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维生素与辅酶章节考点总结
生物化学维生素知识点总结
临床常用维生素E治疗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
维生素K
凝血维生素
2-甲基1,4-萘醌
1.维生素K具有促进凝血的作用, 是许多γ-谷氨酰羧化酶的辅酶2.对骨代谢有重要作用,对减少动脉钙化有重要作用,大剂量可降低动脉硬化的危险性。
口角炎、唇炎、阴囊炎、眼睑炎、畏光,并伴随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
光照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时,在破坏皮肤胆红素的同时,核黄素也遭到破坏,引起新生儿维生素B2缺乏症
维生素PP
维生素B3
抗糙皮病维生素(包括烟酸和烟酰胺)
辅酶I包括NAD+(氧化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和NADH(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儿童:佝偻病 成人:软骨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毒。表现:高钙血症、高钙尿症、高血压、软组织钙化
在体内可合成:皮下储有维生素D3原,紫外线照射下可变成维生素D3
维生素E
生育酚类化合物(生育酚、生育三烯酚)
生育酚
1.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保护细胞膜,维持其流动性2.调节基因表达(抗炎、维持正常免疫功能、抑制细胞增殖,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预防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肿瘤和延缓衰老有一定作用)3.提高血红素合成关键酶活性,促进血红素合成。
维生素K缺乏引起出血。
长期应用抗生素及肠道灭菌有引起维生素K缺乏的可能性。引发脂类吸收障碍的疾病,可引起维生素K缺乏。新生儿易缺乏(不能通过胎盘)
维生素B1
硫胺素thiamine
抗神经炎素、抗脚气病维生素
焦磷酸硫胺素(TPP)
1.a-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辅助因子,参与a-酮酸氧化脱羧。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酶与维生素(含试题及解析)
第三章酶与辅酶一、知识要点在生物体的活细胞中每分每秒都进行着成千上万的大量生物化学反应,而这些反应却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且速度非常快,使细胞能同时进行各种降解代谢及合成代谢,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生物细胞之所以能在常温常压下以极高的速度和很大的专一性进行化学反应,这是由于生物细胞中存在着生物催化剂——酶。
酶是生物体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特殊催化能力的蛋白质。
酶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不同于一般的催化剂,它具有条件温和、催化效率高、高度专一性和酶活可调控性等催化特点。
酶可分为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水解酶类、裂解酶类、异构酶类和合成酶类六大类。
酶的专一性可分为相对专一性、绝对专一性和立体异构专一性,其中相对专一性又分为基团专一性和键专一性,立体异构专一性又分为旋光异构专一性、几何异构专一性和潜手性专一性。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底物浓度(S)、酶液浓度(E)、反应温度(T)、反应pH值、激活剂(A)和抑制剂(I)等。
其中底物浓度与酶反应速度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关系为米氏方程,米氏常数(K 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它的物理意义是当酶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竞争性抑制作用、非竞争性抑制作用和反竞争性抑制作用分别对Km 值与V max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
