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
悼念科斯-再谈科斯对经济学的颠覆
再谈科斯对经济学的颠覆2013年09月10日14:56 PM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资本与社会中心研究员陈平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与科斯的中国弟子们商榷【编者按】:9月2日,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逝世,享年102岁。
科斯教授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产权理论的奠基人,其理论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影响深远。
为纪念科斯教授,FT中文网刊发了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的文章《科斯的中国影响力》,香港大学教授许成钢的文章《科斯对经济科学的启蒙》和山东大学盛洪教授的文章《可惜科斯未圆中国之梦》,以推动公共讨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资本与社会中心研究员陈平教授与几位学者对科斯的认识不同,陈平认为科斯对经济学的最大颠覆性贡献不是发现了企业的边界,而是揭示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边界。
FT中文网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我研究科斯,是受杨小凯、周其仁、张五常和盛洪的激励。
我中科大文革中毕业,先当了5年铁路工人,做了5年氢弹和平利用的热核聚变实验,留美转做非平衡物理学和演化生物学的理论,四十岁才专心在物理系研究经济近20年,然后回北大教复杂经济学。
我读科斯的文章,犹如读安徒生童话。
以理想资本主义的眼光观察真实世界,在亚当·斯密之后,只有科斯了。
马尔萨斯、马克思、熊彼特、凯恩斯,我熟悉的萨缪尔逊和罗斯托,对资本主义现实世界的了解,都比科斯复杂的多。
经历过两次大战、大萧条、和2008金融危机,还对资本主义如此充满信心的理想家,实在难得。
我见过不少理想社会主义者。
见过理想资本主义者如科斯这般可爱的人,也只有张五常有点相似。
听张五常讲科斯故事,读科斯百岁答词,让我想起先师普里戈金对我常常引用的,英国数学与哲学家怀德海的话:“思想的碰撞不是灾难,而是机会。
”科学理论需要抽象,做科学抽象的人,多半是理想家或者梦想家。
科学和童话、宗教、与神话的差别在实验检验。
检验成立被称为科学,否定则被人遗忘,待定或存疑被称为假说。
科学和市场一样竞争激烈。
周其仁 全球经济“通而不平”
周其仁全球经济“通而不平”
周其仁
【期刊名称】《英才》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美国不能持久,中国的出口目标市场就会有问题,我们依赖的外向型高速增长也会有问题。
【总页数】1页(P80-80)
【作者】周其仁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13.4
【相关文献】
1.“全球化”是解决全球经济结构不平衡的重要途径 [J], 应习文
2.全球经济不平衡复苏与中国对外金融政策 [J], 王钰清
3.气候变化加剧全球经济不平等 [J],
4.金融化视域中的数据幻象与全球经济不平等——重读《21世纪资本论》 [J], 宁殿霞
5.中美贸易不平衡与日美贸易不平衡的不同——中美贸易不平衡是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贡献 [J], 赵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改革的真正逻辑
中国改革的真正逻辑
周其仁
【期刊名称】《居业》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张五常教授在《中国的前途》一书中介绍:"科斯对经济制度运作理解的深入,前无古人,且对中国的经济前途深表关怀。
"书中提到科斯两篇大作,用产权与交易费用的概念阐释了制度和制度变迁的理论,有着非凡的解释力。
有了自科斯以来的经济学发展,我发现,在中国改革的实践经验里,包含着具有很高普适性的道理,这就是广义的交易费用决定着制度的存在及其变迁。
【总页数】4页(P54-57)
【作者】周其仁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委内瑞拉《分析报》:中国改革开放是一场真正的革命
2.中国改革的真正逻辑
3.第六章:“327事件”对中国改革的真正意义(1995年)
4.一场真正的文化革命──简评布热津斯基笔下的中国改革开放
5.中国改革的真正逻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周其仁天则研究所主持的“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现在已经出版了第一批成果1。
这批成果的一个显著特点——系统地将自科斯以来新制度经济学的许多新发展运用于中国近年发生的制度变迁——已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同时,这项研究也比较系统地在中国实践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
但是这一点,还没有引起已有评论的注意。
因此,本文侧重讨论这项研究的方法论含义,并借此机会和读者交流关于科斯研究经济学方法的体会。
科斯的经济学研究方法科斯有一个迷人的特点:他的研究成果好像总也造不成“立竿见影”的“轰动效果”。
读者一定知道,科斯在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要到二、三十年后才被世人刮目相看。
