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同步教学示范教案: 正弦定理新人教A版必修
高中数学 1.1.1正弦定理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5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初中学习过的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引导学生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采取从特殊到一般以及合情推理的方法发现并证明正弦定理;让学生在应用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定理及其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过程体验数学的探索性与创造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发现、证明正弦定理并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难点:正弦定理的发现并证明过程以及已知两边以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解的个数的判断。
三、教学基本流程1、引出问题:在三角形中,已知两角以及一边,如何求出另外一边;2、结合初中学习过的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引导学生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采取从特殊到一般以及合情推理的方法发现并证明正弦定理;3、分析正弦定理的特征及利用正弦定理可解的三角形的类型;4、应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五、教学反思1、新课标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本设计创设了一系列数学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质疑、思考,让学生在“疑问”、“好奇”、“解难”中探究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了的数学创新思维。
2、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注重“过程”,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再创造”过程。
本设计展示了一个先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中正弦的定义出发探索A ∠的正弦的关系从而发现正弦定理,再将一般的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联系起来的正弦与B(在一般的三角形中构造直角三角形)进而在一般的三角形发现正弦定理的过程,使学生不但体会到探索新知的方法而且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 1.1.1 正弦定理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5
§1.1.1 正弦定理教学要求:(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1、讨论:在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有哪些?(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如何解直角三角形?那么斜三角形怎么办?2、由已知的边和角求出未知的边和角,称为解三角形。
已学习过任意三角形的哪些边角关系?(内角和、大边对大角)是否可以把边、角关系准确量化?二、讲授新课:1、教学正弦定理的推导:(1)特殊情况: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定理:sin a A c =,sin bB c =,sin 1C =, 即:sin a c A =, sin b c B =,sin c c C =,sin sin sin a b cA B C ==。
(2)推广到斜三角形证明一:(传统证法)在任意斜ABC ∆中:111sin sin sin 222ABC S ab C ac B bc A ∆===, 两边同除以abc 21即得:sin sin sin a b c A B C ==,证明二:(外接圆法)如图所示,A D ∠=∠,∴2sin sin a aCD R A D===,同理2sin b R B =,2sin c R C =。
正弦定理教案(必修5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师】:对,很美、很对称的一个式子,用文字来描述就是: “在一个
直角三角形中,各边与
它所对角的正弦比相等” ,那么在斜三角形中,该式是否也成立
呢?
通过验证我们得到,在任意的三角形中都有各个边和他所对的
角的正弦值相等。在上面这个对称的式子中涉及到了三角形三
个角的正弦, 因此我们把它称为正弦定理, 即我们今天的课题。
3.定理的应用举例
例 1 在 ABC 已知 A 300 , B 1350 , a 2
,
解三角形 .
变式: 若将 a=2 改为 c=2,结果如何?
通过例题你发现了什么一般性结论吗 ?
小结 :知道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和任何一边,利 用正弦定理可以求出三角形中的其它元素。
8
例 2 已知 a=16 , b= 16 3, A=30 ° .
C
图形
解的 个数
AD
无解
C
DC
A B2 B1
AB
AD B
一解 两解 一解
A
C
AB
无解 一解
七、评价分析 这堂课由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探索研究三角形中边角关系,
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数 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发现规律、推到证明,定理应用,让学
生经历了知识再发现的过程,促进了个性化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使 学生体会认识事物由特殊到一般, 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规律, 体会分类 讨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并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通过学习和运用, 进一步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 价值,进而领会数学的人文价值、美学价值,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 养。
C=124.30,
a sin C
c
49.57
sin A
高二数学人教A版必修5教学教案1-1-1正弦定理(2)_1
正弦定理一、教学内容的分析“正弦定理”是人教A版必修五第一章第一节的主要内容。
其主要任务是引入并证明正弦定理.做好正弦定理的教学,不仅能复习巩固旧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识,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关于任意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本节内容是处理任意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基本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里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也就是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这样,用联系的观点,从新的角度看过去的问题,使学生对过去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使新知识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坚实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三、设计思想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是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前提,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在教师指导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知识。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将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四、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证明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特殊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发现正弦定理,初步学会用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发现数学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活实例的探究引出正弦定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其基本运用.难点:(1)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a cb O B C A 数.六、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如图,河流两岸有A 、B 两村庄,有人说利用测角器与直尺,不过河也可以得到A 、B 两地的距离(假设现在的位置是A 点),请同学们讨论设计一个方案解决这个问题。
正弦定理教案DOC
《正弦定理》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新课标数学A 版必修(五)的第一章《解三角形》第一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在高中知识下的直接延拓,也是对高中坐标和圆等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它是对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一个具体量化。