酶的活性中心有两个功能部位,即结合部位和催化部位。
酶的催化机理包括过渡态学说、邻近和定向效应、锁钥学说、诱导楔合学说、酸碱催化和共价催化等,每个学说都有其各自的理论依据,其中过渡态学说或中间产物学说为大家所公认,诱导楔合学说也为对酶的研究做了大量贡献。
胰凝乳蛋白酶是胰脏中合成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其活性中心由Asp102、His57及Ser195构成一个电荷转接系统,即电荷中继网。
其催化机理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水解反应的酰化阶段,第二阶段为水解反应的脱酰阶段。
同工酶和变构酶是两种重要的酶。
同工酶是指有机体内能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其酶蛋白本身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功能不完全相同的一组酶;变构酶是利用构象的改变来调节其催化活性的酶,是一个关键酶,催化限速步骤。
生物化学复习要点-维生素与辅酶
维生素与辅酶一、教学大纲基本要求4种脂溶性维生维生素即:维生素A与胡萝卜素,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10种水溶性维生素及其辅酶即: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3,维生素B5,维生素B6,维生素B7,维生素B11,维生素B12,硫辛酸和维生素C。
二、本章知识要点(一)维生素(Vitamin)的概念1.维生素(Vitamin)的概念:维生素是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和健康所必需的,但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须靠食物供给的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2.维生素的分类:根据维生素溶解的性质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
(1)脂溶性维生素(Lipid-Soluble Vitamin)包括维生素A、D、E、K。
(2)水溶性维生素(Water-Soluble Vitamin)包括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B族维生素又包括维生素B1、B2、PP、B6、泛酸、生物素、叶酸、B12等。
3.维生素缺乏原因: (1)摄入量不足。
(2)吸收障碍。
(3)需要量增加。
(4)长期服用某些药物。
(二)脂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的特点:都是亲脂性的非极性分子或者衍生物,可伴随脂类吸收(可大量在体内储存)若吸收障碍就易产生缺乏病。
此类维生素各自发挥不同的生理功用。
l. 维生素A(1)化学本质与性质:维生素A是β—白芷酮环的不饱和一元醇。
化学性质活泼,对氧、酸及紫外线敏感。
在避氧情况下可耐高温。
(2)维生素A原及转变:自然界一些红黄色植物(如胡萝卜素、红辣椒、黄玉米、茄等)含有类胡萝卜素。
(3)生化作用及缺乏症:①11—顺视黄醛构成视角细胞内感受弱光或暗光的物质——视紫红质。
②参与糖蛋白的合成,维持上皮细胞的完整与健全。
③β胡萝卜素是抗氧化剂,在氧分压低时直接消灭自由基。
④维生素A具有类固醇样作用,促进生长发育。
⑤维生素A缺乏时可导致夜盲症,干眼病.角膜软化症等。
2.维生素D(1)化学本质与性质:维生素D属于类固醇的衍生物,主要有VD2(麦角钙化醇,)和VD3(胆钙化醇,)两种。
生物化学第四章 维生素与辅酶
辅酶A(CoA-SH)
VB3
OH
C H2
H3C
C
C H3
CH OH
CO
NH
C H2 C H2 CO OH
编辑ppt
巯基乙胺
酰胺键
泛酸
磷酸二酯键 5`
3`.5`-ADP
3`
功能 以CoA-SH的形式参加代谢。
(1)它是酰基的载体,可充当多种酶的辅酶参加酰化反 应和氧化脱羧反应。 (2)作为酰基载体蛋白(ACP)的辅基,参加脂肪酸的合 成代谢。
维生素B12作为辅酶的主要分子形式是∶ 5-脱氧腺苷钴胺素 甲基钴胺素
编辑ppt
编辑ppt
功能
(1)在体内维生素B12辅酶作为变位酶的辅酶参加一些 异构化反应
(2)甲基钴胺素参与生物合成中的甲基转移 (3)维生素B12对红细胞成熟起重要作用,可能与它参
与DNA的合成有关。
来源 肝脏是最好的来源,其次是奶类、肉、蛋、鱼等。
