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教学中学生发展的利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7期(下半月)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网络教学中学生发展的利弊分析
李玉玲,吴姗姗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网络教学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而且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
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将逐步成为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相并列的教学组织形式,并且具有很大的潜力,正以无可比拟的优势冲击着班级授课制。但是,在积极发展网络教学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网络教学给学生发展带来的好处与弊端。只有弄清这些问题,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教学;学生发展;利弊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1)07-0047-02收稿日期:2011-03-04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2010106020401M51);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2010106020401M55)
作者简介:李玉玲(1984-),女,山东莱芜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吴姗姗(1986-),女,广西
贺州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系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应用。
1
概念界定
1.1
网络教学及其特征
网络教学是突出学生认知主体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是一
种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活动,它是以自主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特质,可与学校教育中的课堂教学互为补充、相互整合的教学活动[1]
。简言之,网络教学是技术融入教学的一种教学活动。其特征可体现在以下方面:
[2]
从教学内容来看,网络中的教育信息是极其丰富的,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或需要选取知识和信息。
从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来看,网络教学突破了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限制,为教师和学生选择在最佳地点和最佳时间的教与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看,网络教学更容易实现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即时交流、即时反馈。
从师生关系来看,既可以是一对一,即个别指导、个别教学的形式;同时也可以是一对多,即一位教师同时对许多学生授课;还可以是多对一,即在线学习者同时求助于多位教师指导。这种多样化的对应关系,为学生自主地选择不同的、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教师进行辅导提供了可能性。
从教学手段来看,网络教学主要采用视频、音频并用技术,教师可将抽象深奥的知识点通过多种技术,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掌握。网络教学将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减轻教师负担。
1.2学生发展
学生发展与教学价值取向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20多
年来,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大体上经过了以下几个转变:从重视知识到重视能力,从重视能力到重视兴趣、情感、态度等非认知因素,再转向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而强调有个性的、有差异的全面发展[3]。我们认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此,教师应树立发展性教学理念。从教学的视角看学生的“发展”,至少应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具有全面性,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并使他们全面协调发展;二是具有个体性,教学应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在个性、兴趣和特长等方面充分地发展;三是具有创造性,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四是具有可持续性,教学要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4]。
2
网络教学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2.1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交互性是网络教学的重要特性之一,既能促进学生
互动、相互交流,又能达到协作学习、学习互长。例如,让学生借助网络了解某个主题的相关内容,学生们根据各自特长爱好承担任务,通过搜集资料,用网络展示小组成果,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此过程中,学生有自由组合、分工合作,这样的学习环境不但能拓宽他们的视野,而且还能锻炼他们分析、判断、辩论等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互动的、合作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接受的是一对一的传授,效果自然会好,而且活动中也增进了人与人之
教师成长
47
间的交流协作,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网络教学能够将教材中的静态图形、图像转化成动态的影像,以直观形象的揭示图形、图像的丰富内涵,帮助学生全面深人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并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教学情景,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传递文本、图形、声音、动画以及视频信息,将真实世界与虚拟现实相结合。这种教学方式图文并茂,使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了学生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对现象或过程的理解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因此网络技术的运用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达到启迪学生智慧的目的。
2.2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的文件提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可见,个人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信息素养所必备的技能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认识到信息在当代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能产生寻找意识的动机,并将其内化为一种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行为习惯;会鉴别信息,并将自己的所知通过信息的形式传递给他人,从而与他人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将得到不断的强化。此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也将在网络教学中逐渐的形成。
2.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使得教师主导作用得以强化,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主动地操作,控制媒体刺激的深度、频率和强度,以获取预期的学习效果。这种控制能引导学生注意指向,引导学生参与。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自身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使个性心理发展变为一个自发的内在过程,同时使学生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和谐发展。在教师精心编制、采集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决策权,根据个人需求自主地选择信息,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能动地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体现自主学习的原则,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可重复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声、光、色的变化和发展来获取知识、认识世界,有效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3网络教学对学生发展的不利影响
3.1多人机交互,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大量运用,使得师生之间的交往多了一种形式,即“师—机—生”的交往,而且在大多数时候这种交往占据了主导。但教师和学生通过BBC和聊天室的交往多限于语言方面,一般课堂上眼神等情感交流大大减少,师生之间的接触减少。由于网络教学必须借助计算机或网络终端,使本来很直接的师生关系变得复杂起来,师生之间处于一种“半隔离”状态,教学中的“人—机”关系或“人—机—人”关系会削弱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事实上,现阶段通过网络进行师生交流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师生利用这种工具表达思想的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完全用网络交流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这种交流方式不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多媒体课件的大量运用减少了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教师无法用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学生之间也无法相互影响,这将使得课堂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
3.2忽视人性化的情感交流和动作技能目标的实现
网络教学对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的教学效果不是太理想。讲课毕竟是一门人的艺术,应该突出人的气息。网络学习环境中的人文关怀、人文氛围相对缺失,尽管现代网络可以利用特定的计算机符号表示部分情感,但人类的情感及其表达往往是具体、复杂、细腻、综合的,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模拟功能毕竟有限。就教学而言,网络情境下的师生交往终归是程序化的“人—机”形式,而现实情景中的教学,教师往往会全身心的投入,并带着自己所有阅历和体验,教师的一句话,一个表情,甚至一个眼神都能在不干扰正常教学的情况下,不经意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热情,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学生的表情,语言又鼓励了教师更高的热情投入。这些行为,显然是网络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3.3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培养
一方面,多媒体网络是一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库内的信息包罗万象,但也存在着大量的有害信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不成熟但又极富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青少年学生很容易受到这些有害信息的干扰。另一方面,由于多媒体网络中的新知识、新信息层出不穷,信息流速的不断加快远远超出了青少年学生接受、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无形中对学生的心理构成极大的压力,致使一些学生患上现代精神“信息焦虑”病以及精神“早熟”现象。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沉溺于多媒体网络学习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因此,我们既不要形成对多媒体网络教学过分推崇和依赖的心态,也不要产生对多媒体网络教学恐惧的心理,而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思考,及时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动,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使学生的心理真正朝着卫生而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肖从华.也谈网络教学的定义[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0).[2]杨九俊,吴永军.学习方式的变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227-228.
[3]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蔡宝来,李清臣.教学回归生活的目的:为了学生的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9(2):59.
(责任编辑:徐丽娟)
教师成长
48
2011年第7期(下半月)软件导刊·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