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方能有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需要相结合,才能发挥指导作用。

8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

其重要标志就是先后形成了既适应特定的时空条件,又一脉相承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正是在这些适应中国实际需要、符合时代特征要求、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理论和思想指导下,中国的解放革命才走向了胜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形成于19 世纪40 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对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理论反映。

20 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作为接受体,当时的中国显然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天壤之别。

所以,当中国共产党接受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那一刻起,便同时领受了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这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思想方法和理论原则,又要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时代需要加以灵活掌握与运用。

简言之,即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五四运动后在中国广泛传播,就在于这种彻底的革命学说的根本特性就是实践性,它是为被压迫人民反抗剥削和压迫而创立的,符合“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当时特定社会主题的需要。

近代的中国历史就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

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这一历史任务,中国的不同阶级曾提出过不同的理论和进行过不同的实践,如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等。

但面对异常强大的反动势力,他们都无可奈何地失败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分析及当代任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分析及当代任务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问题,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中国的具体的实际的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结合,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时代要求、理论品质、实践依据和文化依据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现的必然性,然后从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客观实际来分析其必要性,并结合面临当代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危机提出新时代应当如何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必要性;历史任务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一)时代要求近代中国以来,由于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的仁人志士经过不断地斗争。

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思想和观点,如以林则徐、曾国潘、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主张“中体西用”,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指导思想,在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大力发展实业、军事等,在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提下是不可能促使国家富强的。

如以洪秀全、洪仁?\为代表的农民阶级领导了作为中国农民战争最高峰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后期也提出和实施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地主阶级的残酷镇压,也未能得到实施和发展。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同样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但由于其内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所具有的明显的局限性和封建统治的强大,最终成了“百日维新”的闹剧。

此外还有以孙中山、宋教仁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希望借此将中国变成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导致其革命果实迅速被袁世凯窃取,并没有能够解决中国的独立、富强、民主的问题。

无数次的斗争表明,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地主阶级或是资产阶级都是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无法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的富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原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来一番变化,使它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中国人民特有的科学理论。

2.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内容和形式变化两个方面。

在内容上,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揭示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把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在形式上,将马克思主义从欧洲人民所熟悉的形式和语言,转变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民族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与政策。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具体实际的客观需要。

第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三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20世纪前中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有关。

第一,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

第二,中国社会新的生产力的增长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历史必然性分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历史必然性分析

迟疑地” 执行共产 国际的任何指示 , 而且还必须接受 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两次革命战争 的胜利和失败 共产 国际派 出的具有“ 最广泛的权力” 的全权代表的 之后 , 各方 面都 开始 在走 向成熟 : 是 中共 领导 人 监督和指导 。同时, 从 一 党内也存在“ 以俄为师” 的思维 的成熟 。 早 期 的 中 国共 产 党 的 主 要 领 导 人 如 陈 独 定势 。7 了排 除共 产 国际 的 干扰 和 克 服 这种 思维 [为 ] 秀、 瞿秋 白、 立 三 、 明 等 , 不 自觉 地 犯 了 右 和 定势 , 李 王 都 毛泽东以足够 的勇气来提 出马克思主义 中国
政治报告《 论新阶段》 中指出:离开 中国特点来谈马 实际是符合马克思主义一般和特殊相联系规律的 , “
克思主义 , 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 , 马 是马克思主义 的理论 品质 , 而实现理论联 系实 际的 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使之在其 每一表现中都带着必 逻辑必然结果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须有的中国的特性 , 即是说 , 按照 中国的特点去应用 中国共 产党 人 是具 有 理 论 创 新 自觉 的 , 在 毛 这 它, 成为 全党 亟 待 了 解并 亟 需 解 决 的 问题 。[( 3 泽东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早在 13 年 , ” 3'4 r ) 5 9 1 毛泽东在 中写道 :中国革命斗争 的胜利要靠 “ 从而提出了“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的重大历史命题。 《 反对本本主义》 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1从一定程度地反映 , ] l) 3P 5 那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历史命题为什么会是在

信”将来会有马克思的“ , 儿子” “ 、孙子” “ 、孙孙子” 的 “ 新马克 思主义 ” ] 。 毛泽东 还说 , 窑洞 里 面也 是能 出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始于19世纪末,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深入人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在于中国国情和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条件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

在实践探索中,中国积极吸收借鉴西方理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在不断前进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前进将为中国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必然性、传播、接受、实践、发展、理论基础、历史条件、实践探索、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实践、结论、前进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流派之一,自诞生以来就吸引了众多中国知识分子的关注。

自19世纪末开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最早是由留学日本的学生将其带回中国。

随着中国亲历近代化进程的磨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生存力和发展潜力,同时也开始探索如何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

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曾提出过“三民主义”思想,但是他很快发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进程。

