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燃烧条件的探究》 教学设计
《燃烧条件的探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概念,知道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和结论分析。
(2)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探究燃烧条件。
(2)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归纳,得出燃烧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酒精灯、火柴、镊子、棉花、酒精、水、蜡烛、小石块、小木条、烧杯、铜片等。
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燃烧的图片,如篝火、蜡烛燃烧、烟花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燃烧,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
提问: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燃烧条件的探究。
2、讲授新课(1)燃烧的概念讲解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强调燃烧的特征:发光、发热、氧化反应。
(2)燃烧条件的猜想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猜想燃烧需要的条件。
学生可能提出的猜想:需要可燃物、需要氧气、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等。
(3)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一:探究可燃物是燃烧的条件之一实验步骤:分别将小木条和小石块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小木条燃烧,小石块不燃烧。
实验结论:可燃物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实验二:探究氧气是燃烧的条件之一实验步骤:将蜡烛固定在铜片上,点燃蜡烛,然后用烧杯罩住,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用烧杯罩住后,蜡烛逐渐熄灭。
实验结论:氧气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2024秋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实验活动4 燃烧条件的探究
实验活动3 燃烧条件的探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调动作用。
通过让学生自主参加到探究实验中,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及概括能力。
课题燃烧条件的探究课型新授课素养目标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燃烧的三个条件及灭火原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4.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控制变量法及实验结论的推导。
教学难点实验的规范操作。
教具准备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火柴等。
小木块、小煤块、蜡烛。
课前预习1.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空气(或氧气);(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空气(或氧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新课导入这个单元我们学了燃烧的一些相关知识,可能大家对燃烧的三个条件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层次上,今天让我们一起亲自动手,用实验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
进行新课实验1 探究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1)燃烧实验过程:取大小和形状相似的干燥的小木块和小煤块,分别用坩埚钳夹住,同时放到备课笔记进行新课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现象]小木块先燃烧,小煤块后燃烧。
[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实验2 设计实验探究燃烧需要有氧气(或空气)方案一:点燃蜡烛,片刻后将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由远及近向火焰慢慢移动,直至罩住蜡烛。
[现象]蜡烛火焰逐渐熄灭。
方案二: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将其中一支罩在烧杯里。
[现象]没有被罩住的蜡烛持续燃烧,被罩住的蜡烛一会儿就熄灭了。
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燃烧的基本条件。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燃烧的基本概念。
2. 物质燃烧的条件。
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燃烧的条件。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质燃烧的条件。
2. 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燃烧的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蜡烛、放大镜、镊子、试管等。
2. 实验药品:红磷、白磷、水、硫酸铜等。
3. 教学课件和教案。
教案内容请继续补充。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物质燃烧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与讨论:介绍物质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燃烧过程。
3.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并总结物质燃烧的条件。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反思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七、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和药品。
2.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3. 记录实验结果,整理实验数据。
4.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佩戴好防护用品。
2. 操作酒精灯时要小心,避免烫伤。
3. 实验过程中要遵守实验室纪律,不得随意离开实验室。
4.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卫生。
九、课后作业:1. 复习实验内容,巩固物质燃烧的条件。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十、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及时纠正错误操作。
2.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化学研究燃烧的条件教案
初中化学研究燃烧的条件教案
一、知识回顾
1. 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伴有较大的放热现象。
2. 燃烧的条件包括:可燃物、氧气、着火点等。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燃烧的定义及燃烧的条件。