功能 生物素是多种羧化酶的辅基或辅酶,参与细胞
内固定CO2的反应。如丙酮酸羧化酶。
来源 在动、植物界广泛存在。
编辑ppt
七、维生素B11 (叶酸,folic acid )与辅酶F (CoF)
叶酸又称蝶酰谷氨酸(PGA),它是2-氨基-4-羟基6-甲基蝶呤啶与氨基苯甲酸(PABA)和谷氨酸三部 分组成。 广泛存在于绿叶中
(3)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
编辑ppt
缺乏病∶
脚气病:表现为食欲不振、皮肤麻木、四肢乏力和神经系 统损伤等症状。
性质∶
易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 在酸溶液中稳定,在中性和碱性易破坏。
来源 它广泛分布于植物中 谷类、豆类的种皮中含量丰富,酵母中含量也很多。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酶与维生素(含试题及解析)
第三章酶与辅酶一、知识要点在生物体的活细胞中每分每秒都进行着成千上万的大量生物化学反应,而这些反应却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且速度非常快,使细胞能同时进行各种降解代谢及合成代谢,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生物细胞之所以能在常温常压下以极高的速度和很大的专一性进行化学反应,这是由于生物细胞中存在着生物催化剂——酶。
酶是生物体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特殊催化能力的蛋白质。
酶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不同于一般的催化剂,它具有条件温和、催化效率高、高度专一性和酶活可调控性等催化特点。
酶可分为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水解酶类、裂解酶类、异构酶类和合成酶类六大类。
酶的专一性可分为相对专一性、绝对专一性和立体异构专一性,其中相对专一性又分为基团专一性和键专一性,立体异构专一性又分为旋光异构专一性、几何异构专一性和潜手性专一性。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底物浓度(S)、酶液浓度(E)、反应温度(T)、反应pH值、激活剂(A)和抑制剂(I)等。
其中底物浓度与酶反应速度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关系为米氏方程,米氏常数(K 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它的物理意义是当酶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竞争性抑制作用、非竞争性抑制作用和反竞争性抑制作用分别对Km 值与V max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
酶的活性中心有两个功能部位,即结合部位和催化部位。
酶的催化机理包括过渡态学说、邻近和定向效应、锁钥学说、诱导楔合学说、酸碱催化和共价催化等,每个学说都有其各自的理论依据,其中过渡态学说或中间产物学说为大家所公认,诱导楔合学说也为对酶的研究做了大量贡献。
胰凝乳蛋白酶是胰脏中合成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其活性中心由Asp102、His57及Ser195构成一个电荷转接系统,即电荷中继网。
其催化机理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水解反应的酰化阶段,第二阶段为水解反应的脱酰阶段。
同工酶和变构酶是两种重要的酶。
同工酶是指有机体内能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其酶蛋白本身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功能不完全相同的一组酶;变构酶是利用构象的改变来调节其催化活性的酶,是一个关键酶,催化限速步骤。
《生物化学》维生素与辅酶
• 辅酶A是生物体内代谢反应中乙酰化酶的辅酶,它的 前体是泛酸。
CH3OH O
O
CH2 C CH C NH CH2 CH2 C NH CH2CH2SH
CH3
O
NH2
O P OH N
O
O
P
O
CH2
N O
OH
N N
O HO P O OH
OH
辅酶A(CoA)
泛酸
名称 别 名 辅 酶 泛 酸 遍多酸 HSCoA
名称
维生素 B12
别名
辅酶
氰钴胺素