后来大行其道的“交易费用”概念,据科斯自己回忆,形成之时约为年。
其时,科斯还是一个中国人所讲的“小年轻”,在英国一家经济和商业学院里担任“担心备课达不到水平”的助理讲师。
五年后,论文发表,师友学长中有人前来道贺,但竟无一人讨论科斯的新见解。
当时看好这篇论文对经济学发展异常贡献潜力的,好像只有科斯自己(他当时写信告友人,“我不相信我的一生中还会作出如此重要的工作”)。
到年代,论文被选入美国一本重要的文选;年代,有人在脚注里加以引证;年代,开始有人讨论;直到年代,引证和讨论才突然与日俱增,以致“比前年的总和还要多”。
年月,当科斯在斯德哥尔莫为他在交易费用、产权、企业和社会成本问题上对经济学的贡献而领取诺贝尔奖时,他已经多岁高龄,垂垂老矣。
不过,即使在科斯名扬四海之后,还是少有人谈到他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贡献。
我们看到,无论行家里手们同意不同意,“科斯定理”已经被广泛“考虑”过了。
“交易费用”概念,有人阐述,有人运用,有人批评,也已经广泛地、甚至过于广泛地被“考虑”了。
“社会成本问题”的思想,对产权、商业纠纷、环保和其他公用财的利用、以及一切具有所谓“外部效果”的合约问题的深远影响,更是有目共睹。
从铅笔入手经济学
从铅笔入手学经济---周其仁暑期的时候,克成来信,说他和几位年轻同道,以铅笔之名结社研究经济。
铅笔不过是平常之物,远离经世济民之道,从来不是热门话题。
研究经济,为什么要从铅笔入手?他们的《成立辞》说,“从真实世界的一支铅笔出发,解释经济,这是源自亚当•斯密的传统”,“我们谨以铅笔为名,成立经济研究社,来表示对这种伟大传统的致意和学习”。
实在说得好,忍不住要谈谈我的感受。
不记得斯密研究过铅笔。
不过从真实世界里最平常的现象出发,却的确是源自斯密的伟大传统。
翻开《国富论》,第一篇第一章,开首就是一家英国扣针制造业的小工厂。
斯密的实地观察入细入微:10个工人,稍加分工,配以简陋的设备,日产扣针48000枚;要是不分工,“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20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就是说,生产率因简单的分工而上升了240倍甚至4800倍!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就是这样开篇的。
不是概念,不是思辨,也不是真假难辨的奇闻,而是任何人都不难观察到的普通现象。
没有深奥的术语,更没有花拳绣腿,就是用明晰优雅的英语——而不是当时英国的饱学之士喜欢的拉丁语言——娓娓道来。
斯密抓住的现象是如此平实,以至于根本无须交代“我见过的这样一个小工厂”的种种细节,而是单刀直入,直面真实而又高度简化的分工现象。
是的,只有最普遍的现象才可以这样处理,在工业化时代已经来临的英国,这样的小工厂随处可见。
然后才开始阐释。
为什么分工可以成百上千倍地提升生产率?为什么妙不可言的分工本身受制于市场规模?市场究竟是怎样运转的?为什么要货币?商品到底是怎样成交的?什么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商品的市场之价如何形成,又如何分配为工资、利润和地租?然后是资本与资本的积累,然后才是……不容易相信,如此洋洋大观、被称为“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心灵,同时也是整个时代的一部呕心之作”的划时代经济学著作,就是从一个简单现象出发的。
后人讲到斯密,不是“看不见的手”,就是“自利和理性”。
王明夫郑重推荐:怎样学商学?
王明夫郑重推荐:怎样学商学?wangmf发表于 2016年7月10日 18:20各位九届同学:今天是和君商学院九届二个系列讲座的开讲日:24节气知识应用系列讲座和四季职业发展系列讲座。
颜进师兄,十几年前是我的私塾弟子。
我看着他这么多年来的学习与成长,他现在的学问、能力、道德文章、为人风范,都令我敬佩。
今天下午他的讲座,效果如何我不知道,只听说他声音小,尤其是远程视频收听的同学,听不太清楚。
颜进是属于那种很有料道但静水流深的人,特此推荐颜进以前讲座的一份整理稿,你静下心来通读这个稿子,可见一斑。
心静的人,才能读出这种文章的味道来。
如何学商学——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颜进本文所述内容,均源自我在和君咨询多年的学习、经历和思考。
其中,相当部分的学习内容,来自于王明夫、包政和周其仁等老师。
因资质一般,我难免会有理解不到位甚至误读的地方,敬请谅解。
非常感谢和君商学院安排我跟大家沟通“如何学商学”这个话题。
大家都知道,和君的知识体系(即和君的商学体系),分为核心知识体系和辅助知识体系。
其中,核心知识体系为“国势+产业+管理+资本”,辅助知识体系为“职业技能和技巧+法律+文史哲儒释道+科技知识+健康和养生”。
和君认为,从知识结构建设和阅读范围选择的角度上说,“产业+管理+资本”的交集地带,出职业高手的概率为高。
今天,我重点根据上述“大商学”的知识体系,结合个人的学习和实践心得,谈一下我对商学学习的认识,重点阐述商学实践和理论的关系,并提供一些知识的线索,供大家参考。
一个现象:经济学家普遍长寿经济学家普遍长寿,是一个公认的现象。
有这样一组经济学家寿命的统计数据:国外经济学家:科斯(102岁)、阿尔钦(99岁)、哈耶克(93岁)、弗里德曼(94岁)、萨缪尔森(94岁)、加尔布雷斯(98岁)、舒尔茨(95岁)、丁伯根(91岁)、阿莱斯(99岁)、布坎南(94岁)……国内经济学家:张培刚(98岁)、马寅初(100岁)、薛暮桥(101岁)、陈岱孙(97岁)、宋涛(97岁)、高鸿业(86岁)、于光远(98岁)……为什么经济学家会普遍长寿?有人说他们在等诺贝尔经济学奖,毕竟这一奖项不发给已经过世的人。
周其仁新制度经济学