他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建立了人民公社等一系列制度,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也不断加深。

不仅是在学术领域,政府部门也在积极推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

中国的学校教育也将马克思主义纳入了课程体系中,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理论素养,也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壮大。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还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必然性第一、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第二、深入的哲学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首先,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极大特殊性对理论发展的特殊需要。

众所周知,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既不同于原来典型的封建社会,又不同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极大的特殊性。

社会性质的特殊性又决定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

中国革命只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既不同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又不同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更不同于以往的农民战争。

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这种极大的特殊性,使得中国的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面前从来没有提出过的新问题,因而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加以中国化,使其变形为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课题历史地提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

从毛泽东1930年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到1938年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熟谙和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

其次,它昭示了我党对异域文化相互交融这一发展规律的自觉体认。

经典性的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与东方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文化的土壤。

因此,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从文化发展的层面上来看,它在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相互选择的过程。

不同文化系统在各自演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步性,由此造成了不同文化之间在历时,性展开过程中的时间落差,从而形成了异域文化之间的势位差。

当一种文化处于低势位的时候,它的时代性要求就被凸现出来,成为文化发展的迫切追求,同时也决定了高势位文化向低势位文化扩散、传播的必然趋势;相反,当一种文化处于高势位的时候,文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强化和重建民族性的方面。

这是文化发展和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史上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是近代文明充分发展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它标志着近代文化发展史上划时代的确立,是近代文明孕育出来的时代性最强的先进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在于: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仅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必须随时随地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一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任务、一定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具体的民族形式。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个民族的具体特点相结合,与其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在这个国家扎根并真正发挥自己改造世界的功能。

二、中国当时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的急迫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契机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其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

一次次惨痛的失败和教训,使中国人民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又追求着救国救民的真理,理论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犹如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搞社会主义才能救得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种新的具有超前意识和内涵的文化,而被中国先进分子所选择和接受的。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上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它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性的理论,它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进步要素具有价值契合点和学理上的相似性,这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文化根据,使得这个域外的理论迅速传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适应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巨大精神需求,在中国社会进程中发挥出强劲的精神动力、理论旗帜与思想解放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必然性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它不仅在全世界无产阶级面前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为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第一个“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而且为人们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时代特征及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提出一系列新课题,从而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寻找救国出路而作出的必然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与近代以来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密切相关,是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寻找救国出路而作出的必然选择,是被历史证明了的正确选择。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

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富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斗争。

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先进的中国人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一)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明派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着眼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二)以洪秀全、洪仁玕为代表的农民阶级革命派在太平天国后期,不仅主张办工业、开矿藏、兴银行,而且主张“请富者准予雇工”,对穷人“以令作功以受所值”,即主张发展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的生产关系。

(三)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把向西方的学习从经济领域推进的政治领域,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启蒙思想家严复主张系统地学习西方,以开民智,并通过译介西方学术名著,在中国宣传了唯物论的经验论、进化论的思想、古典政治经济学原理和三权分立等社会政治思想。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摘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入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接、中国革命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等议题。

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和意义,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最后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持续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不仅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产物,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和源泉。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入与发展、对接、革命实践、改革开放、历史过程、意义、道路、持续传承、发展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面临列强侵略、社会危机等严重问题。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触西方思想,其中不乏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思想武器。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他们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逐渐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思想武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发展和深化,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为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于中国国情、借鉴世界各国经验、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通过长期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国内国际两个”至少在”相互促进的重大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了新的更大的贡献的理论体系,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且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为我国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党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党和人民实现强国富民的基础性之一。

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学习中心:学号:姓名:专业层次:专升本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本质要求,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是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相契合的必然过程,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必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结合和应用中创新出新理论,使之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用以指导中国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必然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政治范畴、文化范畴和历史范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被近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民族所接受,把带有西方文化印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开创伟大事业并不断推向前进,绝不是偶然的,是一个历史的选择,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1]马克思主义不是在书斋里制造出来的某种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理论,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 [2]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就在于它是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并在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运用和发展。

只有不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所以我们应该以科学的、发展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用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的实践性。

它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以改变现实世界的实践为目的。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点,是它形成和发展的唯一源泉,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客观必然性:
(1)它具有其历史依据,即是对中国历史教训的总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在中国的开创与不断推进,绝不是偶然的,它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

1)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面貌,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历史阶段都与当时的中国国情相结合,引导中国人民走出困境,并取得发展壮大。

2)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所以我们坚信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团结一致,为实现共产主义不断奋斗。

(2)它具有现实依据,即是中国现实问题解决的客观需要。

21世纪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时期,特别是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