2. 掌握燃烧的实验方法和现象。
三、教学过程
1. 实验一:可燃物质燃烧现象
(1)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玻璃棒。
(2)实验步骤:点燃酒精灯,用火柴点燃玻璃棒,将玻璃棒放在酒精灯火焰下。
(3)实验现象:玻璃棒燃烧产生火焰。
2. 实验二:燃烧的条件
(1)实验器材:酒精灯、质量秤、火柴、试验台。
(2)实验步骤:取一小块含有酒精的可燃物质,称量其质量。
将可燃物质放入酒精灯中,点燃酒精灯。
用火柴点燃可燃物质。
(3)实验现象:可燃物质燃烧产生火焰。
四、作业
1. 列举三种不同的可燃物质。
2. 思考: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燃烧引发的危险事件?如何预防?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燃烧的条件及其实验现象,希望同学们掌握燃烧的基本知识,并能够在生活中正确应对燃烧事故的发生。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 燃烧条件的探究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实验活动 4 燃烧条件的探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化学观念(1)通过实验探究,明确燃烧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以及氧气。
(2)学会设计实验方案,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科学思维(1)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科学探究与实践(1)增强安全意识,体会燃烧条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科学态度与责任(1)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别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氧气的实验设计与操作。
(2)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燃烧条件的归纳总结。
难点(1)理解三个燃烧条件之间的关系。
(2)实验方案的优化和创新。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燃烧的图片和火灾视频片段,提问:“燃烧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大家思考一下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燃烧的现象,如蜡烛燃烧、木柴燃烧等。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和视频,思考燃烧的条件可能有哪些。
积极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的初步想法,如需要可燃物、需要氧气等。
提出问题教师活动:明确本节课要探究的三个问题:燃烧是否需要可燃物?燃烧是否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烧是否需要氧气?学生活动:认真记录问题,明确探究任务。
作出假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针对三个问题分别作出假设。
举例启发,如对于燃烧是否需要可燃物,可以提问:“如果没有可燃物,能发生燃烧吗?”学生活动:小组讨论,针对三个问题分别作出假设:燃烧需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烧需要氧气。
各小组代表发言,阐述假设的理由。
设计实验(1)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燃烧需要可燃物。
提供一些实验器材,如蜡烛、火柴、小石块、铁片等。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强调实验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实验室教案:初中生物化学中燃烧条件的探究
初中生物化学中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室教案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学会控制燃烧条件来观察烷烃的燃烧现象,并了解燃烧需要的化学因素。
二、实验过程1.实验用品Bunsen燃气灯,试管架,试管,燃烧烷烃(如丙烷、丁烷、异丙烷等),纯净的氧气气体,点火器。
2.实验操作将无色透明的气体充入试管中,如异丙烷。
放置试管于试管架上,准备点燃。
使用点火器仔细点燃气体。
观察燃烧燃烛的颜色,热情度、是否充分燃烧等现象。
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
重复以上操作,改变每个试管中氧气和烷烃的比例,观察燃烧现象的变化。
三、实验分析1.影响燃烧的因素燃料,氧气和点火器是影响燃烧的三个主要因素。
燃料是指可供燃烧的物质,氧气是燃烧的气体,点火器是用于点燃燃料的工具。
2.燃烧的化学反应燃烧是指燃料和氧气反应产生热量、光、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学反应。
燃料通式:CnH2n+2 + (n+1) O2 → n CO2 + (n+1) H2O3.影响燃烧产物的因素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它们的产量和相对比例取决于氧气和燃料的比例。
四、实验结果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对于相同的燃料,燃烧产物的颜色、热情度、充分燃烧情况等都会随氧气和燃料的比例而改变。
控制氧气和燃料的比例是影响燃烧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燃烧的基本原理和影响燃烧的因素,掌握了调节氧气和燃料比例的方法。
在实验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安全,充分保护自己和周围的环境,注意细节,避免产生意外。
本实验通过探究燃烧条件对燃烧效果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燃烧的化学反应和其基本原理,为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基础,也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实用的知识。
初中化学燃烧条件试验教案
初中化学燃烧条件试验教案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燃烧条件对物质燃烧的影响,并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材料
1. 镁丝
2. 烧杯
3. 镊子
4. 酒精灯或火柴
5. 氧气气体
三、实验步骤
1. 将一根镁丝用镊子夹住,在酒精灯或火柴的火焰中点燃。
2. 将点燃的镁丝放入烧杯中。
3. 将烧杯口贴上试管,让氧气气体进入烧杯。
4. 观察镁丝在氧气气体中的燃烧情况。
四、实验原理
燃烧是物质与氧气气体反应产生的化学反应过程,需要具备一定的燃烧条件。
燃烧条件主要包括:氧气气体、点燃温度和可燃物质。
在实验中,通过控制氧气气体的供给,观察镁丝在氧气气体中燃烧的情况,从而理解燃烧条件对物质燃烧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分析
1. 当镁丝在酒精灯或火柴火焰中点燃后,可以观察到镁丝燃烧的现象。
2. 将镁丝放入烧杯中,贴上试管让氧气气体进入后,观察到镁丝的燃烧变得更加明亮、迅速。
3. 由此可知,在氧气气体充足的情况下,镁丝的燃烧更加旺盛。
六、实验注意事项
1. 在进行实验时,务必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防止火灾和烧伤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2. 使用酒精灯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发生火灾。
3. 氧气气体具有氧化性,操作时要注意气体泄露的情况,避免发生意外。
七、思考问题
1. 为什么镁丝在氧气气体中可以发生燃烧?