5’—脱氧 腺苷钴胺 素
主要生理功能 和机制
1.参与某些变 位反应 2.甲基的转移
来 源 缺乏病
肝、肉、鱼 等,肠道细 菌可合成
恶性 贫血
维生素C(抗坏血酸)
L-抗坏血酸
脱氢抗坏血酸
维生素C
名称
别 名 辅 酶 主要生理功能和
来 源 缺乏病
机制
维生素C 1.抗坏血酸
来源
一碳基团如-CH3, -CH2-, -CHO 等 的载体,参与多种
生物合成过程。
青菜、肝、酵 母等
缺乏病 恶性贫血
四氢叶酸(THFA)
5,6,7,8-四氢叶酸的结构 含有1—7个 Glu
维生素B2有两个特征性结构: 钴啉环系统和5,6-二甲基苯并咪唑核苷酸。
维 生 素
B12
和
B12
辅 酶
维生素B12
NAD+,NADP+的结构
redox--氧化还原作用
维生素PP的作用机制——氢的载体
(NMP)
(AMP)
NAD+ + 2H
生物化学:6-维生素与辅酶
胺
(烟酸和烟酰胺)。
(4)维生素B6:又名抗皮炎维生素,即吡哆醇、吡哆醛和吡 哆胺。
(5)泛酸:又名遍多酸。
(6)生物素。
(7)叶酸。
(8)维生素B12:又名抗恶性贫血维生素或钴胺素。
7
8
水溶性维生素的辅酶形式与酶反应 p434
9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它们不 溶于水,而溶于脂类及脂肪溶剂。脂溶性维生素 在食物中与脂类共同存在,并随脂类一同吸收。 吸收后的脂溶性维生素在血液中与脂蛋白及某些 特殊的结合蛋白特异地结合而运输。
19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四、维生素K 1、结构
维生素K又称凝血维生素,有K1、K2、K3、K4, 其中K1、K2为天然维生素K,临床上应用的为人工 合成的K3、K4,溶于水,可口服及注射。维生素K 的吸收主要在小肠,经淋巴吸收至血液,在血液 中随β-脂蛋白转运至肝储存。
20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O
维生素的功能通常是作为酶的辅助因子(辅酶与辅基)。 因此,它对动物体正常生长与健康是必需的。
3
第一节 维生素概述
二、维生素的发现与认识:来自医学实践
在古代曾有过维生素缺乏症的详细记载。唐代名医孙 思邈用猪肝治疗雀目(维生素A缺乏症)。他还曾用 麦麸熬粥来防治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
➢ 19世纪初,欧洲一些研究者认为,人体只需要蛋白质、 糖类、脂类、矿物质、水五种营养素,但在航海和探 险的传记中早已记载了许多坏血病的病例;这些病人 并不能用当时已知的五种营养素来治疗。
生物化学
第六章 维生素与辅酶 Vitamin
1
本章提纲
第 第第一一一节节节 第概概维一述生述节素概概述述
生物化学第五章维生素和辅酶
CH 2 OPO 3 H 2
R1 CH COOH
H
+O C
N
NH 2
OH CH3
氨基酸
磷酸吡哆醛
–H2O +H2O
Schiff生’物s碱化学第(五章醛维生亚素和胺辅酶)
分子重排
+H2O –H2O
Schiff’s碱异构体
CH 2OPO 3H 2
H2N CH 2
R1 CH COOH
N+O
OH CH3
磷酸吡哆胺 生物化学第五章维生素和辅酶
在CO2固定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生物化学第五章维生素和辅酶
生物化学第五章维生素和辅酶
生物化学第五章维生素和辅酶
生物化学第五章维生素和辅酶
(七)VB11(叶酸-造血维生素) (P456)
• 化学结构
H2N N N
O
21
87
9
10
N3 4
56 C N
C
N H2 H
OH
2-氨基-4-羟基-6-亚甲基蝶呤 对氨基苯甲酸
依据溶解性分为: 水溶性: VB族、VC 脂溶性: VA 、 VD、 VE、 VK 功能: 水溶性V—辅酶,
参与酶催化反应中底物基团的转移 脂溶性V—调控某些生物机能
生物化学第五章维生素和辅酶
二、水溶性维生素
(一) VB1( 硫胺素)(P441) 化学结构 嘧啶环 + 噻唑环
生物化学第五章维生素和辅酶
H2O
脂酰CoA
H+
生物化学第五章维生素和辅酶
生物化学第五章维生素和辅酶
广泛存在,蜂王浆中含量最多。 辅酶A广泛被作各种疾病的重要辅助 药物。
生物化学第五章维生素和辅酶
生物化学维生素与辅酶
OH
② 11-顺视黄醛与视蛋白以schiff base结合
H3C CH3
CH3
CH3
H3C
Schiff 碱
CH N
视紫红质
视蛋白
视紫红质的合成、分解与视黄醛的关系
视紫红质
暗处
光
视蛋白
11-顺视黄醛
(视网膜) 异构酶
全反视黄醛
视黄醛还原酶
异构酶
11-顺视黄醇
(肝)
全反视黄醇
小结
(1)称为抗干眼病维生素 (2)-胡萝卜素(VA原)—2VA。 (3)天然维生素A分A1, A2两种,是不饱和一元醇类。维生素A1又称