周其仁《新制度经济学》课堂笔记第一章新制度经济学导论从一支铅笔开始? 铅笔的来历–铅?? 1779年,瑞典化学家谢勒指出,“铅”原来是“石墨”(graphien, 希腊字,意思是“书写”),是碳的一种形态? 石墨矿主要分布在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墨西哥、加拿大安大略、西西伯利亚、美国纽约州和朝鲜? 1896年首次偶然合成了石墨,取得专利权? 1897年开始石墨的商业性生产? 1918年后,主要用石油焦生产高纯度石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铅笔”“石墨”–“前身”数之不尽《我,铅笔》伦纳德·里德(1958),秋风译“我的家谱得从一棵树算起,一棵生长在加利福尼亚北部和俄勒冈州的挺拔的雪松。
现在,你可以想象一下,锯子、卡车、绳子,以及无数用于砍伐和把雪松圆木搬运到铁道旁的各种设备。
再想想制造砍伐和运输工具的形形色色的人和数不胜数的技能:开采矿石,冶炼钢铁,再将其加工成锯子,轴,发动机;要种植大麻,经过复杂的工序将其加工成粗壮的绳子;伐木场要有床铺,有帐篷,要做饭,要消耗各种食物。
哎呀,忘了说了,在伐木工喝的每杯咖啡背后,也有成千上万的人的劳作!”? 圆木运输:平板大卡车、铁轨、火车头、整个交通体系;? 木材加工厂:切割、板条上蜡,烘干需要的热量,照明,电力,传动带,电动机,一家工厂所需要的一切设备,甚至工厂里的清洁工,还有天然气与电力公司;? 铅笔制造厂:? 石墨:开采、提炼、加工、包装、运输? 添加黏土:精炼工艺过程,用到氢氧化铵,添加增湿剂,比如经过磺酸盐处理的油脂,经过一道又一道机器,这些混合物最后源源不断地挤出来,按尺寸切断,晾干,再在华氏1850度的温度下烘烤数个小时,还要用一种滚热的混合物处理铅笔芯,其中包括固体石蜡、经过氢化处理的天然脂肪和产自墨西哥的石蜡;? 雪松木杆上涂了六层漆:蓖麻子的种植者和蓖麻油的加工者,油漆调制;? 标签:炭黑跟树脂加热混合而形成的一张薄膜(制造树脂和炭黑);? 金属箍:开采锌矿石和铜矿石,制作成闪闪发光的薄铜片,加上黑圈(黑镍);? 橡皮头:硫化油胶(由荷兰东印度群岛出产的菜籽油跟氯化硫进行化学反应制造出),橡胶仅仅起粘合的作用,各种各样的硫化剂和催化剂,上色的颜料则是硫化铬。
新制度经济学:发展历程、方法论和研究纲领
新制度经济学:发展历程、方法论和研究纲领欧阳日辉1,徐光东2(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北京 100000;2.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北京 10000)摘要:新制度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中不容忽视和令人激动的领域,但新制度经济学内部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统一的范式。
新制度经济学在坚持正统的新古典理论硬核的同时,不断修正新古典理论的保护带。
由于制度现象本身的复杂性,新制度经济学的进步需要方法论上的多元论,或者说对各种方法论的兼收并蓄。
新制度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在奥地利经济学认识论的基础上,充分整合现有各个流派制度分析的资源,将被新古典抽象掉的不确定性、无知、错误预期和法律与制度框架还原到现实中,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关键词:制度;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纲领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新制度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中最令人激动的领域,并被视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新制度经济学的革命使经济学的潮流从政策建议转向了经济解释,这种转变引起了对经济现象的重新认识,对研究目的的重新确认,以及对效率含义的重新评价。
由于关注范围的广阔和文献的庞杂,更主要的是由于其内部不同流派之间的差别和异议,新制度经济学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明确统一的范式。
因而适时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文献进行梳理,从总体上把握新制度经济学的思想脉络和发展方向,成为一项迫切而有价值的工作。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把与制度及制度变迁有关的问题纳入经济学科的努力,贯穿经济思想史的始终。
因此,当我们回顾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时,必须将视角推向历史的纵深。
1.制度主义的先驱制度经济学的先驱可以追溯到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包括大卫•休谟、亚当•弗格森和亚当•斯密(柯武刚和史漫飞,2002:39-40)。
他们揭示出了运行中的经济,或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制度基础及其演化的性质。
而涂尔干和孔德的社会学传统也是制度研究的重要起源(汪丁丁,2002:200-201)。
第三讲周其仁 制度经济学
– 为什么?究竟与什么有关? 为什么?究竟与什么有关?
问题
• 捕猎与饲养,都是人的活动。这两者究竟有什 捕猎与饲养,都是人的活动。 么不同呢? 么不同呢?
– 分配性活动 – 生产性活动
• 到底是什么力量造成了上述的行为分歧? 到底是什么力量造成了上述的行为分歧?
/fromlhh/blog/item/ae6772cfbd37443ef9dc61 2a.html
/html/n30/116/2009-8-7/20098715224009.shtml
思考
• 野生与家养:为什么同命不同运? 野生与家养:为什么同命不同运?