因而,始终坚持与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成文一件历史重任。

(3)它具有理论依据,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他们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实践,大胆突破和扬弃了其中的某些具体论断而形成的新的历史性飞跃,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造性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优秀范文五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优秀范文五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在于: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仅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必须随时随地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一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任务、一定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具体的民族形式。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个民族的具体特点相结合,与其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在这个国家扎根并真正发挥自己改造世界的功能。

二、中国当时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的急迫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契机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其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

一次次惨痛的失败和教训,使中国人民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又追求着救国救民的真理,理论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犹如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搞社会主义才能救得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种新的具有超前意识和内涵的文化,而被中国先进分子所选择和接受的。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上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它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性的理论,它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进步要素具有价值契合点和学理上的相似性,这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文化根据,使得这个域外的理论迅速传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适应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巨大精神需求,在中国社会进程中发挥出强劲的精神动力、理论旗帜与思想解放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必然性第一、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第二、深入的哲学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首先,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极大特殊性对理论发展的特殊需要。

众所周知,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既不同于原来典型的封建社会,又不同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极大的特殊性。

社会性质的特殊性又决定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

中国革命只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既不同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又不同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更不同于以往的农民战争。

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这种极大的特殊性,使得中国的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面前从来没有提出过的新问题,因而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加以中国化,使其变形为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课题历史地提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

从毛泽东1930年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到1938年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熟谙和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

其次,它昭示了我党对异域文化相互交融这一发展规律的自觉体认。

经典性的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与东方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文化的土壤。

因此,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从文化发展的层面上来看,它在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相互选择的过程。

不同文化系统在各自演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步性,由此造成了不同文化之间在历时,性展开过程中的时间落差,从而形成了异域文化之间的势位差。

当一种文化处于低势位的时候,它的时代性要求就被凸现出来,成为文化发展的迫切追求,同时也决定了高势位文化向低势位文化扩散、传播的必然趋势;相反,当一种文化处于高势位的时候,文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强化和重建民族性的方面。

这是文化发展和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史上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是近代文明充分发展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它标志着近代文化发展史上划时代的确立,是近代文明孕育出来的时代性最强的先进文化。

谈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谈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这样一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及历史必然性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形成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新理论,使起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变为扎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总结为“两化”:其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民族的文化物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使之民族化;其二,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使之操作化、行为化。

前者是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延伸和目的。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就一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历经反封、反帝、反军阀、反官僚等各阶段,经历近半个世纪,就在中国陷入迷惘之际,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发生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

然而、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中国的革命者不可能在马列原着中找到有关中国革命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具体方案,而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的强在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造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在中国的开创与不断推进,决不是偶然的,它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中图分类号: BO-0文献标识码: A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的强在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造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归于失败。

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在中国的开创与不断推进,决不是偶然的,它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一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社会制度腐败,经济文化落后,国弱民穷。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华民族也因此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进行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国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两大历史任务相互关联,前者为后者扫清障碍,开辟道路,创造必要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奋斗目标和必然结果。

为了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为了救国救民,中国人历经千辛万苦,进行了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

然而,“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即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70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

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了,抵不住,宣告破产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原本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后期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革命学说,随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深入和科学的不断进步,这一学说在其继承者的逐渐发展完善下,到20世纪初已经发展为一种较为完善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将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世界无产阶级在备受鼓舞的同时,其政党也逐渐形成这样一种共识: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真理,前苏联的革命道路模式是获取革命胜利的最好模式。

对此,中国共产党人也不例外。

代表性的人物先后有陈独秀、李立三和王明。

他们即使在中国革命已经遭受挫折的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和前苏联的革命经验仍然置信不疑。

那么,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又为什么会提出马克思中国化这一历史课题呢?第一,它是中共人对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经验总结的结果。

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的分析,为世界无产阶级政党提出了这么一套革命理论,那就是,共产党人首先应该将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通过发动工人运动,为革命积蓄力量,最后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再通过武装暴动夺权国家政权。

人们通常将之简称为“城市中心论”。

1917年,俄国共产党在列宁的领导下对这一革命理论进行了成功的验证,结果是可行的。

深受俄国革命影响的中国早期的共产党人大部分均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的绝对真理,不容变通,俄国革命道路即是中国革命要走且必须走革命道路,不容变通。

虽然李大钊等人也曾提出过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到具体的实际中去的思想,但在党内未能形成完整、统一的认识,更未能自觉地加以应用。

结果;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未能从中国实际出发,结果使中国革命损失惨重、步履艰难。

1921年,中共自其成立之日起一直到大革命失败甚至后面更长的一段时间,就将自己的工作重心大都放在城市,发动工人运动。

然而,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的两把屠刀就将党近六年的积蓄化为乌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
荐…………………………………………………
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和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是在八一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特别是井冈山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红军节节败退,中国革命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在遵义会议清算了左倾机会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肯定成为历史的必然。

历史必然性:(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客观需要;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②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③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④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梳理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任务,继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