第一节
脂溶性维生素
共同特点 ﹡均为非极性疏水的异戊二烯衍生物 ﹡不溶于水,溶于脂类及脂肪溶剂 ﹡在食物中与脂类共存,并随脂类一同吸收 ﹡吸收的脂溶性维生素在血液与脂蛋白及某些特殊 结合蛋白特异结合而运输
种类 VitA, VitD, VitE, VitK
一、维生素A (抗干眼病维生素)
(一)结构
(二)性质
维生素E对氧十分敏感,极易被氧化而保 护其他物质不被氧化,是动物和人体中最有效 的抗氧化剂。
(三)功能 1、抗不育 2、保护肌肉 3、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小结
(1)生育酚,目前发现的有6种,其中,,,四种有生理活性 (2)VE缺乏,易出现心血管病变;VE抗衰老。 (3)花生油、玉米油及豆类、蔬菜中含量高。且体内易贮存、代谢慢,不
钙化醇)。它们由VD源—麦角固醇和胆固醇分别转化而来。 (3)在生物体内,D2和D3本身不具有生物活性。它们在肝脏和肾
脏中进行羟化后,形成1,25-二羟基维生素D。其中1,25-二 羟基维生素D3是生物活性最强的。 (4)调节钙磷的代谢, 使骨骼正常发育。 (5)VA、VD不要同时食用。
生物化学第11章维生素与辅酶
第11章 维生素与辅酶
(Vitamin and coenzyme)
一、维生素概论
(维生素的概念) 维生素是参与生物生长发育和代谢,维持生命现象所必需的一类微量小分子有机物质。动物体内或者不能合成维生素,或者合成量不足,所以必须从食物中摄取。有些维生素可以由动物肠道内的细菌合成,合成量可以满足动物的需要。动物细胞可将色氨酸转变成烟酸(一种B族维生素),但量不足需要。除灵长类动物(包括人类)及豚鼠外,其它动物都可以自身合成维生素C。植物和多数微生物都能自己合成维生素。
01
机体缺乏维生素时,会产生各种相应的维生素缺乏症。
02
生物对维生素的需要量非常小。
03
维生素的作用
维生素的命名
维生素的命名一般是按发现的先后顺序在“维生素”后面加A、B、C等字母来命名。有些维生素在初发现时以为是一种,后来发现是多种维生素的混合物,又在相应的字母下加下标1、2、3等加以区分。每一种维生素还有一个化学名称,如维生素C又叫抗坏血酸。
维生素B1缺乏症
由于维生素B1和糖代谢关系密切,因此多食糖类食物,维生素B1的需要量也相应增多。当维生素B1缺乏时,糖代谢受阻,丙酮酸积累,使病人的血、尿和脑组织中丙酮酸含量增多。VB1还是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剂,缺少VB1时,胆碱酯酶活性增加,乙酰胆碱减少,出现多发性神经炎、皮肤麻木、心力衰竭、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及下肢浮肿等症状,临床上称为脚气病。根据其缺乏症,又将维生素B1称为抗神经炎维生素(抗脚气病维生素)。
维生素PP和烟酰胺辅酶
维生素PP包括烟酸(nicotinic acid)和烟酰胺(nicotinamide),也称为维生素B3,二者均属于吡啶衍生物。在体内烟酰胺与核糖、磷酸、腺嘌呤组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辅酶Ⅰ)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辅酶Ⅱ)。
生物化学第六章 维生素和辅酶知识点归纳
活性形式:四氢叶酸(FH4),又称辅酶F(CoF)或THFA。
H
一碳基团结合位 COOH
N H2N
N
NH
5
H 10
CH2 NH
NH
点
CH2
O
CH2
C NH CH COOH
OH H
蝶呤啶
对氨基苯甲酸
谷氨酸
一碳基团结合
位点 四氢叶酸(FH4)
2. 功能
一碳基团转移酶的辅酶,它是甲基、亚甲基、甲酰基等的 载体,在嘧啶、嘌呤、甲硫氨酸和胆碱等重要物质的生物 合成中起着传递一碳单位的重要作用。
水溶性维生素体内过剩的部分可随尿液排出体外, 很少蓄积,也不会引起中毒。
维生素B族在生物1. 结构
又名硫胺素,其结构中有含S的噻唑环与含氨基的嘧啶环。
活性形式:硫胺素在体内经硫胺素激酶催化,可与ATP作用 转变成硫胺素焦磷酸(TPP)。
硫胺素
α生物素存在于蛋黄, β生物素存在于肝脏中。
2. 功能
是体内多种羧化酶的辅酶或辅基,参与固定的CO2的反
应。
功能部位是尿素环上的一个N原子,能够与COO-结合,
然后再去羧化底物。
3. 来源
未熟的鸡蛋清中有抗生物素的蛋白,会与生物素结合成无活
性并不易消化吸收的物质,蛋清加热后可破坏这种蛋白。
3.来源
种子外皮(如糠麸)、胚芽、瘦肉、酵母等。
二、维生素B2与FAD、FMN
1. 结构
又称为核黄素,是D-核糖醇与6,7-二甲基异咯嗪缩合而成的 糖苷化合物。
在体内以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FAD)形式存在。