它与余弦定理都是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入证明正弦定理及正弦定理的基本应用,在课型上属于“定理教学课”。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并证明正弦定理,复习巩固旧知识,掌握新知识,而其还能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开阔自己的思路,进而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实现自我升华。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中的学生,一方面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与三角函数等知识,另一方面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往往会在对新知识的理解应用以及与已学知识的联系上出现思维障碍,思维灵活性、深刻性受到制约。
根据以上特点,教师恰当引导,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与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2、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与证明。
3、 重难点突破方法: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于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高中数学《1.1.1 正弦定理》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5
福建省长乐第一中学高中数学必修五《1.1.1 正弦定理》教案第一课时 1.1.1 正弦定理教学要求: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讨论:在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有哪些?(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如何解直角三角形?那么斜三角形怎么办?2. 由已知的边和角求出未知的边和角,称为解三角形. 已学习过任意三角形的哪些边角关系?(内角和、大边对大角) 是否可以把边、角关系准确量化? →引入课题:正弦定理二、讲授新课:1. 教学正弦定理的推导:①特殊情况: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定理: sin A =c a sin B =cb sin C =1 即c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② 能否推广到斜三角形? (先研究锐角三角形,再探究钝角三角形)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有sin sin CD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同理,sin sin a c A C =(思考如何作高?),从而sin sin sin a b c A B C==. ③*其它证法:证明一:(等积法)在任意斜△ABC 当中S △ABC =111sin sin sin 222ab C ac B bc A ==. 两边同除以12abc 即得:sin a A =sin b B =sin c C . 证明二:(外接圆法)如图所示,∠A =∠D ,∴2sin sin a a CD R A D===, 同理 sin b B =2R ,sin c C=2R . 证明三:(向量法)过A 作单位向量j 垂直于AC ,由AC +CB =AB 边同乘以单位向量j 得…..④ 正弦定理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基本应用: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 2. 教学例题:① 出示例1:在∆ABC 中,已知045A =,060B =,42a =cm ,解三角形.分析已知条件 → 讨论如何利用边角关系 → 示范格式 → 小结:已知两角一边 ② 出示例2:045,2,,ABC c A a b B C ∆===中,求和.分析已知条件 → 讨论如何利用边角关系 → 示范格式 → 小结: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 ③练习:060,1,,ABC b B c a A C ∆==中,求和.在∆ABC 中,已知10a =cm ,14b =cm ,040=A ,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01,边长精确到1cm ) ④ 讨论: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如何判断解的数量?3. 小结:正弦定理的探索过程;正弦定理的两类应用;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的讨论.三、巩固练习:1.已知∆ABC 中,∠A =60°,a =,求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2. 作业:教材P5 练习1 (2),2题.。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教案(最新4篇)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教案(最新4篇)高中数学正弦定理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同时在必修4 ,学生也学习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等内容。
这些为学生学习正弦定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正弦定理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的延伸,是揭示三角形边、角之间数量关系的重要公式,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解三角形,几何计算等后续知识的基础,而且在物理学等其它学科、工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等常常涉及解三角形的问题。
依据教材的上述地位和作用,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探索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②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初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①通过对直角三角形边角数量关系的研究,发现正弦定理,体验用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
②在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设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理,使其主动参与双边交流活动。
通过对问题的提出、思考、解决培养学生自信、自立的优良心理品质。
通过教师对例题的讲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科学的学习态度。
3.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教学中为了达到上述目标,突破上述重难点,我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二、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设和谐、愉悦教学环境。
根据本节课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主要采用启导法、感性体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指导学情调动:学生在初中已获得了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初步知识,正因如此学生在心理上会提出如何解决斜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疑问。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再通过对实例进行具体分析,进而观察归纳、演练巩固,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实现对新知识的理解深化。
全国高中数学优质课正弦定理教学设计人教A版必修
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正弦定理》第一课时,出自新人教A版必修5第一章第一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课程安排在“三角、向量”知识之后,是三角函数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更是初中“三角形边角关系”和“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续和拓展,同时更是处理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的其他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本节课的内容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从实际问题导入,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基础上,触碰解斜三角形的思维困惑点,形成疑问,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出斜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猜想;第二,带着疑问,对猜想进行验证,首先对特殊的斜三角形边角关系进行验证和实验探究验证,其次是严密的数学推导证明;第三,得到正弦定理,解决引例,首尾呼应,并学以致用,简单应用。
正弦定理其实是把“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这一几何关系的解析化,从三角学的历史发展来看,三角函数其实就是有关三角形、圆的性质的解析表达。
这样在悄无声息中,渗透了学科发展中研究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嬗变。
这其实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
通过这三个层次,探索——发现——证明,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
