。

周人提出“明德慎刑”、“为政以德”,后经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法律儒家化运动,礼法合流,《唐律》最终确定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德治方略,并为以后历代所尊崇。

德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的德治对于维持封建社会的稳定起到一定作用。

儒家道家思想与人格修养

儒家道家思想与人格修养

规矩和准则;是对他人的尊重,是一种文明教养。
6、义 ● 符合社会道义的公正、合理的行为 ; ● 达到目的手段的正当途径; ●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基本原则。 ● 孔子: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孟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由此推及,周围的人也会融合为一家人,天下人都可
以视为同胞手足: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管鲍之交、刎颈之交
3、忠 忠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忠于职守;对事
对人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对他人对事的品德:尽心他人;忠于职守,对自己 的份内事尽职尽责。 ●对社会责任感:人是社会的人。纯粹独立的个人是 不存在的。没有人可以在没有社会交往的情况下独自 一人生活。因之,每个人都要有对他人负责,对社会 负责,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这样才能使 社会变的更加美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苏轼:儒家的执着,道家的洒脱,佛家的圆融
苏轼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对儒释道 三种思想都有吸收,且有独到的见解,认为三 者相通。他将三者相互融通,注入自己的生命 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形态,为后人欣羡和瞻 仰。
儒家·执着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士人的文化基因,“圣贤书”培养了
他们的思想根基。苏轼信奉儒家仁民爱物、经世济民的政治理 想,自言青年时“好贾谊、陆贽(西汉名儒)书”。年少时, 其母程氏为他读《后汉书·范滂传》,小东坡听后,就有志于学 习东汉名士范滂勇敢、刚正不阿的精神。
高考作文思想积累——儒家思想与人格修养
一、现代社会发展的不和谐 1、科学、经济已进入现代化阶段:
●国家富强;(GDP全球第二;“一带一 路”……)

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华

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华

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华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华,只有一个字,就是“仁”孔子思想的重要贡献便是“人道”和“孝道”,但这属于外化的展现形式,归结到其思想的核心和精华,其实只有一个字,便是“仁”。

“仁”属于孔子追求神圣感和终极观的桥梁和根本,在孔子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因“德命”受挫形成了“时命”,挑战了原先“有德有命”的成德合理性,因此,孔子用“仁”为思想核心的终极观来解决德性的终极来源问题。

1.“仁”取代了早期的“德命”,成为孔子“成德”主张的内在动力和现实支撑孔子“仁”思想形成的过程中,“时命”尽管化解了“有德无命”的现实危机,却无法解释“成德”的合理性。

因此,在孔子看来,“仁”是内在的,也是超越的,不受外界环境和功利的限定。

换句话说,人不仅生活在自己所掌控的社会环境之中,还存在于一个丰富无尽的精神世界之中。

因此,“仁”的发展取向是使得人反向内在,成为品德高尚之人,并且在“德命”不济的情况下追求精神世界的发展。

2.“仁”使孔子从早期主张以德治天下,逐步转到主张“外王”与“内圣”并重孔子早期的思想主张是以德治天下,恢复所谓的周礼世界,但是周礼显然有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和措施,无法在春秋战国的战乱中发挥实际的价值和作用。

这种理论和现实的悖论导致了孔子思想的发展转向了“外王”与“内圣”并重的阶段。

于是,在孔子面对现实世界的困境时,转向了精神世界,追求内在性的“仁”,思考“人之所以为人”的终极问题。

3.“仁”使儒家的心灵世界从天人维度转向人心维度,不断向内在超越发展孔子的思想起源于三代,由于先人对自然的把握能力有限,并且有相应的神秘观存在,往往以神秘的方式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故而在儒家的早期思想中有诸多的“命”、“天命”的观念,这实际上是天-人维度的心灵世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知世界的能力逐步提高,于是开始转变为人-心维度的心灵世界,人因为“仁”而不断向内在超越的方向发展。

4.“仁”对“礼”进行了改造,尽管两者关系有争议,但从发展轨迹来看是先仁后礼孔子前半生,是围绕“周礼”的复兴而周游列国的,但是随着个人际遇的起伏乃至周围环境的变化,导致了整个人生观发生了转变。

(完整版)孔孟之道

(完整版)孔孟之道

一、孔孟之道孔子和孟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杰出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孔孟之道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孔孟两人所共同推崇的“仁爱”学说更是先秦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核心,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对个人品格以及社会道德的最高要求。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建立道德理想是指理想的社会道德状况和美好的人格,是个人和社会道德的最高境界。

人类的道德理想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和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

作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一,孔子的道德理想反映了他希望提高当代人们道德修养的美好愿望和对高尚社会价值观的向往与追求。