• 竞争(稀缺)无处不在,但任何竞争都是在特定的限 竞争(稀缺)无处不在, 制条件下进行的; 制条件下进行的;竞争的类型其实是由其限制条件来 定义的 • 理解竞争的限制条件,才能理解人的行为;而“看不 理解竞争的限制条件,才能理解人的行为; 的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的非常重要的限制条件。 见”的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的非常重要的限制条件。
• 从稀缺(竞争)和竞争性行为的假定出发,开始经济 从稀缺(竞争)和竞争性行为的假定出发, 分析
同学阅读笔记中的问题
• • • • • 储云燕:稀缺与“短缺” 储云燕:稀缺与“短缺”、“过剩”的关系。例如居高不下的房价究竟“是由稀 过剩”的关系。例如居高不下的房价究竟“ 缺性决定,还是由生产房子所耗去的劳动量决定” 人们排队买房, 短缺” 缺性决定,还是由生产房子所耗去的劳动量决定”?人们排队买房,是“短缺” 那么,许多房子卖不出去的“过剩” 是不是说明“稀缺”就消失了? 吧?那么,许多房子卖不出去的“过剩”,是不是说明“稀缺”就消失了? 周平: 多胜于少”是张五常对“经济物品”的定义。我们来教室上课, 周平:“多胜于少”是张五常对“经济物品”的定义。我们来教室上课,希望有 一个好座位,甚至愿意为此付出代价,但每人只要一个座位就够,没有“ 一个好座位,甚至愿意为此付出代价,但每人只要一个座位就够,没有“多胜于 的意思。那么,教室里的好座位,还是不是“经济物品” 少”的意思。那么,教室里的好座位,还是不是“经济物品”了? 同学:稀缺之物人们必为此付价?那么,学校食堂高峰期排队怎么看? 同学:稀缺之物人们必为此付价?那么,学校食堂高峰期排队怎么看?怎样解释 同学们经过学习和选择,避开高峰排队的行为?还有,古人“以患为利”的故事 同学们经过学习和选择,避开高峰排队的行为?还有,古人“以患为利” 怎样讲?加州淘金潮里卖水发财的故事又有什么启示? 怎样讲?加州淘金潮里卖水发财的故事又有什么启示? 杨益隆:如何衡量“经济物品”的价值?有主观色彩, 杨益隆:如何衡量“经济物品”的价值?有主观色彩,无法直接进行社会性的等 量交换,总不能说用你收到的情书去换取别人的100块钱吧. 量交换,总不能说用你收到的情书去换取别人的100块钱吧. 100块钱吧 周耀凤:能不能用“稀缺” 竞争”直接解释周围的现象, 周耀凤:能不能用“稀缺”、“竞争”直接解释周围的现象,譬如文化书市里的 盗版书籍?以及街上的“黑车” 作者对此有兴趣,不过也得出结论: 盗版书籍?以及街上的“黑车”?作者对此有兴趣,不过也得出结论:“我们必 须要紧密联系那些情境下的制度,不同的制度往往使得竞争的方式不同, 须要紧密联系那些情境下的制度,不同的制度往往使得竞争的方式不同,因而会 导向不同的结局” 导向不同的结局”。 杨益隆:胜负准则一定先于游戏规则吗?如航空公司之间争快, 杨益隆:胜负准则一定先于游戏规则吗?如航空公司之间争快,如果不先确定航 游戏规则),那么比快不是要出事吗?还有药物、食品的质量, ),那么比快不是要出事吗 线(游戏规则),那么比快不是要出事吗?还有药物、食品的质量,如果没有质 量标准,能等到出了问题被市场淘汰吗? 量标准,能等到出了问题被市场淘汰吗?
财新网-130904-周其仁谈科斯:中国需扩大思想市场自由
周其仁谈科斯:中国需扩大思想市场自由2013年09月04日16:06 来源于财新网中国已有一个思想市场,但是否高度合法,能否吸纳到体制里,成为得到法治保护的思想市场、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这是一个难题【财新网】(记者张帆)“科斯强调中国需要一个自由的思想市场,是因为他看到中国创新乏力的症结所在。
科斯的提醒非常重要:中国的创新发展必须要增加和培育社会的宽容度,必须扩大思想市场的自由。
”9月3日,经济学家周其仁在腾讯思享会上,这样评价刚刚去世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
周其仁说,科斯本计划今年10月造访上海,他非常热爱中国,却从没来过。
2008年在芝加哥大学举办的“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讨论会”,是科斯用他的诺贝尔奖奖金独自支持的,他致闭幕辞的最后一句话是“中国的奋斗就是世界的奋斗”。
他对中国的变革寄于很大期望。
科斯的最后一本著作是跟王宁合作的《变革中国》,作为“财新图书”之一由中信出版社出版,梳理了中国整个改革过程。
周其仁特别提出,该书最后一章节说到中国下一步,因为劳动力成本在提高,一定要走提高生产率这条路线。
生产率要提高就要有想法。
什么叫创新?创新不是仅仅限于一个领域,而是社会氛围的产物,让人们百无禁忌地往一切方向去探索。
中国下一步要走生产率主导的提升路线,不是靠低成本优势在全球立足。
他提出思想市场非常重要,要有活跃的想法。
如果这方面的管制不当,对中国的下一步发展会有严重的障碍,这是该书的一个重要结论。
周其仁说,“思想市场”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科斯1974年的一篇论文。
1973年美国经济学会组织了一个专题讨论:“第一修正案的经济学”。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是关于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跟经济学有什么关系?美国经济学会专门组织了一场讨论,科斯有一篇论文交给讨论会,其题目是《商品市场和思想市场》。
科斯挑战了美国主流社会这样的一个悖论:思想市场是高尚人士从事的活动,应该有足够的自由,商品活动等而下之,里面充满了卑劣的利益诉求,所以恰当的给予管制是应该的甚至是必要的。
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眼中的中国变革
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眼中的中国变革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民商》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罗纳德·哈里·科斯: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产权理论的创始人.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现为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荣休教授.浙江大学科斯经济研究中心创始人。