通过课堂,体会直观感知、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理论验证、实际应用的学习过程。
二、教学目标设置1、从已有三角形知识出发,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证明,从特殊到一般得到正弦定理,掌握正弦定理,了解正弦定理的一些推导方法,并学会应用正弦定理解决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缜密思维;3、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不畏艰难的思维品质和个人素养;4、培养学生合情合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平面几何、三角函数、正弦定理等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高中数学6.4.3余弦定理正弦定理(二)2.正弦定理-教案
《正弦定理》广东番禺中学周净【学习目标】1.能借助向量的运算,探索三角形边长与角度的关系.2.能用向量方法发现和证明正弦定理.3.会用正弦定理求解已知两边和其中一条边的对角、已知两角和夹边等解三角形问题.【学习重点】1.借助向量的运算,探索三角形边长与角度的关系,掌握正弦定理.2.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学习难点】1.正弦定理的证明.2.正弦定理在解三角形中的应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环节一:情境引入探究问题: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分别给出了已知两边及其夹角、已知三边直接解三角形的公式.如果已知两角和一边,是否也有相应的直接解三角形的公式呢?在初中,我们得到了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的结论.实际上,三角形中还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从量化的角度看,可以将这个边、角关系转化为:在ABC ∆中,设C 的对边为,a B 的对边为b ,求,,,b A B a 之间的定量关系.如果得出了这个定量关系,那么就可以直接解决“在ABC ∆中,已知“,A ,B a 求b ”的问题.我们从熟悉的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分析入手.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在R ABC ∆t 中(如图),有sin sin a b A B c c==,,这两个式子有共同元c ,利用它把两个式子联系起来,可得.sin sin a bc A B==又因为sin sin 901C == ,上式可以写成边与它的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的形式,即sin sin sin a b cA B C==.从学生熟悉的余弦定理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二:探究新知在直角三角形中,有sin sin sina b cA B C==对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以上关系是否任然成立?因为涉及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所以仍然采用向量的方法来研究.我们希望获得ABC∆中的边,,a b c与它们所对角,,A B C的正弦之间的关系式.在向量运算中,两个向量的数量积与长度、角度有关,这就启示我们可以用向量的数量积来探究.让学生从初中已经掌握的锐角三函数入手,回顾如何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中的情形,启发学生继续借助向量法进行边角关系的研究,加强向量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思考1:向量的数量积运算中出现的是角的余弦,而我们需要的是角的正弦,如何实现转化?由诱导公式cos sin2παα⎛⎫-=⎪⎝⎭可知,我们可以通过构造角之间的互余关系,把边与角的余弦关系转化为正弦关系.下面先研究锐角三角形的情形.如图,在锐角ABC∆中,过点A作与AC垂直的单位向量j,则j与AB的夹角为2Aπ⎛⎫-⎪⎝⎭,j与CB的夹角为2Cπ⎛⎫-⎪⎝⎭.因为AC CB AB+=,所以(),AC CB AB⋅+=⋅j j由分配律,得AC CB AB,⋅+⋅=⋅j j j即||||cos||||cos()||||cos(),222AC CB C AB Aπππ⋅+⋅-=⋅-j j j也即sin sin,a C c A=所以.sin sina cA C=思考1引导学生通过构造角之间的互余关系.通过巧妙的构造单位向量j,描述j与AB及j与CB的夹角,应用向量数量积运算得到余弦关系,并通过诱导公式转为正弦关系,最终得到锐角三角形的正弦定理.同理,过C 作与CB垂直的单位向量m ,可得.sin sin c bC B=所以在锐角三角形中有:sin sin sin a b cA B C==.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不妨设A 为钝角(如图).过点A 作与AC垂直的单位向量j ,则j 与AB 的夹角为2A π⎛⎫- ⎪⎝⎭,j 与CB 的夹角为2C π⎛⎫- ⎪⎝⎭.仿照上述方法,同样可得sin sin sin a b cA B C==.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的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sin sin sin a b cA B C==这个公式表达形式的统一性、对称性,不仅使结果更和谐优美,而且更突显了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本质。
高二数学人教A版必修5教学教案1-1-1正弦定理(2)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地位分析《正弦定理》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中第一章《解三角形》的内容,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解三角形这个课题。
《正弦定理》紧跟必修4(包括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之后,可以启发学生联想所学知识,运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连同三角形、三角函数的其他知识作为工具,推导出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是求解任意三角形的基础,又是学生了解向量的工具性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的开端,对进一步学习任意三角形的求解、体会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辨证思想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2.学生现实分析(1)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有关直角三角形的一些知识:①勾股定理: ②三角函数式,如: (2)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有关任意三角形的一些知识:① ②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③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3)学生在高中已学过必修4(包括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4)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会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1)正弦定理的发现 (2)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 (3)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向量把三角形的边长和三角函数建立起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1)设置情景,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共同剖析、探讨问题,推进师生合作意识,加强相互评价与自我反思 二、教学展开分析1.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是发现正弦定理、用几何法和外接圆法证明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是三角形边角关系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两个定理之一,它准确反映了三角形中各边与它所对角的正弦的关系,对于它的形式、内容、证明方法和应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正弦定理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正弦定理和内角和定理等众多基础知识解决几何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这些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所以一向为数学教育所重视。
高中数学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1.1 正弦定理教案 新人教
1.1.1正弦定理一、教学目标:1、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能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度量问题;2、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推导,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能力。
3、通过参与、思考、交流,体验正弦定理的发现及探索过程,逐步学生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与发现。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证明及简单应用。