2. 燃烧条件对物质燃烧的影响是什么?
通过本实验的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打下基础。
科学实验教学教案:燃烧条件探究
科学实验教学教案:燃烧条件探究一、教学目标:1.知晓不同燃料的燃烧条件。
2.掌握燃烧中的化学反应原理。
3.了解消防常识,掌握火灾应急处理方式。
4.能够自主观察、实验、总结、提出问题。
二、教学重点:1.知晓燃烧的化学反应条件,如氧气和燃料的比例。
2.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化学反应和消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对于火灾应急处理方式的掌握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燃烧条件实验操作步骤:(1)在实验室准备好测试所需的器材和燃料。
(2)取一个净空瓶,将其口用一根玻璃吸管与瓶内附的杯子连接。
(3)将瓶内燃料燃烧至完全燃烧,向瓶内慢慢注入少量氧气,使其燃烧更加旺盛。
(4)通过直观观察,比较燃烧前后产生气体的量的差异,总结出氧气和燃料的正确比例。
2.化学反应原理的探究:(1)将烧杯放在天平上,记录其重量。
(2)将适量的酒精倒入烧杯中并点燃酒精,让其完全燃烧。
(3)将烧杯放入烤箱中加热,直到所有水分蒸发后,再将其取出放冷。
(4)根据烧杯的重量计算出酒精的质量,再将颜色无色的费氏试剂滴入烧杯中,记录下产生的化学反应,根据化学反应推测出产生的气体类型及化学反应式。
3.消防常识与实际操作:(1)对于初中生而言,消防常识和实际操作至关重要。
(2)通过给学生讲解火灾事故的类型,结合实际演习进行示范和实现训练来提高学生对于火灾应急处理的警惕与反应能力。
五、教学后记:本教学方案设计理念广泛,通过实验教学方式,探究燃烧条件和化学反应原理,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积极参与和学习热情。
同时在运用消防常识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和指导,使学生了解具体的火灾应急处理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燃烧的条件教案初中
燃烧的条件教案初中年级:初中学科:物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概念,认识燃烧的过程。
2. 让学生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燃烧的概念及燃烧过程。
2. 燃烧的三个条件。
教学难点:1. 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蜡烛、铁丝、氧气瓶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点燃酒精灯,引导学生关注燃烧现象。
2. 学生分享对燃烧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燃烧的概念。
二、探究燃烧过程1. 教师展示燃烧过程的课件,引导学生了解燃烧的三个阶段:预热、着火、燃烧。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燃烧的三个阶段。
三、学习燃烧条件1. 教师提出问题:“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
四、实验验证1. 教师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分组进行蜡烛燃烧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验证燃烧的三个条件。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燃烧的概念、燃烧过程和燃烧条件。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燃烧的概念、燃烧过程和燃烧条件。
2.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实践操作1. 教师布置课后实验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三、课堂交流1.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课后实验的观察结果。
2. 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四、拓展延伸1. 教师提出问题:“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燃烧?”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影响燃烧的因素:燃料的种类、氧气的浓度、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2.使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教学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燃烧是可燃物与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
2.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是:3.灭火的原理:课堂导学:[讨论交流]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学习,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①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燃烧?②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实验探究一]实验内容1(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指导)。
[实验现象]蘸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交流]1.你认为该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吗?你认为该如何改进?上述实验中,如果蘸水的棉花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归纳总结]加热时间较长时,蘸水的棉花也会燃烧起来。
原因是当蘸有水的棉花上的水分蒸发完之后,棉花暴露在酒精灯的火焰中而使温度上升,且棉花与空气接触,达到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从而导致棉花燃烧。
[实验探究二]实验内容2(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实验现象]①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燃烧了。
②刚开始滤纸碎片与乒乓球碎片均没有燃烧,加热一段时间后,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起来,而此时滤纸碎片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二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讨论交流]如果将该实验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归纳总结]现象:木屑先燃烧而煤粉后燃烧。