FMN和FAD是维生素B2的活性型,是一些氧化还原酶(黄 素蛋白)的辅基。
生物化学(第三版)第十一章 维生素与辅酶课后习题详细解答_ 复习重点
第十一章维生素与辅酶提要维生素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异类微量有机物质,不能由机体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须靠食物供给。
由于维生素缺乏而引起的疾病称为维生素缺乏症。
维生素都是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在结构上无共同性。
通常根据其溶解性质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
脂溶性维生素由维生素A、D、E、K等,水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B1、B2、B6、B12、烟酸、烟酰胺、泛酸、生物素、叶酸、硫辛酸和维生素C等。
现已知绝大多数维生素作为酶的辅酶或辅基的组成成分,在物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维生素A的活性形式是11-顺视磺醛,参与视紫红质的合成,与暗视觉有关。
此外维生素A还参与糖蛋白的合成,在刺激组织生长分化中也起重要作用。
维生素D为类淄醇衍生物,1,25-二羟维生素D3是其活性形式,用以调节钙磷代谢,促进新骨的生成与钙化。
维生素E是体内最重要的抗氧化剂,可保护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维生素E还可促进血红素的合成。
维生素K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有关,作为谷氨酰羧化酶的辅助因子参与凝血因子前体转变活性凝血因子所必须的。
除维生素C外,水溶性维生素主要为B族维生素,以辅酶和辅基的形式存在,参与物质代谢。
硫胺素的辅酶形式为硫胺素焦磷酸(TPP),是α-酮酸脱羧酶、转酮酶及磷酸酮酶的辅酶,在α-裂解反应、α-缩合反应及α-酮转移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核黄素和烟酰胺是氧化还原酶类的重要辅酶,核黄素以FMN和FAD是形式作为黄素蛋白酶的辅基;而烟酰胺以NAD+和NADP+形式作为许多脱氢酶的辅酶,至少催化6种不同类型的反应。
泛酸是构成CoA和ACP的成分,CoA起传递酰基的作用,是各种酰化反应的辅酶,而ACP与脂肪酸的合成关系密切。
磷酸吡哆醛是氨基酸代谢种多种酶的辅酶,参加催化涉及氨基酸的转氨作用,α-和β-脱羧作用,β-和γ-消除作用,消旋作用和醛醇裂解反应。
生物素是几种羧化酶的辅酶,包括乙酰CoA羧化酶和丙酮酸羧化酶,参与CO2的固定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维生素与辅酶3学时定义:维持生物正常生命过程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它在生物体内含量极少,大多数由食物供给,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它们。
脂溶性:A、D、E、K,单独具有生理功能。
水溶性:B1、B2、B6、B12、C等,辅酶。
第一节脂溶性维生素一、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P3601、结构化学名称:视黄醇,包括两种:A1、A22、维生素A的来源β-胡萝卜素、α-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黄玉米色素在肝脏、肠粘膜内转化成A。
β-胡萝卜素转化成二个维生素A(一切有色蔬菜)α-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转化成一个维生素A黄玉米色素3、功能与视觉有关。
缺乏症:夜盲症。
活性形式:11-顺式视黄醛P361 视循环视紫红质为弱光感受物,当弱光射到视网膜上时,视紫红质分解,并刺激视神经而发生光觉。
11-顺式视黄醛,在暗光下经视网膜圆柱细胞作用后,与视蛋白结合成视紫红质,形成一个视循环。
当全反视黄醛变成11-顺式视黄醛时,部分全反视黄醛被分解为无用物质,故必需随时补充维生素A,每日补充量1 mg。
二、维生素D(D1、D3,还有D4、D5)P361有两种:D3(又名胆钙化醇),D2(又名麦角钙化固醇)。
植物体内不含维生素D(但有维生素D原)1、来源鱼肝油、蛋黄、牛奶、肝、肾、皮肤组织等富含维生素D。