科斯的杰出贡献是发现并阐明了交易成本和产权在经济组织和制度结构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他推崇经验研究,批判经济学因脱离现实而踟蹰不前。
科斯经济学直接影响了中国几代经济学家.包括张五常、周其仁、盛洪等众多知名经济学家。
【总页数】1页(P107-1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2.5
【相关文献】
1.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一般特征分析——对64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相关统计 [J], 顾海兵;张蕾
2.本刊执行总编朱敏对话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警惕"从一个泡沫走向另一个泡沫" [J], 张新华
3.专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彭斯:城镇化是支持中国经济结构变革的力量[J], 张璐晶
4.“市场经济的理论模型”——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中国的演说 [J], 杜莹芬
5.最年轻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记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约瑟夫·阿罗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其仁
市长经济学的特别之处2010-09-01 08:58市长经济学的特别之处如果不是对本书作者有点了解,我是不敢为这样一本自己也写不出来的著作写序的。
王敏正市长是老朋友了:20多年前在杜老(杜润生)领导下从事农村改革研究时,我们就在一起做过实地调查。
多年未见,两年前在一个会议上不期而遇,他已经在云南省拥有500万人口的昭通市当了三年市长了。
当市长总之是忙。
可敏正还对学问有那么大的兴趣。
别的学问也罢,他偏对经济学情有独钟——还不是属于拿个把新鲜术语让同僚和属下感到深不可测的那种,而是真下气力、真花工夫,不但系统阅读,而且自己梳理,硬是洋洋洒洒下笔数十万言,写出这么一本《市长经济学》来。
一周前他来北京参加“两会”,给我看该书的打印本。
我一边感叹一边翻阅,想来想去就想到了一个问题:市长要掌握的经济学,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可能的答案,特别之源应该不在经济学,而在“市长”本身吧?那么,市长——一个城市的行政长官——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开门见山,本书的前言说,“无论行政管理,还是经济调控,市长都是一个市域的‘总经理’”(第6页)。
有点意思了,原来这位自家就是市长的《市长经济学》作者,对市长的定位就是一家市域公司的老总。
难怪我们见过当今不少市长,也包括镇长、县长、区长和省长等,无论外形、语言思维特征还是行事格调,如果取某一个侧面看,真的就像公司大老总。
实话实说,本书作者也许是书卷气压身,还是我见过的最不像老总的一位市长哩。
说起来,把行政长官和公司老总看成差不多一回事,在学术上还大有讲究。
因交易费用学说而拿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科斯(R.Coase),主要贡献之一就是为理解市场里为什么存在企业提供了理论解释。
1988年,科斯回顾平生,坦承他早在上世纪30年代形成他的企业理论的时候,受过列宁的影响。
这段公案,我们中国读者可能比很多西方人还要熟悉,因为列宁当年写下的《国家与革命》,在论证未来苏联经济的组织方式时,就把苏维埃国家看作一个雇佣全体国民的超级公司。
新制度经济学(周其仁)第08讲 合约研究PPT课件
3
17.09.2020
4
交易费用的测定(续)
Hernando de Soto (1989):在秘鲁首都利马, 采用“适度手段”(modest means)申请设 立一个仅雇佣2个员工的小型成衣厂的开办 许可,花费了289天;在佛罗里达州,只要 2小时;(1000倍)
——《资本的秘密》,2000
类似的调查:在坦桑尼亚首都以外的一个小 地方,申请创办一个小型合伙公司的费用, 比在其首都的费用高5-10倍
2 1 3
以状态 2 比 1 以状态 3 比 2
17.09.2020
பைடு நூலகம்
8
生产成本、交易费用与经济增长
成
本
交易费用1
节约交易费用的努力
交易费用2
村庄经济 17.09.2020
生产成本
市场规模(分工深度)
9
转让权与“合约”
转让权——关于资源自用与出让的选择权 利 “合约”的要素:
两方或多方实施转让权的权限与能力 双方或多方的合意:“邀约(offer)”与“对价
房地产交易费用
开罗,占交易房价的12%(6%为税,6%为注册和律师费,其中房地产 经纪人费1.5%); 美国的圣路易斯,1.5%;加经纪人6%
得到大型进口设备的关键配件的费用
1989年的秘鲁,价格上比美国高4倍,等待时间为280倍(41周对1天) 阿根廷,价格是美国的2倍,等待时间30倍 马来西亚,与美国的价格和等待时间相同 匈牙利1989年前,要等30-40星期,取消货币和进口管制后,2周
港口办理清关手续(clear items)的时间:新加坡 15分钟,坦桑尼亚 7-14天,最长的有91天的报道
17.09.2020
6
周其仁问题比答案更重要
周其仁:问题比答案更重要Zhou Qiren: Question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answers以下为周其仁教授演讲实录节选:看到大家,就想起我刚进大学的时候。
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条件没有现在这么好,我也是下乡当了多年知他是来自湖北的农家子弟,当年考上的是武汉大学经济系。
从他介绍的当年武大经济系的课程和任课老师来看,即便在上世纪30年代,武大对学生的训练已经非常扎实。
但仅仅受过大学训练并不足以保证张培刚在日后成为非常优秀的学者,还需要学会抓住一个重要的问题。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中国面临好多问题,其中有些问题跟资源配置相关。
当时日本倚仗较强的军事力量陆续占领我国沿海城市,导致我国沿海城市的物资供应链面临随时断裂的可能。
这是战时经济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组织力量来做研究。