说明着火点低的可燃物易燃烧,着火点高的可燃物不易燃烧。
举一反三: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利用蜡烛和烧杯(或选择其他用品),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需要氧气(或空气)。
(分组进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检验设计的可行性,老师进行指导)[实验操作]点燃蜡烛,片刻后将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由远及近向火焰慢慢移动,反复几次,观察现象(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学生实验5 燃烧条件的探究》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学生实验5 燃烧条件的探究》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学生实验5 燃烧条件的探究》是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重要实验课,只要旨在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基本条件,加深学生对物质燃烧原理的理解。
通过动手实验,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燃烧所需的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通常为氧气)和足够的高温(着火点)。
这一内容不仅是化学反应类型中的重要部分,也是理解日常生活中火灾防控原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识别并列举出燃烧所需的基本条件。
(2)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并实施简单的燃烧条件探究实验。
(3)学会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了解燃烧实验中的防护措施。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燃烧所需的三要素,并能通过实验验证。
【教学难点】: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控制变量实验,准确分析实验现象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等,但对于燃烧这一复杂过程的深入理解尚显不足。
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可能缺乏系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鼓励其积极参与实验设计和讨论。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情境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如火柴点燃、蜡烛燃烧等,引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东西能燃烧?”2.讲授新知:简要介绍燃烧的基本概念,重点讲解燃烧所需的三要素,并说明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3.分组实验: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实验材料(如白磷、红磷、热水、铜片、氧气瓶等),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
燃烧的条件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燃烧的条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 初步认识燃烧景象,了解燃烧的概念.(2) 知道物资燃烧的必须条件。
(3)能利用物资燃烧的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景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对燃烧条件的探求,进一步学习科学探求的方法与步骤,领会科学探求的考虑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领会燃烧为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燃烧失控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从而辨证的认识燃烧,领会”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只需深化了解燃烧,才能使其为人类造福的认识。
(2)经过探求“燃烧的条件”,初步构成富于考虑、勇于探求的科学精神。
【先生知识基础】1.先生对生活中的燃烧景象比较熟习,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曾经了解了部分物资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必然的感性认识。
2.探求能力:(1)针对所给成绩,结合已有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设计探求的实验方案。
(2)能用实验论证本人的方案。
(3)能辨证地认识化学在消费与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2.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的运用(2)探求方案的设计与实行【教学方法】探求式教学法演示实验讨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器具】本课题中探求活动和演示实验器具,课件【教学过程】【小结】【倾听】燃烧的条件【练习与理论】【教学札记】学案:物资的燃烧一、你在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必然知道很多燃烧的事例,请把你知道或了解的2-3个燃烧事例及其燃烧景象填写在学案上。
事例观察到的景象镁条的燃烧发光、放热、有白色固体物资生成物资燃烧的特点可归纳为:二、燃烧条件的探求:1.你猜想物资燃烧的条件有哪些?2.针对你的猜想,你预备做甚么实验?3.把你的实验记录下去步骤现象结论4.你得出的物资燃烧的条件是甚么?5.把你的结论说出来与同组同学一同交流。
三、要想让可燃物燃烧得更剧烈一些,你有哪些方法?为甚么可以用这些方法?四、练习与理论1.用火柴可点燃酒精灯,但不能引燃煤块,缘由是……………………()A.煤的着火点高B.煤是固体C.煤和空气接触面小D.酒精易燃,煤不易燃2.以下关于燃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燃烧不必然都产生火焰B.燃烧不必然都要先点火C.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D.发生燃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时,反应物必然的碳和氧气3.火柴划着后,如果将火柴梗直立,使火焰在上,火柴就不易继续燃烧,其缘由是()A.氧气不足B.火柴下部木条没有达到着火点C.火柴的着火点降低D.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下沉的缘由4.在古代人类很早就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方法,钻木之所以能取火,可以用下方的三句话来解释。