三、教学策略“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思维的活动”,新课标也在倡导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基于这种理念的指导,在教法上采用探究发现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学法上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观猜想—验证--发现--证明--应用等环节逐步得到深化,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过程探寻特例提出猜想1、回顾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引导学生寻求联系,发现规律深化学生对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理解.利用c边相同,寻求形式的和谐统一发现在直角三角形中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由特殊三角形入手,让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发现过程,从而体验数学的探索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究欲,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问题1、发现对于锐角、钝角三角形成立吗?学生思考交流。
3、个例验证发现将两个全等的30°、60°的直角三角形,拼在一起验证.4、提出猜想:学生大胆猜想:对于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发现均成立。
逻辑推理证明猜想1、多媒体课件验证猜想。
(任意改变三角形形状,由计算机算出各边与对角正弦值的比,观察是否相等)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通过多媒体验证,学生从感性认识猜想的正确性。
2、问题2:你能通过严格的推理证明猜想吗?学生合作交流,探索证明方法。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5《正弦定理》教案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在实际问题中,经常遇到解任意三角形的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学习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和解任意三角形的一些基本方法。
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及利用定理解三角形。
难点:锐角三角形中正弦定理的证明;已知两边及其一边对解三角形的情况。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于初中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和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在高中学习了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的基础上的深化拓展。
故在此引入正弦定理,使“解三角形”的学习变得合情合理,学生思想上易于接受。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掌握正弦定理,能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判断解的个数;②培养学生归纳、猜想、论证能力能力;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分析研究正弦定理的探索过程;②体验先猜想后证明,由特殊到一般,分类讨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活动的探索与创造,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四.设计理念: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引导者和忠实支持者。
因此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三维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支架式教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反思,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内容,让学生由问题开始,从而得出猜想、证明猜想,并逐步得到深化。
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结合“观察——归纳——猜想——证明——应用”的方法将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的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及简要分析:(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问题一:索马里海盗日益猖獗,为保护商船我国坚决予以出兵打击海盗。
某日我A舰队突然发现其正东处有一海盗舰艇B正以30节的速度朝正北方向追击商船,我方决定全速拦截海盗。
高中数学新人教版A版精品教案《《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正弦定理》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5课题: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第一课时)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第一章,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是在高一学生学习了三角函数等知识之后,是对三角函数知识的应用;同时,作为三角形中的一个定理,也是对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伸。
本课主要任务是引入并证明正弦定理.做好正弦定理的教学,不仅能复习巩固旧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识,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学生学情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已学了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等知识,有一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前后知识间的联系、理解、应用有一定难度,因此思维灵活性受到制约。
根据以上特点,教师恰当引导,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探究能力,多加以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设置】1、知识和技能目标:理解正弦定理的由来;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入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三角形中边角关系,并归纳正弦定理雏形;通过分组合作探究、证明定理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归纳类比,数学建模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类比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推出一般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主义辩证观点;通过分析定理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对称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其简单运用.2、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发现法、讲授法【教学手段】几何画板、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
《正弦定理》教案(精选12篇)
《正弦定理》教案(精选12篇)《正弦定理》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高一数学第五章《三角比》第三单元中正弦定理的第一课时,它既是学校“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拓,也是坐标法等学问在三角形中的详细运用,是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正弦定理揭示了任意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一种等量关系,它与后面的余弦定理都是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
本节课其主要任务是引入证明正弦定理及正弦定理的基本应用,在课型上属于“定理教学课”。
因此,做好“正弦定理”的教学,不仅能复习巩固旧学问,使同学把握新的有用的学问,体会联系、进展等辩证观点,同学通过对定理证明的探究和争论,体验到数学发觉和制造的历程,进而培育同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讨论性学习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对高一的同学来说,一方面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任意角的三角比等学问,具有肯定观看分析、解决问题的力量;但另一方面对新旧学问间的联系、理解、应用往往会消失思维障碍,思维敏捷性、深刻性受到制约。
依据以上特点,老师恰当引导,提高同学学习主动性,留意前后学问间的联系,引导同学直接参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设计思想:培育同学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是全面进展同学力量的重要方面,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如何培育同学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呢?建构主义认为:“学问不是被动汲取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