张培刚很幸运,刚毕业被分配到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做研究员,即今天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刚好被安排参与这个问题的研究。
张培刚深入研究以后发现,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因为当时已经有了国际贸易,宁波、厦门等很多沿海城市的居民吃的都是泰国供应的大米。
而一旦日本人把海运通路占领,我们就很难保证沿海城市居民的大米供应,怎么办?张培刚他们调查后发现,江西、湖南、湖北等省都有农民在种粮食,而且粮食也很便宜,那为什么国内的粮食不能供应沿海城市居民呢?调查的结论很有意思,尽管中国粮食的生产成本很低,但是要把粮食从江西、湖南、湖北的乡下运到沿海城市,其中的过程却是非常艰难,一路上面临重重关卡、过路费甚至土匪抢劫,而泰国大米只要一上船,通过畅通的海运就可以进入到中国沿海城市。
海上运输的麻烦比陆路要小得多,这个认知在当时非常重要。
经济学在研究一个国家或地方如何富裕起来时,通常将重点放在生产上,即怎么提高生产效率、专业化分工水平。
亚当斯密指出,专业化分工程度越高,生产效率越高,进而产品越多,财富越多。
但张培刚当时在调研期间注意到了除生产成本以外的问题。
中国还需要做对什么(周其仁)
后来08年做了很多讨论,因为有各种会议纪念改革开放30年,最后把那些东西放到那里出一本文集,这个文集送给北大出版社,北大出版社也觉得挺好,开始印。快要出书前说有问题,因为我们国家出版部门有一个评审机制,书面上如果有领导人的名字要特别送去审查,这一送审,回来的意见说这个标题有点问题,因为邓小平做对了什么,那是不是有邓小平做错了什么这个意思,这个就很难讲了。书已经印好了,就是一个标题,最后想来想去就把它改成中国做对了什么。一改这个任何麻烦就没有了,马上就印书出版了。
08年已经出了这本书,现在四年又过去了,再讲这本书,正好大家还关心以后的事,所以我把它变成一个开放性的题目,中国还需要做对什么,未来几十年走的会好一点。我事先说明对最后做对什么,我只能讲讲我个人的看法。
我下面讲讲我准备好的几个题目,一个是中国科斯出的题目说是中国改革开放是一幅画卷,内容非常多,从哪里下手看这幅画卷,怎么理解?因为正好到科斯那里开会,我选用了科斯的框架,科斯我认为他有一个蛮重要的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跟主流经济学,跟所谓马歇尔以后的新古典有蛮大的不同,因为原来都是非常完备的市场,整个经济学的知识是在完善市场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这套推理结果,非常精巧,经济学知识蛮成套的。里面有一个基本的东西,所谓完备的市场它到底是一个愿望还是一个真实?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科斯他在很早的时候发现完备的市场里面有一个基础部分是蛮有问题的,他强调价格机制非常好用,价格机制可以非常妥当的配置资源,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首先同时分配了收入,这是古典经济学奠
下面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周老师开讲。
周其仁:谢谢各位,今天的讲座因为前两天我一直在做调查,所以欠了吴晓灵很多,他说让我来开一个讲座,我说好,我不觉得我讲的东西对得住各位的时间。因为前两年有一本书叫中国做对了什么,让我讲讲这本书,这个题目看起来也是不容易讲出什么东西。题目怎么来的呢?08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大概从06年的时候斯坦福大学教授有一个提议,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能不能在支大举行专门的讨论会,研究中国的改革开放。06年开始通知一些学者,大家准备论文,我原来是研究产权界定,这是30年来蛮重要的事情,我就写产权界定的文章。离开会前半年,所有的稿子送到科室那里,最后他提出来说30年得有一篇文章写写邓小平,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让我写。后来科斯拟了一个题目,那个题目很难写文章。我写了以后变成中文的时候,干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个比较好懂的,邓小平做对了什么,意思不是评价邓小平,而是中国从人均一两百美元的国家,在一代人左右的时间内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那做对了什么事情才有这个结果,大概是这样一个思路。中文文章发表的时候就是邓小平做对了什么。
周其仁:r中国改革经验里的交易费用逻辑
周其仁:r中国改革经验里的交易费用逻辑周其仁【期刊名称】《中国房地产业》【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2页(P48-49)【作者】周其仁【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我发现,在中国改革的实践经验里,包含着具有很高普适性的道理,这就是广义的交易费用决定着制度的存在及其变迁。
将交易费用引入经济学分析,是科斯对经济学的主要贡献之一。
诚如他本人所言,这固然算不上经济学高深理论的“创新”,却“引起经济学理论,至少是价格理论或微观经济学结构的彻底变革”。
在科学上,从完全意识不到交易费用的存在,到可以清楚地假定交易费用为零,再到进入对“正交易费用世界”的研究和分析,意味着完全不同的认识层面。
正是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得形形色色的交易规则、合约及其履行、组织、制度安排——或者如科斯在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典礼上演讲时统称的“生产的制度结构”,成为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科斯把交易费用引入经济学分析,也就要求正统经济学理论分析制度的建立与运行,发现作为限制条件的制度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样一来,经济学在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之后逐渐收窄的视野——核心部分甚至是仅仅关注价格决定的价格理论,就得以重新扩展,成为包括分析产业、市场、企业和其他组织、政府与国家以及一般的在制度约束下所有人类行为的经济学。
这样的经济学,才是“本来就应该是的那种经济学”。