第七单元实验活动4燃烧条件的探究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2024)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活动4燃烧条件的探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题主要是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加强小组合作精神,提升思维综合能力。
从化学反应的内在逻辑看,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更好地应用化学反应。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使学生从化学科学的角度认识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愿望。
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就能控制反应的进行,所以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控制燃烧的进行,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学情分析】从理论上看,对于燃烧和灭火,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生活经验来看,燃烧这一最常见的现象学生也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从实验技能来看,通过前面几节实验活动的学习使他们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
而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活动,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上需要进行引导和规范。
个别学生可能还对燃烧有一定的恐惧,在实验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通过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化学,体会控制变量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运用。
3.通过实验探究能够利用化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说明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教学方法】实验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引导探究、讲练结合【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火柴。
酒精、小木块、小煤块、蜡烛。
还需要的实验用品:玻璃棒、石子、棉花学生准备:复习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教学过程】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3.体会控制变量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运用。
化学教学实验教案:探究燃烧的条件
化学教学实验教案:探究燃烧的条件引言燃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理论探究等方式来了解它的特性和规律。
在化学教学中,燃烧实验的设计和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燃烧的条件、特性以及相应的化学反应原理。
本篇文章将围绕“探究燃烧的条件”这一主题来进行讨论,为化学教师提供一份有关燃烧实验教案的设计和实施方案。
一、实验目的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使学生了解燃烧的基本特征、起源和条件;进一步了解氧气和燃料对燃烧的影响;学会设计并进行简单的燃烧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分析能力。
二、实验设计1、实验材料a.炉子、烧杯、点火器等实验设备b.甲烷、乙烷、丙烷等不同类型的易燃气体c.氧气、火机等实验用品2、实验步骤a.实验一:甲烷燃烧实验步骤一:将甲烷气体加入一个空烧杯中步骤二:将火机点燃,将火焰带到烧杯的口处,观察烧杯内甲烷气体是否燃烧步骤三:以不同的风速和氧气浓度重复实验一,记录实验结果b.实验二:氧气与烧杯中甲烷气体的燃烧实验步骤一:将甲烷气体加入一个烧杯中,并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氧气步骤二:点燃火机并带到烧杯口处,观察甲烷气体和氧气的燃烧情况步骤三:对比实验一、实验二的结果,总结氧气对燃烧的影响c.实验三:甲烷、乙烷、丙烷燃烧实验步骤一:在三个烧杯里各添加适量的甲烷、乙烷、丙烷气体步骤二:点燃火机并带到烧杯口处,逐一观察它们的燃烧情况步骤三:对比三种气体的燃烧的参考条款,总结不同气体燃烧的要求3、实验流程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4、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一结果表实验二结果表实验三结果表通过本实验可以看到,甲烷、乙烷、丙烷的燃烧温度、燃烧速度、火焰颜色等都存在差异。
对于甲烷,当氧气浓度较高时,燃烧更为剧烈;乙烷和丙烷的燃烧速度均较甲烷快,且火焰颜色也更亮。
即使是气体,燃烧也存在着很明显的条件;在加入适量氧气后,易燃气体的燃烧效果和火焰的特性也会发生变化;不同种类的气体需要不同的燃烧要求等。
初中物理教案:实验探究燃烧条件
初中物理教案:实验探究燃烧条件燃烧是生活、工业和农业中常见的现象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燃烧的原理和条件,本节课将开展一系列探究实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燃烧现象以及燃烧条件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理解燃烧的本质及其所需条件,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实验内容1、粘液线燃实验将粘液线绕在点火器上,点燃后放开,观察粘液线的燃烧过程。
2、燃烧速度实验在相同时间内,在同一燃烧物质下,使用不同的点燃方式,比较不同点燃方式的燃烧速度。
3、蜡烛燃烧实验利用蜡烛的燃烧现象,让学生观察、研究燃烧过程,了解火焰的组成、结构及其变化。
4、金属燃烧实验观察并记录金属在不同氧气含量下的燃烧现象,了解燃烧需要氧气,氧气的含量对燃烧的影响,及燃烧产物的不同。
5、氧气与燃烧试验将烛头和铁丝等不同燃烧物质,放在氧气中进行燃烧实验,了解氧气的作用及氧气比空气有助于燃烧。
三、实验过程1、实验准备准备各项实验器材和实验物品。
2、实验步骤(1)粘液线燃烧实验将粘液线绕在点火器上,点燃后放开,观察粘液线的燃烧过程。
(2)燃烧速度实验在相同时间内,在同一燃烧物质下,使用不同的点燃方式,比较不同点燃方式的燃烧速度。