”这个观点从教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学问不仅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更重要的是同学在肯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阅历,并通过与他人(在老师指导和学习伙伴的关心下)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同学为中心,视同学为认知的主体,老师只对同学的意义建构起关心和促进作用。
本节“正弦定理”的教学,将遵循这个原则而进行设计。
四、教学目标:1、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让同学从已有的几何学问和处理几何图形的常用方法动身,探究和证明正弦定理,体验坐标法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论证的严谨性。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正弦定理示范教案新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1.1 正弦定理从容说课本章内容是处理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已知三角形的边和角相等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科书在引入正弦定理内容时,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提出探究性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的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这样,用联系的观点,从新的角度看过去的问题,使学生对于过去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使新知识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坚实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教学重点1.正弦定理的概念;2.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其基本应用.教学难点1.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教具准备直角三角板一个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2.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3.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2.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思维能力,通过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如右图,固定△ABC的边CB及∠B,使边AC绕着顶点C转动.师思考:∠C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生显然,边AB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师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师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右图,在Rt△ABC 中,设BC =A ,AC =B ,AB =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c a =sin A ,c b =sin B ,又sin C =1=c c ,则c simCc B b A a ===sin sin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mCcB b A a ==sin sin . 推进新课[合作探究]师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由学生讨论、分析) 生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如右图,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 =A sin B =B sin A ,则B b A a sin sin =,同理,可得B bC c sin sin =.从而CcB b A a sin sin sin ==.(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解法类似锐角三角形的情况,由学生自己完成)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CcB b A a sin sin sin ==师是否可以用其他方法证明这一等式? 生可以作△ABC 的外接圆,在△ABC 中,令BC =A ,AC =B ,AB =C ,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以及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来证明CcB b A a sin sin sin ==这一关系. 师很好!这位同学能充分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此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证法. 在△ABC 中,已知BC =A ,AC =B ,AB =C ,作△ABC 的外接圆,O 为圆心,连结BO 并延长交圆于B′,设BB′=2R.则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以及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可以得到 ∠BAB′=90°,∠C =∠B′,∴sin C =sin B′=Rc B C 2sin sin ='=∴RCc2sin = 同理,可得RB bR A a 2sin ,2sin ==∴R Cc B b A a 2sin sin sin ===这就是说,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上述关系式均成立,因此,我们得到等式CcB b A a sin sin sin ==点评:上述证法采用了初中所学的平面几何知识,将任意三角形通过外接圆性质转化为直角三角形进而求证,此证法在巩固平面几何知识的同时,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并且消除了学生所持的“向量方法证明正弦定理是唯一途径”这一误解.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为下一步用向量方法证明正弦定理作了铺垫 [知识拓展师接下来,我们可以考虑用前面所学的向量知识来证明正弦定理.从定理内容可以看出,定理反映的是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而在向量知识中,哪一知识点体现边角关系呢生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式A ·B =|A ||B |C os θ,其中θ为两向量的夹角师回答得很好,但是向量数量积涉及的是余弦关系而非正弦关系,这两者之间能否转化呢生 可以通过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sin θ=Co s(90°-θ)进行转化师这一转化产生了新角90°-θ,这就为辅助向量j 的添加提供了线索,为方便进一步的运算,辅助向量选取了单位向量j,而j 垂直于三角形一边,且与一边夹角出现了90°-θ这一形式,这是作辅助向量j 垂直于三角形一边的原因师在向量方法证明过程中,构造向量是基础,并由向量的加法原则可得AB CB AC =+而添加垂直于AC 的单位向量j 是关键,为了产生j 与AB、AC 、CB 的数量积,而在上面向量等式的两边同取与向量j 的数量积运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师下面,大家再结合课本进一步体会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的过程,并注意总结在证明过程中所用到的向量知识点点评: (1)在给予学生适当自学时间后,应强调学生注意两向量的夹角是以同起点为前提,以及两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的运用(2)要求学生在巩固向量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向量知识的工具性作用 向量法证明过程(1)△ABC 为锐角三角形,过点A 作单位向量j 垂直于AC ,则j 与AB 的夹角为-A ,j与CB 的夹角为90°-C由向量的加法原则可得ABCB AC =+为了与图中有关角的三角函数建立联系,我们在上面向量等式的两边同取与向量j 的数量积运算,得到AB j CB AC j ∙=+∙)(由分配律可得ABj CB j ∙=∙+s(90°-C s(90°-A∴A sin C =C sin A ∴CcA a sin sin =另外,过点C 作与CB 垂直的单位向量j,则j 与AC 的夹角为90°+C ,j 与AB 的夹角为90°+B ,可得BbC c sin sin =(此处应强调学生注意两向量夹角是以同起点为前提,防止误解为j 与AC的夹角为90°-C ,j 与AB 的夹角为90°-B∴CcB b A a sin sin sin ==(2)△ABC 为钝角三角形,不妨设A >90°,过点A 作与AC 垂直的单位向量j,则j 与AB的夹角为A -90°,j 与CB 的夹角为90°-C由AB CB AC =+,得j·ACCB =j·AB即A ·Co s(90°-C )=C ·Co s(A -∴A sin C =C sin A∴CcA a sin sin =另外,过点C 作与CB 垂直的单位向量j,则j 与AC 的夹角为90°+C ,j 与AB 夹角为90°+B .同理,可得C cB b sin sin =∴Cc B b simA a sin sin ==(形式1)综上所述,正弦定理对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均成立 师在证明了正弦定理之后,我们来进一步学习正弦定理的应用[教师精讲](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A =ksin A ,B =ksin B ,C =ksin C ;(2)C cB b A a sin sin sin == 等价于CcA aB bC c B b A a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 (形式我们通过观察正弦定理的形式2不难得到,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问题.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中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BAb a sin sin =.