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的思想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玄学,为魏晋时代思想主流,与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当代新儒家皆为中国哲学史之重要脉络。所谓魏晋玄学,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观念应出自《老子》,乃是探索万物根源、本体等层次的观念。对于当时所流行的相关论题,魏晋人又称为“名理”之学,详加分析事物观念,考究“形名”、“言意”等论题。

如果说,魏晋玄学是精致的形而上的哲理玄思,则当时的道教可谓是通俗的信仰和实践中的操作,这二者,构成了互为表里的关系。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可概括地分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时期,在理论上有老或庄之偏重,但主要的仍是对于儒家名教的态度,即政治倾向的不同。正始时期玄学家中,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从研究名理而发展到无名;而竹林时期玄学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皆标榜老庄之学,以自然为宗,不愿与司马氏政权合作;元康时期玄学家以向秀、郭象为代表;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魏晋玄学的核心内容牵涉哲学上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本体论,知识论,语言哲学,伦理学,美学等各个领域,都是前人未有触及或未能深入控探讨的问题。其主要讨论内容有:(一)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三)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四)圣人有情无情的问题,(五)才与性的关系问题,(六)声无哀乐的关系问题。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自正始玄学阶段开始,围绕着“名教”与“自然”这一中心问题展开讨论,经过竹林玄学、元康玄学的演化、继承和发展,基本上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魏晋玄学教育思想已基本上构建起来了它的理论体系。而魏晋玄学教育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其自己的特点,即主张自然主义教育,强调自然无为,重视个体的地位和价值;突出个体个性自由,强调顺应个体的个性发展,因性自然;注重理论的哲理性和思辨性,得意忘言:在理论形态上以老庄思想为基本骨架;重视审美和养生教育等。其中贯穿魏晋玄学教育思想中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主张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应与人的自然属性相契合

的思想。

魏晋玄学理论形态上以老庄思想为基本骨架。每一时代的思想、文化都是在说明、解释、理解和继承前一时代的文化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还包含着对外来文化的说明、解释、理解和吸收,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魏晋玄学家们继承并发展了先秦道家以道为本,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使得玄学在其理论形态上或思想形式上也表现为以老庄思想为基本骨架。

魏晋玄学主张自然主义教育,张扬人性自由。魏晋玄学教育思想对个人存在的意义、目的和价值进行了反思和追求,教育目的也从追求人外在的东西转到教人追求内在的东西,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把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志凸显出来,主体意识被强化了。它淡化对外在功名利禄的追求,而把主体内在的才性、气质、智慧、精神等作为竭力追求的目标。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传统儒家经学教育逐渐被突出个性自由的自然主义教育所代替,主张在教育活动中尊重主体的个性及其自然差异,发展主体的自然天赋和能力,这对变革教育观念,摆脱世俗礼教束缚具有积极意义。魏晋玄学教育恩想崇尚自然,尊重人性,主张实施自然教育,从自然人性出发,强调主体价值,以个体的本性为出发点,顺应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来促进个体的发展。因此,魏晋玄学在教育内容上首先把亲近、游览自然作为实现自由、超脱的人格生活理想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主张到自然中去寻求社会和人生的真意。其次,在个体的身心发展方面,以自然成熟为主旨,反对违反个体内在固有的各种品质、机能和特性的做法,顺应个体天性的自然发展,循序渐进,同时也能照顾到个体的心理差异,因材施教。压抑人性的世俗名教教育在魏晋玄学教育家那里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批判,对世俗名教教育的批判和反思也是魏晋玄学教育思想的重要特点之一。

魏晋玄学注重理论的思辨性和哲理性。魏晋玄学教育思想是在玄学家们不断地思考、辩论以及践行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玄学家们大都崇尚理性,认为“言不尽意”,主张得意忘言。因此,他们非常注重理论的思辨性。所谓思辨,是指纯粹理论的思考,与“经验的思考”相别而称,魏晋玄学所依据的三部经典《老子》、《庄子》、《周易》,都是思辨色彩极为浓厚的理论著作。魏晋玄学教育理论是建立在“本末有无”等本体论思想基础上的,表现出很强的哲理性。魏晋玄学思想家们继承了先秦道家的传统,把包含本体在内的哲理性的“道”置于

崇高的地位,并把探讨和寻求这种具有客观性和哲理性的“道”作为其终生为之奋进的志向。魏晋人已经意识到提高抽象思维潜能的重要意义,为了能够以一种客观的和理性的态度来观察和把握自然、社会和人的种种意识现象,魏晋人特别注重思维的深刻性和思辨性,并喜欢以自设主宾,相互问难的形式进行辩论,深入而平等地争辩各种有关“本末有无”的本体问题。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随着对“名教”与“自然”之间关系这一中心问题地探讨和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从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开始,中经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到郭象的“名教即自然”论,终于达到了其理论上的高峰。由于社会政治及其自身的原因,其后的发展基本上是走下坡路,是其尾声了,随后被逐步振兴的儒学以及新兴起的佛教教育思想所掩盖和取代。从其产生、发展到逐步完善、成熟经历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它仍然产生了较大的历史影响。魏晋玄学教育思想家们强调封建道德教育应与个体的自然本陛相契合,从而张扬个性自由,主张自然主义教育,崇尚自然无为,得意:甚言,注重思辨。经过他们的理论思辨,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大力提倡和践行,玄学教育思想得到较为广泛的普及,也给当时的学校教育以及后来教育思想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同时,玄学家们的理论修养、人格品质、社会践行也给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以及民族心理、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

总之,魏晋玄学教育思想是在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是一次历史性的变革。从历史的进程来看,魏晋玄学教育思想确实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发展链条中不可缺失的一环,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在中国思想史中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