科斯经济学首先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影响力。
这或许是因为,他提出交易费用概念的论文,研究的是企业的性质,经验基础是西方发达国家市场里的公司;他把交易费用假设为零,并以此为台阶走向正交易费用的世界,经验基础则是西方国家法治下侵权判案的司法实践。
当科斯的名字刚刚为中国人所知的时候,中国的现实世界里既没有发达的公司,也缺乏法治的传统,也就是没有深入理解科斯经济学的经验基础。
但科斯经济学包含另一个重要内容,不容易引起西方读者的注意,却引起中国经济学家和读者的高度关注。
科斯定理与国资转让
科斯定理与国资转让
周其仁
【期刊名称】《经济管理文摘》
【年(卷),期】2003(000)015
【总页数】1页(P22)
【作者】周其仁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3.9
【相关文献】
1.让市场为国资转让定价——福建产权交易中心成功组织瑞德公司股权转让的启示[J],
2.《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应收款转让公约》“转让的合同限制”条款评述--以跨国资产证券化为视角 [J], 陈婷婷
3.国资委为国有产权转让立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2月1日施行[J], 无
4.国资委:国资转让不得限制受让方条件 [J],
5.不超100万国资转让不用进场省国资委近日下发《四川省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 [J], 杨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其仁: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周其仁: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周其仁科斯有一个迷人的特点:他的研究成果好像总也造不成“立竿见影”的“轰动效果”。
读者中一定有人知道,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要到二、三十年后才被世人刮目相看。
后来大行其道的“交易费用”概念,据科斯自己回忆,形成之时约为1932年。
其时,科斯只是一个中国人所讲的“小年轻”,在英国一家经济和商业学院里担任“担心备课达不到水平”的助理讲师。
五年后,论文发表,师友学长中有人前来道贺,但竟无一人讨论科斯的新见解。
当时看好这篇论文对经济学发展异常贡献潜力的,好像只有科斯自己(他当时写信告友人,“我不相信我的一生中还会作出如此重要的工作”)。
到50年代,论文被选入美国一本重要的文选;60年代,有人在脚注里加以引证;70年代,开始有人讨论;直到80年代,引证和讨论才突然与日俱增,以致“比前40年的总和还要多”。
1991年11月,当科斯在斯德哥尔莫为他在交易费用、产权、企业和社会成本问题上对经济学的贡献而领取诺贝尔奖时,他已经80多岁的高龄,垂垂老矣。
不过,即使在科斯名扬四海之后,还是少有人谈到他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贡献。
我们看到,无论行家里手们同意不同意,“科斯定理”已经被广泛“考虑”过了。
“交易费用”概念,有人阐述,有人运用,有人批评,也已经广泛地、甚至过于广泛地被“考虑”了。
“社会成本问题”的理路,对产权、商业纠纷、环保和其他公用财的利用、以及一切具有所谓“外部效果”的合约问题的深远影响,更是有目共睹。
但是,科斯何以得出这些影响和改变当代经济学的成果来的?科斯的研究方法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这些问题就少有人问了。
一个原因可能是,在科斯简白的“散文”式论述中,似乎根本就没有什么高深的研究经济学的方法。
时代的潮流好像就是宁肯崇拜“高深”而误入歧途。
也许需要另一个40年,科斯“研究真实世界”的质朴手法才会引起应有的注意。
其实,科斯1937年的论文恰恰是从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开篇的。
他在一开卷就指出,过去的经济理论“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备受困扰”,并批评许多经济家学在建立一种经济理论时,“常常忽略对其赖以成立的基础的考察。
”在开篇第一段落里,科斯中心阐明经济理论赖以成立的前提性假设(assumption),不但应当是“易于处理的(manageable)”,而且必须是“真实的(realistic)”。
据科斯自己在1987年的一次讲演中推测,多数读者都忽略了他的这个方法论的意见,以致在阅读时会跳过这个段落(而一位叫Putterman 的先生果然在一次再版此文时将这一段落全部删去)。
我们当然不得而知,有多少中国读者在阅读此文时跳过了这一段。
我自己的经验是,虽然读了这一段,但还是忽略了科斯的独到见地。
因为我曾经误认为,科斯的这段话无非是客气地引用并同意1930年代在伦敦赫赫有名的罗宾逊夫人的论点。
后来,当我读了上引科斯在1987年的讲演稿,才知道科斯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意见完全与罗氏相左!因为罗宾逊夫人在《经济学是一个严肃的主题》(1932)中的主要论点是,经济学的前提性假设必须是易于处理的,如果我们能处理的假设是不现实的,我们也只能别无选择地用这些不真实的假设。
而科斯当时就反对经济学的研究可以为了其“易于处理性”而牺牲前提的“真实性”。
科斯明言,他的目标是发现一个既真实、又易于处理的前提性假设。
这里所谓“易于处理”,就是指易于运用经济学累计的知识和分析技巧来处理要研究的问题。
这一点当然是重要的。
因为在一个分工的知识结构中,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巧的累积对于提高认知的效率有重大意义。
如果每一时代的经济学家,都“创制性地”选择一些完全无法运用经济学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的前提性假设,并在这些假设下开展研究工作,那么经济学根本不能形成任何可累积的知识,根本不会有自己的传统,也就无法作为一门学科来发展。
科斯并不反对假设的“易于处理性”。
他反对的只是把“易于处理”作为选择前提性假设的唯一条件,特别是反对为了“易于在经济学上处理”而不惜牺牲前提的真实性。
在科斯看来,这种为了易于处理而放弃真实的倾向,已经导致如下不良倾向:“当经济学家们发现他们不能分析真实世界里发生的事情的时候,他们就用一个他们把握得了的想象世界来替代”(Coase,1987,52)。