这类问题由于两角已知,故第三角确定,三角形唯一,解唯一,相对容易,课本P 4的例1就属于此类问题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B baA sin sin =.此类问题变化较多,我们在解题时要分清题目所给的条件.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师接下来,我们通过例题评析来进一步体会与总结 [例题剖析]【例1】在△ABC 中,已知A =32.0°,B =81.8°,A =42.9 c m,解三角形分析:此题属于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所对边的问题,直接应用正弦定理可求出边B ,若求边C ,再利用正弦定理即可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C =180°-(A +B )=180°-根据正弦定理,b =o o A B a 0.32sin 8.81sin 9.42sin sin =≈80.1(c m)c =osin32.02.66sin 9.42sin sin o A C a =≈74.1(c[方法引导(1)此类问题结果为唯一解,学生较易掌握,如果已知两角和两角所夹的边,也是先利用内角和180°求出第三角,再利用正弦定理(2)对于解三角形中的复杂运算可使用计算器【例2】在△ABC 中,已知A =20c m ,B =28c m ,A =40°,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边长精确到1 c m ).分析:此例题属于B sin A <a <b 的情形,故有两解,这样在求解之后呢,无需作进一步的检验,使学生在运用正弦定理求边、角时,感到目的很明确,同时体会分析问题的重要性 解:根据正弦定理,sin B =2040sin 28sin oa Ab =因为0°<B <180°,所以B ≈64°或B(1)当B ≈64°时,C=180°-(A +B )=180°-(40°+64°)=76°,C =ooA C a 40sin 76sin 20sin sin =≈30(c(2)当B ≈116°时,C =180°-(A +B )=180°-(40°+116°)=24°,C =oo A C a 40sin 24sin 20sin sin =≈13(c[方法引导]通过此例题可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两种可能,但是都不符合题意,可以通过分析获得,这就要求学生熟悉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当然对于不符合题意的解的取舍,也可通过三角形的有关性质来判断,对于这一点,我们通过下面的例题来体会变式一:在△ABC 中,已知A =60,B =50,A =38°,求B (精确到1°)和C (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分析:此题属于A ≥B 这一类情形,有一解,也可根据三角形内大角对大边,小角对小边这一性质来排除B 为钝角的情形解:已知B <A ,所以B <A ,因此B 也是锐角∵sin B =6038sin 50sin oa Ab =∴B∴C =180°-(A +B )=180°-∴C =ooA C a 38sin 111sin 60sin sin =[方法引导同样是已知两边和一边对角,但可能出现不同结果,应强调学生注意解题的灵活性,对于本题,如果没有考虑角B 所受限制而求出角B 的两个解,进而求出边C 的两个解,也可利用三角形内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一性质进而验证而达到排除不符合题意的解 变式二:在△ABC 中,已知A =28,B =20,A =120°,求B (精确到1°)和C (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分析:此题属于A 为钝角且A >B 的情形,有一解,可应用正弦定理求解角B 后,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排除角B 为钝角的情形解:∵sin B =28120sin 20sin oa Ab =∴B ≈38°或B ≈142°(舍去∴C =180°-(A +B ) ∴ C =︒︒=120sin 22sin 28sin sin A C a ≈12. [方法引导]此题要求学生注意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对于角B 为钝角的排除也可以结合三角形小角对小边性质而得到(2)综合上述例题要求学生自我总结正弦定理的适用范围,已知两角一边或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3)对于已知两边夹角解三角形这一类型,将通过下一节所学习的余弦定理来解 师为巩固本节我们所学内容,接下来进行课堂练习: 1.在△ABC 中(结果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1)已知C =3,A =45°,B =60°,求B(2)已知B =12,A =30°,B =120°,求A解:(1)∵C =180°-(A +B )=180°-(45°+60°)=75°,CcB b sin sin =, ∴B =︒︒=75sin 60sin 3sin sin C B c(2)∵BbA a sin sin =, ∴A =︒︒=120sin 30sin 12sin sin B A b点评:此题为正弦定理的直接应用,意在使学生熟悉正弦定理的内容,可以让数学成绩较弱的学生进行在黑板上解答,以增强其自信心2.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边长精确到(1)B =11,A =20,B =30°;(2)A =28,B =20,A(3)C =54,B =39,C =115°;(4)A =20,B =28,A解: (1) ∵B bA a sin sin =∴sin A =1130sin 20sin ︒=b B a∴A 1≈65°,A 2当A 1≈65°时,C 1=180°-(B +A 1)=180°-(30°+65°)=85°, ∴C 1=︒︒=30sin 85sin 11sin sin sin 1B C b当A 2≈115°时,C 2=180°-(B +A 2)=180°-∴C 2=︒︒=30sin 35sin 11sin sin 2B C b(2)∵sin B =2845sin 20sin ︒=a A b∴B 1≈30°,B 2由于A +B2=45°+150°>180°,故B 2≈150°应舍去(或者由B <A 知B <A ,故B 应为锐角∴C =180°-(45°+30°)=105°∴C =︒︒=45sin 105sin 28sin sin A C a(3)∵CcB b sin sin =∴sin B =54115sin 39sin ︒=c C b∴B 1≈41°,B 2由于B <C ,故B <C ,∴B 2≈139°应舍去∴当B =41°时,A =180°-A =︒︒=115sin 24sin 54sin sin C A c(4) sin B =20120sin 28sin ︒=a Ab =1.212>∴本题无解点评:此练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正弦定理,同时加强解三角形的能力,既要考虑到已知角的正弦值求角的两种可能,又要结合题目的具体情况进行正确取舍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一起研究了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同时了解了向量的工具性作用,并且明确了利用正弦定理所能解决的两类有关三角形问题:已知两角、一边解三角形;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 布置作业(一)课本第10页习题1.1 第1、2题(二)预习内容:课本P 5~P 8余弦定理 [预习提纲(1)复习余弦定理证明中所涉及的有关向量知识 (2)余弦定理如何与向量产生联系(3)利用余弦定理能解决哪些有关三角形问题正弦定理1.正弦定理证明方法: 3.利用正弦定理,能够解决两类问题:CcB b A a sin sin sin == (1)平面几何法已知两角和一边(2)向量法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高中教育】高中数学 1.1.1 正弦定理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5.doc
1.1.1 正弦定理【教学目标】:1.了解正弦定理的推导过程,掌握正弦定及其变形2.能初步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并能判断三角形的形状.(第一种类型)【新课导入】工程师为了测定河岸A点到对岸C点的距离,在岸边选定100米长的基线AB,并测得∠B=120o,∠A=45o,你可以求出A、C两点的距离吗?【预习收获】1.正弦定理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_____的比相等,即在△ABC中,a sin A =bsin B=______.2.解三角形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和它们的______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__________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问题解决】对定理的证明,课本给出了锐角三角形的情况.对于钝角三角形,应如何证明?(引导学生证明钝角三角形的情况,并总结归纳正弦定理的适应范围)【几何意义】在Rt△ABC中,若C=90°,你能借助所学知识导出asin A的具体值吗?在锐角三角形中这个结论成立吗?钝角三角形中呢?【探究结论】设任意△ABC的外接圆的半径为R,都有a sin A =bsin B=csin C= 2R.【定理变形】1.正弦定理(1)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_____的比相等,即在△ABC中,asin A =bsin B=______.(2)变形:设△ABC的外接圆的半径为R,则有a sin A =bsin B=csin C=_____.①a:b:c=sin A:_____:sin C .②ab=sin Asin B,ac=sin Asin C,bc=______.③asin A=bsin B=csin C=a+b+csin A+sin B+sin C.④a=2R sin A,b=2R sin B,c=________.【例题讲解】类型一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例1] 在△ABC中,已知a=8,B=60°,C=75°,求A,b,c.【探究拓展】[例2] 在△ABC中,三个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A:B:C =1:2:3,则a:b:c=________.【智能训练】今天的概念你清楚了吗?1.有关正弦定理的叙述:①正弦定理只适用于锐角三角形;②正弦定理不适用于直角三角形;③在某一确定的三角形中,各边与它的对角的正弦的比是定值;④在△ABC中,sin A:sin B:sin C=a:b:c.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1 B.2 C.3 D.4结合初中的概念,你的基础牢固吗?2.在△ABC中,sin A=sin C,则△ABC是(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C.锐角三角形 D.钝角三角形三角形中最重要的定理是什么?3.在△ABC中,sin2A+sin2B=sin2C,则C=________. 今天的知识你可以参加高考了吗?4.(2012·广东卷)在△ABC中,若A=60°,B=45°,BC=32,则AC=( )A.4 3 B.2 3C. 3D.3 2你知道如何判断最小边吗?5.在△ABC中,A=60°,B=45°,c=1,求此三角形的最小边.【探究发现】可以实际应用了吗?解决开头提出的问题:工程师为了测定河岸A点到对岸C点的距离,在岸边选定100米长的基线AB,并测得∠B=120o,∠A=45o,你可以求出A、C两点的距离吗?【课后作业】1.课本P4.1、(1)(2)2.课本 P10 1、(1)(2)。