(3)蜡烛燃烧实验利用蜡烛的燃烧现象,让学生观察、研究燃烧过程,了解火焰的组成、结构及其变化。
(4)金属燃烧实验观察并记录金属在不同氧气含量下的燃烧现象,了解燃烧需要氧气,氧气的含量对燃烧的影响,及燃烧产物的不同。
(5)氧气与燃烧试验将烛头和铁丝等不同燃烧物质,放在氧气中进行燃烧实验,了解氧气的作用及氧气比空气有助于燃烧。
四、实验结果分析1、粘液线燃烧实验学生通过观察粘液线的燃烧过程,了解燃烧需要有燃烧物质和氧气,产生燃烧过程需要点燃物质,在一个正常的氧气环境下产生的燃烧速度。
2、燃烧速度实验通过比较不同点燃方式的燃烧速度,学生可以认识到点燃方式不同对于燃烧速度的影响,在相同的环境下,不同点燃方法会有不同的燃烧速度。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燃烧的必要条件;
(2)掌握燃烧过程中物质数量守恒的定律。
二、实验原理
燃烧是一种无机物质中氧元素和其它化学元素的化学反应,它包含一个也可以称作火的热量耗散的过程。
需要燃烧的四个条件是氧气、高温、燃料和火花(或其它火源)。
三、实验准备
(1)准备实验用具:安全桶、安全帽、橡胶瓶、蜡烛、棉花、餐巾纸、打火机等;
(2)准备实验台:放置橡胶瓶,让其位于安全桶中,将蜡烛放置在安全桶内;
四、实验步骤
(1)将一片棉花放置在橡胶瓶内;
(2)将橡胶瓶装入安全桶中;
(3)将蜡烛放置在安全桶中;
(4)将餐巾纸放置在安全桶中;
(5)用打火机点燃蜡烛的蜡油;
(6)在安全桶中关闭盖子;
(7)观察棉花是否燃烧。
五、安全须知
(1)本实验必须年满18岁或以上;
(2)本实验应在室外空气节奏或有良好通风的室内进行;
(3)实验时应佩戴口罩;
(4)实验时禁止吸烟;
(5)实验时应注意安全,使用安全桶。
六、结果分析
经过上述实验,可以发现棉花燃烧的过程中氧气能够使燃料(棉花)燃烧,而高温和火花(打火机)则是辅助燃烧发生的必要条件。
从而可以得出:燃烧是一种物质加热使之分解成另一些物质的化学反应,要使物质燃烧,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氧气、高温、燃料和火花(或其它火源)。
同时,这也验证了物质守恒定律。
燃烧的条件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燃烧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也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燃烧的条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堂以“燃烧的条件”为主题的教学实践案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温度。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燃烧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燃烧是一种什么现象?燃烧的条件有哪些?(2)教师简要介绍燃烧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1)教师讲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温度。
(2)结合实例,讲解燃烧的三个条件之间的关系。
3. 实验操作(1)教师演示实验:将蜡烛点燃,观察燃烧现象。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点燃的蜡烛放入水中、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观察燃烧现象。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点燃的蜡烛放在不同温度下,观察燃烧现象。
4. 数据分析(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温度。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
(2)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教师点评。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燃烧的条件。
2.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 在讲解燃烧的三个条件时,结合实例,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4.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 课后作业的设计,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案例评价本案例以“燃烧的条件”为主题,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燃烧的三个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七单元实验活动4燃烧条件的探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实验活动4 燃烧条件的探究》一、教材分析“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活动是化学教材中一个经典且重要的实验。
该实验通过直观的操作和观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燃烧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即燃烧必须同时满足可燃物、助燃物(氧气)和足够的高温(着火点)三个条件。
教材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步骤和清晰的实验现象描述,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并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同时,该实验也强调了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的重要性,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在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活动前,学生已经对燃烧现象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认识。
然而,他们可能尚未深入理解燃烧背后的科学原理,也缺乏系统的实验探究能力。
此外,由于实验涉及火源和易燃物质,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过程感到陌生或紧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验技能水平,通过示范、讲解和个别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情绪,掌握实验技能,确保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引导他们从实验现象中提炼出科学规律。
三、设计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精神,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践性和探究性。