其中,他所创立的“仁学”思想是先秦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核心。

研究“仁学”思想的产生必然要联系到孔子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

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旧的社会体制逐渐瓦解,新的社会体制开始形成,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恃强凌弱,弱肉强食的现象随处可见,贫民百姓更是生活于一片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各地诸侯已彻底脱离了周王朝对其的控制,大一统的局面被日渐强大的地方势力所摧毁。

而孔子作为一名具备高度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和忧国忧民情怀的思想家,面对着当前这个礼崩乐坏、在战争阴霾笼罩下的动荡不安的社会状态,他深刻地意识到了挽救当前所出现的严重的社会危机的重要性,于是他开始寻求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法,决心要重新整顿社会纲纪,使纷乱无序的社会局面恢复到上下有序,贵贱有别的大一统局面,建立一个稳定正常的社会新秩序。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认为导致这种社会危机出现的其实是人们道德上的缺陷,所以解决当前社会危机的最主要途径便是解决春秋末期的社会道德问题,也就是以实行道德教化为手段,孔子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让广大群众接受高尚的道德情操,用这种高尚的价值观念去抑制违反纲纪的行为,让从周天子到庶民百姓无论何种等级的人都能遵守周礼所规定的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的精华

儒家思想的精华
儒家思想之精华 1.思想基础——“孝亲尊师” 儒家认为“孝亲尊师”是做人的根本。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天地之行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父母是生育我们的恩人,要知恩报恩。凡为人子,孝当竭力,夙兴温请,这是天之经、地之义而民之用。所以孝是动物天性的光明,人间永恒之真理。 “师严道尊,人伦表率,养我蒙正,教我嘉谟。”老师是生我们法身慧命的恩人。人若没有智慧,与畜生无异。因人也是动物之一,人比动物高是人有智慧,有道德观念。智慧道德是老师教的,所以老师的恩德与父母是相同的。 父母跟老师对待子女、学生、子弟,可以说是爱护无微不至,期待更是殷切,教育也格外地认真。因此,做弟子的人要常常念着父母老师的恩德,念念不忘,尽心尽力地顺从。所以说,“孝亲尊师”是德性之根本。 2.核心思想——“仁” 儒家思想,核心是“仁”。体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仁者,爱人”,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时时处处把自己放在旁人同等的地位上,推己及人,充分为别人着想,尊重别人的意志和心愿,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不强加给别人,这种思想的出发点是破除一切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自我中心主义,因此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体现在政治治理上,就是要“为政以德”,“节用爱人”,主张重视教养,改善民生,增强国力。 “仁”也是儒家提出的最高道德准则。众所周知,孔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他认为,作为“仁者”的君子,一定要有人格,有志向,能明辨是非,能守死善道。他提出,人要修德,讲学,徙义,改不善。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又曾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把对原则真理的追求维护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不但教育了学生,对一个民族刚建进取心理的形成,也起了重要作用。 3.立身之本,处世之道——“诚” 诚信,是儒家所推崇的处世原则。《礼记·乐记》记载“著诚去伪,礼之经也。”自古以来,就有“人无信而不立”的说法,从商鞅辕门立木到曾子杀猪教子,“言必信,行必果。”作为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之一,已诚待人;要求我们要诚实,态度要诚恳,讲话要坦诚。待人以诚,否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功利思想,是心与心的交流,一定能在彼此间建立深厚的情谊。如果有求于你,对你以诚,明日不求于你则弃之,长此以往,必成孤家寡人。所以,坚持以诚待人,萍水相逢可成知己,沦落天涯可觅知音;得意之时不冷落朋友,失意之日有贵人相助,唯有真心换真心,唯有真情换真情,才是处世之真谛。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之精华——仁、义、礼、智、信,此五常正是治疗现今人伦道德衰微,人情疏离,社会冲突的一剂良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之精华1.思想基础——“孝亲尊师”儒家认为“孝亲尊师”是做人的根本。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天地之行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父母是生育我们的恩人,要知恩报恩。

凡为人子,孝当竭力,夙兴温请,这是天之经、地之义而民之用。

所以孝是动物天性的光明,人间永恒之真理。

“师严道尊,人伦表率,养我蒙正,教我嘉谟。

”老师是生我们法身慧命的恩人。

人若没有智慧,与畜生无异。

因人也是动物之一,人比动物高是人有智慧,有道德观念。

智慧道德是老师教的,所以老师的恩德与父母是相同的。

父母跟老师对待子女、学生、子弟,可以说是爱护无微不至,期待更是殷切,教育也格外地认真。

因此,做弟子的人要常常念着父母老师的恩德,念念不忘,尽心尽力地顺从。

所以说,“孝亲尊师”是德性之根本。

2.核心思想——“仁”儒家思想,核心是“仁”。

体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仁者,爱人”,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时时处处把自己放在旁人同等的地位上,推己及人,充分为别人着想,尊重别人的意志和心愿,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不强加给别人,这种思想的出发点是破除一切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自我中心主义,因此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体现在政治治理上,就是要“为政以德”,“节用爱人”,主张重视教养,改善民生,增强国力。