最新人教A版必修5高中数学 正弦定理教案(精品)
a c sin A sin C b c sin B sin C
si n A si n B si nC
a
b
c
类似可推出,当 ABC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引导学生自己 推导) 从上面的研探过程,可得以下定理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a b 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 si n A , si n B ,又si nC 1 , c c c
A 则
a
si n A si n B
b
c
si nC
c
b
a
si n A si n B
c C a B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中,
b
c
si nC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 ABC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BC上的高是AD,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有AD=csinB=bsinC,则 同理可得, b 从而 C (图1.1-3) 思考:是否可以用其它方法证明这一等式?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 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证法二:面积法):如图1.13,当 ABC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BC上的高是AD,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有AD=csinB=bsinC,则在任意斜△ABC当中:
si n A si n B si nC
a
b
c
[理解定理]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 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使 a k si n A , b k si n B , c k si nC ; (2) 等价于 , , si n A si n B si nC si n A si n B si nC si n B si n A si n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1.1正弦定理从容说课本章内容是处理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已知三角形的边和角相等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科书在引入正弦定理内容时,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提出探究性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的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这样,用联系的观点,从新的角度看过去的问题,使学生对于过去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使新知识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坚实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教学重点1.正弦定理的概念;2.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其基本应用.教学难点1.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教具准备直角三角板一个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2.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3.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2.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思维能力,通过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如右图,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师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生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师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师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右图,在Rt△ABC 中,设BC =A ,AC =B ,AB =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c a =sin A ,c b =sin B ,又sin C =1=c c ,则c simCc B b A a ===sin sin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 simCc B b A a ==sin sin . 推进新课[合作探究]师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由学生讨论、分析)生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如右图,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 =A sin B =B sin A ,则B b A a sin sin =,同理,可得B b C c sin sin =.从而Cc B b A a sin sin sin ==. (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解法类似锐角三角形的情况,由学生自己完成)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Cc B b A a sin sin sin ==. 师是否可以用其他方法证明这一等式?生可以作△ABC 的外接圆,在△ABC 中,令BC =A ,AC =B ,AB =C ,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以及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来证明Cc B b A a sin sin sin ==这一关系. 师很好!这位同学能充分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此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证法.在△ABC 中,已知BC =A ,AC =B ,AB =C ,作△ABC 的外接圆,O 为圆心,连结BO 并延长交圆于B′,设BB′=2R.则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以及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可以得到∠BAB′=90°,∠C =∠B′,∴sin C =sin B′=R c B C 2sin sin ='=. ∴R Cc 2sin =. 同理,可得R Bb R A a 2sin ,2sin ==. ∴R Cc B b A a 2sin sin sin ===. 这就是说,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上述关系式均成立,因此,我们得到等式Cc B b A a sin sin sin ==.点评:上述证法采用了初中所学的平面几何知识,将任意三角形通过外接圆性质转化为直角三角形进而求证,此证法在巩固平面几何知识的同时,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并且消除了学生所持的“向量方法证明正弦定理是唯一途径”这一误解.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为下一步用向量方法证明正弦定理作了铺垫.[知识拓展]师接下来,我们可以考虑用前面所学的向量知识来证明正弦定理.从定理内容可以看出,定理反映的是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而在向量知识中,哪一知识点体现边角关系呢?生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式A·B=|A||B|C osθ,其中θ为两向量的夹角.师回答得很好,但是向量数量积涉及的是余弦关系而非正弦关系,这两者之间能否转化呢?生可以通过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sinθ=Co s(90°—θ)进行转化.师这一转化产生了新角90°—θ,这就为辅助向量j的添加提供了线索,为方便进一步的运算,辅助向量选取了单位向量j,而j垂直于三角形一边,且与一边夹角出现了90°—θ这一形式,这是作辅助向量j垂直于三角形一边的原因.师在向量方法证明过程中,构造向量是基础,并由向量的加法原则可得+AC=ABCBAC的单位向量j是关键,为了产生j与AB、AC、CB的数量积,而在上面向量等而添加垂直于式的两边同取与向量j的数量积运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师下面,大家再结合课本进一步体会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的过程,并注意总结在证明过程中所用到的向量知识点.点评:(1)在给予学生适当自学时间后,应强调学生注意两向量的夹角是以同起点为前提,以及两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的运用.(2)要求学生在巩固向量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向量知识的工具性作用.