酵母、真菌、植物中:麦角固醇(D2原)动物体内:7一脱氢胆固醇(D3原)2、结构P362反应式:麦角固醇→维生素D2 (麦角钙化固醇)7-脱氢胆固醇(皮肤)→维生素D3 (胆钙化固醇)3、功能调节钙磷代谢,维持血中钙磷正常水平,促进骨骼正常生长。
缺乏症:佝偻症等。
活性形式:1,25一二羟基胆钙固醇。
维生素D3 (胆钙化固醇)→25-羟基胆钙固醇(肝脏)→1,25一二羟基胆钙固醇(肾脏)→小肠(促进Ca2+ 的吸收、运输)及骨骼(促进Ca2+的沉积)中,参与调节钙磷代谢。
三、维生素E P363化学名称:生育酚,共有8种,直接具有活性。
1、结构P363 结构式:α-生育酚2、来源动、植物油、麦胚油、玉米油、花生油、棉子油、蛋黄、牛奶、水果等。
3、功能(抗氧剂—油脂氧化)生理功能:抗生殖不育、肌肉委缩、贫血、血细胞形态异常机理:有抗氧化活性,能防止不饱和脂肪酸自动氧化,保护细胞膜,延长细胞寿命,还可保护巯基酶的活性。
四、维生素K(K1、K2、K3)P3641、结构2、来源食物和肠道微生物合成;绿色蔬菜、动物肝脏、牛奶、大豆,大肠杆菌、乳酸菌3、功能促进凝血。
缺乏症:肌肉出血、凝血时间延长。
凝血过程中,许多凝血因子的生成与维生K有关。
①凝血酶原,即因子II②转变加速因子前体,因子VII③血浆凝血酶激酶因子IX④司徒氏因子因子X第二节水溶性维生素与辅酶主要是B族维生素,绝大多数都是辅酶。
一、维生B1与焦磷酸硫胺素(TPP)P367化学名称:硫胺素,活性形式:焦磷酸硫胺素(TPP)1、结构P367 结构式:硫胺素活性形式:TPP硫胺素+ ATP Mg2+ TPP + AMP硫胺素激酶2、来源:瘦肉、酵母、谷类的胚芽、皮层。
3、功能(TPP)脱羧辅酶。
缺乏症:脚气病、多发性神经炎。
TPP是催化丙酮酸、α-酮戊二酸脱羧反应的辅酶。
噻唑环C-2上氢解离,使C-2变成负碳离子,可以和α-酮酸的羧基碳结合,形成中间复合物脱CHOH。
二、维生素B2与黄素辅酶(FAD、FMN)P368化学名称:核黄素1、结构P368 结构式:VB2、FMN、FAD活性形式:FMN(还原型FMNH2),FAD (还原型FADH2)核黄素+ATP→FMN+ADP,FMN+ATP→FAD+ppi2、来源肝脏、酵母、大豆和米糠等3、功能FMN、FAD作为氧化还原型黄素辅酶,可分别与酶蛋白结合(称黄素蛋白),构成脱氢酶,辅酶传递2H酶底物产物辅酶D-a.a氧化酶D-a.a α-酮酸FAD羟基乙酸氧化酶羟基乙酸乙醛酸FMN琥珀酸脱氢酶琥珀酸反丁烯二酸FAD三、维生素B3—泛酸与辅酶A(CoA)P370维生素B3也称泛酸,是辅酶A的组成成分1、结构P370 结构式VB3(泛酸)、辅酶AVB3(泛酸):泛解酸、β-丙氨酸腺苷-3’-磷酸辅酶A(CoA-SH)磷酸泛酸巯基乙胺泛酰巯基乙胺活性位点:-SH2、功能:脂酰基载体,乙酰辅酶A是糖代谢、脂肪代谢氨基酸代谢的枢纽。
四、维生素B5与烟酰胺辅酶P369维生素B5包括烟酸(尼克酸)、烟酰胺(尼克酰胺)烟酰胺是合成NAD、NADP的前体P369 结构式:烟酸、烟酰胺、NAD、NADPNAD、NADP是各种脱氢酶的辅酶。
MH2+NAD+→M+NADH+H+酶底物产物辅酶醇脱氢酶乙醇乙醛NAD+异柠檬酸脱氢酶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NAD+或NADP+五、维生素B6与磷酸吡哆醛辅酶维生素B6包括:吡哆醛、吡哆胺、吡哆醇P375 结构式活性形式:磷酸吡哆胺、磷酸吡哆醛功能:磷酸吡哆醛转氨酶、磷酸吡哆胺转氨酶P376 转氨反应过程转氨、脱羧、消旋六、维生素B7 生物素与羧化辅酶P373化学名称:生物素P373 生物素的结构生物素是多种羧化酶的辅酶酶蛋白的Lysε—NH2与生物素的羧基结合,生成Enz-biotin复合体丙酮酸的羧化:E-Biotin+HCO3- + ATP →E-Biotin-COO- + ADP + PiE-Biotin-COO- + 丙酮酸→草酰乙酸+ E-Biotin活性位点:N-1P374 N-1羧化生素素七、维生素B11 叶酸P371维生素B11又名叶酸,喋血谷氨酸P372 结构式:叶酸活性形式:四氢叶酸(THF),传递一碳单位的辅酶传递的一碳单位有:甲基、亚甲基(甲叉)、甲川基、甲酰基、亚胺甲基活性位点:N5、N10举例:P373 甲硫氨酸的合成八、维生素B12 钴胺素化学名称:钴胺素。
5’—脱氧腺嘌呤核苷酸钴胺素是甲基丙二酸单酰辅酶A变位酶的辅酶九、硫辛酸丙酮酸脱羧酶复合体中的辅酶(硫辛酰氨转乙酰酶和二氢硫辛酰氨脱氢酶的辅酶)十、维生素C1、结构化学名称:抗坏血酸2、来源:食物。
3、功能:抗氧化剂缺乏症:坏血病,毛细血管脆弱,牙龈发炎出血P378 表:组成辅酶的B族维生素第六章核酸核酸是遗传物质1868年瑞士Miesher.从脓细胞的细胞核中分离出可溶于碱而不溶于稀酸的酸性物质。
间接证据:同一种生物的不同种类的不同生长期的细胞,DNA含量基本恒定。