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认识燃烧的特征,理解物质燃烧是化学变化。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观察,初步学习实验现象的观察方法,学习归纳知识的思维方法。
【科学探究与实践】分析燃烧条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培养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和科学推理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增强安全意识。
五、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六、教学难点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意义;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七、教学过程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进行一项非常有趣的实验活动——燃烧条件的探究。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将深入探索物质燃烧所需满足的条件,并理解这些条件如何影响燃烧过程。
《燃烧条件的探究》教案
《燃烧条件的探究》教案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化学。
4.利用化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
重点: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说明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难点: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背默手册。
(赠送)一、情景导入1.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的物质能燃烧,有的物质不能燃烧?2.同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为什么有时燃烧,有时不燃烧?二、合作探究燃烧条件的探究【讨论交流】通过前面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学习,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①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燃烧?②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实验探究一】取两团相同大小的棉花,分别用酒精和水蘸湿,然后将它们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现象】蘸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交流】上述实验中,如果蘸水的棉花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归纳总结】加热时间较长时,蘸水的棉花也会燃烧起来。
原因是当蘸有水的棉花上的水分蒸发完之后,棉花曝露在酒精灯的火焰中而使温度上升,且棉花与空气接触,达到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从而导致棉花燃烧。
【实验探究二】取大小和形状相似的干燥的小木块和小煤块,分别用坩埚钳夹住,同时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现象】①小木块和小煤块都燃烧了;②刚开始小木块和小煤块都未燃烧,一段时间后,小木块先燃烧起来,而此时小煤块还未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二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过渡】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可知,除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外,物质燃烧还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燃烧的条件
授课日期:2012年11月28日星期二第3节课课型:实验主备人:王琛枣庄市第十九中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行设计并动手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通过完成一系列促进或阻止燃烧反应的实验初步体会控制化学变化的一般思路
3、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讨论法、实验法。
实验准备:焦炭、木炭、纸条、木条、石块、砖块、铁丝、烧杯、铜片、白磷、水、坩埚钳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
引入:投影以上图片
导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观看屏幕图片
物体在燃烧学生分组实验这个设计很有创意,它的好处不仅是为学生判断什么是燃烧提供了
师:请你说出探究二此方案设计的目的
师:请你说出探究三此方案设计的目的
师:分析上述现象,你对燃烧条件有哪些新的理解?并解释问题实验现象
师:有了这三个条件,能否发生燃烧呢?
师:如果只满足一个或两个条件学生讨论:
学生归纳总结: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与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最低温度
学生思考回答
训练学生的
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实验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进行设计,由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进行反思交流的程序进行,主线明确。
2、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学习控制化学变化的方法,认识控制条件对于控制化学反应的重要性。
3、实验反思的环节是本课的难点,由于学生第一次利用对比试验和变量控制,学生对控制变量的能力还很欠缺,应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4、实验报告的设计内容可以更进一步的具体化。
附件1:
初中化学实验报告
学校班级班姓名
合作者、、、、
一、实验名称:探究燃烧的条件
二、实验目的:1、通过控制变量探究燃烧的条件
2、学会利用对比试验探究问题
三、实验用品:
焦炭、木炭、纸条、木条、石块、砖块、铁丝、烧杯、铜片、白磷、水、坩埚钳
反思与交流:
1、通过本次实验,你对燃烧条件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2、当我们对某一个燃烧条件进行探究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才能保证实验的可靠性、结论的科学性?
3、你能想出多少种熄灭蜡烛的方法?这些方法分别破坏了燃烧的什么条件?
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