“仁”也是儒家提出的最高道德准则。

众所周知,孔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

他认为,作为“仁者”的君子,一定要有人格,有志向,能明辨是非,能守死善道。

他提出,人要修德,讲学,徙义,改不善。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又曾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把对原则真理的追求维护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不但教育了学生,对一个民族刚建进取心理的形成,也起了重要作用。

3.立身之本,处世之道——“诚”诚信,是儒家所推崇的处世原则。

《礼记·乐记》记载“著诚去伪,礼之经也。

”自古以来,就有“人无信而不立”的说法,从商鞅辕门立木到曾子杀猪教子,“言必信,行必果。

”作为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之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以诚待人;要求我们要诚实,态度要诚恳,讲话要坦诚。

待人以诚,否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功利思想,是心与心的交流,一定能在彼此间建立深厚的情谊。

如果有求于你,对你以诚,明日不求于你则弃之,长此以往,必成孤家寡人。

所以,坚持以诚待人,萍水相逢可成知己,沦落天涯可觅知音;得意之时不冷落朋友,失意之日有贵人相助,唯有真心换真心,唯有真情换真情,才是处世之真谛。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之精华——仁、义、礼、智、信,此五常正是治疗现今人伦道德衰微,人情疏离,社会冲突的一剂良药。

儒家思想的糟粕“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这是一个老套,而又古板的政治理念,造就了不平等的社会。

君王不管多么荒唐,作为臣民只有忠心的份,绝对不能够进行任何形式的评估,更别说是批判了。

这不但抹杀了任何可能存在的批判精神,还把全国的臣民变为了君王的奴才,只是作为一个受气包而已。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是儒家思想更卑鄙的理论还在于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而且这种成分划分是与生俱来的。

中国搞的那些阶级成分划分,正是儒家思想的“革命版”。

而目前的中国,农民的孩子一出生就只能有农村户口,在医疗、教育、就业等各方面的生存和发展机会都远远不如有城市户口的孩子。

至于那些高干子弟比普通民众的子弟有更多的机会在官场上发迹这一事实也是有目共睹的。

这种论出生、论血统的伦理思想从哪里来?从儒家思想来的!儒家思想最窒息人性的,要数孔子的这个训条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就是说,没有统治者的允许,人民是不能去看、去听、去说话、去行动的。

在民主社会里,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所指明的条款,人们就可以做他们想做的事情、看他们想看得东西、说他们想说的话。

如果人们做的某些事情会引起新的社会问题,那么新的法律条款就必须因应而生。

在新的法规出台之前,人们的行动应该不受制裁。

所以文明国家里的法律是对人们行动的具体制约,而不是指明人们如何行动的行为准则。

孔子的教条与此恰恰相反,它规定人民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符合皇家贵族们制定的行为规范,它是束缚人民行动和思想自由的枷锁。

而历史上专制统治正是得益于这个思想。

长期以来,全国人民只有统一思想的份儿,只有与上保持一致的份儿,只有按照上面规定说话做事的份儿,而绝对不允许人民怀疑和批评。

孔子的这个思想,不但彻底扼杀了中国人的创造性,还为统治者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奴才。

“忠孝”所包含的思想糟粕再来说说儒家提倡的忠孝。

如果是对国家的效忠,比如岳飞的事例,那当然比效忠一个政党或效忠某个“伟大领袖”更符合人民的利益。

象岳飞这样的军人,在文明国家里都是要效忠国家的,这是军队国家化的结果,是便饭,是最基本的要求,根本就不值得大书特书。

相反,在中国历史上,军队往往都是效忠当朝皇上的,所以岳飞的故事才显得与众不同。

对于那个“孝”字,其中的糟粕路人皆知。

儒家所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现今如果有个女人因为身体上的疾病不能生育,或者她根本就不想生育,你能指责她最为不孝吗?这儒家思想分明就是要将女人变为没有自尊又没有自决权的生育机器。

其荒唐、反人性之意不言自明。

以期盼明君来麻痹人民《大学》里有这么一段: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后人简述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是在中国三千多年有史书记载的历史上,哪个帝王统治者是靠自己的修身养性来治理国家的?哪个帝王不是靠军队杀戮、血腥镇压、恐怖统治、甚至焚书坑儒来坐稳其帝王交椅的?对于当权者而言,如果其权力来源不是来自人民的授权,如果其权力不受限制,任何一个人去当权,不论其修身养性的层次有多高,结果一定是个独裁者,甚至是个暴君。