直接证据:T2噬菌体DNA感染E.coli用35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感染E.coli,又用32P标记噬菌体核酸,感染E.coliDNA、RNA的分布(DNA在核内,RNA在核外)。
第一节核酸的化学组成核酸是一种线形多聚核苷酸,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
结构层次:核酸核苷酸磷酸核苷碱基组成核酸的戊糖有两种::D-核糖和D-2-脱氧核糖,据此,可以将核酸分为两种: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P330 表5-1 两类核酸的基本化学组成一、碱基1. 嘌呤碱:腺嘌呤鸟嘌呤2. 嘧啶碱:胞嘧啶尿嘧啶胸腺嘧啶P331 结构式3. 修饰碱基植物中有大量5-甲基胞嘧啶。
E.coli噬菌体中,5-羟甲基胞嘧啶代替C。
稀有碱基:100余种,多数是甲基化的产物。
DNA由A、G、C、T碱基构成。
RNA由A、G、C、U碱基构成。
二、核苷核苷由戊糖和碱基缩合而成,糖环上C1与嘧啶碱的N1或与嘌呤碱的N9连接。
核酸中的核苷均为β-型核苷P332 结构式腺嘌呤核苷胞嘧啶脱氧核苷DNA 的戊糖是:脱氧核糖RNA 的戊糖是:核糖三、核苷酸核苷中戊糖C3、C5羟基被磷酸酯化,生成核苷酸。
1、构成DNA、RNA的核苷酸P333表5-32、细胞内游离核苷酸及其衍生物①核苷5’-多磷酸化合物ATP、GTP、CTP、ppppA、ppppG在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及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②环核苷酸cAMP(3’,5’-cAMP)cGMP(3’,5’-cGMP)它们作为质膜的激素的第二信使起作用,cAMP调节细胞的糖代谢、脂代谢。
③核苷5’多磷酸3’多磷酸化合物ppGpp pppGpp ppApp④核苷酸衍生物HSCoA、NAD+、NADP+、FAD等辅助因子。
GDP-半乳糖、GDP-葡萄糖等是糖蛋白生物合成的活性糖基供体。
第二节DNA的结构一级:脱氧核苷酸分子间连接方式及排列顺序。
二级:DNA的两条多聚核苷酸链间通过氢键形成的双螺旋结构。
三级:DNA双链进一步折叠卷曲形成的构象。
一、DNA的一级结构DNA的一级结构是4种脱氧核苷酸(dAMP、dGMP、dCMP、dTMP)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的线形多聚体。
3/、5/-磷酸二酯键是DNA、RNA的主链结构。
P334 图5-1书写方法:5/ →3/:5’-pApCpTpG-3’,或5’…ACTG…3’(在DNA中,3/-OH一般是游离的)在DNA分子中,不变的骨架成分磷酸二酯键被逐渐省略,真正代表DNA生物学意义的是碱基的排列顺序。
遗传信息贮存在DNA的碱基排列顺序中,生物界生物的多样性即寓于DNA分子4种核苷酸千变万化的精确的排列顺序中。
二、DNA的二级结构1953年,Watson和Crick根据Chargaff 规律和DNA Na盐纤维的X光衍射数据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1、Watson-Crick双螺旋结构建立的根据①Chargaff 规律1950年a. 所有DNA中,A=T,G=C 且A+G=C+T。
P334表5—4。
b. DNA的碱基组成具有种的特异性,即不同生物的DNA皆有自己独特的碱基组成。
c. DNA碱基组成没有组织和器官的特异性。
d. 年龄、营养状况、环境等因素不影响DNA的碱基组成。
②DNA的Na盐纤维和DNA晶体的X光衍射分析。
相对湿度92%,DNA钠盐结晶,B—DNA。
相对湿度75%,DNA钠盐结晶,A—DNA。
Z—DNA。
生物体内DNA均为B—DNA。
Franklin 的工作2、Watson-Crick双螺旋结构模型P335 图5—2a.两条反平行的多核苷酸链绕同一中心轴相缠绕,形成右手双股螺旋,一条5’→3’,另一条3’→5’b.嘌呤与嘧啶碱位于双螺旋的内侧,磷酸与脱氧核糖在外侧。
磷酸与脱氧核糖彼此通过3/、5/-磷酸二酯键相连接,构成DNA分子的骨架。
宽1.2 nm 宽0.6nm大沟小沟深0.85nm 深0.75nmc.螺旋平均直径2nm每圈螺旋含10个核苷酸碱基堆积距离:0.34nm螺距:3.4nmd.两条核苷酸链,依靠彼此碱基间形成的氢链结合在一起。
碱基平面垂直于螺旋轴。
A=T、G=CP336 图5—4碱基互补原则具有极重要的生物学意义,DNA的复制、转录、反转录等的分子基础都是碱基互补。
3、稳定双螺旋结构的因素①碱基堆积力(主要因素)形成疏水环境。
②碱基配对的氢键。
GC含量越多,越稳定。