如果经济学家都如此“经济”地生产论文和著作,他们会有助于我们理解真实世界里的问题和关系吗?科斯选择的是一个相反的替代:用真实的前提替代想象的世界。
他要的是一个“既真实、又易于处理的”前提性假设。
科斯自己的工作为此提供了一个范例。
在科斯之前,经济学已经累积了关于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的大量知识和分析技巧。
但是,以往的经济学的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性假设是,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本身的成本为零。
在这个不言自明的前提下,人们无从理解真实市场里一些复杂的组织和合约(如企业),甚至对此视而不见。
科斯首先修订了“市场交易的零成本”假设,代之以一个“交易费用为正”的真实前提,然后将组织(企业)同(交易)成本分析连接起来。
到了这一步,真实世界里的企业和其他复杂合约,就变得在经济学上“易于处理”了,因为经济学以往累积的知识和分析技巧(特别是边际分析),都可能用来分析被以往经济学忽略、但在真实世界里却存在的组织和合约。
如何做到“真实而又易于处理”?欣赏科斯贡献的我们不免进一步要问:怎样得到一个“既真实又易于处理”的前提性假设呢?对此,科斯在1937年可是半点天机也不曾泄露。
要到50年后,科斯详尽交代了写作那篇论文的起源、含义和影响,我们才可以从中领悟到科斯所取方法的由来。
以下三点是我体会到的关键:第一,在真实世界里找学问。
据科斯自己讲,他的经济学训练主要是在商学院里完成的。
商学院的一个特点是注重实例研究(case study),也就是通过真实世界里发生的故事来研究理论。
因此科斯一边跟着Plant学习价格机制,一边对英国的公用事业下调查工夫,并且累积了研究真实的企业所必要的知识(如商法、产业组织、金融和会计)。
可能正是这种“两线学习法”(一线理论,一线实例),使年轻的高斯一上手就“碰”到问题:如果价格机制可以自动配置资源,为什么还有不同的工业组织?后人可以看得清楚,科斯能够“碰上”这个问题是经济学发展的大幸。
当时也许有许多偶然的因素起了作用,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要是科斯没有对真实的企业下过功夫,他断然“碰”不到问题,或者“碰”上了也会擦肩而过。
事实上,科斯的实感使他不但“碰上”问题,而且碰上就抓住不放,尽管当时“著名经济学家”们根本不讨论这个问题,已有的文献也不把这个问题当作经济学的问题。
那么,如何寻找“在价格机制起作用的现实世界里企业存在的原因”?下面这句话我认为可圈可点:“我尝试着从工厂和公司的办公室、而不是从经济学家们的著作里找寻企业存在的理由”(Coase, 1987,52)。
这就是科斯的态度。
他为此在1932年利用伦敦经济学院提供的旅游奖学金,安排了一次远渡大西洋的游历:考察美国的企业和工业组织。
科斯在美国把大部分时间化在访问工厂和公司的主管,通过与“真实家伙们”的交谈来发现他脑中挥之不去的疑问的答案。
科斯为此可不吝啬时间,也不怕因为刨根揪底式的收集实际资料而“弄脏了自己的手”。
作为年轻学人,科斯当然也访问了美国的学院和书斋,不过他只用“很少的时间去听课”。
即便是鼎鼎大名的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奈特先生教授的课程,科斯也不过旁听几次而已。
科斯关注的问题不是从先辈学者的著作里找到的,因此他也不指望从现成的著作里找到现成答案。
1932年的美国之行,使科斯果然从工厂和公司的办公室里发现了市场里为什么存在企业的理由。
回到英国后,科斯在1934年写下了他的草稿。
三年后,这篇几乎未经修改就发表的草稿,就是今天举世皆知的“企业的性质”。
第二,重点调查现实的约束条件。
真实世界五光十色,因此到真实世界里求学问并非一件易事。
高斯的法门是,着重调查问题的现实约束条件。
他到美国调查企业时,心中想的是市场里为什么存在企业,但问出口去的却并不是“贵企业为什么存在”这样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
科斯到处发问:“企业在什么条件下购买产品,在什么条件下购买生产这些产品的要素自己制造?”这其实就是在调查企业存在于市场的约束条件。
我们知道,科斯不用“虚例”而偏爱用实例。
“虚例”是想象世界的简化,比如在经济学著作里屡屡出现的“孤岛上的鲁宾逊”之类,其好处是“易于处理”,用得好可以有助于说明复杂的理论。
但虚例的危险性在于可能完全不反映问题的现实条件。
试想问题都“虚”掉了,答案怎么可能增加人们对真实世界的理解呢?在这一点上,“实例”的比较优势显而易见。
实例是真实世界的简化,因此实例中总是包含着现实约束。
不过,在简化真实世界里发生的故事时,也有可能将一部分重要的真实约束简化掉。
所以科斯不但偏爱用实例,而且偏爱用经过他本人下功夫调查的实例。
比如英国历史上的灯塔究竟是政府还是私人修建的,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如何通过分配频道资源集中了权力,福特汽车公司与其零配件厂的一体化程度,在这些著名的问题中,科斯都是一面利用大量一手或二手的材料弄清事实的来龙去脉,一面自己来对事实“简化”,从而得到可用于经济学研究的“够格的”实例。
这很好地表明了科斯工作的重点。
第三,把实例一般化。
实例包含了回答问题的要素,但是实例本身并不能自动回答问题。
从实例的研究到得出对真实世界里经济制度、经济组织和人的经济行为的理解,中间还需完成一个跳跃,这就是把实例一般化。
回到科斯的企业研究:他不但调查了一批美国企业“在什么情况下购买、在什么情况下制造”的实例,而且从中把各个不同的现实情况一般化为如下这样一个判定:“如果企业为购入要素自己制造而支付的费用低于它直接从事产品买卖的费用,企业就制造;反之,企业则购买”。
这个一般性判定是思维上惊险的一跃,因为科斯从中提炼出一个更为一般的经济学概念--交易费用。
经此,“企业”和各种复杂合约就如同“产品和劳务”一样,变得“易于处理”了。
以往的经济学忽略了交易费用,或者不言自明地“假设”交易费用为零,所以无法分析市场里的各种组织;科斯从实例中一般化出交易费用,扩充、而不是抛弃了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使之可以“处理”企业问题。
因此,当我们读到“企业的组织费用在边际上等于企业支付的市场交易费用”时,我们再也不会吃惊这已经是一个标准的经济学的句子了。
这说明,科斯的实例研究可不是满足于那些“可以一把火烧掉的描述性资料”,他要“咀嚼”实例,把实例一般化,直到得出“既真实、又易于处理的”前提性假设。
以上讨论表明,至少有三个关键词在科斯的方法论里占据重要地位:真实世界、实例和(把实例)一般化。
这也提供了是否运用科斯方法的几个恰当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