向量法证明过程:(1)△ABC为锐角三角形,过点A作单位向量j垂直于AC,则j与AB的夹角为90°—A,j与的夹角为90°—C . 由向量的加法原则可得 AB CB AC =+, 为了与图中有关角的三角函数建立联系,我们在上面向量等式的两边同取与向量j 的数量积运算,得到 AB j CB AC j •=+•)( 由分配律可得AB j CB j AC •=•+.∴|j|AC Co s90°+|j|CB Co s (90°—C )=|j|AB Co s (90°—A ).∴A sin C =C sin A .∴Cc A a sin sin =. 另外,过点C 作与CB 垂直的单位向量j,则j 与AC 的夹角为90°+C ,j 与AB 的夹角为90°+B ,可得Bb Cc sin sin =. (此处应强调学生注意两向量夹角是以同起点为前提,防止误解为j 与AC 的夹角为90°—C ,j 与AB 的夹角为90°—B )∴Cc B b A a sin sin sin ==. (2)△ABC 为钝角三角形,不妨设A >90°,过点A 作与AC 垂直的单位向量j,则j 与AB 的夹角为A —90°,j 与CB 的夹角为90°—C .由AB CB AC =+,得j·AC +j·CB =j·AB ,即A ·Co s (90°—C )=C ·Co s (A —90°),∴A sin C =C sin A .∴Cc A a sin sin = 另外,过点C 作与CB 垂直的单位向量j,则j 与AC 的夹角为90°+C ,j 与AB 夹角为90°+B .同理,可得C c B b sin sin =. ∴C c B b simA a sin sin ==(形式1). 综上所述,正弦定理对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均成立.师在证明了正弦定理之后,我们来进一步学习正弦定理的应用. [教师精讲](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A =ksin A ,B =ksin B ,C =ksin C ;(2)Cc B b A a sin sin sin == 等价于C c A a B b C c B b A a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 (形式2). 我们通过观察正弦定理的形式2不难得到,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问题. 1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中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BA b a sin sin =.这类问题由于两角已知,故第三角确定,三角形唯一,解唯一,相对容易,课本P 4的例1就属于此类问题.2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B ba A sin sin =.此类问题变化较多,我们在解题时要分清题目所给的条件.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师接下来,我们通过例题评析来进一步体会与总结.[例题剖析]【例1】在△ABC 中,已知A =32.0°,B =81.8°,A =42.9 c m,解三角形.分析:此题属于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所对边的问题,直接应用正弦定理可求出边B ,若求边C ,再利用正弦定理即可.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C =180°—(A +B )=180°—(32.0°+81.8°)=66.2°;根据正弦定理,b =o o A B a 0.32sin 8.81sin 9.42sin sin =≈80.1(c m ); c =osin32.02.66sin 9.42sin sin oA C a =≈74.1(c m ). [方法引导](1)此类问题结果为唯一解,学生较易掌握,如果已知两角和两角所夹的边,也是先利用内角和180°求出第三角,再利用正弦定理.(2)对于解三角形中的复杂运算可使用计算器.【例2】在△ABC 中,已知A =20c m ,B =28c m ,A =40°,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边长精确到1 c m ).分析:此例题属于B sin A <a <b 的情形,故有两解,这样在求解之后呢,无需作进一步的检验,使学生在运用正弦定理求边、角时,感到目的很明确,同时体会分析问题的重要性.解:根据正弦定理,sin B =2040sin 28sin oa Ab =≈0.899 9. 因为0°<B <180°,所以B ≈64°或B ≈116°.(1)当B ≈64°时,C =180°—(A +B )=180°—(40°+64°)=76°,C =o oA C a 40sin 76sin 20sin sin =≈30(c m ). (2)当B ≈116°时,C =180°—(A +B )=180°—(40°+116°)=24°,C =o oA C a 40sin 24sin 20sin sin =≈13(c m ). [方法引导]通过此例题可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两种可能,但是都不符合题意,可以通过分析获得,这就要求学生熟悉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当然对于不符合题意的解的取舍,也可通过三角形的有关性质来判断,对于这一点,我们通过下面的例题来体会.变式一:在△ABC 中,已知A =60,B =50,A =38°,求B (精确到1°)和C (保留两个有效数字).分析:此题属于A ≥B 这一类情形,有一解,也可根据三角形内大角对大边,小角对小边这一性质来排除B 为钝角的情形.解:已知B <A ,所以B <A ,因此B 也是锐角.∵sin B =6038sin 50sin o a A b =≈0.513 1, ∴B ≈31°.∴C =180°—(A +B )=180°—(38°+31°)=111°.∴C =ooA C a 38sin 111sin 60sin sin =≈91. [方法引导]同样是已知两边和一边对角,但可能出现不同结果,应强调学生注意解题的灵活性,对于本题,如果没有考虑角B 所受限制而求出角B 的两个解,进而求出边C 的两个解,也可利用三角形内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一性质进而验证而达到排除不符合题意的解.变式二:在△ABC 中,已知A =28,B =20,A =120°,求B (精确到1°)和C (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分析:此题属于A 为钝角且A >B 的情形,有一解,可应用正弦定理求解角B 后,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排除角B 为钝角的情形.解:∵sin B =28120sin 20sin oa Ab =≈0.618 6, ∴B ≈38°或B ≈142°(舍去).∴C =180°—(A +B )=22°.∴ C =︒︒=120sin 22sin 28sin sin A C a ≈12. [方法引导](1)此题要求学生注意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对于角B 为钝角的排除也可以结合三角形小角对小边性质而得到.(2)综合上述例题要求学生自我总结正弦定理的适用范围,已知两角一边或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3)对于已知两边夹角解三角形这一类型,将通过下一节所学习的余弦定理来解.师为巩固本节我们所学内容,接下来进行课堂练习:1.在△ABC 中(结果保留两个有效数字),(1)已知C =3,A =45°,B =60°,求B ; (2)已知B =12,A =30°,B =120°,求A .解:(1)∵C =180°—(A +B )=180°—(45°+60°)=75°,Cc B b sin sin =, ∴B =︒︒=75sin 60sin 3sin sin C B c ≈1.6.(2)∵Bb A a sin sin =, ∴A =︒︒=120sin 30sin 12sin sin B A b ≈6.9. 点评:此题为正弦定理的直接应用,意在使学生熟悉正弦定理的内容,可以让数学成绩较弱的学生进行在黑板上解答,以增强其自信心.2.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边长精确到1):(1)B =11,A =20,B =30°;(2)A =28,B =20,A =45°;(3)C =54,B =39,C =115°;(4)A =20,B =28,A =120°.解: (1) ∵Bb A a sin sin =. ∴sin A =1130sin 20sin ︒=b B a ≈0.909 1. ∴A 1≈65°,A 2≈115°.当A 1≈65°时,C 1=180°—(B +A 1)=180°—(30°+65°)=85°,∴C 1=︒︒=30sin 85sin 11sin sin sin 1B C b ≈22. 当A 2≈115°时,C 2=180°—(B +A 2)=180°—(30°+115°)=35°,∴C 2=︒︒=30sin 35sin 11sin sin 2B C b ≈13. (2)∵sin B =2845sin 20sin ︒=a A b ≈0.505 1, ∴B 1≈30°,B 2≈150°.由于A +B 2=45°+150°>180°,故B 2≈150°应舍去(或者由B <A 知B <A ,故B 应为锐角). ∴C =180°—(45°+30°)=105°.∴C =︒︒=45sin 105sin 28sin sin A C a ≈38. (3)∵Cc B b sin sin =, ∴sin B =54115sin 39sin ︒=c C b ≈0.654 6. ∴B 1≈41°,B 2≈139°.由于B <C ,故B <C ,∴B 2≈139°应舍去.∴当B =41°时,A =180°—(41°+115°)=24°,A =︒︒=115sin 24sin 54sin sin C A c ≈24. (4) sin B =20120sin 28sin ︒=a A b =1.212>1. ∴本题无解.点评:此练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正弦定理,同时加强解三角形的能力,既要考虑到已知角的正弦值求角的两种可能,又要结合题目的具体情况进行正确取舍.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一起研究了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同时了解了向量的工具性作用,并且明确了利用正弦定理所能解决的两类有关三角形问题:已知两角、一边解三角形;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 布置作业(一)课本第10页习题1.1 第1、2题.(二)预习内容:课本P 5~P 8余弦定理[预习提纲](1)复习余弦定理证明中所涉及的有关向量知识.(2)余弦定理如何与向量产生联系.(3)利用余弦定理能解决哪些有关三角形问题.板书设计 正弦定理1.正弦定理: 2.证明方法: 3.利用正弦定理,能够解决两类问题:Cc B b A a sin sin sin == (1)平面几何法 (1)已知两角和一边 (2)向量法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