世界上也有不用靠血腥镇压、不用靠屠杀人民、不用靠恐怖统治而上台的政府,但这些政府多数出自不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欧美国家。

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即使自身的涵养不太完美,象克林顿还乱搞男女关系,但是国家却可以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自由自在。

为何会有这样的天壤之别?事实已经一再证明,单强调个人的修身养性是绝对不能造福于人民的。

不单单中国的历史,即使在世界历史上,在实施民主制度之前也没有哪个帝王是靠个人的修身养性来治理国家的。

只有民主制度才能把帝王的权利交给人民,让人民来决定谁当国家领导人,并有权更换不合格的领导人。

只有这样的制度才能确保长治久安、天下太平、人民自由、社会进步。

儒家思想片面强调人的修身养性,极具欺骗性,而绝口不谈那些不受制约的皇权正是产生腐败和荼毒生灵的根源。

其实,真正可以使天下太平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民主的社会制度,不是个人的什么修行。

正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专制制度导致了人的堕落、暴君的肆虐、人民的惶惶不可终日、以及对人民创造性的严重压制。

儒家思想一直提倡“君权天授”,而不是“君权民授”。

为了让人民有个盼头,它告诉人民:如果君王也修身养性,天下就会太平,人民就会幸福。

它的目的是麻痹人民,让人民整天做梦,永远期盼出一个修身养性层次极高的“明君”,却不让人民直接参政、不让人民选择心目中最佳的君王人选。

可是中国历史上出过几个明君呢?确切地说:一个也没有!但是人民就这样在儒家思想麻醉之下期盼“明君”期盼了几千年。

儒家思想是中国最成功的精神鸦片专制制度不但充分利用儒家思想,还篡改歪曲儒家的部分论述来为其服务对于帝王而言,任何有利于集权统治的思想都是求之不得的。

既然儒家思想有浓重的奴才意识,历代帝王崇尚儒学也就顺理成章了。

非但崇尚儒学,更有把儒学断章取义者,如把《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中的一句牢骚话“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变成这样一个集权统治的理论依据而流传千百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总而言之,儒家思想是催生奴性的思想根源,对中国千百年来专制制度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被儒家思想深重毒害的中国,正是产生邪教和发展邪教的温床。

社会在形式上虽然也批判过儒家思想,但是专制统治正是得益于许多国人脑子里根深蒂固的奴才意识。

当然,这里并不是要全盘否定儒家思想,毕竟儒家思想也有一些精华部分。

至于如何吸取儒家思想的精华就不是本文的任务了。

这里只想强调,自由、民主、平等、人权这些现代文明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在儒家思想里几乎找不到。

我们这些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一代人,学习外来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观念也是很困难的。

但是人类社会总要要向前发展,中国社会也是一样要向前发展。

中国人当了几千年的奴隶,如今也已经厌烦了。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用实际行动捍卫自己的公民权利,他们体现着中国的希望。

儒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近年来,西方的许多社会病,如犯罪、吸毒、家庭破裂等也在东亚滋生和蔓延。

许多有识之士提出重建精神价值。

韩国的新民运动,新加坡的礼貌运动,敬老运动,推广华语运动和台湾的读经教育等相继出现。

这些运动的中心内容就是把儒家伦理重新找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一个国家要达到良好的治理,除了依托国家强力外,还得依托精神力量。

而道德确实是一种有利于治国的重要的精神力量。

而社会主义国家要得良好的治理,更必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江泽民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不仅要依法治国,而且要以德治国,正是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识了“为政以德”这一治国的客观规律,自觉地把它运用于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上。

作为治国主体的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国家制度中,用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方式管理国家,管理自己,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战略规划,正是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有机结合。

一直以来,在如何调节社会关系,特别是企业内部的各层关系之间的问题上,在如何培养人们服从权威,遵守纪律的自觉性等问题上,东亚与北美、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有明显不同。

后者主要依靠行政、法律手段,依靠物质的奖励惩罚,而在有儒学文化背景的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就强调了儒家伦理的作用。

美国环太平洋研究所所长弗兰克·布吉尼认为,儒家伦理与美国现代经济民主主义的巧妙结合,是日本经济成功的秘密所在。

这种经济形式叫做“儒学资本主义”。

日本著名企业家涩泽荣一说:“《论语》加算盘,是企业成功的法宝。

”确实,在日本,职工一进入企业就要接受忠于企业及其领导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而企业领导人则以长辈身份给下属以慈爱和礼遇,实行各种形式的感情投资,使职工感到企业像家庭,感戴“家长”,从而更加努力地工作。

企业如此,日本经济怎能不繁荣?此外,将儒学研究与现代文明困境结合起来讨论,也是当今世界一个突出的新主题,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十分重视儒家人文精神,并提出了从儒家人文精神出发来反思近代启蒙以来的文化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